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排版格式要求

2024-05-18

材料排版格式要求(通用15篇)

篇1:材料排版格式要求

正规文件材料排版字体统一格式要求(标准)

一、文件材料要求

(一)纸张 A4型纸。

(二)排版规格 1.标题

居中,2号方正小标宋,不加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标题一般要有行文单位。

2.正文

一级标题(一、……),3号黑体,不加粗,句末不加标点符号,(在序号后是、)然后回行。

二级标题((一)……),3号楷体,不加粗,句末不加标点符号,(在序号后无标点)然后回行。

三级标题(1.……),3号仿宋,加粗,句末不加标点符号,(序号后面是.不是,也不是、)然后回行。

其余标题((1)……,①……,A、……)与正文要求相同,不回行。

正文,3号仿宋,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设置办法:上边距3.7cm,下边距3.4cm,左边距2.8cm,右边距2.3cm, 行间距固定值28磅。每自然段左空2字,回行顶格;数字、年份不能回行。具体排版时,根据文字、段落、格式需要可适当调整。

3.表格

公文如需附表,对横排A4纸型表格,应将页码放在横表的左侧,单页码置于表的左下角,双页码置于表的左上角,单页码表头在订口一边,双页码表头在切口一边。

表格标题在表格上方,居中,仿宋小四号,加粗。表中文本,仿宋五号,单倍行距。4.图示

图示标题在图示下方,居中,仿宋小四号,加粗。5.附件

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2字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附件”,后标全角冒号和名称。附件如有序号使用阿拉伯数码(如“附件:1.……”);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附件应与正文一起装订,并在附件左上角第1行顶格标识“附件”,有序号时标识序号;附件的序号和名称前后标识应一致。

(三)印刷要求

双面印刷;页码套正,两面误差不得超过2mm。印品着墨实、均匀;字面不花、不白、无断划。

(四)装订要求 左侧装订,骑马订或平订的订位为两钉钉锯外订眼距书芯上下各1/4处,无坏钉、漏钉、重钉,钉脚平伏牢固。归档装订时应去掉订书钉。

(五)页码要求

页码位于底端外侧,用“-1-”格式。空白页和空白页以后的页不标识页码。

(六)引用文件要求

引用文件包括发文机关、文件全称和发文字号(六角括号“〔〕”括入)。

(七)落款与印章

单一机关制发的公文在落款处不署发文机关名称,只标识成文时间(中文格式,“零”写为“〇”)。成文时间右空4字;加盖印章应上距正文2mm-4mm,端正、居中下压成文时间,印章用红色。当印章下弧无文字时,采用下套方式,即仅以下弧压在成文时间上;当印章下弧有文字时,采用中套方式,即印章中心线压在成文时间上。

联合行文印章。当联合行文需加盖两个印章时,应将成文时间拉开,左右各空7字;主办机关印章在前;两个印章均压成文时间,印章用红色。只能采用同种加盖印章方式,以保证印章排列整齐。两印章之间不相交或相切,相距不超过3mm。当联合行文需加盖3个以上印章时,为防止出现空白印章,应将各发文机关名称(可用简称)排在发文时间和正文之间。主办机关印章在前,每排最多排3个印章,两端不得超出版心;最后一排如余一个或两个印章,均居中排布;印章之间互不相交或相切,在最后一排印章之下右空2字标识成文时间。

(八)特殊情况说明

当公文排版后所剩空白处不能容下印章位置时,应采取调整行距、字距的措施加以解决,务使印章与正文同处一面,不得采取标识“此页无正文”的方法解决。

(九)附注

公文如有附注,用3号仿宋体字,居左空2号字加圆括号标识在成文时间下一行。

二、报告、方案等材料根据以上要求执行

字数较多的材料,除题目外,可用小4号,上下左右边距可为2.8cm,其他要求同上。

篇2:材料排版格式要求

上报的文字性材料排版格式要求

标题:方正小标宋简体二号、正文:仿宋GB三号,一级标题黑体,二级标题楷体,三级标题仿宋加粗。页面设置,上下边距3.7cm、3.5cm,左右边距2.8cm、2.6cm。行距磅值:固定值28磅。文章最后空4行署名、时间,具体位置在靠右边4汉字符的位置,时间用小写阿拉伯数字如2014年6月27日。

办公室 2015年11月6日

篇3:论文格式及排版要求

用微软word排版, A4纸型, 左右边距2.5 cm;正文行距为固定值16磅, 其它均为单倍行距。

2、论文题目:小2号黑体居中。标题不超过20个字。段前10mm。

3、作者姓名:

多作者属不同单位时, 在姓名上标上与单位序号 (见下条) 对应的数字上标, 姓名之间用逗号隔开, 之间空两格;4号宋体居中。段前8mm。

4、作者单位:

多单位时, 单位名称前标上序号, 之间用分号隔开。且要在对应单位的作者名上加上对应的序号上标。一个单位不用标序号。小5号宋体居中。段前单倍行距。

5、摘要:

“摘要”二字中间一个空格并加粗, 加冒号, 放在摘要正文段首。摘要内容为小5号宋体。段前8mm, 段落左右缩进2个汉字, 单倍行距。

6、关键词:

“关键词”3个字, 小5号宋体加粗, 加冒号。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小5号宋体。段落左右缩进2个汉字。关键词与摘要之间空1行。

7、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5个字加粗, 加冒号。多个分类号用分号隔开。分类号为小5号宋体。

8、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5个字加粗, 加冒号。文献标识码为小5号宋体。

9、英文题目:各实词首字母应大写。4号新罗马居中。段前8mm, 单倍行距。

1 0、英文作者姓名:

姓名拼音按姓前名后的顺序书写, 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 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写字母大写, 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多个姓名之间用逗号隔开, 之间两个空格。小4号新罗马, 段前8mm, 单倍行距。

1 1、英文作者单位:

单位首字母大写, 多单位时, 单位名称前标上序号, 之间两个空格, 如:1company 2.company;姓名上的角标同中文。小5号新罗马居中, 单倍行距。

1 2、英文摘要:Abstract加粗, 后面加冒号,

并与摘要内容空一格。5号新罗马, 段前8mm, 首行缩进2个汉字, 单倍行距。

1 3、英文关键词:

Key words加粗, 后面加冒号, 并与关键词空1格, 如Key words:Word;Word, 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5号新罗马, 单倍行距。关键词与摘要之间空一行。

1 4、收稿日期:“收稿日期”4个字为6号宋体加粗, 加冒号。

1 5、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4个字为6号宋体加粗, 加冒号。内容包括:基金项目名称, 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多个基金项目之间用分号隔开。

16、作者简介:“作者简介”4个字为6号宋体加粗, 加冒号。作者简介包括: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学位, 职称。多个作者, 其间用分号隔开, 最后以句号结束。 (14、15、16三项为角注)

17、正文:单栏。中文为5号宋体, 首行缩进2个汉字, 段前8mm, 行距为固定值16磅。论文内计量单位及符号均采用国家标准单位及国际通用符号。

18、图片:图片必须有序号和图题。图号根据文章中图片数目按照阿拉伯序号标识出来, 图号和图题空两个字符格。图题居中, 排列在图片下面。中文为小5号宋体加粗;段前段后0.5行, 单倍行距。

19、表格:表头居中排列在表格上面, 表格编号按照阿拉伯字母排序, 表格编号和标题内容之间空两字符格。表头居中, 为小5号宋体加粗, 段前段后0.5行, 单倍行距。表内为6号宋体

20、一级标题:居左排, 中文为4号宋体加粗, 段前段后7mm, 单倍行距。

21、二级标题:居左排, 中文用5宋体加粗, 标题使用1.1, 1.2;单倍行距。

22、参考文献:居左排, 段前段后各8mm, 小5号宋体加粗。

篇4:材料排版格式要求

很多朋友都见到过Word的“样式与格式”功能,但是大多数朋友可能还是更习惯于使用格式刷来批量设置文本格式,询问他们时,都会得到“Word样式没有格式刷用起来方便……”这样的答复。其实这是由于大家对Word样式的功能了解不深所致。

