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法典化背景下法律解释问题初探

2022-09-30

1 我国民法法典化之现状

我国的法治发展决定了我国法制的完善,法治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利用民商事交往规则来制定民商事法律制度。改革开放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为了体现人权的人文关怀,传统民法典的一些内容被大量单行的法规所替代。在编纂风格上以保障社会秩序的安定为准,所有民法典的制定可以概括为科学化、抽象化、系统化、革命化。一方面体现在民法与商法的关系上,另一方面有关的民事法律按照一定的体例编纂成法典,是的以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可见,每一部重要民法典的产生,都以强有力的集中统一的政治权力使得统一法律和司法的目标得以实现。

客观上,民法典不能承担国家法律统一的重任,我国民法法典化走进了困境。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和法律本身的滞后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司法解释和单行法律的数量造成法典被大量的司法解释和单行法律所埋没,人们将更多的运用新法来“取代”发典。毕竟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应于社会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民商事法律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冲突,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工整理使得我们的民商事立法更加和谐、更加符合现实的需要。在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到宪法条款高度的同时,增强了立法机关的地位。民法典的制定不能将过多希望寄托于制定一部理想性的民法典之上,因为民法典的性格反映了制定该民法典时社会的整体性格。因此,在推进法制建设过程中,应该以客观、务实的态度面对民法的法典化条件已经成熟这一理论假设。我国经济运行模式已经向现代社会进行转型。民法典是体系型、科学性的表现,解决司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依然是个历史难题。在司法环节中,不仅是制度移植和理念流变的外在体现,其改革将涉及国家治理哲学、生命价值以及路径依赖下的现实变革。无庸讳言,民法典不能只停留在学术理想中的学术问题。无论是法学理论的研究深度还是法律实践中的司法现状,推进实现法典化的真正目的就是摆脱无效和浪费,推进法律逐渐走向效率和公平。

2 在民法法典化背景下法律解释的发展

2.1 民法典要协调相互冲突的内容

如:民法法典化中的公序良俗原则在发挥着确立健康公正的市场交易秩序的重要机能。公序良俗中的善良风俗强调法律或社会秩序之起码的“伦理性”。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公序良俗被扩展和浓缩成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的伦理化规范。这种伦理化规范在我国民法法典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可见,以民法法典化为背景的现代法律应当具有形式合理性。法典化是法律的最高形式,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曾为无数学者所企盼。如今,我国几个重要的法律已具备了法典的特点和功能。然而,目前还是没有健全的民商法律制度,从而不能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民法其特定内涵就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权利在于对权利的合理确认和对权利的充分保障。当公民的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均可诉诸于公民法和刑法来得到保障。从而,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市场经济的民法典。通过制订民法典可以有效地解决单行民事和经济法律的冲突和不协调的问题。今天制订和颁布一部先进的、体系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法典将不仅使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得到有效的调整,而且民法典是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不然缺乏系统完备的民法典会使法官在处理案件时无法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

2.2 法律解释要确定民事法律理论的成熟

民法法典化背景下,法律解释存在着现实的必要性。民商事交往活动中以民法典为主要的行为规范。通过法律解释的形式来指导实践,并对实践中的操作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中国民法典下的法律解释应注意坚持传统文化中的“混合法”优势,“混合法”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骄傲也是世界法律文化的宝贵财产。我们把握民法典的“混合法”特色,要求从外延上使成文法和判例法及其他法律渊源并生共存。从内容上使民法典在总体上不丢失实体法、民事法等应有固有之物质。

3 民法法典化背景下法律解释途径的探索

3.1 明确目标

法律解释的目标是探究立法者的意旨,将立法者的认识重新认识。法律解释是以制定法律之时作为时间参照来确定法律的含义,实质上不过分强调历史解释。主观说的支持者认为,在法律解释过程中,所有的立法资料都是依据立法者的意思。法的渊源法的渊源是指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法律的渊源是指以制定法形式表现的法,第一要需要考虑制定法是否包括司法解释;第二,制定法是否包括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国家之间的约定,但同时也是国家的意思决定,它的签署具有拘束国民的效力。如:《民法通则》第142条第8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可见,就涉外的民事案件来说国际条约没有要求国际条约必须转化为国内法。由此可见,法官为了实现法的公平正义,则应当在探求法律的意旨时充分考虑立法者的意旨。

3.2 遵循原则

3.2.1 确立法律解释的安定性和妥当性。

法的安定性和妥当性的统一是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法官解释法律的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法官“依法裁判”与其创造性解释法律之间的矛盾是法的安定性与妥当性之间的矛盾。法律解释学经历了从概念法学向自由法运动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体现法的安定性和妥当性的统一的过程。概念法学强调法官应当消极地司法,其意图就是要保障法的安定性。

