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公文排版

2024-05-18

党政机关公文排版(精选9篇)

篇1:党政机关公文排版

党政机关公文排版格式

2013年8月27日

党政机关公文排版格式

一、页面设置

1.页边距(纵向排版):上3.7厘米,下2.8厘米,左2.8厘米,右2.5厘米。

2.行距固定值29磅。

二、发文字号

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三部分组成,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二行位臵,字体为3号仿宋 GB2312。年份、发文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发文顺序号不加“第”字,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在阿拉伯数字后加“号”字。如:靖边县教育局发„2012‟1号。

1.上行文:字号位于文头红色间隔线上、居左空一字编排,签发人与之同行居右空一字(“签发人”三个字为仿宋 GB2312,三号,签发人姓名为楷体 GB2312,三号)。如有多个签发人,签发人姓名按照发文机关的排列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均匀编排,一般每行排两个姓名,回行时与上一行第一个签发人姓名对齐。2.下行文:字号位于文头红色间隔线上、居中编排。

3.函、小文头发文:字号位于文头红色间隔线下、居右编排。

三、公文标题

1.公文标题:采用2号方正小标宋简体字,编排于红色分隔线下空二行位臵,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

完整,长短适宜,间距恰当,标题排列应当使用梯形或菱形,不采用上下长度一样的长方形和上下长、中间短的沙漏型。多个发文机关名称之间用空格分开,不加顿号,换行时省略。

2.若是“通知”、“通报”的二字标题,采用小初,方正小标宋简体,不加粗,标题通知或通报之间空两个字。

四、主送机关

主送机关即为主要受理公文的机关。主送机关名称应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主送机关编排于标题下空一行位臵,居左顶格,用3号仿宋 GB2312,回行时仍顶格。有多个主送机关的,各机关名称之间用顿号隔开,最后一个主送机关名称后标全角冒号。

五、正文布局

公文首页必须显示正文。一般用3号仿宋 GB2312体字,编排于主送机关名称下一行,每个自然段左空二个字,回行顶格。文中结构层级标题依次用“

一、”“

(一)”“1.”“(1)”“①”“a.”标注。若有两级标题,可采用“

一、”“1.”格式。

1.一级小标题:三号黑体,不加粗。(作为小标题时句尾无标点)

2.二级小标题:三号楷体 GB2312,加粗。(作为小标题时句尾标点可有可无)

3.三、四级、五级、六级小标题:三号仿宋 GB2312,不加粗。(无论是否作为小标题,必须要有标点)

六、附件说明

1.如有附件说明,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二字编排“附件”二字,字体字号用三号仿宋 GB2312,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2-

如有多个附件,使用阿拉伯数字标注附件顺序号(如“附件:1.XXXXX”);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附件名称较长需回行时,应当与上一行附件名称的首字对齐。

2.附件具体内容应另面编排,并臵于版记之后,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附件”二字及附件顺序号用3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序号后不再加标点符号。附件标题居中编排在版心第三行。附件顺序号和附件标题应当与附件说明的表述一致。附件格式要求同正文。

七、落款及附注

1.成文日期一般为领导签发日期。两位以上领导人审签,署最后一位的签发日期;联合行文,署最后签发机关领导的签发日期。成文日期应写明年、月、日,位于发文机关署名右下方,字体字号用3号仿宋_GB2312。成文日期一般离正文3行距离,特殊情况可远可近。成文日期采用阿拉伯数字居右空4字编排。

2.用印页(发文机关署名页)至少应有二行正文,不能采用页首加圆括号标注“此页无正文”字样。

3.单一机关行文时,在成文日期之上、以成文日期为准居中编排发文机关署名,印章端正、居中下压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印章顶端应当上距正文(或附件说明)一行之内。联合行文时,将各发文机关署名按发文机关顺序整齐排列在相应位臵,并将印章一一对应下压发文机关署名,最后一个印章下压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印章之间排列整齐、互不相交或相切,每排印章两端不得超出版心,首排印章顶端应当上距正文(或附件说明)

一行之内。

4.如有附注,居左空二字加圆括号编排在成文日期下一行。字体字号用3号仿宋_GB2312,居左排,前空2个字。如果表述中重复出现括号时,用中文六角括号套小括号。

八、版记格式

1.版记部分应放臵在成文日期之后,位于成文日期同页页面最底端(如遇特殊情况版记可另起一页)。

2.版记部分共有三条分隔线,第一条分隔线下为抄送。“抄送”二字为4号仿宋 GB2312,左空一字,后标全角冒号。抄送单位若是平级使用顿号,出现差级使用逗号,回行时与冒号后的首字对齐,最后一个抄送机关名称后标句号。第二条分隔线下为印发机关名称和印发日期。印发机关居左空一个字,印发日期居右空一个字,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如:2012年1月1日印发。字体均为4号仿宋GB2312。

3.版记部分段落:版记部分行距统一为固定值20磅。

九、页码格式

1.所有文件都需要标注页码。

2.页码标注一般用4号半角宋体阿拉伯数字,编排在公文版心下边缘之下,数字左右各放一条一字线,采用“-1-”格式。单页码居右空一字,双页码居左空一字。公文的附件与正文一起装订时,页码应当连续编排。另外,公文的版记页前有空白页的,空白页和版记页均不编排页码。

插入页码的具体步骤:选择“插入”--“页码”--“页面底-4-

端”--“普通数字3”靠右的页码,将页码格式设臵为”-1-,-2-,-3-…”在“奇偶页不同”选项前打“√”。选中奇数页码将其设臵成4号半角宋体字,右空一个字;在偶数页点击页脚,在页面底端插入居左的页码(普通数字1),并选中偶数页页码将其设臵成4号半角宋体字即可。

十、纪要格式

会议纪要需加标题,标题形式为“XXXXX纪要”,如:月度工作会议纪要,工程调度例会纪要,采用二号方正小标宋简体。会议纪要与其它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落款处不加盖公章。

