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去年的树评课稿

2023-03-20

第一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评课稿

王崧舟《去年的树》课堂实录

用“浅近”书写“深厚”——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去年的树》

一、品读“天天”,进入文本

1、《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 (直接进入正题,干净、利落!)

2、一棵树、一只鸟、一首歌,多么美好的日子,多美的画面,一起读。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3、想一想,鸟儿可能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 生:难过、开心、生病了„„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师:那么多的可能你是凭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天天

师:齐读开头,注意把“天天”的味道读出来。 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

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板书:深厚)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段文字。(生齐读故事开头) (通过创设情境,品读“天天”,让学生体会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感情。)

4、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儿?写下来,不要忘记用上这样一个词——“特别”。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那是一棵怎样的树?森林里有千万只鸟,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生交流,教师随即板书:健壮,高大,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鸟儿却单单为这棵树唱歌;森林里有千万只鸟儿,树却只听这只鸟儿唱歌,这是一份多么深厚的感情,多么深藏的缘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故事的开头。

5、师:故事的开头,写了树的健壮吗?写了树的高大吗?写了鸟儿的小巧玲珑吗?写了鸟儿的惹人喜爱吗?(生答没有,师擦去词语)

师:既没有写树的外貌,也没写鸟儿的外貌,这样的开头生动吗?具体吗?(板书:不写外貌) 师:这样的开头,暂且叫它浅近的开头。(板书:浅近)

师:那么故事接下来还是这么浅近地写的吗?自己接着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1、师: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在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你还记得吗? 生:树、鸟儿、门、树根、小女孩。

师:这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呢? (指名读对话)

师: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最重要的内容。

2、分角色朗读。(一女生读鸟儿的话,各组分别读其余人物的对话,师读提示语) 师:读得都挺好,只有一个人没读好。(王老师)不能全怪我,这提示语还真不好读。怎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

(由分角色朗读引出提示语,巧妙!自然!) 生:有形容词。

师:这一单元有一篇课文的提示语就很有特色。 (出示《巨人的花园》片段)朗读片段。(三处:很生气、又发脾气了、大声斥责)

师:每段话当中有一个词提醒了你。我们这个故事有提示语吗?有形容词吗?加一加,能够表示鸟儿和树心情的词。

(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2、师: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树,到很远的地方去过冬。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离了,树的心情怎样?鸟儿的心情又怎样?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难过、认真、爽快„„) 师:他们就要分手了,可谁也不会忘记这份约定。(齐读对话)

师: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树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鸟儿飞过了千山万水。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了森林,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她惊呆了。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师:答案让人揪心,树根告诉她,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这时,鸟儿的整个心都提了起来。我们怎能忘记去年的约定,引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我一定要找到他,于是鸟儿飞越了山谷,飞越了工厂„„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惶惶不安„„)

师:听了大门的回答,她更加惶惶不安了,她觉得消失了整个春天,她知道她的朋友以被切成细条儿,可她依然忘不了去年春天的那场约定。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这声音一次又一次在鸟儿的耳边回响。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她继续找,夜幕降临了,她多希望小女孩告诉她她的朋友还在,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她会怎样问小女孩? (指名读,板书提示语) 师:鸟儿对小姑娘的问是她的最后一问。鸟儿忐忑不安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心如刀绞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近乎绝望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的内心有着如此丰富的感情,她和大树要分手的时候,她——依依不舍; 当树提出约定,她是如此地——爽快;

当鸟儿飞回来,却不见大树时,她是如此的——迫不及待; 当她得知树被拉到工厂时,她是如此的——惶惶不安;

当大门告诉她树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时,她是如此的——心如刀绞。 鸟儿对大树的感情是如此——深厚。 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读这个故事。 (师朗读修改后的提示语)

3、师:我们都体会到鸟儿对大树有如此丰富、细腻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中,写了树的难过吗?写了鸟儿的迫不及待吗?写了鸟儿的惶惶不安吗?

(教师将表示鸟儿和树的情感的词语一一擦掉)

师:这样的提示语具体吗?生动吗?(板书:不写表情、浅近) 师:开头浅近,过程也是浅近的,那结尾又是怎样的?

三、品读结尾,体悟永恒

1、师: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一个细节,很不起眼,是鸟儿唱歌前和唱歌后发生的。一个动作,一个字——看(课件上放大:白色空心字);意味深长地读——看;轻轻地读——看。

师:鸟儿在看什么?(昔日的朋友)

师:是的,鸟儿在默默地看,静静地看,她看着眼前的灯火,思绪万千。它想起来了—— (出示开头)

师: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她仿佛又看听了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再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昔日鸟儿和树的深厚情感,记忆犹新,树已不在。)

2、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树再也回不来了,火柴也已经用完了,只有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看着眼前的灯火,鸟儿一定有心里话相对朋有说。请用“树啊,树啊”开头。

(配乐,生写话)

3、交流。

师:当鸟儿看着这灯火,对着去年的树,她有千言万语想对树说。 (根据学生的朗读,板书:自责,挚爱,祝愿,告别)

师:鸟儿还有很多话想对树说,可千言万语化作浅近的动作——看。 (板书:浅近)

师:在故事中鸟儿有没有说自责的话?有没有说挚爱的话?有没有说祝愿的话?有没有说告别的话? (师将板书一一擦去,板书:不写心理,深厚)

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

(生自由发言:告别、永存友谊)

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 师: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一一擦去板书) 师:他为什么不写?

