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百话施蛰存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唐诗百话施蛰存范文

施蜇存 唐诗百话 目录

施蜇存

唐诗百话 目录

我写《唐诗百话》 初唐诗话

1、王绩:野望

2、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3、杨炯:从军行

4、五七言绝句四首

5、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6、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7、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8、杂言歌行三首

9、陈子昂:感遇诗(上)

10、陈子昂:感遇诗(中)

11、陈子昂:感遇诗(下)

12、王梵志诗

13、初唐诗馀话 盛唐诗话

14、王维:五言律诗三首

15、王维:五言律诗二首

16、孟浩然:五言律诗三首

17、孟浩然:五言律诗又三首

18、高适:燕歌行

19、岑参:七言歌行二首 20、早朝大明宫唱和诗四首

21、王湾:五言律诗二首

22、边塞绝句四首

23、五言绝句四首

24、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5、王昌龄:七言绝句四首

26、李颀:渔父歌

27、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

28、黄鹤楼与凤皇台

29、李白:古风三首 30、李白:蜀道难

31、李白:战城南

32、李白:将进酒

33、李白: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4、李白:五言律诗三首

35、杜甫:哀江头

36、杜甫:新安吏

37、杜甫:无家别

38、杜甫:悲陈陶悲青坂

39、杜甫:七言律诗二首 40、杜甫:吴体七言律诗二首

41、杜甫:五言律诗二首

42、盛唐诗馀话 中唐诗话

43、张志和:渔歌五首

44、李冶:寄校书七兄

45、刘长卿:五言律诗三首

46、韦应物:自叙诗二首

47、韦应物:五言古律三首

48、钱起:湘灵鼓瑟

49、韩翃:七言绝句三首 50、韩翃:送中兄典邵州

51、卢纶:七言律诗二首

52、戴叔伦:七言歌行二首

53、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54、王建:乐府歌行二首

55、王建:宫词八首

56、张籍:节妇吟

57、韩愈:山石

58、韩愈:落齿

59、韩愈:华山女 60、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6

1、刘禹锡:绝句二首 6

2、柳宗元:五言古诗四首 6

3、孟郊:诗三首 6

4、贾岛:诗六首 6

5、张继:枫桥夜泊 6

6、严维:酬刘员外见寄 6

7、白居易讽谕诗:两朱阁 6

8、白居易感伤诗:霓裳羽衣歌 6

9、白居易:闲适诗十一首 70、元稹艳诗:会真诗 7

1、李贺:诗三首 7

2、沈亚之:诗二首 7

3、朱庆馀:七言绝句二首 7

4、张祜:诗十首 7

5、姚合:诗十首 7

6、寒山子:诗十一首 7

7、中唐诗馀话 晚唐诗话

78、李商隐:锦瑟

79、李商隐:七言绝句四首 80、温庭筠:五七言诗四首 8

1、温庭筠:菩萨蛮 8

2、杜牧:七言绝句十一首 8

3、许浑:金陵怀古 8

4、郑鹧鸪诗 8

5、曹唐:游仙诗 8

6、章碣:诗三首 8

7、李群玉:黄陵庙诗 8

8、刘驾:诗八首 8

9、秦韬玉:贫女

90、皮日休、陆龟蒙:杂体诗五首 9

1、三家咏史诗十首

92、韩偓:香奁诗、长短句六首 9

3、韦庄:秦妇吟 9

4、晚唐诗馀语 其 他 9

5、唐女诗人 9

6、六言诗 9

7、联句诗 9

8、唐人诗论鸟瞰 9

9、唐诗绝句杂说 100、历代唐诗选本叙录

第二篇:施蛰存与《春阳》

新感觉派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在文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为阵地,擅长捕捉、描写都市意象,喜欢用各种现代技法来写都市感官体验,注重人物的潜意识和隐秘心理分析的小说流派。

要了解这个流派的创作概况,课后可读: 严家炎的《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一、生平与创作

施蛰存(1905-2003),原名许德普,1905年12月3日生于杭州水亭。1909年他父亲施亦政被邀至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做文牍、管藏书,全家迁到苏州,在那生活了六年。1911年父亲为他举行开蒙仪式。因辛亥革命后父亲失业,他8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迁到松江,父亲在陆公勉办的织袜厂任经理,经济条件转好,稳定下来。

五四运动让施蛰存知道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自由主义、新文学等新名词、新文化,经胡适《中国哲学史》接触到先秦诸子。看新文学杂志,开始练习写作。中学

三、四年级时开始写小说,与同学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人一起组织“兰社”,出版四开旬刊《兰友》。1922年在《礼拜六》上以青萍、施青萍的笔名发表小说《恢复名誉之梦》《老画师》,在《星期》上发小说《寂寞的街》。施蛰存认为这时的小说“纯然是一些写实主义的作品”。1922年中学毕业,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教会大学),后因参加非宗教大同盟被迫退学。埋头写作,将自己的二十多篇小说编为《江干集》出版,因风格介于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之间,很少提起。

1923年,与戴望舒一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与丁玲、孔另境同学。深感丁玲的傲气。由孔认识茅盾。与老师田汉关系较好,交谈中受益颇多。1924年入大同大学学习,1926年入震旦大学特别班学法文,他、戴望舒、杜衡三人准备一起去法国留学。三人办一个小刊物《璎珞》(共印了四期),施蛰存的《上元灯》、《周夫人》在此发表。三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戴望舒、杜衡因右派同学告密被捕,后托人救出,施蛰存1926年底回家过年躲过一劫。四一二政变后,施蛰存回家,在松江中学当语文老师,戴、杜两个同学也躲在他家里。三人一起读书,翻译外国文学。施蛰存翻译了显尼志勒的《倍尔达达·迦兰夫人》。这时,冯雪峰南来松江,四人一起研究诗歌;施蛰存喜欢的中国诗人有李贺、李商隐、黄庭坚、陈三立,外国诗人有哈代、夏芝、惠特曼、桑德堡。