1.标注出席人员名单。在正文或附件说明下空三行顶格编排“参会人员”四字,3号黑体字,后标全角冒号。换行标注出席人员姓名,3号仿宋GB2312字,首行缩进两字符。

2.标注记录人员。顶格编排“记录”两字,3号黑体字,记录两字中间空两个字,后标全角冒号,冒号后用3号仿宋 GB2312字,编写记录人员名字。

十、公文装订

在公文左侧进行装订,分别在纸张的四分之一处,订两个书钉。

篇2:党政机关公文排版

(一)用纸:A4纸形。

(二)页面设置:公文用纸上3.7cm、下3.4cm,订口左2.8cm、右2.6cm,页眉1.5cm、页脚3.0cm.(三)行数和字数;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标题段落为35磅,正文段落为29磅。

(四)份号:用6位3号阿拉伯数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

(五)密级和保密期限:用3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二行;保密期限中的数字用阿拉伯数字。

(六)紧急程度:用3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

(七)发文机关标志: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35mm,推荐使用小标宋体字。

(八)发文字号:一般居中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二行位置。年份、发文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在阿拉伯数字后加“号”字。上行文的发文字号居左空一字编排。

(九)签发人:居右空一字,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二行。“签发人”三字用3号仿宋体字,签发人姓名用3号楷体字。

(十)标题:一般用2号小标宋体字。

(十一)主送机关:标题下空一行位置编排,居左顶格,回行时仍顶格,最后一个机关名称后标全角冒号。

(十二)正文: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文中结构层次序数依次可以用“

一、”“

(一)”“1.”“(1)”标注:一般第一层用黑体字、第二层用楷体字、第三层和第四层用仿宋体字标注。

(十三)附件说明;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二行字编排“附件”一字,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如有多个附件,使用阿拉伯数字标注附件顺序号(如“附件:1.××××××”);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需回行时,应当与上一行附件名称的首字对齐。

(十四)发文机关署名:一般在成文日期之上、以成文日期为准居中编排发文机关署名。

(十五)成文日期:一般右空四字,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

(十六)印章:用红色,不出现空白印章。印章端正、居中下压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使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居印章中心偏下位置,顶端应当上距正文(或附件说明)一行之内。

(十七)附注:居左空二字加圆括号编排在成文日期下一行。

(十八)附件:用3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

(十九)抄送机关:一般用4号仿宋体字。

(二十)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一般用4号仿宋体字,印发机关左空一字,印发日期右空一字,后加“印发”二字。

篇3:试析党政机关公文写作

一、公文写作的特点

一是标准化。《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的法规性文件, 也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中需要共同遵守的制度。在制发公文时, 一定要严格按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有关规定, 做到标准化, 维护公文的权威性、严肃性。二是规范化。规范化就是制定公文的全面系统的规格标准, 使人们的工作行动合乎这些规格标准。公文写作规范化包括格式、文字、数字、图示等公文涉及的方面均应突出规范化这一特点。三是实用化。公文是为了指导实践, 因此在公文写作时要突出实用化、可操作性的特点, 力求用具体明了的语言表达准确的意思, 使公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二、公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文格式使用不规范。现在党政机关的公文写作队伍素质已经有明显提升, 但仍有一部分人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 对《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学习不够, 对公文文种掌握不清, 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二是公文内容不规范。有人只注重公文写作格式, 却忽略了对公文内容的重视, 对公文语言词语的选择与锤炼不重视, 没有认识到公文语言具有的特殊性质和要求, 因此, 对公文的语法、逻辑、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三是公文写作逻辑不规范。一篇好的公文需要遵循一定的写作逻辑, 但实际在公文写作中会经常出现种属混淆、等逻辑混乱的现象。

三、解决的办法

针对公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从公文内容、公文要素及应处理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 按照“三个三”策略, 即需要突出的“三个重点”, 需要把握的“三个要素”和需要处理的“三个关系”, 不断提高公文写作水平。

(一) 公文写作要做到“三个突出”

一要做到主题突出。一篇公文要有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要能涵盖住整篇公文。主题下面可以有次主题, 但次主题必须能为主题服务, 才能烘托住这个主题。二要做到重点突出。一篇公文要有一个重点, 这个重点应该是公文的核心。如果是经验交流材料, 那么这个重点就应该是“为什么让你交流发言的缘由”, 也就是工作中所取得经验的升华。三要做到结构突出。一篇公文要有一个结构。公文结构必须是层次清晰的, 有逻辑顺序的, 这个顺序可以是时间顺序、先后顺序, 也可以按照重要程度区分。

(二) 公文写作要把握“三个要素”

首先, 义理是公文的观点。观点正确, 论据充分, 公文就有了灵魂, 就可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读者也可以清晰地知道作者的态度。过于注重形式, 过于追求华丽的词藻, 观点则难以准确展现。其次, 考据是公文的载体。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是写好公文的关键。材料一要真实, 二要恰当。“真实”就是实事求是;“恰当”就是材料与观点能够相呼应、有联系、有必要的分析。最后, 辞章是公文的形式。正确地使用语言应该是写作公文的一个基本要求, 不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 纵使有再好的构思和谋篇, 也不能写出来很好的公文。

(三) 公文写作要处理“三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公文首先内容要好, 但形式也很重要, 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表现形式。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既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不讲究内容, 又不能不讲究形式。二要处理好深入与浅出的关系。文章有四种境界:深入浅出, 深入深出, 浅入浅出, 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是最高境界, 也最难达到。公文应该去追求深入浅出这一境界。三要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公文写作有出招者, 有接招者。出招者有自己的想法, 接招者也有自己的想法, 这就需要接招者主动与出招者沟通, 统一思想, 理清思路, 从而写出一篇两者均能满意的公文。

摘要:公文写作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公文写作具有一定的要求与技巧, 其语言特点也与其他文体的所不同, 具有标准化、规范化、实用化的特点。本文针对目前公文写作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解决公文写作存在问题应采取的“三个三”策略, 即需要突出的“三个重点”, 需要把握的“三个要素”和需要处理的“三个关系”, 从而不断提高公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党政机关,公文写作,重点,要素,关系

参考文献

[1]曾昭乐.现代公文写作[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梦奎.怎样写文章[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

[3]范广群.浅析公文写作创新[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11 (02) .