妙用一:快速同步同级标题的格式

大家对编排长篇文档比较犯怵,原因大体有两个,首先是手工在长篇文档中查找同级标题并设置好标题格式,本身就是个麻烦的事情;再者,如果需要将某一级别的标题字体换一下,如果用格式刷的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容易遗漏。其实,如果我们事先使用了“格式与样式”功能(如图1),这些问题就能轻松地迎刃而解了。

一. 快速套用现有标题样式

1. 编辑完成后套用样式

这种方法非常类似于平时的格式刷使用,需要先将标题选中,然后再点击“样式与格式”窗格中的相应样式即可。虽然设置好样式后可以方便地快速修改同级标题格式,但要将所有同级标题从偌大的文章中找出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那么下面要介绍的第二种方法就显得实用多了。

2. 编写文件时套用样式

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一边编写文件一边设置样式,为了加快操作效率,可以给每个样式设置一个快捷键。

1)点击“样式与格式”窗格中第一个样式后面的菜单按钮,执行“修改”命令。

2)然后在弹出的“修改样式”窗口中点击“格式”按钮→“快捷键”命令(如图2)。

3)将鼠标定位于“请按新快捷键”一栏,为它设置一个快捷键后点击“指定”按钮即可。

4)以此类推,为其他样式也设置好相应的快捷键。

二. 快速修改同级标题样式

不过,刚才使用的还都是Word默认的一种比较简陋的样式,如果我们对标题格式有着特殊的要求,其实也是可以自定义样式并同步更新的。

1. 手动更新同级标题

首先,按照自己的要求对标题设置一个新格式,然后再点击它所属样式的菜单钮,执行“更新以匹配选择”命令(如图3)。此时你便会发现,文档中所有使用了该样式的标题(同级标题)会马上同步换成新样式。

2. 自动更新同级标题

而如果你觉得每次都这样手动更新太麻烦的话,Word还支持一个自动更新样式的功能,用起来更加方便。

同样,先点击样式窗格中一个样式的菜单钮,执行“修改”命令。然后,在弹出的所示“修改样式”窗口中勾选“自动更新”一项,点击“确定”按钮(如图4)。

这时,当我们对这个级别的标题进行格式修改时,无须点击“更新以匹配选择”即可马上将样式同步到其他标题上,操作更加方便。

妙用二:快速在文档中定位

Word的样式功能除了能够快速同步标题格式以外,还能借助“文档结构图”功能帮助我们在文档中迅速定位。

使用方法很简单,只要点击“视图/文档结构图”命令,那么一个类似于文章目录的窗口便出现在了画面左侧。点击其中的标题即可快速跳转到相应的内容区,就像使用Web导航页面一样方便(如图5)。

妙用三:方便生成文档目录

不过上例的文档结构图只能在使用电脑浏览文件时方可生效,如果想让打印出来的文件也能快速查找,恐怕就只能借助于文档目录了。值得庆幸的是,如果在Word中设置了样式以后,繁琐的目录制作过程就会变得非常轻松。

一. 快速建立目录

1. 点击“引用/插入/插入目录”命令(如图6),弹出“目录”窗口。

2. 确保窗口中“格式”一栏选择为“来自模板”,然后点击“确定”按钮。

3. 此时,文章的开头便会自动生成一个目录。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目录除了能够直接打印出来以外,还能在通过电脑浏览文件时,用“Ctrl键+相关目录项”来实现内容的快速跳转,效果类似于上面介绍的“文档结构图”。

不过,可能我们也会不满意Word所默认的目录级别,这时可以由我们自已定义。点击“工具/插入目录”命令,在“目录”窗口中选择好新的级别,然后点击“确定”按钮即可更新整个目录了(如图7)。

二. 快速更新目录

随着编辑的深入,有时我们会对文章添加或删除一些段落,这样就可能导致目录的页码与实际位置不符,此时就要利用Word的目录更新功能了。使用方法很简单,只要先将鼠标定位于目录之中,然后右击并执行“更新域”命令,再选中“更新整体目录”单选项后确定即可,这时Word会仅更新目录中的内容,达到快速更新目录的目的(如图8)。

Tips

有些朋友在自己的电脑上可能找不到“插入目录”这个命令,这一般是由于用户没有默认安装此功能所致,此时可以点击“视图/工具栏/自定义”命令,在弹出的窗口中再选中“插入”类别,然后从右侧窗格中找到“插入目录”菜单项,将其手动拖拽到“插入”菜单中即可。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关于“样式与格式”在排版中的妙用就给大家介绍完了,不知你有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在我们的Word之中,还有好多像“样式与格式”这样值得学习的好功能,正确地了解并掌握这些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完成文档的编制,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篇5:项目报告排版格式要求

1.页面设置(A4纸):

(1)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装订线0.5cm,对称页边距。

(2)行距“1.25倍”。

2.论文一级标题(章标题)使用1、2、3、4。(标题一,居中),(如:1 数据挖掘的发展现状)

宋体,小二号字,加粗(段前空1.5行、段后空1行); 3.论文二级标题使用(如:1.1 数据挖掘的发展历史)

宋体,四号字,加粗(段前空1行,段后空0.5行);

4.论文三级标题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加粗(段前空0.5行,段后空0.5行);(如:1.11 数据挖掘的发展现状)5.标号与标题空1格(按空格键)。

1.1.1.1…(不做标题,加粗,最多四级)小4号宋体 6.论文正文使用

宋体,小四号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行距“1.25倍”。7.计量单位

使用国际单位制。参考《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3100-93)8.图表

表头采用5号宋体、加粗(居中对齐), 段前0.5行;

表格内5号宋体

单倍行距 表格行指定高度0.65cm或自行调整,首行缩进0,尽量不要跨页 图名采用5号宋体、加粗(居中对齐), 段后1行(下有文字的部分);9.公式

分章编号,小四宋体靠右,如(1-1)10.页码

从正文第一章编排,字体用Times New Roman,10号字; 11.参考文献,按《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要求。五号宋体,1.25倍行距,引用部分尽量在文中标注。

篇6:钢铁学报编辑排版格式要求

①文献标识码

常用的有三类: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等)。文摘、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

②文章编号

A、B类文章必须编号。该编号由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及文章 的篇首页码和页数等5段共20位数字组成,其结构为:XXXX-XXXX(YYYY)NN-PPPP-CC。其中:XXXX-XXXX为国际标准刊号ISSN(本刊为1001-0963);YYYY为出版年;NN为期次号,两位数(实际期次为一位数时需在前面加“0”补齐。增刊的期次可记为“S1”、“S2”„);PPPP为首页码,四位数(实际页码不足四位者应在前面补“0”,如0139);CC为总页数,两位数(指的是连续的页数,转页不计。实际页数不足两位数者应在前面补“0”,如9页记为09)。

例如,发表在《钢铁研究学报》(中文版)1998年第2期第13~17页(共5页)的文章,可记为:

文章编号:1001-0963(1998)02-0013-05

③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应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空一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与名均不能缩写。多位作者姓名连排,中间用逗号“,” 隔开。各工作单位亦连排,中间用分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文献标识码为A、B、C的文章应注明主要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用逗号“,”隔开,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括起。作者无工作单位时,上述数据项用其通讯地址代替。英文文章和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单位还应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之后加列国名,其间以逗号“,”隔开。

举例:

张 颖1,王西连1,诸葛华2

(1.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燕山大学轧机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ZHANG Ying1,WANG Xi-lian1, ZHUGE Hua2

(1.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2.Mill Institute,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Hebei, China)

④作者简介

举例:金 峰(1970-),女,博士,讲师

⑤中图分类号 一般标识1个分类号,多个主题的文章可标识2或3个分类号,中间用分号隔开。分类号取到小数点后面一位。

⑥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名称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

举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37050);“八五”国家科技 攻关项目(85-20-74)

⑦期刊基本参数(目次页)

期刊基本参数共11项,排列顺序及格式为:国内统一刊号*创刊年*出版周期代码*开本*本期页码*语种代码*载体类型代码*本期定价*本期印数*本期文章总篇数*出版年月(注:只有用楷体标明的项目需要每期更换)

举例:《钢铁研究学报》(中文版)1999年第4期的期刊基本参数 期刊基本参数:CN11-2133/TF*1981*b*16*76*zh*P*8.00*1000*18*1999-08

⑧正文后的参考文献表

注意:

⑴“参考文献”这四个字后面加冒号且左顶格。序号亦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每一参考文献条目均以“.”结束。

