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自然界的关系

2022-09-11

第一篇:宗教与自然界的关系

试论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学号:李婵 专业:2011级美术学 姓名:李婵

论文关键词:艺术 宗教 宗教思想 艺术观念

论文摘要:艺术与宗教关系密切,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同点,而且相互影响,研究艺术必须了解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本文简要阐述了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和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文明现象,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同一性,两者相互影响。

一、 艺术与宗教的同一性

艺术与宗教之间存在着许多同一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从艺术起源看,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源泉 (二)宗教和艺术都采用想象和幻想的反映方式 (三)宗教和艺术都带有情感特点

(四)宗教和艺术都是通过形象来表达自身

二、艺术对宗教的影响

(一)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

(二)艺术对宗教的影响也表现在艺术能够强化宗教氛围,使宗教富有感染力 (三)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极大地增强宗教的影响力 (四)艺术对宗教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三、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一)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二)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也表现在宗教思想对艺术形式、艺术思维、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也表现在宗教在某些 方面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四)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也表现在宗教阻碍了艺术的发展。

四、参考文献

1、庄锡昌.西方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保罗•韦斯、冯•沃格特,艺术与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段德智,宗教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刘巍.浅谈宗教、艺术与宗教艺术.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7.

第二篇:一、和谐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保证。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

于一体的文化形态。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有效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没有广大群众道德水平的提高,没有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没有明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观念的清晰界限,不但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 也不肯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思想根源。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庸》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周礼》中说的"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表现出的都是一种超越一己之利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大同社会"理想。孔子弟子有子说"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包括个人自身内部器官与功能的和谐。 通常讲的"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仁者爱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庸"之道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医学辩证施治是追求人体内部的和谐。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高于人与人的和谐。佛家认为,人类只有和自然融合,才能共存和获益。佛教将这一认识概括为"依正不二",即生命主体与周边环境是融为一体的运动的。可见,佛、道、 儒有关和谐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和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特质。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东方智慧的标志性的理念。

和谐始于内心。平和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由于工作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人的精神压力增大,一方面能激发人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遇到挫折时,产生的怨恨情绪。这些精神上的不健康因素很容易导致极端行 为,最终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取得的是内心的和谐,而不是表面上的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 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里 健康、心里和谐的文化源泉。

现代哲学家提出,中国文化要和谐,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伦理秩序,即"第九伦",即"人与神"的关系。因为,在现代社会,并不能因 为科学发达,就认为宗教无用。事实证明,宗教不但能抚慰人心、充实精神生活,即使对现代社会的制度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得出结论. "当今支撑美国社会发展的是两大支柱:一个是科学,一个是宗教。"比如,美国总统至今仍然按着《圣经》来宣誓。即使在物质生活中,所有美元上都印有一句话一- "我们相信上 帝" (in god we trust),即是证明。

科学家爱因斯坦更是明确地认为. "只有宗教没有科学只是瞎子, 但只有科学没有宗教也是跛子"。

宗教多数情况下是为了拯救灵魂而出现的。如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摆脱的路只有一条,这就是自我解脱与超越自我,不仅痛苦会停止,而且当事人还能成佛,成为觉者。释迦牟尼在大菩提树下领悟到的证悟可以归纳为四大真谛,即真理。... 儒家说的"天人合一",道家说的"与物成春",佛家说的"万物平等",都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基础。

儒家哲学的文化之源是《周易 ,它是一种强调生命动态创进的历程哲学。"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 易》也是一套价值哲学,以宇宙生命广大圆融、和平中正为中心,阐明"至善"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此即所谓"形而上者之谓道",而且"一阴一阳之谓道,成之者性也,继之者善也。"

儒家精神可以归纳为三:

1、"一往平等"。儒家肯定一切万物均含"生飞而且不论大小生命都是同样的生命,所以彼此都有共同的平等性。"仁心",是儒家的特点,包括"悲悯之心"

2、"大公无私"。天下为公,代表没有私心,不会偏心,更不会自我中心,这是一种环保哲学极重要的胸襟和精神 修养。反映一种"惜物"的精神,代表珍惜万物。

3、"忠恕体物"。 就是用设身处地的精神,来了解万物、体恤万物。用"同其情"的精神来爱护万物,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保护万物。

道家的老子说:道是天地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唯达者知道通为一",和谐的统一性。

道家

的"机体主义"观念,在环保方面有三项原理:

1、万物含 生之理(即人对自然的理念);

2、旁通统贯之理(即人对万物的看法), 万物彼此为因果为补充;

