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林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尤其在党的十八大强调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后,引导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更好地服务林业行业就变得更为瞩目。

第一篇:林业毕业论文范文

基层林业站林业发展中林业技术创新探究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林业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了林业发展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我国目前林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充分结合近年来林业发展的特点,思考在基层林业站林业发展中林业技术的创新方向,以求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林业发展。

关键词:基层林业站;林业发展;林业技术创新

在我国,林业产业包含丰富的内容,果树种植、树种开发等是关键性内容。林业产业对新药的研究及生态系统的维护、旅游項目的设置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如何能够创新林业技术,是相关专业方面需要去重点研究的问题,能够帮助提高我国的林业发展水平,构建和谐的环境。

1   目前我国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意识不强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我国林业系统已经较丰富,但受到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持续影响,林业方面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平台及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能够满足市场环境的客观需求,需要重视林业技术的创新。目前,相关方面的专业工作人员创新意识并不强烈,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受到传统经济的影响较深远,导致林业技术的创新价值更加无法体现,影响到林业生产方面的综合效益,难以使其产生重要的价值,因此值得重视。

1.2   缺乏创新资金

整体来看,我国在林业技术的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由于受到客观经济的发展限制,用于林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仍然不够充分,只能依靠政府方面的投资来进行,因此整体的创新工作体现得不够明显,投入的资金不足以用于聘用专业的研究人才,也难以充分地引进现代先进设备[1]。

1.3   创新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林业方面的发展体现出落后性的特点,在社会中没有建立更完善的林业技术创新体系,导致整体的社会产业结构不够健全,很容易对林业技术的创新工作造成影响。

具体来说,在对树种的改良及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初步从国外引进了一些优质树种,在此基础上对树种的自主研发及二次创新能力仍然不高,相对应的培育和种植技术都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也对林业发展产生了限制。

1.4   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率不高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产生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率不如一些发达国家高,而林业方面的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率要比农业方面的更低。与此同时,我国在林业技术方面的科研人才储备相对来说较缺乏,且相关的专业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思想,导致总体上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数量较少,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生产综合技术水平的提升[2]。

2   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价值

2.1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首先,目前我国的一些林业产品还在沿用传统的种植理念,同时在林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中,传统林业的生产周期相对来说较长,还存在抗病虫害能力低的问题,这些都影响到了林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要求林业工作专业人员能够及时地培育出符合现代林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品种,以求能够解决民众的客观需求,减少林业生产的周期,同时提高林业树种的抗病虫害能力,促进林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新产品的研发能够有效地提高林业生产的质量,进一步增加林业方面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完善林业产业结构,有效地解决传统方面的一些生产问题,并为林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林业生产技术理念,完善林业结构,优化林业生产的具体环境,从而为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关注到林业产品的加工项目,最大化地控制林业生产方面的成本支出,合理地利用现代电子商务平台和技术,扩大林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林业产品的快速销售,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进而有效地促进林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3]。

2.2   引导林业持续运行

在我国林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种植存活率低及植物光合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在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中,所采取的管理方式难以对具体的林业作物产生温度及日照时间等方面的详细管理。在此基础上,要求工作人员能够重视林业技术的创新工作,从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逐渐进行转变,突破传统管理意识的制约和束缚,也为现代林业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丰富的功能。基于现代创新管理形式,面对作为特殊培育目标的林业树木品种,要求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能够充分结合现代化机械设备对农作物在具体生长过程中的环境条件进行控制和及时的监管,以求能够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都可控可调,进而通过监测获得的相关数据分析及调节不同的行为,保障林木能够始终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充分运用林业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促进管理的数字化,还能够保障林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系统的修复方面,相关林业工作人员已经在实现林业生产技术理念的同时进行研发和创新,让林业生产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和自然环境完美地结合,以求促进林业生产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具体要求[4]。

2.3   完善林业产业人员的总体结构

在传统的林业产业人员结构方面,主要是基于劳动力数量优化林业生产的效益,现代林业生产如果沿用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模式来进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效益,影响到林业生产方面的快速发展。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做好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引进更加先进的林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林业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配备合理的人员,防止其出现高强度的劳动,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相关方面的经济成本支出,并提高实践工作的具体效率。

与此同时,应当了解到,在聘用优质的林业生产管理人员的同时,需要对其进行培训,结合林业生产方面的客观需求确定培训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优化林业产业人员结构的综合要求[5]。

