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2022-06-23

第一篇: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不要做手机的奴隶

--------主题班会材料

《南都周刊》的调查显示, 目前世界上最少有70%的人拥有手机,14%的人夜间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手机。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品,在我们眼里,可以食无鱼,不能没手机。 手机也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为它已改变了人类的交流和表达方式。手机上网使得知识和信息传播更便捷,我们使用手机发短信或发邮件,还可以听音乐、阅读书籍、了解新闻、上网并玩游戏、买菜、买日常用品、查天气、拍照、拍视频……手机已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手机是科技创新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然而,由于人们过度对手机使用和依赖,渐渐成为手机的奴隶。

1.减少与家人、朋友、同学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淡化了人情味。

生活中,一但找不到手机,老觉得是个事;一会不摸手机,浑身不舒服。只要有闲暇,有意无意去瞅瞅它;闲着没事,不停地摆弄它;回到家里,一人一部手机,各瞅各的,沟通少了;就是半夜睡醒了,也要拿过来玩一会,睡眠少了;连上厕所那短短的几分钟,也总是忘不了捎上它,只为图一时之快。通过手机,人打发了时间,可手机也打发了人。不是人主宰手机,是手机主宰了人的生活,我们自觉不自觉上了手机的当,变成了手机的奴隶。不爱和家人、朋友、同学聊天,现在的手机把人情味都玩淡了。”

2.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手机上聊天、玩游戏等上,减少看书、运动的时间,使思维与现实脱离。

在美国,每天就会有两百万亿条短信在交流;42%的美国人会用手机来消遣;44%的美国人用手机上网;54%的美国手机用户会用手机向他人发送图片或是视频;29%的人的手机在一段时间内会关机,仅仅为了休息片刻;还有13%的美国人在用手机逃避各种不喜欢的社交。手机使得年轻人的思维更容易脱离现实。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编辑短信或是在手机上聊天、玩游戏,根本没有时间花在书本、运动或者与大自然的交流中。

3.未成年人更容易成为手机的奴隶,失去更多的快乐。

刷微博、打游戏、购物、工作,手机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便利的同时,也剥夺了我们更多的快乐。据调查,“机奴”群体正在趋向低龄群体。很多成年人尚不能自控,何况孩子。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更容易被手机掌控、异化,手机中不良信息的泛滥更易污染孩子的心灵。

手机本应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是我们的朋友,不要让手机过度插足你的生活,不要做手机的奴隶,应还它作为工具的本来属性。

请班主任利用5月6日班会课组织学习。

晋宁四中

2014年5月4日

第二篇:你那么好看不要生气,做情绪的主人更利于感情的维持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当你埋怨上天对你不公平,还没遇到适合自己的对象,或者感情里不如意时,其实,事情的好与坏往往在于你的一念之差而已。改变心态只需一分钟,而这一分钟往往能改变一整天。所以,别拿“脾气直、性子急”当借口,去伤害身边最亲近的人了。你那么好看不要生气,多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否则,埋怨的话说多了,不仅收不回来,还会影响你跟他之间的感情发展。

感情裂痕的增加,往往在于你不愿意去理解。

恋人之间会发生矛盾,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你跟他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多,而别人即使会发生争吵,但是不管是频率还是严重程度都没有你的多,你的深。当感情出现矛盾时,很多女生都会责怪男生不懂得关心自己,理解自己,迁就自己。可是,当你在责怪对方的时候,你是否又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人都有一个惯性,当问题出现时,都会习惯性地把责任归咎到对方身上。可是,你真的没有责任吗?著名情感专家说过,“感情是两个人的,造成分手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所以,当问题来了,解决问题,降低矛盾点最正确的方法不是指责谁的不是,而是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理解对方,同意对方的观点,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感情裂痕才不会不断增大。

