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之浅思

2022-09-10

1问题提出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 是其直接原因。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产业重心的转移, 中国逐步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转型, 越来越多的工厂出现, 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急剧增加。为迎合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换取更好的生存空间, 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倾向外出务工, 通过打工获得更多的利益。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 留下老弱妇幼固守土地, 农村可用劳动力缺乏, 耕地无人耕作, 被闲置、搁荒。

2问题分析与解决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耕地资源搁置严重, 是其间接原因。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深入, 对土地的需求也发生改变。为满足城镇建设的需要, 交通便利, 较为平坦, 质地优渥的耕地被用于非农建设。一方面, 农民工回村建房, 往往另选更好、环境更舒适的地方建房, 占用集体耕地, 其他项目建设, 在抢占农村耕地的同时也改变着耕地的使用和环境, 降低了耕地的质量, 造成农作物产量不高, 使农民耕作积极性变差, 土地被搁荒。另一方面, 为满足经济项目建设的需要, 从耕地上获取更大的利益, 耕地被大面积承包, 项目却拖而不建, 短时间耕地不能得到利用, 被闲置。

耕地保护流于形式,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 是其现实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7条规定:“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2年弃耕抛荒的, 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 收回发包的耕地。”我国禁止耕地抛荒, 并对抛荒现象制定了一系列的处罚监管措施, 但这些措施在一些农村并没有实际的运用到现实。农村耕地监管主体认知不到位, 执行不到位, 相关制度被束之高阁, 抛荒现象屡禁不止。农民缺乏对政策的认识和有序的指导, 农村耕地流转相对松散, 特别是个人之间的流转, 更多趋于民间口头契约。流转方式不规范, 利益冲突频繁, 为避免麻烦, 许多农民宁愿把土地荒着, 也不愿出租给他人耕作, 耕地价值难以体现。

搞活农村经济, 形成地区品牌效应, 增加农民耕作信心。农业种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种植效益, 需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一方面, 加强农田治理, 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尽可能促进农田耕作机械化, 可以减少农田种植对劳动力的需求, 改变当前因农村劳动力不足, 造成耕地无人耕作的窘境。另一方面, 发展特色农业, 加强地区合作, 推动农业发展“以乡带村”, “以县带乡”, 点、线、面式合作, 形成地区品牌效应, 提升农产品市场价值, 增加农民收入, 激活农民对农业种植的热情, 增加农民继续种植的信心。

合理规划农村建设, 保护耕地面积。城镇化发展, 加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但城镇化不应是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立面。农村发展应该抓住城镇化发展的机会, 通过资本的引入, 合理科学规划农村发展, 集中居民住房和非农建设用地, 因地制宜, 对农村耕地进行改革。推动农村村民宅基地有序, 有偿, 自愿退出机制和复耕机制。严格规范发展项目引进制度, 遏制为追求农村发展, 滥引进, 乱批准, 乱开发, 浪费耕地资源。要对污染严重, 治理不到位的企业说“不”, 避免耕地污染, 土地质量下降, 给农业种植造成冲击。

耕地保护要亲民, 要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保护耕地, 要得不是束之高阁的制度, 而是能够切实保护耕地的指导。自城镇化和工业化以来, 耕地被搁荒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为解决耕地资源浪费问题,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制度, 但抛荒现象却仍有增无减。这固然与经济发展趋势有一定关系, 但仍能看到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不完全性, 不彻底性。农村相对于城市, 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水平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对政策理解与实施上也存在差距, 在落实效果上也就不同。国家在实施政策时, 除了教育, 更需要结合地区实情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有效指导与监督, 以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要严厉遏制"监而不管"现象,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问题, 把握好所有权, 承包权, 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促进农村土地优化配置, 进一步完善耕地种植集约化。

耕地浪费问题, 事关农村农业发展, 事关粮食安全。在耕地抛荒现象仍然有待改善的今天, 我们不能忽视农村耕地浪费问题, 而是要时刻警惕, 在促进城乡发展的同时, 合理利用土地, 切实保护农村耕地安全。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农村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也日趋严重。面对我国耕地资源不足的现状, 耕地资源浪费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 结合现实, 分析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耕地资源,闲置,抛荒,资源利用,耕地保护

参考文献

[1] 吴群, 曹春艳.我国耕地保护的体制障碍探析[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12) :16-20.

[2] 赵丽莉.论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制度[D].重庆大学, 2009.

上一篇:篮球分组教学比赛安全保障“八个要”下一篇:打铁还需自身硬——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