(师在浅近和深厚之间画了一个方框)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近的语言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附王崧舟课后分享:

贯彻一条主线落实三个融合 ——《去年的树》设计理念 一条主线即学习语用

1、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写鸟儿和树的外貌,“一棵”、“一只”不仅是数量的指称,“一”是“唯一”,因此要用“特别”这个词。

2、扩大语用容量

设计了三次练笔,分别是写鸟儿和树的外貌,写对话的提示语,写鸟想对树说的话。

3、提升语用品位

写鸟儿想对树说的话,开头用上“树啊,树啊”,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落实三个融合

1、学习语用与陶冶情感

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

3、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事迹。培养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

2、感受他们舍生忘死、顽强不屈、视死如归、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鬼子:什么样的人叫鬼子?(鬼子:对侵略我国的外国人的憎称) 我们还把哪些侵略我国的外国人叫鬼子?提起日本鬼子,你想到了什么?

正是日本鬼子的这些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八年中,在中华大地上涌现了千千万万的民族英雄。你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咱们来交流交流?

正是这些英雄抒写了中国历史上壮丽辉煌的篇章。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狼牙山上的五位英雄。

2、请同学们坐好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解说:狼牙山在我国河北省易县,因形状酷似狼牙而得名.)

二、检查预习

1、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读(其他同学主要听) 齐读 读了这两行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描写五壮士的成语)

面对嚣张的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挺身而出,接受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我们再来读描写五壮士的这组词语。(齐读)

2、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结合课前的预习,咱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五壮士到底是以什么感动了我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一起走进1941年的秋天,走近七连六班的五位壮士。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课文,遇到让你感动的句子把它划下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三、品读体验:

(一)品“走”

课件:“为了不让敌人——引上绝路”

1、自由读,看哪个词语让你感动?

2、交流: 教师重点指导:

“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谁来读一读?

班长带头向棋盘陀走去,这就是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陁(出示图片),课文中说这是一条―――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绝路呢?

难道他们面前只有绝路一条吗?(不是的,其实面前有两条路:齐读有关句子) 来,同学们,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的。这是一条——,走这条路,就意味着—— 在这生与死的紧要关头,班长选择了这条绝路。

他犹豫了吗?(没有)他害怕了吗?(没有)他徘徊了吗?(没有) 没有徘徊,没有犹豫,没有害怕,这就是――(生齐)斩钉截铁。

班长明明知道这是一条绝路还是斩钉截铁地走了上去,这一走,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再来读读班长地斩钉截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触?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我们一起来读。

3、班长走得斩钉截铁,我们的战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指读。 战士们的这一紧跟,又让你知道了什么?

当时,你们也紧跟在班长身后了吧,你们知道这一走意味着什么吗? 我知道这一走意味着( ),但我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战士们都知道这一走意味着( ),但他们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我知道这一走还意味者( ),所以我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战士们都知道这一走还意味着( ),所以他们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出示课件)

4、小结:壮士们这一走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五壮士呢?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生齐读课题)舍生忘死的狼牙山五壮士。

过渡语:刚才我们抓住一个“走”字,细细的品出了其中的感动,五壮士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心中。同学们真会学习,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4-9自然段中你们画的句子,看看你们又抓住了哪个关键的字词,并从中品出了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其中)

(二) 品“砸”

出示课件“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向敌人头上砸去”。

1、看看你能从这个“砸”字 品出什么?

2、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想到这些国家耻,民族仇,怒火在五壮士的心中燃烧,他们决心用石头与敌人血战到底。齐读

3、小结:这一砸,砸出了五壮士的满腔怒火,砸出了战争胜利的喜悦。尽管此时枪尽弹绝,但是五壮士也不屈服,就是用石头砸,也要同敌人血战到底。这又是怎样的五壮士呢?——

就是这种顽强不屈感动着我们,

这就是我们——(生齐读课题)顽强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

(三)品“跳”

就是这样的五位壮士,在前是万丈深渊,后是咆哮之敌的情况下,他们的抉择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

1、你还品出了哪个关键的字?(跳),从这个“跳”字你品出了什么?

带着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出示:课件“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从悬崖往下跳。”)

五壮士英勇跳崖,宁死不当俘虏的壮举让人震撼,如果我们再来品一品五壮士跳崖前的神态、动作,相信会带给你更大的震撼。(出示:课件“五壮士屹立在——胜利的喜悦)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看(出示课文插图)

看,这就是跳崖前的狼牙山五壮士!

A、此时此刻,他们正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这会是怎样的一望啊? 生: 他们就这样××地眺望着,心里想。。。。。。 这还会是怎样地一望啊?

(引导:此时远去的队伍中可能有他们朝夕相处的战友,有他们最亲爱的家人,这会是怎样的一望啊?

升华:五壮士的心中有太多的不舍与留恋,他们就这样深情地眺望着。 B、他们又回头望了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这又是怎样的一望啊? 生: 他们就这样××地望着向上爬的敌人,心里想。。。。。。 这还会是怎样地一望啊?

(引导:此时远去的主力部队已安全了,他们胜利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敌人顺着这条绝路还在向上爬,这会是怎样的一望啊?)

C、此时,他们还看到了自己即将走向——?(死亡)是呀,他们即将走向死亡,但是面对死亡,他们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这种气概就叫—(视死如归)(板书)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生齐读课题)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

2、看影片。

五位壮士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带着战斗胜利的喜悦,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纵身跳下了深谷。(放音乐)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五壮士啊!看到他们一个个纵身跳下的身影,你想说什么呢? 小结:我相信,此时此刻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心潮澎湃,心中涌动着太多的不平静。让我们怀着对烈士深深的敬仰,再读这一段。 (生齐读此段)

3、听(理解最后一句)

听,狼牙山上响起来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教师引读:

这不仅仅是五壮士的声音?(这还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五壮士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却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立在了我们地心中.

