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土地规划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安化县土地规划范文

泉州市德化县“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泉州市“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和《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德化县“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

第一章 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县安全生产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安全生产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安全生产“三项建设”、“三项行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为我县全面完成“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目标任务,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作出积极贡献。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不断加强,“一岗双责”有效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共同抓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格局,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了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部门各单位年度计划,纳入了各级各部门政绩、绩效、综治、文明和平安建设等考评内容,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同步考核。不断加强安全生产政策制度的研究制定,出台了《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一把手”履职报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做好“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三年行动”成效显著,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从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入手,通过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现状级别评定,让企事业单位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差距;督促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安全生产“五个应当、八项要求”的要求,狠抓安全隐患整改,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措施,给企事业单位以压力和动力,确保安全隐患整改到位,提升企事业单位本质安全水平。三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评定等级、分类整改、滚动管理”和 “A级抓巩固、B级抓提升、C级限期整改、D级黄牌督办”的原则,采取认真部署、分步实施,深入发动、细化要求,强化宣传、抓好培训,培植典型、示范带动,严肃约束激励等措施,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三年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县应参评的企事业单位1013家,已完成复核确认(含整改后进行二次复核确认)1013家(其中A级149家占14.70%,B级862家占85.09%,C级2家占0.2%,),完成级别评定率为100%;应参评的个体工商户3875家,已完成复核确认(含整改后进行二次复核确认)3875家(其中A级172家占4.43%,B级3703 家占95.56%,),完成级别评定率为100%。共排查安全隐患3866处,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1653份,向21家企事业单位所在的开户银行等单位发出函告单,企事业单位投入隐患整改资金累计达4980万元,已整改各类隐患3785条,整改率为98%;责令停产停业整顿6家,吊销(暂扣)有关证照6家,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场所475处,县级政府对3家D级单位实施挂牌督办。有118家B级企事业单位和23家C、D级企事业单位经整改及复核确认(评估验收)后分别提升为A级或B级。“三年行动”工作得到了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县政府和县安监局被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通过“三年行动”,广大企事业单位充分认识并较好地落实了其所承担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狠抓隐患整改治理,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能力不断提高,为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安全生产“政府急,企业不急”的难题找到了治本之策;“三年行动”的开展,有力推动了我县进一步落实政府及其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进一步查清了全县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进一步调动了企业抓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安全生产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齐抓共管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为我县探索出一条抓好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治本之路,有力推进了我县安全生产工作跃上新的平台。

三是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县级安监机构全面升格,增加了人员编制和内设机构,成立了执法队伍,成立了应急救援中心,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企业四级安全生产监管网络。逐步理顺了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关系,经常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督查、检查,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强化,安全监管体制不断完善。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百日督查、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十一五”时期政府累计督办重大事故隐患13项,查处较大以上事故3起,追究责任人员14人。

四是重点领域整治不断深入,工作成效日益凸显。①道路交通整治方面。全县共查处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127416起(人次),其中酒后驾车386起,醉酒驾车127起,机动车超速873起,货车超载615起,客车超员76起,摩托车违法79860起,无证驾驶448起。②消防安全整治方面。全县共排查出“三合一”场所369家,查封69家,搬迁员工1317人;排查整改火灾隐患 72处,处罚18起,罚款9万元,责令停业整顿69家。③危险物品专项整治方面。全县共排查安全隐患642条,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257份,投入隐患整治资金2259万元,已整改隐患642条,整改率为100%,责令停产停业整顿4家、吊销(暂扣)有关证照3家,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整改无望的企业 3家,取缔无证无照企业3家,采取阻燃隔爆措施2家。 ④非煤矿山整治方面。组织开展非煤矿山检查1461家(次),提出整改意见2896条,投入整改资金9500万元,落实整改2889条,关闭(取缔)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矿山158处。⑤建筑施工整治方面。共检查865个在建工程,排查隐患5967条,发出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915份,责令停工整改通知书95份,对28个违规责任单位的建造师、总监予以违规记分。⑥特种设备整治方面。检查533家(次)特种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和整改通知书287份,依法关闭取缔特种设备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单位10家,对2981台(次)特种设备实行停用封存,对530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违法违规情况进行立案查处。⑦烟花爆竹整治方面。共收缴烟花2868件,检查批发经营单位208家,对109家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处罚并限期整改。⑧民用爆炸物品整治方面。检查涉爆单位1457家(次),收缴炸药600公斤,黑火药18公斤,雷管560枚。

五是宣传教育不断深化,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持续开展 “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安全培训教育活动,“十一五”期间,组织培训安全监管人员9750多人次,企业负责人3412多人次,安全管理人员2400多人次,特种作业人员1965多人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认真落实季度公布制度,坚持每季度在《泉州晚报》上公布一批因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而被停产或停业整顿企业和被关闭(取缔)单位的名单,充分发挥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安全生产良好氛围。

六是全面完成“十一五”专项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指标。“十一五”期间,我县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实现了规划提出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目标。2010年事故“四项指数”与2005年同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即:事故起数减少1204起、下降91.14%,死亡人数减少27人、下降65.86%,受伤人数减少462人、下降79.52%,经济损失减少353.07万元、下降70.9%;2010年的各项事故相对指标与2005年相比也有较大的降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71.01%,生产事故十万人死亡率下降38.8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60.5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但安全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与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一)道路交通、消防火灾事故仍是我县安全生产事故大户。由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群众安全意识不强,超速行驶、超载、无证驾驶等违章行为严重,导致交通事故频繁发生。2010年,道路交通事故92起、占全县起数78.6%,死亡14人、占全县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100%。由于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不高、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公共消防设施缺乏、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群众缺乏消防安全常识、自防和自救能力低等原因,造成火灾事故总量依然较大。2010年,消防火灾事故25起、占全县21%。