3.2.2 突破法律解释方法上的局限性。

中国民法典不应完全重踏西方近代民法之路途,应该在充分伸张个人权利保护之民法精神的同时使个人与社会双重利益在民法中得到衡平与兼顾。如:在民事主体体系中注意对社会群体的保护;在物权中协调科学文化技术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民法典应体现以权利本位为主的立法思想。法律解释的方法是达成共识的方法,其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实现法律推理的可理解性。每个法官和案件的当事人都无法实现法律推理的可理解性。

3.3 规范方法

3.3.1 解释方法的独立或叠加使用。

解释方法的独立或叠加使用在解释方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比较法方法,其缺陷在于法律具有地域性,同一法律受历史、地理、风俗、法律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司法实践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沟通存在现实的障碍,因而比较法方法在法域不断融合的趋势下具有独立实用价值。

3.3.2 习惯法。

习惯仅具有补充制定法不足的作用,习惯法仅辅助制定法发挥作用。在民事方面不承认习惯为法源的观念已经没有了存在的空间,习惯法必须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这样有助于实现判决的可接受性。如:民法通则的司法关于合同法的解释也很多。司法解释仅在法院内部上传下达,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很难了解。因此只能对裁判作出指导。通过制订民法典,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是通过地方政府颁布的地方性规章予以填补的。如关于期房买卖、建筑物区分等“规章调整”,很多规章在制订中没有必要设立,可以利用习惯法为民众提供服务和方便,以罚款没收为处罚方式来对交易关系干预。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在尊重不同习惯的基础上使法律能够与社会同步发展,进而避免法本身的僵化。法官不可能从制定法之中寻找到所有可供适用的裁判依据。此时,此时就应当依据自己如作为立法者应提出的规则进行裁判。

3.3.3 法律漏洞补充法。

对法律漏洞进行补充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依据习惯进行类推适用、目的性限缩、目的性扩张。依据概括性条款填补法律漏洞等。二是进行超越实在法的法律之续造。法律漏洞补充中所涉及的扩大解释和限制解释必定要考虑到立法原意、目的和实施的后果。而比较法解释和类比解释同样是一种参考因素,只有在其他解释得以成立的前提下他们才具有支持性的证据力或否证力。法律是否存在违反立法计划,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价值、目的、原则等。

3.3.4利益衡量方法。

在法律规定明显缺乏合理性或法律规定争议较大时,对各种发生冲突的利益进行评价并进行选择。当问题悬而未决,不同解释方法出现不同解释结果时各种解释方法的选择和适用就是随机性的,疑难案件的判决引起的整个司法过程杂乱无章的局面也不会有彻底改观。因此在无力回答在何种情况下后位的解释方法可以取代前位的解释方法,法律解释规则与解释本身密切相关,解释的最终目标在于满足各种生活需要和利益。但是法律解释不可能丢失针对法律文本作出“理解”的基本属性。由于各种形态法律在适用中可能指向不同的结论从而发生冲突,解释规则所提供的预设作用对于法律解释的实际操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建立一个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体系有助于使得法律在思想、道德的水准上一致。

总之,我国法典化下的法律解释有助于实现法的渊源的查找和法律解释方法方面的统一,依据习惯法或法理进行裁判,进而充分发挥法律的社会效果。

摘要:民法法典化倾注于民法典本身体例和具体制度的研究上。法国制定民法典的初衷在于统一全国法制而制定民法典。德国在政治上完成统一后民族意识高涨,从而对民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正常化的治国理念下,法律再次进入人们生活的空间。就构建健全的民法制度而言,只要弥补物权法律制度缺失就基本完善的民法体系就能形成。与此同时法学教育进入正轨,在司法实践上,急剧上升的受理案件逐渐有利于法律制度的完善。在全国人大的总体目标下,民法典的制定更显示紧迫,同时,有关制定民法典的国际交流研讨会议形成浓郁而热烈的氛围。可见,探讨我国民法法典化的现状,分析在民法法典化背景下法律解释的发展,阐述民法法典化背景下法律解释方法,有助于把握法典化的方向和中国民法典的命运。

关键词:民法法典化,法律解释

参考文献

[1] 郭振杰.中国民法法典化检讨[J].河北法学,2004(6):31-35.

[2] 江平,王利明,等.民法典: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专家学者谈中国民法典的制定[J].法律科学,2003(3):3-24.

[3] 王利明.关于我国民法典体系构建的几个问题[J].法学,2003(1),12.13.

[4] 韩桂君.中国民法典制定的冷思考[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1):56-57.

[5] 王宏宇.关于我国民法典法律解释的概述[J].法学,2010(6)_107-108.

上一篇:基于社区经济环境下小微企业发展问题和策略研究下一篇:浅谈情感式教学的内涵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