3、创进化育之理(即人对众生的态度)。

佛教的因果论,可分为五种因,第一因是"所信因果周",第二因是"差别因果周",第三因是"平等因果周",第四因是"成行因果周",第五因是"证

入因果周"。最终要达到"圆融无碍"。实际上是达到万物和谐的境界。

因此,要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文化,切不可忽视宗教文化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国和谐文化的根本源头所在。

二、宗教文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当前的宗教文化主要集中在一些宗教场所,如佛寺、道观等地,就其大众性而言,有不断扩张的趋势。但同时存在着许多令人忽 视的问题。

一是宗教人士本身的素养与功底问题。据我们近年来的抽样调 查,南岳山的佛教僧侣认真诵读过《华严经》、《大藏经》、《涅磐经》 的不足30%;道教人士诵读过《道德经》、《易经》、《庄子》的不足28%。 这样的状况怎样能弘扬宗教的哲学思想呢!更不懂得宗教本身的文治 教化功能和社会和谐功能了!

二是宗教信徒太世俗,对宗教的理解太浅薄,对于宗教的态度太功利!比如说佛教徒,想发财就拜拜财神菩萨,想生子就找观音菩萨拜一拜... ...。殊不知,佛教的教旨讲的是"因果先种因,后得果。 不是临时想要什么就能得什么的,否则,就失去了宗教的社会进步意 义。

三是现在的宗教场所太功利和太庸俗,一切向钱看的势头很明显,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社会意义。

四是现在的中国宗教缺乏讲经和释经的场所,让众多想认识宗教 和了解宗教的人无法懂得宗教的真谛,因而宗教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 作用也就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略)总之,目前的宗教文化缺乏正面的引导。

三、和谐的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宗教文化。和谐 的宗教文化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宗教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和谐的宗教文化的建设。

在国外,宗教与政治严格分离,宗教有助于社会稳定,宗教有助于文治教化,宗教有助于净化心灵,宗教成为人们向往的心灵花园。 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加拿大等地的宗教文化。

峨眉山、普陀山、龙虎山等地的案例。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的对联,让常德以德闻名。今天的常德为了弘扬"德文化",落成了"中华道德园"。园中以"让 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一组城市雕塑,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使"德文化"变得鲜活。

**市正在开展新一轮旅游业发展规划与策划,"福"文化即将成为其旅游的总包装。其目的主要是针对广东旅游市场。这对南岳**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四、将南岳**打造成"中国宗教文化旅游之都"的构想

正因为南岳**是佛道儒三教和谐相处的典范之地,且南岳**又是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在内的东亚佛道儒文化圈的核心文化源地之一,加之南岳**的宗教旅游业发展在东亚地区的香港、台 湾、日本等地早已享有盛誉,因此,将南岳**建设成"中国宗教文化旅游之都",再进一步打造成"东亚宗教文化旅游之都"是完全可行的。

中国当前的宗教普遍存在着多数宗教徒研习宗教经典不深、宗教 徒之间素质良莽不齐、对宗教真善美思想宣传不够、信教群众对宗教 教义理解不清、浮躁功利思想表现明显等问题,因此,中国目前的宗 教要想真正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高度重视习经、讲 经、释经和悟经等相关工作,从根本上发挥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达到创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在南岳**打造"中国宗教旅游之都"的前提是打造"中国宗教 文化之都",在南岳**恢复中国三大传统宗教的讲经、释经、悟经活动,使南岳**成为中国宗教文化的传播之源,最终成为旅游之都。目标:心灵归隐之地,圆梦福寿之地,心灵净化之地 口号:中华圣都、中华宗教文化圣地、东亚宗教文化之都将南岳**打造成"中国宗教旅游之都"的基本方案如下:

1、修建"南岳宗教讲经堂"。重在开展宗教讲经、释经活动。比 如每隔一定时间邀请一位或多位宗教界知名人士前来讲经、讲学,定 期开展宗教讲经、释经活动,对于宗教文化的正确传播,具有积极的 作用。时间一久,知名度大为提升,不仅有助于东亚宗教文化之都的 形成,自然吸引了广大旅游者。

2、开办"南岳宗教经学院",包括南岳佛学院、南岳道学院、南岳儒学(国学)院。以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传播传统宗教文化,从根本上把握宗教文化传播的方向,正确开展习经、讲经、释经和悟经活 动。促使南岳宗教学院创品牌,从而为中国乃至东亚各地的宗教场所 培养高层次的宗教人才。

