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学困生论文范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帮扶学困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职业院校的学困生尽管占比不大,但对校风、学风、人才培养的质量、个体成长成才、校园安全、学校声誉乃至精准扶贫等都产生了直接影响,须高度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帮扶或矫治对策。

第一篇:帮扶学困生论文范文

美国学困生诊治及帮扶体系的构建与启示

摘要:学困生问题既属于个人问题又属于集体问题,更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为了解决此问题,美国根据健全的预警与诊断制度,构建了多方协作、多级管理、多层执行的学困生帮助与干预系统。由美国的经验可知,梳理与明确学困生的定义与判定依据是干预与诊治的首要条件;应抱着特殊性、合理性、及时性、针对性与普遍性的态度对学困生进行预防、干预、诊治与帮助;家长、政府与校方是帮助学困生的主力群体。

关键词:学困生;诊断标准;帮扶体系

美国基础教育曾遭遇了十分严重的学困生问题,大批的高中生辍学,由此导致了各种社会问题。对此,美国联合联邦及州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等制定了多项政策,建立了联合干预机制,制定了专项的预防与帮助方案。通过美国近几年的相关统计调研结果可知,学困生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成效显著,美国的措施与政策值得我国学习与参考。

一、美国学困生诊治及帮扶体系的配套机制

1.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政策干预及财政支持倾向

(1)美国政府通过政策杠杆干预学校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国从国家顶层出发,出台与实施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CLB),旨在保证所有的学困生都可以健康成长,以学困生作为出发点,将高危学生等校内弱势群体作为重点。此法案对各地教育部门、政府以及学校均设置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全体学生的阅读与数学能力均要在十二年内达到州级标准及以上[1],同时按照“全年适度进步(AYP)”考评校方与学校的行为表现。法规规定所有州均须要“创建分级成绩指标,创建相应的平台定期考评学生全年的进步程度,同时判断其是否符合当地的分级成绩要求”。对于该州内阅读与数学分数处在后10%的学校,或大幅落后于其他学校的学校均归为薄弱学校,因此,美国共计五十个州级华盛顿特区于2004年均实现了AYP全覆盖,由州级政府部门对AYP成绩不及格的学校进行各种干预,诸如给予更多的资源、帮助其创建科研项目、技术指导、调整与优化方案等[1]。

(2)美国政府通过财政补助帮扶学困生

联邦政府参考州教育部门所提交的高危学生资料,对州政府的政绩进行考评,同时明确下一年的联邦教育经费。从联邦政府到州级教育监管机构,再到所有学区以及学校,针对学困生学习构建了逐层深入的监管机制,保证所有的弱势学生均能够享受政府的扶持。如从2007年开始,蒙大拿州每年为州内的所有学区提供五百万美元的经费补助,专门为学困群体提供教育帮助[2]。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经费能够全面且及时地惠及州内的所有学困生,学区基于当年学区学困生的升学率、辍学率和统一测评得分等指标,明确下一年的全年财政经费方案。

2.    学校层面的分类分级干预策略及诊治帮扶模式

(1)     采取正面的归类分层干预

第一层(底层):主要对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学术或行为问题加以防范。对学校而言,设置合理且全面的数学与阅读课程是比较常见的学术干预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正面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对学生的进步给与肯定与支持是较为常用的行为干预措施。积极行为干预与支持(PBIS)学者提出,底层干预能够惠及80%到90%的学生。第二层:面向存在学术或行为高危问题的学生[3]。PBIS学者提出有10%到15%的学生须通过第二层干预以确保其顺利毕业。学校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问题采取相应的学术干预手段给予援助与干预。第三层,适用于急需学术或行为帮扶的学生。针对学生个体的特质量身打造相应的干预和帮助策略。第三层干预具有突出的个性化,PBIS学者提出此层干预能够为1%到5%的学生提供帮助。

(2)     通过专业组织向学困生提供精准的帮助

利用专业组织面向学困生所推出的各种学习辅助工具给予帮助,这也是深受美国学校欢迎的一类自由选择模式。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全国学校心里健康机构”所创建的“学习帮扶模型”等,主要进行定向的后期追踪辅导,援助者随班跟读;老师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同时改良教学方式;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等多种活动。

