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体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本科体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入口,对如何加强体育专业本科在校生的创新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对体育专业在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做出规划。关键词:体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要素科研能力培养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教育飞速发展,体育理论和技术不断创新,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一篇:本科体育论文范文

浅探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知识经济的到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改革发展的步伐。社会的发展对小学体育师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和探索新形势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目的在于探索较合理的小学本科学历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形成新的人才素质结构,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促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提高。正确理解课程学术水准与要求,依据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确定课程教学要求。借鉴国外小学教育的先进经验,建构一种较合理的小学本科学历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素质教育

【中图号】G525.1【文献标示码】A

为了回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为了回应我国教育部师资司提出的2010年我国小学师资本科学历达70%以上的宏伟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小学新增教师学历本科化不但越来越成为我国小学师资结构改革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开发我国教师队伍人才资源、提高教育实践创新能力的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本人通过对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理论依据、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各省省情的“新增小学教师本科化”战略的对策,在实施新增小学教师本科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进行高师体育院、系培养小学本科学历体育教师的模式研究,对提升小学教师整体素养,顺利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小学体育教师本科学历培养模式问题

1.1培养模式摇摆不定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直接导致培养模式的摇摆小定。进入90年代后,我国高等教育界对面临的人才供需矛盾有了日益深刻的认识,并试图加以改变。比如,近年来经常强调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增加人才的适应能力便是一个明证。但问题在于,本科生阶段在中专—大专—本科这一高层次的链条中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即同时具有为高级教育提供合格生源和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的双重功能,尤其在学术研究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校师资的培养取向日渐向博士倾斜的新形势下,如何合理兼顾二者,既使学术研究和高校师资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又使社会经济发展得到大量急需的应用型基础人才,应该说近年来的培养模式改革,未能从整体上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2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脱节本科生教育阶段理所当然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但事实上本科生的培养过程恰恰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宗旨。从整体看,我国高校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以小教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为例。培养模式仍基本停留在师徒相传各自为战的传统框架中,教师的研究课题、知识限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学形式仍以教师口授、口耳相传为主,大量时间用于教师把咀嚼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灌翰给学生,学生则基本处于听讲记笔记的被动状态,专科阶段的毛病一如既往,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这一领域日新月异的改革春风似乎尚未吹拂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考试评价方式单一,基本上以一门课程闭卷考试为主要形式;诸如此类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使学生缺乏独立精神理性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

2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建构对策

2.1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现一般院校总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这样的培养目标抽象地定性描述了小学教师培养的规格标准,但这样陈述的培养目标,其不足是显而易见的:无法显现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与专科、中专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之差异,似乎不同层次可通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不是职前教育能一步到位的;抽象、笼统的培养目标,对教育活动的实施、检测、评价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也缺乏可操作性。

本人认为,培养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到教育人才市场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及教育实际;要将小学教师职前素质要求与专业发展的目标区别开来;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有别于大专、中专;表述上要考虑到现实情况及操作性;以定性标准为主,适当地增加定量标准。

2.2小学本科学历体育教师培养课程的设置

2.2.1新课程设置的依据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而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如何设计,课程标准如何确定。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也是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及其标准要考虑到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培养的小学师资,定位于能承担一门主要课程的教学。同时能兼教其它课程。故要求课程设置时要考虑某一学科方向的有关课程需强化,并提高教学要求,同时开设广泛的一般文化课程,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将来兼教其它课程之需;本科层次的小学师资要求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教育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求较好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具有较高的从教能力。因此,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应在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并给予特殊的关注。

2.2.2课程体系构建与以师资为培养目标的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样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从内容上也可分为通修、学科、教育三大类课程,课程形式可分为必修、选修(限选、任选)二类课程,从性质上又可分为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类。

