新闻媒介与刑事审判之关系研究

2022-09-11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的发展和各类新闻媒体的兴起, 新闻媒体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介入司法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 新闻媒介与司法的关系日渐受到关注。如何在新闻自由和司法公正之间确立一条公正明晰的边界, 进而科学合理地构建二者的关系, 对于完善中国现代法治,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闻媒介与刑事审判冲突分析

(一) 新闻媒介的特点

时效性是新闻的灵魂, 在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某个事件传播到尽可能广的地域, 拉近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传媒技术迅速发展, 特别是手机APP、电脑、网络杂志等新媒体的不断更新,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整个社会的传播环境。通过连接互联网和通信卫星实现全球并网, 打破地理区域的限制, 使得新闻事件能够第一时间推送到个人, 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

(二) 刑事审判原则

审判独立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确立的审判基本原则。它要求确保法院能够独立地行使审判权, 以防止法官受到来自其他外界力量的干涉, 使法院真正变成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抵制专横权力的一道保障。现代意义上的审判制度和审判程序能够建立, 有赖于审判独立原则的确立和贯彻实施。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因此, 要实现司法的公正离不开刑事审判权的独立行使, 这也是国家司法权威和公信力的体现。

(三) 案件事实的认定角度不同

新闻传播与刑事审判各有其特点, 对具体案件的认定方面, 不同的角度决定了他们对待案件的不同态度。新闻媒介报道刑事案件缺乏专业性和客观性, 往往从媒体自身和民众角度看待案件;刑事审判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则体现了司法程序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对事实认定必须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 且有证据的支持, 以提供法庭作出客观公正的裁判。这充分体现了司法机关对待案件的理性态度, 是区别于新闻媒体最显著的特点。

二、新闻媒介对刑事审判的负面影响

新闻媒介对刑事审判的不合理报道, 极易形成了对法院的审判权的干扰, 以及对犯罪嫌疑人隐私权等人身权利的侵犯。

(一) 新闻媒介的主观性报道

新闻报道的本质应当是客观性, 然而“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可能存在的, 且基于新闻媒介固有的缺陷, 主观性报道则更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可”。以“药家鑫案”为例, 公众和媒体一致保持着关注。特别是在审理过程中, 媒体对该案进行了诸多宣传和报道, 尤其是某些大媒体在没有进行实地调查掌握相关证据的情况下, 相继发布和转载本案被告的各种身份资料及背景, 肆意夸大民众要求判处其死刑的所谓的“民意”。新闻媒体对案件的报道激化了民众的愤怒, 反过来民众的反馈又成了媒体新一轮报道的素材。这种无意识情况下营造“拟态环境”周而复始的影响着受众, 也对案件的正常审判产生了干扰。其实本案定性并不复杂, 刑法上对其有明确无歧义的处罚规定, 即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但是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 受新闻媒介的影响, 也是一波三折。

(二) 新闻媒介报道对司法权威和当事人权利的侵害

媒体报道刑事案件, 发挥其社会监督的作用不可或缺, 然而现代媒体增加了公众间的互动性, 传统单向的新闻传播成为了一个互动的平台, 公众得以自由发言而无须负责, 加之媒体管理的缺失, 很容易形成于法院审判权的对抗, 无疑是对司法权威的侵犯, 同时也损害了当事人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而且公众对于案件的关注往往是因为案件当事人的特殊身份, 或是案件本身的“新奇性”暗合社会现状。如明星容留他人吸毒、小贩杀死城管等等。法律职业者能够剥离其身份特征, 直指案件本质。而某些媒体却为迎合受众的口味而添油加醋, 简单粗暴、主观武断的评判当事人, 无疑是对其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犯。