六十多年以前,聂荣臻元帅这样评价五壮士(课件出示:宁死不屈乃革命军人应有本色 视死如归乃燕赵英雄应有精神)

六十多年后地今天我们仍然这样评价他们:(同上)

四、拓展延伸

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还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课下让我们再去感受他们的壮士形象。 出示课件:

1、拓展阅读文章:

《北国雄师——赵尚志》 《中国陆军战神——张自忠》 《中华空军勇士——阎海文》 《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

2、推荐网站:

中华抗日战争网 民族魂网 血铸中华网

第二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谢艳青

“如果有来生,我还来唱歌给你听„„”我不知道其他人流泪了没有,但我的双眼确已朦胧。童稚的声音,虽不凄凉,但那么深情。让经历过生死,看惯过离别的已是中年的我,不禁潸然落泪。

在那一刻,我佩服王崧舟,发自内心的佩服。因为,这80分钟,他带给现场所有的人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只有经他这样解读,我们教本上千挑万选的作品,才真的算是文学艺术吧!教会学生读懂一篇文章不难,但读到感动,读成艺术,又有几人?

同样一句话,在极具感染力的音乐背景中,在声情并茂的老师的提示渲染下,由喜至悲;由焦急,惶恐,至绝望;一步一步,由浅至深。王老师的语言,像吟诵一首深情的诗。这是语言的魅力。

一个个词,郑重地提出,又轻松地抹去,只为了浓描那一个“浅近”。带入了情感的教与学,丝毫不见斧凿的痕迹,衔接得那样自然,润物无声。

80分钟,教者入神入境,听者如醉如痴。有人感叹:如此全身心的投入,实为一种心血的消耗。我赞同这句话。

听完这堂课,我羞愧,为自己文学修养的欠缺,为自己课堂上语言的贫乏,也为自己传道解惑时的粗暴。

可我更惶然,假若真的如此教法,什么时候教会学生同音字、形近字?什么时候教会学生近义词、反义词?什么时候教设问反问?什么时候总分分总?什么时候守信环保?我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

了。

是的,我不能像王老师那样文学到底,我的课,大多数老师的课,是功利的。因为我们的前面,蹲着一尊怪兽,它的名字叫“考试”。

第三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课堂实录[大全]

就这样唱给你听

——《去年的树》课堂教学实录与品读

执教:王崧舟 品读:林志芳

一、 于平淡中品味天天相伴的美好

师:《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读一读? (屏幕出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生:(朗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师:读得真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师:读得真棒!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多好的朋友,多好的日子,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预备,起——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直接入题,干净、简洁。像新美南吉的文字,多一句都不肯,少一句也不行。 “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故事就这样淡淡道来,课堂也这样平平展开。】

师: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 生: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

师: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他猜想了季节的不同。 生: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人物心情的不同,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真好!谁还有不一样的猜想? 生:可能在早上,可能在晚上。

师:也有可能。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晚上。那么,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当中的哪一个词语猜想出来的?

生:我在“天天”这个词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个“天天”,一起读—— 生:(齐读)天天。 师:再读—— 生:(齐读)天天。

师:两个“天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大家看,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当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走过春,走过夏——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音乐继续,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夏天、晚上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优美的歌,树呢? 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鸟儿的歌唱由早到晚,树的倾听也由春到秋。前面的引读侧重鸟儿的“唱”,后面侧重大树的“听”。小小的转折,细密的心思。】

师:是的,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日又一日,读——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多好的日子,多好的朋友,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个开头——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孩子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鸟儿和树这对好朋友结的时间很长。 师:这是你的体会。

生: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师:“形影不离”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鸟儿和树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 哎呦——“地久天长”,感情是那样的深—— 生:深厚。

师:好的,我把这个词写下来,你们不妨也在文章的开头批注“深厚”两个字。(板书:深厚)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体会他们那段形影不离十分深厚的感情。预备,起——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教师创设情景,通过品味“天天”,把文字读成了画面。此处的课境如此清丽,如此婉转,像夏日的小情歌,像晚安的小夜曲。在清脆叮咚的回环诵读里,学生们自然感受到了树与鸟儿那一唱一听,相伴相守的美好。

就像《阿狸〃梦之城堡》里的意境——“和弦很美,声音很轻,就这样把我唱给你听。”】

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来,打开作业纸,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板书:写外貌)写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

(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 鸟儿呢,长得 。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写话,教师巡视)

【当读出了树与鸟儿真挚的情谊,自然会想知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童话本身没有任何说明,恰好留给孩子们想象。而这“一棵”“一只”中的“一”不仅是数量的指称,“一”还是“唯一”,因此要用“特别”这个词。】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大家都知道,森林里会有千万棵树,森林里也有千万只鸟,是吗?那么,这棵树长什么模样,这只鸟又有怎样的外貌呢?谁来读一读你写的这棵树?

生:树长得特别茂盛,郁郁苍苍的,引人注目。

师:写得多好!先概括地写“特别茂盛”再具体地写怎么茂盛。请你再读一读具体的“怎么茂盛”。

生:郁郁苍苍的,引人注目。

(教师板书: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

【先“概括地写”,再“具体地写”,写法指导清晰明确。】 师:这是树,谁来读一读鸟儿呢? 生:鸟儿呢,长得特别小巧玲珑——

师:(板书:小巧玲珑)“小巧玲珑”这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继续)像个小天使。

师:这个比喻真贴切。孩子们,我们看黑板。森林里有千万棵树,然而我们的鸟儿只为这样一棵树唱歌,他长得特别——

生:(齐答)茂盛。 师:郁郁苍苍的,引人注目。

师:森林里有千万只鸟儿,我们的树只喜欢听这只鸟儿为他唱歌,她长得特别—— 生:(齐答)小巧玲珑。 师:像个小天使。

师:同学们,借鉴这两位同学的写法,你试着修改一下自己写的树和鸟的外貌,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学生修订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的,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学生交流写作练习)

【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再次强调语言表达的方法。】 师:孩子们,森林里有千万棵树,而我们的鸟儿只为这一棵树唱歌,他长得特别—— 生:茂盛。

师:森林里有千万只鸟,而我们的树只喜欢听这一只鸟儿为他唱歌,她长得特别—— 生:小巧玲珑。

师:是的。在千万棵树中遇见这样一棵树,在千万只鸟儿中遇见这样一只鸟儿。这是一段多么深、多么深的缘分哪!当你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我想,你的感受又会不同。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可是,孩子们,你一定已经发现了,在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没有写树的模样,是吗?

