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的认识课堂实录

2022-07-09

第一篇:秒的认识课堂实录

圆的认识 课堂实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实物画圆

师:圆的美,光靠看是不够的,咱还得动手来画。因为,画圆的过程,正是我们体会它的特点、发现它的美的过程。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画圆比赛,看谁画得最快?(教师巡视,发现画的快的同学大部分是借助实物画圆。)

教师请画的快的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师指出:借助实物画圆速度很快,这是它的优点,而且生活中的圆随处可见,我们可以就地取材。那它有缺点吗?

师引导学生发现:借助实物来画圆,它的大小是固定的,比如说如果你用一元硬币画圆,就只能画这样小小的圆。它只能画固定大小的圆,这就是它的缺点。

2、生活中画圆

师组织学生观看操场画圆的视频。

3、圆规画圆

师提问:刚才我们发现借助实物只能画固定大小的圆。有什么好方法改进这个缺点?

师简单介绍圆规。

师引导学生在白纸上尝试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吗?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教师巡视。)

师鼓励学生绝大多数同学画得都很棒。

(展示优秀作品)。请学生说说画圆的步骤。(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相机提问:根据你的画圆经验,你认为画好一个圆要注意什么?

(针尖不能动,两脚叉开的距离不能变,旋转时速度快一些,不然导致两脚叉开的距离改变)

师引导学生比较操场画圆和圆规画圆:刚才我们观察操场画圆中,有一位同学在中间握住绳子,他相当于圆规的什么?有一位老师拉着绳子转圈,这根绳子相当于的什么?

4、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师引导学生观察刚才所画的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基本形状,突出圆)

通过比较,师引导学生说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5、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自学书第96页例2的文字

师提问: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再通过交流反馈来及时检查自学的效果。

最后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画出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O 、r、 d表示。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并交流)

6、探究圆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各部分的名称,接下来我们来探究圆的特征,请小组合作完成,组长在作业纸上记录。

出示例3: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操作,教师参与学生中讨论。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观点依次展示,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实物画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借助不同实物画圆,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从实物画圆到用圆规画圆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用圆规画圆的普遍性,使方法得以优化。在学习圆各部分的名称时,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看,可以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在研究圆的特征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新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基础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练习十七第1题

2、拓展练习

(1)花坛:这是一个圆形花坛,为了解决人工喷水难的问题,想用自动喷头来给这个花坛喷水,想一想,这个喷头装在哪里比较合适?如果这个花坛的直径是12米,这个喷头的喷水距离应该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你知道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吗?能设计成方形吗?

【设计意图:这些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的求知欲是永无止境的,他们并不满足于课本上的那些知识,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拓展学生的知识。由于受到生活经验和知识的限制,学生对于车轴为什么装在圆心上的认识是不易理解的,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结合媒体的动态演示,体会当车轮不是圆时,车子行驶的感觉是不平稳的,从而体会到车轮要做成圆的。】

五、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师:刚才我们在做套圈游戏的时候,可乐相当于圆的——圆心,每个人相当于圆上的一点,每个人到圆心的距离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都相等,所以站成圆形来套圈是公平的!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对于圆的知识我们只是认识了一部分,只能写上——省略号。(投影:句号、省略号的形状)上面有圆吗?圆真是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通过回顾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将“圆”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定点)

圆心0 (定长)

半径r

无数条

长度都相等

同一圆内

d=2r

r= (对称轴)

直径d

无数条

长度都相等

第二篇:《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周长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及评析

毕俊梅

执教

(于河实验小学 )

刘雪峰

评析

(于河实验小学 )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周长的含义。

2、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

3、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良好的数学情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或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动物,今天森林里正准备举行一次运动会,一只小蚂蚁也赶来了,把刚落下的一片树叶当作训练场呢!现在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说说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课件演示小蚂蚁的运动过程)

