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基础概念

2022-09-03

第一篇:一带一路的基础概念

“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与实践基础

【摘 要】“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提出的发展战略,其思想渊源有三个方面: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科学总结。“一带一路”倡议获各方响应,主要是因为这个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这个倡议符合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也有助于带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习近平;历史渊源;文化自信;实践基础

【中图分类号】D232;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8)01-0069-07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探索国际经济治理新机制的平台,也受到各方学者的重视。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众多,但从中共党史角度进行研究不多。①本文尝试在学习中共十九大报告、研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并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基础,从一个侧面观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 一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习近平曾说:“‘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在2013年提出的倡议。它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②不过,这一倡议提出后在表述上有一个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过程。

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③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又正式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④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⑤同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2014年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①

2013年12月,外交部部长王毅在谈到2014年中国经济外交时,提出要:大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争取“早期收获”。②不过,习近平并未立即采用这种表述。直到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说:回顾中阿人民交往历史,我们就会想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并提到“一带一路”。他说,“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习近平并谈到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原则、内容与做法。③

“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提出的发展战略,其思想渊源有三个方面: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科学总结。“一带一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灵活运用。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一带一路”倡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多方面的。从政治经济上角度看,它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及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发展之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创新,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市场理论和全球化思想。④ 二

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一带一路”就是一项具有深远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国际化倡议。

(一)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

2013年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提出“历史思维”这个治国理政的关键词。据统计,至2016年11月初,习近平在公开讲话和文章中30次提及“历史思维”。⑤习近平提倡在治国理政中运用历史思维。他认为,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⑥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破解现代难题的光辉典范。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说: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⑦不久,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6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第31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中央政治局这次学习安排这个题目,主要是想通过了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总结历史经验,为新形势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⑧

盛世中华是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引领者。经济繁荣是国运昌盛的缩影,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古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发展的利益诉求下应运而生,在互通有无、互利共赢中兴盛。从历史上看,陆海丝绸之路兴盛之时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从汉唐到宋元,从明到清中叶,国力强盛的中国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沿线各国各地区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千差万别,但都有商品交换的共同愿望。它聚合了沿线国家的商贸、产业和资源配置,成为各方利益交汇的经济走廊。沿线各国商品贸易、人员交往和人文交流多种需求,又带来沿线国家商品结构、生产方式、市场行为以及政策机制、社会组织、思想观念重新建构的良性互动。①

透过对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发展历史的总结,不难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代丝绸之路既有诸多差异,也有许多共性。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的有机统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要求。历代政府都在丝绸之路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设置官职、制定规则、出台政策,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制度支持;稳定边疆、建立驿站、军事戍守,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安全保障;与沿线国家和各民族讲信修睦、守望相助,为丝绸之路的发展营造出良性的外部环境。丝绸之路贸易管理的政治环境是开放的,但异于近代西方倡导的完全开放的市场机制。

(二)弘扬伟大的丝路精神

古代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固定的有形道路,古代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历经两千多年所凝练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与近代西方殖民主义通过血腥扩张寻求殖民统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中国是推动丝绸之路形成发展最重要的国度,但从未借此对外侵略扩张,更没有因丝路之便占有他人一寸土地,从而赢得沿线国家信任和仰慕,丝绸之路因此成为各国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典范。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就如何弘扬“丝路精神”进行了阐述。一是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二是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选择。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三是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既要?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四是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对话和平。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指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依托并增进中阿传统友谊。习近平还说,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②

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绝不是简单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名称,而是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丝路精神,并将其化作连结沿线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点和纽带;把古代丝绸之路缔造的无数辉煌,化作激发推动当今社会和平发展的新思维、新路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习近平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后,外界反响很大。各方之所以反映强烈,主要是因为这个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①2017年9月6日,习近平给“中阿博览会”的贺信中说:历史上,中阿因丝绸之路相知相交。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阿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互利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成果越来越实。②

