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东台

2022-09-11

东台, 古称西溪、晏溪、东亭、海春, 据传以盐兴, 现处江苏省盐城市辖内, 依黄海而建, 为海滨城市。东台地处江苏中部平原, 东濒黄海, 南邻海安, 西界兴化, 北毗大丰, 西南与泰县接壤。南至北36.5公里, 东至西63.25公里, 海岸线长85公里, 土地总面积2308平方公里, 居南通、扬州、盐城三市交界处, 距省会南京260公里。[1]

一、东台的盐文化

据考古发现, 东台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人类生存痕迹, 历经千年, 至南唐升元年间才于海陵县置泰州, 设海陵监于东台场 (盐场) 。之后的宋、元、明, 及至清乾隆三十二年, 东台均由泰州管辖。清乾隆三十三年设立东台县, 隶属扬州府。民国年间, 因战乱纷杂, 东台先后隶属多个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 从1950年起, 东台改属盐城专区, 至今仍为盐城市下辖地级市。

北宋时期, 东台称西溪, 是有名的盐税征集地之一, 名相吕夷简、晏殊、范仲淹都曾在此做过盐税官员。据传, 吕夷简的《咏牡丹》 (异香浓艳压群葩, 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 凭谁移入王侯家。) 、晏殊的《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都是在西溪任上所写。今东台还有牡丹亭遗址, 相传就是吕夷简在西溪任上为民造福, 当地人在他离任后为了纪念他而建。据《范文正公年谱》记载, 范仲淹于天禧“五年辛酉, 年三十三岁。监泰州西溪镇盐仓。”《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也记载范仲淹“监泰州西溪盐税”。在其任上还留下“谁道西溪小, 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 曾向此间来。”[2]的诗句。范仲淹在西溪任职时曾通过发运使张纶奏请修复捍海堰, “泰州海堰久废不治, 岁患海涛, 冒民田畴。公言于发运副使张纶, 请修复之。纶遂奏以公知兴化县, 总其役。难者谓涛患不息, 则积潦必为灾, 纶曰:涛之不患十九, 而潦之患十一, 获乡亡少, 岂不可乎!役遂兴。”[3]楼钥的《范文正公年谱》中也有记载:“有书与发运使张纶, 言复海堰之利。”范仲淹虽因母丧未能主持修完捍海堰, 但人们为了纪念他曾为修复捍海堰所做的贡献, 还是将捍海堰称为“范公堤”, 至今仍造福于东台人民。

东台有着悠久的盐灶文化历史, 其灶撇文化是中国盐文化的发源地。因东台沿海而建, 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煮盐业兴盛, 盐文化随之而兴。既然煮盐, 必定垒灶, 在东台, 目前以灶命名之地达20处, 包括:市北灶居委会、南沈灶镇、头灶镇、三灶村、兴灶村 (属东台市下辖村委会) 、华灶村、四灶村、新灶村、沙灶村、下灶村、上灶村、十灶村、李灶村、常灶村、包灶村、西灶村、金灶村、兴灶村 (属头灶镇) 、六灶村、徐灶村等。这些村名也从另一个方面映证了古代东台煮盐业的兴盛。除这20个镇、村外, 应当还有不少以灶命名的村庄启用了新名字, 如曾经存在的“高灶”就在近些年被“练坳”所代替。而且, 不少村以数字加“灶”命名, 如头灶镇、三灶村、四灶村、六灶村、十灶村等, 中间还有几个数字并未出现, 是历史上并无这些村名, 还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消亡了呢?此为今人所不解。此外, 以数字加“灶”命名的村落大多位于东台市的西部, 离如今的海岸线较远, 这是否可以作为数百年间海岸线向海洋不断推进的例证呢?