(3)     运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诊断

清楚界定学校在学困生帮扶工作中的核心职责,适度融合与运用各种校内外教学资源。学区、学校或州级教育部门应该针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与管理机制等制定全面的家校互动方案与活动策划。学校的教學与管理坚持社区参与和家校联动的理念,在学校管理方面充分融入家校合作的内容。教育部利用各种监管机制推动学校、家长、社区、教师的互动和交流,组织校方领导、家长、老师以及社区联合推出各种适用于学生的家校互动活动,选出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与决策制定过程。定期通过家长和社区等掌握政策的实施进度,同时参考学生的分数、学习态度和习惯、考勤、家校互动质量与频率等指标,考评家长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质量。如美国密歇根州的阿尔芭公立学校定期向家长邮寄成绩单,当中汇总了学生学期所有课程的分数,一旦发现学生存在挂科的倾向,将向家长额外通知,并由学校和任课老师制定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措施和方案。

3.    多方合作干预、诊治、帮扶机制的形成及运作

美国通过联邦及州政府的各种教育政策和学校的专业教育对学困生进行诊断与帮助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学校、政府、社区、学生、老师、家长、民间教育机构等各方人士齐心协力。

(1)     社区参与学困生帮助的机制

在美国,社区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其最为突出且由来已久的一大特点,其发挥了显著的成效。美国的初中生与小学生大部分在家周边的学校学习,因此社区是其学习、生活、娱乐和社交的主要场所。中小学校应主动和当地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延伸学困生援助工作的范围,运用针对学困生的财政补助组织社区的专业社工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提供定向的帮助。因为社工本身的特殊身份,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与社工沟通,对其倾诉或表述学习过程中的深刻问题。社工面向学困生开展的课下帮助,缓解了学校与老师的工作压力。同时,学校和社区合作,能够全面且动态地搜集学生的家庭现状,一旦学生家庭突然出现变故,学校可以通过社区及时掌握情况,并持续追踪学生的心理与学习状态。

(2)     家校联合共治的学困生帮扶模式

第一,在教育政策上,美国于2001年在其颁布的NCLB法案中着重强调了家长对学生教育的参与。此法案规定,政府须要为本地教育机构所组织的各种有助于家长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咨询服务或活动提供定向的扶持经费[4]。

第二,在学术研究领域,“学习帮扶模型”便是一种典型的学术支持工具。其第二条就提到了“构建家庭、学校以及学校活动的联系”。实际上,美国中小学尤为关注通过家校合作方式处理学困生问题。如被授予2015年度美国国家教育质量奖的圣地亚哥特许学校,该校从1994年创立起,便始终将在传统学校表现欠佳的潜在高危学生群体作为其办学的主要目标。学校结合学生的特质制定了专属的教育计划,当中涉及诸多家长合作的部分,对学生起到了正面的作用[5]。为了便于家长充分且动态掌握学生的在校表现,学校推出了“学生信息平台”。此数据信息平台主要用以管理学生以及课程信息,家长和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平台搜索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生的参与度、学分数据、学生基本资料、学校适应度、问卷调查、辍学概率、老师干预以及转学建议等。利用此种家校联动的方式,使得家长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况,协助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尽早处理存在的问题,并且强化了家长的责任观念。值得注意的是,特许学校属于NCLB法案中十分关键的内容,法案中明文提到,倘若学生连续两年在学校无法达到AYP国家标准,则可转到学区内其他更为优质的公立学校或特许学校就读。相较于常规的公立学校,此类学校的差异体现在其无需全面恪守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这赋予了学校更为广阔的教学改革空间,同时为家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     非政府机构或非营利机构及有关团队的学困生帮扶方式