右击——播放6次得出周长概念生观看。

师:你能说说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谁先说? 生:它围着树叶爬了一圈。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在树叶的什么地方?谁来补充? 生:围着树叶的边爬了一圈。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小蚂蚁围着树叶的边爬了一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小蚂蚁一起运动,好吗?准备——开始。

学生伸出手指随着小蚂蚁一起运动。

师小结:一圈就是从出发点出发后又回到出发点,形成闭合的线条,通常一圈又称一周。

小蚂蚁爬过了树叶的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评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入手,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导入新课,伸出手指跟小蚂蚁一起运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周长

1、游泳池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树叶的周长,那么下面物体的周长你能找到吗?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游泳池)

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周的长。师:这是什么?

生:游泳池。

师:你能找到游泳池口的周长吗? 生伸出手指一指。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游泳池一周的长度) 师:游泳池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什么? 生:周长。

2、篮球场的周长

指一指:篮球场的周长(课件出示:篮球场的平面图)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再看,这是什么? 生:篮球场。

师:这是一个篮球场的平面图,谁能到前面指出篮球场地的周长? 指生到前面指一指篮球场的周长。 师:你能说说吗?

生:篮球场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从身边找找生活中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周长。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物体,它们的表面也有周长,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吗? 生:数学课本的周长。(用手指着数学课本,边说边演示)

师:他说课本的周长,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课本哪里的周长?谁来补充? 生:课本封面的周长。

师:还有吗?谁还能举出来?

生: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能指一指吗?

生用手指一指课桌面的周长。

师:说得真不错。谁能再举一个? 生:黑板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到前面来给大家指指看。 生到前面指一指。

【评析】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摸一摸课本封面、桌子面的表面,并找出课本封面的周长和课桌面的周长,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

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认识周长

1、描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并说出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果老师给你一些平面图形,你能找到它们的周长吗?(出示课件)

你能指出上面图形的周长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先用彩笔描一描,再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生在题卡上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跟大家交流一下。其他同学认真看,仔细听,看他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指一小组代表到前面汇报。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完成的,这些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揭示周长的定义。

师:说得真好!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是这样描的(出示课件),现在老师把这些图形移开,只留下它们的周长,结合刚才的活动,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谁还想说?

生:这些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生: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一般地,在数学上,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定义) 生齐读。

3、辨一辨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出示课件)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找出它们的周长?(1)(2)(3)(4)(6)(5) 师: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 生:第

1、

3、

4、5个图形能找到周长,2和6不能找到。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2和6没有接起来。

师:没有连起来,就不能算一周,首尾相连才算一周。 大家把掌声送给她。

四、研究周长

1、算一算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你能算出它们的周长吗? (课件出示梯形)

师: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梯形。

师: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答案? 生:6+7+11+7=31(厘米)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算梯形的周长就是把它的一周都加起来。 师:同学们,他这种算法行吗? 生:行。

师:这位同学计算的很准确,真了不起。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先算7×2=14,再算14+6+11=31(厘米)。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不仅会计算周长,而且还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计算出图形的周长。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出它的周长。 生独立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算法? 生:6+9+6+9=30(厘米)

师:说的真好。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我是这样算的,6×2=12,9×2=18,12+18=30(厘米)

师:谁跟她得想法一样?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两种算法。你能算出下面这个图形的周长吗?看谁最先完成。 (课件出示正六边形) 生独立计算。

师:谁最先算完成了?我们把这个回答的机会给这位同学吧! 生:4×6=24(厘米)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图中有6个4,所以是4×6。 师:大家同意他这种算法吗? 生:同意。

师:真棒!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可以用4+4+4+4+4+4=24(厘米)。

师:同学们真聪明,每道题都是用了两种算法,老师也为你们高兴。

3、量一量 师: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计算出了平面图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张卡片,大家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 生:三角形和正方形。

师:你能估一估它们哪张卡片的周长长吗? 生:我觉得是正方形的周长长。 生:三角形的周长长。

师: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真妙,我们可以用尺子量一量,再算一算就知道了。老师看有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别着急,先听要求:小组两人合作,测量并计算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并把数据记录下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结果,并说说探究方法。请拿出卡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及时指导。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组的测量结果。 生:三角形的周长是:38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 师:你能说说你们组的算法吗?