1928年暑假,戴望舒和施蛰存先后去了上海,都住在刘呐鸥租的房子里。刘呐鸥喜欢苏联文学和欧美的现代派文学,好谈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日本流行的文学,施蛰存受了不小的影响。此前,施蛰存就接触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读了显志尼勒的心理学分小说。此前发表的《周夫人》就显出此倾向。他他创办了期刊《无轨列车》(共出了八期,以“借无产阶级文学,宣传阶级斗争,鼓吹共产主义”的罪名被禁止)和“第一线书店”(1929年1月换到北四川路,改名为“水沫书店”继续开业)。1929年到1930年,是他们创作、出版最繁荣的时期。施蛰存出版了小说集《追》、《上元灯》,后者受到读者的欢迎让他信心大增。

1929年9月,水沫书店创办《新文艺》月刊。施蛰存在上面发表了《鸠摩罗什》。因主张激进,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到该刊第二期被迫停刊,水沫书店也随之停业。1929年10月,施蛰存与陈慧华在松江结婚,冯雪峰、姚篷子、丁玲、胡也频、沈从文、徐霞村、刘呐鸥、戴望舒等文艺界的朋友赶来祝贺。丁玲、胡也频、沈从文三人送横幅“多福多寿多男女”(华封三祝,后二人生一女四男)。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前一天冯雪峰特意去住处通知施蛰存等人参加,但施恰巧回松江了,所以只有戴望舒和杜衡去参加了。但此后,施蛰存努力转向,写作了《凤阳女》、《阿秀》、《花》等描写劳动人民的小说,可都是失败的作品,于是结束此类创作。

1930年10月,施蛰存在《小说月报》发表历史小说《将军底头》。这和《鸠摩罗什》都是他满意的作品,“是运用历史故事写的侧重心理分析的小说,在当时,国内作家中还没有人采取这种创作方法,因而也获得一时的好评”。(施蛰存《我们经营过的三个书店》)。1931年他又发表了《石秀》、《在巴黎大戏院》、《魔道》等小说,出版《将军底头》和《梅雨之夕》两个作品集,代表着他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成就。但是受到了楼适夷、钱杏邨等左翼作家的批判,“他们只是张着有闲的眼,从这崩坏中发现新奇的美,用这种新奇的美,他们填补自己的空虚”,这种文坛上的新感觉主义新方向“证明了曾经向新的方向开拓的作者的‘没落’”。于是施蛰存不敢再继续这类风格的创作。

1931年春,“水沫书店”改为“东华书店”,施蛰存继续任编辑,同时在中国公学任国文课教员六个月。1932年1月28日,日军入侵上海,他们的书店停业,他回到松江,教书,写诗,诗风受到了戴望舒的影响。

1932年5月,现代书局发行的《现代》月刊于上海创刊,施蛰存受邀任主编。(前两卷由施蛰存编辑,第 3卷起由施蛰存、杜衡合编。第6卷1期出版后,改由汪馥泉接编。1935年5月出至6卷4期,因现代书局关闭而停刊。)现代书局的老板张静庐想将它办成一个没有政治风险的刊物,主编施蛰存都致力于将它办成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综合性的、百家争鸣的刊物。它确实成了当时影响巨大,聚集了中国现代大多数作家的文学刊物。鲁迅、茅盾、郭沫若、冯雪峰、张天翼、周起应、沙汀、楼适夷、魏金枝、郁达夫、巴金、老舍、戴望舒、施蛰存、穆时英、杜衡、杨邨人、侍桁、沈从文、周作人、赵景深、李金发、苏雪林等不同倾向的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创作或论文。在“左联”遭受压制的情况下,发表了左翼文学,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现代》杂志发表了大量中国新感觉派和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作品,扩大了新感觉派的影响。

1933年,施蛰存的小说集《善女人行品》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集中作品是“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为的小说”。

1934年编月刊《中学生文艺》,主编《文艺风景》(共出两期)。1935年4月,他编的《晚明二十家小品》由上海光明书局出版。1936年7月,因病到杭州修养,任杭州行素女子中学语文教师,并喜欢上了收集把玩瓷器古董。9月,小说集《小珍集》由良友公司出版,这基本上是写实的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城乡带来的一些怪现象。

1937年3月,他最后一篇历史小说《黄心大师》发表于《文学杂志》第1卷2期上。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剖析黄心潜在的性苦闷,同时运用了评话、传奇演义的中国传统手法。

抗日战争爆发,去云南大学执教。1937年9月8-29日,发了22天到达昆明,次年3月整理出这次迁徙的记录《西行日记》。施蛰存由此开始了他的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的生涯,编写了《中国文学史》、《散文源流》等教材。在云南与沈从文、林同济等人交往密切。因云南被轰炸,于1940年12月回到了福建永安,在中等师资养成所任教一年。1941年去厦门大学任教四年,1945年到福建三无江苏学院任教一年。1945年翻译出版显尼志勒的《爱尔赛之死》、显克维支的《战胜者巴尔代克》和保、匈等东欧作家的小说集《老古董俱乐部》。1946年随江苏学院回到上海。