篇4:党政机关公文排版

关键词:通用公文;格式;标准

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该条例于2012年7月1日起施行。为配合该条例的执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6月29日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于2012年7月1日起执行。笔者认为,从公文作为全国各类组织通用办事工具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地位的国家政治体制等角度考虑,该标准以改称“通用公文格式标准”为宜。

首先,从公文作为全国各类各级组织通用的办事工具角度考虑,全国应有统一的公文格式标准。公文作为书面的办事工具,不仅在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各级组织内部使用,而且,在不同类别的组织间流转,用以传递信息、沟通意图、指挥协调等。公文具有统一的格式标准,便于人们对之的识别、使用、处理、管理等,当然,也便于人们对之的学习、掌握,同时,便于保证公文的效能发挥等。因此,中国自建立国家制度以来的各朝代,都十分重视公文格式问题,并且,随着国家制度的完善和人们对公文认识的加深而对公文格式作日益合理、完备的规定。如,殷商时,甲骨文书初步形成了“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的结构形式,汉朝时,对公文的载体尺寸、不同类型的公文格式等作出规定;明朝时,对公文的书面排版作出详细规定等[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也十分重视公文格式问题,历次党政部门的公文处理规定,都把公文格式作为重要内容。特别是1988年9月5日,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机关公文格式》,正式确立了国家统一的公文格式,并且,明确“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级党、政、军机关正式发布的公文”。但是,由于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关于党的公文格式的某些规定与这个标准的某些相关内容不一致,且由于党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领导地位问题,使这个标准经修订在1999年12月27日由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时,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从而使国家又无全国统一的公文格式标准,由此,造成使用公文时的一些问题。如党政联合行文时,发文日期党的系统要求用阿拉伯数字[2],行政系统要求用汉字[3];保密等级和紧急程度,党的系统要求标于公文首页的左上角[2],行政系统要求标于公文首页的右上角[3]。这种要求的不一致,使制作公文者无所适从。现在,国家发布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统一了党政公文格式,解决了前述原党政公文格式不一致出现的问题。但是,这只是统一了党政公文格式,军队和人大公文格式还是执行其本系统的规定,还存在着与现党政公文格式不一致的情况。如,现党政公文格式规定公文密级标于公文首页左上角[4],现人大公文格式规定公文密级标于公文首页右上角[5],现军队公文格式规定也是公文密级标于公文首页右上角[6]。再如,现党政公文格式规定发文机关标志的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的距离是35mm[4],现军队公文格式规定“报告”、“请示”的发文机关标志的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距离为80mm,其他种类公文的发文机关标志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距离为25mm[6]。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党或行政机关和人大或军队机关联合行文时,制作公文格式不好确定。还有其他性质单位的公文格式现在无统一规定,虽然,党政公文格式标准规定“其他机关和单位的公文可以参照执行”[4],然而,这里说的是“可以参照执行”,是否真“参照执行”,取决于制发公文者自己,由此,还有可能出现不同单位使用通用公文形成的实际格式不一致的情况,所以,国家应颁布统一的通用公文格式标准。

其次,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领导地位角度考虑,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一个部门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直接规范党组织公文格式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不合适。尽管《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7],但党章的规定,是说党组织应像社会其他组织一样尊重和遵守法律,支持和接受行政机关等的社会事务管理。不意味着行政机关等可直接针对党的组织出台管理规定,对党组织的有关活动直接进行管理。虽然,笔者清楚,《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的发布,是由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前者是后者的配套文件,但由于前者不像后者那样是党政联合行文,而是行政机关的单独行文,所以,无论是按党的十三大确定的党政分开原则[8]及《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根据隶属关系行文原则[9],党政任一方不应向对方的下属组织下命令、作规定,还是考虑党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领导地位,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都不适宜发布直接针对党组织公文格式问题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而应发布面向社会各种组织其中包括党组织的通用公文格式标准。

其实,发布通用公文格式标准不仅是现实公文处理工作的需要,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这个现实基础不仅是指各种组织的公文处理工作遵循大体相同的运行规律,形成了各方认可的基本相同的格式,而且,更重要的是,指社会上的大多数企事业组织党政行文过去长期分别按国家党和行政机关的公文格式办理。现在作为国家一级的党政公文格式标准统一了,也就意味着,这些企事业组织的党政公文格式也统一了。社会上的其他组织公文格式虽然可能与现行党政公文格式标准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不是现实公文处理工作的客观需要造成的,而是不同公文格式制订者的认识差异造成的。统一全国的通用公文格式,不会束缚不同性质组织的实际公文处理工作,恰恰相反,它有利于不同性质组织的公文使用、运行和效能发挥。将现《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改称“通用公文格式标准”,不仅可使该标准的运行更名正言顺,而且促进全国的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彦离.通用公文简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31~33.

[2]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Z].1996-5-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Z].1999-12-27.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Z].2012-6-29.

[5]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Z].2000-11-15.

[6]总装备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 军队机关公文格式[Z].2005-10-2.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章程[Z].2007-10-21.

[8]田济民,宋琼.党员手册[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 370.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Z].2012-4-16.

