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卫生部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广东省卫生部范文

广东省卫生厅文件

粤卫„2007‟30号

关于印发《2007-2012年广东省 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做好我省麻疹控制工作,确保如期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的通知‣(卫疾控发„2006‟441号)要求,结合实际,我厅组织制定了•2007—2012年广东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七年三月一日

2007—1012年广东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一、背景

实施免疫规划是控制乃至消灭疫苗针对传染病的主要策略。继人类消灭天花之后,消灭脊髓灰质炎即将成为现实。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将麻疹列为下一个拟被消除的传染病。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人是唯一宿主,且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预防。因此,消除麻疹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是可行的。WHO美洲区已于2000年成功消除麻疹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目前,WHO欧洲区、东地中海区分别提出2007年、2010年消除麻疹的目标,2005年我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2006年11月,卫生部下发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后,我省麻疹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麻疹发病率比实施计划免疫前有大幅度下降,20世纪90年代与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麻疹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下降了95%以上,尤其是1998年实施4—7岁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1999年麻疹发病率降至1.32/10万的历史最低水平。近年来,由于我省对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较多,一些地区计划免疫工作不够落实等原因,使我省麻疹局部暴发时有发生,麻疹疫情有回升趋势。2006年全省麻疹报告病例数、发病率分别为13854例、17.2/10万,分别比2005年(11453例、14.2/10万)增长20.9%、21.1%。因此,消除麻疹是我省今后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实现我省消除麻疹的目标,根据•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目标。

到2012年,全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地麻疹病毒传播。通过消除麻疹工作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发展。

(二)工作指标。

到2010年:

1、麻疹发病率比2006年下降80%以上;

2、以县为单位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次接种率达到 93%以上:

3、在入托、入学儿童中,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3%以上;

4、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5、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血清学确诊率和病原学检测率均达到100%:

6、以地级市为单位麻疹发病率在1/10万以下时,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80%以上;

7、建立省、市(地)和有条件的县三级麻疹实验室网络,网络实验室达到WHO认证标准。

到2012年:

在20l0年的基础上,达到以下工作指标。

l、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县为单位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接种率达到95%以上;

2、在入托、入学儿童中,2剂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三、策略和技术措施

(一)免疫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国外的经验表明,要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应达到并保持在95%的水平。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是基础,可以通过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开展麻疹强化免疫等措施实现。

1、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

(1)确保高水平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

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是控制麻疹的关键措施。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合理确定基层接种单位的免疫服务形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做好适龄儿童发现、报告、登记工作,使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98%以上。各地要严格执行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程序,以县为单位麻疹疫苗2剂次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努力提高2剂次尤其是第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保证接种质量,提高免疫成功率。

(2)做好麻疹疫苗新免疫程序过渡工作。

第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的目的是,对未接种儿童和初免失败儿童提供再一次接种的机会。适时进行麻疹疫苗第2剂次接种,有利于提高儿童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已将麻疹疫苗第2剂次接种时间由原来的4周岁调整到18~24月龄,每剂接种剂量由0.2ml改为0.5m1。各地要做好新旧免疫程序的衔接工作,在2004年和2006年麻疹疫苗查漏补种的基础上,尽快完成2~4岁儿童的麻疹疫苗第2剂次接种工作。

(3)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

建立和完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承担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单位,应定期对常规免疫接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接种率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的地区,应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改进。

2、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

各地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落实省卫生厅和省教育厅•转发卫生部和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粤卫„2005‟254号)要求,将托幼机构和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纳入预防控制传染病管理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加强人员培训,切实落实各项措施,确保预防接种证查验和未种儿童补种工作的开展。

3、做好特殊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

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知边远贫困地区儿童的管理力度,制订相应的对策,采取多种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粤西、粤东和粤北要抓好边远山区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外流返乡儿童的入册和麻疹疫苗接种及补种工作;对边远贫困地区儿童要采取定点接种和入户接种相结合的预防接种服务方式;接种单位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管理,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时间,及时转卡;利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组织对长期外出儿童进行查漏补种或索查外地的接种资料。珠江三角洲要抓好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制定针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措施,加强对流动儿童管理;对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要按照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保证其与本地儿童享有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对主动搜索到的适龄流动儿童,应当及时登记,建立接种卡(簿)、证,实行单独的卡(簿)管理,并及时接种;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设立临时接种点,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

