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学案

2023-01-09

第一篇: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学案

初四政治--复习可持续发展、环保导学案

开发区中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复习学案学科:政治主备人:崔琳琳审核人:李官红

复习目标:

1、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的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 熟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增强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形势的观察、分析和认识能力;

3、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 续发展做出贡献;同时,通过热点材料的分析,养成关注国家发展、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 自主巩固,查找问题:<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1、是什么? 环境问题、人口形势、资源形势、环境现状,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世界性问题有哪些-----危害有什么)

2、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拒食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 <为保护环境制定的法律、国策、战略、基本原则P109八上>

3、怎样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

国家:青少年:公民的绿色行为: 【课内探究案】

一、材料背景:我已经46亿岁了,我在反思,或许我真的老了,或许我真的病了,我知道人 类总是在抱怨:抱怨我周身温度升高;抱怨我身上的营养难以养活所有的人口;抱怨各地旱的旱、涝的涝;抱怨空气越来越污浊。。。看看被弄脏的海水,那是我的血液;看看干旱的土地,那是我的皮肤;看看被砍伐的树木,那是我的头发;看看被滥捕贩卖的野生动物,那是我的孩子。。。 救救我吧,只有你们可以拯救我。如果你们还想把我当做安身的家园,救了我就等于拯救了你们自己!

1、 结合材料谈谈人类的抱怨反映了当今世界面临着那些问题?

2、 请简要说一说,造成我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何在?

3、 你认为中国该怎么做才能使我的身体恢复健康?

【小组合作交流,形成能力】

二、(2010-2011)材料一:蓬莱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11年1月4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二:面对浩浩荡荡的蓝色经济大潮,蓬莱积极融入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重大战略,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发达、产业优势明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蓝色经济先行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我市相关部门将深入研究和宣传《规划》,制定一个好的实施方案,科学谋划,加强督导,强力推进。

1、请你为宣传《规划》拟定一个主题。

2、请你为我市“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出谋划策。

3、蓬莱市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积极贡献。作为蓬莱市民的你,打算为我市的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

三、实践运用,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近三年累计,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减少6.61%和8.95%。这说明我国()①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③资源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④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中学生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少浪费资源的现象有()①纸张使用双面 ②寝室电灯彻夜通明 ③小红外出就餐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小王从不使用塑料袋购物 ⑤塑料瓶等垃圾随意丢弃 A ②③④⑤B ①③④⑤C ②③⑤D ①②③④⑤

3、我国的资源现状()①资源总量大,种类多 ②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③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④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④

4.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①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②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 ③需要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踊跃参与④只是环保部门和环保工作人员的事情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④

5、目前,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资源相对紧张 ,且浪费严重„„对此,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必须采取措施() ①完善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②加大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③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和使用④把环保节能工作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四、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第二篇: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1.知识目标:

(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人思想动机决定的;

(2)识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3)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能力目标:

(1)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能够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反对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明确社会发展必由之路,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

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课前预习】

通读教材,完成《学案与测评》P62“基础梳理”。

知识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主学习】

1.教材P86:哲学史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指的是什么?

2.哲学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你知道是哪两种吗?

3.这两种历史观的分歧在哪里?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历史观?

【合作探究】

1.材料一:材料二: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梁启超

想一想:上述现象和观点属于什么样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昨天,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巨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议一议:有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材料二: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议一议:有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忆一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即三个统一)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的呢?

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你能否各举一例说明?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什么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学生讨论】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略

【教师讲解】根本原因是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找到社会存在的物质根源。具体地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同社会历史这个特殊的认识对象有关,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二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规模的狭小,社会发展的缓慢,都影响了人们对社

会规律的把握;三是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学生讨论】阅读教材88页“相关链接”,掌握“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两个概念。

【教师提问】 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进行教材87页的探究活动。

【学生讨论】

(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略

【教师引导】 这两个问题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学生回答】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材料中哪些现象属于社会存在?哪些现象属于社会意识?

