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八年级优秀教案

2023-02-12

教案是教育者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把教材中严肃的政治话语书写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把教材用语转化为教学用语,通过简单的修辞、轻松的语境唤起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内心认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版八年级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人民版八年级优秀教案

人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教案

第三课

闲话“家”常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懂得家庭文化的差别,自觉履行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

2、能力:理解中外家庭文化的差别,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认识,提高辨别中外家庭不同的能力。

3、知识:了解家的观念,理解家庭教育、家规、姓名及佳节中的家文化;掌握中外家庭文化的差别;懂得中国家庭模式的发展趋向。 教学重点、难点:

1、家庭文化差别是怎么形成的?

2、中国家庭结构变迁轨迹和形式怎么样?

3、家庭的发展怎样更为和谐?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据报载一位8岁的女生,因罕见怪病整个脸颊布满皱纹长成太婆脸.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父母一直未带她去医院检查.这位女生的病情被煤体披露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但女生的父亲对社会援助却冷漠拒绝,并说:我是一家之主,娃娃医不医,我说了算.你认为这位父亲的言行对吗?

一、回眸传统

1.中国人的“家”的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民族,家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以爱心和小心构筑起和睦、友爱、团结、稳定的家。只有家庭这个社会小细胞安定了,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

和谐家庭:

开心词典:《家书》

张大爷辛辛苦苦培养儿子长大成人,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成家立业,开始幸福的生活。张大爷夫妇年纪大了,生活困难,就希望儿子寄点钱回家,不过,没想到钱没有寄来,却寄来一封信:父同志母同志:新时代新风尚,自己挣钱自己花,哪有余钱寄回家!儿子你们能替老大爷回信给他的儿子吗?想一想,这封信该怎么写?

学生甲:子同志媳同志:新时代新风尚,自己挣钱自己花。二十年来白养大,抚养费可不能差。——

父亲2.望子成龙:重视家庭教育(1)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养不教,父之过。”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这是因为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相关链接: 岳母刺字

孟母三迁

岳母恐岳飞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字。

孟子母亲为使儿子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熏陶,先后从墓地边、市集迁到有着礼仪熏陶的文庙边。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误区警示:南方某省有一个少年天才, 1. 岁时成了一名大学生。到大二时,他又被保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2014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医学综合笔试临床执业医师 口腔执业医师 中医执业医师

2 .少年博士,到16岁时,学校却通知他的家长,让家长把孩子接回去。原因是生活不能自理,交往中行为还如同七八岁的孩子。面对心情焦虑的家长时,这个孩子却显得神情自若,因为,在他心里,学习都是为了家长,退不退学无所谓。

3.家有家规:讲究家庭秩序。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将家规与国法并列,充分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对家规的重视程度。

(1)我国古代丰富的治家思想。他们集中体现在《礼记》、《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三字经》。 ( 2 )家规对治家的重要意义。建立

家庭规则不仅可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可以让家庭生活更加有序,让家庭气氛更加融洽。

相关链接

家规是旧时维护家庭秩序、教育子女的一种方法和习俗。如士大夫家,就有如《朱子家训》一类的 “ 家规 ”

。往往立有 “ 家规 册 ”

,有的还供在祖宗堂里,有的则书成立轴挂在厅堂之上,以示家法 “ 森严 ”

。家谱(或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

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4 .姓名的背后

( 1 )中国人的姓名也体现出家庭文化的特色。 ( 2 )中国的大家庭观念和理想的家庭模式。 “四世同堂” 、

“子孙绕膝” 。 ( 3 )中国家庭

和欧美家庭的区别之一。血缘关系支持着社会运作,这是中国家庭和欧美家庭的一种区别。

相关链接

国家姓名新规定子女起名立新规父母双姓可同用子女采用父母双方姓氏时,可按照双姓起名,但不算作复姓 ;姓名

不得使用已简化的繁体字,已淘汰的异体字;自造字;外国文字;汉语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符号;改名一生只有一次 ,公

