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考核制度范文

2022-06-05

制度是长期的、规范的、有效的,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探索而来的。而落实责任的关键,就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优化举措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那么如何制定相关制度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政绩考核制度范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政绩考核制度范文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文章标题: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加强政绩管理,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和评估机制。政绩考核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对官吏进行考核,到唐代官吏考核制度更是进一步发展成熟,积累了大量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政绩考核和评估机制的建设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化的课题,不论是我国古代的考课法,还是西方各国的公务

员法,各国都很重视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及其政绩的管理,英、美、法、日等国在公务员考核和晋升制度建设方面也各具特色。同时,政绩考核和评估制度建设又是一个非常有时代意义的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执政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新时期干部考核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和推进干部政绩管理制度建设。

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始于秦汉,熟于唐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经兴衰,在人事考核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不少精华对今天仍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历史上我国考核官吏的制度随着郡县制的推行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中国古代在官吏考核方面实施过多种有效的考核制度,无论是起始时间、考核内容,还是实施效果,都大大超过欧洲诸国。秦汉时期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实行考课制度。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考课也采取同样的办法。考课后分列等级,宣明优劣,决定升迁黜罚。上讲考课事关国家大政,统治者非常重视。

唐代十分重视考绩,较之前代有很大发展。唐代初期制定了考课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令:“房玄龄、王硅掌内外官考”;“凡百司之长,岁校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当时尚书省吏部是负责考课的机关。考绩的目的是为了黜恶陟善。考课的等第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升降,还与俸禄的加与夺、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唐制规定: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以上第。有下下考者,解任。唐代官吏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只定等第,记入考状备案。大考是综合几年来小考的等第来确定等等,决定对官吏的赏罚黜陟。考课在唐代作为管理官吏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考课定等第和复考都有严格的程序,考绩与奖罚黜陟直接相关,以今天的眼光看,有不少合理之处,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东西。

宋代对官吏的考绩亦称“磨勘”。宋真宗时,文武官员三年为一任期,一年考一次,三考为一任。宋仁宗时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虽有视考绩情况决定升迁的规定,但实际上是凭年资叙升迁,“不问其功而问其久”。结果“官以资则庸人并进”。由于宋代不重视考绩,基本按年资论升迁,所以宋代官员多因循守旧,不求有功唯求任期内不发生过错,到期得到升迁就满足了。

明代考绩分文武两个系统进行,文官考绩由吏部考功司负责,武官考绩归兵部武选司负责。文官考绩方式主要是考满,武官考绩亦称“军政”。考满,即按任职年限考核,以检查是否称职,并给予相应的处置,侧重于褒奖、提升。考满等级开列之后,按等处置。处置的基本原则是:“称职者升,平常得复职,不称职者降。”

清代对各级官吏的考核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考满每年进行一次,称为一“考”,三考为“满”。吏的汇考,每三年一次。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对地方官吏的考察称为“大计”。清代考察具体工作由吏部清吏司主持,清朝政府总结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官吏的考察标准。顺治四年(1647年)颁布“四格八法”制度。所谓“四格”,即守、才、政、年。“守”分廉、平、贪三类;“才”分长、平、短三类;“政”分勤、平、怠三类;“年”分青、中、老三类。根据上述四格,综合考核成绩分为三等:称职、勤职、供职。所谓“八法”即:一贪与酷者,革职提问;二软与不懂者,革职免官;三年老有病者,退休离职;四才力不及与治事浮躁者,酌情降调。考核时,除由都察院协同工作外,还有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徇私者按保举连坐法予以处分。所以,清代初期官员比较廉洁,国力也较后强盛得多。

纵观我国古代人事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历代王朝都比较重视对官吏的考核,都把考核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有专门的考核机关,考核的目的均是为了黜恶陟

善,考核的等第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进退,还与俸禄加夺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多数朝代对官吏的考核都包括政绩、道德品质、治事才能、社会评价等内容,对政绩的考核一般有明确的项目规定甚至是量化的标准;多数朝代考课立等和复考都有严格的程序。总之,凡比较明智的统治集团都把建立考核制度作为建设国有和巩固政权的基本任务,通过严格的考核来实现官吏队

