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发展现状

2024-04-22

基层文化发展现状(通用8篇)

篇1:基层文化发展现状

在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解决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成为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教育部新颁布实施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列入头一项工作,提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决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可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宁夏启动第二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使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两会”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殷切关注,“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不仅使农村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感到了党的温暖,就连在中国西部偏远山区从教的笔者也开始了对农村教育发展之路的探索。

一.对低年级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都知道,一个学生如果上好了一年级,就等于上好了学。可是,乡村的孩子,八亿农民的孩子,为什么就会偏偏得不到那决定自己命运的那“成功的一半”呢?在这里,我们不必说乡村孩子的社会教育没有城里的孩子好,也不必说乡村孩子的家庭教育没有城里的孩子好,更不必说乡村孩子连一年的学前教育都上不上,而城里孩子却能上上三年的幼儿园教育,单就一年级的教育来说,乡村的教育也是问题多多,令人担忧。

由于师资、教室有限,一年级班里的学生过多,难以实现小班教学,往往只好让六七十个学生挤在一个班里上课。虽然早已告别了三四个人挤一张桌子的时代,但一个小教室要容纳那么多学生上课,光桌椅的拥挤,就让人感到难受,还谈什么在课堂上搞活动呢?这对于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上学无疑是一种受罪;对教师来说,他们往往会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叹息声中不知不觉地没有给我们的下一代献上优质教育。再加上乡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活习惯、文化水平上的悬殊过大,没有城里上过幼儿园的学生那样整齐划一。在一个班里,往往有八九岁乃至十几岁的一年级学生不说,就班里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也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增加不少难度。由于乡村的家庭文化差异过大,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让去上的,有孩子刚到学龄就教会数千字的,有到了学龄连前后左右南北上下都分不清的。对于这样鱼龙混杂的一班一年级学生,如领导不重视,教师也把它没有办法。久而久之,在乡村的学校里便形成了“放羊式”的教一年级的习惯,出现了实际在校上一年级的学生多,而考核评估表上的学生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以往对一所学校的考核评估过分注重升学班级的成绩,根本就不理会低年级的学习情况。因此,对农村低年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已成为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二.对教育资源配置利用的合理性不够。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规模小、效益低下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已经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因为过去的布局结构不但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了,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顺利而高效的实施,造成了如下不良影响:

班级过小严重的浪费了本来就很短缺的教育资源。在乡村中小学里,往往是年级越高,班里的学生越少。据2005/12《宁夏教育》的“刊中报”载:截至2004年底,全区仍有教学点609个,最多的县达175个;全区农村小学25人以下班额就达5878个,占农村小学班级数的41.3%;个别县校均学生只有119人;25人以下的班额初中有69个,高中有17个。可是,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小班,与学生数足额的班级一样,既占教室,又占教师,既要校园规模、校舍气派、设备档次等教育硬件跟上,又要教师和校长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学校的文化资质等软件跟上。这无疑大大加重了国家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负担,严重地影响到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长足发展。

试想,学校的学生数少了,上面分配的教师自然也就少了。班里的学生少了,班级却是同样的多,一个年级也不能少。班级多,或者说年级多了,开设的科目也就多了,需要的教师自然也就增多了。可是,在以学生数定编制的人事制度之下,拥有大量小班的学校里,教师的人数骤减。然而,新课程实施后,各年级开设的课程是有增无减。这就造成了一些课程因学校无法调配专门的教师去上,只能由在岗的其他教师去兼任,使教师跨课头教学的现象剧增,一个教师教5—7门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还会出现文科教师教理科,理科教师教文科,音盲教音乐,色盲教美术的怪事。使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不说,还会越发地拉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的差距。

农村学校优秀师生的大量流失,是原本就落后、发展缓慢的学校教育越发雪上加霜,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宁夏启动了第二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实施以学校建设拉动城镇建设,以学生进城带动农民进城策略(见2005/11《宁夏教育》)这更加剧了农村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大量的向城里流动,从客观上造成了农村教育质量的大幅下滑。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下,稍微有条件的师生都向城里涌去了,而留在乡下师生会因在竞争中没有取胜的可能性而丧失信心,出现熬日子、混日子的现象。