(三)彰显民族的文化自信

2014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命题:“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化所具备的强大创造力、生命力,它记载了中华民族奋斗过程中展现的价值取向、精神活动、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以及中华文明创造的成果,倡导崇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来源于中国的“和”文化,坚持的是“以和为贵”“有容乃大”格局;追求的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秉持的是“天下为公”“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政治理念;讲究的是“和而不同”“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哲学思想。“一带一路”倡议以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追求,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重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人文交流。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强调:“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③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要重视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各种方式,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④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强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入开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让合作更加包容,让合作基础更加坚实,让广大民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⑤

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夯实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和谐共赢的价值理念和心理基础。“一带一路”通过文化这一媒介将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走出去”与“请进来”紧密衔接起来,通过文化交流,可提升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软实力,提升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话语权。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文化交流使沿线国家真正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某些西方国家持敌对态度,将其冠之以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声称中国在推行“新殖民主义”。中国以文化自信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核心精神,向世界展示“一带一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延伸与传承,是符合各国人民求同存异意愿的和平之路,是符合各国人民合作共赢意愿的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源泉。

(一)改革发展的实践基础与要求

当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长期弱于许多西方小国,处于世界经济边缘地带的境况,重新回到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普遍遭受重创,世界经济重心进一步由西方向东方转移。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G7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占世界51%下降到了2015年的31.5%;即使用汇率法计算,也从占约62%下降到约46%。甚至在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了G20等发展中国家发言权较大的国际事务处理平台。②

“一带一路”的坚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求索、 奋斗奉献奠定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又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经济了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③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正是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

中共十九大,明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对于市场的扩展有必然的需求。“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生成新的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还可平衡国内经济、调节经济增长速度。④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后获各方响应,从我们自己的情况来看,这个倡议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也有助于带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①

(二)外交与国际战略的坚持和发展

建设“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倡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支持被压迫人民的正义事业,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毛泽东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仍被广泛沿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概念,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作出一系列新论述。在新的国际政局下,更加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更加突出独立自主,更加强调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世纪之交,中国共?a党人开始思考国际问题战略。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人民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中共十六大报告进一步阐述:“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②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会议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③

习近平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④“一带一路”倡议,尊崇“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⑤习近平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构想,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勾画出了一条从区域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渐进式发展路径,使“和谐世界”的现实有了阶段性目标和明确的可操作性。⑥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延续和扩展

“一带一路”倡议绝非中国政府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经过20多年深思熟虑产生的宏大发展战略。1990年,中国兰新铁路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段建成并与哈萨克斯坦土西铁路接轨,构成“新欧亚大陆桥”,由于所经路线大部分是古代丝绸之路,所以被称为“现代丝绸之路”。原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继独立,执行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务实外交政策。1994年4月,李鹏访问中亚四国,与各国领导人达成重振丝绸之路的共识。中亚几国也积极活动铁路、公路、摆渡联合的“亚洲―高加索―欧洲”方案;哈萨克斯坦还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①在中国方面,199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件中,提出要建设“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东西部经济的不平衡,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问题。中央政府21世纪初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中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南(宁)贵、成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这个区域与后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基本上是重叠的。有学者认为,如果说“一带一路”构想是一个全球性宏大战略,那么“西部大开发”可被看作这一战略的预演与前奏。②还有学者认为,从中国内部而言,“一带一路”是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③当然,也有学者呼吁:“‘一带一路’不要成为国际版西部大开发”。比喻是否恰当暂且不论。但显然,西部大开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一带一路”是西部大开发的延续和扩展。事实是:中央政府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改委,办公室下设综合组目前由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司长赵艾兼任组长,副司长翟东升兼副组长;办公室下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调推进组(“路推组”)组长是该司巡视员欧晓理,丝绸之路经济带协调推进组(“带推组”)则是该司副司长肖渭明。

“一带一路”,是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倡议,不仅是我国经济“调结构”“转发展”的需要,也是欧亚经??转型的需要。对于“一带一路”的国际意义,就各界关注的“一带一路”建设,王毅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三年多来,合作不断开花结果,影响迅速席卷全球,成为迄今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对接各国发展战略,是各国撸起袖子一起干的共同事业。“一带一路”发掘新兴市场潜力,“一带一路”地区占了世界绝大多数的人口,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④“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参与到合作中来。仅就国内而言,在2015年版规划中,一带一路重点圈定18个省份。但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研讨会上进一步明确,“一带一路”不存在缺席省份,各个省区都要编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出台后,各地对接热情高涨。⑤“一带一路”影响各条战线,其广度也是西部大开发不可比拟的。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博大文明,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也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火热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由“一带一路”倡议的个案,可从一个侧面观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