⑵增加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参考文献类型 文献类型标识 专著 M

论文集 C

报纸

期刊 N J

学位论文

D

报告 R

标准 S

专利 P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

⑴期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例1 [2] 小林进原,增本健,玲木秀一郎,ほか.轧制力の計算机模拟[J].鉄と鋼,1991,6(4):34-36.例2 [4] Hewitt J A, Kennedy W J ,Bernier C L ,et al.Effect of Carbon on Oxidation of Ultrafine Particles[J].Acta Metall Mater ,1987, 23(2):18-21.⑵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版本(第1版无此项).其它责

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3 [6] Fletcher P R ,Slater J C ,Fu C L ,et al.Use of Medical Literature[M].2nd ed.London:Butterworths,1977.例4 [9] 霍斯尼R K.管理信息系统[R].李清桂,高乐光,张先达,等译.南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1993.⑶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的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

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例5 [3] 王敬宜,郑珍,刘一殖,等.关于计算机学科中几个量用法的建议[A].中国高

等学校计算机应用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5-129.例6 [5] Ma Tingxi , Lu Xueshu.Computer Aided Analysis of the Penetration of Mounted Tillage Implement[A].Zhang Wei ,Guo Peiyu ,Zhang Senwen eds.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Rural Development [C].Beijing :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1992.157-163.⑷专利

[序号] 专利申请人.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例7 [10] 山中功治,相泽胜敏.アモルファス铁心变压器[P].日本专

利:231667,1989-07-26.⑸标准

篇7:课题报告格式及排版要求

1、页面设置:采用A4纸,页边距为:上25mm、下25mm、左30mm、右28mm,纵向,打印装订成册。

2、封面要求见下页。

3、一级标题为三号宋体加粗字体,段前0.5行,段后0.5行,居中;

4、二级标题为四号宋体加粗字体,段前0.5行,段后0.5行,左对齐;

5、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体首行缩进2个字,行距为22磅;

6、图号、及图名按教材的格式进行编排,其字体为宋体五号字,在其图的下方居中(注意图片所处的位置行要设为单倍行距,否则图片将无法显示);

7、表号及表名按教材的格式进行编排,在其表的上方居中,其字体为宋体五号字。

8、页码:封面不要页码,正文页码在页脚居中。

XXXXXX监控系统设计

(二号黑体加粗字体)

班级:XXXX 姓名:XXXX 学号:XXXX(四号宋体加粗字体)设计任务书

1.1 系统构成及控制要求

XXXXX

1.2 设计要求

XXXXX(注:只设计自动控制,不设计手动控制)系统监控画面设计

2.1 工程框架

XXXX 2.2 新建工程

XXXX 2.3 创建实时数据库

XXXX

2.4 主画面设计

XXXX 2.5 运行策略设计

XXXXX 2.6 报警显示画面设计

XXXXX 2.7 数据报表画面设计

XXXXX

2.8 趋势曲线画面设计

XXXXXX 主控窗口组态

3.1 系统主控窗口的菜单设计

XXXXX

3.2 系统主控窗口的属性设置

XXXXX PLC控制程序设计 4.1 PLC相关地址分配

XXXX 4.2 PLC状态转移图

XXXXX

4.3 PLC梯形图程序

XXXXX

5.1 设备组态

XXXXX

5.2 在线运行调试

篇8:材料排版格式要求

每年的毕业季,众多的毕业班学生会写作论文,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一方面是对论文的选题、提纲、内容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也经常碰到的一个小问题,就是论文格式排版;学校对论文都有统一的格式要求,不同的地方,对封面、标题、目录、摘要、正文、引文等都有严格要求,需要细心的设置,这个过程,费时费力。

虽然论文的排版,是每一个同学应当掌握的技能,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花点时间,都能做到符合要求。但毕竟费时费力,且百密难免一疏,总是有一些同学,未能注意到的一些细节问题,犯一些简单而低级的失误,不断地修改。这种情况,每年都会碰到一些,周而复始,由此,思考能否用种某种方式,来实现论文格式的自动化处理,方便大家使用。

2 设计思路

实现论文格式的自动化处理,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文件的内容,自动生成具有特定格式Word文档。可以设计通过程序自动分析文档内容,也可以采用更简便一些模板替换的方法。具体技术方法又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

⑴调用Office自带的Active X/COM组件

使用Microsoft Office自带的Active X/COM组件,比如Word.Application,通过程序创建Com对象,再调用相关对象的方法、属性,自动生成Word文档。其主要代码可以参考使用Word中录制宏后分析自动生成的VBA代码,并移植到相关语言中。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格式兼容度高,可以生成纯doc的Word格式文档,前提是系统上需要已安装有Office软件。缺点就是比较占资源(调用会启动一个WINWORD.EXE进程),而且也不适合Web多用户访问使用,另外,如果是在Web服务器上使用,还要考虑平台兼容性的问题。

⑵创建Word兼容的网页格式文件

Word本身具备网页格式的显示视图,也可以保存为网页格式。根据这个特性,可以通过代码将文本内容填充或替换,生成Word兼容的网页格式,然后再以Word方式打开,但这种方式生成的文件格式是HTML的,而且格式兼容度不高,有些Word文档的特性如页眉、页脚等,无法表示,但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耗费资源小,能够快速生成;注意打开时,是Web视图,需要切换成Word视图。

⑶利用docx文档格式处理

Word有一个开放的文件格式,叫做Office Open XML。Office从2007版本开始用它。它的基本方法是将文本和格式存储成xml,把其他资源(图片等)存储成独立文件,并将其进行Zip压缩。也就是说docx文件本质上是一个压缩文件,可以用winrar打开docx文件,得到多个文件、文件夹,在里面可以找到各种配置文件,文本文件和媒体文件。其原理就是相当于用两个文本文档,一个用来放文本信息,另一个用来配置个里面的格式,比如字体,大小等。这样用两个文本文件就能实现doc格式类似的功能,所以很节省体积。虽然不能兼容2003的格式,但功能全,读写过程需要有个对文件压缩的过程。

3 功能实现的关键步骤

综合几种方案,选择调用Office自带的Active X/COM组件,并通过模板替换的生成Word文件的方法,更加符合需要。

3.1 设计论文模板

预先按照论文的格式进行排版设置,并保存作为模板,文件内容根据具体要求依次设置用于替换的文本标签如<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标题1>、<标题2>、<标题3>、<标题1.1>、<标题1.2>、<标题1.3>、<标题2.1>、<标题2.2>、<标题2.3>、<标题3.1>、<标题3.2>、<标题3.3>、<正文>、<引用文档>等。

3.2 根据论文一般结构设计UI界面

在界面中设计一些和标签相对应的文本框,根据需要将相应的内容粘帖到对应的文本框中,点击执行,开始替换,并将处理后的文档保存,就自动生成了一个格式处理完毕的的最终论文。

3.3 利用Word,执行代码替换

调用Com对象,实现Word模板文件的打开、保存,并根据设置的文本内容进行替换,生成一个新文档,并打开。

⑴Word的打开与关闭(以Php为例)

4 结语

本文基于设计了一个简易的论文格式自动排版处理程序,从技术难度上来讲不值一提,但是,却能使得许多同学节省一些时间和重复劳动,而将精力集中于论文的内容,从而更加轻松高效地完成任务。同样,在日常工作中,如果能够懂一点程序处理技巧,并根据具体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开发设计一些小工具,对一些重复繁琐,既费时间,又费精力的事项实现快速处理,提升效率,还是很有价值的。由此看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同学在论文格式排版时因粗心大意而重复犯一些简单而低级的失误,浪费时间在修改格式上,因此设计了来实现论文格式的自动化处理工具,方便大家使用。

关键词:自动化处理,论文,格式排版

参考文献

[1]基于开源Word读写组件Doc X的深入研究和问题总结http://www.cnblogs.com/buptzym/p/3191825.html 2014.10

篇9:毕业综合实践报告排版格式要求

一、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的组成1.封面2.目录3.正文4.参考资料5.成绩评定(封底)