平行班的缺失,使得农村的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失去了进行比较的参照物,失去了互相竞争的对手,失去了互相切磋的良师益友。在年复一年的没有比较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们只能孤芳自赏和自我发展。教学效益只能进行跨学科、跨年级地比较、鉴别、评估。这极不公平,也不科学。如若在这方面引不起教育教学管理者的重视,就很难遏制住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急剧下滑趋势。

三.教育管理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不够。教育发展的主阵地在学校里。学校的管理者都在追求学校的发展,都为了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但学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成果上。因此,学校发展从来都是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 结果,直接以学校发展为目标是难以实现学校发展的。学校发展的中心应当是学生发展,但教师在学校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要实现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便成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发展是实现学校发展最主要的途径。可是,长期以来,教师的发展被管理者忽略了,被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给掩盖了,被虚伪的师道尊严给蒙蔽了,被人们普遍的漠视或遗忘了。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学校作为学生发展的场所是天经地义的,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主导者”,他们应该“闻道在先,业有专攻”,应该早就是“学高之师,身正之范”了,教师一边工作一边发展,似乎没有必要了。这一观念直接导致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由于缺乏对岗位成才的认识,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他们参加教学改革和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效能的动力不足,专业水平提高缓慢,面对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更多的是无动于衷。教师成才动力不足,学校管理滞后,已经成了阻碍课改与教改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管理策略上,过分注重监管控制。管理者对学校发展中的一切独断专行,善于也乐于做人事监管者和严密的监控者。他们拥有资源的控制权,习惯于用静态的目标来看守动态的发展变化着的教师和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轻易不敢主动发展,开拓创新,只能在管理者的密切监视下唯命是从,做一个忠实的执行者就行了,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去。甚至还会出现个别管理者借学校管理之名,对所管辖的教师感情用事,私事公办,弄得广大教师人人自危,难以静下心来去自我发展和教书育人。

在管理过程中,多以学生成绩论英雄。把原本复杂多变的、动态发展变化中的教育教学活动,用简单的、静态的和短视的分数成绩来衡量,来给教师排队。使效能评估的目的不仅偏重了最后阶段的考试成绩,忽略了教学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漠视或忘记了评估的改进功能。长此以往,同事之间养成了明争暗斗的不良习惯,难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真诚地合作共进。在资源运用上,过分强调标准化、一律化。常常被上级文件、条例、规章制度所控制,对资源的利用,特别是资源的特殊用途,过分注重循例申请,等待特批。这就造成了教职工对闲置资源宁可不用,也绝不愿“违章”开发利用的不良习惯。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大家都怕开发利用闲置资源的手续纷繁复杂,恐怕好心办成了坏事,怕失败了没法交待,就干脆放弃了开发利用资源的念头。渐渐养成了甘愿做执行上级指定任务的听令者,循规蹈矩,与领导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以赢得领导的欢心,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不到位,使教育陷入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一点,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严重。教育行政管理者既不愿考察研究当地教育布局和事业发展的“规划”问题,也不愿做学校的各项工作——诸如输送信息、参加培训和学术研讨以及配备人、财、物等方面的“服务”者,却善于借助“监督”学校办学方向、执行政策法规、考评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名誉,施行人事调配权,借“协调”教育及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之名,上谄下渎,沽名钓誉。似乎成了管理就是开会传达文件,管事专为应付检查和批评训人,管人只会罚款远调。

篇2:基层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网 滨海高新讯 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3月28日带领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考察天津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苟利军一行先后来到红桥区求真小学和位于北辰区的天津民族中专,实地了解两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课程专业设置、实习实训设施、后勤服务保障和德育工作情况,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了北辰区、红桥区有关负责同志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进展情况和两所民办学校的办学思路和举措,协调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推动我市民办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苟利军对红桥区求真小学和天津民族中专办学治校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苟利军强调指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对于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天津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多元办学主体、多种办学力量、多样办学形式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鼓励一切热心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投资教育、兴办教育,营造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发展民办教育的成功经验,在职称评定、业务培训、项目申报、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多方面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要把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摆在首要位置,找准定位,凸显特色,办出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共同提升天津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篇3:基层植保工作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1 植保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1 病虫为害呈现新趋势和新特点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作物品种的改变、新技术的推广、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病虫害的灾害规律发生变化, 时常会发生一些始料不及的病虫灾害, 其为害特点: (1) 一些发生较轻、次要的病虫草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 (2) 经济作物病虫草害发生面积扩大; (3) 新的病虫草害不断出现; (4) 由于农药用量的上升, 病虫草的抗药性增强, 使得本来能够基本控制的重大病虫草害变得更加猖獗; (5) 危险性病虫草害更易传播、蔓延, 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