目前,小学普遍开设外语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部分小学试行双语教学,考虑到现在许多学校师资结构性缺员,本人认为,应在大学公共外语、计算机的基础上。开设外语、计算机类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根据需要从事外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或校园网络的管理。这类选修课程的设置要密切结合小学教学之需。例如,外语并非简单地加深、拓宽、提高要求,而是要强化口语、听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教学方法、技能,因而要开设口语、听力、外语教材教法这类选修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开设的门类多,而总学时有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本人认为,一是适当减少每门课程的学时,学科通识教育,无需要求过高,内容过深;二是有些学科内容,。可以通过综合课程学习,如开设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样不仅可以用较少的课时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学科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弥补分科课程之不足。

2.2.3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的多维探索课程实施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对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实施的基本标准与要求,建立新的适合21世纪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课栓总目标,而且还提出了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因此,注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新课程的开发,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之需要,是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素质结构重组的重点,其核心是在多元化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寻求和建构教师教育一体。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及专家访谈法分析当前高学历的小学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是高素质的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把握小学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确立我国高学历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使其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的特征。通过对小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定位,培养出符合当前小学体育教育的优秀教师人员。

参考文献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

[2]孟万金.实施“新增小学教师本科化”战略的对策与建议[M].中央教育与科研研究所,2003.1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卢正芝.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3.

[5]刘俊学.更新观念提高小学生求学的满意度[J].中国高等教育,20O4.1

[6]项贤明.大众化过程中大学教育理念的变革[J].商等教育研究,2004.3

[7]叶斓,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9-241.

作者:邢银波

第二篇:体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摘要: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入口,对如何加强体育专业本科在校生的创新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对体育专业在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做出规划。

关键词:体育专业本科生 科研要素 科研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教育飞速发展,体育理论和技术不断创新,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体育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科研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主力军,要广泛深入地推进学校体育改革,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改革成果,就需要一大批具有科研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又可以促进院系科研工作的开展,为黑龙江地区学校体育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访问调查法、文献法、逻辑分析法。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方面

由于目前学校教育对于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满足于对知识、技能的一知半解,缺乏主动求知的精神,对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很多学生在入学时就具备了良好的素质以及能力基础,但几年后毕业时却能力平平。究其原因,多为努力程度不够,嫌体育课学习辛苦,满足于个人喜好。注重于自我的愉悦与休闲,学习中得过且过。而一些基本功并不十分突出的学生,由于酷爱体育教师这份职业,因而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刻苦钻研,几年后毕业时就已经具备良好的体育科研能力。

2.教师方面

在以前的教学大纲中,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体育教学重技术、轻理论;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扼杀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力,所以,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虽然几经改革,但总是摆脱不了旧教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当今的高校教师应该迅速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科研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敬业精神。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自身能力,教师人格魅力也是影响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3.教学管理方面

在体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对于科研能力培养的教育课程开设门类少、安排时间短,而且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难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体育师资。因此,应该按照新课程方案的精神,优化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切实增加科研能力训练的时间。另外场地、设备、器材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落后不完善,体育课考试制度和方法的片面性,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科研能力的培养。

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指依据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及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它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从内容上讲,它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能力的提高;从结构上讲,它既有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又与教学内容、质量评估相联系。

5.培养设计

在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应该有一个贯穿四年的整体计划。现将体育科研能力培养分为四个阶段。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对体育科研的认识。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科研论文,掌握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学会撰写文献综述小文章,要求学生参加学术报告活动,阅读自己有兴趣的文章、专著等,对知识进行原始积累。二年级要求学生动笔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性、调查性论文和综合性论文的写作方法,撰写两篇小论文。着重科研理论的学习比如科学方法论,体育科研方法等。三年级要求学生掌握实验与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途径及过程,具有一定的实验、调查研究能力,撰写至少一篇实验性或调查性的报告,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科研论文的写作套路,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准备。四年级要求在学生能力,兴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题,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6.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明确地纳入到了大学四年、八个学期中,但无论是哪一个学期的培养都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途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两大板块。本研究针对学生体育研究能力的现状,确立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科研活动为重要途径,以探究知识为核心,以发展科研能力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践。

(1)课堂教学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科研能力基础和他们的学习心理特征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取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学习要建立在指导、发现而不是信息传递的基础之上,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中所蕴含的是教学相长。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辅以探究性学习方法,构建一个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生教学模式。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学”,通过创设和诱发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指导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到发现、探索、讨论、研究的过程中,从而获取知识、发展科研能力,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