三、新闻媒介对当代刑事审判的不可或缺性

(一) 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

尽管新闻媒体有时会对刑事审判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新闻媒介对当代刑事审判的正面作用仍然不容忽视。宪法和法律赋予公众监督权和知情权。监督权被美国联邦大法官称为“第四权力”, 新闻传播得到宪法的保障;知情权则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信息时代, 大众媒体已经成为公众了解社会公共信息重要渠道, 国家应当对公民的知情权予以确认和保障, 因此, 公众的知情权也成为了新闻媒体及时而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的法律依据。公众通过大众媒体了解刑事审判的进程, 是实现对刑事审判的评论和监督的重要渠道。所以说国家需要充分地尊重公众知情权, 通过完善司法公开制度, 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

(二) 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尽管新闻媒介与司法机关在刑事审判上扮演的角色不同, 但其价值目标是一致的。能够发现案件的真相, 有罪者得到追究, 无罪者还其清白, 即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媒体对刑事案件的适当报道, 有利于促进司法公开, 实现对法院的监督, 通过这种广泛的社会监督的方式, 在排除不正当的外界力量影响上也能起到很大作用, 进一步促进审判独立, 减少司法腐败, 加强制约监督体系的完善;在审判中, 有利于提高证人证言的质量和办案的效果, 保护当事人权利不受国家机器的步伐践踏。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是现代法治应该达到的目标。

四、正确处理新闻媒介与刑事审判的关系

新闻媒介与刑事审判实现真正的和谐关系, 是衡量现代法治的重要指标。平衡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将是当今法治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各国在实践中基于国情的差异, 解决之道也不尽相同。在德国, 法律界普遍认为传媒对司法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且不可逆转的,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对于法官个人来说, 是否受到外界的影响反应了法官个人的职业素养和意志力, 由此产生的后果也应由其自身承担;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判例来平衡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新闻自由权与受宪法第六修正案保护的公正审判权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且摒弃了英国规定的“藐视法庭罪”, 主张“必须抛弃那种通过实质性限制这一方或那一方的权利以解决彼此冲突的思想, 而应当另辟途径以达成目的, 要求法官必须更耐心、更细致和更中庸, 并付出更多的辛劳。”

我国要正确处理好新闻媒介与刑事审判的关系, 还需要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就目前来讲, 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 完善新闻立法, 规范新闻工作者及其新闻传播活动。保障新闻自由的同时, 规范法律责任及相应的救济渠道, 明确新闻媒体的权利与义务。

(二) 贯彻审判公开原则,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旁听证发放制度等, 同时做好庭前告知工作, 自觉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

(三) 提高法官自身素质。真正的审判独立不怕媒体的报道, 提升法官的自身素质是面对复杂案件以及各方面压力所必备的, 只有真正过硬的职业技能才能通过各方考验, 保证审判的公正以及公众的知情权。

我国的传媒事业起步晚发展快, 司法改革尚在不断探索, 民众法治理念还需培养, 媒体与刑事审判的关系需要在一种动态的过程中寻求渐进的改善, 实现新闻媒体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使得司法无惧媒体公开报道, 媒体报道也在循着法治的轨迹, 充分发出民众的声音。总会有几种不同的声音———在言论自由的条件下, 任何人的言论都不具有杀伤力, 只有“惟一”的声音才是可怕的。媒体与司法共同进步, 完善制度建设, 在两者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 力求找到最佳的契合点, 使媒体对刑事审判的监督自由而又不过度, 刑事审判对媒体的排斥合理而又不过分, 新闻自由和司法公正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推动社会民主和法治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刑事诉讼的改革和不断完善, 以及大众媒体的普及和发展, 新闻媒体介入刑事审判活动已经成为成为了一种常态。新闻媒体对刑事审判的报道, 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其关系本质上是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二者能够相互促进, 但这两种价值也会产生冲突, 如何平衡这种关系, 其各自特点和相互关系如何, 怎样调和两者所代表的价值和利益, 实现代法治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媒介,刑事审判,知情权,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 佚健.传媒与司法的冲突及其调整——美国有关法律实践评述[J].比较法研究, 2001 (1) :89.

上一篇: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化问题探究下一篇:农村初中校长的几大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