国共内战期间,塈南大学任教,编发表译著为主的刊物《活时代》,出版抗战八年间写的散文集《待旦录》。

新中国建立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谢绝好友冯雪峰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邀请,认为还是在上海当老师好。1950-1958年是他译述的丰收期,译了二十多本东欧、苏联文学。1958年被划为右派,到上海郊县嘉定劳动。这时开始收集碑拓,进行金石研究。劳动两年后,1960年回到华东师大中文第资料室工作,开始纂辑《词学文录》。用《花间集》曲子词的规格体制,1963年选编了一部宋代小令集《宋花间集》,清代的《清花间集》,二书1986年出版。同时抄编了一部《历代词籍序跋汇编》。1966年文革期间再受冲击,1969年再被遣送到嘉定劳动,期间继续古代文学和金石碑刻的研究。1974年回资料室工作。1978年始开始回到讲台给本科生上课,1981年主编《词学》丛刊。2003年11月19日,施蛰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小结:

1、施蛰存一生,作家、翻译家、编辑、古典文学和金石研究学者、教师。

2、文学创作,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1937年以前,以小说为主,以后以散文为主。

小说创作经历了从写实、怀旧到历史、都市题材的心理分析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约以1929年为界,前期代表作为小说《上元灯》;后期代表有小说集《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后者是他小说成绩的代表,是他自觉运用心理分析学说创作的小说。所受的影响主要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和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显尼志勒的作品。他的小说的特色是,重视人物的性心理、潜意识、二重人格的描写,善写人的本能与社会道德的冲突及由此形成的病态心理。

二、《春阳》

这是一个短篇小说,收入施蛰存的1933年出版的小说集《善女人行品》(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施蛰存在“序言”中指出,集中作品是“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为的小说”,“本书各篇中所被描绘的女性,几乎可以说都是我近年来所看见的典型,虽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笔调之下,但是把它们作为我的一组女体习作绘,在这个意义中,它们仍然可以有编在一集中的和谐性的”。

(一)思想内容

写为旧式婚姻牺牲了青春的中年乡镇富婆婵阿姨,在春天的阳光和商业大都会气息的诱发下,萌动的一次注定要失败的性爱心理。上海的畸形繁荣与周边乡镇昆山的保守,城乡文化的二无碰撞,由此女人的心理得到了深刻反映。

(二)人物形象:婵阿姨

她是在传统婚姻、道德和财富的侵害下性格异化、精神变态的中年富婆形象。

她是已守寡十三年的35岁寡妇,继承了婆家巨额财产的富婆。为此浪费了青春,经受着灵肉冲突的煎熬,将在传统的生活轨道中耗尽生命。

十二三年前,婵阿姨底未婚夫忽然在吉期以前七十五天死了。他是一个拥有三千亩田的大地主底独子,他底死,也就是这许多地产失去了继承人。那时候,婵阿姨是个康健的小姐,她有着人家所称赞为“卓见”的美德,经过了二日二夜的考虑之后,她决定抱牌位做亲而获得了这大宗财产底合法的继承权。

她当时相信自己有这样大的牺牲精神,但现在,随着年岁底增长,她逐渐地愈加不相信她何以会有这样的勇气来了。

翁姑故世了,一大注产业都归她掌管了,但这有什么用处呢? 她忘记了当时牺牲一切幸福以获得这产业的时候,究竟有没有想到这份产业对于她将有多大的好处?族中人的虎视眈眈,去指望她死后好公分她底产业,她也不会有一个血统的继承人。算什么呢?她实在只是一宗巨产底暂时的经管人罢了。

小说所写的就是一次她春心萌动的心理。 自然环境氛围:春天的暖阳,万物复舒。 社会人文环境(上海大都市),开放自由;人的“春”天气息(年青人的活力,女性的美丽打扮、男女间的爱意等)。

直接诱因:银行年轻男职员的一眼注视,引发她一次自作多情的幻想。

婵阿姨把保管箱锁上了,走出库门,看见那个年轻的行员正在对着她瞧,她心里一动,不由的回过头去向那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保管箱看了一眼,可是她已经认不得哪一只是三○五号了。她望怀里一掏,刚才提出来的一百五十四元六角的息金好好地在内衣袋里。于是她走出了上海银行大门。

她的心理感觉渐渐变化的过程:注意到阳光、打扮,找出理由花钱,买东西,吃好的,不舍得回家想在上海邂逅浪漫,为再看职员一眼记忆模糊回到银行,受到“流水无情”似的打击果断回家,天气变坏、又算计钱财得失,意味着回到传统,心中的那汪春水再次变成一潭死水。

好天气,太阳那么大。这是她今天第一次感觉到的。不错,她一早从昆山趁火车来,一下火车,就跳上黄包车,到银行。她除了起床的时候曾经揭开窗帘看下不下雨之外,实在没有留心过天气。可是今天这天气着实好,近半个月来,老是那么样的风风雨雨的没得看见过好天气,今天却满街满屋的暖太阳了。到底是春天了,一晴就暖和。她把围在衣领上的毛绒围巾放松了一下。

来来往往的女人男人,都穿得那么样轻,那么样美丽,又那么样小玲玲的,这使她感觉到自己底绒线围巾和驼绒旗袍的累坠。早知天会这样热,可就穿了那件雁翎绉衬绒旗袍来了。她心里划算着,手却把那绒线围巾除下来,折叠了搭在手腕上。

要不然,假如她舍得随便花钱,她怎么会牺牲了一生的幸福,肯抱牌位做亲呢? (到了银行,见到那年轻职员)

于是他笑了。一个和气的,年轻的银行职员对她微笑着,并且对她看着。他是多么可亲啊!假如在冠生园的话,他一定会坐下在她对面的。但现在,在银行底保管库里,他会怎样呢?