二、格式

1.标准A4幅面单面打印,页面设置上2.5cm,下2cm,左2.5cm,右2cm。左面装订。正文加居中页码。

2.大标题3号宋体居中,正文小4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3磅。

3.目录需两端对齐,格式可参考教材或杂志,所标页码要与正文页码相对应。

4.参考资料至少写五个,可以是教材、公开发表的刊物,要标明作者、出版时间和地点,不能是网站。

5.文章各段首行缩进两字符(包括小标题),内容层次采用如下体例 :

[

篇10:班主任计划总结排版格式要求

一、规范格式

1、纸张:所有文档一律使用A4纸。

2、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CM

3、文字:

(1)大标题使用黑体小二号字,副标题使用黑体三号字。如果大标题字数过少,可以在每个字之间空一个格,(2)正文标题使用黑体三号字。

(3)正文内容使用仿宋三号字。

4、段落:标题及署名

(1)大标题,署名均为1.5倍行距。

(2)正文:行距固定值24,段前段后均为0

(3)正文每个大标题内容之间空一行格。

二、关于文档抬头和署名的写法

1、抬头:学校 + 学年 + 上或下学期 + 具体内容

例如:店头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2、署名:作者姓名

署名位于大标题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

文章结尾不必再署名。

三、页码的使用

页码格式为:页面底端,居中

统一共享与交流群或者发送孙主任邮箱

篇11:材料排版格式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使用A4纸,单面打印,用塑料封皮装订,左侧装订成册。即用word

编排时,页边距为:上:2.5厘米,下:2.5厘米,左:3.2厘米,右:1.8厘米。

二、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的页码编于页面的下端右侧,其他页不需要使用页码。

1.封面 :全系采用统一格式(见毕业设计样本附录二),2.任务书(见毕业设计样本附录二)

3.成绩评定表(见毕业设计样本附录二)

4.目录:另起页;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目录”两字中间空3个汉字字符格;内容使用4号宋体字,要求标明页码,每项内容与对应的页码之间要求使用省略号(使用前导符)分隔开、右对齐。

5.中文摘要(含关键词):另起页;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加粗,两个标题各自独占行,居中,“摘要”两字中间空3个汉字字符格,“关键词”三字每两字中间空1个汉字字符格;内容使用4号宋体字,行距20磅。

6.正文 : 另起页;

(1)正文文字用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距20磅;

(2)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①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注: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8.谢辞:另起页;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谢辞”两字中间空3个汉字字符格,独占行,居中;内容使用4号宋体字,行距20磅。

9.参考文献:另起页;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标题汉字之间无空格,独占行,居中;内容使用小4号宋体字,行距20磅。

10.注释:另起页;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注释”两字中间空3个汉字字符格,独占行,居中;内容使用小4号宋体字,行距20磅。

11.附录:另起页;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附录”两字中间空3个汉字字符格,独占行,居中;内容使用小4号宋体字,行距20磅。

12.封底:另起页,空白。

篇12:公文材料排版要求

公文材料排版要求

印制以上材料的纸张统一为A4纸,规范页面边距的设置(上3.5、下2.5、左右2.7),标题采用2号方正小标宋简体,正文为3号仿宋体,正文里的其他字体则根据需要进行标识,一般为黑体、楷体等,行距为固定行距26磅。

篇13:对照检查材料排版要求

1.标题用2号小标宋体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首页必须显示正文。

2.正文用3号仿宋字体,每页排22行,每行28个字。每自然段首左空2字,回行顶格。数字、年份不能回行,一般均使用阿拉伯数字。所有标点符号都使用中文全角格式。

3.正文中结构层次序数一般依次用汉字“

一、”、汉字加圆括号“

(一)”、阿拉伯数字“1.”、阿拉伯数字加圆括号“(1)”,不得逆向使用。第一层一、二、…,3号黑体,作为小标题时句尾无标点;第二层(一)(二)…,3号楷体,作为小标题时句尾标点可有可无;第三层1.2.…,3号仿宋体,无论是否作为小标题要有标点;第四层(1)(2)…,3号仿宋体,必须有标点。

4.成文日期和印章。时间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一般右空4字。落款只标识成文日期,然后在日期上加章,印章必须端正、居中。

篇14:材料排版格式要求

(所有文字,要么全部加粗,要么都不加粗)

一、标题字体、字号

(一)方正小标宋简体二号;

(二)空两行写标题。

二、单位或姓名字体、字号 楷体_GB2312三号。

三、正文字体、字号

(一)一级标题:黑体三号;

(二)二级标题:楷体_GB2312三号,二级标题与三级标题之间不再提行;

(三)三级标题与正文:仿宋_GB2312三号。

四、标题序号

一级标题序号用“一、二、三、四”,二级标题序号用“

(一)(二)

(三)(三)”,三级标题序号用“1.2.3.4.”,四级标题序号用“(1)(2)(3)(4)”

五、排版

(一)纸张大小:A4;

(二)页面设置:上下分别3.7、3.3,左右均为2.5;

(三)字间距:标题35磅,正文28磅;

(四)印刷:一般采用双面印刷;

篇15:上报材料格式及材料要求

机电工程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 教学改革方案摘要

专业教学改革目标: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重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把本专业办成一个特色鲜明的示范专业。

专业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以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为前提~以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自动化技术应用为特色~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专业教学改革是关乎全局的整体性和根本性的重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强~适应技术领域、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地方经济建设和支柱产业所需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调查为依据~明确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及人才培养的定位性。

2(以取得职业技能高级等级证为依托,把三年的技能培养和实践环节作为统一的有机体来考虑~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构建“办学有特点~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符合教学规律的高职教学体系,摆脱学科体系的约束~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岗位的自身需要为依据~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技术介绍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要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教学要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3(改革办学和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改革过去封闭式教学~建立开放式办学和“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三年的技能培养和实践环节作为统一的有机体来考虑~将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科技创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同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场地的建设。

4(加强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我们计划陆续从企业引进或聘任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并选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使“双师型”的教师比例达到一个足够的比例~以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需要。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及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以培养工程、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专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人才培养中,素质结构失衡、专业教学计划缺乏弹性等弊端,使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及自我发展潜能受阻。要使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求,必须以专业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深入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机电制造业正以迅猛的速度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CNC、FMS、CAD/CAM、CAPP等高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所以,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地方高校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地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目前,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 “就业难”,从而造成了“招生难”的局面。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表面的人才饱和、过剩,恰恰预示着人才的短缺,饱和的是“大陆人才”的饱和,“特色人才”的短缺,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的高等技术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不受行业限制,可以从事电气设备的设计、生产、技术改造和维护,自动生产线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数控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等工作。近几年来,各企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自动生产线,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需求越来越多,因此毕业生就业前景一片看好。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一)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 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要始终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彻于全过程;正确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把握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为度,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建立与完善同该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培养更加适销对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教改目标: 1(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目标要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培养与自动化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培养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

2(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正确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业务规格的准确定位,应当把握以下基本特征: 1(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培养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

应该以培养从事自动化系统的维修与维护的高级技术工人。将以取得电工高级技能等级证及相关技能等级证书为依托,进行该专业教学改革。

2(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就这个意义说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主要为学生从业服务;但也不能把高职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在该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倡“大平台,多方向”这样一个改革思路。通过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使学生在过程控制、仪表、和计算机应用等方向有可持续的发展。

3(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上,应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征。4(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下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专业教学改革应当眼睛向下,面向基层一线的需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

三、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工矿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工厂供配电、电气自动化控制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应用、维修、管理、技术革新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一)培养目标: 1(从事自动化电路的设计和技术开发性技术工作;2(从事厂矿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及运行等方面的工作;3(从事电气设备生产、工艺技术的操作及自动化生产过程的组织、技术管理工作;4(从事各类职业院校相关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指导工作;5(从事家用电器产品及相关设备管理维修工作;6(从事其它相关工作。(二)知识结构

(具有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文化基础知识;1 2(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外语水平应达到三级;(具有电气专业高级技能等级证,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操作、维修水平、计算机应用4 水平应达到二级以上;5(具有相关公司企业的生产及设备管理知识: 6(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结构、性能和使用规范,对一般电子线路能进行设计调试和维修,对常用电子产品能进行准确检测;7(具备机械制图、机械加工、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 8(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模拟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

9(能熟练释读各类电气技术图纸和资料,正确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电气工程图纸。