在美国,大批的民间机构对于学困生的帮扶与干预作出了正面的贡献。在下拨专门经费的同时,此类民间机构还常常直接征集志愿者前往有关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地方薄弱学校常规教学工作的开展,切实提升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并且,利用寒暑假时段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志愿者援助活动,或者选拔出专业素养较好的资深教学专家为学校的教师提供指导。如索罗斯下设的“开放社会基金会”便组织了“巴尔的摩社区专员项目”,投入大量的经费在该市选聘全职专业人才为边缘或弱势学生所在的社区提供专业的帮扶与干预[6]。知名度较高的美国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是美国首个教育方面的跨周联合组织。该组织借助于实地考察、搜集信息、公布报告和制定对策等方式,引导各地出台并落实最为科学与合理的政策。而“有效高中”项目则是此机构参与推动的经典项目之一。目前,此项目在美国三十个州级华盛顿特区建立了一千二百多个试验点,各州的学校坚持“有效高中”项目所制定的目标与教学原则,旨在减少学生的辍学率与学业中断率,提升学校的升学率。民间机构或非营利机构大多以公益性的方式参与学生的教育工作,赢得了较高的公众知名度与关注度。

二、对我国的启示

1.    清晰界定我国学困生的基本定义和政策干预规范

要想妥善处理学困生问题,首先须要清楚且深入理解学困生的概念,同时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对概念作出优化与调整。相较于美国,国内对于学困生的定义比较单一和笼统,缺少完善且合理的判定标准,同时并未在政策与法律方面给予清楚的定义,甚至在名词表述与日常教学工作中仍旧存在着含有“歧视意味”的称谓或言行等[7]。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以及老师仅仅以考试分数或学习情况为标准,将学困生等同于“成绩差”,觉得差生、双差生、薄弱学生、后进生、问题儿童、厌学生等属于学习不好、教不会且拉低平均分的一类群体,并未侧重于探寻这一问题的潜在成因以及多种影响要素。学困生遭到责难、冷落、歧视和边缘化的情况屡见不鲜。然而此种过于狭隘的“唯成绩论”却是当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认同的学困生定义。因此,我国应该借鉴与学习美国对于学困生的定义与理解。

2.    确立适用于国内现状的学困生预防、诊治与干预机制

相较于美国的学困生预防与干预体系,国内的预防和干预工作缺少全面且科学的建设规章与流程,最为突出的表现为仅仅基于老师的主观经验加以认定并采取措施。在执行各种教育政策时,仍旧缺少地区的集中监管,对于问题的解决深度不够,往往无法及时的重视与有效的处理问题。对于学困生问题的解决,既离不开教育专家与学校的大力合作,社区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也应该对学困生的身心考评与帮扶给予大力的协助。

3.    集中各种公共资源,全面处理学困生问题

政府、学校与家庭是学困生问题解决的重要参与群体,因此必须清晰界定上述三类群体的核心责任和义务。明确政府与学校的主导作用与主体责任,同时突出家庭、民间机构以及社区的配合与参与。社区能够发挥较好的辅助功效,而民间机构的参与则能够起到适当的公益与辅助作用。建立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制度,组织专业人士、社工以及志愿者积极投身于对学困生的各种干预与帮扶工作中,借助于精准干涉、慈善活动等各种手段,给予学困生优质的心理辅导、学业帮助、精神关怀和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   Laura W.Perna,Kata Orosz,Zakir Jumakulov,Marina Kishkentayeva,Adil Ashirbekov.Understanding the programmatic and contextual forces thatinfluenceparticipationinagovernment-sponsoredinternationalstudent-mobility program[J].Higher Education.2015(02).

[2]   樂毅,蒋璐安.美国学困生诊断、干预和帮扶体系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7(09).

[3]   EditorialProjectsinEducationResearchCenter.IssuesA-Z:Low-Performing School[sEB/OL](.2014-08-13)[2016-04-12].

[4]   National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tudy of1988Characteristics of At-Risk Students in NELS:88[EB/OL].[2016-05-02].

[5]   严洁.学分制下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08).

[6]   刘红波,赵进,欧阳九根.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09).