她被他看着。她期待着。她有点窘,但是欢喜。他会怎样呢?他亲切地说: ——放心罢,即使不锁,也不要紧的,太太。 什么?太太?太太!他称她为太太!愤怒和被侮辱了的感情奔涌在她眼睛里,她要哭了。她装着苦笑。当然,他是不会发觉的,他也许以为她是羞赧。她一扭身,走了。

在库门外,她看见一个艳服的女人。

——啊,密司陈,开保管箱吗?钥匙拿了没有? 她听见他在背后问,更亲切地。

她正走在这女人身旁。她看了她一眼。密司陈,密司!

于是她走出了上海银行大门。一阵冷。眼前阴沉沉地,天色又变坏了。西北风。好像还要下雨。她迟疑了一下,终于披上了围巾:

——黄包车,北站!

在车上,她掏出时表来看。两点十分,还赶得上三点钟的快车。在藏起那时表的时候,她从衣袋里带出了冠生园的发票。她困难地,但是专心地核算着:菜,茶,白饭,堂彩,付两块钱,找出六角,还有几个铜元呢?

(三)艺术特色

1、注重描绘人物的潜意识流动和性心理的变化。

2、由人物的变态心理,反映了30年代城乡两路思想文化的碰撞。

3、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互相映照,具有隐喻的内涵。

附:其他“新感觉”描写例子: 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自序”(1934年5月):

我是在去年突然地被扔到铁轨上,一面回顾着从后后面赶上来的一小时五十公理的急行列车,一面用不熟练的脚步奔逃着的在生命的底线上游移着的旅人。二十三年来的精神上的储蓄猛地崩坠了下来,失去了一切概念,一切信仰;一切标准、规律、价值全模糊了起来……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大晚夜报》!”卖报的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蓝的舌尖儿,他对面的那只蓝霓虹灯的高跟儿鞋鞋尖正冲着他的嘴。

“《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舌尖儿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都市啊!霓虹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灯,有了高跟儿鞋,也有了钟……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动摇中——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灯光,和光亮的酒杯,红绿的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发焰的眼光。中央一片光滑的地板反映着四周的椅桌和人们的错杂的光景,使人觉得,好像入了魔宫一样,心神都在一种魔力的势力下。在这中间最精细又最敏捷的可算是那白衣的仆欧的动作,他们活泼泼地,正像穿花的蛱蝶一样,由这一边飞到那一边,由那一边又飞到别的一边,而且一点也不露着粗鲁的样子。

空气里弥漫着酒精,汗汁和油脂的混合物,使人们都沉醉在高度的兴奋中。有露着牙哈哈大笑的半老汉,有用手臂作着娇态唧唧地细谈着的姑娘。那面,手托着腮,对着桌上的一瓶啤酒,老守着沉默的是一个独身者。在这嬉嬉的人群中要找出占据了靠窗的一只桌子的一对男女是不大容易的。

第三篇:施蛰存小说原文加审阅

201002340352 张瑜

2010级3班15281737227

施蛰存小说中的传统文化

摘要: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以其心理分析和现代性而为人熟知。而实际上在施蛰存的创作中蕴含着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古典审美倾向。从他小说中传统意象和诗词的使用,诗化语言的描写,古典审美的倾向和传统价值道德的表现都能体现出他所受的传统文化影响。

关键词:小说,传统文化,审美倾向,价值道德,语言 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被书写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他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影响,擅长以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来刻画人物,着意描写人物主观意识的流动和心理感情的变化是一个现代派的作家。而在他现代派的另一面是其在作品中所显露的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在施蛰存的作品中所创造的人物生活在现在都市中,但他们与刘呐鸥,穆时英的人物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些人物生活在都市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灯红酒绿的歌舞场;这些人物存活在平常的琐事中,而不是奢靡的男女情挑中。在施蛰存的笔下,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百姓,他们的故事都是平常的生活。《妻的生辰》中不过是讲述丈夫想为心爱的妻子买份生日礼物却又为了生活拮据而只得作罢的故事,“‘不是还有二十多元吗?’我惊诧地问。‘呢,两个月的电费,裁缝工资,今天都拿去了。只剩下七八元,还要维持到下个月呢。就是米也恐怕在月内又要买,所以今天的面是还要借用作一餐夜饭哩。’„„我呆住了。一切的烦恼都袭击了我。我站在妻的面前,觉得自己的羞惭,又觉得替她悲哀。我还对她怎么说好呢?便是今天,我还不能让她欢喜一番,徒然给了她一重失望,我不是在欺骗她么?哎,便是连一束鲜花也不曾买回来点缀她这个生辰,还说什么别的赠物呢。”《雾》中素贞小姐在去上海的火车上遇到了心仪的男子却又得知他不过是个“戏子”,而以“今天雾真大,一点都看不清楚哪!”来做掩饰的简单事件。