(三)能力素质结构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

2(具有良好的文学表达及应用写作、分析计算能力;3(具有AUTOCAD(或电子绘图)软件的应用能力 4(常用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能力;5(具有机械制图、识图、机械加工、机械设计的基本能力;6(电子制图、计算机绘图及识读能力 7(计算机应用能力

8(具有较复杂电气控制线路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具有单片机控制设计和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能力。

本专业的能力分析用五个能力模块表示,每个模块对应若干门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和训练,要求达到每一模块中的能力要求。本专业的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能力要求 能力支撑课程 课程说明 关键岗位能力 1(电工基础

2(电气控制设备 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操 作、维护能力 3(电机与拖动 4(电机与拖动实训 实训课程 1(单片机原理

解决分析故障及单片机应用能力 2(电子技术 系统的安装、调试能力 3(自动检测技术 实训课程 单片机应用及开发能力 1(供电技术 认证课程 电力系统的运行及维护能力

2(单片机嵌入式程序设计 数控系统的维修及操作能力 解决供用电技术方面问题的能力

3(电气控制设备 认证课程

信息检索能力 4(电气控制设备课程设计 实训课程 计算机操作能力 1(C语言程序设计 认证课程 服务与沟通能力 2(PLC程序设计 实训课程 程序设计能力

职业自学能力 3(电子CAD 4(VB程序编程实训 实训课程 1(高等数学 2(应用技术

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专业外语

4(PLC综合实训 实训课程

四、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落实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应用性: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因而,应用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技能、技术应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对理论基础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该专业须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性:实践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因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培养计划中,专业实践课时所占比例较大,实验、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

动态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性是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变性决定的。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即人才培养模式要随着社

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但在一定时期内,人才培养模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对相关的行业和专业动态应该有及时的把握。

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传统高等教育是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因此打牢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强调素质教育是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这是对传统教育

一个突破。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知识、能力、观念的

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方针决不应动摇,但应着重建设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点,抓住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改中对此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仅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准,基础理论过分薄弱,缺少高等教育的理论支撑,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

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所有课程的授课内容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适应专业培养方向对课程内容的要求,适应高职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我系采取的具体措施是:理论基础课要本着够用为原则;专业基础课要做到“广度上够用,深度上适中”;专业课

“内容新颖,技术先进”。要做到

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建立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艺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以事际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普通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电气自动化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能力训练的范围被拓宽。例如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增加了智能控制、电气CAD等课程。

基础课程的设置中,应注意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去掉没有应用价值的部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应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注意拓宽专业知识领域,课程深度不一定很深,但专业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专业教改方案应当重组、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系,使专业教学改革更加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课堂教学讨论式,理论和实践教学基本达到1:1;讲概念结合实物,讲应用注重操作。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相对减少,并逐步向实践性实验过渡;多媒体教学、模块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并举。例如电工学、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可编程控制等课程的授课地点由教室移至实验室,要在实验室里做到边讲授理论边实验演示;以前实验教学中,一般是验证理论的测试实验,现在基本上改为操作训练,电装实习、电子整机组装、可编程课程设计等能结合工厂生产实际的设计要到工厂去进行技术合作;原来是分立的单元实验,现在采用组装一个实用的电子设备(收音机、报警器、抢答器等)来进行;对自动控制原理、工厂电气控制、工厂供电等专业课程,都制作了大量相应的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一些在学校无法见到的设备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考试模式的改革方向就是:以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为目标,强化基本职业能力测试,综合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测试,考核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专业课考试由单一的理论性转向理论实践结合型;专业基础课考试由单元掌握型转向综合运用型;专业实践课考试由单向技能测试转向综合技能考核。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性质:《电工基础》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制冷与空调等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课程从电路模型出发,看重讨论集总参数、线性非时变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程任务: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性与条理性,具有分析工程技术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在理论指导下灵活处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本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通过第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在集总假设下建立电路模型的基本指导思想;掌握电路变量u(t),i(t),p(t)的定义与特性;掌握R元件、电压源、电流源基本概念;理解受控源基本概念;掌握两类约束;了解支路电压和支路电流法;掌握理解树的概念和回路分析法。正确理解叠加定理。掌握网孔分析法与节点分析法;正确理解树的概念和回路分析法。正确理解分解方法的目的和步骤,会应用它求解电路,必须掌握单口VAR的求法、戴维南定量、置换定理,理解诺顿定理,单口等效电路的求法,了解最大功率传递定理及T,网路等效变换。,2、使学生掌握C、L元件的VAR及其性能。了解一阶动态电路的微分方程求解法;掌握三要素法;理解阶跃函数和阶跃响应。掌握正弦电压、电流的基本概念;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掌握应用相量法求微分方程的特解;理解正弦R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正弦稳态响应的定义和特性。

二、课程内容

课题一 电路的基本理论 1.路和电路模型(1)解实际电路。

(2)理解电路模型,清楚电路的分类。2.路中的基本物理量、电功率和能量

掌握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和实际方向,会计算电功率和电能。3.压源和电流源

理解独立电压源和独立电流源的含义。4.尔霍夫定律

(1)了解电路中的几个专用名词,节点、回路、网孔、支路。(2)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基本要求】

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掌握电路变量(电流、电压、功率),电路基本定律(VAR、KCL、KVL),电阻元件,电容元件、电感元件、分压公式和分流公式,基尔霍夫定律;明确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关联方向。

【教学重点】 电路和电路模型,电路变量(电流、电压、功率),电路基本定律(VAR、KCL、KVL),电阻元件,分压公式和分流公式,基尔霍夫定律。重点是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关联方向,电路基本定律(VAR、KCL、KVL)。

课题二 电场和电容 电容的类型、连接、储能。【基本要求】

了解静电屏蔽的概念,了解电容的类型和额定值,掌握电容器的连接和储能。【教学重点】

电容器的种类和连接方式。课题三 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及电磁感应定律

2、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

3、互感、耦合系数及同名端的判断。【基本要求】

掌握电磁感应及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互感、耦合系数及同名端的判断。【教学重点】

互感、耦合系数及同名端的判断。课题四 交流电

1、正弦量

(1)、了解非正弦量和非正弦量的波形。

(2)、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正弦量的相位差及正弦量的有效值。

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1)、了解复数的各种表示形式。(2)、理解复数及其运算,理解相量和相量图的表示,并能够用相量和相量图表是复数。【基本要求】

了解非正弦量和非正弦量的波形,无源网络的等效分析,复数的各种表示形式;掌握正弦量的三要素、正弦量的相位差及正弦量的有效值,复数及其运算,理解相量和相量图的表示,并能够用相量和相量图表

是复数。【教学重点】

正弦量的三要素、正弦量的相位差及正弦量的有效值,矢量及其运算,学会正弦交流量的加减。课题五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与功率

1、纯电感、纯电容、纯电阻电路

2、电阻,电感电容的串并联电路。

3、交流电路的功率,功率因数的矫正。【基本要求】

掌握纯电感、纯电容、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数量关系和相位关系;掌握电感电容,电阻串并联

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数量关系和相位关系;掌握电路中各种功率的计算,如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

率等。【教学重点】

电阻串并联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数量关系和相位关系。各种功率的计算问题。课题六 谐振、互感电路与三相电路

1、谐振电路

(1)、了解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谐振时电路的能量情况。(2)、理解电路谐振的一般概念,理解串联谐振电路、并联谐振电路及他们的频率特性。理解电路发

生谐振的条件和发生谐振时的特点。【基本要求】

了解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谐振时电路的能量情况,互感的等效受控源电路;掌握电路谐振的一般概

念,理解串联谐振电路、并联谐振电路及他们的频率特性。、明确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和发生谐振时的特

点。

【教学重点】

理解电路谐振的一般概念,理解串联谐振电路、并联谐振电路及他们的频率特性。课题七 三相电路

1.三相电源与三相负载

(1)、理解三相电源,三相电源的联结,三相负载及其联结,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的简单计算。

2.三相电路的功率

(1)、了解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3.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1).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的特点及分析方法。(2).理解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基本要求】

了解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的特点及分析方法;掌握三相电源,三相电源的联结,三相负载及其联结,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的简单计算,理解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明确三相电源的星形联结和三角形联接,三相负载的星形联结和三角形联接。知道三相电源的相量表示形式。