(二)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一是我县企业“多、小、散、杂”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二是一些企事业单位粗放式经营管理、设备老化陈旧、技术落后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部分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仍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完善,安全培训制度不落实;其主要负责人未能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重生产轻安全,安全投入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不到位,执行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不坚决。

(三)安全监管力量还较薄弱。相对我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任务艰巨繁重的局面,各级安全监管力量仍显薄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和执法水平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乡镇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编制装备和工作经费不能有效落实,分管安全生产领导及监管人员的频繁变动,也影响到安全生产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公众安全意识仍较淡薄。公众安全生产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安全生产知识教育、防范技能培训、救援训练和应急处置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县安全生产工作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安全生产作为加强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所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对各级党委、政府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必将有力地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二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省、市、县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安全生产提供了物资基础,必将为解决一些深层次的安全生产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四是“十一五”期间全县安全生产工作积累的有益经验,特别是“三年行动”所探索和总结的成功经验,将有力促进全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全面推进,进一步提升我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我县“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与安全保障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在短期内还难于缓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安全生产投入、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安全保障能力与经济快速发展不匹配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二是持续实现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下降的难度增大。“十一五”期间生产安全事故持续多年大幅下降,各项控制指标继续下降的空间收窄,防止各类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反弹的任务十分艰巨,持续实现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下降的难度增大。三是车辆的快速增长与道路设施建设滞后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我县客、货运量和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长,道路建设和安全管理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一些道路设计标准低、功能不足、设施不全、通行能力低,与日益增加的车辆拥有量不相适应,造成混合交通严重,路网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四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火灾防控压力不断增大。我县经济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各种建筑和场所大规模建设,火灾隐患大量滋生,消防管理难度和火灾防控压力不断加大。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总量、努力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目标,以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以下简称“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为主线,进一步强化领导、强化宣传、强化监管、强化落实,努力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为德化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为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县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推进我县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确保“十二五”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要更加注重预防。坚持预防为主,推进“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强化事前防范工作,注重有效监管,实现预防与监管的有机统一。

二要更加强化责任。以推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事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为抓手,强化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负责人责任,实现政府监管责任与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的有机统一。

三要更加突出重点。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照“做好常规的、突破重点的、致力创新的”要求,全力推进“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或领域安全监管,实现一般监管与重点监管的有机统一。

四要更加坚持创新。坚持把创新作为推进安全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安全生产事业前进中的问题,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五要更加依靠科技。坚持把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效降低安全生产管理、监管成本,实现科技与管理的有机统一。

六要更加严格标准。坚持全面推进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行为,强化安全管理,实现生产和安全的有机统一。

三、规划目标

到2015年,全县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明显下降,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防范;全县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全省的最低水平,其他指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责任指标范围内。“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得到明显改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政府安全监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具体目标如下:

德化县“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指标

(以2010年为基准年进行测算)

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以上;

2.工矿商贸十万人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以上;

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25%(年均下降5.6%)以上;

4.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19以内;

5.职业危害申报率80%以上;

6.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以上;

7.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3%以上;

8.事故起数下降15%以上;

9.非煤矿山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3%以上;

10.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3%以上;

11.特种设备万台死亡人数控制在0.36以内;

12.农业机械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13.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2010年水平;

14.杜绝较大、重大、特大事故发生。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

把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作为我县“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一条主线持续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闽政〔2010〕22号)、省安委会《关于印发福建省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闽安委[2011]19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泉政文〔2010〕354号)、市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泉政文〔2011〕88号)和县政府《关于印发德化县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德政〔2011〕189号)精神,按照“突出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执行、衔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原则和“明确工作内容、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步骤、明确激励约束措施、明确职责分工”的要求,全面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通过开展“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使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在安全生产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设备设施、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等十三个方面工作要求得到较好落实。具体目标如下:

(一)执行国家标准的企事业单位:其达标认定按国家、省的有关规定及期限实现标准化达标。

(二)执行《泉州市XX行业安全生产标准》的企事业单位:2011年12月底前,在第一轮“三年行动”中(下同)安全级别为A级的企事业单位,必须达到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2012年12月底前,安全级别为B级的企事业单位,必须达到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2013年12月底前,安全级别为C级的企事业单位,必须达到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在此过程中,若国家有出台新的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则按新出台的标准执行。

对于在开展“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期间新增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未参加第一轮“三年行动”的企事业单位参照C级企事业单位的达标时限要求进行标准化建设。

二、继续强化重点行业或领域安全监管

(一)道路交通:建立路警联合执法机制,规范交通协管员管理,持续强化路面管控,严肃查处道路交通严重违法行为。突出道路运输企业及校车的安全监管,严格客运线路安全审批,开展运输企业交通安全等级评定工作。加强道路交通公共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实施“道路交通文明行动计划”以及客运和危险品运输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规范机动车辆驾驶员培训和考核管理,以及机动车辆维修企业的管理,严格落实机动车辆登记检验、强制报废、回收管理等制度。建立健全重点规划建设项目的交通安全影响评价制度,推动新(改、扩)建公路、城市道路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的实施。严格标准,加强对事故多发路段和公路危险路段的综合治理。加大安保投入,到2015年,省道灾害防治工程实施率达100%。要加大对危险路段的治理力度,对每年排查出的事故多发路段和危险路段要确保落实资金进行整治,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省道、主要县道临水临崖设置钢筋砼防护或设置防护栏,完善标志线和减速带。加强对交通流量大、事故多发、违法频率高等重要路段的路网运行监测与交通执法监控系统建设,对大桥和隧道实现实时健康诊断与监测,对经检测确定为