加强对新入学大中专学生、集体生活和工作的进城务工人员等的麻疹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评价,及时做好相应人群的预防接种,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4、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包括初始强化免疫和后续强化免疫。初始强化免疫是指根据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在一定范围、短时间内对高发人群开展的群体性接种。后续强化免疫是指初始强化免疫结束后,每隔3~5年,在一定范围、短时间内对高发人群开展的群体性接种。确保接种率达到95%以上。

(1)初始强化免疫。

目前初始强化免疫目标人群主要是8月龄~14岁所有儿童。以市为单位,近5年年平均麻疹发病率高于5/10万的地方,或虽然发病率为1/10万~5/10万,但14岁以下儿童麻疹病例占70%以上的地方,要根据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免疫接种情况和本地麻疹控制实际情况,适时对8月龄~1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活动。

(2)后续强化免疫。

开展过初始强化免疫的地市,可根据当地免疫规划工作状况、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消除麻疹工作进程,确定是否开展后续强化免疫。后续强化免疫目标人群一般为8月龄~4岁所有儿童。

5、定期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要将查漏补种作为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的一项重要补充工作内容,及时发现零剂次免疫和未全程接种的儿童,并予以补种。近年来,流动人口占麻疹发病的50%以上的地区要定期(半年1次)开展8月龄~14岁儿童“扫荡式"麻疹疫苗查漏补种;适龄儿童的麻疹疫苗抽查接种率低于90%的地区应组织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查漏补种重点地区:(1)免疫规划常规工作薄弱地区;(2)流动人口相对密集的镇、街道或村、居委;(3)民办学校;(4)近年来麻疹病例增多并发生过麻疹暴发的镇、街道或村、居委。

(二)监测管理。

开展麻疹监测的目的是了解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免疫等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有效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加强预测预警,及时发现疫情,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1、做好常规报告工作。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麻疹或疑似麻疹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报告。

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对个别尚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快速报告,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以内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应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寄出。

如发现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7天内发生10例及以上疑似麻疹病例,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

2、加强流行病学监测。

各地应积极开展疑似麻疹病例(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培训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监测,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进行实验室诊断。发生麻疹暴发时应重点做好疫情的监测。

(1)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医疗机构在发现麻疹或疑似麻疹病例时,应负责采集合格血标本(“合格血标本”指在患者出疹后4~28天内采集,血标本无明显溶血现象,无污染,分离的血清量大于0.5ml,标本冷藏运输(4.8℃)或冷冻保存(-20℃)。上述条件不符合其中任何一条则为“不合格血标本”。3天内采集的血清标本,如麻疹IgM阴性,需在7~10天后采集第2份血标本。),填写标本送检表;血标本分离血清后应放置4℃冷藏,并及时将血标本或血清送达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就诊的病例由调查人员负责采集血标本。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标本后,48小时内将血清(冷藏条件下)和标本送检表送至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血清学实验室。

当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时,应按相关要求采集患者出疹早期鼻咽拭子、尿液或血液等标本,及时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

(2)病例调查和个案管理。

应对所有疑似麻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个案调查应由经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并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完成。调查人员在开展个案调查时,同时应对患者居住地或活动地进行调查,搜索其它病例,了解麻疹病毒传播情况。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及时收集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并应按有关要求将调查资料通过网络逐级报告,原始资料归档保存。

(3)主动监测。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社区)预防保健组织的专业人员定期到辖区内各医疗机构,进行病例搜索,以发现漏报的疑似麻疹病例。

3、建立和完善麻疹实验室网络。

(1)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网络的建立。

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网络由省、市(地)级和有条件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组成。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负责麻疹病毒分离,组织开展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考核认证,为市级实验室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负责血清标本的检测。有条件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医疗机构,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考核合格,可承担麻疹血清学检测工作。

(2)血清学检测。

市级(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麻疹IgM检测,对麻疹抗体阴性的标本应进行风疹IgM检测以进行鉴别诊断;血清学检测应在收到标本后3天内完成,按规定逐级报告和反馈实验室结果。

(3)病原学检测。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收到鼻咽拭子等标本,应及时进行麻疹病毒分离,分离到的毒株应在14天内送国家麻疹实验室。

(4)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和免疫成功率监测。

各地应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消除麻疹进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健康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和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以评价人群免疫状况和免疫效果。