3、开辟"南岳宗教文化广场"。广场一方面可以为大庙提供分流 场地(目前的南岳大庙太拥挤),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朝拜祭祀作用。 比如参照江苏灵山等地的经验,在广场设立祝融总神,建立大型神像, 神像处于莲花之中,每隔一刻钟左右莲花开放一次,此时正是信徒虔 诚朝拜之时,久而久之,名声大作,影响深远。

4、开辟南岳"禅学文化夏令营"、"慈悲文化夏令营"。成为青少 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谐文化教育和"向善"文化教育的基地。

5、增设特大型卧佛,强化南岳的宗教元素。可以在南岳西侧通 往京珠高速公路西出口(石市)的道路附近增设一些宗教设施,如卧 佛等,不仅增加朝圣场所,而且能增强宗教氛围,形成宗教圣地的规 模效应。

6、成立宗教典籍校勘、整理和宗教图书的出版中心,形成宗教 文化的传播中心。

总之,必须充分发挥南岳**的宗教文化优势,发掘佛、道、儒 三家和谐共存于一山的文化特点,整合各种宗教文化资源,立足中华放眼东亚及世界,尽快打造成"中华宗教文化之都"、"中华宗教文化旅游之都",进而走向"东亚宗教文化旅游之都"的目标。

第三篇:宗教信仰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姓名:余庚男 学号:22131136 班级:电科13-1班得分

摘要: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关键词:宗教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关系 正文

一、宗教信仰

1、概念、意义: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2、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宗教信仰就是一种对自身、对邻人、对世界的人格倾向;一种整体的回应;一种理解问题的方式和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一种生活在世俗层面之上的能力;看到、感到一个超越的维度,并依此而行动。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宗教信仰,都具有追求“终极”并以之为生活支撑和意义诠释的显着特征。表征着人对终极关怀的渴望,它给人注入神圣的目标,引导人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欲、愿望、行动等的根基。是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是人的精神柱石,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为人们提供“应当的应当”作为评价主体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层内核,是价值评价活动的大前提。信仰从它的生成那一刻起,就满足着人的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理想性需要,信仰一生成就本然性地获得了‘纯正性’的价值本性。

二、人生观、价值观

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

2、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三、宗教信仰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宗教信仰的价值观:

(一)救人的价值观

每一正信宗教都有一完整的救人教义及方法﹐并且也都努力实践救人的信仰。例如﹕佛教倡导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信仰天主基督的人倡导大爱﹑以服务牺牲拯救众人。

(二)伦理道德的价值观

每一正信宗教都有自己倡导伦理道德的教义基础﹐以及应该遵守的戒律和修身律己﹑待人接物的规范。

(三)精神生活的价值观

每一正信宗教都相信除了世上的物质生活之外﹐还有精神的生活及来世的生命。为此特别强调精神的价值﹐重视精神及来世生活。

(四)慈悲及爱心的价值观

每一正信宗教的教主都以慈悲博爱为怀﹐他们以言以行以及整个的生活宣导慈悲及博爱的价值﹐也都鼓励信徒以实际行动发挥慈悲及爱心﹐为此创办了许多社会慈善事业。

(五)正义与和平的价值观

倡导正义及促进和平在每一正信宗教的经典中都有明文规定。只有一些激进的基要派教徒﹐以卫护正义及保卫其基本信仰为藉口﹐而使用暴力甚至发动战争。其实这并不是正信宗教创始人的原意。请参考KAREN ARMSTRONG所着《THE BATTLE OF GOD》王国璋所译《为神而战》一书。

上述的各大正信宗教所有的共同价值观﹐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也受到许多挑战﹐例如妄用人权﹑民主﹑自由等美名﹐而将原本相反自然律的行为合法化﹐使人们对伦理道德的观念混乱。又如宗教偏激分子﹐以保卫宗教信仰之名﹐使用暴力甚至发动战争等偏差的信仰价值观﹐都急待宗教之正确的教化予以改正。

四、人类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或宗教精神成为人的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层面,成为人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因此对于人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其中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的支柱。宗教信仰具有追求“终极”并以之为生活支撑和意

(二)观照人们的道德生活。在道德信仰与其它所有的信仰类型的关系中,道德信仰与 宗教信仰的关系最为密切。从历史上看,宗教不仅充当了道德的起源,而且也充当了道德的 从现实上看,宗教信仰成为个人进行价值评价活动的前提,进而成为个人践行道德生活的内 动力和保障,它主要通过对德行与幸福的统一的承诺和善恶因果报应的理论实现这种作用。