管理好自身情绪,才会得到更多的爱。

高情商的人不管走哪,都会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因为情商高的人,遇事总会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去应对。在其烦恼和生气的时候,也不会随便就把怒气往别人身上发泄。当然了,他们也不会因为事情的不好而怨天尤人。在这点上,很多恋爱中情侣和婚姻中的夫妻都是做不到的。因为经济条件不好,整天为着柴米油盐这些事情烦心,而埋怨自己的丈夫能力不好,赚不了钱。埋怨自己嫁了一个对自己不关心的丈夫而到处跟朋友诉苦,甚至出轨等。

可是,当你不停地埋怨,不停地哀伤时,事情就会变好了吗?事实上,当你以一个怨妇似的形象出现在对方面前时,别人只会觉得你的价值更低,甚至会反感你,而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最后也会想要离开你。所以,与其自怨自艾,还不如换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事情,或许你会觉得“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人最愚蠢的事情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当然,自己也会有犯错的事情,但是若你总是以负面的情绪去看待事情时,最后它也会以不好的结果出现在你面前。

本文出自疑爱答。

第三篇:不要让研究生成为数据的奴隶!”

《科学时报》作者:易蓉蓉

“对于研究小组的课题负责人来说,要下定决心善待您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等,不要让他们成为数据的奴隶。要积极推进他们的工作,将他们未来的职业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前。保证他们能够像您一样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新年。”这是2004年最后一期《自然》杂志社论向科学家提出的5个新年期望之一。“导师应善待研究生”被《自然》慎重地列为新年

期望之一,显而易见,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问题。

在北京某研究所的一个实验室里,4个博士生很坦率地和记者交流了关于导师与研究生的一些问题,结束交流后才觉得这个话题未免沉重了点。这个实验室面积很大,格成十几个小单元;装修得很好,家具电脑等物品也很不错,看得出经

费比较充足。

“我们现在经常见不着导师”

“我们现在经常见不着导师,为什么?他必须出去跑,跑课题、跑项目。以前他刚回国的时候,还是经常在实验室的。不是他本人想出去跑,而是现在的课题就是这样申请的——不是因你的实验室在自己的领域排名靠前,比如发表论文又多又好,各种比赛都拿前几名,就给你最多的经费。据我们导师介绍,在国外的时候,只要你做得最好,第二年的经费自然就最多。国内就不一样,不看你的排名,而看你和某些官员的关系。关系“铁”的拿得多,关系远的肯定拿得少。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我们导师跟实验室的另一位老师说,明年是否考虑增加一个有这方面特长的人,专门去申请国家课题和争取横向项目。他说自己尽量关起门来不想这些烦心事,否则整天在外边跑,科研都耽误了。”与导师的交流机会越来

越少是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当课题经费成为维系实验室运作和科研人员收入的重要支撑时,课题负责人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争取课题和项目上。而目前,国家课题经费的分配权掌握在行政人员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手中,于是行政人员几乎成为科研人员围绕的中心。近年来,将管理科技资金的功能转移到相对较为独立、受行政干扰较少、评审较为公正的部门的声音越来越

强烈。

另外,还有观点认为,科研人员通过课题经费来增加收入的制度在改革之初的确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时间长了,其消极作用逐渐开始显现。美国科研人员的收入也与项目经费挂钩,但比例不像我国这么高,而在欧洲则是完全脱

钩的。

一者,导师带的学生越来越多;一者,导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争取经费,于是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及二者之

间的交流成为令人担心的问题。

“导师存在严重的项目驱动倾向”

“我们和高校不太一样,实验室主要还是做项目和课题,我们导师存在严重的项目驱动倾向。说实话,开始的时候做项目还是很好的,可以锻炼很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做项目会给你一定的压力,你必须赶紧学、赶紧做好,不能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但是到第三年、第四年,就觉得是低水平的重复,老是原地踏步,学术层次提高不了。我认为我们导师指导学生独立科研的意识不强,项目驱动倾向强一些。研究生应专注于学术基础的夯实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导师应该多从我们的论文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考虑,而不仅仅是项目驱动。因为项目分给很多人做,我们都只对自己负责的这一部分比较