(5)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各级麻疹实验室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麻疹实验室认证标准,合理配置相应设备和技术人员,建立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定期进行职能考核和实验室检测质量现场认证,确保实验室网络正常运行。

4、开展麻疹疫情的预测预警。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指定专人,对辖区内网络直报系统麻疹疫情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及时发现暴发疫情。同时要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历年麻疹疫情资料、接种率及人群免疫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当地麻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应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制定和部署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必要时提请政府发布预警信息。

(三)暴发疫情控制。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暴发是相对的,只要麻疹发病超过平常水平即认为是暴发。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在10天内发现2例以上有流行病学联系的麻疹病例;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现5例以上有流行病学联系的麻疹病例时,可视为暴发疫情。麻疹暴发应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核实疫情,明确诊断。

县级以上调查人员应及时赶赴现场,核实疫情,开展相关调查,结合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初步诊断。采集现症病人的血清标本,及时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

2、开展病例调查与搜索。

当发生麻疹暴发,对每1例麻疹病例都应进行调查。麻疹流病学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病例个案调查、当地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状况、居住环境、人口流动等内容。同时对当地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

3、及时开展应急接种。

当发生麻疹暴发后,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对患者居住地周围的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应急接种应根据麻疹疫情的流行特征和当地免疫状况等,确定应急接种范围和接种对象,并在短时间内完成,接种率应达到95%以上。应急接种的实施应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4、加强疫情监测。

要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厂矿、大型施工工地等集体单位疫情监测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定期到相关单位核查晨检记录或出勤记录,及时了解因病缺课、缺勤或医疗机构就诊情况,并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建议。加强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防止疫情蔓延。

5、做好疫点消毒及个人防护。

疫情发生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开展对疫源地(包括病家)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处理。托幼机构、学校、影剧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要搞好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四)加强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

1、对麻疹病例进行在家或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部感染者延长至14天。同时应加强麻疹病例的护理和治疗工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自接触患者之日起21天内,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其与他人接触,一旦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和体征,要立即报告。

对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密切接触者3天内应接种麻疹疫苗,可预防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有条件者6天内可注射免疫球蛋白,4周后再接种麻疹疫苗。

(五)预防医院感染。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收治麻疹患者的医院必须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认真落实消毒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避免发生麻疹的医院感染。

(六)开展风疹控制工作。

风疹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相似,临床不易鉴别。风疹的发病增加麻疹监测和控制工作的难度。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在开展消除麻疹活动的同时,应有计划地开展风疹控制工作。

(七)开展健康教育。

要把麻疹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健康教育规划。利用预防接种日和其它公众聚会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鼓励其自觉接种疫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加大经费投入。

消除麻疹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保证达到本行动计划所要求的目标和工作指标。各地要高度重视消除麻疹工作,成立消除麻疹领导小组,将消除麻疹所需经费列入专项工作经费。在保障免疫规划工作经费的同时,将消除麻疹增加的疫苗及注射器购置经费、工作经费和冷链装备补充经费等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切实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补助。

(二)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合作。

建立消除麻疹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财政、食品药品监管、教育、建设、广电、科技、公安、人口计生、宗教、民委、疫苗生产企业等部门和单位间的密切协作和配合,共同开展消除麻疹有关工作。要会同财政部门,落实好本行政区域内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监测和疫情处置等工作经费。会同宣传、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免疫规划和消除麻疹工作。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幼儿园、学校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对未接种疫苗的儿童要及时补种麻疹疫苗;指导教育部门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

工作规范(试行)‣做好疫情报告工作。协调其它部门落实各自职责,做好消除麻疹相关工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服务人口配备基层防保人员,充实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制定培训计划,结合岗前培训和继续再教育等方式,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社区保健单位和乡村卫生院(室)从事免疫规划及其相关工作的人员,逐级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知识更新和技能考核,提高免疫规划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麻疹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将麻疹防治工作纳入本单位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做好疑似麻疹病例诊断报告、标本采集、医疗救治、感染控制等工作。

(四)开展消除麻疹的应用性研究。

各地应针对消除麻疹工作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流行特征、免疫策略、免疫效果评估、实验室快速检测等,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工作,为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督导和评价

各地要根据本行动计划制定本地行动计划,每年要组织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检查,定期对本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考核、评估,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省卫生厅将对各地行动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主题词:卫生