(欧阳湘,历史学博士,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党建研究所副研究员)

第二篇:一带一路的国家

一、东南亚十一国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东帝汶

二、南亚十国

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三、中亚十国

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

四、西亚十八国

伊朗、伊拉克、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黎巴嫩

五、中东欧十六国

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黑山、罗马尼亚、波兰、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六、独联体四国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

七、蒙古、埃及

(注:亚洲43国,中东欧16国,独联体4国,非洲1国,共64国)

第三篇:“一带一路”的山东机遇

为全面把握“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要求,充分展示企业“走出去”的突出成效,助力企业形成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新动能,打造“一带一路”高端对接平台,推动全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2016年4月25日,山东省“一带一路”战略高层对接洽谈会在济南召开。本次会议是由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商务厅、山东省外事办联合主办,来自省市相关部门、省属企业和部分市重点企业的450多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一带一路”战略高层对接洽谈会,是我省召开的第一次“一带一路”建设大会,会议规模大、层次高,内容丰富,特色突出,针对性和创新性强,必将对全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一带一路”的产业意义: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

在本次会议上,副省长、省“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夏耕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省区域办主任、省“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忠林致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区域办常务副主任、主任、省“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秦柯主持了会议。

省区域办副主任、省“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梁文跃,省商务厅副厅长、省“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石光亮,省外办副主任李荣分别作有关政策解读和情况介绍。

会议特别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欧晓理巡视员、新华国际海洋资讯中心董学清副主任、中信保国别风险研究中心王稳主任、国开行山东分行王宏伟副行长4位领导、专家分别解读有关政策。浪潮集团、潍柴集团、青岛聚大洋、如意科技集团、常林集团、中航林业、科瑞集团7家企业负责人作典型发言。

省发展改革委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山东省分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17市发展改革委与中国信保山东分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信保山东分公司分别与32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夏耕指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我省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提升国际产业分工层次、构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统筹规划,找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需求的最佳契合点;深化经贸合作,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促进双向投资合作;发挥金融助推作用,更好满足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需求;更加注重安全风险防范,确保企业安全高效“走出去”。

190个重点项目,4500亿投资额

省发改委主任王忠林在会上表示,作为我省“一带一路”建设的牵头部门,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厅、外办等部门编制了实施方案,制定了2016年工作要点,将通过全面推进互联互通、全面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全面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全面深化能源资源合作、全面拓展金融业务合作、全面加强人文交流合作等六个方面工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数据显示,山东省目前已确定了190个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能合作、能源资源等7大类项目,总投资额达4503.6亿元。从项目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此外俄罗斯、印度也有不少项目。

省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办公室副主任梁文跃会上介绍,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共分为七大类,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75个,总投资2861亿元;产能合作类项目81个,总投资1214亿元;能源资源类项目15个,总投资97亿元;人文教育项目5个,总投资213亿元;金融合作项目5个,总投资91亿元;生态环保类项目4个,总投资18亿元;其他项目5个,总投资9.6亿元。

梁文跃进而表示,这190个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为23.7亿元,其中总投资额超过50亿元的项目有18个,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项目上。此外,来自青岛、潍坊、烟台的项目占据前三,分别为43个、25个、23个,但有6个市的投资项目少于5个。

对于项目的海外分布情况,梁文跃介绍,位居前列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20个,柬埔寨19个,俄罗斯17个,巴基斯坦15个,印度13个,越南11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各10个,这8个国家占到总项目60%。企业的跨越升级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山东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以浪潮集团、潍柴集团、如意集团、常林集团、科瑞集团为代表的山东大型企业将自身的国际化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升级。

近三年来,浪潮集团为发展中国家培训10000余名技术人员和官员,在海外举办了300场培训和宣讲活动,承担了4次援外多边和双边“云计算培训班”,成功为浪潮集团“理念输出”迈出全新的一步。