(教师擦去板书: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 师:在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没有写鸟的外貌,是吗? (教师擦去板书:小巧玲珑)

师:如果故事的开头有了树的模样、鸟的外貌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美好的感觉。 生:感觉很具体。

师:是啊,仿佛树和鸟就在我们面前了。但是故事既没有写树长什么样,也没有写鸟儿长什么样,(在“写外貌”前,板书“不”,形成“不写外貌”)读了这样的开头,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疑惑的。 生:有点不清楚的。 生:有点不生动。

师:是的,这样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感觉,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命名它,就叫平淡。你可以在开头标注“平淡”这个词。(教师板书:平淡)至于平淡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你还可以继续往下读这个故事。打开课文,自由地朗读《去年的树》,看看这个故事接着发生了什么,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好,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童话的开头简单素朴,王老师却抓住“天天”一词,创设出了美好的课境。学生们在诵读里感受,在写作中品味,在想象中发现,树与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已如在眼前,教师再提醒孩子们关注文字风格的平淡,如此,想象的丰富与文字的简朴形成落差,也构成了课堂教学第一次张力。

故事为什么写得如此平淡?故事会平淡地写下去吗?老师不动声色,接下来的阅读已悄悄充满期待。】

二、于平淡中品味苦苦寻找的执着

师:好了,读书的声音渐渐息落了。看到你们读得这样投入,老师很感动。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会说话的人物,谁还记得是哪五个?不看书。

生:树、鸟儿、大门、树根、小姑娘。

师:说得真好!没错,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出现了这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他们都会说话,在故事当中他们都说过话。来,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找,

【“找出五个会说话的人物”,显然,教师将教学的内容转向了对话。因为五个人物的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情节。强调“会说话”,也是在这个万物有灵的童话世界里,小心翼翼地避开了文中始终默默的“灯火”。】

师:先找一找树和鸟儿之间的对话。找到了,谁来读?

生:(朗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没错,这是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继续找,找鸟儿和树根之间的对话。 生:(朗读)“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师:是的,这是鸟儿和树根之间的对话。我们再找,鸟儿和大门之间的对话。 生:(朗读)“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师:好的,最后是鸟儿和小女孩儿之间的对话。

生:(朗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屏幕出示四次对话)

师:没错,孩子们,你们看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这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四次对话。好吗?怎么读呢?咱们来分一下角色。

(师生交流商定,一生读鸟儿的话,四个组的同学分别读树、树根、大门与小女孩的话,教师读旁白。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师:真好,都读得非常好!就是有一个人没读好。知道谁没读好吗? 生:鸟儿没读好。

师:不对,鸟儿读得非常好。 生:小姑娘没读好。 师:小姑娘读的也不错。 生:我觉得树读得不好。

师:你们太谦虚了,树读得非常好。大门也读得很好。 生:树根没读好

师:树根读得也好,你们就不敢说—— 生:旁白读得不好。 师:再说一遍说—— 生:旁白读得不好。 师:再说一遍—— 生:旁白读得不好。 师:再说一遍—— 生:旁白读得不好。 (全场笑声)

师:他是实话实说,真是,旁白没读好。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或者说旁白,太简单了。读着没劲儿。你看,是吧!“树对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女孩”,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三个问,你让我怎么读?真没办法读啊! 【由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引出提示语的问题,巧妙!

“旁白读得不好”,意外的答案使课堂曲折生姿。同时,这也是本堂课里唯一一次幽默的调侃,猜一猜,笑一笑,节奏得以调节,一张一弛,课堂之道。】

师:孩子们你说怎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 生:给提示语加上形容词和动词会让它更有感觉,更有感情。

师:是啊!你真有经验,怎么加提示语的动词,怎么加提示语的形容词?其实咱们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就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大家看,前面的那个童话,叫做什么来着?

生:(齐答)《巨人的花园》。 (屏幕出示:

巨人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

师:在这篇文章中就有关于人物说话的很好的提示语,来,第一句谁愿意读。 生:(朗读)巨人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师:嗯,好的,谁来读读第二句。 生:(朗读,声音微弱)巨人又发脾气„„ 师:脾气不够大,再来——

生:(朗读,声音有力)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句。

生:(齐读)“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 师:请注意,巨人是大声斥责的。我们再读一次,预备,起—— 生:(齐读,感情更充沛)“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

师:你看,这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才有感觉。我相信每一句提示语当中的某一些词儿一定会带给你一种特殊的感觉,比如说第一句当中的那个词儿是?

生:很生气。

师:再比如说,第二句提示语当中的那个词儿? 生:又发脾气。

师:是的,又比如说第三句当中的那个词儿? 生:斥责。 师:大声斥责。

生:(提高音量)大声斥责。

师:没错。孩子们,这些词儿或形容或动作,反映的是人物的心情和表情。让我们读这些旁白的时候情绪就出来了。但是,你看看咱们这个故事,“树对鸟儿说”,怎么说的,没感觉。“鸟儿说”怎么说的,没感觉。这样,我们替它加一加。打开作业纸,在这些人物提示语的中间加一加能够反映它的表情和心情的词语。(板书:写表情)(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引入《巨人的花园》,是复习旧知,也是品读比较,更是接下来写作的范例,一石三鸟。】

师:好的,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我们先来看一看树跟鸟儿的那一次对话。 (大屏幕出示:

树 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 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 问树根。 她 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好,不要着急,让我们再重新走进这个故事,在故事当中,我们来好好揣摩、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为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过冬,眼看着这么一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这个时候,树的心情是什么?鸟儿的心情又是什么?