3   基层林业站林业发展中林业技术创新的具体应用

3.1   提升林业技术创新的观念水平

基于现代林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林业技术的创新效率在不断地提升,并已经初步构建了一套林业技术推广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各部门的研究工作人员首先需要突破传统林业技术理念的限制,并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创新观念,重视对林业技术创新的关注,结合市场的需求持续增加林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投资,以求解决林业产业结构和客观需求不对等的问题,保障林业技术创新服务管理的效率[6]。

3.2   增加用于林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

林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充分的技术研发资金作为基础,因此在林业技术创新方面需要增加投资,从而为林业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除了各地政府增加投资外,还需要林业部门适当增加自身的投入,从而为风险的防控等问题提供良好的帮助,并构建有效的林业技术研发环境,有效地解决林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问题。除此之外,针对林业技术的创新,还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实现自身的指导作用,为现代林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支持,充分调动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7]。

3.3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人员的专业性水平

在现代林业的发展中,人才体现出重要的价值,需要对林业技术创新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将林业教育看作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内容,优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養,从而引导林业工作人员积累更加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有效地满足新时代发展对于人才方面产生的客观需求,并组建一支更专业的具有林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8]。

4   结语

总体来说,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林业发展的重要价值不容忽视。林业生产不但能够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还能够保障生态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应当重视基层林业站在林业发展方面林业技术的创新,以求促进林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促使林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曹春艳.探究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农业与技术,2019,39(3):80-81.

[ 2 ] 王颖.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河南农业,2019(14):34-35.

[ 3 ] 常幼平.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探析[J].南方农业,2019,13(15):54,56.

[ 4 ] 杨帆.探究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9):35-36.

[ 5 ] 柴守安.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提升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6):137,139.

[ 6 ] 杨连和.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探析[J].种子科技,2017,35(3):22,25.

[ 7 ] 刘云计.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发展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17,35(6):19-20.

[ 8 ] 赵晓姝.分析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种子科技,2018,36(11):26,31.

(编辑:李俊慧)

作者:胡立明

第二篇:引导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的教育对策

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尤其在党的十八大强调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后,引导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更好地服务林业行业就变得更为瞩目。基于此,本文统计并分析了南京林业大学等七所国内知名林科类高等院校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现状数据,探讨了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加强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的教育对策,以期帮助更多的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建设“美丽中国”出力,促进我国整个林业、生态行业实现有序发展。

林科类专业林业行业就业问题对策面对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扩招”等原因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引人瞩目的话题之一。尤其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后,对林科类专业毕业生而言,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变得更为瞩目。然而,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向较为突出。众所周知,由于林业行业自身特点的限制,林业领域往往存在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用人单位往往招不到优秀人才的现象,常常出现大部分人才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导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帮助这些毕业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出力,促進我国整个林业、生态行业的有序发展,就变得极其拥有现实意义。

一、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区域较为集中

从七所林科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情况看,国内高校林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都较为集中,基本都选择在学校所在地进行就业,尤其是A校和G校的毕业生,五年来的平均数据分别达到了78%及91%。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高校所在地大多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中A校和G校更是处于经济在全国都较为领先的长三角地区。由此可见,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很显然,毕业生就业区域的过于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流向时的不理性,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性,从而造成大部分林科类毕业生只能选择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的工作岗位来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2.升学出国比例较高

2006~2010年七所林科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结果表明:林科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流向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基本一致,依次是各类企业、升学出国、事业机关单位,这表明非公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近年来七所高校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升学出国率一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甚至部分高校在2009年起,升学出国已成为毕业生首选的就业流向。究其原因,这与这些学校的学科优势、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持续下降以及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等因素密切相关。

然而,较高的林科类专业升学出国率对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来说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目前,我国的林业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林业生产一线人才极为匮乏和流失严重。一般而言,较高学历的人才由于对自身的未来期望较高,在选择就业时一般持有非机关事业单位不去的想法,因而,常常出现有业不就、难下基层、即使下去也待不住的常态,近年来出现的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佐证。

3.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低

一般,社会上普遍认同“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这一行业从业人员的质量”这一观点。因此,文章在分析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过程中,将“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将“工作与专业对口率”这一概念定义为拥有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有关的大学毕业生数与有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有关及无关)的大学毕业生数之比,并将理想值赋为100%。七所林科类高校2006~2010年林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整体偏低,并显现出逐年下降趋势,除部分年份突破60%外,其它各年度均维持在50%左右,甚至G校五年来的平均数据只有43%。