生:我们先量出三角形的边长是13厘米,16厘米,9厘米,13+16+9=38厘米 又量出正方形的边长是9厘米,9+9+9+9=36厘米。 师:正方形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怎样计算周长? 生:可以算4×9=36。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了不起,不仅合作得好,而且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其他小组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我们小组量三角形的边长是13厘米,10厘米,16厘米,加起来等于39厘米。

师:我们在测量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探究方法,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展示了,那我们最后获得的结论是谁的周长长呢? 生:三角形

【评析】让学生估一估三角形和正方形哪张卡片的周长长,学生通过

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收获。

五、生活中的周长

1、篱笆问题

师:同学们在活动中,善于动脑,联系以前的知识轻松地得出了周长,每个同学都很出色!现在请同学们把卡片放到桌子中间,马上做好,看哪个小组动作最迅速。

五、生活中的周长

师:周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应用非常广泛。 农民伯伯为了保护花草,这个长方形花园的四周围上了一圈篱笆,你能算出篱笆的长是多少米吗?

5米7米篱笆长多少米?7米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独立计算。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5米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7+7+5+5=24(米)

师:老师这儿有个疑问:哪有2个5,2个7? 生:因为是长方形,有两个长,两个宽。

师:你的意思是说,有2个5,2个7。是这样吗?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说得真好,观察仔细。同学们还有不同算法吗?

生:先算5×2=10,再算7×2=14,最后把10和14加起来等于24. 师:他的算法行吗? 生:也行。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真棒,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2、公交车问题

师:同学们到潍坊做哪一路公交车? 生:38路。

师:这是38路公交车行驶的路线,由于修路,所以要改变线路,公交车行驶的路线变长了吗?(课件出示)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公交车行驶的路线一样长。

六、全课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结束了,同学们你能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认识了周长。 生:我会计算周长了。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也很高兴。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

【评析】:

本节课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让学

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在这节课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调动了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不仅深刻地认识了周长的含义,还发展了他们的观察、操作、想象、交流、实践等能力。真正让学生在体验和练习中去感悟“周长”的实际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收获。

第三篇:《桔子的认识》课堂实录

活动目标

1.在摸摸、看看、闻闻、吃吃中认识橘子。

2.学剥橘子,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初步培养宝宝学习与他人分享食物

活动准备

1.神奇口袋一个,老师用的毛巾一块。

2.每个碟子里一个橘子用湿毛巾盖好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好:

宝宝们(诶)今天我们小托班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我们宝宝一起转过头去看一看,这些老师啊都是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我们宝宝一起跟老师们招招手,打个招呼,你好,你好。

二、激发兴趣导入课题老师要上课了,请宝宝转过来小眼晴看陈老师,跟老师一样坐坐好,坐的好的宝宝待会有好东西吃哦。

1.出示神奇的口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宝宝猜猜看,这个神奇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呢?让宝宝自由的说说

2.宝宝上来摸橘子里面到底是什么好东西呢?现在我请宝宝上来摸一摸,想摸的宝宝举手,请2~3个宝宝上来摸,并请他悄悄的告诉我摸的是什么。

3.到底是什么呢?陈老师来把它请出来,看好啦,看,是什么啊?(橘子)对了,是橘子,刚才有的宝宝猜对了,我们一起为猜对的宝宝鼓鼓掌。

4.认识橘子

(1)宝宝们看看,橘子是什么形状的?请2~3个宝宝说。大家一起说。(圆圆的或者圆形)对了橘子是圆圆的或者说是圆形的。

(2)再看看橘子是什么颜色的?请2~3个宝宝说。大家一起说。(黄色)你们说的真好,这橘子是黄色的。我们为自己鼓鼓掌。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宝宝都知道了橘子是圆圆的,黄颜色的。