生:树依依不舍地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树的心情是依依不舍。(板书:依依不舍)

生:鸟儿难过地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教师板书“难过”)

师:好的,请坐。一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一个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一个是那样的难过。是的,这是人之常情,还有不一样的写法吗?

生:树恋恋不舍地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板书:恋恋不舍)鸟儿呢?

生:鸟儿含泪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鸟儿是含泪说。(板书“含泪”)

师:真好!孩子们,树和鸟儿要分别的时候,一个依依不舍,一个难过;一个恋恋不舍,一个含泪。有了这样的体会,有了这些提示语,我们再来读一读树和鸟儿的对话,我来读旁白,这次我保证能读好。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合作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声情并茂。) 【通过想象、写作与朗读,孩子们把这个简洁含蓄的故事读厚了、读丰满了,树与鸟儿离别的情景如在眼前。】

师:是的,这样一对好朋友,他们分手时依依不舍,就在他们分手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次约定。

(屏幕出示: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孩子们,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这是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带着这个约定,树开始了这个冬天最漫长的等待,寒风起了,大雪落了,但是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因为他的心里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我们的鸟儿开始了跋山涉水,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大河,飞过了原野,飞过了沙漠,她飞得千辛万苦,然而她的心里却是甜的,却是温暖的,因为她的心里一样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一遍又一遍地重温这关于春天的约定,一遍又一遍地体会树与鸟儿的深情,也就一遍又一遍地为后文苦苦地追问与寻找做好了铺垫。】

师:是的,就这样,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鸟儿迫不及待地从远方飞了回来,她飞呀飞呀,她越过千山万水,她终于到达了这片森林,来到了她的好朋友大树的地方。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他惊呆了。孩子们,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

(大屏幕出示: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 问树根。) 生:“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焦急地问树根。 师:你焦急地再问一次。

生:“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焦急地问树根。

师:是的,他焦急,她不安,因为她的好朋友树不见了。她对自己说,怎么会这样?树啊树,不是说好了我还要回来给你唱歌吗?难道你忘了我们关于春天的约定了吗?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然而,得到的结果让人揪心,伐木人把树砍倒了,拉到了山谷里去了。鸟儿告诉自己,必须去找,必须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我还要为他唱去年的歌。就这样鸟儿飞向了山谷,飞到了工厂,她来到了工厂的大门前。这时,她的耳旁,传来了锯木头的“沙、沙”声,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一定会更加危险。孩子们,这个时候,鸟儿的心情又会是什么呢?

生:她心急如焚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心急如焚哪!(板书“心急如焚”)

师:孩子,你有过心急如焚的时候吗?请体会体会你心急如焚的那份感觉,来,再来读鸟儿的话。

生:(再读,情感加强)她心急如焚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你知道吗?” 师:是的,她心急如焚,她能不心急如焚吗? 然而答案再一次令人不愿相信,因为她的好朋友树被切成了细条条做成了火柴。那一刻,鸟儿感觉到自己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春天,她又一次跌入了那个可怕的冬天。然而,她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那一场关于春天的约定——

(屏幕出示: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这个约定一遍一遍地在她心中回响着——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追问与寻找的苦旅中,那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在孩子们含泪的朗读里反复重现。鸟儿如何知道啊,那分手时轻轻许下的诺言,竟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兑现!】

师:就这样,带着这个约定,鸟儿继续了她的寻找。她飞呀飞呀,她飞向了村子,飞向了暮色。她来到了小女孩的身边,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又会是什么呢? (大屏幕出示:

鸟儿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生: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伤心欲绝。(板书:伤心欲绝)孩子,你知道“伤心欲绝”的“欲”当什么讲吗?

生:将要。

师:对,她的悲伤到了极点,甚至觉得自己的气息也要终止了。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

生(齐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孩子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鸟儿这一问是这个故事当中的最后一问。来,我们一起替鸟儿做最后一问。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

生:(齐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孩子们,我们回头看黑板。真没想到原来在鸟儿、在树的内心有那么丰富的感情啊!当一对好朋友分手的时候,一个是那样的——

生:(齐答)难过。 师:一个是那样的—— 生:(齐答)恋恋不舍。

师: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寻找她的好朋友——树的时候,她发现树已经不见了。这时,她的内心是如此的——

生:(齐答)急切。

师:当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被伐木人砍倒,拉到工厂里去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如此的——

生:(齐答)心急如焚。

师:当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做成了火柴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那么样的——

生:(齐答)伤心欲绝。

师:孩子们,从鸟儿的心情当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她跟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这份感情如果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生(齐答)深厚。

师:请允许我再写一遍深厚,你也可以在书上再写一遍。(板书:深厚)让我们体会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鸟儿的这些对话。我读旁白,你们读人物的对话。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合作朗读文中的四次对话,声情并茂) 【仍然是想象、写作、朗读,孩子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填补了文中的空白,也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如此,孩子们对童话的阅读与思考便是诗情的、诗性的,而不是抽象的、理性的。】

师:通过这样的写,通过这样的读,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是那样的——

生:(齐答)深厚。

师:然而,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有写树的“依依不舍”和“恋恋不舍”吗? 生:(齐答)没有。

(教师擦去板书“依依不舍”和“恋恋不舍”) 师:有写鸟儿的“难过”和“含泪”吗? 生:(齐答)没有。

(教师擦去板书“难过”和“含泪”) 师:有写鸟儿的“焦急”吗? 生:(齐答)没有。 (教师擦去板书“焦急”) 师:有写鸟儿的“心急如焚”吗? 生:(齐答)没有。

(教师擦去板书“心急如焚”) 师:有写鸟儿的伤心欲绝吗? 生:(齐答)没有。 (擦去板书“伤心欲绝”)

师:什么都没有。我们这个故事根本就没有写鸟儿和树的任何表情和心情。(在“写表情”前,板书“不”,形成“不写表情”)你读这样的文字,感觉是什么?