篇5:公文序号排版设置

3.(4)

1.“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用顿号不规范,应该用逗号,即“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

2.“一,”、“二,”、“三,”等用逗号不规范,而应该用顿号,即“

一、”、“

二、”、“

三、”。

3.“

1、”、“

2、”、“

3、”和“A、”、“B、”、“C、”等用顿号不规范,而应该使用齐线墨点(实心小圆点),即“1.”、“ 2.”、“ 3.” 或“A.”、“B.”、“C.”。

篇6:公文应该这样排版

用Word制作公文,在设置页码、行数和字数、页眉时,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怎么调都和范本不一样,有了这篇文章,对照做就再也没问题啦。

一、设置页码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以下简称“《格式》”)中关于页码的规定主要有:

1.页码位于版心外。

2.页码一般用4号半角宋体阿拉伯数字,编排在公文版心下边缘之下,数字左右各放一条一字线;一字线上距版心下边缘7mm。单页码居右空一字,双页码居左空一字。公文的版记页前有空白页的,空白页和版记页均不编排页码。公文的附件与正文一起装订时,页码应当连续编排。

3.信函格式的首页不显示页码。

这些规定让页码设置变得不易操作,主要表现在页码的位置及空白页不显示页码两个方面。关于页码设置,请用如下方法:

第一步:解决页码与版心的距离问题。

首先重新设置页眉和页脚。单击Word窗口功能栏中的“文件”,打开“页面设置”,在对话框中找到“版式”,将其中“距边界”的“页眉”设置为3.7cm,即公文用纸天头(上白边)的尺寸。根据公文用纸幅面尺寸(210mm×297mm)、公文用纸天头(上白边)尺寸(37mm±1mm)、版心尺寸(156mm×225mm)的要求,可计算出版心下边缘至下页边的距离为35mm,为了满足页码数字左右的一字线上距版心下边缘7mm的要求,应将“版式”中“距边界”的“页脚”设置为2.8cm。

第二步:解决插入页码问题。

要实现页码“一般用4号半角宋体阿拉伯数字,数字左右各放一条一字线。”“单页码居右空一字,双页码居左空一字”的要求,需进行以下操作:

①单击Word窗口功能栏中的“文件”,打开“页面设置”,在对话框中找到“版式”,在“页眉和页脚”中选择“奇偶页不同”(因奇偶页的页码格式不同,所以要分别设置)。

②单击Word窗口功能栏中的“插入”,打开“页码”对话框,在“对齐方式”中选择“外侧”,打开“格式”对话框,将“数字格式”选择为“1,2,3,…”。

③将光标置于第一页,单击Word窗口功能栏中的“视图”,打开“页眉和页脚”,在页脚中点击外侧的页码“1”,出现文本框后,将页码“1”的字号改为4号半角宋体,然后在“1”的左右各输入一条一字线(左右一字线与页码应保留一个半角字符的间距),再将该页码文本框右缩进一个汉字,保证右侧空出一个汉字的距离。

④按照上述办法在第二页页面中设置偶数页页脚,要注意此时的数字是“2”,且将页码文本框左缩进一个汉字,保证左侧空出一个汉字的距离。

第三步:解决首页不显示页码或空白页不显示页码问题。

单击Word窗口功能栏中的“文件”,打开“页面设置”,在对话框中找到“版式”,在“页眉和页脚”中选择“首页不同”;单击Word窗口功能栏中的“插入”,打开“页码”对话框,将“首页显示页码”前的勾取消。

要解决公文的空白页和版记页不编排页码的问题,则需进行如下操作:

①先将光标置于空白页上一页的页末。

②单击Word窗口功能栏中的“插入”,打开“分隔符”,在其中的“分节符类型”下面选择并单击“下一页”。

③双击空白页的页码,出现“页眉和页脚”的标记,在“页眉和页脚”工具栏内找到并点击“链接到前一个”。

④选中空白页或版记页的页码,删除该页码即可。

二、设置行数和字数

《格式》规定,“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并撑满版心”,其前提是“如无特殊说明,公文格式各要素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因此该规定一般只针对公文的正文。

要实现此规定,需进行如下操作:

单击Word窗口功能栏中的“文件”,打开“页面设置”,在对话框中找到“文档网格”,点击“指定行和字符网格”,再将“字符”的每行设置为“43”,“字符”的跨度设置为“10.3磅”,将“行”的每页设置为“22”,跨度设置为“28.5磅”。

三、去除页眉中的横线

进行页眉和页脚操作时,如果自动应用“页眉”样式,页眉中会出现一条横线,有两种方法可以去除。

方法一:双击页眉区域,出现页眉编辑虚线框,全选页眉文字(如无文字则选中回车键符号)。单击Word窗口功能栏中的“格式”,打开“边框与底纹”,将“边框”菜单下的“自定义”设为“无”,在右边找到组合框“应用于”,打开后选择“段落”,点击“确定”,页眉中的横线即消失。

篇7:日常公文排版基本格式

(供大家参考)

文件标题(居中,二号方正小标宋简体)

正文(三号仿宋GB—2312,正文中的数字、标点符号及英文字母统一用三号Times New Roman标注,此操作通常情况在排版最后全选全文,然后选择字体Times New Roman,一切就OK了)

标题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用“

一、”,第二层用“

(一)”,第三层用“1.”,第四层用“(1)”。第一层用黑体字、第二层用楷体字、第三层和第四层用仿宋GB—2312标注。除第一层不用标点符号外,其他层均需加标点符号再另起段落。

另,正文中如需标注文件文号年份括号用“„‟”

行距:一般情况用单倍行距,也可以用固定值30磅左右。

页边距:上3.5cm左右,下左右2.8cm

机关署名:一般在成文日期之上、以成文日期为准居中编排

篇8:党政机关公文排版

一、份号

新《国标》对版头中左上角三要素中的其他两要素标注方式规定为3号黑体字, 而对份号仅规定了字号为3号字, 未规定字体。这是为手工打号留有操作空间。但份号与公文其他要素同时印制时, 其字体该如何标注呢?新《国标》“5.2.2字体和字号”规定:“如无特殊说明, 公文格式各要素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特殊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据此, 份号可标注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 版头左上角三要素字体上的不同, 尤其是份号的数字与保密期限的数字字体不同, 让页面显得不和谐、不统一, 不符合公文“庄重美观”的原则。故份号直接印制时, 可采用与其他两要素相同的标注方法, 即三号黑体字, 如图2所示:

份号标注的位数, 新《国标》规定为6位阿拉伯数字。《应用指南》推荐采用3~6位。这是随意扩大了新《国标》规定的外延, 不可取。

二、密级和保密期限

新《国标》对“密级和保密期限”的规定, 未提及同时标注密级和保密期限时, 是否标注“★”, “★”如何标注的相关内容。《应用指南》对该项的条款释义中指出, “一般密级和保密期限之间可用‘★’分隔, 如‘秘密★1年’……”。但在附录A《2012版国家标准与99版国家标准全文对照表》中又指出“密级和保密期限去掉‘★’”。而在新《国标》与《应用指南》所有示例中, 同时标注密级和保密期限时, 均标注有“★”。这给实际应用带来很大困扰, 二者间的“★”究竟该不该标?还是可标可不标?

密级和保密期限在新《国标》中虽定义为一个要素, 但实际是两项内容。中间标注“★”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 对这两项内容进行区分。第二, 最主要的, 为了加以强调、突出显示。《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国家秘密标志形式为‘密级★保密期限’、‘密级★解密时间’或者‘密级★解密条件’”。故密级和保密期限之间的“★”, 不是可标可不标, 而是必须标。

根据《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对在国家秘密载体上作出国家秘密标志的规定可以看出, 标注方式有两种:一, “密级+★+时间或条件”。二, “未标明保密期限或者解密条件”的, “密级+★”。无论哪一种, 都需要标注“★”。换句话说, “★”才是表明某份载体涉密与否的标志。那么, 新《国标》给出的仅标注密级不标注“★”的示例, 在《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颁布施行之后, 应当不再采用。

三、版头中的分隔线

新《国标》对党的机关、行政机关的分隔线未加区分。新《国标》与《应用指南》给出的示例也仅有不加“★”的一种分隔线。长期以来, 党的机关公文版头分隔线居中位置标有“★”, 而行政机关没有。在新《国标》施行后, 行政机关继续沿用不标注“★”的做法;党的机关公文版头分隔线中, 有的标有“★”, 有的没有。如2014年1月19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办发[2014]4号) 标有“★”。而2014年3月4日印发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等关于做好2014年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 (组厅字[2014]17号) 没有标“★”。这让各基层单位实际操作时莫衷一是。

在新《国标》发布施行的背景下, 党的机关与行政机关公文各要素格式已统一。而笔者认为, 版头分隔线标不标注“★”, 是唯一可对党的机关、行政机关公文进行区分的地方。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建议保留党的机关公文版头分隔线标注“★”的做法。如图2所示。

同时, 对团的机关公文也可进行单独标注, 示例如图3:

四、附件的附件

附件的附件在公文中大量存在, 虽大部分不需要单独作附件说明, 但仍有部分是需要特别标注出来, 起主要或特殊作用的。附件的附件如何标注, 在新《国标》中未予明确, 新《国标》和《应用指南》中也无示例。

笔者认为, 应按附件说明与附件的标注方式, 结合层次标注的方式进行标注。具体形式如图4、图5:

五、“正文”的定义

新《国标》表述严谨, 对可以进行调整的地方都单独做了说明, 但仍存在个别随意改变定义内涵的地方。

“7.3.7附件”部分, 共出现了3次“正文”。第一次出现表述为:“附件应当另面编排, 并在版记之前, 与公文一起装订。”这里的“正文” (下称“正文A”) 指的是附件之前的所有部分, 含版头至附注之间的内容。第三次出现表述为:“如附件与正文不能一起装订……”这里的“正文” (下称“正文B”) 指的是正文A加上版记的内容。而除开“7.3.7附件”部分, 新《国标》中其他提到“正文” (下称“正文C”) 的地方, 所指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定义相同, 为“公文的主体, 用来表述公文的内容”, 即指主送机关与附件说明之间的部分。

那么, “7.3.7附件”中第二次出现“正文“时, 表述为“附件格式要求同正文”。这里的“正文”究竟指正文A (正文B对格式的要求同正文A) ?还是正文C?采用正文A或C对附件其他要素格式无影响, 但对附件标题格式的要求则不同。如采用正文A, 附件的标题应按“5.2.2字体和字号”的规定, 使用3号仿宋体字。

如采用正文C, 附件的标题应按“7.3.1标题”的规定, 使用2号小标宋体字。虽然第二次出现“正文”与正文A在同一段文字中, 但笔者认为, 在考虑公文“庄重美观”的原则下, 这里的“正文”所指应与正文C格式要求相同, 采用2号小标宋体字。这样做, 一是在文面结构上显得平衡, 不头轻脚重。二是突出显示了附件的主旨。如图5所示。

六、页码一字线

新《国标》对页码一字线仅规定了标注位置, 未规定具体的标注格式。如按“5.2.2字体和字号”规定应采用3号字大小。但为了公文页面整体的协调统一, 笔者认为页码的一字线应与其所附属的页码数字格式统一, 标注为4号字大小。

七、横排表格页码

新《国标》仅规定了横排表格的标注位置, 未对标注具体方式进行规定。《应用指南》也只给出了横排表格的示例, 而未给出横排表格页码的示例。按正常的阅读方法, 在有横排表格的页面中, 页码也应该与表格内容的阅读方向一致。

标注页码是为了保证公文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对公文进行查阅、统计、检索、印制、装订, 甚至防伪。在实际工作中, 尤其是公文成为档案的过程中, 还存在不看公文内容单独使用页码的情况。横排表格页页码与其他页页码方向不同, 利用起来很不方便, 不利于保证公文的依次顺序向下看。

八、纪要的附件说明、附注

纪要是新《国标》中格式最为灵活的一种。格式虽然灵活, 但公文各要素仍应具备。新《国标》对纪要的附件说明、附注标注位置未作规定。通过《应用指南》纪要条款释义可以看出, 附件说明应标注在正文与出席人员之间, 上下各空一行;但仍未对附注标注位置予以说明。新《国标》和《应用指南》中也无二者示例。

除特定格式之外的其他公文有附注的, 应“居左空二字加圆括号编排在成文日期下一行”。但纪要成文日期一般标注在版头分隔线之上或标题之下。纪要正文或附件说明下空一行是出席人员。那么附注应该标注在附件说明之下还是出席、请假、列席人员之下呢?