民的姓名权受到侵害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5 .佳节中的家文化

春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都是关于家的节日。中国传统家文化的精华,使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弘扬的。但由于中华 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传统家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该被摒弃。

相关链接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

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七夕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 七夕节

,也有人称之为 “ 乞巧节 ” 或 “ 女儿节 ”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 彩的一个节日。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 “ 清明 ”

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 屈原的节日。端午节龙舟赛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又称 “ 老人节 ”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

至今。重阳登高

二 、 课 堂 小结

回 眸 传 统 , 理 解 家 的 观 念 , 理 解 家 庭 教 育 、 家 规 、 姓 名 及 佳 节 中 的 家 文 化 。

三 、 板 书 设计 ;

中国人的“家”的观念是什么?

回眸传统了解什么?

怎样重视家庭教育?

家规有必要吗?

姓名的背后是什么?

四 、 教 学 反思 :

本 节 课 回 眸 传 统 , 理 解 家 的 观 念 , 理 解 家 庭 教 育 、 家 规 、 姓 名 及 佳 节 中 的 家 文 化 ;

教 学 中 有 一 定 难 度 , 同 学 们 的 知 识 面 不 广 , 为 此 课 堂 氛 围 不 太 理 想 。

第二 课 时

一、异域采风

1 .家庭文化差别的形成

由于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的不同,更由于地域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家庭文化往往有较大的差别。

相关链接

世界上不同国家家庭的饭桌

日本

意大利

乍得

科威特

美国

2 .养老模式不同:中国的养老模式是“反哺式”的。孝道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一直是维持社会伦理的重要支柱。西方的养老模式是

“接力式”的,没每代人只哺育孩子,养老问题由社会保障体系解决。

相关链接

居家养老 ” 和 “

社会养老 ”

是两种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其他一些养老模式一般都是从这两种基本养老模式衍生出来的。 中国养老模式变

迁:从单一走向多元。当前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家庭养老的社会功能逐渐被削弱。社会养老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和体现。

美国让就业者退休后 “

老有所养 ”

英国养老改革强化社会关怀,德国鼓励发展 “

补充养老保险 ” ,

瑞士养老保险三大支柱面临挑战

借鉴之处

建筑规模大,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开设的课程和组织的 活动超过 80 种以上。代表楼盘:太阳城中心、凤凰城。

完善的配套设施与功能区划

日本的老龄人的生活质量是在良好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的

基础上实现的。提供无障碍设施的老龄人住宅产品、具有看护 性质的老龄人住宅产品、 能和家人共同生活 ( 二代居 ) 的住宅产

品。代表楼盘:港北新城。

老年人住宅产品与其他租售 性质的住宅产品混合设计在一 个生活社区内,突出自助自理。

国家政策倾向于让老年人居住在独立的公寓中。 建筑将三

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城市意味、社区功能和生态目标。代表楼 盘:荷兰弗莱德利克斯堡老年人公寓。

建筑元素的集合处理, 让老年

公寓不显孤独。

新加坡

一般兴建在成熟的社区中。 公寓户型一般分为35平方米

和45平方米,为一位或两位老年人提供生活空间。

住宅的户型设计及内部结构 设计标准的特殊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家庭文化的差别。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认识,提高辨别中外家庭不同的能力。学生反馈良好。

二、未来展望

1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轨迹和形式

( 1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轨迹是: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 2 )这种变迁在形式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家庭、如主干家庭、联

合家庭的比例逐步降低;另一方面是小家庭,如核心家庭、夫妻家庭及单身家庭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核心家庭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

2 .