[7]   朱李楠,许帅.基于课程关联性的高校学业预警体系构建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该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研究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双向协调研究及其实践———以浙江省为例”(2018SCG157)、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2018年度规划课题“台州市家庭教育现状及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研究”(18GHB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徐增杰

第二篇:中职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帮扶策略研究

[摘 要] 职业院校的学困生尽管占比不大,但对校风、学风、人才培养的质量、个体成长成才、校园安全、学校声誉乃至精准扶贫等都产生了直接影响,须高度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帮扶或矫治对策。从多维度厘清学困生成因,从坚持就业导向,重视实践性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资源库;重视专业启蒙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心理断奶;多措并举抓好学生出口关;“三进两联一交友”平台,助力学困生转化等方面提出学困生帮扶对策。

[关 键 词] 中职;学困生;成因分析;策略

重视学困生,紧抓学困生转化,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学困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困生,如今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尽管占比不大,但却对学风、校风、人才培养的质量、个体成长成才、校园安全、学校声誉乃至精准扶贫等都产生直接影响,须高度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帮扶或矫治对策。

一、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其典型特征表现在: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且无感官障碍,学习兴趣欠佳、基础薄弱、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明显缺陷,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多数同学,预期学习目的不达标。

二、中职学困生成因分析

为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厘清学困生成因,是帮扶转化的首要前提。

(一)个人因素

1.语言基础薄弱

生源质量决定教学起点。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浅,尤其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不牢,主要表现在:认读识字水平不高、阅读理解能力欠佳、口语交际困难、书面表达错字现象普遍,语句不通顺等。这是造成中职教学困难的关键因素之一。

2.专业学习缺乏兴趣

对于职业院校或是专业的选择,一是因“不了解”而盲目跟风的现象;二是存在“不自愿”“不感兴趣”,上高中无望、未达到理想专业要求而被迫选择的现象。在进入职业院校专业学习后,除因个人认知或个人理想与现实的错位、职业教育理解偏差、职业生涯规划缺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不理想等主观因素外,专业学习内容抽象且信息量大、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同度偏差等客观因素,也会导致学生上课由开始的听不懂,继而获得感与成就感与日递减,学习兴趣减弱,最终致使学生专业学习中出现茫然、厌学,甚至弃学的现象。

3.学习随性

中等职业教育较之基础教育,学习强度较弱,学习压力相对减轻。不少学生因自律能力有限,学习无目标,盲目从众,追求电子产品、网络等带来的愉悦与满足,从而沉迷游戏,贪玩享乐,致使学习成绩不理想。其主要表现为:学习没追求、没计划、没目标,成绩好坏无所谓,沉迷网络,上课按部就班,听课随性,心情好听一听,反之,则得过且过;下课后,作业敷衍了事,自主复习意识薄弱。个别孩子虽然学得很努力,但是起色不大,不见成效。

4.养成教育缺失

部分学生因父母离异、隔代教育,不少学生家长为农民,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陈旧,家庭教育不到位,导致养成教育缺失,未能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力;不少孩子性格内向,寡言少语,课堂上时常心不在焉、发呆走神、玩手机等,作业低效完成甚至不交,学习成绩不理想。

5.心理尚未“断奶”

心理“断奶”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产生的一种心理问题。当遇到生病、环境适应困难、人际交往困惑、学业压力大、情感问题等困难时,如果自我调节不当,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严重者会影响到学业、生活等方面。如:小感冒,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就医,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大声哭泣、喧闹、逃课、装病等途径宣泄个人的不良情绪,想方设法回家请假回家寻求父母的依靠;在封闭式校园管理期间,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出现不惜说假话、装病,甚至自残等多种不良行为寻求外出机会。究其缘由,是孩子心理尚未“断奶”,情感上依恋情结较重。因此,学生的心理疏导与情绪安抚是学困生转化的一项难题。

(二)学校因素

1.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性教学成效欠佳。本来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但由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生对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兴趣降低,动手能力不足;教师教育理念及其知识结构更新不够,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致使在教学中实践教学课程开设困难,实践性教学质量不高。