生:要是有了这些提示语,我就感觉很生动,没有就感觉很无味。 师:无味,是的。这样的感觉就是平淡。我们再写一遍“平淡”。(教师板书:平淡)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王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四次对话。这四次对话,串起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也是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最佳依托。执教者巧妙地运用想象、写作与反复的入境朗读让学生进入了文本,进入了人物内心。

“让我们重新回到故事里”,老师用自己深情的描述创设了四次对话的背景,也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写作、朗读,以及那只执着追问着的鸟儿,一切都在境中。

当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老师一一擦掉黑板上的文字,再一次让孩子们感受文本语言的平淡素朴,强烈的落差形成课堂的第二次巨大的张力。

为什么故事要这样平淡地讲述?王老师似乎又是把它提了出来就置之不顾。孩子们对作者的冷静与无情似乎有些不满了,执教者却依然从容不迫地看着故事走向结局,引着思考走向深入。】

三、于平淡中感受款款歌唱的深情

师:故事有一个平淡的开头,故事又接着平淡的讲述。故事的结尾是否还会平淡呢?我们来看一看。

(屏幕出示: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生:(朗读)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师:孩子们,读完这个故事的结尾,你可能会留心这样一个细节。在鸟儿唱歌之前和唱歌之后,她有一个看起来很简单很简单的动作,前后几乎完全一样的动作,你留心到这个细节了吗?这个细节就是——

生:她唱歌前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歌也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师:一个字,那就是—— 生:看。 师:没错,就是看。一起读—— 生:(齐读)看。 师:轻轻地读—— 生:(轻轻齐读)看。

师:谁都知道,鸟儿为了这一刻历尽了千辛万苦,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等待,现在却只能“看”。静静地看,默默地看,就这样看着,看着,她的眼前仿佛又一次出现了过去的画面——

(舒缓而忧伤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上课件再次依次播放鸟儿给树唱歌的温馨画面) 师:她想起了,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读,声音哽咽)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她想起了,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

生: (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她想起了,当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 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她想起了,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

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是啊,走过风走过雨——

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越过春,越过夏——

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他分明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优美的歌,树呢? 生:(读)听着鸟儿唱。 师: 她分明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读,含泪地)听着鸟儿唱。

师:他分明还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向日小情歌,树呢? 生:(读)听着鸟儿唱。

师:他分明还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读,声音哽咽)听着鸟儿唱。

【又是重现。这次重现的是鸟儿与树曾经相伴相守的画面——那曾经像夏日小情歌一样清新、像晚安小夜曲一样温馨的画面。

往事重来,悠悠难忘,我曾经就这样唱给你听。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背景,同样的音乐,甚至老师引读的话语也几乎一字未变,唯一不同的是孩子们含泪的眼。】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再也回不来了。留在鸟儿面前只有这样的画面——(大屏幕回到灯火的画面)

师:她看啊看,她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灯火。

师:是的,她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她的好朋友树。

师:是的,她看到了树,那已经是去年的树了,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写一写鸟儿最想对树说的话,写一写她内心的真情告白。写的时候,请你用“树啊树”开头。

(学生在音乐声中练笔写话,教师指导巡视。)

师: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有没有写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提笔的那个瞬间,你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为了这个春天的约定,为了给自己的好朋友唱起去年的歌,鸟儿历尽了千难万险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留在她眼前的只有这盏用朋友的身躯化成的灯火,这一刻鸟儿有多少话要对他说—— 生:(朗读小练笔) 树啊树,你能听到我唱歌吗?去年的那首歌。来世再到那片森林里去,让我找到你,好吗?现在灯火烧得更旺了,我和你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写的真好!这是多么深情的话语,她盼望着有来世,再为自己的好朋友唱歌。(板书:深情)对着灯火,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真想说——

生:(朗读小练笔)树啊树,还记得去年在你孤单时我为你唱的歌吗?还记得去年我给你唱的小夜曲吗?还记得去年我给你唱的儿歌吗?但是,这一切都是如此短暂啊,希望你还记得我们经过的点点滴滴,记得我们是好朋友。

师:写的真好!三个“还记得吗”让我们永远怀念那一段美好的时光。(板书:怀念)对着灯火,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真想说——

生:(朗读小练笔)树啊树,我们去年不是约好的吗?你怎么可以就这样忘记呢?虽然你已经变成今日的灯火了,但这段友情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师:是的,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的责备,然而谁都知道,责备的背后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板书:责备)对着灯火,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真想说——

生:(朗读小练笔)树啊树,我的好朋友,我以后再也不能唱歌给你听了,这是我唱的最后一首歌。你听,你在听吗,再见了,我会永远记得你!”