5.幼儿尝试剥橘子那你们喜欢吃橘子吗?那你们知道橘子要怎么才能吃吗?(幼儿说要剥了皮才能吃)那你们会剥吗?(不会、会的)老师教你们一个办法,先找到橘子的一头,用大拇指掐进去扣一个洞,然后从洞口一点一点把皮剥掉。(老师边剥边讲解,幼儿观看)剥下来的橘子皮要放在哪儿?(碟子里,然后再扔到垃圾楼里)看,橘子皮剥掉了,你们闻到橘子的味道了吗?是什么味啊?(香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橘子肉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把它一分两半,告诉宝宝橘子肉是一瓣一瓣的,像个小船,像月亮,我们吃的时候也要一瓣一瓣的吃。

宝宝们都想吃橘子了吧,老师在每个宝宝的位置上都藏了一个橘子,请你把你的小椅子轻轻的搬过去,坐下来,先用湿毛巾擦擦手,然后再剥橘子。

(1)让幼儿尝试剥橘子,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剥橘子完之后教育幼儿果皮要扔到垃圾桶)

(2)在幼儿剥橘子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闻一闻,橘子香不香,看一看,剥开的橘子肉是不是一瓣一瓣的,像小船一样。

(3)宝宝剥完吃橘子,宝宝吃橘子时,提问宝宝:橘子吃在嘴里是什么味道的。

(4)教师小结:橘子吃起来酸酸的,甜甜的,营养很好,宝宝要爱吃橘子。

三、分享食物

1.看客人老师的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他们也想吃橘子怎么办呀?(让幼儿尽情的说)

2.今天小托班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我们把好吃的橘子分点给客人老师吃吃好吗?(幼儿送橘子给客人老师吃)教师及时表扬主动送橘子给客人老师的宝宝。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形状、味道等特点。

2、乐意参与活动,学习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剥橘子。

3、初步了解橘子皮和肉的作用。活动准备:橘子、干净的盘子,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摘橘子,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这是什么?树上有什么?

2、我们一起把树上的果子摘下来,看看是什么?演唱由《苹果歌》改编的《桔子歌》:树上许多黄桔子,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桔子,身体健康多快乐。

二、请幼儿观察桔子的外形特征。

1、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摘到桔子呀!老师把你们刚才摘的桔子全部都带了过来。(教师把桔子拿出)

2、看,你们摘了好多的桔子哦!(教师请幼儿每人上来拿一个桔子)

3、请幼儿进行观察:小朋友,请你们看看,你们手里面的桔子是怎么样的呢?它是什么形状的?它像什么呢?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闻一闻,什么味?

4、小结:桔子圆圆的,像个小圆球,有的是黄色,有的是绿色,上面有细纹,摸起来滑滑的,闻起来香香的。

三、请幼儿学习剥桔子,观察并品尝。

1、你们想吃桔子吗?那我们应该怎么剥呢?

2、教师示范剥桔子,从上往下一片片地剥开桔子皮。并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方法将桔子皮剥开。

3、引导幼儿观察、品尝橘肉:橘肉露出来了。它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什么呢?白白的须须能吃吗?

4、请幼儿进行品尝,鼓励幼儿连橘肉上的橘络一起吃掉,说说橘肉的味道是怎么样的?

四、了解橘皮、橘子肉的作用。

1、橘子皮可以用来做陈皮、泡橘皮茶,橘子肉可以榨橘子汁、做橘子酱。

2、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吃的含橘子成份的东西:小朋友,你们还吃过什么东西带有橘子的味道呢?