而在这些平常的人物故事中潜藏着的是施蛰存的传统价值观念,《妻之生辰》中的妻子在得不到礼物时,“‘呆立着算什么呢。我并不一定要你什么赠物呀!小小的生辰,难道真要当做一桩重大的事情吗。吃了面,不就算过了我的生辰吗?’妻随后是这样和善地说。她并不有一点失望的表现。她照样地微笑着。”这种妻子的形象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的贤妻形象,温柔而善解人意,不同于其他作家笔下的现代女性,反叛强势。《上元灯》中以灯寄情的女孩子,“‘我叫它做‘玉楼春’,你看好不好?’她这般说,脸上现出一派天真的愉快的骄矜。‘……‘这架灯要是不该送给我的,为什么你将它扎得这样精致?’我也微笑着向她说,害她脸上薄薄的飞上了一阵红霞。她俯首将她的“玉楼春”拨弄了些时,才抬起头来;我看她还有些余霞未褪。”这种羞涩带着矜持的含蓄的爱的表达,是属于传统古典的女子,这又与现代女性的直白有所不同。这些女性角色的美好正是施蛰存对于传统文化的向往和肯定,在她们身上的古典的含蓄美,是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婉约的美。而在创作男性角色时施蛰存也不由地将传统道德价值观放置在了他们的心里。在《梅雨之夕》中被雨中的女子所吸引的主动上前搭讪后感觉到“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对我,或是我们,看着。隔着雨的,我看得见他们的可疑的脸色。我心里吃惊了,这里有着我认识的人吗?或是可有着认识她的人吗?„„再回看她,她正低下着头,拣着踏脚地走。我的鼻子刚接近了她的鬓发,一阵香。无论认识我们之中任何一个的人,看见了这样的我们的同行,会怎样想?„„我将伞沉下了些,让它遮蔽到我们的眉额。”这是他内心传统价值观在约束着他,他感到作为有妇之夫做出这种举动的不妥,感到见不得人,而这种价值观的树立正来自创作者施蛰存的价值观。

施蛰存的传统文化底蕴,除了在创作人物时所注入的传统价值标准以外,还有他在描写时的古典传统文化的审美的表现。

在施蛰存的作品中有着几个很常见的意向,诸如雨,水潭等。以雨为例,《梅雨之夕》中贯穿了雨,“孤寂地只身呆立着望这永远地,永远地垂下来的梅雨”,“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将军底头》中“第二天却降着阴惨的西陲的山雨”,“雨仍旧下降着”,《妻之生辰》“回看小小的院子里,已疏疏地降下了细雨。”,“愁闷的春雨从昏黑了的天上潇潇淅淅地降下来了。”雨在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型的意象,蕴含着忧愁,朦胧的美。施蛰存在作品中以这些典型的意象的描写来创造了一个个诗意的世界,还将古诗词穿插在文章中,增添古典的韵味。在《扇子》中“这时候,我才看见她手里还带一柄团扇。直到后来能读唐诗的时候,才知道‘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番情景是早有古诗人低徊咏叹过一番了。”《上元节》,“独自打从小巷中回去,眼前一片的花灯在浮动,心中也不觉得是欢喜,是忧郁,只想起了李义山的伤心诗句;我走着吟着:‘珠箔飘灯独自归。’”等等

在这些意象和诗词的之下是施蛰存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婉约朦胧的审美。这种审美倾向表现在施蛰存在小说中诗化的语言,“收拾了书本,将要喊在厢房里和她家的女仆们说闲话的唐妈的时候,一点亮绿的萤火悠然地从窗外的帘隙间穿过,在空中摇荡了一会,便又悠然地浮上了屋檐。她叫喊着“扑呀,扑呀”的时候,流萤早已曳着微光从墙东隐逝了去。”(注释①.)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将夜色中的萤火虫的形态,女子的天真可爱显露无疑,更是创造了一种“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的情境,将主人公与这个女孩的情谊含蓄的表露。这种继承传统的诗意美不止在这种恬美的男女之间,就连有着恐怖气氛的《夜叉》中也有所显露,“从松木场到留下镇,这十八里西溪沿岸,是尽有着许多幽幻奇秘的胜迹足够我们搜寻的。竹林里的落日,山顶上的朝阳,雨天峰峦间迷漫着的烟云,水边的乌桕子和芦花,镇上清晨的鱼市,薄暮时空山里的樵人互相呼唤的声音,月下的清溪白石,黑夜里远山上的野烧,啊,你没有到过那里,你不会想像得出那里的美景来的。”对于山林间的景色的描写,也洋溢着传统文化中的淡然和恬静的美。这些诗化的语言和恬静的美都是施蛰存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表露。

这种继承不仅以施蛰存的语言表现在文本中,也表现他笔下的人物中。这些人物以施蛰存的意志而存在,也就拥有了施蛰存的这种传统的诗意的审美选择。《梅雨之夕》中的男子虽然生活在都市的繁忙中,却有着不为同事所理解的爱好,“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这种爱好是属于旧时文人的爱好,是属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习惯。同时他有着传统古典的审美,“一阵微风,将她的衣缘吹起,飘漾在身后。她扭过脸去避对面吹来的风,闭着眼睛,有些娇媚。这是很有诗兴的姿态,我记起日本画伯铃木春信的一帧题名叫‘夜雨宫诣美人图’的画。提着灯笼,遮着被斜风细雨所撕破的伞,在夜的神社之前走着,衣裳和灯笼都给风吹卷着,侧转脸儿来避着风雨的威势,这是颇有些洒脱的感觉的。”这个男子所表露的古典的美的欣赏,正是来自施蛰存所深受的传统文化审美的影响,这种婉约柔弱的美是传统文化所表现的,不同于现代所欣赏的张扬强烈的美,这种选择正是来自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这种古典美学的熏陶和选择之下,施蛰存不仅做到了跟随现代潮流,更将传统文化融入创作之中,做到了现代与传统文化的交织,将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文学的血肉之中。