伍的不断更新和优化,从而造成兴盛的政治局面。同时也可以看出,凡是不重视官吏考核的统治集团,官吏队伍就会因循守旧,导致政局颓废。总的看,中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制度,为促进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来源于,欢迎阅读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第二篇:以政绩考核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从多方面着力。当前,应创新和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导向。在考核过程中,从注重过程规范向注重结果运用转变。政绩考核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判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使用、管理、监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供重要依据。以往的政绩考核比较注重过程规范,如各责任单位自查申报、综合评定、确定档次、公布结果等。但若不能把考核结果与奖罚、升降结合起来,再规范的考核过程也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起不到引导、监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作用。因此,应加强政绩考核结果运用的力度和广度,把政绩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升降选调的重要依据,对善于领导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秀领导干部加以提拔重用,对不干实事、搞形式主义的领导干部进行批评教育直至作出组织调整;作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依据,对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领导干部安排必要的培训学习、轮岗锻炼,提高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作为推动领导绩效改进的重要依据,让那些在考核中存在不足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认真对照考核结果进行深刻自我剖析,努力改

进绩效。

在考核指标上,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注重综合发展转变。考核指标作为政绩考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绩考核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为了遏止以过度耗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现象的发生,政绩考核指标应及时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注重综合发展转变。一是完善综合性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针对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设计指标和参数;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以改进领导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等为重点设计指标和参数。二是完善综合性的政绩考核标准。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考察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既注重从定量考核中作出定性分析,又注重从定性考核中进行量化分析。三是完善综合性的政绩成本考核分析。不仅看取得的政绩,而且看取得政绩的人财物投入,特别是将资源环境、民生民意纳入政绩成本分析中,通过政绩成本看政绩质量。

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内部考核为主向多方参与考核转变。政绩考核方式直接关系能否客观公正地进行政绩考核。为此,一方面应努力排除在政绩考核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方

面干扰,特别是避免内部考核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应根据政绩考核涉及面广、业务性和专业性都较强的实际情况,在做好组织部门内部考核工作的同时,向多方参与考核转变。一是专家考核。组织有关专家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宏观调控和科学发展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考核。二是社会考核。把考核权交给人民群众,将经过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检验的政绩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使领导干部把对上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切实做到执政为民。三是中介考核。把那些工作量大、专业性强且不涉及机密的考核,委托给具有较高信誉度的社会中介机构来完成。

在考核保障上,从以政府保障为主向以制度保障为主转变。为确保政绩考核的客观公正,有效防止政绩考核数据失真、事件失实等,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一是加快政绩考核的法制化进程。从法律上确立政绩考核的地位和权威,使政绩考核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二是建立专门的政绩考核执法检查机构。政绩考核的执法检查机构专司检查职责,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对于夸大成绩、虚报数字的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给予纪律、行政处理。三是建立健全政绩考核的相关具体制度,如政绩考核告知制度、领导干部个人公开述职制度、政绩公示制度、政绩公议及民主测评制度、政绩考核结果反馈制度、政绩考核申诉制度等。

通过法律法规、制度设计等来规范政绩考核的各个环节,确保政绩考核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真实性。

第三篇:政绩考核机制

政府在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已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绩,其中基层干部、群众民意调查在考核、选拔干部中所起的作用明显加大。

在原来的“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标准下,许多地方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一大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国家积极出台的中国官员绩效考评的新机制,不再单纯地以GDP增长速度为唯一考核标准,而是在考核中更加重视官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力度,以及民意的支持度。这一系列新颖的措施,也使得地方官员必须打破常有的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新的、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同时还必须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充分重视民意。

考核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成效作为重要内容,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绿色GDP既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又意味着全新的政绩观。它不只关注经济发展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而且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并以可监测的形式与干部的政绩挂起钩来,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是促使干部从思想上提高自己的生态意识,努力在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改变自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促使干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资源环境保护的外在要求内化为一种有力的道德自律,对自己行为的环境后果负责,对自己的决策后果负责,从根本上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非理性冲动;三是绿色GDP核算体系在国家批准实施后,便具有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对干部的上述要求就与依法行政的原则结合起来,这样也保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