师:是的,因为不舍,永远记得。(板书:不舍)

【第三次动笔写作。孩子们的话语稚嫩却真切,我们相信在提笔的那一刻他们已完完全全化作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

师:孩子们,你们写得多么感人又多么真切!我们在鸟儿的内心独白当中,感受到了她的——

生:(自由应答)深情 师:感受到了她的—— 生:(自由应答)怀念 师:还稍稍感受到了她的—— 生:(自由应答)责备 师:感受到了她的—— 生:(自由应答)不舍

师:是的,面对着灯火,面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的内心有那么多的话,让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那就是——

生:(自由应答)深厚。

师:(板书:深厚)然而,谁都知道,故事并没有写鸟儿深情的话语,也没有写鸟儿怀念的话语,更没有写鸟儿责备的话语,不舍的话语。(边说边擦掉黑板上相应的词语)如此深厚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却不见一个字,不见一句话。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这样一个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动作,那就是——

生:(自由应答)看。 师:轻轻地读。 生:(轻轻齐读)看。 师:淡淡地读。 生:(淡淡齐读)看。 师:平平地读。 生:(平平齐读)看。

【千言万语只化为一个简单的“看”,孩子们在反复的对比与体验里感悟这“情至深,语至淡”。】

师:多么普通的一个字眼,多么平常的一个细节,甚至让我们感觉有点枯燥,有点乏味,但故事就是这样写的。看着,看着,鸟儿就唱起了去年的歌。假如大树在天有灵,他听见他最要好最思念的朋友唱起了去年的歌,他的心情又是什么呢?

生:他会有一点自责,他会怪自己没有等到好朋友来。 师:是的,他会有那么一点点内疚。 生:他会有点责怪人类把他砍到了。 师:也许吧,但是他拧不过自己的命运啊。 生:他会有点自豪,为了自己有这样一个朋友。

师:自豪,是的。他会欣慰,他会自豪,他的内心虽然伤感却也会感到温暖。 生:他可能有点担心,如果没有来世,就无法遇见这么好的朋友了。

师:其实它无需担心,当鸟儿为他唱歌的那一个瞬间,我相信一切担心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这样一首歌,在大树的心目当中,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在鸟儿的心目当中也不会随着岁月的老去而老去。这是一首超越了时间的歌,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孩子们,带给我们这首永恒的歌的故事,就叫做——(教师指课题) 生:(齐读)去年的树

【鸟儿的再次歌唱,是践约,是怀念,更是对死亡、对无常的超越与对抗。是的,世事难料啊,当大树与鸟儿相约春天的时候,他们如何能预知如此的命运、如此的结局?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无常就是宇宙的真相。新美南吉是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感伤悄悄地蕴含在故事中了,故事恰恰由此荡气回肠。鸟儿面对生命的无常,寻找,追问,歌唱,并在这永恒的歌唱里得以释然,所以在故事的最后,“鸟儿对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就飞走了”。

当然,如此厚重的主题实在无法向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清楚地讲述,于是,王老师的教学也是含蓄的,他只是让孩子们体会、理解与想象,然后在师生的交流对话里引导他们去感知树与鸟儿深厚的情感,感知这歌唱的意义——

“这是一首超越了时间的歌,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孩子们,带给我们这首永恒的歌的故事,就叫做——去年的树。”

由此,课堂中“阅读理解”的线绾结,系上。】

师:孩子们,我们看《去年的树》。它没有写外貌的句子(擦去板书“不写外貌”),它没有写表情的词语(擦去板书“不写表情”),它也没有写心理的言语(擦去板书“不写心理”),请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表情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心理活动吗?(生:不是)作者明明会写,为什么不写?

(教师板书:在三个“平淡”与三个“深厚”之间画出空白框) 生:可能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平淡的课文。 师:你还固执地认为它就打算平淡到底。 生:可能作者想让我们自己琢磨。 师:有这种的可能。

生:作者想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来感受这一种的感觉。不写出来,自己想的可能更加有趣,更加伤感,更加漂亮。

生:可能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

师:真好。孩子们,你们看到这个留下的框了吗?(手指板书)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是的,它不写表情,它不写外貌,它不写心理,它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在框内板书:想象)正是留下那么多的想像空间,这个故事才留给了我们这样一份巨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故事——

生:(齐读)去年的树。 师:下课。

【教学的最后指向了这个童话的言语特征,也是这个童话最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显然,执教者不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他将课堂的最后一锤敲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上。前面的疑惑由此解开,至此,课堂中“学习表达运用”的线也绾结,系上。

回望,课堂中三次练笔后,王老师三次将学生的感受一一列举在黑板上,又三次一一擦去,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不写”的佳妙,当黑板上只留下三次书写的“平淡”与“深厚”还有一个大大的空白的框,孩子们已不难理解这想象补白的作用,这“平淡到底”的深情。

可以说,《去年的树》鲜明地呈现着新美南吉简洁素朴的文风,那淡淡的文字纤细、含蓄、克制,萦绕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超越忧伤的强大力量。王老师的教学正是紧紧扣住这一点,整堂课也像一曲婉转的歌,简洁清明,情理交融,气韵流淌。】

(王崧舟,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林志芳,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

第四篇: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有感.2

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后记

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今天上午八点二十准时拉开了序幕,作为观众席中的一员,无疑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我终于可以一览教育名家的教学风采,从中汲取经验,汲取理念,汲取心得。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首先登场。

《去年的树》我曾在杭州任教时也教过,当时自认为自己对这类童话故事教的还不错,表情丰富、表演也到位,上课气氛活跃,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上课的四十分钟。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方理解“闭门造车”的真正含义,他提出的“诗意语文”着实让我感受颇深,一整节课下来我几乎被打动地快流泪了。“全文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用浅近的语言体现了小鸟与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这是我给王老师板书总结的一句话,他让学生写外貌、写表情、写心理,体会文本,感悟文本,既让学生领悟了文本内在隐藏的诗意,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此举甚妙,一举两得。教学看的是成果,现场立竿见影,听着孩子们的一次次朗读,看着他们的一次次进步,我从内心就断定了这就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通常在教学设计中,我也会经常的设计情境设置环节,现在方知我的设计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这是课文的第一段,还清楚地记得我当时上课的流程,我和王老师一样抓住了友谊,也抓住了显示友谊的词语“天天”,看似我牢牢抓住重点,可实际上今天我知道了,我只涉及了最表层。王老师设计了好多情境,抓住“天天”体会友谊的深厚,如:“当桃红柳绿,阳光明媚,鸟儿站在树上天天 ,树呢,天天 ;当星空点点,微风四起,鸟儿站在书上天天 ,树呢,天天