【教学重点】

三相电源,三相电源的联结,三相负载及其联结,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的简单计算,理解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明确三相电源的星形联结和三角形联接,三相负载的星形联结和三角形联接。知道三相电源的相量表示形式。

课题八 电路定理 1.叠加定理与替代定理

(1).理解叠加定理与替代定理的内容,会利用叠加定理与替代定理进行计算。2.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1).理解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的内容,会利用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进行计算。

【基本要求】

掌握串并联等效电阻,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受控源,线性电路的迭加定理,单口网络等效电路,单口的简单等效规律,置换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明确电压源和电流源之间的等效变换;利用置换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解题的步骤。

【教学重点】

线性电路的迭加定理,单口网络等效电路,单口的简单等效规律,置换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课题九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1.电路的动态过程与动态响应 理解电路的动态过程与动态响应。2.电路初始条件的确定(1).理解换路及电路初始条件的计算。3.求解一阶电路动态响应的三要素法(1.了解一阶电路的解法通论。(2)理解一阶电路三要素的求取。4.一阶电路响应的分类 了解一阶电路响应的分类。【基本要求】

了解一阶电路的解法通论,了解一阶电路响应的分类;掌握电路的动态过程与动态响应,换路及电路初始条件的计算,一阶电路三要素的求取;明确一阶电路三要素求取的初始值、非齐次特解、时间常数。

【教学重点】

电路的动态过程与动态响应,换路及电路初始条件的计算,一阶电路三要素的求取,明确一阶电路三要素求取的初始值、非齐次特解、时间常数。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必修课程。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子器件(主要是半导体

器件)、电子电路和系统的应用技术。现代电子技术已深入到通信、控制、计算机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这些领域使用的大量电子电路涵盖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低频电路、射频电路到微波毫米波电路。本课程的任务是:学生通过《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各种电子电路的核心器件 , 半导体器件的原理及其最基本的应用。

本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能正确使用常用仪器,并能以最小的误差进行定量测量。

2、能够自行完成预习,进行实验。

3、能够自行设计和实现中规模的模拟电路系统。

学生对模拟集成电路从外型到功能有感性认识,再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模拟系统实现使学生基本掌握从理论到电路实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使理论与实践较为合理的结合。

二、课程内容

课题一 半导体二极管及应用电路

本课题主要阐述半导体、二极管的相关知识以及二极管的相关应用。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 了解半导体和二极管的一些概念;掌握二极管单向导电特性及二极管方程,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及其温度特性,二极管导通电压与反向饱和电流,二极管的直流电阻与交流电阻(估算式),硅管与锗管的区别;能分析简单二极管电路。

课题二 双极型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本课题主要阐述BJT原理、BJT静态伏安特性曲线、BJT参数、放大器的一些基本概念、BJT偏置电路、BJT三种基本组态放大器。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 了解NPN和PNP管和放大器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BJT的工作原理、静态伏安特性曲线、参数、偏置电路以及它的T三种基本组态放大器。

课题三 场效应管(FET)及基本放大电路

本课题主要阐述FET原理、FET特性曲线、FET偏置电路(自给偏压和混合偏置)、FET的小信号模型和FET的CS和CD组态放大器。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 了解FET的分类、电路符号,N沟道JFET及N沟道增强MOSFET的工作原理,FET的结构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P沟道FET与N沟道FET偏置极性的差别。

掌握FET偏置电路工作点的估算方法、FET的CS和CD组态放大器电路、指标计算及特点;理解FET的小信号模型中g 的含义及计算式,理解r含义,完整模型和低频模型。mds 课题四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本课题主要阐述集成运放电路组成及特点、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理想运放分析法、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多级放大器、差动放大器和和恒流源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 了解集成运放电路组成及特点以及其主要参数、多级放大器级间耦合方式,直流放大器的特殊问题,放大器通用模型,多级放大器指标计算;掌握理想运放分析法、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差动放大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理解恒流源的电路原理。

课题五 负反馈放大电路

本课题主要阐述单环理想模型、实际反馈放大器类型及极性的判断、负反馈的效果、在深负反馈条件下正确计算A和Avs和负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ff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 了解单环理想模型的基本概念、负反馈的效果。

掌握实际反馈放大器类型及极性的判断、在深负反馈条件下正确计算A和Avs、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自ff 激条件,用已知的T(jω)和A(jω)的波特图判断稳定性。理解负反馈稳定闭环增益、展宽通频带、减少非线性失真、改变输入输出电阻和稳定工作点的作用。

课题六 信号的运算与处理

本课题主要阐述基本运算电路、模拟乘法器和有源滤波电路。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 了解微分电路、PID电路、电压,电 流转换器及测量放大器、模拟乘法器的组成、掌握其构成的运算电路;掌握集成运放线性应用的条件和分析方法、两个基本电路、模拟乘法器构成的运算电路,加法电路、减法电路、积分电路和四种有源滤波电路的功能。

课题七 波形发生电路

本课题主要阐述正弦波震荡电路、电压比较器和非正弦波发生电路。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 了解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器,方波、三角波发生器;掌握振荡器的振荡条件、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RC正弦波振荡器;集成运放的非线性应用及分析方法、比较器特性;理解LC正弦波振荡器。课题八 功率放大电路

本课题主要阐述功率放大电路概述、OCL和OTL功率输出电路。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 了解功率放大器的特殊问题、提高功率放大器效率的途径;了解功率管的选择方法以及功放的分类;掌握OCL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指标计算,OCL和OTL电路原理及满激励指标,功率管极限参数(I,P ,BV)对OCL和OTL功放的限制。CM CM CEO 课题九 直流电源 本课题主要阐述掌握单相整流、滤波电路。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 掌握稳压管稳压电路、串联型稳压电路、三端集成稳压电路。了解开关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等控制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控制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部分,又是以后专业课学习以至将来工程应用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2、培养线性及非线性系统分析、设计和校正的基本能力。

3、培养初步从事控制工程设计、调试及维护的能力。

4、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本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自动控制系统模型建立的方法。

2、熟练掌握采用频率特性法和时域法分析系统的一般方法,并能具体应用。

3、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特殊性及非线性系统线性化的基本方法。

4、掌握采样控制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

二、课程内容 课题一 概述

本课题主要阐述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系统职能方框图的绘制;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优缺点及应用场合;初步掌握绘制系统职能方框图的方法;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课题二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课题主要阐述系统微分方程式(组)的建立与传递函数;系统动态方框图与等效简化;Mason增益公式。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及元部件传递函数的求法;了解系统(或元部件)微分方程式(组)的建立过程。

课题三 时域分析法

本课题主要阐述时域性能指标;一阶、二阶以及高阶系统的动态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代数稳定判据及其应用;掌握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二阶系统时域分析方法及其结论;了解Laplace变换及其反变换。

课题四 频率特性法

本课题主要阐述频率响应和频率特性;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自动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Nyquist稳定判据及稳定裕量;用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绘制方法;熟练掌握用Nyquist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及其稳定裕量;熟练掌握用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的方法;掌握由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确定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了解闭环频率特性的绘制及用闭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

课题五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本课题主要阐述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常用电校正装置的线路及特性;系统的串联校正、反馈校正与前馈校正。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电校正装置的特性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初步掌握用频率法进行系统串联校正的方法;了解反馈校正和前馈校正的思想和方法。

课题六 采样控制系统分析

本课题主要阐述离散系统的数学基础;脉冲传递函数;稳定性分析。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脉冲传递函数、稳定性分析、稳定误差的计算。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术课程。主要内容涉及MCS,51单片机硬件结构组成,汇编语言程序的编写,单片机各硬件资源的应用,单片机接口技术及扩展领域的基础理论、基础原理及实用技术、程序。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硬件结构、指令系统、接口技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3、培养独自进行开发设计小型单片机应用系统硬件与软件能力。

4、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本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了解单片机的特点、基本工作原理。

2、熟悉单片机的特点,掌握单片机的结构。

3、掌握单片机的指令系统、中断系统、定时器、接口技术。

4、掌握单片机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

二、课程内容 课题一 单片机概述

本课题主要阐述单片机发展概况,单片机硬软件系统及种类。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建立关于单片机系统的概念,掌握MCS-51单片机的结构特点。