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定义, 附注是“公文印发传达范围等需要说明的事项”。而纪要的印发传达范围, 一般为参会的单位、人员, 或其下级单位。合乎逻辑的做法是, 应在对参会人员进行说明后, 再对纪要发放范围等事项进行说明。所以, 附注应标注在出席、请假、列席人员之后。

九、公文中图、表的标题

根据新《国标》规定, 在同一份公文中, 已经出现了7种不同的字体、字号。在同一页公文中, 最多则可能出现6种字体、字号。随意增加新《国标》规定之外其他字体的做法不可取。在新《国标》已规定的字体中, 与公文正文字体有所区别、又不会引起层次上的歧义的字体, 为宋体。标题的字号以略小于正文为宜, 可采用4号。

篇9:党政机关公文排版

关键词: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机关代字;规范化建设

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由机关代字、年份号和顺序号三部分组成。机关代字的要素构成,学界观点较多。有所谓机关代字和发文性质代字的二要素说[1],也有机关名称、主办部门和文类的三要素说[2]。但无论哪一种观点,还只是停留在本体讨论,即“机关代字是什么”的阶段,没有对其具体编写规范即“怎么办”提出明确意见。基于此,笔者针对当下党政机关公文机关代字编写随意、混乱等弊端,就其编写原则、涵括要素的编写规范,以及今后的规范化建设陈述陋见,抛砖引玉,以求教方家。

1 党政机关公文机关代字编写原则

要阐释党政机关公文机关代字的编写原则,不能不探讨发文字号的功能。发文字号肇始于古代勘合制度,真正作为政府公文必备格式要素的是在民国。1912年临时大总统公布的公文程式令第十八条规定:“本令所揭各项令状,各依年月日先后编号,每一年更易一次,自第一号起至何号止,于政府公报公布之”。由此可见,发文字号的原初意义在于防伪与统计,对机关代字编写并不十分重视。北洋政府时期,形成由机关名称、文种和号数三要素的编写成例。如“某机关训令第某号”“某机关饬令第某号”等。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文用纸训令中,在规定稿面格式时开始使用“来文字号”“去文字号”的称呼[3]。由此可以推断,从彼时起发文字号的功能已不再限于防伪与统计,更多在于公文拟写、办理与档案管理等诸环节的指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关于对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中,提出公文编号目的在于“便于公文的检查和处理”,能够“反映公文的认办单位”“给予收文和发文的分类登记工作以方便”[4]。这是建国后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公文发文字号功能进行比较全面而权威的解释。

在公文拟写方面,发文字号往往是具体公文的替代。直到现在引述他文时,通常都要在其标题后面括注其发文字号,以增强区分性和权威性。在公文办理方面,如批复、函等文种在开篇也必须引述请示标题及其文号。当某一公文附件不能与主件一起装订时,建国后历次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约文书都规定“应当在附件左上角第一行顶格编排公文的发文字号”,以标示主件与其领属关系。在档案管理方面,国家档案局《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规定,档案尤其是文书档案卷内目录编写时,发文字号是要素之一。不仅如此,现代档案管理技术发展之后,在编制电子档案文件目录时,发文字号也是要件之一。从上述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的历史传承与功能演化可以看出,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中的机关代字编写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1.1 区分性。所谓区分性就是机关代字的各要素和整个机关代字应该做到唯一性。正如有学者所说,其应该成为公文的“身份标识”,不能与上级机关、同级机关的机关代字相互冲突或重复[5]。同一地方的安监局、质监局,发文代字如果都缩写成“×省监”,那么就会出现文件不同而发文字号相同的情况。如按照以上,《河南省安监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加强春节期间食品安全管理的通知》两个文件,可能会因发文年份相同、顺序号相同,发文字号就完全相同,这就失去了不同公文的区分性。再如标题同为《关于加强国庆期间安全工作的通知》两篇公文,如果是江苏省政府发的,机关代字标识为“苏政发”;如果是浙江省政府发的,机关代字标识为“浙政发”。虽然两篇公文标题的主体内容相同,但由于机关代字不同,即使同时引用、称述,人们也能一眼看出它们在发文机关上的区别,这就是机关代字的区分性在发挥作用。

1.2 通用性。所谓通用性,就是指机关代字的编写规则必须得到业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各级文书撰写机关的共同准则。这里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机关代字的编写规则必须尊重历史传统、符合约定俗成或遵守已有规定。如在既往成例中,“中”往往指代“中共中央”,“国”往往指代“国务院”,这就是约定俗成。再如河南省简称“豫”,安徽省简称“皖”,这既是长期历史传承的结果,同时也得到国家机关的权威认可并写入国民地理教科书中的,其称呼不容随意更改。其次是指基本规则确定之后,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一般单位,都必须按此规则进行编写。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甲政府编写的机关代字是“×政发”,而乙政府编写的机关代字又变成“×府发”,同为行政机关,一个简为“政”,另一个简为“府”,这显然是编写规则出了问题,当然也从一个方面更加看出机关代字编写通用性的极度重要。