1.2 宣传力度不够

植保工作作为公益性事业, 对确保农业生产安全至关重要。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社会对植保工作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

1.3 植保队伍不稳定

由于植保工作艰苦, 加之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导致人员不稳定, 植保体系不健全, 影响了植保工作的开展。

1.4 资金不足

地方政府对植保工作缺乏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植保站没有专项经费, 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工具和试验场地。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参加技术培训, 技术更新慢。

1.5 对检疫工作的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 农产品国际贸易频繁, 危险性病虫传播的风险加大, 检疫工作面临着新的严峻形势, 县级植保站作为检疫行政执法的主体更是责无旁贷。由于对检疫工作认识不足, 导致该项工作缺少经费、缺乏必备的试验仪器设备, 在用设备陈旧落后;因经费紧张, 检疫人员不能接受技术培训, 对新的病虫害发生发展信息了解较少, 有害生物扩散蔓延风险加大, 疫情控制任务重、压力大。

2 基层植保工作思路

21世纪的农业发展要求植保工作对病虫害实施可持续治理, 发展可持续植保工程。县级植保工作处于基层, 面向农村, 任务繁重。因此要从实际出发, 认清形势, 统一认识, 明确工作思路, 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2.1 加强宣传, 争取支持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宣传, 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对植保工作的认可, 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

2.2 提高预测和应变能力

以植保工程为契机, 申请建立区域病虫测报站, 稳定测报队伍, 提高测报质量, 增强防御病虫害的主动性, 提高控制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应急应变能力。实施病虫综合防治策略, 将病虫为害控制在允许的水平之下。

2.3 转变工作职能, 拓宽服务领域

转变工作职能, 适应农业发展要求, 加速植保新技术的转化和推广速度, 拓宽服务领域, 加强技术培训,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和对病虫害的鉴别、防治能力。

2.4 依法行政, 树立植保执法权威性

加强宣传, 巩固、稳定检疫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做好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工作。

2.5 严格执法, 强化执法力度

严格执法, 严防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促进农产品贸易流通, 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3 搞好基层植保工作的对策

新世纪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发展需要,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展望未来, 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充分发挥植保体系的网络优势, 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强有力的支撑。

3.1 加强学习

植保工作人员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 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 及时了解植保技术发展趋势,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3.2 建设高素质的植保队伍

强调测报工作的基础地位, 稳定测报队伍, 积极争取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改善测报条件, 改善测报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解决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认真贯彻农业部颁发的《病虫测报岗位责任制》和《病虫测报管理办法》, 坚持定点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 扩大测报覆盖面, 提高测报质量和准确性。申请建立区域病虫测报站, 及时发布病虫信息, 制定防治对策, 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3.3 加大宣传力度

植保工作是公益性事业, 要广泛宣传, 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对植保工作的认可, 充分认识植保工作的重要性, 开创植保工作新局面。

3.4 依法行政

广泛宣传《植物检疫条例》和《农药管理条例》, 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品种。严格执法, 树立检疫工作的权威性, 巩固稳定检疫队伍, 认真做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严格把关, 做好种苗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 以及调入良种的复检工作, 做好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工作, 严防危险性病虫的传播和蔓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及时参加技术培训, 了解信息, 配置相关仪器设施和实验场地。

3.5 进一步搞好技术服务

充分发挥植保系统的自身优势, 举办技术培训班, 把新技术传授给农民, 提高群众鉴别和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积极引进新技术, 做好示范推广工作。重点做好脱毒种苗、转基因抗病虫良种的引进;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 提高防效, 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减少人畜中毒事故,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摘要:基层植保工作是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生产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县级植保工作任务繁重, 要从实际出发, 认清形势, 统一认识, 适应农业发展需要。要明确工作思路和发展对策, 进一步完善植保体系, 建设高素质的植保队伍, 增强防御病虫害的主动性, 提高控制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应急应变能力, 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篇4: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现状浅析