家庭的发展更为和谐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中西文化不断撞击与融合,大家互相取长补短,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家庭模式,是家庭的发展 更为和谐。

相关链接

传统中国家庭都以家族为主,大家庭的模式一直延续了 2 千年。大家庭大多由长子长孙为族长,或立德才兼备的子孙为族长。 新中国成立后,以工作单位为主,家庭成了社会的附属品。改革开放后,妇女经济愈加独立,渐渐转化成一夫一妻和孩子的小家庭模式。 到了 21 世纪,婆媳冲突首当其冲。婆婆的 “

媳妇娶进家门就是我家的人,媳妇的就是儿子的,儿子的就是父母的 ”

的观念为主导,与媳妇

的 “

我的家我作主,公婆是客 ”

的小家庭想法,引出了一场场大小家庭战争,将来小家庭模式是必然趋势。

三、课堂小结:

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懂得家庭文化的差别,自觉履行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懂得中国家庭模式的发展趋向。

四、板书设计

佳节中的家文化是什么?

异域采风怎么样?

家庭文化差别是怎么形成的?

中外养老模式不同吗?

未来展望怎么样?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轨迹和形式怎么样?

家庭的发展怎样更为和谐?

五、布置作业:

1 、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轨迹和形式怎么样?

2 、家庭的发展怎样更为和谐?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让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懂得家庭文化的差别,自觉履行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懂得中国家庭模式的发展趋向。教学有一 定难度。

三 、

章 节 小 结 :

中国人的“家”的观念是什么?

回眸传统了解什么?

怎样重视家庭教育?

家规有必要吗?

姓名的背后是什么?

闲话“家”常知多少?

佳节中的家文化是什么?

异域采风怎么样?

家庭文化差别是怎么形成的?

中外养老模式不同吗?

未来展望怎么样?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轨迹和形式怎么样?

家庭的发展怎样更为和谐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案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

2. 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过程,认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展示国旗的图片和国歌,让学生对国旗和国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真正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史实,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西藏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是我们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开国大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学习难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穿插教师的讲述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件、 学案 【教学活动】

【导入】 【师】:同学们,新学期好!我们上学期结束了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在你们的记忆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学生可能回答:屈辱史,血泪史,挨打史,抗争史,探索史,老师加以肯定)是的,坚强的中国人民正是在屈辱中抗争,在血泪中摸索,在奋斗中前行,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情况。

【整体感知】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今)

(多媒体展示课题)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讲授新课】

师:下面请同学打开学案,根据学案展示学习成果: 【师生互动一】——《我来说》

师:下面我们进入师生互动的第一个环节《我来说》(展示问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新中国成立的准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生:根据教材作出回答。(多媒体展示)

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再请同学们回答《共同纲领》的历史作用。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新中国成立时,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责,同时,其制定通过的“共同纲领”对我国的国家性质做了规定,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师生互动二】——《读图说史》

师:政协会议上提到的五星红旗,我们每天都能看到飘扬在祖国的上空,那么,五星红旗是如何确定的?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根据课后阅读卡作答。 【师生互动三】——《合作探究》

师:在《义勇军进行曲》中有这么一句歌词,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就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那么,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

生:学生讨论回答。可能回答不完整,教师再适当点播。《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采用了进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唱出了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我们还将面对国内国际方方面面的困难和威胁,这就要求我们用这种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建设我们的国家,克服各种困难,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警示后人,不要忘记这段民族战争的历史,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师生互动四】——《我问你说》

师:着重看一看“人民英雄纪念碑”(多媒体展示) 生:朗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问题

1、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提到“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一时期?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问题

2、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说明了什么? 生:学生阅读文字,分组讨论理解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

师: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浮雕进行介绍。

教师总结:新中国的成立是多少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应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特别是在今天,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挫折。我们还是应居安思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师生互动五】——《模拟直播》

师: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重温开国大典那一刻,每名同学都要认真看、认真听、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观看《开国大典》精彩片段)

生:一名同学扮演记者,就开国大典向其他同学(群众)采访。 师:由学生回答引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生:(回答)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师:如何更好的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生互动六】——《掩卷思考》

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时候,全国完全解放了吗?