;当细雨蒙蒙,秋风吹过,鸟儿站在树上天天 ,树呢,天天 ……”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孩子们立刻不由自主地根据老师的导语说出下言,在一次次的配乐中朗读着文本,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大树与小鸟之间友谊的深厚,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语文要回家,语文课上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会语言文字的表达。”这是王老师在上完课后给我们全场听课老师总结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深度。2011版新课标中就说明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立足于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自然不能机械化地训练,每一次都需要浓浓的场景氛围,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情境,不能把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只放到习作课,只放到口语交际课,要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要学会创设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境,尽量扩大语言运用的容量,因为语言运用的频率很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语言运用的品位。文章自身就有语言美,而孩子们的语言运用也要做到美,在课堂上要有相应的评价,有明确的要求,把握好语言环境的基调、语言环境使用的节奏。

王老师还说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还得落实三个融合:

一、要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的熏陶联系在一起;

二、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内容理解融合在一起;

三、把学习语言运用和思想的梳理融合在一起。王老师谈的这三个融合仔细想来非常正确,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两者孤立,文章有文章自己的主线,我们创设的语言文字运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文本内在情感的领悟或熏陶,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完成我们设定的教学重难点,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为了让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更深。所以必须做到这三个相融,不能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诗意语文”是这次教育培训中我新接受的教育名词。王老师的课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情中有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场面?”“你想说些什么?”“你能写下来吗?请记住用„树啊树……‟的句式”,他把小鸟与大树的约定变成了春天的约定,变成了心心相印的约定,超越时间,超越语言,让在坐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学生体会了生命无常的哀歌,感动人,温暖人……王老师的每一句导语就是一句诗;学生的每一次回答就是一句诗;文本的每一个小情节就是一句诗……把这一句句诗汇集,整堂语文课就是一首完美的诗,“诗意语文”没错的!

我庆幸,我还是一名新老师;我庆幸,我刚来淝小就有机会来观摩;我庆幸,我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我庆幸,我仔细聆听了王老师的教育观点;我庆幸,我今天就领悟了这些;我庆幸……我有好多庆幸,这些庆幸,只因为——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语文老师!

第五篇:《去年的树》评课稿

听了谢瑞光老师的课,我的总体感觉是这节课思路清楚,各环节过渡自然,课堂学习内容紧凑,教师语言精练,引导性强。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几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帮助学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谢老师就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的导入简单有效,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多次让学生进行换位,想象你就是这只鸟儿,会怎样?使学生的心灵与情感在老师的引领下,一次次与文本中的角色——小鸟融在一起。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抒,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所抒发的情就是小鸟的情。

二、抓住重点,以读悟情。

新课标提倡以读为本,提出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这节课中,谢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深入情境,以读悟文、悟情。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在学生充分表达了个人感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摒弃了繁琐的通篇教学,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学习,提出要求“让你最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就此展开学习,通过汇报朗读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感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学习、朗读。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读、同桌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形式。谢老师对朗读知道不只是形式的多,更重要的是对朗读的指导有层次,能实实在在让学生得到提高。

三、注重说话训练,促进语言发展。

这节课中,谢老师重视学生说话的训练,设计了“想象说话”环节,让学生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相互启迪,让他们在自己、同伴的话语中接受了思想教育,从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

四、从说到写,迁移拓展。

本节课,谢老师将写的训练落实在作业之中,设计了“说一说,写一写”的训练,通过“我想对你说——”的形式进行小练笔,这样读说写结合,应该说,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

五、重视细节,重视学生的养成习惯。

从课堂的各环节中我感受到了谢老师的细心。如:让学生进行说话时,提醒学生要把话说完整。在学生自学课文时,告诉学生长句可用括号或小圆圈来标,老师的课堂过渡点评语言等等。

当然,我们的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一节课难免会有不如意之处。就教学设计而言,我觉得这节课对字词的教学还并没有落实,在让学生填词悟情读时,如果让孩子马上带上修饰词读一读,可能效果会更好。还有,通过学习,孩子们对好朋友间的感情体会到了,但对信守诺言这点还没有感悟到。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它讲述了: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

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树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鸟寻访大树时的焦急、伤心之情,以及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在教学中,韩老师紧扣目标,突出重点。她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例如小鸟的三个问句:当它只见到树根时,问:“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这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非常焦急的。所以,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越来越忧伤,指导学生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在此,她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

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文中那一个个人性化的角色,一定会感动孩子们纯真、善良的心。

本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 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教材的处理比

较恰当,抓住两次小鸟唱歌的句子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特别是引入部分小鸟为大树唱歌和结尾小鸟对着油灯唱歌这两个动画场景。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教师可以更加放手一点,如果合作学习这个环节设计得更好一点,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分析、比较、朗读,不会合作学习后又回到教师设计好的思路上来,造成教师牵得过多。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杨老师的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在一些细节处理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具体感受如下:

一、注重词语积累,有效落实双基。

如在教学大树和鸟儿的分别的对话时,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了“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等成语,与文本的解读紧密相连,给人的感觉双基落实得连贯、自然。再如,在体会鸟儿找大树的心情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通过填空练习,既积累了成语,有感受到了鸟儿的急切心情。这样的巧妙使使得词语教学与文本的解读浑然一体,体现课堂的连贯性,真正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书声琅琅的课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上一篇:献爱心活动总结怎么写下一篇:小班健康教案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