四、五类的病危桥梁100%落实整改。强化公路隧道和桥梁的运营管理,建立完善城市隧道和桥梁(含人行天桥)运营管理体系及安全监控系统。强制推广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等道路运输专用车辆及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班线客车于2011年全部安装完成,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校车于2012年全部安装完成。

(二)消防防火:落实“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健全社会化消防工作网络,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提升社会火灾防控水平。持续开展“三合一”场所、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排查专项整治活动,积极改善全县消防安全环境。加快乡镇消防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全面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强化社会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严格落实新、改、扩建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备案抽查制度,建立公众聚集场所火灾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消防组织,依托综治办、安监办、派出所等机构,组织开展消防宣传、防火检查和初期火灾扑救活动。到2012年,全部行政村、城市社区配置消防安全专(兼)职防火员,负责日常消防安全工作;所有乡镇、村、社区要建成专职或志愿消防队伍;属于人员密集场所一般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基本达标。到2015年,实现所有的企业员工集体宿舍、家庭住所与其生产车间或仓库完全分离,彻底消除企业“三合一”火灾隐患;全县完成城(镇)区总体规划的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率达100%;城市公共消防设施配备达标率100%;所有的学校开设消防知识教育课程。

(三)危险化学品:强化危险化学品源头管理,建立事故风险防控体系。开展城市化工产业合理布局调查,加强城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以及燃气和化学品管线、油气站等易燃易爆设施基本情况的摸底排查和安全监管。对城区安全防护距离不达标、安全生产无保障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及储存企业实施搬迁。涉及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设施全部建立有效、可靠的自动控制系统或安全仪表系统。

(四)非煤矿山:强化尾矿库安全专项整治,推进三等别以上尾矿库,以及下游3公里影响范围内有重要建构筑物和10人以上常住人员村庄的

四、五等别尾矿库全部安装在线安全监控系统,大力推广使用尾矿充填技术、尾矿综合利用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使用干式排尾技术。露天矿山大力推广使用中深孔爆破、非电起爆、机械铲装、机械二次破碎等技术以及高陡边坡安全监测系统;地下矿山全部实行机械通风并安装完善通风建构筑物;到2013年,力争完成地下非煤矿山“六大安全避险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矿山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强化乡镇矿山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勘查开采行为,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秩序持续好转。

(五)烟花爆竹与民用爆破器材:加强烟花爆竹经营、运输和燃放等环节的安全管理,严格烟花爆竹经营安全许可。建立完善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批发企业和批发企业到零售网点的配送和户外定点销售制度,深化烟花爆竹超量储存、运输专项治理。实施礼花弹及超规格、超品种等高危产品专项治理。到2013年底,全县所有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必须达到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

严格民爆物品的生产、销售、购买、运输、爆破作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许可和监管。规范爆炸危险源的管理,严格控制并减少危险源数量,减少危险作业场所操作人员和危险品在线数量。加快信息化技术与民爆生产技术的融合,推进民爆行业生产经营动态监控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主要工序全部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到2015年底,全县所有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必须达到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

(六)建筑施工:严格落实建设工程参建各方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推动以公路、水利等重点工程及桥梁、隧道等危险性较大项目为重点,实施设计、施工阶段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信息动态数据库,严格实行质量安全动态考核管理制度。推行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和施工现场安全达标水平,规范工程监理、招投标代理、检验检测等中介机构从业行为,强化工程招投标、资质审批、施工许可、现场作业、竣工验收备案,强化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安全监管,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机制,及时清理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建筑施工企业,限制和淘汰落后的施工工艺、技术及设备。落实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制度,配置消防器材和临时水源,将建筑外墙改造和安全防护网纳入监管范围,确保使用不燃、阻燃材料。深化建筑起重机械、高大模板、深基坑、脚手架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专项治理,杜绝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重大质量事故。从项目开工到竣工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省、市标准化示范工地创建水平与数量逐年提升。

(七)工贸行业:关闭、淘汰安全保障水平低的落后产能。持续开展对冶金、商贸等工贸行业事故隐患的整治,特别要重点抓好煤气系统、高温液态金属、交叉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方面的整治工作。推广使用安全连锁技术,实施危险区域自动报警与安全连锁专项改造。到2012年,冶金煤气企业完成煤气救护站设立,配备专业人员、救援设施及特种作业器具,完成固定式一氧化碳检测报警装置的安装,为作业人员配备携带式一氧化碳检测报警仪和通讯联络工具。

(八)特种设备: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应急处置和事故调查处理体系、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有机结合的工作体系。实施分类监管制度,推行特种设备责任保险制度,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强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监察,强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重点使用单位的重要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均要达到100%,重点使用单位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全部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

(九)旅游安全:严格旅游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旅游安全知识宣传。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对旅行社、星级宾馆、旅游景点(景区)的安全监管。加大旅游车队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旅游车辆配备,规范旅游车队、车辆及旅游包车的安全监管。持续开展旅游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十)职业危害: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普查与申报系统,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严格落实职业健康特殊工种准入、职业危害严重领域职业健康许可、职业健康培训、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员等制度,健全重点行业领域职业健康检测基础数据库。持续开展粉尘、高毒物质危害严重行业专项治理,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尘毒危害防治示范工程。推广应用防治职业危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加强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监管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监管。严厉打击职业危害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职业危害案件。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新、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率达到65%以上,用人单位职业危害申报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高毒物品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0%以上,重大急性职业危害事件得到基本控制,接触职业危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60%以上。

此外,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辖区内其他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规定,切实加强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并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任务。