关键词:群众文化;现状;发展空间

一、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有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需求的。在古人的世界中,没有一些高科技的产物,文化也没有发展到可以自娱自乐的程度,大家都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终日劳作,方能果腹。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物质文明尚且不高的奴隶、封建社会,衣食堪忧的普通劳动人民又何谈精神文明。但是随着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不同年龄段的人民群众都对文化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现在在广场上,有做体操的,有跳广场舞的,还有老人打太极、打陀螺的……而在一般的乡镇与社区中,也开设了类似图书室、影剧院、文化馆等文化场所。但是在诺大的中国,能做到与当地的各方面都协调发展的地区实为少数。经过分析调查,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行群众文化事业的普及与提升

这也是当前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农村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文化水平一般都较低,并不能带动群众的积极性,而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一般都会选择在城市工作,这便使基层文化活动水平和品位难以提升,打麻将、赌博、侃大山盛行。

2.基层群众文化开展与普及的方式普遍缺乏创新性

在各地区,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方式一般都是以唱歌、舞蹈为主,还有少数图书馆、运动场供群众使用。但是多年来都是这些形式,并没有很好的创新。

3.人民对文化活动兴趣不高

形式多年没有创新,就会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人民对文化活动兴趣不高,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陷入瓶颈,甚至出现停滞与倒退。从狭义的方面来说,这样不利于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广义的方面来讲,对于我们整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近几年来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

二、群众文化的进步空间

(一)强化管理,增加投入

首先要加快文化事业建设的步伐。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依法运行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把基层文化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措施,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文化事业的建设工程。政府管理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政策,增加财力投入,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措施,使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并与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监管等机制相衔接。

加大基层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具有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要探索保障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可行方案与具体措施,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公益事业,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体制。在投入结构上,要以围绕构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中心,做到量力而行,稳步发展。

(二)纵横联系,拓展空间

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和社区广大群众,极具广泛性和普遍性,应具有导向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要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达到寓教于乐、健康有益的社会效果,并非是文化职能部门独立的行为,而是纵横向的通力协作。每一个区域,都应建立起群众文化活动的互动机制。以集镇为中心,结合所在单位、部门(如学校、企业),以及社团组织,共同开展不定期的小型多样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并逐步向村社伸延。要着力发现和培养一批基层文化事业骨干,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干。活动的内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突出亮点,勇于创新

文化事业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脱离过市场规律的运作。在文化市场异彩纷呈的今天,突出亮点是竞争市场的实力体现。文化的创新,不仅需要内容的创新,更需要在表现形式和管理手段上的创新。在“阳春白雪”的大气强势下,努力寻求“下里巴人”的生存环境。在发扬光大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催生新的文化品位。把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优势,不仅是牢固占领区域文化市场的坚实基础,更是彰显区域文化实力的窗口,为发展地方经济起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作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要大力创新,大胆实践,探索群众的接受能力,总结群众的丰富创造,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文化表现形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还应努力发掘文化资源,打造亮点,推出精品,使之能够溶入大文化体系有序运转,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的创新进程。

三、结语

在当前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普遍关注精神文化的需求,并且呈多样化发展。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注重特色群众文化的建设,使群众文化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亚.浅析城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0(05) .

[2]李明旭:《我与文化馆同行:群众文化论文集》,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

篇5:基层教育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目录

一 摘要

三 正文

1、当前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2 二 关键词„„„„„„„„„„„„„„„„„„„„„„„„„„„„

21.1乡村教育资金不足,经济投入较低„„„„„„2

1.2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问题严重 „„„„„„„„„„„„„„31.2.1老龄化严重„„„„„„„„„„„„„„„„„„„„„„

31.2.2学历低„„„„„„„„„„„„„„„„„„„„„„

41.2.3缺乏创新意识 „„„„„„„„„„„„„„„„„„„„„„4

1.2.4优秀教师流失严重„„„„„„„„„„„„„„„„„„„„4

1.3 大量学生流失„„„„„„„„„„„„„„„„„„„„„„41.3.1读书无用论的腐毒„„„„„„„„„„„„„„„„„„„„4

1.3.2城市教育的吸引„„„„„„„„„„„„„„„„„„„„„4

1.4 农村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制约„„„„„„„„„„51.5 有关人员缺乏责任心„„„„„„„„„„„„„„

52、对于农村基层教育发展的建言

2.1、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5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2.4、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幼儿教育和高等职业教

1育„„„„6

基层教育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教育事业发展速度依然落后,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是,我国农村教育还有很多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求破解策略,以确保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了研究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应对措施,所以对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长岗镇的农村基层教育做了一次调查。