生:没有全解放,西藏还没有解放。(多媒体展示1949年10月中国领土示意图)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图片思考。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汉族与藏族“和同为一家”,关系友好密切;

2、元朝时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1727年,清朝社驻藏大臣,同**和**共同管理西藏。

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和平解放西藏面临很多困难,为此,新中国做出了哪些艰苦而卓绝的努力?

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 师: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 生: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维护民族团结。 师:结果如何?

生:结果双方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师:意义? 生: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同时使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分裂,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光明的前途,至此全国大陆全部解放。

引导学生注意西藏和平解放只是标志祖国大陆的统一,而不是整个祖国的统一,可以让学生想想现在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回归祖国。引出台湾问题。

【师生互动七】——《学古鉴今》

师:我们读史是为了明智,学古是为了鉴今,今天我们通过对西藏和平解放的学习和了解,来谈一谈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1、如何看待今天的“藏独”分裂势力?

2、台湾回归祖国问题? 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中国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绝不允许把西藏分裂出去。中国百年巨变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会实现经济的腾飞、民族的复兴。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坚定信念,不管用什么方式,统一是我们的立场、统一是我们的原则,因为统一必将促进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师生互动八】——《开心辞典》

讲练结合,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基本知识点,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课堂小结

【升华】 1949年10月1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的确,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到开国大典的举行,再到西藏的和平解放,无不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筹建新中国,成立、巩固新中国时的高瞻远瞩和非凡睿智。这为社会主义建设构建了良好的开端,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国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让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用我们的身躯挺起民族的脊梁,用我们的青春续写民族的辉煌;让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篇: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1课时)教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中考资源网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

【内容标准】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住处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惧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要点】

本节课要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重点:《共同纲领》起到了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难点: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人民政协的作用和职权。 【导入新课】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之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开国大典有盛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西北、中南、西南地区,和平解放西藏的概况,本课内容有三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三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建国前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新课探究】

- 1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怀仁堂,强调会议召开牵动着中国亿万人民的心和国际舆论的关注,因为这个庄严的会议将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作出重要的贡献。

指导学生阅读第 3 页和第 4 页两段小字部分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会议的召开是众望所归,出席人员是各党各派,群贤毕至,既体现共产党礼贤四方的号召力,也反映出席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充分发挥政治协商的作用。

6、讨论拓展

旧政协与新政协的区别:(1)时间:分别于1946年、1949年召开;(2)地点:分别在重庆、北平;(3)结果:旧政协确定了和平建国方针,但不久蒋介石撕毁协议,挑起内战;新政协圆满完成了筹备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历史使命,胜利闭幕。

【总结巩固】

背景和目的:

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的召开 召开的时间、地点: ①

② 会议的内容 ③ ④ 【真题训练】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④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2.参观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会址,应该到( A )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西安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规定新中国名、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B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案》

- 3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第四篇:人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学期期末试卷

八年级班姓名: 座号得分

一、单选:(2×6=12分)

1、小立热情开朗,同学们有事都爱找他帮忙。面对众多的请求,你认为他正确的做法是

()

A.毫不犹豫,答应所有人的请求

B.怕自己做不好,一律婉言谢绝

C.给同学一些模棱两可的答案,不得罪人

D.认真考虑,答应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不能帮忙的事情,向同学解释清楚

2、医生往往不把实情告诉患有重病的人,安慰说:“你的病并不严重,只要自己有信心就一定能医治好。”医生对有重病的人隐瞒病情的行为是()

A.善意的谎言B.诚实的人不说“谎”

C.缺乏医德的表现D.不讲诚信的表现

3、2011年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1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元,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706元,实际增长13.7%。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我国人民生活已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B.我国已初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C.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彻底消除

D.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不足

5、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协商政治制度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6、八年级学生刘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高年级学生王某向他强行索要“保护费”,他借机跑回学校,及时将这一情况反映给老师。除此之外,刘某还可以()