三、严格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闽政〔2010〕22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泉政文〔2010〕354号)和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德政〔2011〕96号)精神,严格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负责制。实施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制度,严格安全准入。严肃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三违”行为,强化企业外包项目监管,规范企业外包工程行为,落实各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企业按照不同岗位及工艺分别制(修)订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严格落实企业每月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以及非煤矿山企业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安全费用、责任保险、风险抵押金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高危行业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带班制度,持续抓好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认真落实“五到位”(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的要求,及时整改到位,并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事故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和定期演练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和职工(农民工)的安全培训制度。

四、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到2013年,县级要完成安全监管执法车辆、事故抢险指挥车辆和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援基本装备的配备以及现场检测设备、现场调查取证与分析设备、办公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的配备。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要明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安全管理人员。区内企业应配备安全协管员,确保必要的工作经费、装备及其他工作条件落实到位。实施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工程,到2015年,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培训及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专题业务培训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安全监管部门工作条件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县级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标准配置要求。建立完善各级政府安全生产信息门户网站,推动实施安全监管执法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并严格落实年度安全生产执法计划,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活动。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强化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问责制度,严格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事故查处要实行各级政府安委会层层挂牌督办制度,并在事故结案后及时予以公告。规范并落实各级政府及部门领导组织或参加不同风险、级别、性质的企业和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题调研、安全检查、安全例会、安全培训等活动频次,及时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现场监管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五、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

建立完善县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加强高层次职业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落实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加快培养高危行业(领域)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规范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培训和咨询等安全生产中介组织从业行为,完善技术服务质量综合评估制度,推动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强制推行先进安全适用的安全技术装备和设施,积极推动先进适用的信息化技术和其他安全防范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升级。探索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安全监管监察机构与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监控信息交换。

六、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开展应急救援资源普查、登记、建档等工作,做好必要的应急装备和救援物资储备保障,加强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依托公安消防和大型企业等专业救援力量,建立矿山、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骨干队伍;鼓励矿产资源聚集区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2013年底前完成县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规范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备案、演练和评估工作,完善企业与政府应急预案衔接机制,建立县、乡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报备制度。加强企业应急队伍建设,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督促企业建设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

七、加强教育培训和安全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安全生产长效教育培训机制和安全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推行安全生产考核培训分离制度,建立安全培训质量考核与效果评价制度。强化高危行业和中小企业一线操作人员安全培训。加强企业班组安全建设,建立完善班组安全管理体系。至2013年,高危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含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和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建立完善各级安全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年度安全宣传教育计划,实施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分管领导干部安全培训工程。深入开展安全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行动。严格落实《<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宣传工作方案》,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增强全社会防范火灾、扑救初起火灾和逃生自救能力。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月”、“保护生命、安全出行”、“消防119宣传月”、“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示范岗”等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平安畅通县区”、“平安乡镇”、“平安校园”等创建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安全演讲比赛、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书法和绘画比赛、安全文艺晚会等活动。

八、推动实施安全生产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组织实施十项安全生产重点工程(见附件),要抓好与省、市安全生产重点工程项目的衔接,认真编制项目具体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度安排、资金筹措方案等,抓好可行性研究和报批工作,大力推动重点工程的全面实施,有效发挥重点工程的重要支撑作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推进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强化“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认真落实政府及其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加强安全综合监管和专业监管,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支持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的管理考核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严格执法与指导服务、现场执法与网络监控、全面检查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的安全监管监察机制。完善计划执法、严格执法、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建立执法效果评估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和联合应急救援机制。

二、严格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

继续坚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细化考评标准,从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依法监管、宣传教育、组织救援、事故查处、安全投入等7个方面对政府及其部门安全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评。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及单列考核单位主要负责人约谈诫勉、履职报告点评等制度,强化行政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实施宣传分析、预警及事故通报、督查考评等制度。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落实情况实行各级安委会层层挂牌督办。强化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和“打非治违”问责制度,推进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全面落实。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对事故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挂钩联动制度,推行安全生产违法企业“黑名单”和企业负责人责任事故任职资格终身否决制度。对非法违法生产造成人员伤亡,以及瞒报事故、事故发生后逃逸等情况特别恶劣的,依法从重处罚,对一年内发生两次较大事故的企业,以及存在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由县安委办向所在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一年内限制企业新增项目审批、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

三、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纳入民生工程,把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增加各级财政的引导性投入,支持和促进企业加大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加大安全专项资金投入,落实地方政府和企业配套资金,扶持非煤矿山安全技改和“六大安全避险系统”建设,切实做好尾矿库治理、矿山水害防治、顶板管理等专项治理工作。支持有效消除重大事故隐患的技术改造和搬迁项目,对因安全距离不符合要求的城区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搬迁,要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扶持。规范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工程、道路交通等高危行业从业单位风险抵押金制度或责任保险制度。

四、持续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

要切实把握好“做好常规的、突破重点的、致力创新的”基本工作方法,在努力完成面上的、常规的工作的基础上,注意营造特色,营造亮点和培育典型。理清和明晰工作重点、工作难点,认真分析实施规划重点项目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需要全力组织突破,致力创新的主要工作等关键性问题。要根据变化的形势和情况,及时调整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在持续中求突破、求创新,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工作,推进我县安全生产工作上新水平,确保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五、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系统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县、乡镇两级安监机构建设,逐步解决乡镇安监机构的人员编制、装备、经费等问题。挑选一些思想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充实到各级安监队伍特别是乡镇安监队伍中,一般乡镇配2人以上,重点乡镇配3人以上,并确保经费、装备及其他工作条件的落实到位。每个村(社区)要根据企业情况,聘请安全协管员。要逐步解决乡镇一级安监员及村(社区)协管员的待遇,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保持队伍相对稳定。加强对安全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安监人员把握安全生产监管各种基本规律的能力,借助各方优势和综合资源的能力,整体作战的能力,组织协调、公关造势的能力和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提高行政效能的能力,不断推进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系统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落实惩防体系建设规划,严格规范权力运行、规范干部廉洁从政行为。深化机关效能和绩效考评工作,深入治理庸懒散现象,努力打造一支思想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廉洁高效的安全工作监管监察队伍,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六、营造良好安全生产环境