1.3 简洁性。有的机关为了追求机关代字的区分性,机关代字有八九甚至十几个之多。如笔者所在学校行政发文的机关代字是“通师高专校”,这个代字显然存在简明性不够的毛病。机关代字太长,给公文的登记、引用、转述包括档案管理等都带来麻烦和不便,使人一望发怵。机关代字虚长,往往是犯了“该省不省”和“妄加”的毛病。前者往往是编写者瞻前顾后,生怕机关的简称、性质、类别说不清楚,编写时大费笔墨。后者往往是过于放大机关代字的功能,什么菜都往机关代字这个篮子里装。如某省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文件《关于加强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的机关代字编写为“×(该省的简称)国资考核字”,该机关代字除“国资”二字还可进一步简化外,“考核”二字本身与公文主题毫无关系,纯属画蛇添足之举。建国初期有的机关甚至把签发人的名字也嵌入其中,那就显得更不严肃。如何做到简洁?主要有两条:一是组成要素不宜太多。目前公文实践样例中已经包含机关简字和文件格式简字两个要素,笔者认为仍有简化的可能(下文还要专述)。二是各个要素简字要做到字字珠玑,言简意丰,力求以少胜多。

2 当下党政机关公文实践样例中的机关代字编写规范设想

从目前党政机关公文实践用例可以发现,机关代字通常由机关简字和文件格式简字两部分组成。如国务院发文字号的系列机关代字中,就有“国函”“国发”“国发明电”诸类。笔者认为,在机关简字之前很有必要加注机关所在地的简字,理由一是在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机关代字要更有利于党政机关公文的全国流通与快速辨识。二是虽然机关简字从党政机关的规范化简称中选择可能最好,也最方便,但问题是我国党政机关规范化简称的领属区域范围太小,不能反映其所在的省份。《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中,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印章所刊名称“可以采用规范化简称。地区(盟)行政公署的印章,冠省(自治区)的名称。自治州、市、县级人民政府的印章,不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市辖区人民政府的印章冠市的名称,乡(镇)人民政府的印章,冠县级行政区域的名称”。这里以县级政府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民政府”的规范化简称,按规定应该是“宝丰县人民政府”,前面不能冠以“河南省”。如果在编制机关简字时编制为“宝政”二字,在河南省平顶山市范围内人们可能还能知其所指,但如果其所发公文超越了特定区域流通,人们就可能不知所云,那么机关简字的替代和符号意义就很不明显甚至没有意义。但如果我们在其前面加注其所在区域的省份简字“豫”,则人们至少从机关代字上就可以一眼看出这是一份来自河南省的公文,这就使公文具有通行全国、普遍天下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当下党政机关公文实践样例中的机关代字应细分为区域简字、机关简字和文件形式简字三项。

2.1 区域简字。党政机关区域简字应该由省份简字加市(县、镇)简字构成。如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自然直接简称为“豫”,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简称为“中”和“国”一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相关文献已有介绍,此不赘述。有的同志在简称省份时过于随意,如把海南省的简字确定为“海”。如果再有人把上海市的简字也确定为“海”。这样就不能保证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字的唯一性,因此也就没有区分价值,当然也不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如果是某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下一级机关,如省辖市级党委、政府的发文,其区域简字就宜于使用两个字。如河南省平顶山市,其区域代字应确定为“豫平”为好。在实际用例中,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府办公室文件的机关代字编为“平办发”[6],似乎就不够妥当,理由是其不利于全国通行。若非河南省平顶山市本地人,阅文者很难从区域代字上看出平顶山的地域归属。依次类推,河南省辖市下面的县、镇,也宜于标注“豫”字,以显示其所属区域所在。如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宜标注为“豫伊”,不能仅标注一个“伊”字。至于有人提出,如果是县、镇一级,是不是一定要标全省、省辖市、县、镇各级的区域简字?笔者以为不必过于拘泥,可以统一规定:除国家和省本级之外,从省辖市开始至县、镇一级,一律标注为“省简字+省辖市简字”或“省简字+县简字”“省简字+镇简字”。

2.2 机关简字。仅从党政两类机关的公文来看,首先要确定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区分简字。笔者建议把党的机关简称为“党”,行政机关简称为“政”。有人把党的机关简称为“委”,行政机关简称为“府”,这种用例不常见也不统一,还是统一为好。如党的机关简为“委”,似乎只有党的委员会才适宜这样简。但事实上党的机关还包括党组、党总支、党支部等,如果统一简为“委”,就显得狭窄。而且党政机关也经常成立各种松散型组织如“×市人民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及在其他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团体组织中,也有不少冠名为委员会的。如果它们也简之为“委”,那么党政机关与社会团体之间就难以区分。

其次,还有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部门的简字编写问题。笔者认为如果能够直接从简字上看得出党或政机关类别的,就直接标注。如组织部简为“组”,宣传部简为“宣”,统战部简“统”;教育局简为“教”,建设局简为“建”等,这些可以直接约定俗成为党的机关或行政机关部门,不必在其简字前面叠床架屋地加上“党”或“政”字。反之,如果不能从简字上看出“党”“政”类别,就宜于以“党”或“政”标注(日常用例中,党的机关及其部门通常都要标注“党”。如果某一机关及其部门没有标注“党”字,通常就视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的部门)。如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党组发的文件,可以编写为“豫开教党”,其中“教党”就是机关代字;如果是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发的文件,编写为“豫开教”即可,也不要画蛇添足地编写为“豫开教政”,这也要成为一个定规。