五、结束活动。

评点者:华中师大副教授

旷习模

武昌水果湖二小

张之仁 教

材:自编(一年级) 教具与学具:桔子、小口袋、塑料杯、塑料盒、统计图、白纸。 教学纪实:

师:今天上课的题目老师藏在口袋里(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桔子),这是什么? 生:桔子。

师:对,今天要认识桔子。我们看看这个桔子是什么颜色? 生:黄色的。

师:(出示一张黄色纸片,跟桔子进行比较),桔子的颜色跟黄色很象,很接近。还有人说说吗? 生:金黄色。 生:比黄色深一点。

生:这个桔子的颜色有点象黄,有点象金黄。 生:有的桔子是绿色的。 师:这个桔子是绿色的吗? 生:不是的。

师:那你能说说这个桔子是什么颜色吗? 生:我说这个桔子是桔黄。

师:有人说这个桔子颜色是黄、金黄、桔紫,反正它跟黄色相近,但又不是黄。 生:枯黄。

师:大家说说这个桔子什么颜色? 生(齐):桔黄色 !

评:指导学生观察,通过比较和描叙,认识了各种层次的黄色 ,选择合适的词来表达。

师:(又出示一个桔子)这个桔子是什么颜色? 生(齐):绿色!

师:(又出示一个桔子)这个桔子是什么颜色? 生:金黄色。 生:红色。

师:(出示红色纸片)象红色,可又不一样,对吧?这是什么样的红颜色? 生:浅红。 生:桔红。 生:深桔黄色。

师:我看刚才那个桔子是桔黄色,为了好记,就叫桔红艳,好吗?一个是桔红色的桔子、一个是桔黄色的桔子、一个是绿色的桔子。现在老师扮演一个没见过桔子的人。访问你,小朋友,桔子是什么颜色,你怎么告诉他。 生:绿色、桔红色、桔黄色。

生:桔子有这三种颜色,有绿色、有桔黄色、有桔红色。

评:综合描述桔子的颜色。

师:哦,桔子有三种颜色,有的是绿色,有的是桔黄色,有的是桔红色,那人家一听再看见绿色的东西,他就想了,桔子有的是绿色的,这大概是桔子。看到了这个桔子,是桔红色的,这是什么玩意呀?大概是桔子。这个同学说得真好。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老师有个口袋,口袋里装有桔子、苹果、梨子。请一个小朋友上来,不用眼看,在口袋里用手摸出一个桔子给大家看。

评:教师引导儿童用手感知桔子的表面情况。

(一个学生在口袋里摸,正要将手摸到的东西拿出来,老师抓住了他的手)

评:教师用适合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描述自己的感觉。 师:会不会摸错? 生:不会。

师:你怎么知道不会错? 生:因为苹果、梨子是光滑的,桔子上有好多小洞。 师:要是他说对了,摸对了,大家为他拍手好不好! 生:好。

(学生摸出的是桔子,大家鼓掌) 师:这手真巧,不用眼看就能摸到桔子,这个桔子送给你啦。大家都想试呀,那我们每个人都试试!我为你们准备了口袋,口袋里有苹果,梨,你们别摸错了,凡是摸的是桔子,这个桔子就归你啦。摸到的桔子放在纸上。

(发给每个小组一个装着桔子的口袋,学生分别在口袋里摸,都摸出了桔子。) 师:下面我们来一个剥桔子比赛,看看桔子里而是什么。我们比剥得好,不比快。看谁剥下的皮不碎。你会吗?剥了的皮放在前面,肉放在纸上。

评:引导儿童观察桔子的内部。

师:(出示一学生剥的皮)圆圆的桔子剥下的皮是这样的,象一朵花。现在大家举手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桔子里面是什么样的。

评:以下由老师引导儿童描述去皮之后的桔子的形状,可以看出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

生:不把它剥成一块一块,就是圆的,要是剥开,就象晚上的月亮。 生:如果不剥成一块块的就象大皮球,如果剥开就象一个(切开的)西瓜。 生:桔子剥出来的肉象个南瓜,剥成一块块的,象香蕉。 师:看起来,小朋友们都看到了桔子里面是一片一片的。

评:教师及时为儿童提供合适的词语。 师:你能数数桔子有几片吗?