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和先进典型、经验做法,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素质和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进一步畅通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作用,依法维护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单位和个人监督举报各类安全隐患和各种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设立举报箱,统一和规范“12350”举报电话,接受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舆论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整改。

七、加强规划实施与评估考核工作

加强对《规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切实将《规划》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实施严格细致的监督检查。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制定各年度实施计划,规划的实施以年度计划为准。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与公众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纳入县、乡镇和有关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范畴。《规划》提出的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全员安全培训、精细化安全管理等主要任务,主要依靠企业组织实施。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规划》编制部门将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5年底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

第二篇:泉州市德化县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

泉州市德化县“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第一章总则

一、为实现建设陶瓷文化名城及山水花园城市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满足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加强对近期城市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统筹,制定本规划。

二、本规划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1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闽政办〔2010〕7号)、《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和2011计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闽建房〔2010〕31号)以及《德化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为依据,按照国家房地产调控的相关政策,结合本县实际,进行编制。

三、本规划是落实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对城市近期住房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依据。

四、本规划适用范围为德化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五、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当符合本规划及本规划的实施计划;与住房建设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协调。

六、本规划坚持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住房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强化保障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载体,以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为原则,以稳定预期、人人享有住房为目的,引导符合我县实际情况的消费模式,租购并举,促进住房建设、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居民居住质量和水平。

七、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

第二章住房现状和需求分析

八、规划范围内住房现状。依据德化中心城区2006年住房状况调查,结合2006-2010年住房建设的基本数据及上一稿住房建设规划计划,至2009年底,德化县城住房总建筑面积为722.8万平方米,其中,开发方式建设的商品住房160.7万平方米,其它类型住房562.1万平方米。

九、规划期内商品住房需求。依据《德化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至2010年德化县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2万人,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低于37平方米的标准,结合十一五期间德化县城历年来的商品住房销售情况、住房基本情况、土地供应状况、城市化扩张速度,分析商品住房需求现状及走势,规划期内,德化县城各类住房总需求为414万平方米。

第三章住房建设规划目标

十、住房建设指导思想。规划期内,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分类

供应体系,重点发展满足广大群众基本住房消费需求的普通商品住房,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加快建立完善适合中等收入家庭的普通住房,适合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适合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租赁住房和适合高收入家庭的高档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的制度建设,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

十一、住房建设的总体目标。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规划期末,基本实现常住人口户均享有(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基本解决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十二、住房建设总量目标。按照供求基本平衡原则,规划期内德化县城计划建设各类住房

4.46万套,总建筑面积414万平方米。

1.规划期内,建设商品住房4.09万套,建筑面积388.6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开发建设126.98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城中村建设及安置房建设215.62万平方米,自建房46万平方米。

2.规划期内,建设保障性住房3692套,建筑面积25.40万平方米。其中,建设廉租住房30套,建筑面积0.15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00套,建筑面积7.00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租赁住房870套,建筑面积5.22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1792套,建筑面积13.03万平方米。

十三、住房建设区域指引。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南组团重点放在旧城改造上,在城北组团结合自建房的改造,在城西和城东组团则做好对村庄的改造,建设高标准的拆迁安置示范小区。

十四、住房建设结构指引。

1.廉租住房保障城区双困家庭住房需求;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保障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满足本县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其它商品住房满足中等以上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2.规划期内,单套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内的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必须达到新建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70%以上;经济适用房单套住房面积在60平方米以内的应占70%以上,廉租住房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

十五、住房建设指引。参照《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德化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及《德化县住房建设规划(2010-2012)》,规划期内,住房建设目标为:

2011年,商品住房建设0.50万套,建设面积46.76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1027套,建筑面积7.02万平方米;自建房1500套,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2012年,商品住房建设0.65万套,建设面积61.26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864套,建筑面积6.18万平方米;自建房1000套,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2013年,商品住房建设0.75万套,建设面积70.76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900套,

建筑面积6.20万平方米;自建房1000套,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2014年,商品住房建设0.84万套,建设面积79.5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600套,建筑面积4.05万平方米;自建房600套,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2015年,商品住房建设0.89万套,建设面积84.32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300套,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自建房500套,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十六、按照住房建设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原则,结合我县土地资源特征和人口增长特点,规划期内住房建设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将城东作为新增住房建设重点发展的地区。规划期内,应继续对该地区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本县城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居住配套。

2.为缓解城区内住房供应压力,规划期内应在城区内外结合部,重点建设一批适应中低收入者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

3.保障性住房应合理选择建设地点,完善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发展和促进交通和生活的便利。

第四章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规划

十七、住房用地供应指导思想。规划期内,在强调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按70%比例予以保障;坚持新增供应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积极促进闲置土地盘活;坚持区域住房发展合理布局,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重心向中心区域外延转移。

十八、住房用地供应总量。规划期内,城区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为207公顷。其中,商品住房用地为171.30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为12.70公顷,自建房用地23公顷,年均41.40公顷。

十九、住房用地供应结构指引。

1.商品住房及自建房用地。规划期内,商品住房用地总供应量为171.30公顷,自建房用地23公顷。

2.保障性住房用地。规划期内,新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总量为12.70公顷,其中廉租房用地面积0.08公顷,经济适用房用地3.50公顷,公共租赁住房用地面积2.61公顷,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用地6.51公顷。