(三)对人们进行心理调节。如《法句经》中:“在于世界中,从非怨止怨,为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讲的就是我们需要有无恨之心才能在与人和睦相处。当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与生活中不能实现各种人生需要时,宗教信仰则能为人们提供安抚这种心灵痛苦的镇静剂。各种宗教信仰通过对世俗价值

就会感到自己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由此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相对不平衡感,甚至引起心灵上的贬抑和对神圣价值的推崇,来缓解、摆脱人们对世俗功利的执著,从而达到心理调节的目

(四)给人生带来希望。宗教信仰,指向未来,指向所求的方向,指向可望不可及的理想。 中,也正是希望,才是信仰借以对人类本性、历史和社会进行认识与思考的促动和推进力量。 所以,宗教信仰往往来自于人的内在需求和对崇高美好的盼望。正是希望把信徒吸引到宗教 念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由于具有致上的神圣性而拥有特殊的认同作用。当人们产生无所寄托

(五)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促使人们在思想上趋向于共同的信 和无所依赖之感的时候,宗教信仰把分散的具有相同信念的宗教信徒组织起来,促使他们之

五、宗教信仰对人生影响的两面性

尽管宗教信仰能对个体的人生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仅仅强调其积极性而走向极端,即寄希望于宗教来解决人生中的问题。马克思曾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事实上,宗教信仰对人生的正负两面影响是相互对应的。

(一)宗教信仰能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的支柱,但容易使人形成保守主义的价值观,把人对时间诶的认识引入歧途,妨碍人们对时代及社会变化的适应。宗教信仰能对人进行心理调节,降低人们的心里不平衡,但同时它的“前世因果”、“上帝的安排”等内容,容易使人产生宿命思想,消极的去依赖和听任命运摆布,使人逃避现实。

(二)宗教信仰可以给人生带来希望,但也可以使人沉浸在对跳过的幻想中而盲目乐观,减少自己可能的行为和社会愿望。

(三)宗教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及个体间的社会交往,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宗教的信仰会阻止更适合于自我的新的认同感的产生。而宗教信仰带来的认同感还会深深嵌入人的个性之中,使人具有不与对手妥协的排他性格,可能导致拥有不同宗教的个体、民族或国家间的冲突。

(四)宗教信仰对人生两重性影响,启示着我们要理性的对待宗教。在现代社会里,要注意把宗教的积极影响发挥出来,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其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罗国杰,夏伟东,唐凯麟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5 主编:马德高九年级上册历史书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5-1 作 者:蔡志忠编绘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1-5-1 王国璋所译《为神而战》。2003年09月29号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摘要:科学的自然辩证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及科学技术观,对于科学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以中国举办奥运会及地震灾难的科学研究发现为例,通过简要介绍其自然哲学的来源、主要思想及产生的影响,来探究自然观,科学观对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2008年奥运会科学技术发展地震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首先,在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矛盾中,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界。自然辩证法首先是由恩格斯开创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主要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即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但恩格斯并未为他未完成的手稿起一个名字,因此,更准确的应用这个名字)、《反杜林论》中加以阐发。其主要思想是说,辩证法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在人类思维中起作用,自然界的发展也是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如果不自觉学习辩证法,自然科学家就会走入歧途。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就开始了人化的特征,自然史与人类史就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充分体现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巨大能力和潜力,也标志着人的活动作为一支力量介入到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给自然界打上了人的烙印。这不仅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且对整个自然界的演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面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或矛盾中,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科学技术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新关系的建立,才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从社会关系方面的提升,也才有贝尔纳所说的对社会的科学改造。

其次,恩格斯说过,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是“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第一:我们要使自然界更好更久远地为人类服务,就必须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正确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学会预见这些行动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对“自然影响”,“几千年的劳动才稍微学会估计”,对“社会影响”的预见“就困难得多了”第二:研究人类生产行为的社会影响,主要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到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这是一条很顺畅的研究进路,这应当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研究的逻辑主线。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准很多处于世界70-80年代的水准,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耗高,有效利用程度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2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5-8倍、 4-10倍和10-30倍。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及世界水准1/2,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水准的11.7%,人均水的占有量为世界水准的1/4,人均矿产资源为世界水准的1/。铁、铜、石油、天然气、钾、硫、磷、铀等国家建设所需的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明显不足。

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国情,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将是难以为继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转变已迫在眉睫。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大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我认为。自然辩证法理论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一是它所描绘的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的,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另一是它所强调的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路子,曾经造成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裂,以致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我国一再被提出来讨论。这两个方面都有待于详细的历史研究。