(学生开始数,并将片数告诉老师) 师:7片、8片、11片都有,不会错吧?(学生再数)

评:很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周而复始地数,这既可以视作一种练习,也可以说是选择适当的数法。

师:我看有些同学数数时不小心又数回去了,大家剥开,一片片放在纸上数好吗?

(学生剥开桔子,并将桔子排列成形状各异的图形)

评:笔者在自己听课的位置上看到,至少有七种排列方式,表达了儿童在排列时不同的心态,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审美观点。

师:下而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统计,老师带来一张图,一年级小朋友也能看懂。(出示图表)如果你的桔子是9片,把布袋上黄纸片拿下来,然后粘在9片这个格子里,听懂了吗?下面把纸片取下来,一组组上来。

(学生拿纸片往图表上粘) 师:要表扬一个小朋友,他刚才把小纸片贴到13片的一格里,可回去一数只有12片,他又上来把纸片从13片上撕下贴到12片上去,他是不是很认真呀? 生:认真 师:你们还有没有贴错的? 生:我的桔子只有9片,我贴到10片上去了。

(学生上来重贴。)

评:生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毫无脱离教学内容的生硬的说教。 师:我来数数几个小朋友的桔子是8片,几个橘子是9片。

评:这张统计图是由孩子们用老师事先准备在小布袋上的不干胶圆片亲手贴成的,它简洁、美丽,渗透了概率,集合、正态分布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又是以一年级儿童能接受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展示出来,反映了教师深厚的功底和独具的匠心。

师:我要问了,桔子里有几片啦,应该怎么说? 生:有10片。

师:因为你的桔子是10片,是吗?如果我剥的桔子只有9片,那不是桔子呀。 生:桔子有的是9片,有的是10片。

生:桔子有各种各样的,有的是8片,有的是9片,有的是10片,有的是11片,有的是12片。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生:不同意,我以前吃的桔子里的片数很多很多,都有15片的。 师:章老师在家吃桔子的时候数过,是有15片的。刚才有一个小朋友的发言特别好,他说有的桔子有8片、有的9片,有的„„12片、有的13片。

14、15片、有的桔子只有7片。

评:这儿如果加上一句:“大多数桔子是10片的”,让孩子们初步感知桔子瓣数分布的概率就更好了。

师:我们该尝尝桔子的味道,桔子是甜的,还是酸的?今天我给你的桔子是甜的,还是酸的?另外,小组里4个人中哪个人的桔子最甜,哪个最酸,等会先尝自己的桔子的味道,再交换着尝尝,比比。开始!

评:尝桔子的味道,教师估计学生难以描述味道上的细微差别,所以重在学生的实际感受,而不作描述。

(学生品尝桔子,老师巡视,不时与学生交换意见) 师:时间不多了,现在吃桔子比赛,看谁吃得快。好吃吗? 生:好吃。 师:还想吃吗? 生:想。

师:我其还有呢!现在要发的桔子,老师把它用刀切开了,一会我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盒子,盒子里的桔子共有八片,开始每人只拿一片,看看,刀切开的桔子是什么样的,仔细看,看好了举手告诉大家。 生:桔子里面是金黄色的。 生:桔子里象花。

生:灯一照,里面亮晶晶的。

生:我的桔子有八片,象电视里的花仙子,灯一照更好看了。

师:最外一圈是什么呀!是皮,皮里是肉,对不对呀?现在老师要出一道难题来考大家。不剥皮,数数你的桔子有几片。

(学生报数,

8、

9、10„„)

师:同学们都会数,老师很高兴,接下去,老师要你们在盒子里找出哪半个和你的半个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如果找到了,这个桔子就归你啦。