十、住房用地供应指引。

2011年,供应商品住房用地23.38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3.51公顷,自建房用地7.5公顷;

2012年,供应商品住房用地30.63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3.09公顷,自建房用地5公顷;

2013年,供应商品住房用地35.38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3.10公顷,自建房用地5公顷;

2014年,供应商品住房用地39.75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2.02公顷,自建房用地3公顷;

2015年,供应商品住房用地42.16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0.98公顷,自建房用地2.5公顷。

第五章住房建设政策与策略

二十一、积极落实住房发展规划目标,实施高效、集约的住房用地供应政策。

1.保证住房用地供应,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规划期内,应当按照德化县城住房发展规划目标,适度增加住房用地供应规模,进一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各类住房,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含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土地供应要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其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

2.适当提高住房建设开发强度。针对德化县城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现状,依据节约、集约化利用土地的原则,规划期内,在符合规划控制原则和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住房建设的容积率水平,城区住房建设容积率除旧城风貌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外一般不低于2.0。逐步推行一次性装修到位,减少二次装修浪费。

3.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土地供应。

二十二、加强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及销售管理。

1.加强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管理。应建立并逐步完善在限套型、限房价基础上竞地价、竞房价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开发建设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招标出让的新办法。

2.落实住房开发项目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新建或改造住房建设项目,必须明确住房建筑套密度(即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和住宅建筑净密度(即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本规划及其实施计划中项目相关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

3.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规划期内,对新出让的商品住房项目,在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应当在10日内开始销售,房源的基本信息应及时、全面、准确地予以公示,并加强预售资金监控管理。

二十三、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深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

1.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保障性住房由县政府统一规划,县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建设。

新增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套数、户型、面积标准,以及出售、出租、使用管理的相关办法,由县建设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2.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管理。县政府每年应统筹一定资金用于保障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提取的廉租住房补充资金必须用于保障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同时,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10%用于城镇廉租住房建设,进一步加强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监管,促进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管理合理、节约使用。

3.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新方式。规划期内,应进一步深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逐步推行在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在该项目土地使用权出让时,明确项目中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配套规模、套数、户型、比例等,作为土地出让前置条件,由开发商按土地出让合同的约定,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

二十四、加大对闲置土地处理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及房地产,制止违法囤积土地行为。

1.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监管,对超出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依法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限期开工、竣工;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2.妥善处理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土地遗留问题,加大各类问题楼盘的处理力度,积极盘活各类存量房地产。

二十五、继续积极稳妥的开展城中村(旧村)改造。为促进全县产业结构提升和空间布局优化,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拓展全县住房供应渠道,满足居民住房需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本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统筹兼顾、综合改造,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以空间形态改造为突破口,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实现城中村(旧村)居住生活环境的普遍改善。

二十六、发挥税收、信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作用。严格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征收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严格房地产开发信贷条件,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住房消费信贷政策。

二十七、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程监管;对不符合规划控制性要求,超出规定建设的住房依法予以处理;切实整治房地产交易环节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房地产市场准入制度。

二十八、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

1.进一步促进住房二级市场的发展,大力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服务功能,构筑网上房地产交易平台,形成房地产交易手续办理、产权登记、经纪、评估、担保、保险、贷款等为一体的专业化、规范化服务体系,优化住房资源配置。相关部门应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的管理,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中介服务体系。

2.进一步促进房屋租赁市场发展,引导居民转换消费观念。相关部门应制定房屋租赁指导租金制度、房屋租赁协管制度,形成住房梯次消费格局和租、售市场联动局面。

二十九、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多部门参与的房地产市场预警与金融风险防范联合监测机制。

十、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十

一、进一步完善住房规划编制。加强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的调控和监管力度,住房建设规划调整由住房编制部门提出上报德化县人民政府审批实施。

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三十

二、切实加强领导,把各项工作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下,按照各自职能分工,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确保住房建设规划的实施。完善住房建设规划公共参与机制,强化规划效能监察。

三十

三、建立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的分级负责制。强化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住房建设与管理责任。增强政策的传递能力和与基层的沟通能力,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要将住房建设目标、土地供应目标、住房结构调整目标等,具体落实到规划建设、国土、发改等部门,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建立考核和责任制度,确保工作进度。

三十

四、强化住房建设规划实施计划制度。实施计划应与住房需求变化相协调,要明确对上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对下规划建设量进行预测,并根据每年的特殊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相关部门应根据市场状况和公共住房预登记情况必须对每年住房建设计划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住房建设计划报县政府批准后,作为当年的实施计划予以施行。

三十

五、完善住房建设规划监督管理。全面落实住房规划实施的相关责任单位,加强住房规划实施的检查,完善住房建设规划公共参与机制。

三十

六、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市场监管,严肃查处违反或规避套型结构要求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情节恶劣、性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公开曝光、从严处罚。

第七章 附则三十

七、本规划自2011年5月10日起施行,已经编制的住房建设规划、计划与本规划意见不一致的,以本规划为准。

三十

八、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由各部门依各自职责负责解释。

第三篇:土地储备规划

xx县土地储备总体规划

近年来,我县建设工作围绕城市经营发展战略,建设投入逐年加大,县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全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步伐 ,提高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 结合我县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运营实际,编制土地储备中期规划(2012—2015年)和长期规划(2016—2020年)

规划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凡在全县辖区内进行各类项目建设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划。

规划以2012年为基期,2012—2015年为土地储备中期规划,2010——2020年为长期规划。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xx县行政管辖范围内按规定应纳入土地储备所有土地,土地总面积xx公顷。