了解,独立科研和整体能力还是不强。”导师的项目驱动倾向成为他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很多实验室的老师科研任务较重,带学生的意识可能稍微差一些。这还仅仅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最令人担忧的是他们主观上将研究生和博士后视为数据的奴隶,视为廉价的劳动力,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学生未来的职业利益抛在脑后。

研究生不能奠定扎实的科研基础,以致没有强劲的后发力。

“导师自己的论文也有水分”

“我们导师不是我们这个领域最牛的,但是科学院的任务是每年要发表若干篇SCI论文,所里也有自己的规定,哪有那么容易啊!说句实话,我们导师自己的论文也有水分。当然我不光是说我们导师一个人,很多论文都是这样,因为现在的评价体系就看重论文的数量,而不是质量。我们平常看文献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看到某位作者的这篇文章,突然联想到他另外一篇文章,好像是一篇文章拆分成的若干小论文;还有的是将不相干的内容杂糅成一篇论文,都不知道编辑收了多少版面费,或者他们关系多么铁,„掺水‟、„拼凑‟的投机取巧行为随处可见。我们研究生现在也同样有指标,博士生一律要求在SCI的期刊上发文章,挺郁闷的。我们老板都到不了那水平,我们就更别提了。我们有时候就把论文改头换面一稿多投,碰碰运气呗。还有,我听说别的所去年一个博士生为了在3年内毕业,改了实验数据,导师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差不多是默认了,好像自己的弟子3年毕不了业自己也很没面子。其实国外博士作六七年的多得是,根本不该以

年限而必须以水平来衡量是否合格。”论文注水是这些博士生提出的第三个问题。

将论文指标与学位、职称、评价结果直接挂钩,成为研究生和导师们写论文“求量不求质,攀高不务实”的驱动力。而注水多多的论文自然会遭到权威杂志的“无情拒绝”。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早在1998年,《自然》杂志就向中国科学家发放了

一份如何投递文章的小册子,封面上印有一句中国古训——“质重于量”。

据统计,2002年,中国科学家以第一作者在《科学》和《自然》这样的国际顶级科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只有15篇;在国际权威的《科学引文索引》(SCI)中,中国论文数在全球排名第6;中国科技人员发表的论文总数有7.7万余篇,超过法国,跃居世界第5,但平均被引用率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数量上,中国称得上是论文大国,但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中国论文的质量和引用率为何如此之低?《科学》杂志编辑盖伊·里德豪夫分析,“中国论文发表遭遇的最大问题还是研究基础

水平低”。

课题负责人跑课题、做科研和指导学生的时间减少、项目驱动、论文注水拼凑是学术界非常普遍的现象,关键是这对

学生或者未来科研工作者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育学者认为,一定要把学术规范与为人师表结合起来。他说,“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人师表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三者之中“传道”放在第一位。“道”包括为学之道,也包括为人之道。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现在很多学生之所以改实验数据,拼凑毕业论文,在学术上犯规、栽跟头,就是因为缺乏正规的学术规范教育和严格的学术训练,不少指导教师没有尽到为人师表的责任和义务。学术规范应成为学术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之一,研究生教育应抓紧补上学术规范教育这一入门课,以培养其学术伦理、学术纪律、学术素养和

学术能力。如果研究生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那么导师理应承担失察、失职的责任,并引咎受责。

第四篇:不做信息化的奴隶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曾经,它是天涯海角。而现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答案却成了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虽然这仅仅是一句戏言,但却真实的折射出我们平日里的生活姿态,早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手机在哪里,晚上睡觉之前还是在玩手机,我希望在此刻大家思考一下,到底是我们控制了手机,还是手机控制着我们?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信息化的发展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就比如,信息技术为我们拓展了交往的机会,并且努力激发着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又因其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人们思维的敏捷性,除此之外,它还充分地帮助我们发挥自主性和独立性。原本这都是值得我们利用的资源,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因为抵不住手机的诱惑,我们成了所谓的低头族,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低下头来玩手机,我们不愿意听课,没有时间去陪父母,没有机会和朋友畅聊,我们将学业,友情,亲情冷落,却一直都对着手机傻笑。

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小说,深陷在电脑游戏的怀抱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舍弃了时间,只为换回那一丝在游戏中获得的快感。慢慢的,我们变得贪图安逸,变得邋遢,变得颓废,有时候我们居然连下床吃个饭都嫌麻烦,原本踏实平和的心开始一点一点的腐烂,直到我们再也找不到那个为了梦想奋斗的自己!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大学生活吗?