参考文献:

[1]施蛰存,《梅雨之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2]施蛰存,《石秀之恋》[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施蛰存,《善女人行品》[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 [4]施蛰存,《雾·鸥·流星》[M].人民出版社,1991

第四篇:施施蛰存作品特点(最终版)

内容摘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他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以及西方意识流小说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本文从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三个方面,对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对读者欣赏阅读施蛰存小说和创作心理分析小说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施蛰存 心理分析小说 创作特点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沈从文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说过,施蛰存的成就“在中国现代短篇作家中似乎还无人可企及”[1]。他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本文将结合施氏的作品来谈其小说的创作特点。 一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首先表现为注重人物潜意识性心理的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早在1933年,施蛰存就声言“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弗洛伊德的心理小说而已”[3]。由此可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具有浓厚的弗洛伊德色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建于19世纪末。早期他将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三层:底层为潜意识,中层为前意识,上层为意识。潜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内心底层的隐蔽的非理性世界,是人们自己往往也难以觉察的黑暗王国。意识是人们清醒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它是清晰的,与潜意识处于对抗状态。而在这两者之间的边缘地带,担任警戒任务的则是前意识。后来弗洛伊德在这三分法的基础上又提出另外一种三分法。其基本观念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主要由性本能,即“里比多”组成,是人的一切行为动机的源泉;自我是受环境的影响而加以调整后的本能,把不见容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动改造为适应外部世界的心理动机;超我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层面,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着本能冲动。这两种三分法都是以“泛性论”为基础,把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无处不在,这种力量隐藏于潜意识里,一触即发。所谓精神分析“其实就是研究性本能与社会压抑之间的冲突,研究二重人格的拉锯”[4]。施蛰存深受弗洛伊德这种理论的熏染,在小说创作中,非常注重挖掘人物潜意识中的性心理,从而揭示出人物的二重乃至多重人格。

《将军的头》是施蛰存历史题材的心理分析小说集。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了古代高僧、名将以及绿林英雄的思想、精神、意识以及潜意识等方面的活动,专心致力于心理分析,向人们展现他们的隐秘世界。

《鸠摩罗什》中的主人公鸠摩罗什本是史籍中的真实人物,是后秦的一位高僧。他幼年出家,12岁就成为沙勒国师,名震西域,是中国佛教史上三大翻译家之一。对这样一位虔诚的得道高僧,施蛰存没有沿用史料,彰显其功德,而是褪去他神性的光辉,将之世俗化。小说中的大智鸠摩罗什陷入了二重人格的冲突与苦楚之中。妻子病亡后,本以为的名妓孟娇娘时,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肆意横行。最终沉溺于肉欲之中而不能自拔。从高僧到凡人再到淫人,鸠摩罗什“从这三重人格的纷乱中,认出自己非但已经不是一个僧人,竟是一个最最卑下的凡人了。”

施蛰存在《石秀》中借用了《水浒传》里石秀帮助义兄杨雄杀死奸夫淫妇的故事。石秀被靓艳的潘巧云所迷惑,但当他“既已知道了这是杨雄所有的美妇之后,不存什么别的奢望”,而“不得不用最强的自制力”抑制着自己。英雄石秀遵守着伦理纲常,本能欲望也便被这意识中的道德准则压抑着。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道:“常态的性的满足的缺乏可以引起神经病。实际上由于这种缺乏的结果,性的需要乃不得不使性的激动寻求变态的发泄。”[5]石秀的“常态的性的满足的缺乏”也就导致了他的变态心理的形成。在勾栏里,妓女不留神被小刀割破了一个指头,石秀觉得那一缕朱红的血“流成了一条半寸余长的红线,然后越过了指甲,如像一粒透明的红宝石,又像疾飞而逝的夏夜之流星”,认为“这是从来所没有看见过的艳迹”。石秀此时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变态狂”。后来知道潘巧云与和尚裴如海的奸情后,先杀了头驼和裴如海,竟有了“天下一切事情,杀人是最愉快的”的感觉。思想上也由“因为爱她,所以睡她”转变成“因为爱她,所以杀她”。他认为睡一个女人,是决不及杀一个女人那样的愉快了。小说通过对石秀变态情欲的性心理描写,充分体现了他的二重人格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变态心理。

在《将军的头·自序》中,施蛰存这样说明作品的主旨:“《鸠摩罗什》是写道和爱的冲突;《将军的头》却是写种族和爱的冲突了。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6]的确,这三篇作品都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进入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他们潜意识中的性心理,从而揭示了人物的二重乃至多重人格。 二

创作手法的借鉴是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另一大特点。

1929年,随着施蛰存自称为“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7]——《上元灯》出版并受到好评,他便“想写一点更好的作品出来”[8],“想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9]。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施蛰存读了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显尼志勒的许多作品,他“心向往之,加紧了对这类小说的涉猎和勘察,不但翻译这些小说,还努力将心理分析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去”[10]。显尼志勒的作品几乎都是以“死与爱”为主题的,并且非常善于描写女性心理。1927年,施蛰存开始翻译显尼志勒的《蓓尔达·迦兰夫人》,之后又译了《毗亚特丽思》和《爱尔赛小姐》,因为都是描写女性心理的作品,所以把它们合起来,冠以《妇心三部曲》。他说:“施尼茨勒的作品可以说全部都是以性爱为主题的。因为性爱对于人生的各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11] 但是显尼志勒写性爱,并不描写性爱的行动,而是着重于人物的性心理的分析。施蛰存认为显尼志勒小说性心理分析的特色“可以与他的同乡茀罗乙特媲美”[12]。如果说施蛰存在观念上是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那么在艺术表现上,尤其是在题材的选择上,他大多是受了显尼志勒的影响。他的大多数心理分析小说都是以性爱为主题的,且鲜少有性爱行动的描写,主要注重对人物的性心理进行分析。如作品《周夫人》,小说集《将军的头》、《善女人行品》等。另外,施蛰存也极擅长于女性心理的描写,如《李师师》,小说集《善女人行品》(其中有“几篇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为的小说”[13])等。