防疫

行动计划△

通知

抄送: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教育厅,各地级以

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省卫生厅办公室

2007年3月2日印发

校对:疾控处

(共印60份)

第二篇: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关

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关于申报医学检验专业

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的自评报告

广东省教育厅: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被认定为湛江市重点建设专业以来,通过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程建设,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较好成绩。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修订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粤教职[2007]15号)文件精神,对照《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标准》和《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校实际,拟将医学检验专业申报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现将学校的基本情况、医学检验专业建设情况和规划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创建于1949年3月,2000年5月被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被重新认定。学校占地面积15.30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487万平方米。我校是教育部、卫生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中央财政支持的护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广东省高职“3+证书”招生专业技能课程理论考点和《生物技术基础》《化学》专业技能操作考点、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考点、广东省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考试考点。学校以普通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与高校联办高等教育,目前中职开设护理、药剂、医学检验、中药等12个专业,护理、药剂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助产、医学检验和中药是湛江市重点建设专业。在校现有各类学生9000多人,其中中职学生7729人,教职员工283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教师60多人。

1有计算机610台,图书馆藏书17万册。有实习医药基地90多家。实验、实习开出率达100%。

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围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提出“办学条件强、教育质量强、教育管理强、师资队伍强、教研科研强” 建设目标,不断提高综合办学能力。教学上突出专业特色,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率高。

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各项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全国关心成长模范学校,广东省“文明卫校”、“文明校园”、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书香校园”、湛江市“文明单位标兵”、“卫生标兵单位”等称号。

二、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建设情况

我校自1988年起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为省内外医疗及相关机构培养了700多名合格医学检验专门人才。2005年6月该专业被湛江市教育局认定为市第二批重点建设专业。学校自2002年开始与高校联办医学检验专科层次教育,2008年联办本科层次教育,已具备较丰富的检验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专业方向正确,职教特色鲜明,符合本省、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就业前景及社会声誉好,在本地区、本行业同类学校中起示范、骨干作用。检验专业主要是面向医院、防疫和食品加工企业等单位,以服务市场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订单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达100%,除满足粤西地区各级各类医疗单位、防疫机构、生物工程、食品水产加工企业以外,很多学生在深圳、佛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学生综合素质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很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学校在本地区同行中声誉好。

(二)培养目标明确,对应岗位群清晰,课程设置合理,突出技能培养。教学管理严格,有完备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及实施性教学计划,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专业教学组织,管理及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改革和教研成果显著。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

力,在生产、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医学检验专门人才。管理机构和专业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管理严格,有配套的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有完备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按《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规程》要求编制各种教学文件,审批手续完备。本专业教学文件齐全、规范。每年级的每一主干专业课程均有教学大纲、实施性教学计划和实习实训大纲。学校实行学分制,加强素质教育,根据行业对中、初级医学检验专门人才要求,针对职业岗位,合理设置课程,实行课程模块化教学,加强计算机、英语教学,增设卫生理化检验、病理检验等选修课程,学生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高,参加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全省计算机基础统考合格率高。学校管理及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改革和教研成果显著,近三年专业教师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共6项,其中市科技局立项1项,联办高校项目1项,校级课题4项。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协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专业老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加各级教研科研课题的专业教师6人次,占教学人员的60%。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和省级教材2本2人次,专业教师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其中国家级6篇;有15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奖项,近三年平均每年3篇以上论文。

(三)有一支事业心强、团结协作、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和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规划、有措施。学校建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合格教师三个层次的师资队伍,每年有计划安排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岗位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和学术会议,提升教师知识结构。专业教师总数与本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数之比为1:19,本校在职教师83%,达本科以上学历100%,其中研究生学历2名;本校有中、高级职称专业教师达83%,其中有高级职称专业教师8人,“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增多,现具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6名,双师型专业教师占58%。聘请本行业2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任教。专业带头人杨月姬老师,1999年7月毕业于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检验学讲师,主管检验技师,1999年7月至今担任学校中职检验专业《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卫生理化检验》、《寄生虫