东台, 从南唐时兴, 说来也有千年的历史, 因其靠海, 古时煮盐业十分发达。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 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看到古时煮盐业兴盛的痕迹, 所遗留下来的古迹亦没有任何与煮盐有关的。如今, 只能从文献记载及几个村落名字中勾勒出古镇旧时兴盛的轮廓。

二、东台的古迹及传说

1、古迹

海春轩塔, 又名孝母塔、镇海塔、广福寺塔, “在唐初至迟在北宋初即已建成”[4]。清朝嘉庆《东台县志》载:“海春轩塔在西溪南广福寺侧, 传为唐尉迟敬德监造, 塔顶有提名”。“海春轩塔为七层八角砖结构密檐塔, 塔高20.8米, 底层直径7.2米, 每层每面有神龛供奉佛像。中空无梯, 无地基, 就建在泥地上, 屡遭地震和水灾, 仍巍然屹立如初。塔的宝顶原是铜葫芦, 用‘风火铜’铸成, 随着日照光线不同, 能变幻成七种色彩。”[5]1985年, 江苏省古建筑专家曾从建筑层面对海春轩塔进行了勘察和考证, 认为该塔应是修建于北宋早期, 只是留下了许多唐时塔建筑的特点。从文献和建筑史角度进行考证, 发现了两个角度呈现的结果有差异, 所以海春轩塔究竟建成于何时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2、护国寺

护国寺, 又名护国禅寺、泰山寺, 坐落于东台市西郊晏溪河南, 通圣桥下, 位于今东台戴南镇护国街。相传护国寺始建于唐代。清嘉庆《东台县志》记载, 护国寺建于宋朝, 是一座千年古刹。山门殿前额有“敕封护国寺”字样。据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镇江金山江天禅寺住持、慈舟大和尚辨识, 确认“护国寺”为唐太宗李世民笔迹, 而“敕封”二字出自清康熙帝玄烨御笔。

护国寺正殿殿内左右立哼哈二将 (金刚力士) 。第二进是天王殿, 迎门供奉大肚弥勒佛, 左右为四大天王, 弥勒佛背后是手执宝杵的韦驮天象。第三进为大雄宝殿, 供奉释迦如来、弥勒如来、药师如来3尊金身大佛和左右胁侍阿难、迦叶及十八罗汉。大殿后面修有海岛, 观世音菩萨立于海岛之上, 两旁有善财童子和龙女, 四周为观音救八难群像。大殿之北原有藏经楼, 一百多年前遭回禄之灾。大殿东侧为佛事堂 (水陆堂) 、斋堂、僧房。庭院中有回廊, 有百年银杏二株。[6]

3、传说

天仙配传说, 即董永七仙女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 却很少有人知道东台是其发源地之一。所谓传说, 便有口耳相传之意, 与现实总有出入。但董永七仙女的传说却有很大可能是基于现实存在之事, 进而对现实之事的一种神化。

早在唐时就有关于董永的记载:“董永者, 少偏孤, 与父居。乃肆力田亩, 鹿车载父自随。父终, 自卖于富公, 以供丧事。”[7]南宋祝穆所撰写的《方舆胜览》中也有关于董永的记载:“海陵西溪镇, 汉孝子董永故居”。此海陵西溪镇便是东台的古称。当时, 祝穆会将董永编进《方舆胜览》, 证明当时董永的孝行早已声名远扬。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则是在之后数百年间不断被人杜撰出来的, 用以丰满董永的形象。三国时, 曹植曾有诗言:“董永遭家贫, 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 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 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 神女为秉机。”[8]元时有载:“董永少失母, 养父。家贫佣力, 至农月以小车推父置田头树阴下, 而营耕作。父死后, 自主人贷钱一万, 自卖身为奴, 遂得钱葬父。还于路忽见一妇人, 姿容端正, 求为勇妻, 永乃与俱诣主人。……而辞永曰:我天之织女, 缘君至孝, 天帝令助君偿债。言讫, 凌空而去。”[9]

其实, 除了江苏东台, 还有山东博兴县、湖北孝感市、江苏丹阳市、江苏通州市等20多地都曾有董永的记载。不过, 经多方研究, 东台“董永传说”得到国家认可, 于2005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三、东台的特产