同时国家应该逐步建立起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长效机制,把它作为考评组织工作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指标,使之真正成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晴雨表”和改进组织工作的有力杠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对干部的选拔,要看他在群众中是否有较高威信,在民主推荐、民主测验、民主评议中是否得到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并推行公示制,“凡是群众信不过的,绝对不能提拔”。关注民生问题,是执政党的自然选择。改变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方式,明确提出更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这种考核内容导向上的调整,就是要求干部对自己“要做什么事”不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为干部工作提供指南。改革官员政绩考核机制,重视环境、生态保护以及民意在考核中的比重,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中国官员考评新机制的建立也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第四篇:政绩考核) 2

抛弃GDP走入政绩新时代

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对干部来说,不是没有发展的压力了,而是压力更大了、要求更高了、任务更重了,由以往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人民网2013年12月11日)

抛弃GDP走入政绩新时代,世易时移,审时度势,该政策的提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佳决策。未来的六年,是中国对外宣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最后时期,在国外媒体的眼睛紧紧跟住中国的每一个动作;在国内,13亿中华儿女翘首向盼,对政府满怀寄托。时间渐近,在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最后六年里,各级政府的任务也愈显繁重,为了单纯的完成上级的任务,不计后果的发展经济,只图一时之快,是众人所畏惧的。抛弃GDP的政绩考核方式是顺应时事、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佳决策。

抛弃GDP走入政绩新时代,明清事理,思路渐清,该政策的提出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的。今日的中国,以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GDP不再是政府的最大政绩,而应该是市场主体的最大政绩,市场才是创造物质财富或者GDP的主体。政府将GDP放开。放回到市场里,市场会让GDP发展更快,政府腾开手,抓好经济稳定的发展,是符合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的更符合市场经济下当下中国的发展需求。

正如新兴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家张其佐曾说的:“评价地方的发展成果、考虑干部的政绩升迁,再不能将G

DP作为唯一标准。要既看当前,又着眼长远,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祖国是大家的,发展是长久的,福利是代代薪火相传的。享前人栽树之荫凉,为后辈而着想而“栽树”。树长远的发展之观,树生态的发展之念,树科学的发展旗帜。抛弃GDP走入政绩新时代是顺应中华儿女责任感的决策。

昂首怀信心,走出以GDP当政绩、以GDP论英雄的时代;满怀寄责任步入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政绩考核新时代。在新政绩考核的带领下,相信一切状况都会改善的。相信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美好。

第五篇:改进政绩考核办法

面对改革调整,大家都有一个共识,“GDP竞赛”不能再搞了。这种竞赛与两个东西有关:一个是与“帽子”即政绩有关,一个是与政府的“钱袋子”即财政收入有关。它的背后,是干部任用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的不到位。抓紧时间,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这个任务十分紧迫了。

GDP标准本身也在调整变化。在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五大组织的主持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五个版本——SNA2008得以形成并联合发布。无形生产资产资本化,是最重要的统计概念变动,其核心是深化对知识经济的认识,更加重视创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明确要采用SNA2008的统计方式。今年7月31日,美国正式调整GDP的统计方式,最大特色是将技术、知识、智慧、创新能力等无形生产资产资本化。按新方法,美国GDP增长了3%。

在国内政绩考核中,GDP的权重也有了变化。如国资委对央企负责人的考核,并没有按500强的顺序排位(500强排名的指标是营业收入),而是加上对科技投入视同利润进行考核等内容,规模大,排名也不一定靠前。这样的考核,更加科学、全面,也更准确地体现了企业经营的效益和质量。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干部考核标准是“指挥棒”,它的变化牵一发动全身,但无论怎么改,它必须与我们倡导的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的目标相吻合;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相适应;与人民的期待、认可相一致。

上一篇:总结经验教训范文下一篇:专家培训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