为什么

1、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他的“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

2、我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1、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吗?为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的昨天,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巨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中华民族的昨天,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巨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前景。

第三篇: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导学案

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导学案)

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1.是发展的

(1)表现: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2)原因: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4.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用的观点看问题

二、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当堂检测 1.判断

(1)人类社会是发展的,自然界是永恒不变的。()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选择

(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变化。从哲学上看,这主要表明( ) ①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④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循环性 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

(2)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困难。这是因为( )

A.静止状态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性的运动D.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 (3)小小鼠标无极限,从发明鼠标到现在的50年间,机械鼠标、光电鼠标、多功能鼠标、3D鼠标层出不穷,如今人们还在研制不用手操作只靠意念控制的智能鼠标。这主要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B.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 C.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D.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是光明的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事物。 (2)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①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发展的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____到__、由到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1)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方法论要求:①要对未来充满,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与。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

(1)含义:量变是事物增减和的变更,是一种的、的变化。 2.质变

(1)含义:质变是事物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变化。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

①重视,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促成,实现事物的飞跃。 当堂检测 1.判断

(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后出现的事物就是旧事物。() (2)新事物总是比较强大,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 (3)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4)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5)事物的质变一定是发展。() 2.选择题

(1)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有( )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②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③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④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②④ B.①③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在改进行业作风过程中,要摒弃那种急于求成、欲走“捷径”的不正确认识,努力抓好学习教育,把学习教育融入具体活动之中。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A.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B.质变是事物量变的总和 C.有量变就一定会有质变D.有质变就一定会有发展

(3)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能否走好人生关键处的那几步,对人生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告诉我们( ) A.质变是实现发展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人生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C.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D.要脚踏实地,积极为质变创造条件 (4)中国航天事业也曾遭受挫折、遭受失败的事实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经历失败必定走向成功 ②要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要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④要不断促成事物的质变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6)2008年8月1日 实施的《反垄断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自1994年草拟到出台,历经13载沉浮,于 07年7月30日 正式通过,“千呼万唤始出来”,这说明(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7)网上有一句流行的治愈金句: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说明你挂了。生活中人们常把 “浮起来”称为成功,把“沉下去”叫做失败。其实在沉浮之间,有起有落才是真实人生。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的、曲折的 B.事物总处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过程中 C.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成功人生

(8)如果我们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天天读书,持之以恒,读书就能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这体现了( ) A.主观要符合客观实际 B.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C.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四篇:《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_促进共同发展》导学案

9-1《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导学案

编制 唐苏北 5/6/201

1★★学习目标:时代的主题

一.基础知识

(一)和平问题

1、含义: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

3、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含义:

是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可能性,求和平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

4、和平问题没有解决的表现:当今世界仍很不

5、危害世界和平的因素有:

第一,第二,,

第三,。

(二)发展问题

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问题。

2、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含义:是指发展具有的可能性。

3、发展问题没有解决的表现:

世界仍是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团、危机、债务挥之不去。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三)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主要障碍和有效途径

二.提升能力

(一)判断题

1、和平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

2、在一些国家恐怖袭击事件不断发生,这说明恐怖主义已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3、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4、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5、全球发展最突出问题是世界环境日益恶化()

(二)选择题

6、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但这两个问题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主要障碍是

A. 宗教和领土争端B. 民族矛盾

C. 恐怖主义的发展D.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三)分析题

7. 材料一 当今世界,美国单边主义凸现;国际恐怖主义猖獗;中东局势不断恶化;印巴关系紧张;朝核危机未解……

材料二 据统计,全世界约有28亿人每天的生活开支不到2美元,其中12亿人被认为 是赤贫者,他们每天的收入相当于1美元,这些贫困人口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1)材料

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如何解决两则材料反映的问题?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十分艰巨。