评:二引导儿童寻找细微的共同之处。

(学生积极寻找、比较。) 师:大家都找到了,那么我们要吃掉这只桔子啦。怎么吃呢?看老师的,我们来挤桔子水喝(示范),可以品尝,大家开始。

(学生挤桔子水。) 师:(出示一个学生挤完水留下的桔子反)大家看看,水挤完了,又是一朵花。

评:美的熏陶,美的感染。

师:剩下的桔子,同学们可以带回去挤,挤完水,喝完水,桔子皮不要乱扔,要扔到垃圾箱里。

最后,老师请大家看一盏小桔灯。(取出一只用枯皮做的小桔灯,点燃。)你们如果喜欢,回去都可以学看做一只。

评:“小桔灯”。是小学语文将要学的一课,孩子们在一年级见过它。将来再读冰心奶奶这篇名作,会感到多么亲切啊! 总评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旷习模

一、教育改革如何深化?就是在教育思想上的深化,教育方法上的改革,这节课正体现了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改革自然教学。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新的因素,

1.通过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在改变环境中认识环境。

2.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发现的结果。在教学中只有师生之间共同合作,情感交融,才能彻底地废除注入式,实行启发式。

3.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自如地学习,减轻了师生的1心理负担,孩子们不再认为学习是苦差事,而是有趣的、快活的。我们常说:“还给孩子们的快乐的童年”,如果每个教师上课都象这节课一样,我看孩子们是会高兴的。

这三点说明自然课改革的幅度之大,成效之大,我认为《桔子的认识》是很出色的一节课。它体现了教育思想的大转变。

二、这节课的几个特点:

1.体现了科学启蒙的含义。科学启蒙不仅包含知识,更包含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这些在本课中都有体现,而又不脱离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

2.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这节课中,孩子们对司空见惯的桔子进行科学的认识,从颜色到味道,他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产生,自始至终保持了旺盛的学习热情。

3.课堂结构严谨。这节课的每一步骤都经过了心设计而又不露痕迹。老师的设计能顺利实现,因为他考虑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必然会成功。光凭经验是达不到这一点的,章老师的理论素养比较高。

4.反映了把高深的科学内容巧妙地渗透到低年级的教学中去。在这一节课,有统计、概率、集合、正态分布内容,有的要高中、大学才会学到,但教师却以合理的、恰当的形式教给了一年级的儿童,让他们从现在起就获得具体的感性材料。这种教育的效应是延时效应,日积月累,让孩子们够成一种习惯、一种观念,这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这也是打基础。

5.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方针。我认为应该重视美育,以美促学,强调课程之外,非课程教学产生的效应。这节课体现了让孩子们在美的环境中产生和谐的思想感受,对桔子形状、颜色的描述,摆桔子瓣,正态分布的统计图,剥开的桔子皮„„教师无处不重视美的观念渗透,美的情操陶冶,对美的欣赏力的培养。总之,在这节课中,美育有充分的体现。

6.在活动中让孩子们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每个孩子既按教师要求完成每项操作,但又允许孩子发挥各人的自由想象,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这对教师了解学生,进一步有的放矢地教育大有好处。

这节课还可在一年级儿童的认识水平上进行归纳,如桔子的颜色、味道、形状,认识它的科学方法等。在关键时刻,如研讨桔瓣分布的统计图,大多数桔子是几瓣?应点拨一句,已经水到渠成,孩子们会自己总结出大多数桔子是6片和10片。这对他们建立概率的表象是很有意义的。

第四篇: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 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 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真佩服,小朋友真棒!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

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 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生:3米

师:就用上这两个词,就很准确地表达出了圆的位置,对吧。如果只说以左脚为圆心,不说半径3米,告诉小明,宝物啊就在 以你左脚为圆心的圆上。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如果只告诉左脚是圆心的话,那圆可以无限延伸。就没法掌握圆的周长是多少。 师:那个圆可以无限延伸。我理解他的意思了,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没定,圆的大小没定。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的话,可以画多少个圆,可以无限延伸,对不对。那如果不说“以左脚为圆心”行不行?