检验技术》4门主干课程教学,担任广东医学院成人检验业余专科和本科的《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仪器分析》、《寄生虫学检验》4门主干课程教学。有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主持完成学校《普通中专<微生物学检验>无纸化考试题库的建立及应用》科研项目获二等奖,参编教材一本,在国家及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获奖论文1篇。我校配备与职称结构相适应合理的有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能满足教学要求,每个教学班实训时至少有2名实习指导教师,现有实习指导教师8人,学历全部达到本科,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人,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中级、高级职称资格证的教师达100%。保证实验、实习教学质量。

(四)有满足本专业课程要求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室,实验、实训主要设备符合教育部重点建设专业设置标准的要求,现代化程度较高,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学校成立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实验实训设备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严格,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考核有标准。有满足本专业教学要求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室,学校通用实验实训室40间,面积总数为5913平方米,其中专业教室4间,工位数256;专业教室配套,主干专业课程的实验室齐全,并有相应的准备室、仪器室、无菌室和标本室。实训室14间,工位数896,面积1.63万平方米,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专业教室和实训室的面积和实验、实训设备符合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医学检验专业设置标准》的要求,现代化程度较高,具备省内先进水平,如RC-500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显微影像示教系统、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倒置显微镜、火焰光度计、722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等。校内实训场所主要是学校门诊部,开设有120多个检验项目,可供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见习用。校外实习基地有45家,均为二甲以上医院,学校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其设施、设备和教学师资都能满足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见习和毕业实习需要。各主干课程的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

学校现有纸质印刷图书17万册,其中专业图书占70%,重点专业

二、三年级学生人均占有专业图书80册,专业期刊69种。

(五)医学检验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200人。教学质量高,办

学效益好。近两年本专业毕业生获得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比例达90%以上,一次就业率达100%,专业基本对口率为100%。

三、医学检验专业建设的规划

我们要按照《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改造医学检验专业,打造特色专业,规划如下:

(一)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检验专业师资培养。加大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培养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双师型检验人才,使检验专业师资结构更加合理、超前。积极探索“实践-理论-实践”新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尝试构建水产检验新课程体系。

(二)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本专业实验、实训设备和实训条件,满足手工操作和自动化操作教学需要,不断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操作技能。

(三)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学分制管理,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积极创造条件,整合专业教学资源,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

综上所述,我校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实训设备先进,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管理规范,教学质量高,有发展后劲。对照《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标准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已符合条件。我们有信心办好本专业,发挥其在本行业的示范作用,增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活力,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

请上级领导和专家给予指导。

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二○一○年三月十五日

第三篇: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教案

教师:翁芬 科目:妇产科护理学 课型:理论 第 16 份 班级:2004级助产班时间: 2007 年5 月9 日第10 周星期 三 第

6、7 节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

单元: 19 课题:月经失调的护理(闭经 痛经 更年期综合征 月经失调的护理) 教学资源:(√)教材( )挂图( )模型( )标本( )多媒体

(√)投影( )录像( )其他:

教案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课后记等

具体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熟悉闭经、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护理。

2、了解闭经、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的病因。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闭经、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护理。

2、难点:闭经的检查;性激素治疗的护理。

三、教学内容:

第十九章 月经失调的护理

第二节 闭经 [病因及类型] [检查]

(一)体格检查

(二)辅助检查

1、子宫内膜功能检查:(1)孕激素试验(2)雌激素试验

2、卵巢功能检查

3、垂体功能检查

4、其他检查 [防治要点]

1、激素治疗

2、其他

第三节 痛经 [病因及临床表现] [治疗要点]

1、对症治疗

2、性激素治疗

第四节 更年期综合征 [临床表现] [防治要点]

1、加强卫生宣教,消除思想顾虑。

2、药物治疗 第五节 月经失调的护理 [护理诊断] [预期目标] [护理措施]

(一)心理护理

(二)加强经期卫生宣教

(三)增加营养、纠正贫血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四)出血期护理

(五)性激素治疗的护理

四,教学活动:讲授、提问、复习。

五、课后记:

1、时间安排合理,能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2、本节内容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但内容较多,学生普遍反映不易掌握。

3、课堂纪律较好。

第四篇:广东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

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通知

(粤卫〔2007〕205号)

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

为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居民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粤府〔2007〕23号)及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2006-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粤卫〔2007〕75号),我厅决定在全省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现将《广东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十二月六日

广东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方案(试行)