此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曾表示,当前云计算中心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IT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沿线各国在互联互通方面均离不开云计算中心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建议将云计算中心建设纳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并支持中国企业承接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和运营,这是不可或缺的。

潍柴动力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戴立新表示,潍柴集团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对沿线国家进行产业布局,在印度建成单班产能为3000台,年的发动机工厂,打造了潍柴首个“资本输出+技术输出”的本地化发展案例,在缅甸、埃塞俄比亚协助当地企业建设发动机厂,探索了一条以“技术+品牌”输出为特点的轻资产本地化合作模式。

如意集团响应政策号召,在宁夏、新疆(北疆、南疆)和巴基斯坦相继投资300亿元建设纺织服装工业园和配套能源项目,实现逆势增长。

科瑞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4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占到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的75%,其中印尼、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市场业绩增长迅速,已成为科瑞集团重点战略市场。

企业走出去,金融的支撑极其重要,常林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一带一路’国家大多数经济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对于基础建设相关行业的成套设备及工程项目有一定的需求。”2015年在山东中信保营业部积极支持下,集团从传统外贸向积极参与成套设备出口和基础设施建设转型,全年累计支持项目金额达2亿美元,迈开了“走出去”的步伐,让企业焕发新生。

第四篇:一带一路带来的好处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对我国

目前,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突破。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需求明显减弱,中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结构性矛盾和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已形成了新的压力,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耿耿于怀,不断通过对贸易结构的调整及规则的重塑,试图从多方面限制中国的发展。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同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文化相通,合作基础坚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共建丝绸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因为在已有的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振兴势必会形成对阿拉伯和东欧国家的辐射作用,其结果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对中国来说,可以带动内陆沿边向西开放,相当于扩大西部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③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开放所到之处,经济即进入活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形成于2000年之后,同东部沿海相比起步较晚,必须加快对外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内陆沿边开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内容,只要加快推动和落实,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结合我国周边外交的发展重点,通过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性经济水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

④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

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率先对外开放,已形成了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目前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同东南亚的互联互通,加快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东部省份应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对世界

①将继续有力地推动全球化进程

过去几十年间,席卷各国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快速融合,即使无需任何统计资料,我们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融合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和好处。美国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凌志车与橄榄树》和《世界是平的》的畅销书中,记录了全球化的进程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品味、道德和良知的影响。

而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迅猛发展的全球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主要是新兴经济体国家日益崛起。在过去的100年中,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大约为20%,而现在是30%,正在朝向40%的比例迈进,预计20年内,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可能会超过发达国家。

但是,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燃起了很多西方国家的恐惧,他们突然发现,全球化虽然使自己受益,但也让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受益多多,于是出现了“反思”全球化,甚至逆全球化的观念与行动。突出表现在贸易问题上,发达国家收紧了对新兴经济体的贸易标准,甚至祭出了贸易保护主义大旗,也正是因此,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谈判才举步维艰。而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最新表象之一,就是出现了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脱钩”与走势分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没有像过去那样大力带动新兴经济体的增长。

在这种环境下,习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打出了“捍卫全球化”的鲜艳旗帜。可以说,尽管面临地缘政治骚动,面临着反全球化观念的冲击,但中国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坚决地把由历史文化纽带相连的各国凝聚起来。“一带一路”涵盖60多个国家,加强这些国家的经贸交往与合作,无疑将极大地夯实全球化的战略基础,继续有力地推动全球化进程。

②将创造新的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看欧洲的经验。过去几百年,欧洲大陆常常烽烟四起,两次世界大战均起源于欧洲,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怀抱着建立欧洲合众国的伟大理想,欧洲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们提出了欧元和欧元区的设计蓝图。1999年欧元的诞生,是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大事件,从此欧洲告别了战火,迎来了和平与繁荣。

欧元诞生以来,维持了欧元区内价格稳定,加快了区域内资本流动,促进了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在国际贸易中,随着欧元的采用,企业要打交道的不再是十多种不同的货币,而只是一种货币,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货币汇率波动损失,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繁荣富裕的欧元区,有利于各国继续发展对欧贸易,给大家都带来了极大好处。同时,一个和平稳定的欧洲对维护世界和平至关重要。随着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欧洲地区还将会保持长久和平,进而促进世界和平,给各国发展均创造了重要战略机遇。目前欧洲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板块,经济体量世界第一,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引擎。尽管发生了债务危机,但笔者相信欧洲还会走向更加紧密的一体化。