A.坚决不给,与之硬拼B.先给,再找机会报复

C.拨打“110”,及时报警D.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二、多选:(4×5=20分)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人如果不相信别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B.不讲诚信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

C.为人诚实,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D.做人不讲信用,是无法立身处世的

2、“减轻农民负担”是国家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措施,下列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是()

A.减免农业税B.减免农村子女的学杂费

C.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D.建立农民工免费培训机构

3、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是()

A.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B.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对外开放的需要D.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要求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犹如56朵鲜花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用自己亮丽的色彩装扮出美丽的大中华。这段话表明()

A.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B.中华民族的特色只是拥有众多的民族

C.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任何一个民族

D.56个民族的和谐相处关系着祖国的完整和统一

5、以前有一支旅行队,当一切置办齐全时队长发现缺少两样东西。于是,他大声叫喊:“我们还缺少一个犹太人和一只狗。”犹太人听到了便回敬道:“我和你在一起,不就齐全了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当别人以歧视的眼光和言行对待我们时,我们应敢于报复和回敬对方

B.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

C.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D.当你以歧视眼光和言行对待他人时,他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三、请你辨析:(1×12=12分)

甲:撒谎和讲诚信是两回事。

乙:讲诚信就不能撒谎。

四、 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

1、 某校八年级学生潘某面部有黑色胎记,为此长期受到冷嘲热讽,同学们先后为他起

了很多绰号:“潘麻子”“黑熊猫”“黑狗”„„这些绰号无休止地折磨着他这个不幸少年。终于,当一名男同学当面叫他的绰号“黑熊猫”时,他掏出匕首猛刺猛刺过去,将其刺成重伤。

(1) 你如何看待给别人起外号的行为?

(2) 为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我国是一个拥有56 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近一亿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

(2) 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

(3) 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五、 请你参加活动与探索:(第1题15分,第2题16分共31分)

1、 初中学生小明因为前段时间考试成绩严重下降,受到家长的严厉训斥和老师的严厉

批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认真查找原因,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刻苦努力,奋发向上,终于使自己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1) 小明面对挫折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2)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战胜挫折呢?

2、 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悠久,有五千多年的年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为了让同

学们了解西部,以便将来投身西部建设,某校八年级(2)班举行了一次以“西部知识知多少”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1) 假如你来组织,请你说明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

(2) 请你策划:为做好本次活动,你认为应做好哪些准备?

(3) 请你讲话:假如本次活动请你做一个开场白,你的发言是:

(4) 请你放歌:活动结束时,请你唱一首歌颂西部的歌曲和同学共勉。

参考答案:一:1.D2.A3.D4.A5.A6.C

二:1. BCD2. ABCD3. ABD4. ACD5. BD

三:答:(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处事之道,做人之本。为人诚实,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2)讲诚信与撒谎是水火不容的,做诚实的人就应该拒绝撒谎。但在特定的交往情景中,为了维护对方的利益,有时需要我们隐瞒某些真相,说些“善意的谎言”,这并不违背诚实的原则。消防官兵为了鼓励被困女工而撒谎,就属于善意的谎言。(3)我们要正确理解诚信原则,与人为善,拥有诚信的智慧,做一个诚信的人。

四:

1、答:(1)①给他人起绰号,要以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为前提。②材料中的同学给潘某起一些侮辱性的绰号,既是不尊重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又伤害了潘某的自尊心。(2)①同学之间应互相尊重不给他人起侮辱性的绰号。②尊重他人,不损伤他人的自尊心。③青少年要加强道德修养,认真学法。

2、答:(1)我国各族人民平等相待,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为了进一步推动各民族大团结,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让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必须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内部事务;必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3)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当尊重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等,维护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五、

1、答:(1)是一种勇敢地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的态度。(2)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②要正确认识挫折,并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③要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④要学会自我疏导。