为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项目的指导,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省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按照3-10万人的居民数量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速,基本做到了以街道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但仍存在业务用房不足、设备简陋以及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14个经济欠发达地级以上市和江门的恩平市共有街道办事处201个,目前只有69个街道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改造与建设任务繁重。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结合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切实解决居民看病就医问题。

三、建设目标

用4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我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省城镇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5%以上,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和装备问题,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

四、建设原则

(一)突出建设重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由地级以上市及区(市/县)统筹安排,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按照3-10万人的居民数量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经济欠发达地区以街道办事处(以省民政厅公布2006年街道办事处目录为准)为单位,原则上一个街道只改造或新建一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级财政给予一定补助。

(二)坚持设置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以整合利用现有城市卫生资源为主,由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街道卫生院、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设立,防止盲目设置新的医疗卫生机构,避免重复建设,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严禁举债建设。

(三)严格建设标准。

机构建设标准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执行。

(四)坚持统一规划。

以地级市为单位组织实施,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配置。

五、建设要求

(一)规范执业登记。

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严格机构准入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必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执业登记,命名须规范,登记的诊疗科目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二)硬件设施齐全。

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按照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规定进行科室设置及设备配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与辖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能满足辖区居民基本卫生服务的需求。

(三)规范人员配备。

按照中央编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和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进行人员配备。禁止非卫技人员从事医疗、医技、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

(四)功能落实到位。

提供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综合服务,包括: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慢性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服务,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协助处置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转诊服务,康复医疗服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以及与上述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五)健全管理规范。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各项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康复等工作制度以及人员、药品、财务、设备、档案、信息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和各项服务技术操作规程,技术人员、药品价格、服务项目及收费实行公示。

(六)标识统一规范。

使用卫生部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专用标识及省卫生厅制定的标识识别系统。

(七)服务质量优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做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服务重点,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切实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使辖区居民满意。

(八)服务效益良好。

职工精神面貌好、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医护质量好,以社会效益为第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六、组织实施

(一)健全管理组织。

各市要成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机构,有专人负责,加强检查督导,督促建设单位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二)制定实施方案。

以市为单位统一规划、统筹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方案。拟建设的业务用房面积及设备装备要严格按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执行,经济发达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部分标准,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坚持先房屋后设备的原则,做到业务用房规模适宜、功能适用、业务科室布局合理、院容院貌整洁、环境安全卫生;业务用房标准达到要求的,方可装备医疗设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

七、严格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和各地编制的建设方案进行建设。改造建设项目必须遵循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招标的规定,加强项目管理,对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设备装备以市为组织单位,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委托社会中介代理机构实行公开招标,当年装备计划原则上当年完成招标。

发布部门:广东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06日 实施日期:2007年12月06日 (地方法规)

第五篇:赤坑镇创建广东省卫生镇工作方案

为加强我镇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创造一个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城镇,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促进我镇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镇实际,镇委、镇政府决定争创广东省卫生镇,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10年十月份前,通过省卫生镇考核组验收,创建成为广东省卫生镇。

二、工作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爱卫会关于“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方针。全镇上下要树立信心,坚定决心,以务实的态度和精神,做到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宣传到位,责任到人,工作落实,加大硬件投入,加强监督管理,难点要攻破,行动要持久,效果要显著。

三、组织机构

1、建立由政府领导干部、有关单位部门参加的健全的领导小组,并把“创卫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卫生规划,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

2、领导小组下设“创卫”办公室,由分管卫生的镇领导担任主任,工作人员职责明确。

四、实施内容

(一)健康教育

1、落实专(兼)职人员,有工作计划,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总结;

2、镇卫生院负责本地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制定一套“创卫”方案,疫情报告制度方案要上墙,要设立健康教育专栏,报道消毒措施、“六苗”接种率达标,设立禁烟标语等;

3、镇中心校和中学负责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保证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

4、开展控烟运动,公共场所(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馆、影剧院、商场、中小学校园、医院)以及窗口单位、特种行业禁止吸烟并设立禁止吸烟标志;

5、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督促各行业卫生制度上墙;

6、赤坑社区居委会要抓好相关居民和村民的健康教育工作和办好固定宣传栏;

7、各店铺要认真执行有关卫生制度,门前要实行三包责任制,垃圾及塑料袋按规定时间装放门前,要杜绝家居内外蚊蝇孽生地;