由此可见,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往往在进入职场的初期便与林业行业无缘,期望这部分早已流失的林科类专业人才能在后期职业发展中再走回林业行业的想法只能是无稽之谈。

二、导致林业行业就业比例低的主要原因

1.林业行业工作的艰苦性

毋庸置疑,林业一直是我国最为艰苦的行业之一。由于我国的主要林区大多分布在经济较不发达、气候较为恶劣、基础设施较不完备的地区,而林业产业又大多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需要以林区资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我国的大部分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就都位于交通不甚发达、信息较为闭塞、经济环境较差的林区附近。

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提及的,区域经济、环境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职业的选择。因此,林业行业在地理及环境这些因素上就很难很好地帮助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无法实现个人事业理想,甚至是导致这些毕业生连最基本的生活福利都得不到保障,从而无法获得吸引人才的优势,更不要奢望能在后续的发展中切实地留住人才。由此,我们不难断定林业行业所处的艰苦生活环境是导致林业行业就业比例低的关键要素之一。

2.毕业生求职的功利性

导致林业产业就业比例低的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的求职功利性太重。根据有关的文献资料显示,薪酬待遇是否丰厚、单位所在地是否在经济发达地区、职位类别是否属于机关事业类等正成为当代林科类专业毕业生选择工作的重要考量标准。

很明显,这一标准带上了极高的求职功利性标签,但却也很好地表现出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对能在大城市有一份薪酬待遇较好、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工作渴望。然而,众所周知,林业产业具备如此优异条件的单位是很少的,很难满足大部分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这种现实需求。而相反,薪酬待遇一般、所处地理位置较偏的单位却常常是无人问津。为此,帮助毕业生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减少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为提高毕业生前往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就业的成功率而形成建议对策就变得极为重要。

3.机关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的约束

在2006~2010年七所林科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情况中(见表2),我们除了发现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升学出国比例较高外,还不难发现这七所高校林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究其原因,我们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还是由于毕业生求职的功利性过强。过强的功利性择业观使得众多毕业生只选择进入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导致这些岗位的竞争过渡,自然影响了进入这些单位部门的成功率;第二,林业行业机关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很大程度上对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成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进行了制约。“凡进必考”的设置往往使林业人才产生抵制情绪,并且这样的设计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及运气成分,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无法进入林业行业,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引导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的教育对策

1.优化生源结构,给予鼓励政策引导,提高工作与专业对口率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毕业生在畢业后将自身母校所在地作为首选就业区域的原因主要在于,招生时林科类高校就忽视了生源地的影响作用。一般情况下,家乡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仅次于母校所在地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目前招生时,很多林科类高校却忽视了这一要素。我们以坐落于华东地区的A校为例,该校所处的省份并非我国的林业大省,但在每年招生时,该校在本省与外省的林科类专业招生比例却一般为2:1。由于非林业大省的缘故,该省的林科类企事业单位多为机关事业单位,自然每年所需的这方面人才数量就比较少,竞争激烈度本就比较高。而受到生源地和母校所在地的影响,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倾向于选择在本省就业,意味着就业的竞争强度更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从事与自身专业并不相关的职业。

因此,若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在招生时就仔细考虑林科类专业的生源问题,很好地优化林科类专业的生源结构,将林科类专业的招生指标合理地投放到我国的那些林业大省中区,如广西、贵州、云南、福建等;此外,国内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适当赋予这部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化被动为主动,给予来自林业大省并报考林科类专业的考生加分奖励政策,并在入学时提供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奖、助学金机会,帮助这些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

2.加强思想引导,激励林科类专业学生爱林献林

无可非议,发展好我国林业对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林业行业专业口径窄、条件艰苦的原因,可选择的就业单位多为基层林场、林业站等基础设施较差的地方,所以往往造成多数林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体验过环境后,就产生了要远离林业行业的抵触心理。因此,若想很好地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加强对学生们的思想引导,要在入学初就让学生们做好扎根林业基层、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并采用引入鲜活案例、塑造典型形象等手段,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帮助林科类专业的学生将国家发展、社会需要和社会理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激发林科类专业学生投林、爱林、献林的热情。

3.加强就业教育,帮助林科类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是一片重灾区,虽然受到扩招和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但与学生自身的非理性的求职择业观也是息息相关的。随着2013届本科生的毕业,我国正式迎来了首个“90后”毕业潮。而“90后”大学生因多为独生子的缘故,从小就受到家人百般的呵护,是家里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所以更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为物质和功利,对薪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更高,以致对真正需要人才的基层和艰苦行业不屑一顾。