(2)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主要形式和中心环节,通过课堂科研活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包括课外科研活动。课外科研活动是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运用科研能力的兴趣。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它是通过在校四年的教育科研活动所获得的,是指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完成体育工作需要的多种素质综合而成的能力,它是学生今后从事体育工作的专业能力。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受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教师的体育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敬业精神、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的自身能力的影响。而且还受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场地、设备、器材、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体育课考试制度和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的影响。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应在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科研活动中逐步获得,以及提高。

2.建议

(1)依据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

育专业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课程方案、课程指导纲要以及专业规范时,应注重对科研环节投入。这对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合格师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体育院系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适当增加科研能力的学分比例,并且在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能力的特点把科研能力培养具体化。

(3)体育教师不但要加强对体育专业理论的研究,制定完善、合理的能力培养计划、考查措施和评价标准,而且要加强科研性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科研活动开展的时间

(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各种环节努力参加科研活动,切实增强科研能力,并在科研活动中要注重反思研究。

作者:孟祥峰

第三篇: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与实践能力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与实践能力进行研究。围绕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和主要环节,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实习生进行了全面考察与实证研究,较深入地了解到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做法、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能力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调查及对策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C1316171)课题组成员:刘义峰;熊健;穆亮;赵赟昀;贺鹤;李冰;何志海;宋涛;张大德;肖世成;吴础怡。

前言

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由于体制与机制等原因,还存在着明显缺陷。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没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阅读了50篇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与实践能力的论文。

2.调查法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学生实习地点、以及实习时间了解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3.专家访谈法

访谈本科学生实习管理方面专家,了解他们本科生实习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建议。

4.统计法

通过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二、研究結果与分析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前准备阶段

首先需要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能力。活动计划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依据,是教师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内容。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活动的项目、活动器材的准备、对伤病学生的安排和指导老师的安排等。其次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人体机能反应状况,随时调节运动负荷的知识。此外,还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运动中的美,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参与愿望,能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美感,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进而成为体育运动的直接参与者。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作为普通大学生的一员,首先应该具备大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掌握作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见表一)。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施阶段

体育学院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学科课程教学,一类是术科课程教学。体育专业在学科课程的设置上应适当增加实验课程,尤其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重;在术科课程的设置上应适当增加教法课、演示课及实习课的比重。许多研究表明,个体承受和抗击困难与挫折的能力,不仅与其生理条件、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其心理准备、期望水平、挫折认知以及生活与训练的经历有关。有目的、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磨砺训练和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承受和抗击困难与挫折的能力。因此,学校教育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承受和抗击困难与挫折的磨砺教育和训练。

在评价功能上,注重对实习生的诊断、激励、改进等促进实习生发展的功能;在评价内容上,在强调教育、教学技能习得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习生的专业成长过程及其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在评价方式上,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在评价方法上,注重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的结合;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教育实习评价的过程,乃是通过教育实习过程中持续的反思性评价行为来促使实习生不断发现白身在教育实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调节从而使自己不断改进的过程。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经过本文调查研究认为该专业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按其重要程度依次为: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裁判工作能力、组织训练及指导比赛的能力、各种运动竞赛组织编排的能力、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科研实践能力。从用人单位的反馈和实习情况的反映两个方面来看,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特征表现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有待加强;学生自身的术科技能掌握较好,但教育、教学能力欠佳,师范技能方面较为薄弱。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度不足、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狭窄、学科课程设置欠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和评价标准不合理。

2.建议

(1)建立校内实践基地

在校内建立起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实践基地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某些综合院校、师范类院校具有明显的教育资源优势、学科优势、人文环境优势和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实践机会。

(2)向社会开放校内体育场地设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使毕业生人数激增,而城市中小学体育师资日趋饱和,使得学生面临就业的竟争十分激烈。

参考文献

[1]丁光福.对北京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2]赵志英.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作者简介:刘义峰(1971-),男,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学。

作者:刘义峰 熊健 穆亮 赵赟昀 贺鹤

上一篇:超声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医学科研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