8、广播、文化传媒机构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创建专题报道每月不少于二次。

(二)环境卫生。

1、配备好保洁员及管理人员;

2、辖区内干净,无卫生死角,达标区设置垃圾桶;

3、市场实行高台摆卖、划行归市、生熟分开,排水要畅通,秩序要良好;

4、认真清理“六乱”(乱搭、乱建、乱摆、乱拉、乱停、乱占),墟镇内不准饲养牲畜,禽畜要实行圈养,工地厨房、厕所要符合卫生标准,无蚊蝇孽生地和乱堆乱放现象;

5、每项工程完成后要负责将水、电、树木和路面等的复原和平整。

(三)卫生基础设施。

1、墟镇范围的自然村创建省卫生村。

2、主要街道按要求每40—50米设置果皮箱,建立垃圾场或中转站,实行日产日清;

3、在建、待建工地必须按要求设置安全措施;

4、墟镇内道路要全部硬底化,配备无害化公厕且布局合理,干净无臭味,户厕率达100%;

5、下水道密封畅通,管网覆盖率达90%以上。

(四)单位和居民区卫生。

1、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工作,做到保护环境卫生人人有责;

2、建立健全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室内外环境清洁,无卫生死角,绿化、美化好。

(五)除“四害”。

1、要认真贯彻《广东省除四害管理制度》,做到有长远规划和计划,经费落实,科学防治,有专业队伍,工作网络健全;

2、积极推行除“四害”社会化,确保灭鼠、灭蝇达标,其他两项(蚊、蟑螂)密度控制在省标准3倍范围内,防鼠防蝇设施符合标准要求;

3、坚持除“四害”工作以治理环境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资料齐全可靠,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灭鼠杀虫药物。

(六)传染病防治。

1、宣传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完善监督和防治体制,病情报告制度健全,医院法定报告传染病漏报率低于3%。

2、考核前三年内全镇无重大传染病暴发病情,无院内感染引起的重大疫情或导致死亡事故,无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病例发生。

3、“六苗”中全程接种率达到90%以上,预防接种符合规范要求,安全接种率达100%。

(七)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

1、饮食、旅业、理发美容、食品生产经营等门店应持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和建立卫生管理制度,经营场所内外要干净整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主要卫生指标符合卫生标准要求,从业人员要持有效健康证上岗,体检率和卫生知识培训率均达98%以上,“五病”患者调离率100%,食品卫生合格率、餐具消毒合格率达80%以上。

2、理发美容业的公共用品、用具和茶具要保管完善并落实消毒措施。

3、墟镇内饮用水卫生。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水厂制度健全,厂内外环境整洁,工作人员持有效的健康证和培训证上岗,水源水、出厂水和末稍水质有检测,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和进行二次供水建档管理,供水箱(池)加盖加锁,定期清洗消毒。

(八)食品卫生。

1、广泛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持有效的“三证”(营业执照、健康证、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持有效的健康合格证上岗,卫生知识培训率达98%以上,“五病”患者调离率达100%,个人卫生符合要求。

2、食品卫生、经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经营场所和洗涤消毒设施,不得占道经营,内外环境清洁,不污染环境和堵塞下水道。

3、垃圾、废弃物加盖密封盛装,日产日清。

4、生熟分开,用具、容器清洁,食具消毒措施落实,合格率达80%以上。

5、定型包装食品符合规定要求。

6、除“四害”措施落实,“四害”密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防鼠、防蝇措施要完善。

7、其他行业包括单位饭堂及食品卫生经营店均按上述标准执行。

五、资料收集整理

指定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定期上报,制定长远规划和目标计划,为创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详实的材料以资借鉴。

六、主要措施

1、加强对创卫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做到统一领导、分组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综合督查小组,每星期督查一次,督促落实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将创建工作纳入本镇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对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3、广泛宣传。贯彻落实赤坑镇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做到依法治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加强墟镇卫生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按“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各单位要密切配合,落实经费。

七、实行步骤

1、2009年

三、四月份制定方案,开展动员、宣传和调查摸底。

2、2009年五月份全面展开创卫工作,实施各种创卫计划。

3、2010年七月份镇创卫办组织检查评比,并向肇庆市爱卫会申报调研、考核材料。

4、2010年八月份向广东省爱卫会申报调研、考核。

上一篇:狗狗宠物医院范文下一篇:工厂团队口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