2008年8月8日到16日举办的奥运会,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最重大体现。就是因为我们科学技术提高了,才可以举办如此之宏伟壮大的奥运会。不管是鸟巢的建筑还是水立方的建筑,不管是开幕式还是奥运过程中的一切设施,在国际上都可以说是一流的。罗格先生评价今年举办的奥运会是“一次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估计这次奥运会是空前,也可能是绝后。首先,我总体介绍一下,我从四个方面来介绍,第一个就是总体情况,智能化的水平;第二个是奥运会的安防;第三个是奥运会的智能建筑情况;第四是智能交通IPS的情况。。为了保证奥运会的圆满进行,对奥运会的安防系统和智能化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这也代表了我们国家的水平。首先的要求是实用,因为我们要求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资料,能够实时检索和查询。第二,因为奥运场馆是一次最后的检阅,将近七年准备的最后一次建设,所以这样一次契机也是对我们国家智能化水平的一次很好的促进和推动。第三,因为奥运场馆的特殊性,在场馆比赛期间集中使用,在比赛以后要转为民用,所以这个系统的伸缩性和可裁减性要求非常高。另外,因为奥运会涉及到三个层面,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场馆安全,这样三个层面的安全问题,所以要求比较高。为了保证国家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进行,我们组建了奥林匹克统一的指挥中心,把安保的采集、传递、处理、指挥、调度统一成一个系统。另外一方面,安防系统本身也要保证安全,安防系统尽管是保安全的,但是它本身的安全要得到高度的重视。体育场馆里的这些智能化分析,要

保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行,这些设备的安全也不能忽视。还有与此配套的一些商贸区,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商贸区,还要提供一些商品丢失、被盗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和“水立方”膜结构采用ETFE膜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良好的保温隔热、消除回声,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温馨,安逸的环境ETFE膜材结构建筑,膜材采用进口产品。“鸟巢”采用双层膜结构,外层用ETFE防雨雪防紫外线,内层用PTFE达到保温、防结露、隔音和光效的目的。“水立方”采用双层ETFE充气膜结构,共1437块气枕,每一块都好像一个“水泡泡”,气枕可以通过控制充气量的多少,对遮光度和透光性进行调节,有效地利用自然光,节省能源,并且具有。这就很明显地说明了科学技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使得我们中国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我们中国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科学技术情况,让那些不了解我们的国家以及人对我们刮目相看这次奥运会是相当成功的,我认为。那就是因为有了科学技术!

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还有人们的重视程度。像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死伤人数如此之多,为什么会是这样?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就已经很惨烈了,为什么几十年之后会发生同样的事情?那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地步.或许真的是地震预测很难.专家说我们没有发现能够让地震科学家在现有水平上依据现有经验做出判断的前兆异常,就是这次汶川地震没有短临预报。所以我认为可能是政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也可能是觉得没有意义,就没有向天气预报那样发展地很快。所以,认为应该强化政府在预警中的关键位置。在现实条件制约下,政府肩负有限责任,但必当全力以赴。政府应向公众坦陈风险决策的难度,并明确说明对预警的承担。巨灾应急体制须彻底改革,成立紧急事务部门,统筹所有巨灾和突发事件的处置。给科研充分学术自由。要让预报工作者免于恐惧,放手工作,向责任部门大胆预报。在科学尚在攻关的现实下,“虚报”和“漏报”均应免责。逐渐增加信息开放度。第四政府要给科学界减压,社会要给政府和科学界减压。政府、科学界和社会应密切沟通。全体社会成员同舟共济,宽容、务实、沉着面对巨灾威胁;理解预警需要成本,共担必要代价。就象环境保护,现在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现在才意识到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性,如果一直以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意环境的保护,或许情况没有现在这么严重.所以我们要站在高处,看得更高更远.也拿地震来说,日本是地震高发区,虽然震级不是很高,但是经常发生,却损失不是很大,那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利用科学技术,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国家情况,从长远出发,从小教育孩子地震的相关知识以及在修建房屋时考虑到地震的影响而避免了损失.这就是正确利用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

所以,科学技术在发展到一个很完美的阶段时,是肯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的,这条道路是很难走的。通过以上事例中不难看出科学研究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起着很大作用,科学家对于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科学技术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原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不过,我们要从这些失败中吸取教训,踏踏实实地去做,把不正确的改正,这样科学才会有所发展。同时这些自然科学哲学也利于我们今后的科学实践成绩的不断提高。

第五篇:论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

电气赵玉芝3111214007

论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不但把

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自然辩证法作为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虽然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其一,在各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整体的

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它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而从其总的方面来考察;其二,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而这两方面正是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上一篇:造价员继续教育培训下一篇:中考时政选择题练习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