材料二反映了问题不容忽视。当今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

(2)第一,反对、,建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

第二,反对战争、反对武力,国家间的矛盾、争端应通过谈判来解决。

第三,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逐步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不利地位。

9-2《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导学案

一、基础知识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力量中心

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

3、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的充满斗争的过程

4、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的影响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越来越激烈。

5、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意义

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符合的利益。

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又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的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的内容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2)国际竞争的实质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和作为重点(基础)的的较量。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各方面力量的总和。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是基础。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如何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

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二.能力提升

(一)判断:

1、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唯一特点。()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二)选择: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两极格局,两强争霸B. 美国一极独霸世界

C. 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D.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危害上升,世界各国纷纷谴责并携手打击各种恐怖活动。这表明()

①和平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恐怖主义是和平的主要障碍

③国际社会在反恐上存在共同利益④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日趋重要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和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①经济实力②国防实力③科技实力④民族凝聚力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①③

4.21世纪刚刚过去的十年,是世界发生深刻而复杂变化的十年,新华网以《新世纪头十年西方“十个没料到”》为题进行报道。文章指出,西方“没料到新兴大国如此快速进入世界舞台中心”,巴西、中国、印度等日益崛起的大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并成为世界格局的重建者,在处理国际事务的过程中,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得不与这些新兴大国进行合作。这说明()

①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②发展中国家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导力量

③国际格局的变化使国家呈现合作的局面

④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已基本形成

A.①②B.①④C.①③ D.②③

5.2011 年l 月,胡锦涛主席访美是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40 周年之际的一次重要访问。两国发表《 中美联合声明》 ,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立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以更好地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为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可见

①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② 中美两国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③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④ 互不干涉内政是中美的共识

A .① ②B .③ ④C .② ③D .② ④

(三)分析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年来,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战略频频受挫,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大国之间出现了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所有这些表明 ()

(1)材料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的什么特点?

(2)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对世界的发展及我国有什么影响?

(3)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材料反映了国际局势向发展

(2)

a伴随着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

b世界走向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

c世界走向多极化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末有的。

(3)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和冲突

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冲突的根源

9-3《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展》导学案

一.基础理解

1.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及制定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重点理解: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提升能力

1、稀土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当前中国以占世界30%的稀土储量供应着全球90%以上的需求,从长远来看难以为继。2010年我国政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稀土出口加强管控。这表明:

①我国依法行使主权国家的管辖权②维护的国家利益是我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③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④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维护国际新秩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材料:2010年2月5日,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第46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动成立了1200亿美元的亚洲外汇储备库,中国免除了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累计向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上万人次。杨洁篪强调,中国发展了,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发展了,仍将坚持平等待人,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发展了,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绝不会做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事情。

问题:我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

(1)①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

③中国发展了,仍将坚持平等待人,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发展了,绝不会做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事情,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

④杨洁篪在第46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阐述中国对世界安全问题的立场和主张,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资政策的。

3、2010年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韩国期间与韩国总统李明博进行了会谈。双方就朝鲜半岛局势坦诚、深入交换了看法。温家宝强调,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我们重视韩方和其他国家进行的联合调查及各方的反应。中方将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客观、公正作出判断,决定立场。中方一贯主张并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反对和谴责任何破坏半岛和平稳定的行为。

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参考答案: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方一贯主张并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体现了上述观点。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中方将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客观、公正作出判断,决定立场。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中方反对和谴责任何破坏半岛和平稳定的行为。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五篇:9.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导学案(精编,含答案)

文化生活导学案(学生用)班级小组姓名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第一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理解: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的方法,提高用马需要处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内涵

(1)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__________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__________。

(2)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__________的坚定信念。

2.表现:对中华文化__________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3方面充满信心)

3.要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__________、推动工作。

★探究案★

Ⅰ.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2.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 如何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多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情参与,高效学习,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重点难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预习案★ 【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理解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点知识。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自测1要注意思考总结;自测2要限时完成。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Ⅰ.教材助读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求索历程

(1)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奉行“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都不

能解决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国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重振标志:__________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__________、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___________的科学的________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能够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__________结合起来,使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__________的梦想。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与的关系。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①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和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的现实需要决定的。(4个决定)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的必由之路。(2个路)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为此,

Ⅱ.预习自测

自测1. 简答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

2、如何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自测2.