课题二 单片机的结构原理

本课题主要阐述MCS-51单片机的CPU及存储器的结构、组成,8051单片机的引脚功能及CPU的时序以及输入、输出接口。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熟悉MCS-51单片机存储器的结构特点、CPU的时序、引脚功能;掌握R0-R7的分组情况;掌握漏极开路、准双向、读改写的准确含义。

课题三 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及程序设计

本课题主要阐述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数据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逻辑运算指令;控制转移指令;位操作指令;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举例。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MCS-51单片机的指令格式、指令类型;熟悉七种寻址方式;掌握数据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逻辑运算指令;控制转移指令、位操作指令;掌握MCS-51汇编语言编程的基本方法。

课题四 单片机的中断技术

本课题主要阐述MCS-51单片机中断的功能、控制及响应以及四个实例。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中断源的种类、产生中断的方式、中断的控制以及外部中断源的扩展方法;熟练编写中断服务程序;熟悉中断嵌套技术。

课题五 单片机的定时器/记数器

本课题主要阐述了MCS-51单片机的定时器/记数器的结构及原理;定时器/记数器的工作方式及控制原理;通过应用举例阐述了定时器/记数器的使用及编程方法。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MCS51单片机内部定时计数器的设置和应用;TMOD、THx、TLx的格式;初值的计算方法。掌握单片机定时计数器的初始化编程;运用定时计数器进行单片机控制程序设计。

课题六 单片机串行接口

本课题主要阐述了MCS-51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原理;串行口的工作方式;串行口应用举例。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掌握串行口的结构原理;掌握工作方式0的使用;熟悉工作方式1-3的编程方法及初始化过程。

课题七 单片机系统的扩展

本课题主要阐述了程序存储器的扩展;数据存储器的扩展以及I/O接口扩展时的口地址分配及地址编译法。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MCS-51单片机与RAM和ROM芯片的连接;掌握常用半导体存储器芯片的使用;MCS51单片机三总线的形成;半导体存储器芯片的分类及特点;掌握8255、8155、8279等芯片的特性、使用方法和单片机的接口技术以及编程方法。

课题八 单片机接口技术

本课题主要阐述独立式按键、行列式键盘的电路设计、工作原理、与单片机的接口及键输入程序的设计;可编程键盘,显示器接口芯片8279的应用:包括: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编程命令字状态字;8279与80C51的接口电路设计、键值确定及应用程序设计;LCD显示器接口及显示程序原理;A/D、D/A转换接口的扩展技巧。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LED静态显示、动态显示不同方式下的电路设计工作原理及显示程序设计,掌握ADC0809、MC14433、DAC0832、AD7520等芯片的特性、使用方法以及编程方法。

《电机与电力拖动》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电机与电力拖动》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既是研究电机及电力拖动系统基础理论的学科,又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技术应用课直接为生产服务。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为: 1(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几种交、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性。2(使学生能独立分析电力拖动系统中电机的各种运行状态,掌握其计算方法和实验测试手段。

3(为后续有关专业课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为独立设计电力拖动系统自控系统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常用直流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及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2(掌握电机的基本电磁定律和基本理论,包括电动势、磁通势和转矩的分析计算,稳态运行的电压平衡和磁通势平衡、转矩平衡和能量平衡的规律,电机的基本特性曲线,基本运动方程式,起动和调速方法,电机的各种运行状态,四象限运行,以及各种控制电机的基本特点;3(掌握电机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方程式、相量图、等效电路、折合算法以及动态过程的分析;4(掌握电机的基本试验方法和操作技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仪表。会测定交、直流电机的运行参数,掌握电机的各种起动、制动和调速方法。

二、课程内容 课题一 绪论 本课题主要阐述电机及电力拖动系统概念;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了解电机及电力拖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及时复习先修课程中学习到的关于电磁学理论的内容。

课题二 直流电机

本课题主要阐述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讨论了直流电机的磁场分布、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条件及性质、电磁转矩、电枢反应及其对电机的影响、电机的换向及改善换向的方法,最后从应用的角度较详细地分析了直流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和直流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特性。

课题三 直流电动机的电力拖动

本课题主要阐述直流电动机的运行原理和特性;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他励直流电动机的电动与制动运行。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直流电动机的电力拖动性质和稳定运行条件;掌握直流电动机的起动、制动和调速的方法。

课题四 变压器

本课题主要阐述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单相变压器的空载运行;单相变压器的负载运行;变压器参数的确定;变压器的运行特性;三相变压器;变压器的并联运行。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结构;掌握变压器运行条件和参数的确定。

课题五 三相异步电动机 本课题主要阐述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及用途;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磁关系;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功率与转矩;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三相异步电动机参数的测定。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及用途;理解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及参数的确定方式。

课题六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力拖动

本课题主要阐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为理论基

础研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制动和调速。课题七 同步电机

本课题主要阐述同步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与结构;同步发电机的空载运行;同步发电机的电枢反应;同步发电机的负载运行;同步发电机的并联运行;同步电动机和同步调相机。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同步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与结构;掌握同步电机空载运行、负载运行的条件。

课题八 驱动和控制微电机

本课题主要阐述单相异步电动机;伺服电机;步进电机;测速发电机;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了解单相异步电动机、伺服电机、步进电机、测速发电机、自整角机及旋转变压器的基本概念。

课题九 电力拖动系统中电动机的选择 本课题主要阐述电动机的发热与冷却;电动机的工作制分类;电动机容量的选择方法;电动机种类、型式、电压、转速的选择。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电动机的发热、过载能力和启动能力三方面来选择电动机。

《电气控制与PLC》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电气控制与PLC》是机电类高职工科专业开设的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它不仅为电机调速控制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技术、电梯应用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等后续课程、集中实训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而且为相关专业学生考中、高级电工资格证书做准备。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理论。

2、培养编程、调试、维护的基本能力。

3、培养初步从事实际控制工程设计、调试及维护的能力。

4、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本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2、熟练掌握基本逻辑指令的应用。

3、熟练掌握步进顺控指令编程方法及应用。

4、掌握功能指令基本规则,重点掌握常用功能指令的应用。

5、了解PLC网络及通讯基本知识。

二、课程内容

课题一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础知识

本课题主要阐述PLC系统的组成及功能;PLC的分类;PLC的性能指标。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了解PLC的发展及现状;掌握PLC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PLC的分类;熟练掌握PLC的性能指标。

课题二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本课题主要阐述可编程控制器的等效电路;PLC的扫描技术;PLC的I/O响应时间。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理解PLC控制系统与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相同及异同点;掌握PLC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PLC的扫描技术;理解并掌握PLC的I/O响应时间。

课题三 FX型可编程控制器 2 本课题主要阐述系统配置;FX型可编程控制器的元器件;计时/计数器;各种继电器及特殊功能模块。2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了解FX型可编程控制器的系统配置;掌握FX型可编程控制器的常用元器22 件;熟练掌握计时/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熟悉各种继电器及特殊功能模块。

课题四 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语言及编程方法

本课题主要阐述PLC的编程语言及格式;基本逻辑指令;控制指令;步进顺控指令;算术运算指令;特殊功能指令。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熟悉PLC的编程语言及格式;掌握20条基本逻辑指令的功能、名称、符号、操作元件范围及使用要求及计数器/定时器设定值的设定方法;掌握步进顺控指令和SFC的设计;掌握常用的功能指令;理解I/O接线图的设计及梯形图的编程规则和技巧;了解各种指令的执行程序步数。

课题五 可编程控制器的模拟量与编程

本课题主要阐述模拟量的基本概念;模拟量模块及其编程;模拟量控制的应用。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理解模拟量的基本概念;掌握FX系列PLC的模拟量模块及其编程方法;熟悉典型模拟量控制的应用。

课题六 可编程控制器的通信与编程

本课题主要阐述PLC通信的基本知识;PLC通信的实现;PLC网络;PLC可视化编程简介。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了解PLC通信的基本知识;掌握PLC通信的实现方式;理解PLC网络的概念及组成,了解WinCC、组态王等常见组态软件。

课题七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本课题主要阐述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应用举例。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熟练掌握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熟悉典型的PLC控制系统。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电气自动化业的培养计划中,专业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应较大,因为实验、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重视校内相应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相关行业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的协议。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而且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支持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方便条件。将该专业根据行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开设校办工厂和公司,将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以此获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可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