一、xx县基本概况

xx县位于xxx州东部,地理座标介于东经xx°46′—xx°02′,北纬xx°10′—xx°10′之间,东接xx县、xx县,北靠xx县、xx县、xx县,南邻xx县和xx省xx县,西通xx市、xx县,中部与xx县环接。是一个以xx族为主体,汉、土、回、苗、蒙等少数民族聚居县,辖xx镇xx乡,xx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xxx平方公里。2011年全县总人口xx万人,其中城镇人口xx万人,城镇化水平15.13%,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8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2元。全县

一、

二、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9500万元,16400万元,1870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6:30:34。

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2009年全县土地总面积为5138.8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面积为490753.8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5.50%;建设用地面积为4259.2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83%。其他土地面积为18866.4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67%。

二、土地储备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利用水平不高

我县自然条件较差,土地开发利用效率低,土地前期开发投入少,基础条件改善缓慢,群众对土地基本农田保护积极性不高,土地利用水平不高。

2.重利用轻保护

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中,重用轻养现象普遍存在,资源破坏比较严重。加之土地储备工作是一门全新的工作,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应纳入政府储备的土地未按规定未列入储备范围。

3、土地储备资金筹集困难

由于我县是国列贫困县,县财政十分困难,土地储备资金东借西凑,对土地储备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4.可储备土地资源后备资源开发潜力有限

全县因县城区位限制,县城面积狭小,加之近几年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建设用地供应很紧缺,易开发的优质后备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储备难度不断加大。同时,由于全县经济发展滞后,土地专项整治资金欠缺的刚性约束依然严峻,规划期可挖掘潜力小。

三、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向西延伸、零星收集”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基础资源运营优势和效益,规范城镇规划区土地储备经营体制,实现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建立“公平、公开、公正、规范”的土地经营市场,加大储备土地挖潜力度,有效控制新增用地规模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进一步盘活国有土地资产,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建

设管理水平,走出一条“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市经营发展道路。

四、工作目标

规范城镇规划区土地储备经营体制,建立“一个口子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的城镇规划区土地储备、开发、经营新体制。县城规划区内建设用地,一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法定程序,通过对土地的征用、收购、置换、转制和到期回收等方式,将分散在不同使用者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前期开发后,有计划地将其投入市场公开出让,最大限度地创造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并利用城市土地升值所带来的效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硬件条件和人居环境。

五、主要内容

土地收购储备经营是经营城市的核心,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对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进行统一收购,统一储备,统一进行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前期开发,依据土地法规,按市场化方式向社会供应土地,取得土地收益的行为。城镇土地储备管理经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土地收购储备

土地储备机构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

计划,会同建设局、发改局、财政局等部门共同拟定土地储备计划和土地储备计划,明确拟储备土地的数量和范围,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1 、土地收购储备的范围: 为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由政府依法收回的土地;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被依法收回的土地;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土地;因实施城市规划需要由政府指令收购的土地;因单位搬迁、解散、撤销、破产、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停止使用的原划拨国有土地;为政府征收征用的土地;被依法没收的土地;公路、工矿企业、学校等经核准报废的原划拨国有土地;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处置的土地;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无力继续开发又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收购的土地;土地使用权人需要置换的土地;改变原批准用途用于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项目的土地。

2 、土地收购储备程序: 申请收购储备,权属核查,征询意见,现场踏勘,费用测算,方案报批,签订收购合同,支付土地安置补偿款,权属变更,纳入政府储备土地。

五、运行方式

(一)国土局拟定城镇规划区土地储备计划,并报县政府批准。

(二)(县土地储备中心)拟定单宗土地收购方案,报国土局同意后收购入库。

(三)国土局对入库土地按照城镇规划进行先期整理开发,完成道路、供排水、供热、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土地价值。

(四)县国土局负责办理土地出让具体业务。包括发布出让公告、签订土地成交确认书、出让合同、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

(五)土地出让金使用。对于由县政府储备的土地,其土地在依法公开出让后,首先由国土局及时将土地出让金全部上缴财政;关于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方式,由国土局提出意见,财政局审核后,共同提交县政府有关会议研究审定,之后根据会议审定情况,分阶段、适量或用于城市土地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建立部门领导实施规划目标责任制

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建立部门领导实施规划的目标责任制。把规划实施工作列为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总体规划得到贯彻落实。

(二)建立项目用地前期审查制度

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对项目建设用地规模,进行规划实施评估和审查论证,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审批部门间的协调联动

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项目建设用地单位申报批准或核准建设项目时,必须附具建设项目用地审查意见,

(三)加强土地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土地执法部门联动制度、建设垂直型监察体制、落实巡查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监管力度。通过舆论、行政和司法手段监督土地规划的实施。对于违法用地,坚决依法查处,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四)加大土地储备金的筹措力度

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通过财政,银行贷款等多渠道筹集土地储备的资金,确保每宗土地储备资金及时到位。

(五)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平台

建立全县统一的土地储备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对城镇土地储备的规划用地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更新,实现全县规划管理一张图,有效地对规划实施进行动态监测。

七、附表

(一)xx县土地储备中期规划(2012年—2015年)

(二)xx县土地储备长期规划(2016年—2020年)

第四篇:某县土地整治规划

某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

编制工作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和《某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全省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1]12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中省关于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围绕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合理确定全县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整治活动,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的关系,为土地整治规范有序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编制某县土地整治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依法依规科学规划。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落实和细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整治规模和范围、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或项目、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区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可行。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结合全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稳妥实施移民搬迁,