1、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是A.毛泽东思想的诞生B.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C.中国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出现D.“五四”运动的爆发

2、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是①面向世界②面向未来③面向现代化④面向社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现代化,这是强调A、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伟大目标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C、先进文化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D、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

4、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A、充满时代精神B、具有开放精神C、鼓励创新精神D、具有政治意识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面向未来,就必须①顺应历史的潮流,反映时代的呼声②不断融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割断与传统文化的一切联系④立足于现实实践,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B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C提高民族素质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贯穿始终的鲜明主题,也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围绕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问题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问题2:为什么要坚持这一道路?

探究点二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材料一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巨大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陆贵山提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欲在世界竞争中去弊兴利,需要一个新的文化自觉运动。“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

材料二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正是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是这种自觉自信催生的优秀作品,给了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穿越激流险滩、驾驭时代风云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民族是迷茫而缺失方向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国家是苍白而没有力量的国家。” 问题1:上述观点说明了什么道理?

问题2:材料中提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要求是什么?

Ⅲ.我的知识网络——归结总结、串联整合

Ⅳ.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下列关于中国先进文化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要始终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③代表先进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文化,就是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④要产生中国先进文化就要奉行“全盘西化”或“文化复古主义”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十八大报告当中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论述,是在2011年10月18日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文化强国的进一步确认,必将激励“文化强国”建设。中共中央之所以非常重视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①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②当今,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 《决定》,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列内容体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是 () ①民族虚无,崇洋媚外②文化“拿来主义”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推陈出新,革故鼎新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4.下列属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的是 ()①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充满信心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信心④对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5.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有()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②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

③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④流行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此我们应该()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③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2013年6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训练案★

一、选择题

1.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物质力量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2.决定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路径的因素有()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②文化自身发展规律③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④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要求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3.文化自信,就是要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在于() ①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比其他民族文化更优越④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4.下列内容与文化自觉关系不直接的是()A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B认识文化发展自身的规律 C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D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持乐观态度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C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D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6.毛泽东曾说过:“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

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这一论断表明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败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B.指导思想是判别文化性质和方向的主要标志

C.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立国的根本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为此,我们应该 ①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坚持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2

8. 据《齐鲁晚报》报道,山东某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运用小品、相声、地方戏曲等形式,积极开展民间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完全保障 ③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④发展农村文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是

①面向世界 ②面向未来 ③面向现代化 ④面向社会

A.①②④B. ②③④C.①②③D. ①③④

10.当今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面对这一阶段性特征,要实现文化自强,我们必须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③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有力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④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2012年第12期《求是》发表文章指出:针对当前社会道德、价值观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继续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努力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角度谈谈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参考答案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框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预习案】

教材助读答案(略) Ⅱ.自测1.简答(略)

自测2:1.B2.C 3.A 4.B 5.C 6.B

【探究案】 Ⅱ.探究点一

问题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问题2:坚持这一道路的原因: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探究点二

问題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问题2: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问题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Ⅳ.1.D 2.B 3.D 4.C 5.A 6.D

7. (1)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训练案】

一、1.C 2.C 3.D 4.D 5.C 6.A 7.D 8.D 9.C 10.D

二11. (1)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2)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当代,立足于中国人民。实现文化现代化,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又要注重互通有无,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因子,以我为主,中体西用,以自觉的文化态度、独立的自省精神与开放的创造精神进行脚踏实地的建设。

上一篇:开发区经发局工作总结下一篇:客房部优秀员工发言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