东台有四大特产:发绣、鱼汤面、陈皮酒、东台西瓜。这四大特产远近闻名, 除东台西瓜外, 其余三大特产均被列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

1、发绣

发绣, 顾名思义, 即以头发为丝线成绣。中国古代女子针敝女工技艺炉火纯青, 江南一带女子尤其擅长针敝。绣花多用丝线, 古代中国江南地区桑蚕业兴盛, 故绣艺卓绝者不在少数。东台虽地处江南, 桑蚕业却不发达, 所产蚕丝质量达不到制作丝线的标准, 东台人后取少女发丝替代昂贵的丝线, 发绣便产生了。

东台发绣以人的发丝替代普通丝线, 用绸或绢作为载体, 利用头发黑、白、灰、黄、赭的天然色泽, 采用接针、切针、缠针、滚针等不同的针法刺绣而成, 比起丝绣, 发绣色彩柔和, 且耐腐蚀, 利于收藏。[10]

发绣起源于何时, 现已不可考。古籍中对于发绣的记载也寥寥无几, 现已知最早提及发绣的是晋代王嘉《拾遗记》:“孙权赵夫人, 能扸发, 以神胶水续之……织为罗榖, 裁为幔, 内外视之, 飘飘如烟气轻动, 而房内自凉。”[11]现存最早的发绣实物为《东方塑像》, 南宋年间所作, 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此外, 清朝康熙年间曾出版《绣考》, 书中提及:“唐, 海陵西溪镇发绣阿弥陀佛像……”, 东台古时名西溪, 属海陵。故, 以东台发绣始于唐计, 发绣已有千年历史。

东台发绣发展至清末进入低迷状态, 一度濒临消亡。虽有实业家张謇积极保护, 但战争频发, 社会动荡, 发艺刺绣技术的传承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逐渐趋于平稳, 发绣的传承开始迎来春天。经过政府及苏绣大师的共同合作, 终于创作出新中国第一幅发绣作品《秋风纨扇图》。一次为转折点, 东台发绣终于再次复苏。目前, 东台发绣经过墨绣、彩色秀、双面绣等发展阶段, 又新创了双面三异绣技艺。

因发绣艺术的复兴, 国家文化部授予东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也称之为“中国东台发绣艺术之乡”。2009年, 东台发绣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保护, 并于同年6月20日正式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国家授予的称号证明东台发绣得到认可, 发绣技艺亦得以借此传承。

2、鱼汤面

鱼汤面是东台传统特色小吃, 于2015年11月成为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东台地处鱼米之乡, 水系发达, 鱼虾丰富, 是鱼汤面成为美食的重要基础。东台鱼汤面选料讲究, 工序复杂, 有效地将东台的特色完美融合在一起。制作东台鱼汤面, 首先要选用上等鳝鱼“笔杆青”, 将之入沸水汆、烫后划取鳝丝, 鳝丝调味后油炸成“脆鳝”, 为鱼汤面盖浇。之后将鳝鱼骨混以猪腿骨、野生鲫鱼、野生黄鳝、湖虾籽、文蛤一起熬煮成为底汤, 传统鱼汤面对熬汤的水源也颇讲究, 据传早年熬制鱼汤面定要去东台市区外的泰河村十八里河口附近的“淤溪口”取活泉水。

制作传统鱼汤面的面条也有讲究。传统鱼汤面的面条称为刀切面, 分大刀面河小刀面。大刀面制作较粗犷, 以木杠为压面工具, 胯部压木杠, 腿部下蹬压制面条。大刀面的特点是细而韧。小刀面制作较精细, 选用高筋面粉和鸡蛋清为原料, 人工和面, 以擀面杖擀、推、压面团至薄如透明, 之后将面皮折叠, 快速切面至细如发丝。两种刀切面最终都要达到薄而韧的要求, 才能保证煮出来的面条爽口、筋道。