2.鉴于中职院校大多采取封闭式管理单一、僵化的模式,教学硬件设施,尤其是生均实训场地与设备配比,尚存在不足、失衡、更新缓慢、实训设备操作困难甚至闲置等诸多因素,学生在校知识的获取大多来自对课堂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学生乐于动手、善于表现的实训操作技术的掌握则比较薄弱,致使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减弱甚至丧失。

3.不少中职生来自农村,年龄偏小,对市场就业竞争的激烈与残酷认知迷茫,学校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的教育引导缺失或不到位,就业方向没概念,企业招聘信息关注较少或缺乏途径,致使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无动力。

三、中职学困生帮扶策略

(一)坚持就业导向,重视实践性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必着重体现应用性、实践性。鉴于中职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大多生性外向、喜好动手操作、喜爱自我表现等情况,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课程考核等方面,注重实践和理论的合理搭配,这样既体现了知识性,还凸显了技能型知识的学习。这对激发学困生专业学习热情意义显著。

(二)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资源库

时代在发展,教学在变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成为学校学习的主流。一线教师借助教材,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用好线上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因地制宜推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加强学法指导,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学业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学习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激发学习兴趣。

加强教学资源库,特别是数字资源,借助校园网平台达到共享促学共发展。如:语文教学资源库,涵盖电子教材、优质课件、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专项分类题库、影视素材、音乐素材、相关学习网站链接等内容,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等特点,既可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也可满足不同学习特点学困生的学习需求。

(三)重视专业启蒙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

专业启蒙教育是一种兴趣的引导和启发,是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专业学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因此,上好专业启蒙第一课——导论至关重要,我们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中职生多是15~18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可塑性强,乐于参加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因此,可因势利导,开办相关专业社团,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自发求知、主动学习。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可通过组建护理礼仪、护理保健、护理技能等专业社团,引导学生认知专业、发现学习乐趣。少数民族学生,还可通过演讲比赛、汉字书写大赛、各类征文比赛、古诗词经典诵读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打好专业学习语言基础。

(四)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心理“断奶”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引导学困生家长认清在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方面存在的不足,明确孩子的弱点与学习现状,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心理,消除家长与学生的隔阂,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家长心与心的距离,从而为学困生消除心理困惑,及早实现心理断奶,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加大家长对学校职业教育和发展趋势的认知,增强孩子学业的关注与择业的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白父母的艰辛与付出,学会感恩,热爱生活和学习。

(五)多措并举抓好学生“出口关”

职业院校,就业是指挥棒,是指南针。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关乎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还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在校生,尤其是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职业院校要多措并举抓好学生“出口关”:要大力推广“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获取学历证书之余,努力考取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宽就业本领;增强人才市场专业需求调查,因需调整专业设置,加大校企全方位、多角度深度合作力度,邀请行业带头人或者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专业课、特别是实训课的授课,最终实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量身打造对口的专业技能型应用人才;进一步落实好职教高考制度,加强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力度,为学生继续提升学历、接受高等教育打开窗口,提供多种入学渠道和学习方式。与此同时,招生就业部门还应多与企业沟通,开好每年的招聘会,做好线上线下就业指导,及时公示就业招聘信息,切实为学生就业拓宽门路。

(六)借助“三进两联一交友”平台,助力学困生转化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育好优等生,同样也不应放弃学困生。作为教师,应以“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为平台,在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中及时了解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或困难,通过深入学生身边家常式聊天、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化解学生心中的顾虑与困惑;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进步,抓住关键教育事件,巧用赏识激励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与学习方法,从而重拾自信,乐于拼搏。

四、结束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转化,需厘清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在综合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内外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时时关爱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则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傅艳敏.抓关键教育事件 转化语文学困生[C].第二届行知生涯教育论坛论文集,2020-07-02.

[2]夏英,潘莉萍.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调研报告[R].课程与教学,2020(3).

[3]卢燕.学困生学习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以会计专业为例[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

[4]温晓年,陈炳权.内地医学院校新疆少数民族学困生学业帮扶机制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0(7).

[5]赵爱霞.中职教学管理模式弊端與创新建议[J].中国培训,2017(7).