因此,帮助这些“90后”学生,尤其是位于“就业重灾区”的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就变得极为必要。我们建议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加强对这些林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一是合理地利用社团文化,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采用身边人讲故事的形式,将学校近年来的优秀基层就业典型编写成案例,帮助林科类专业学生能摆正心态、合理定位,营造出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二是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和心理咨询师帮助林科类专业学生治愈心病,要让这些学生看到长久、看到未来,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受益于基层”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引入竞争危机意识教学和职业规划意识教育,帮助他们从进入大学起就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实现不随波逐流、不盲目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雪,张福新,郭岩.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与思考[J].林区教学,2012,(8).

[2]杜大鹏.浅谈当代林科大学生就业问题[J].林区教学,2011,(3).

[3]褚必海,孙学江.关于高校林科类专业招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江苏社会科学,2012,(12).

[4]李成茂.林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0,(6).

本文系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校林科类专业招生就业一体化模式探究 ”(课题编号:2011A03)研究成果。

作者:褚必海 高晓琴

第三篇:从“数字林业”到“智慧林业”

1998年“数字地球”概念提出后,国内外展开了数字化建设工作,我国也把“数字林业”建设提上了林业工作的日程。数字林业是指系统地获取、融合、分析和应用数字信息来支持林业发展,是应用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把各种林业信息实现规范化采集与更新,实现数据充分共享的过程。数字林业的主要特征是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它的建成为林业建设提供一个更广泛、更形象化的信息处理环境及支撑系统,为智慧林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2009年初《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颁布实施和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中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加快发展新阶段。5年来,经过顶层设计、动员部署、组建机构、项目建设、建立制度等5个环节,始终坚持把林业信息化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提升效益的重要抓手、服务基层的重要途径、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各级林业部门按照“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要求,坚持“融合、创新、服务、提升”的发展理念,全国林业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每年都取得10大突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林业信息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80%以上的省级林业部门设立了专门机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全国年均投入专项经费5亿多元;网站建设快速推进,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网站群;标准制度逐步完善,制定了20多项制度、50多项标准;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促进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13个示范省、25个示范市、50个示范县,推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示范成果。林业信息化有效支撑了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信息化有效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信息化有效拓宽了生态文化传播渠道;林业信息化有效提升了林业行政服务水平。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选择。

一、智慧林业的概念与背景

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智慧化发展的浪潮,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项目快速在各地创新发展。智慧林业,就是在数字林业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智能化、物联化手段,构建立体感知、管理协同、服务高效、有效支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林业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智慧林业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林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统领未来林业工作、拓展林业技术应用、提升林业管理水平、增强林业发展质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智慧林业与智慧地球、美丽中国紧密相连。智慧林业的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智慧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林业高效高质发展。智慧林业的关键是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及管理服务规范,形成互动化、一体化、主动化的运行模式。智慧林业的目的是促进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系统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等协同化推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智慧林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实现林业的智能、安全、生态、和谐。智慧林业包括基础性、应用性、本质性的特征体系,其中基础性特征包括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应用性特征包括一体化、协同化,本质性特征包括生态化、最优化,即智慧林业是基于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基础之上,实现一体化、协同化、生态化、最优化。

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在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作用日趋突出。党的十八大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近期,国务院又相继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总目标,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林业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这些都要依靠信息科技为支撑,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高效的利用、更科学的决策,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改善生态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林业各种资源要素和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智能化控制,加强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全面提升质量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

智慧林业在发展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的双重历史机遇下应运而生。

二、智慧林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智慧林业的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统一思想为前提,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力推进智慧林业建设,为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打造智慧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阶段迈向智慧林业阶段,是林业系统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内在需要。数字林业阶段以林业各种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为主要特征,重点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实现林业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智慧林业阶段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慧地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方式,使林业实现智慧的结构、智慧的感知、智慧的流程、智慧的管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服务。

智慧林业的建设原则。建设智慧林业,要更加注重信息与林业各个环节、各种资源、各项业务的深度融合、集约共享和协同推进,必须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等“五个统一”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整合资源,共享协同。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地域、级别、业务界限,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业务协同,提升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二是融合创新,标准引领。集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实施应用先行、国际同步的标准战略,抢占标准制高点。三是统筹协调,管理提升。统一顶层设计,推进协同运行,强化各级林业信息化部门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统筹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林业信息安全水平。四是服务为本,推动转型。面向各级林业部门和林农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服务,以信息化推动林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型升级。五是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从组织管理、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循序渐进,讲求实效,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