百年前的中国,人们躺在床上吸食着鸦片,在吞云吐雾间,毁了自己,也差点毁了中国;百年后的中国,人们躺在床上沉迷于手机,堕落在电脑的诱惑中,正是这惊人的相似,正在慢慢的,一点一点消磨着我们的意志,一点一点将我们刻苦耐劳的品质磨去!

可我们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啊。就像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到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承担起复兴中国的伟大梦想!我们所要做的,难道就是每天抱着一块会发光的砖头痴痴傻笑,就是在各种空间朋友圈里自我陶醉吗?,难道就是每天呼朋唤友在拉着窗帘的阴暗房间里敲击键盘?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仅仅就是这些虚无的东西吗?究竟是信息化的弊端太大,还是人类的惰性、欲望太强而忽略了信息化带给我们的宝贵资源?

我想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利用好信息化时代为我们所创造的条件,我们应该庆幸,庆幸生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庆幸这个时代带给了我们最庞大的信息资源,还有那正在走向透明的知情权,以及随之衍生扩散而来的人际社交网络。而我是公安情报专业的学生,信息是我在专业学习中接触到的最多的一个词语。我们未来很多的工作都要借助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无疑是十分庞大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利用好信息化带给我们的资源,更有底气更加热情地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踏踏实实去学习,是用知识,用素质,是用文化去承担起中国的复兴之梦!

在这个最应该奋斗的年代里,在我们最美好最宝贵的青春里,不做信息化的奴隶,我们是未来的主人!

第五篇:别做自己的心理奴隶美文摘抄

行走职场,你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心理奴隶”。所谓“心理奴隶”,实际上是在形容一些职场人被某种死板认知或理念束缚后困顿不安的生存方式。他们背负着各式各样的精神负担,然后将自己陷入条条框框中举步维艰又茫然无措。只有摆脱这些精神枷锁,你才能获得职场上如鱼得水的自由。“心理奴隶”闯关记:

“别人怎么想”不重要

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到了身边多位朋友,因为这场浩劫被裁员后的小王成了彻底被“别人怎么想”俘获的心理奴隶。跳槽到现在这家公司后她经常会为昨天在餐厅就餐恰巧跟领导做到一张桌子别人是否会认为自己在拉关系、打小报告;今天穿这件时尚一些的衣服是否被同事认为卖弄;明天为了尽早完成任务自愿加会儿班是否被大家认为表现给领导看;后天的部门会议上大胆发言会被领导认为不知深浅,自不量力等莫名的思绪困扰,太多的别人的看法让她每天在单位里谨言慎行,工作环境死气沉沉。眼见工作局面无法打开她异常得烦闷。

对策:

在心理学上,当敏感个体严重被环境因素左右时,往往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是当事人的自信心建立主要依托于“外界肯定”的幼儿模式,而不是基于“自身认可”的成人模式。改善的根本方法是建立起内在的自信心。

第一步就是先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上发现自己“优于别人”的价值,比如“我比某某更会砍价”、“这个报告我交得比某某早,我比他更有效率”、“下雨天我包里有伞,我更有先见之明”……第二步则是要学会“以自己为中心”地做一些生活中的小决定,比如“今天心情好,穿件粉色的上衣”、“明天下午要去逛街,索性今天加班多干一点吧”……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可以帮助你将行为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到“完成任务”的根本宗旨上来,从而一点点摆脱“别人”的掌控与束缚。