关键词:基层教育;资金状况;教师队伍;学生流失

1、当今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1.1乡村教育资金不足,经济投入较低经费不足成为制约我市农村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有关专家调查分析预测,当前教育经费投入又一次呈明显下降趋势,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约100亿元。经费严重短缺的结果,是导致学校运转陷入种种困境。

附件一:中国教育竞争力10

年提升17位 教育投入居末位(图)

2010年11月30日 09:46中国教育报

农村税费改革有效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加快了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随着农村教育费附加被取消,尽管国家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补贴的办法,但就其用于农村教育的资金需求来看,还有不足,而这些资金真正直接用于补充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数量明显不足,农村学校上交各部门代收费用后,无法开销学校正常办公经费,加上财政应拨的办公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电脑、电教器材坏了只好停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陈旧,在对本地三所学校的图书馆调查时发现大多是2000年前出版,图书来源多数是师生或社会捐赠,实用价值非常低,可供师生阅读的书目少。而这些图书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基本没有可读价值,图书室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新设备无力添置,危房改造迟缓,就连最起码的桌凳损坏,也只能是师生自己修理。通过采访多位中学、小学任课老师我们发现,因长岗镇是经济贫困地区由乡财政支撑,教师工资未按时发放的现象仍有发生。长期拖欠教师工资。班主任津贴、地方财政补贴工资都无法到位。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更是无从谈起。

1.2农村教师整体素质问题严重

农村教师队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2.1老龄化严重据长岗第三中学调查表明,农村教师队伍日益老化。在现任农村教师中,50-65岁的老教师约占40%,35-50岁的中年教师约

占38%,35岁以下多为师范毕业的青年教师平均约占22%。

1.2.2学历低目前长岗镇初中教师本科比例只有11%,小学教师大专比例只有9.5%,学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的中、老年教师缺乏教学培训。尤其是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社会劳动、自然、英语学科大多是一个老师兼职的,教师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十分低下。

1.2.3缺乏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新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身心状况、学识能力、教学观念差异较大,在受访的中老年教师中很多人选择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样能对付新课程教材,或者认为这是青年教师的任务和职责,因此农村课程改革将道路曲折。

1.2.4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农村教师的工资很低、工作条件差,不如外出打工收入多。而且工资常常被拖欠挪用,很多年轻教师流往城市或放弃教学,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严重。而留在农村继续任职的教师队伍在素质、水平、学历、师德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日益严重。另外,目前长岗镇的教育激励机制认为鼓励和奖励农村教师最好的办法是将农村任教的教师上调到县城。因此大部分农村有能力的优秀教师被调走,影响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1.3 大量学生流失

导致农村学校学生流失的因素包括:

1.3.1 读书无用论的腐毒这些年,长岗镇的大多农民纷纷外出大城市,涌入“打工潮”。许多年轻人将子女托养给双方父母。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使得留守儿童成为最孤立缺乏控制的人群,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或严厉有余,这类学生的品行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有的学生家长陷入了“读书无用”的误区,认为自己的子女只要有人看着就行,学习成绩不在乎,读完小学或初中就让他们进入“打工族”。家庭教育的失败,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

1.3.2城市教育的吸引城市教育条件的优越,大多家长一边外出打工,一边带着孩子上学,因为城市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比起农村好得多。所以有的农村父母宁可花费更多的钱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城里上学。

1.4 农村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制约

中国有八亿农民的孩子,但是农村的幼儿园却比城市少得多,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水平比较低。在对长岗镇吴庄小学的小学一(1)、(2)、(3)班的学生调查中发现,有35%的学生没有接受幼儿教育。而长岗镇初中升学率只有70%。另一部分学生辍学,直接步入社会,缺乏必要的职业技术,这限制了农村的教育事业壮大。

1.5 有关人员缺乏责任心

农村学校管理水平不高,那些管理无序、质量落后的农村薄弱学校,都与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不足或工作极不负责紧密相关。有的农村中小学校长每周在校时间极少,有的爱“出差”,学校工作则往下属一推了之,有的作风霸道,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因为校长管理能力太差,只求纸上作业,不求实际效果。有的在用人任人唯亲,在激励机制上不切实际。这样的学校,难免一片混乱,教育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有的老师改作业时非常马虎,极不负责。有的教师下课后就下地干起了农活。、对于农村基层教育发展的建言