编辑 郭起珍

作者:王荣花

第三篇:辅导员视域下学困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帮扶措施

摘要:学困生是高校教育中的一类特殊群体,这类学生很难摆脱学业困境,他们很容易受到师长们的批评,遭遇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因此产生孤独、自卑、焦虑、抑郁、极端、逆反、网络成瘾等不良心理,甚至引发伤害他人、自残、自毁等偏激性行为。本文对学困生心理危机预警及问题诱因展开分析,立足辅导员视域探究学困生心理危机的帮扶措施。

关键词:辅导员;学困生;心理危机;帮扶措施

基金项目:2017年度北部湾大学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研究重点课题“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QYAW05);2018年北部湾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及能力建设”(项目编号:81/FDYKY202)。

学困生是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学习习惯及方法不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等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许多学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着心理压力甚至障碍,甚至出现极少数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案例。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和工作中需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心理状态,为他们有针对性地建立学习和心理成长档案。

一、学困生心理危机预警

心理危机是指人们遭遇了超出他们应付能力的事件或境遇,个人无法应对而导致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1]。心理危机下人的行为、语言、情感等都可能会失控。学困生作为学业压力较大的群体,在心理危机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孤独与自卑

学困生在现实中往往很容易感到孤独,他们受到的正向关注比较少,身边的人大多对他们不够“友好”,他们的知心朋友往往是几个成绩较差的“同类”学生。长此以往,学困生在现实生活中处于自我麻痹状态,很容易孤独和自我封闭,有心事不愿意向他人诉说。部分学困生曾是优等生,但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优秀的人比比皆是,而自己却处处不如别人,因此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此外,学困生很容易遭受外界的冷落、偏见、排斥,甚至被老师和同学们贴上低人一等的隐形标签,这无形中伤害了学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进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二)焦虑与抑郁

焦虑、抑郁是常见的心理状态,学困生普遍存在焦虑及抑郁心理,部分学困生经过心理疏导后能消除负面情绪,但也有一些学困生长期处于焦虑及抑郁状态。学困生多数存在自我否定心理,部分老师不注意教育方式,导致学困生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部分学困生自认为自己智力低下,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焦虑和抑郁,进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

(三)极端与逆反

长期得不到正向引导和帮助的学困生,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较弱,他们在情绪上容易冲动,心理上容易崩溃。在学业和精神上受到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的学困生,很容易走向极端,以此来发泄心中压抑已久的苦闷。老师和同学们出于善意会对学困生提醒和批评,向家长反映他们在校的学习和表现,但他们往往比较排斥,认为这是在向家长告状,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家庭亲子关系较差,且不注意沟通方式的家长,往往会粗暴地批评自己的孩子,这反而加重了学困生顶着干、逆着来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极少数学困生进而引发报复心理和行为。

(四)网络依赖与成瘾

与正常学生相比,学困生更容易过度依赖网络,他们整天沉迷于网络社交或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在虚拟的世界里麻痹和宣泄自我。部分学困生甚至达到了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学可以不上,网不能不上的状态。网络成为他们宣泄和排遣的唯一精神家园,离开网络他们便焦躁不安、寂寞难耐、无所适从。网络以外的东西他们似乎都不感兴趣,逃课、挂科、重修等学业预警引发的现实压力使他们既无法摆脱,又不愿意去直面,最后只能陷入网络成瘾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直至迷失自我。

二、高校学困生的心理问题诱因

(一)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中学时高考是学生们唯一的指挥棒,考名牌大学是他们唯一的目标和理想。进入大学后,学生们的价值观念不同,追求各异,学习目标也随之多元。大多数学困生认为考上大学即实现了终极目标,没有树立新的目标,持有“读书无用论”观点。不少学困生从未思考过为什么而学,对大学的学习内容完全失去兴趣,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成绩总是不尽人意,在学习上总是得不到快乐的体验,经常处于迷茫甚至盲从的生活状态。