智慧林业的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集成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立智能决策、业务协同、便捷高效的政务体系,实现信息化与林业全面融合,为全面建成智慧林业奠定基础。到2020年,全面建成智慧林业,有力支撑林业改革发展。

三、智慧林业的总体架构和主要任务

智慧林业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涵盖智慧林业立体感知、智慧林业协同管理、智慧林业生态价值、智慧林业民生服务、智慧林业综合管理等五大体系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智慧林业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四横两纵”,四横即设施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两纵即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其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营体系。

智慧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加快建设智慧林业网络平台。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林业实际,加快推进林业宽带网络和感知网络建设,为智慧林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一是按照先进、适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架构,抓紧建设林业下一代互联网,满足林业物联网接入和大数据量传输等需求。二是积极推进重点林区无线网络建设,有效提高林区网络通信覆盖率,为拓展业务应用提供基础网络条件。三是大力推进林业物联网发展,提高林业生态智能感知、林业资源智能识别、林业灾害智能监测、林业信息智能推送的能力。四是完善以卫星、航空护林飞机等组成的“天网”系统,提高林业空天感知能力和监测效率。五是实施林业应急感知工程,建立全覆盖、多尺度无缝集成的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大力推动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沙尘暴监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等的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林业部门的互联互动。

切实加强智慧林业协同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融合,建立资源共享的林业信息系统,为各类林业工作者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一是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大力推进林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二是加快中国林业云示范建设,推进办公智慧化和协同化,规范办公流程,降低运行成本,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适应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形势,积极推进林业微门户、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以更加新颖、活泼、便捷的形式,服务林业、林农和公众。四是建立健全成果共享模式,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统一服务平台和信息发布工作,统一管理基础数据资源;各业务部门承担本单位业务信息的内容保障,供有关部门共享使用。

努力构建智慧林业生态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智慧林业营造林管理系统。实现覆盖各级营造林规划计划、作业设计、进度控制、效果监测、统计上报等环节的一体化营造林管理系统,为营造林工程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设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集森林、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监管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提供多级林业资源分布和动态信息,支撑林业科学决策。三是建设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通过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智能化管理,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四是建设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督管理平台。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管理,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积极打造智慧林业民生服务体系。围绕全面建设民生林业的新要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面向企业、林农及新型林区建设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建设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与林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智慧生态旅游工程。在智慧生态旅游物联网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加强相关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生态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建设智慧林业商务拓展工程。建立一批区域性的林权交易平台,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电子商务平台,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建设智慧林业社区工程。加大林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林区信息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智慧林业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业务“一站式”办理。

四、智慧林业建设路线图

智慧林业是数字林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实现林业自然资源更丰富、林业生态系统更安全、林业绿色产业更繁荣、林业生态文明更先进。智慧林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依据各工程项目的紧迫性、基础性、复杂性、关联性等,建设智慧林业分基础建设、展开实施、深化应用三个阶段。

基础建设阶段。编写智慧林业规划,出台智慧林业建设的相关政策,安排扶持资金等,并局部开展智慧林业的探索实践工作。在现有林业信息化成果基础上,选择基础性较强的中国林业大数据工程、中国林业云建设工程、下一代互联网提升工程、林业应急感知系统、林业环境物联网和林区无线网等优先建设,为后续的智慧林业的全面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展开实施阶段。智慧林业建设全面展开,汇聚各方力量、加大人、财、物方面的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公众参与智慧林业建设。本阶段以智慧林业基础设施为基础,完成智慧林业营造林管理系统、智慧林业两化融合工程、林业“天网”系统、智慧商务建设工程、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工程、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慧林业文化建设工程和中国林业网站群建设等工程建设。智慧林业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智慧林业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深化应用阶段。经过展开实施阶段,智慧林业建设有了量的积累,需要各个部分走向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实现质的飞跃。本阶段主要建设智慧林政管理平台、智慧林地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林业决策平台、智慧林业产业建设工程、智慧生态旅游建设工程和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管工程等。智慧林业的应用效果和价值逐步显现,其竞争力、集聚力、辐射力明显增强。

作者:李世东

上一篇:体育竞赛论文范文下一篇:体育欣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