2.1 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政府及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障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在国家教育政策中要突出农村教育的优先地位,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教育,正视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突出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加强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目前大部分农村的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和较差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单靠县级政府的力量解决不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资金需求,对此,尤其需要突出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同时,还要通过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将所筹得的资金全部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这将会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要建立农村教育经费的监督保障机制,农村教育财务公开制度。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对教师的严格

要求。教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把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通过劳动变成现实,加强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在现有条件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改善学校目前现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门、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索质,提高师资力量,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4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幼儿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扶持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扩大幼儿教师队伍。近几年大学扩招,现有的高职学院、中专学校、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委实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应给予高度重视,充分挖掘基层人力资源。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10年11月30日;

[2]长岗第三中学校史,2010;

篇6:基层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自1978年国家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体制改革以来,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种植粮食及其他农作物,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农村焕发出了巨大的青春和活力。农民通过种地,满足家庭必要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在农闲时间通过外出打工,给家庭带来收入。困扰农村多年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城市建设和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农村人口就业的途径越来越多,而农业种植季节性要求比较强,多数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工业及其他产业转移,农业种植多由年长的老者及妇女进行耕种。由于受文化及传统耕种方式的影响,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并且随着取消农业税及提留款后,集体经济没有了来源,多数农村灌溉设施老化,水土流失加剧,部分沟渠不能及时修复,劳动力的减少也使得一些不适宜继续耕种的土地被摞荒。农业生产处于弱势产业地位。但是,在近几年中,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动力。农村水利设施的改造,农业机械的运用,使农村成为一些人投资的选择。一些业主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还有的向养殖方向转变,养鸡、养鸭、肉牛养殖、山羊养殖、渔业养殖等农业产业模式相继农村各地出现,部分乡村旅游得到开发,多元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呈现。

一、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在农村的产业布局,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是低端农业产业项目。一类以粮食、蔬菜、花卉苗木、水果种植为主。另一类以养殖方主,包括部分低端水产养殖项目,以及猪、牛、羊、鸡、鸭等养殖项目。但这些行业,经常要面对市场的不稳定和疫病的威胁,有的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生猪、牛羊养殖等,有的生长周期较长,如水果和花卉苗木种植等,由于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生存能力较弱。

二是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这些组织通常由具有一定市场经济头脑的致富能手组织成立,部分群众参与,选择“订单农业”或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项目作为支撑,参与市场竞争。这类组织规模相对单一的个体要大,资金投入也较大,抗市场风险能力要强,其选择的项目大多有较强优势,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如合川中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租用集体土地200多亩,发展锦鲤养殖,供应高端市场。通过近10年建设,投入建设资金400多万元,现已达到年产锦鲤10多万斤,产值近3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三是高端农业项目,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通过生产高端农业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综合效益。如重庆广亚科技公司,通过流转农村集体土地近1000亩,投入建设资金1500多万元,建成的集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观光体验园。园内种植有台湾四季果桑上万株,以及黑番茄、黑花生、黑土豆、黑苦瓜及金瓜、百香果、香水柠檬等奇异瓜果蔬菜300多亩,开办有小型体验农场等,建有迄今国内最先进的气雾培快繁中心。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公司在近年中一直致力于农产品的开发利用,到目前为止,已成功研制开发出桑果面、桑叶面、桑果饮料等11种农副产品,其中:桑果面、紫椹窑酒等5个品种获得国家专利。其气雾培快繁中心,通过对光、水、温度等的控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种植出绿色、生态、环保的农产品,向高端市场供应,取得了极好的经济价值。同时,该公司在未来几年内,还将通过公司+农户等方式,种植台湾四季果桑1500亩,大力发展果桑后续产业链条,既给公司带来良好的收益,还能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

这三类产业,特别是后两类,基本上都受到投入大周期长、土地成本、技术要求高、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及市场风险的影响,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扶持。

篇7:关于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

“科教兴国”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所以应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教育乃百年大计,教育事业是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基层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显而易见的是,在基层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机构处于重要地位。

在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解读基层教育现状,不可否认,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和调研的方法,对目前重庆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

从基层入手,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入手,对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带动起基层教育。下为我市基层教育的几点现状:

一,家庭教育

从孩子出生第一道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孩子之前,更应该教育好家长。青少年个性发展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有些家长极力全方面保护孩子,想给予孩子最全面周到的照顾,一味的满足子女任何需求,久而久之,养成孩子骄横、惟我独尊等不良习性,便会任性而为。也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社会性活动,对子女疏于教导,放任自流,父母和子女间冷漠,互不关心,使孩子在不良环境的诱惑下走上歪路。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便用“不打不成才”的歪理教育子女,使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创伤,对家庭产生恐惧感,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向变态方向发展。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孩子以后的发展趋向。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很大部分都来自家庭教育。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学校教育

幼年教育结束,面临着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校教育。首先一个现状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困难的问题。学校的生源是以片区划分,因为农民工子女户口未迁入城市当地学校便没有学位以供农民工子女就读,农民工子女只能在去原籍地就读,如果需要和父母一起居住在城市就读,就得办一系列繁琐手续,而且政策要求也

相当严格,此农民工子女就读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方面很重大的待合理解决的问题之一。学校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一个人最初的十几年差不多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基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回顾一下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现在口号响亮的素质教育,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详细说来,我市的教育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逐年加大对文教事业的投资力度,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但是,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升学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基础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升学第一”取代了“人才第一”,“应试教育”代替了“素质教育”,流弊所及,基础教育越来越背离教育方针,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已发生变化。学校等级分化严重,教师劳动价值不平等。这些都制约着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较长一段时期来,教育部门及社会考察学校和教师业绩的标准偏重于升学的多寡、分数的高低,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升学为第一目标”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为了达到升学目的而采取的(或存在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无形中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教育部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几乎都卷入了“升学唯一”的怪圈中。因而就现状而言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

三,师资力量

教师是灵魂的构造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极大程度的决定

了学生的思想和学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学校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在一些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福利少,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基层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降低,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了我国基层教育地方性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教育系统历来存在的一个问题,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这种分配不均色沟壑在不断扩大并且愈演愈烈。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比例严重失调。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相比,无论是校园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的配备等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是不能忽视的。

四,学生自主选择

广大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分配不均。在一个地区内,把学校分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等不同等级。生源的分配也是按这等级来的,国家的教育投入也以此为据而递减,于是从一开始,普通中学就处在最底层的地位。并且,普通中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全被城镇中学揽去。除

此,有“路子”或有钱的家长,把子女送往各重点学校,造成这些学校的班级严重超编,每班60多人已司空见惯,70~80人一班的也为数不少。而且,有些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使得学校生源流失严重。

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名校情节在几乎所有家庭及学生本人心中是存在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名校”,孩子也希望读一个好学校,对自己的发展有利。

首先,我们思考的是高考制度的问题。当今社会,每年一次的高考被视为决定人一生命运的“独木桥”,如何度过这座桥,甚至已成为学生十二年寒窗苦读的首要目的。而这座桥并不好过,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而招生计划只有675万。尽管录取率每年都在增加,但截至今年,依然只有72.3%。落榜的学生抑或永远地和大学校园失之交臂,抑或选择长达一年的复读。因而在某些教师的班级管理中,学生被分为两类:能升学的和不能升学的。于是管理中出现了保护与淘汰这一简单的思维模式。比如,有的教师在桌位安排中,把“尖子生”排在最佳位置,把差生放在偏角,或者把差生集中在一块。有的学校,为了保持固有的名次和地位,实行近乎军营式的管理,教学上加班加点,尤其是几门主课,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频繁的补课、考试。

五,教育失衡

在基层教育中,课程安排严重倾斜,技能训练形同虚设。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国家又规定了一系列需开设的副课和技能课,并配备了相应的教材。可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智育被过分强化外,许多学校在美、音、劳方面形同虚设。首先,师资不配套。许多学校,上这些课是“拉夫式”的,谁有空谁上。其次,为了应付检查,教导处的总课表上排着这些课,而实际上,要么自修,要么被英、数、语等主课占用。至于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等,能减的则减,能取消的就取消,以节约一切时间进行文化学习,来应付考试,也防止学生“分心”。为此,学生体质下降,技能明显低下。

篇8:浅谈基层图书馆现状与发展

1 基层图书馆的现状

1)因循守旧,观念落后。如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图书馆由封建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型是中国图书馆历史演进中的第一次转型,那么,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则是中国图书馆有史以来的第二次转型[1]。然而,多数基层图书馆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新的角色,仍旧受传统观念主导,不考虑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本地区读者的需求,没有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善图书馆的状况,难以实现第二次转型。一方面,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图书馆至今没有像样的房子,藏书也还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另一方面,经济条件好的图书馆也仅满足于馆舍面积和藏书数量上的所谓达标,而忽略了藏书质量和藏书的使用率。