“我肯定不行”是魔咒

出身农村的凤凰女小雅一直很自卑,从上大学到如今进入职场五六年她不明白为什么周围的人都那么乐观,就连做错了事也能“阿Q”一下,而自己总是想着“我肯定不行”这5个字:比如:公司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资金链出现问题为了扭转局面,领导决定集策群力面向全公司征集有效方案,同事们都认为这是保住职位的好机会,一个个跃跃欲试,只有小雅无动于衷,她觉得这个报告就算写完了领导也一定不在意;新方案我肯定不适应;我干得再卖命也没人会表扬……

对策:

像小雅这样的心理奴隶通常会认为自己缺乏机遇、缺乏赏识,以至于会“注定的”一事无成。本身定位过于消极,会使当事人由于缺乏对于“成功”的期待而倍加恐惧失败,从而在自怨自怜中无法竭尽全力,甚至拒绝努力。

挣脱这种消极枷锁的方法是培养出积极的思考方式。打消消极预期的方法就是将一件事拆分成具有若干步骤的“小事”,并且将这个过程落实成文字。比如你面临一个“提交各人企划”的任务,则可以在纸上写出如下步骤:“收集信息——明确思路——确定基本框架——下班后找到空闲时间——撰写——修改——递交——等待反馈”。然后在任务的具体进行中,完成一步就在纸上划掉一步。这种“大变小”的处理方式会使你很容易把握未来方向。

“恐惧感”不可怕

只要是没得着好结果的事情,文慧都能从中吸取到“教训”并且铭记于心:“上次参与的改革企划收效不好,今后再也不效法了”、“昨天开会主动发言,结果被领导说想法片面,以后再也不吱声了”、“提交的方案完全不被采纳,以后再也不操心了。”……时间越长,“不能做”的事情就越多。

对策:

当“对于失败的恐惧”大于“对于成功的需求”时,人就会因为过多顾忌“感全性”和“稳妥性”而逐渐丧失冒险精神及创造力,并通常在作为上平庸无奇。这种“怕处很多”的心理奴隶,需要及时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担心害怕?而究竟又在具体担心害怕些什么东西?在找到了明确的心理症结后,应当尽量把握“相似但刺激较弱”的其他机会努力攻克症结。

比如文慧因为曾经被领导指出“想法片面”而不敢再在会议上主动发言。那么应当明确她需要强化的东西就是“发言”。她可以先尝试在同事之间的日常工作讨论中主动发表看法,因为即使遭遇到不同意见也没有“上级否定下级”的尴尬与灰心,并且要尝试寻求有利依据维护自己的想法,不轻易苟同;等到她切实具备与人辩论的勇气后,就不再惧怕别人的质疑了,同时也具备了较为缜密的思维方式,进而可以重新尝试在领导面前表达主张。

“为时已晚”不可信

在艾米看来,自己错过了太多有意义的事情:26岁为什么没有进修在职硕士呢?29岁为什么没有辞职生孩子呢?30岁为什么没有竞聘部门经理呢?……如果世上真的有人卖“后悔药”,她一定第一个跑去买。

对策:

“爱后悔”是艾米这样的心理奴隶最显著的特征。他们经常由于职业预期与职业理想不能变为现实,而又在事后“追悔不已”的心态下悲观绝望。他们习惯将事情视为“当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些容易后悔的人,可以考虑尝试心理学上的“3栏技术法”来缓解一味消极的悲观情绪。首先找一张白纸划分为3栏,分别命名为“后悔的事”、“思维误区”和“合理反应”。首先在第一栏中将自己认为后悔或错过的事详细充分地写出来,尽情宣泄情绪;然后在第二栏中与自己所写的内容逐一进行辩论,并将所有盲目的后悔与绝望逐一批判;而后在第三栏中总结出自己与该事件相关的现有资源,认真思考怎样利用这些资源尽量使现实得以最大程度的挽回,并将各项打算与计划按步骤写清。这种方法会帮助你在将笼统“后悔”落到实处的同时也看清自己现存的优势,并暗示你积极应对。

上一篇:白衣天使教学设计下一篇:毕业生登记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