关于东台鱼汤面的起源, 当地流传一个传说:相传清朝乾隆年间, 一位宫中御厨因犯错被逐出皇宫, 一路售卖吃食辗转来到东台, 被当地一位面馆老板遇见, 并延为主厨, 最早鱼汤面便出自这位曾经的宫中御厨, 传承至今。

然而, 出身烹饪世家的章国荣翻阅多方典籍却找不到有关乾隆年间鱼汤面的记载, 最终结合自家祖辈制作鱼汤面的历史, 得出结论:鱼汤面最早不会超过清朝嘉庆二十二年 (1817) , 最迟不会晚于清末民初。[12]

3、陈皮酒

陈皮酒为东台特产药酒, 至今已历千年, 据传于宋代范仲淹任官东台时开始发展。

相传范仲淹事母至孝, 范母生病不服药, 在当地名医建议下以稻薪、麻筋糯米、陈皮、党参等中药制八珍汤, 后以高邮湖水酿汤, 并以瓮存放, 称“陈皮瓮”, 为原始陈皮酒。陈皮酒有调和气血、温养子宫、益肝强肾、舒筋活络之效, 尤其适用于年老者强身健体, 及孕妇产后滋补。“陈皮瓮”发展至清朝时已远近闻名, 为当地一绝。

由于东台地方政府的重视, 东台陈皮酒厂于1985年得以建成, 陈皮酒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6月, 东台市酿酒总厂改制, 成立东台市天成酒业有限公司, 继续酿造陈皮酒。随着技艺的提高, 东台天成酒业有限公司酿制的鹤兴陈皮酒不断得到好评。鹤兴陈皮酒曾被评为江苏省优质名酒, 参加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 并于1987年、1988年、1994年分别获得“中国首届黄酒节质量评比一等奖”、“中国保健产品金鹤奖和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质奖”、“全国黄酒协会银质奖”。2009年, 东台陈皮酒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4、东台西瓜

东台西瓜种植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天圣年间, 至今已近千年。其时范仲淹尚在西溪担任盐官, 镇内八字桥附近已经有西瓜集市。南宋时, 诗人范成大见到东台瓜业兴盛, 作诗“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旁桑阴学种瓜”。

东台西瓜皮薄汁多, 清冽甘甜, 为消暑避热之上选。东台西瓜有早春红玉、8424、特小凤等品种, 多种植于东部地区, 如弶港、三仓一带。这些地区近海岸, 为泥沙沉积平原, 地势高, 沙性土, 适宜种植西瓜。东台西瓜尤以三仓西瓜为最。三仓西瓜, 又名三仓爆炸瓜, 驰名省内外。

东台东部土壤适宜, 利于西瓜种植, 且培育出众多优良西瓜品种, 因此2008年东台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西瓜之乡”。如今东台西瓜已经成为继东台发绣、鱼汤面、陈皮酒之后, 东台的第四大特产。

摘要:坐落于黄海之滨的古城东台, 历史悠远。东台在古代曾以盐而兴, 是重要的煮盐场, 还是著名的天仙配传说发源地。如今东台的盐文化已成历史, 传统艺术发绣、美食鱼汤面、陈皮酒、东台西瓜取代盐成为东台新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东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东台市志[M].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 1994.07.

[2] [宋]范仲淹《至西溪感赋》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

[4] 《东台海春轩塔》, 王煦, 新华日报, 1979年12月2日

[5] 《东台海春轩塔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江苏网, 2013年5月5日讯。

[6] 戴南镇人民政府编.戴南镇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7.12.

[7] [唐]道世《法苑珠林》, 卷六十二

[8] [三国]曹植《灵芝篇》。

[9] [元]赵道一《真仙道鉴后集》卷二, 《织女》。

[10] 虞静东, 杨志龙.东台发绣艺术[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5.7.

[11] 阮卫萍.发绣丛谈[J].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2 (1) :82-85.

[12] 章国荣.东台鱼汤面.江苏地方志:39.

上一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研究下一篇:浅谈构建信用体系提供中小企业会计服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