2)经费不足,只求自保。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有以下3种途径:政府投入、社会团体或个人资助、通过图书馆自身业务延伸取得的收入。基层图书馆经费主要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投入。基层图书馆属于基础性文化建设,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对图书馆经费的投入与当地领导对图书馆的认知程度有关。许多领导把精力、财力都用在抓经济建设上,宁肯多办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事,以短期内能否创收获利来决定投资去向,从而忽视了基层图书馆的建设。

3)人员老化,素质偏低。基层图书馆接受专业教育的人凤毛麟角,大部分人没有受过基本的专业训练,甚至是从文化馆、电影院或剧团分流来的二线人员。有的人连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都不知,更不用说专业性很强的现代书籍。有知识的大学生进不来,因其为行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有能力的干部留不住,因其福利待遇太低。基层图书馆专业人员匮乏,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管理僵化,不谋发展。基层图书馆的管理普遍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分类不科学,排架不合理,目录不健全。图书馆成了藏书馆,管理员成了看书员,坐等政府拨经费,不思开源搞创收。现在已进入了网络、信息数据化时代,基层图书馆大都没有现代化设施,其他行业都实现了网络联通,资源共享,而基层图书馆却各自为政,不思进取。经费短缺是客观原因,而主观因素也令人深思。

5)社会生活多样化和社会负面影响对图书馆读者也有一定冲击。藏书质量不高,文献分量不足,是读者减少的主要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娱乐场所剧增,如电视、歌舞厅、网吧。加之,商品社会离不开金钱,做买卖、炒股票,许多人顾不上进图书馆了。20世纪80年代,托熟人才能办到借书证,人们对书本知识的渴求,使图书馆门庭若市;如今,人们热衷上网聊天、炒股赚钱,图书馆门可罗雀。这种强烈的反差正说明了时代在发展中,任何一种事物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现在,基层图书馆机遇与挑战并存,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

2 基层图书馆的发展

2.1 正本清源提高素质

1)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在加大藏书量的同时,提高藏书质量。对藏书分类要科学,排架要合理,摆放要整齐,目录要健全。特别是到馆新书要及时分编,及时报道,设立专门的新书架,保证新书及时、准确、集中而又直观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下大力气培养一支懂业务、善管理的开拓型基层图书管理队伍。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巩固传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应提高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输送能力,成为讯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

2.2 走出馆门为书找人

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做好读者服务工作。馆“藏”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因此,在经费短缺的县级图书馆,更要转变封闭式的服务方式,改变重藏轻用的思想,去掉怕麻烦的惰性,抛开怕丢书的顾虑,在严格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开架借阅,使有限的书刊资源与读者见面。县级图书馆面对的是九亿农民,要深入乡间,把科技知识送到广大农民手中,既开辟了借书渠道,又为科教兴国、科技脱贫致富贡献了力量。

2.3 突出特色深化服务

建设特色图书馆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做好常规服务的同时,集中精力选择几个服务项目重点建设。各基层图书馆功能大致一样,藏书相似,很难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图书馆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可以延长开馆时间,坚持节假日开放;通过开展信息咨询、代查代译、定题服务等业务,增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设立专业图书馆,如法律图书馆、饮食图书馆、时装图书馆等引导读者从中受益;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读书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如读书报告会、优秀图书推介、新书展览,以激发广大群众的读书热情。以特色服务促进特色建设,既提高了社会效益,又可得到经济回报。

2.4 联系各界共同办馆

在争取财政拨款的同时,要积极走出馆门,利用宣传手段,让社会各界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捐助图书馆。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大企业都在搞企业文化建设和网络建设,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主动帮助企业,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办馆,多方筹集资金,使图书馆摆脱困境后迅速发展。

2.5 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图书馆要帮助落后地区的图书馆。不要局限于提供经费和支援藏书的旧观念,要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传授给兄弟单位,以求共同发展。县级图书馆可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利用有限的经费,购买适合市场需要的书籍,互通有无,用活用好资金。

总之,基层图书馆现状虽然堪忧,但前途仍然光明。我国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之广,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技术,如缩微技术、声像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加快基层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对于提高我国国民文化素质,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巽寮湾作文400字下一篇:四年级拟人句优秀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