2、答:(1)活动目的:引导同学认识和了解西部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唱响西部大开发给祖国带来的巨变,激发同学们热爱西部,为西部和家乡贡献力量的感情。(2)活动准备:①做好动员工作,在图书馆搜寻有关西部地域的资料,准备好中国地图。②指导同学们编排好歌颂西部的歌曲,排练好相关舞蹈。③制作骆驼、绿孔雀、大熊猫头饰以及苹果树的泡沫雕塑。④音乐资料合成,VCD剪辑成形等等。(3)同学们,你们可能去过我国东部的上海、青岛、广州和深圳等地。那里景色优美,人们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地方,人们的生活还很贫穷。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我们,理应关心西部的发展。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西部。(4)歌颂西部地区的歌曲:《青藏高原》、《天路》、《西部,我为你歌唱》、《神奇迷人的西部》等等。

第五篇:人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尊重自己》教学设计

湘潭市雨湖区湘锰中学 集体备课组

一、【设计意图】

由“见闻之知“到”德性之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到尊严对人的重要。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并不能很好地懂得尊严是什么,有时对尊严存在误解,容易把自尊与虚荣、面子混为一谈,有碍于获得真正的自尊。因此学习如何树立自尊,对于学生的品德与学业的提高以及将来人生都有着重大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框是第一课第一框,本课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品质成长特征,通过列举现实生活及学生身边关于尊严的事例,讲授做人的道理,教育中学生要懂得自尊自爱,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本框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教育中学生要懂得自尊。

四、【三维目标】

1、知识:做人要自尊自爱。

2、能力:学会自尊自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自尊自爱。

五、【教学重点】懂得自尊自爱

六、【教学难点】学会自尊自爱

七、【教学手段】情境创设法、案例教学法。

八、【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与尊严有关的事例、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维护尊严的事例、名人名言等。

九、【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自尊是做人的根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没有自尊心的人是渺小的,自尊心----这是可以用来推动地球的阿基米德杠杆。那位同学先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生答略。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明了“自尊是做人的根基”。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环节一

师:同学们能举例你看到或听说过的不顾自己尊严的事情吗?

生:生答略。

师:这些人为什么不尊重自己,不顾自己的尊严?

学生分析讨论,谈对这些事情后的感想。

归纳:这些人只贪图眼前小利,不顾自己做人的尊严。

师: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收集关于尊严的名人名言,现在可以说一说。 学生列举关于尊严的其他名人名言。

组织学生列举关于尊严的其他名人名言。(本教学设计附后名人名言若干)

师:由以上事例及道理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答略。

师:尊严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人的尊严无比珍贵,失去尊严之后,要花多少倍代价才能找回来。

课堂小节。板书:尊重自己

【设计意图】充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懂得:不论任何人都应重视个人的人格尊严;在生活中不讲个人尊严将带来的后果;尊严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环节二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2-3感悟角“不跪的中国人”,并组织讨论:孙天帅失去了工作,但他得到了什么?

生答略。 环节三

组织学生讨论:

(1)学习成绩差就矮人一等吗? (2)贫穷就没有尊严吗? 生答略。

【设计意图】对尊严的理解不能简单化,纠正学生对人格尊严的错误理解。 环节四

组织学生为自己定制一句尊严的捍卫词,看谁写的又快又好,并当堂宣读,予以表扬。 生:为了不丧失尊严,我尊重和爱惜自己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自尊自信自爱„„

【设计意图】教育学生如何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

三、复习巩固

四、板书设计

尊重自己

1.人的尊严无比珍贵。

(1)失去尊严之后,花多少倍代价才能找回来。 (2)人不能因眼前小利而牺牲自己做人的尊严。

(3)尊严不是一时的得失,更不是多寡,而是你是否把自己当做大写的人。 2.对尊严的理解不能简单化。

五、教学反思:

上一篇:闰润雨学苑老师的待遇下一篇:人生就是一条坎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