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与检测、实习与实训和工程实践组成,使学生受到全面的工程训练。

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是理论与实践反复循环的过程。利用较长的集中实践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锻炼,获得真正的工作体验。

1)实验

本专业的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等专业基本能力和单片机原理、可编程控制技术、工厂电气技术等专业能力均单独开设实验课,二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和进行实验考试。实验单独记成绩。计算机能力均单独开设上机课并单独进行考核。

2)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应用能力的必要手段,实习可在实验室、实习车间、实习基地进行,以培养规范操作的良好作风。本专业设置金工、电机组装、非电量检测、电工技能训练、生产自动线岗位训练等教学实习。

3)岗位技能实训

本专业设置了计算机等级证和电工高级证、仪表高级证以及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外语三级考试。

4)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生学完某课程之后,运用所学课程的基本功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训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本专业课程设计有:电子技术、制图测绘、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单片机原理、C语言、CAD等。

5)第二课堂兴趣小组 该教学环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特色教育的原则,对基础好、有特长的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开发能力。第二课堂设有电子小制作、电器控制装置,微机组装修理等。

6)综合测试实验

在学习了电工电子、电机与拖动、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变流与调速、控制技术等课程之后,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对几种典型的、复杂的、实际的电子装置进行综合测试分析。

7)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一次综合性的工程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设计项目,确定设计总体方案,让学生独立地、全面地应用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某项技术进行具体设计。本环节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利用技术资料和手册的能力。

2.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改造,更新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1 现代化科技含量,使之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中心。尽快建成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改造电拖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实习生产实训车间,改造充实CAD机房。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我系已建立了多家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有: 1.济南果品研究院

2.山东五洲电气公司成套设备厂 3.潍坊安达电子有限公司 4.昌邑市开元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5.北京昂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6.山东润泰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7.潍坊百货集团中百连锁超市

8.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孚瑞特石油装备有限公司

计划今后再建立4—6个稳定的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实训教育体系,建立规范的实训教育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对实训

基地的科学管理,建立系统的基地管理制度,提高基地的实训效果;加强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的培训。

保障措施

为搞好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试点,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制定如下工作规划: 1)(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规划

(1)师资配备上,按专业规模核定教师编制,建立一支完整的,由高职院直接管理的专职师资队伍。力争专职教师完成本专业教学任务的80%以上。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深化高职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有利于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管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便于按照高职教学模式培养师资。

(2)在教师的业务素质方面,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对现有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实践技能。对于青年教师要定期送到校外实践技能培训基地进行培训,使教师一专多能,既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3)面向企业,聘请长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管理水平的、并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2)分调整、提高、总结、验收阶段进行 3)、有关配套政策: 为了保证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成功,学校制定有关的配套政策,在资金投入、人力资源、组织机构、试点专业的规划、实施和管理给予重点投入和有力保证。为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高职教育的专业改革试点工作中来,保证专业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效,特制定如下规定

(1)按“关于高职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奖励办法”对试点专业每年拨专项资金,奖励参加试点专业改革的有关人员。

(2)按“关于教师进修、培训办法的规定”学校每年拨专项资金1-2万元,用于培养高职专业教师的进修与培训。

4)、资金投入计划

学院每年向试点专业拨款20万元。作为建设经费。电工电子实验室扩建计划投入资金60万元。电气控制及CAD实验室计划投入资金40万元。全数字直流调速系统计划投入资金20万元。交流调速实验室计划投入资金20万元。工业控制网实验室计划投入资金25万元。智能实验室投入资金100万元。综合自动化实验室试训室计划投入资金100万元。学院保证还将为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投入足够的资金。附表1:人才培养方案分解图表

能 力 能 力 构 成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日常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商业行为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

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公司文秘工作能力;编写工况分析、生产报告等文字能力。基 能力

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阅读理解中等难度专业英语;借助工具书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进行翻译。

社交礼仪 日常交往礼仪;商务活动礼仪。本 社交能力 协调公共关系能力 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公共关系活动的协调。

塑造自身形象能力 内在素质修养,品德、文化、艺术修养,外在形象设计,形体、技 服饰、行为等。计算机操计算机操作能力 DOS、WINDOWS操作;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能力;简易程序的 作能力 编写 能力。能 程序设计能力 数据库语言编程能力;文字与表格处理、排版及常见故障排除能

力。

继续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继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的能力。

能力 力

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正确识别常用电子器件,能够进行简单的性能检测、好坏判别。

测能力

基本电路的分析能力 电子整机电路的读图与定性分析能力;从电路图中获得资讯的能

电子技术力。

基础能力 电气器件的应用能力 基本电子、电气元器件的正确选择与使用能力。

仪器仪表使用能力 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能力;仪器

仪表的使用与维护知识。

识图能力 识读零件图和一般装配图的基本能力;手工绘制电路图、借助计 算机绘制较复杂的图件的绘图能力。

专 电气控制设备的使用常用工厂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修等方 和维护维修能力 面的工艺、技术管理工作能力;掌握电气元件的选择、使用、维

修技术能力。电气系统 的分析与设备检测与控制能力 电气元件的选择、使用、维修能力;电力拖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应用能力 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微机操作知识和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业 中的应用能力。

电力拖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

从事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开发推广等工作能力;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设电力拖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电气设备技 计制造、技术改造等方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修、技术改造等的技术改 面的工艺与技术管理方面的工艺、技术管理工作能力。造与设计 工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分析解决生产第一线工程实际问生产能力 题的能力。

能 工厂供电系统的电能继电保护装置及其操作电源;变压器保护;节约电能与工厂供电供配电系

供应、分配、控制、运系统功率因数的提高。统维护施

行操作能力 工厂供电系统的电能供应、分配、控制、运行和维护方面的能力。工能力

工业企业社交能力 社交礼仪;协调公共关系的能力;塑造自我形象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

管理能力 预测能力。

企业管理 工业企业管理理论与实际操作基本能力 附表2:电气自动化教学计划进度表 课序 课 总 课 时 按 学 期 分 配(周 课 时)考 核 形 式 程程 教学理论实务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考 考 技 学 课 程 名 称 类编 课时 教学 教学 号 1516 17 16 17 18 型 码 试 查 能 分

周 公 共 课(36%)642 410 212 18 12 8 2 1 40 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1 45 45 1 2 1-2 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2 60 60 2 2 3-4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3 普通话 15 5 10 1 1 1 1-4 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16 16 1 5 1 1-5 高等数学 120 100 20 4 4 1-2 8 必 1-6 大学英语 184 124 60 4 4 4 1-4 12 1-7 体育 60 10 50 2 2 1-2 12 1-8 计算机文化基础 90 30 60 6 1 1 6-1-9 应用文写作 32 20 12 2 3 2 2 1-10 形势与政策 20 1-5 1 专业课(48%)852 512 340 4 8 10 16 18 15 71 修 1-11 大学物理 60 40 20 4 1 1 4 1-12 电工基础* 60 40 20 4 2 2 4 1-13 模拟电子技术* 96 60 36 6 3 3 5 1-14 机械制图 60 30 30 4 2 2 3 1-15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64 54 10 4 3 3 4 课 1-16 电力电子技术 84 60 24 6 4 4 5 1-17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96 60 36 6 5 5 5 1-18 电机与电力拖动 84 60 24 6 4 4 5 1-19 电气控制与PLC 96 64 32 6 5 5 6 1-20 数字电子技术* 56 40 16 4 4 4 4 1-21 电子设计CAD 96 4 92 6 5 5 6 1-22 教学实习1w 1 w 1w 3 1-23 专业实习2 w 2 1-24 毕业实习10 w 6 10 1-25 毕业设计(论文)8 w 6 5 必修课小计(84%)1494 922 552 22 20 18 18 19 15 111 2-1 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 60 40 20 4 2 2 4 2-2 电工测量与仪表 60 40 20 4 2 2 4 选 2-3 自动检测技术 64 50 14 4 3 3 4 2-4 液压与气动技术 64 50 14 4 3 3 4 修 2-5 电视机原理 56 30 26 4 4 4 4 2-6 嵌入式系统及单片机应用 56 30 26 4 4 4 4 2-7 C语言 64 32 32 4 5 5 4 课

上一篇:行政诉讼法复习资料下一篇:开学第一课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