而“一带一路”,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在中间的腹地地带,各国也都蕴含着繁荣的种子,潜力巨大。如果“一带一路”进展顺利,就会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新经济地带,无论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还是发展潜力,都是目前存在的各经济板块所无法比拟的,届时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定海神针”。建设“一带一路”将会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而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钥匙,只有实现不断发展,才能够最有效地减少贫困,提升人民福祉。

③将辐射出多元文明包容发展的正能量

一个基本的现实是,“一带一路”是一个民族宗教文化非常复杂的地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并积极努力推动其实行,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执政精英阶层更是深受这种文化的陶冶。刚刚过世的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就曾敏锐地指出,文化是决定命运的,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就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行动逻辑。

儒家哲学主张“修己安人”,提出了治国理政和对外交往的逻辑和路径。首先是要修己,把修己的功夫做到极致,就到了内圣的境界;而安人的功夫做到极致,就是外王,因此“修己安人,内圣外王”是中国哲学的灵魂。受这种哲学影响,中国政策的主基调基本上是向内反省,对外包容。而这与世界上其他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有显著差别,更与西方笃信的“文明冲突”有天壤之别。

不能否认,世界上各个文明存在差异,但是绝对没有优劣之分。事实上,正是文明的多样性,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正精彩之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建设好“一带一路”,就能够向世界证明,各种文明完全可以实现包容和谐发展,而不是必然走上冲突之路,这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品和正能量。

④将缔造更加和平安全的世界

欧洲的经验证明,政治经济上的紧密合作,将带来长久的和平和安全。“一带一路”国家间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传统安全和非常传统安全形势都很严峻。建设“一带一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和安排之一,就是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区域安全机制,这也是相关国家的现实需要,更是“一带一路”国家间开展更紧密经贸合作的迫切需要。

当然,经济上的利益交融,本身就是重要的自动安全机制。此外,仍然需要在经贸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安全机制。习近平主席在“亚信会议”上提出了中国的“新安全观”,提倡坚持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可持续安全,这很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安全机制建设的重要共识。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新安全观,比传统的“军事联盟”安全观更加有利于保障地区安全。因为军事联盟机制,往往是几个国家利用武力对付外来威胁而形成的一种正式联合,是基于战争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合作模式。军事联盟机制排斥他国共同参与地区安全事务,其所追求的安全利益是单方面的绝对安全,不但无法实现平等包容、合作共赢,而且一旦有了假想敌的“战争”意识,离战争也就不远了。

因此,“一路一带”战略,离不开建立良好的共同、合作、综合、可持续的安全机制,离不开处理与主要大国的安全关系,还会促进重要海上和陆路通道安全的公共品供给,这些都将给区域和全球带来更加安全的未来。

第五篇: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挑战

分析题一:

1、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挑战?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注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2、兰州如何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

在2014年年底以前,中央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规划。作为丝绸之路的黄金段,这个规划对甘肃省也做了具体的战略定位。”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表示。

“规划中既包括甘肃一些节点城市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包括发挥甘肃的比较优势,如对西亚、中亚、南亚形成战略通道的地位和作用;在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作用和地位;业已形成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基地;还包括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等等;此外,甘肃作为国家的、民族的文化宝库发挥的作用,以及甘肃的生态功能。”连辑表示,目前甘肃省已经根据国家的战略安排了本省的具体战略任务,2014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已经制定下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其中提出了着力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战略平台,并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

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国人大代表,酒泉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冯杰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对于像酒钢这样的资源加工型企业来讲是“非常好的利好消息”。

“‘一带一路’建成带来的对外开放的机遇,使我们由‘开放的后补’变成了‘开放的前沿’,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冯杰表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过程中,企业的商业运作既要符合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国情、法律和文化,更要符合国际规则,否则不可能长久。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通用常识下一篇:运动的描述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