(二)自控和自我疏导能力较差

大学阶段脱离了家庭的管教,部分自控能力较弱,学习和生活习惯较为懒散的学生就逐步沦为学困生。一开始他们只是慢慢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上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不强,总是得过且过,自由散漫,我行我素。很快他们就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崇尚自主学习的环境,久而久之他们就放弃了努力,成绩也一落千丈。

(三)欠缺家庭和学校层面的积极引导

一些家长对子女百般溺爱,在学习和工作上没有任何要求,导致部分学困生因为没有后顾之忧而不思进取;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当子女学习遇到困难时,家长往往不是帮助子女寻找问题出在哪儿,该怎么解决,而是一味责备、抱怨,使子女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厌学[2];一些家长对子女缺少关爱,学生缺少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互动,长期得不到正常的沟通与心理疏导,很容易变得性格孤僻,形成焦躁、畏难、意志力差等心理障碍。若高校以学困生为主体积极开展心理引导,学困生的自我效能、积极人格、优良品质将逐渐被挖掘,学困生就能更好地找到自我定位,转变为积极的心理和行为。

三、辅导员视域下学困生心理危机帮扶措施

(一)家校合力育人,帮扶学困生脱困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困生的管理者,需要找到合理的方式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摆脱心理危机。辅导员应积极取得家长及任课老师的支持,找到家校育人的最佳合力,让学困生感受到来自父母和学校关爱,改变自身不良的心理及学习态度。一是辅导员应当主动与学困生家长联系,反馈学困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说明此类心理危机对学生成長的不良影响,与家长商讨帮扶学生解决心理危机的措施,比如,家长在学生、生活等多方面对学生予以鼓励、关心和支持;二是辅导员应当主动与任课教师商讨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方案,比如,关注考勤,督促学困生及时回归课堂,有意点名学困生回答问题,引起学困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等。

(二)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实现学困生转变

谈心谈话是辅导员走近、了解并帮助学困生最有效的方法。与学困生的谈话要做实做细,要有耐心有方法。首先,谈心谈话前要了解学困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真正地走进每一个学困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意识到你在关注、关心和帮助他;其次,谈心谈话要有的放矢,要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原因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策略,帮助他们分析并找到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并因势利导提出解决办法。最后,谈心谈话要注意技巧,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尊重和相信学生,以朋友的身份消除学困生对辅导员的戒备,必要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指导学生,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三)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和引导学困生成长成才

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契合学困生的网络情结,借助网络新媒体塑造学困生的三观,理解学困生的诉求,燃起学困生的理想。对于学困生,辅导员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让学困生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赞扬和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3]。

(四)丰富校园文体活动,促进学困生身心和谐

校园文化活动的氛围是健康高雅的,校园体育活动的氛围是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是调整学困生负面情绪的有效方式,辅导员要在集体活动中给他们创造一定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4]。促使学困生能够活跃思维,锻炼体魄,宣泄情绪,陶冶情操,以克服学困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

(五)关注学生心理危机,提升干预反应能力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较早发现者、及时干预者和有效监管者,在心理危机预防、处置、总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首先,辅导员要落实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设置心理委员和宿舍调解员岗位,加强对学困生心理状态的了解。辅导员了解到学困生心理危机后,应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告知家长学生的在校情况,家长与辅导員共同探讨学困生心理危机的解决办法。其次,辅导员要建立辅导员—班级—宿舍—家庭四维心理管理机制,让学困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及时排解及调节,辅导员也需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防范学困生在心理危机下可能产生的风险,建立突发事件管理小组,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对事件进行妥善处理,并正向引导舆论,保证学校教育管理秩序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宗春燕.高校学困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2):16215-16216+16223.

[2]余珍娣.农村中学学困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现状分析及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02):1.

[3]夏声义.让“学困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A]//教育部中国教师奖励基金会、中教创新教育研究院.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北京中教创新软件发展研究院,2005:2.

[4]王淑君.探索学困生心理障碍,促进学困生转化[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2):50.

[5]倪娜,陈姗姗,付小卫.高校辅导员处置心理危机事件能力提升的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02):75-78.

(荐稿人:陈惠娟,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彭仁芝 李京丽

上一篇: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下一篇:流通服务质量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