施蛰存的创作虽然深受显尼志勒的影响,但是他并没有通盘接受。上文已经提到过,显尼志勒的作品都是写“死与爱”的,而施蛰存却很少写到死。只有小说集《将军的头》里涉及过,其他的大部分小说还是以揭示性爱的矛盾与冲突为主。

除了接受显尼志勒的影响,施蛰存还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这就形成了意识流文学。”[14] 意识流小说采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对施蛰存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梅雨之夕》、《四喜子的生意》等作品中,施蛰存就较为熟练地运用了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等手法。《梅雨之夕》的男主人公“我”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邂逅了一位年轻美丽而没带雨具的女子,女子下车后到街角等雨停,“我”主动送其回家。文中,我的情绪随着这位女子蔓延开去,产生了一系列的遐想,这些遐想都是经由内心独白向读者们呈现出来,而没有插进一丝的客观描写。《魔道》中的主人公“我”应了朋友陈君的招请而去他家消磨周末。在火车上,看见对座的一个老妇人,“我”觉得这个老妇人多少有点神秘,很怪诞,于是“我”将她幻想成妖妇,由此展现了一系列的幻觉。这些幻觉都是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显得更加恐怖、诡秘。《四喜子的生意》先是以“我”的内心独白叙述了四喜子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思绪,接着又以回忆与内心独白的形式,交代了被捕的经过,并揭示了被捕的原因乃是性欲受压抑的转移。《薄暮的舞女》通过舞女素雯一个晚上的四次电话的自白,揭示了她这个都市尤物的性苦闷与性无聊。作品还采用了联想的方法,在杂乱无章中形成了一种多侧面的立体结构,全方位地展示了素雯的心理世界。

施蛰存借用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手法,将内心独白、自由联想与心理分析结合起来,增加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更为逼真地展现了人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潜意识的各个层面,向读者们描绘了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施蛰存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移植,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文学一元独尊的局面,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三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还具有另一大特点——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传统美学观,他们的作品“不是根据历史或故事中历史时间的连续性或性格发展的连续性来进行安排,它们倾向于在空间或通过各个意识层次工作,力求得到隐喻或形式的力量”[15],强调表现人对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描写意识,涉及人类心灵的潜意识和无意识运动”[16]。在艺术手法上,他们反对传统的表现技巧,用荒诞的情节来取代故事的逻辑性,用虚化的富有象征性的空间、场景和人物来取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用时序跳跃、交错的心理时间来取代时序递进的物理时间,用隐晦、暗示性的语言取代语言的鲜明性。而现实主义是产生在同一时期,与现代主义相互对立的一个文学思潮。在艺术上,他们遵循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重视作品结构的完整性与故事情节的逻辑性,重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重视描写的真实性与细节的精确性,具有较为浓厚的传统色彩。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大多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前文

一、二部分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比如从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观念出发去选择题材,开掘主题;比如借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揭示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他没有盲目地照搬西方现代主义的那一套。在《关于“现代派”一席谈》中,他如是说:“我感到对一些新的创作方法的运用既不能一味追求,也不可一概排斥,只要有助于表现人物,加强主题,就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不过有一点不能忘却,这就是别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是在写反映中国国情的作品。如果在创作中单纯追求某些外来形式,这是没有出息的,要使作品有持久的生命力,需要的是认真吸取这种„进口货‟中的精神,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随后才能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中,创作出既有创新又有民族特点的作品。”[17]他“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轨道”[18],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周夫人》是施蛰存早期的作品,已初露心理分析的端倪。“我”——一个十二岁的名叫微官的男孩,被女佣陈妈带到孀居的周夫人家里去玩。周夫人是一位慈善、美丽而大方的女子,经常叫一些左近邻舍人家的女人到她家打发无聊的时光。孤独的她始终怀念着去世的丈夫,这种情感一直到看见“我”时才爆发了出来。因“我”相貌酷似她的亡夫,他埋藏了很久的感情终于控制不住地发泄了出来,失态地将“我”抱在她怀里。但是她并没有彻底地放纵自己潜意识里的本能欲望,毕竟“我”还是一个比她小一辈的孩子,传统的观念不允许她和“我”之间有再进一步的发展。小说结局写周夫人和小姑搬走了,这既符合中国封建的传统观念(即两人之间不可能还有后续),也隐含了周夫人的意识还是战胜了“里比多”。而她对陈妈说“她是在记念我的”,一方面是给故事画上一个省略号或者更应该是一个残缺的句号,另一方面也是写了周夫人的无奈与悲哀,她只能“发乎情,而止乎礼”。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传统的封建道德所造成的。施蛰存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弥补了现实主义在对人物内心世界刻画方面的缺陷,又能着眼于现实社会,“创作出既有创新又有民族特点的作品”[19]。