1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3、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坚持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统筹安排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广泛听取意见,在重要指标、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安排上做到省、县、县三级相互衔接;加强部门协调,重点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的衔接。

4、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加强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土地整治范围内的群众意见,坚持尊重民意、量力而行编制规划,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二)编制某县土地整治规划的主要依据:

1、《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政策文件。

2、《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某省土地整治规划》、县级以上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部门与行业的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

3、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关于推进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总体安排》、《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某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全省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1]129号)和其他涉及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政策、规定。

4、省政府批准的《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三、规划编制目标和任务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

2 度、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增加耕地与提高耕地质量并重、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科学制定土地整治的方针和目标,以农用地整治为重点,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安排,确保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推进散乱、废弃、损毁、闲置、低效建设用地集中整治,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上述目标,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面评价上一轮规划及相关工作情况。客观评价上一轮全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情况, 全面总结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已实施的重大项目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有序推进的意见和措施。

(二)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县土地调查成果,结合规划编制重点,按照我县自然区域的特点,分别做好补充调查,全面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条件,以及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节约土地的规模和范围等。

(三)开展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围绕国土资源部及省国土资源厅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与移民搬迁、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

(四)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研究提出规划期间土地整

3 治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规模和重点区域范围和项目区。

(五)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布局安排。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围绕“一业带三化、实现四个新突破”发展战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移民搬迁整治区建设,科学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出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安排方案。

(六)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点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整治土地权属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统筹推进土地整治等政策的研究,加强制度创新。

(七)推进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建设。按照“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二调成果,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同步建设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实现规划成果叠加上图、动态更新。

四、规划期限及重点

(一)规划期限

本轮县级土地整治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提出2015年阶段性目标。规划数据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相衔接。

(二)规划重点

1、认真实施省、地确定在我县范围的农田整治重大工程; 依据《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2、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以移民搬迁为突破口,以土地整治项目为牵引,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工矿废弃地整治;加强集约化经营特色农业基地的土地整治配套建设。

4

3、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好矿山用地整治;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土地整治配套建设。

五、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配套规划,是今后经济发展用地落实占补平衡的政策依据。根据时间安排,我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六个步骤:

(一)前期准备工作(2011年9月20日-10月31日)。

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落实工作经费,考察学习先进地区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收集相关规划编制的文件、规程和标准,切实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创造良好的规划编制工作范围。

(二)落实编制队伍和资料收集(2011年11月1日-12月15日)。

按照省厅要求,考察和落实规划编制作业队伍。根据工作需要,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有关资料数据,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等基础资料。

(三)补充调查和专题研究(2012年12月16日- 1月15日)。

按照规划编制规程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开展补充调查和专题研究,重点研究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评价、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土地整治实施保障措施等专题。

(四)编制规划成果(2012年1月16日- 2月30日)。 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数据库等其它规划成果。

(五)规划成果评审论证听证(2012年3月1日-3月30日)。

5 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组织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专家对规划进行审查论证;综合各方面意见,完善规划成果,组织规划成果听证。

(六)规划成果审查上报(2012年4月16日-4月30日)。

土地整治规划成果论证修改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完善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成果,经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

六、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附件等组成。

(一)规划文本:《某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重点阐述土地整治的条件和要求,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土地整治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资金安排与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

(二)规划说明:《某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说明。简述规划编制的背景,说明规划目标任务、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等确定的依据,以及规划方案拟定、论证、确定的情况。

(三)规划图件。包括土地整治潜力分布图、土地整治规划图,以及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图、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增减挂钩等规划专题图。以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比例尺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相一致。

(四)规划附件。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评审论证材料等。

(五)规划数据库。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拟成立某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农牧科技局、县环保林业局、县民政局、县统计局、县扶贫办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并指派一名同志作为工作联络员。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组织、协调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和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并审定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成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审查规划方案、协调重大问题、落实编制经费等。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事务,制定工作方案,组织人员培训,落实规划工作编制人员,解决编制中的技术问题,组织规划评审,开展完成县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编制工作。

(二)经费保障。

根据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要求,本次规划编制经费由县国土部门按程序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解决。

7

第五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技术措施。它既要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和指导,又是总体规划方案在专项土地利用上的补充和深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一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技术措施。一般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同时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解决某类特殊方面土地利用问题,使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科学和合理。若在不具备编制总体规划条件的地区或为结合解决当前某类任务时,可针对某一方面专门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如小流域综合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在内容的广度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超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而在内容深度上,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超过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可划分为土地开发、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和土地整理等几方面的规划,其任务是合理开发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获得最优的土地综合效益。 土地开发规划是通过对地区内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进行自然、社会、经济评价,确定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目标、方向和方式,确定土地开发规模,制定实现开发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土地开发规划通常分为农用地开发规划和城镇土地开发规划。

土地开发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开发活动,如将农地开发为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改变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状况,保障土地永续利用而进行的规划。如水土流失规划、盐碱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盐碱地的整治、风沙地的整治、沼泽化土地整治、红黄壤综合整治等类型。

土地复垦规划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破坏的土地,根据社会经济生态条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 土地复垦规划按其废弃地的类型可分为矿山开发废弃地复垦规划,煤矿塌陷地复垦规划,交通、水利等工程压挖地复垦规划,废弃宅基地复垦规划等。

土地保护规划是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这一国情提出的,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保障土地生态环境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及不合理占用土地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措施。

土地保护分为土地产权(资源类)保护、土地用途(珍稀物种类)保护和土地质量(生态环境类)保护,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将土地利用的分布状况加以重新调整,通过调整使土地利用方式、强度和结构适应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国家措施。

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土地整理一般为农地整理,而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上一篇:安徽省对口高考范文下一篇:阿里巴巴一达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