2.3 文件形式简字。目前可见的文件形式简字通常为“发”“函”。在上个世纪还出现过“字”,这是旧式公文的沿用,当下没有实在意义。“发”“函”等简字有什么意义?有学者认为“发”表示某文件是领导机关的下行文,“函”是代表某文件的发文机关与主送机关是不相隶属关系的机关。据此,认为“发”用于普发性下行文,“函”用于平行文及发文对象单一的下行文,“字”主要用于上行文,“电”主要用于明传电报,“联”主要用于联合行文。如果此观点成立的话,那么《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浙江省湖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的发文字号又怎么编制为“国函〔2014〕88号”呢?其实对照《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的发文字号“国发〔2016〕39号”,就可以发现,目前公文实践用例中的“发”“函”,前者指的是公文形式是普通文件格式,后者指的是信函格式。《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中的文件格式共四种:普通文件格式、命令格式、信函格式和纪要格式。在编写简字时如何使用,笔者有两种意见:一是省略文件形式简字。二是如果一定要标识,那么上述四种文件格式分别简为“发”“令”“函”“纪”四字。实际用例中还发现,有机关使用明传电报的,还标识“电”字,国务院公文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样例。其实“电”字与前面的“发”“令”“函”“纪”四字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的是文件形式,后者指的是文件载体,根本不是一个类项。笔者认为还是不要标注为好,包括国务院在内就应停止此种用法。

3 尽快建立、实施党政机关公文机关代字的国家标准,推进规范化建设

机关代字虽然属于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在发文字号中却起着根本作用。发文字号作为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众多要素中的一种,其公文的身份性、替代性、统计性、防伪性等诸多功能,决定其绝非可有可无。正因为如此,其作为党政机关公文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可小觑,而且对其编写应该有更为周详的规定。建国后,历次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规定文书中,在内容方面对发文字号的标识规定为“包括机关代字、年号、顺序号”,在编写格式方面也只是规定了年度号、顺序号的编写要求,虽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注:规定文本本身漏洞仍然不少。如2012年新版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规定发文顺序号不加“第”字。在同一文本中,对命令格式的令号前面要不要加“第”字又没有明确表述,在实际工作中恰恰又是使用“第”字的。既然如此,在规定文本中关于发文顺序号前加不加“第”字,就要限定适用范围。),但仍显笼统,实践性欠缺。尤其对机关代字的编写语焉不详,这种现象在讲究公文格式规范化的今天,应该得到根本性转变。

如何消除当下机关代字编写的杂乱现象?解决途径有两种:第一种是回归本原,即发文字号真正由机关代字、年份号和顺序号三部分组成,机关代字就是机关名称的缩写称呼,由地区简字和机关简字构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有通行简称,省辖市、县、镇等三级党政机关的简字应分别由上一级行政机关确定,并统一印制简字表送国家文书部门备案;机关简字的编写规定为:党的机关简字为“党”,政府机关简字为“政”;党政机关部门的简字编写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机构设置的名称为依据,统一确定简字印发全国。如组织部简为“组”,宣传部简为“宣”,办公室(厅)简为“办”等,要求全国各级机关都要按统一称呼编写,不得各行其是。同时去掉公文实践中使用的文件格式简字“函”“发”“令”“纪”等。如国务院发的文件,发文字号就编制为“国〔××××〕×号”,不再编制为“国发〔××××〕×号”;国务院办公厅发的文件,发文字号编制为“国办〔××××〕×号”,也不再编制为“国办发〔××××〕×号”“国办函〔××××〕×号”等。第二种途径就是在区域简字、机关简字之外,继续保留文件格式简字,维持现在的结构组成。这种编写规范固然一方面是较好地延续了传统做法,容易被学界和写作实践所接受;另一方面能够从发文字号上看出公文格式。

权衡二者利弊,本着发文字号简明、区分、便捷、实用的要求,笔者更倾向于使用第一种途径。理由:首先,正是因为机关代字组成要素多元,而使其在写作实践中的编写变得自由随意起来。其次,公文格式从公文文面上能够一目了然且有诸多明确标志。如:命令格式令号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之下且下面直接标注正文,二者之间没有分隔线,发文顺序号前加“第”字;信函格式的首页上下均有一条红色双线且首页没有页码,发文字号标识位置右靠。如此等等,都无需再在机关代字部分做一些画蛇添足的标志。这样使发文字号更简明、醒目,对发挥其替代、统计、引用等作用都有好处。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包括机关代字在内的发文字号编写规范一旦确定之后,一方面国家文书标准制订部门要及时做出修订或说明,另一方面更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文书人员认真遵守。各级党政机关的文书处理部门,在文稿审核阶段就要对机关代字编写规范情况严格把关;上级文书处理部门对下级机关代字编制不规范的,要通过警示甚至发回重报等途径,提出严格要求,加强规范督查。只有这样,通过建章、督查等多种手段,才能使发文字号机关代字的规范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永春.谈谈发文机关代字编制的问题[J].领导之友,2012(12):46~47.

[2]刘畅.机关代字编制方法探析[J].秘书之友,2007(3):34~36.

[3]沈蕾.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研究[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2014:124.

[4]国务院秘书厅关于对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J].档案工作,1957(5):22~25.

[5]徐成华,孙维,房庆,等.《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5:33.

[6]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全平顶山创建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0375.gov.cn/2015/0713/42581.html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来稿日期:2016-07-19)

[1]张葆霞.商业性档案中介机构发展趋势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黄力,李圭雄.业务外包:档案中介机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档案,2004(05):26~28.

[3]宗培岭.档案中介机构的社会定位[J].浙江档案,2005(07):10~12.

[4]刘勤.环评中介机构对档案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6(02):77~79.

[5]万维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M].山东: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65~172.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来稿日期:2016-06-28)

[1]陈忠海,刘晓丹.2008年~2012年河南省档案学作者期刊论文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13(5):58~61.

[2][4][6]李文以.《档案管理》1995~2005年核心作者群分析[J].档案管理,2006(4):48~50.

[3]方太强,周蓉,胡英.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作者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5(1):69~73.

[5]廉清.《图书情报工作》核心作者群分析研究[J].现代情报,2004(11):55~59.

上一篇:落花生反思下一篇:关于小姐妹离别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