《春阳》的题材与《周夫人》较为相似,也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一个中年独身女子性意识的萌动。主人公婵阿姨的经历与情感体验比周夫人而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十二三年之前,婵阿姨的未婚夫过世,她为了要获得“一个拥有三千亩田的大地主的独子”的合法财产继承权,在经过二日二夜的考虑之后,决定抱着未婚夫的牌位成亲。她有时已经意识到为了金钱而舍弃幸福是不值得的,可她还是愿意这样牺牲下去,愿意充当“守财奴”的角色。十二三年过去了,婵阿姨的容颜已经萎黄了,她开始艳羡起别人幸福美满的生活,她的一切只是金钱和人家所称赞“卓见”的美德。这些被现在的人们所称为“身外物”和“身外名”的东西,在婵阿姨看来则是她的天,她的地。可是她潜意识里还是想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的。在餐厅里见到一家三口用餐时的那一段内心独白或想象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唤醒她潜意识里的本能欲望的则是在“冠生园”里偶遇的“有一双文雅的手的中年男子”和在“上海银行”做事的“管理保管库的年轻行员”。婵阿姨为此做了一连好几场的白日梦,并经历了一连串的“灵”与“肉”的斗争。当年轻的行员对着她微笑的时候,她期待着、欢喜着。可等来的却是他的一句“太太”。这“一句太太”使婵阿姨感到愤怒和被侮辱了,她装着苦笑,让那个行员以为她是羞赧。扭身走时听到他对一个年轻女士更为亲切的询问,感到“一阵冷”。这一连串的形容词“冷”、“阴”、“坏”除了预示着天气的转变,更昭示着她心里的转变。果不其然,结尾处的“发票”、“菜”、“茶”、“白饭”和“铜元”淹没了她稍稍抬头的本能欲望,又将她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最终,还是金钱赢了情欲。这莫大的讽刺,更凸现了婵阿姨的悲哀,也控诉了封建社会旧观念和现代社会金钱至上主义才是造成婵阿姨悲剧的根源。可以说,《春阳》是施蛰存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融合得最杰出的一部作品。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从注重人物性心理分析出发,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揭示出人物的二重乃至多重人格,丰富了传统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他的作品一方面能够深入到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中去,折射出一定的人性深度;另一方面,也拓展了西方现代主义对人物心理分析的范围。施蛰存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紧密融合,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他因着这种独特的风格,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尽管他向前走的并不远,但留下的足迹够清晰,开启了三十年代以后的作家们在创作上的成功之路。

第五篇:唐诗地图:跟着唐诗去旅行

显示全部目录 章节目录

目录自序

第一章 巴山夜雨涨秋池――四川之旅

第一节 蜀中胜地――成都

第二节 佛光夜月――峨眉山

第三节 九寨沟与藏地

第二章 即从巴峡穿巫峡――畅游三峡

第一节 巴蜀之国――重庆

第二节 高唐神女的呼唤――泛舟三峡

第三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从襄阳到洞庭

第一节 襄阳好风日

第二节 归隐鹿门山 第三节 芳草萋萋鹦鹉洲

第四节 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

第五节 不知何处吊湘君――洞庭湖

第六节 不辨仙源何处寻?――桃花源

第一节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第二节 忆江南,最忆是徽南

第三节 青山绿水画中游――婺源

第四节 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九华山

第五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四章 皖南秀色,徽州古韵

第五章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

第一节 仙秀之美寓庐山

第二节 浔阳江头夜送客――九江

第三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南昌

第六章 烟笼寒水月笼沙――南京

第一节 秦淮河

第二节 乌衣巷 第三节 凤凰台

第四节 长干里

第五节 秦淮秀色

第七章 我欲因之梦吴越――秀色江苏

第一节 雨巷寻香―烟雨江南

第二节 烟花三月下扬州

第三节 月落乌啼霜满天――苏州

第四节 梦里水乡――周庄

第五节 绮阁飘香下太湖――无锡

第一节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

第八章 我欲因之梦吴越――浙江

第二节 钱塘看潮

第三节 潇洒桐庐――富春江畔

第四节 丝绸之源――湖州

第五节 雁荡的峰与瀑

第六节 海天佛国――普陀山

第七节 剡溪蕴秀意――新昌

第八节 如在镜中游――绍兴

第一节 繁华之都――广州 第九章 贬谪荒地的收获――两广

第二节 岭南访古――广西

第三节 醉人的彩云之南――云南

第十章 九州腹地――河南

第一节 真正的中原――洛阳

第二节 万国咸通――开封

第十一章 齐鲁形胜――山东漫游

第一节 登泰山而小天下

第二节 孔子的故乡――曲阜

第三节 济南多名士

第十二章 燕赵悲歌今何在?――河北

第一节 古幽州,今首都

第二节 秦皇岛外打渔船――北戴河

第三节 紫塞明珠――承德

第十三章 黄土之原――山西

第一节 太原晋祠

第二节 清凉佛国――五台山

第三节 壶口瀑布

第四节 晋商大院――平遥

第一节 梦回长安

第十四章 秦地八百里――陕西

第二节 辋川寻古――诗人的世界

第三节 昔上莲花山――华山

第四节 抚今追昔―历代帝王陵墓

第十五章 塞外风情――西部之行

第一节 追寻岑参的遗响

第二节 昔日凉州,今日武威

第三节 康定――高原浪漫之城

第四节 唐代艺术的宝库――敦煌

第五节 西域古城系列

结语:思想飞回千年前的唐代

上一篇:水暖工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收购合作意向书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