生:不行,那样圆的位置就可以无限延伸,。

师:除了说“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还可以怎么说?听说过吗? 生:也可以说直径是6米。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可以说:以左脚为圆心,直径为——” 生:6米

师:对。这个“直径:也能表达圆的大小。[板书:直径] 师:为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在一个圆内,所有的 半径都相等。

师:哦,他说了这个。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以他的左脚为圆心,他可以随便走一圈,就变成圆了。

师:哦,可以随便走一圈。方向没有定,是吧。这也是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要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圆的特点“来说明。你觉得圆有特点呢?

生:我觉得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师:我们说图形的特点的时候一般要和以前学过的图形作比较。一句话,有比较才有结论。[课件: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前我们学过三角形,正方形等。我们以前说图形的时候往往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说明,那你看,从 边和角的角度来看,圆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既没有棱也没有角。

师:同意吗?同意的请点点头,她说圆没有棱也没有角,对吗? 师:没有棱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棱是说它没有边,它不象正方形有4条边。 师追问:那它是没有边吗? 生:不是,有边。 师:有边,几条边? 生:1条。

师:那你们说圆的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是直线,而圆的边是曲线构成的。 师:同意? 生:同意。

师:看来我们从角来看,圆是没有角的。从边上来看,圆有没有边? 生:有!

师:有,几条边? 生:一条边。

师:这是圆很特别的地方。其他图形,最起码有3条边,而圆呢?只有一条边。并且它的边怎样?

生:是曲线的。

师:是曲线的。其他的是直线或者说是线段围成的。

师:圆,我们从边和角来看是这样的特点。我们的祖先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板书]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一中指什么? 生:圆心

师:同长,什么同长? 生:半径

师:半径同长,有人说直径也同长。同意古人说的话吗? 生:同意。

师:“圆,一中同长也”。难道说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行不是“一中同长”吗? 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 。为什么不是呢?

生:这些图形中心到角的距离比到边的距离要长一些。上前面指着说。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一中同长? 生:不是。

师,不是的理由就是:从这个中心到边上的点跟到顶点的点的距离就不一样。那有没有一样的?正三角形里有几条一样的? 生:3条。 师:正方形呢? 生:4条。

师:正五边行呢? 生:5条。 师:正六边行? 生:6条。 师指圆: 生:无数条。

师:无数条?[板书]为什么是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半径都相等。所以有无数条。 师: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们解决的问题是相等的半径有无数条。 师: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 师:圆周上有多少个点? 生:无数个。

师:这些点和圆心连起来当然就有无数条,是吧。圆周上有无数点,请问:从这到这有多少个点?[指圆弧线] 生:无数个。 师:这些图形一中同长的条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古人说的“圆,一中同长”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经过我们讨论更认同了,不过刚才有同学说圆是没有角的。圆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椭圆]这个图形是不是没有角的。是不是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它是圆吗?它一中同长吗?所以说一中同长是圆最重要的特征。墨子的这一发现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谁能学古人的样子读一读?? 生读。

师:圆有什么特点? 生:一中同长。

师:我们来看小明的宝藏在什么范围?我们第2个问题解决完了吗?

三、 画圆中感受“圆” 1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师:孩子们,想自己画一个圆吗? 画圆用什么? 生:用圆规。

师: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看,规就是圆规、矩就是带着直角的尺。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师:既然大家都回会画?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 (生自己画圆) 师:画好了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此时的作品都不怎么标准)

师:从这些圆里,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师:看来画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组里交流一下,怎样画圆才能标准? (生小组交流)

师:大家交流完了,好了。那现在你们说一下是怎么画的? 生:用圆规

师:了解圆规的发展,现在圆规的优点在哪里?

师:用这样的圆规画圆,手必须拿着哪,圆规就不动了? 生:拿着圆规的头,捏着它的两条腿。

师:对,就是拿住圆规的头,捏着它的两条腿。 *(课件出示:再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生画,师巡视

师:哎呀,老师在巡视时,我发现你们画的较规范的圆,大小不一样,为什么? 生:这里要我们画的是直径4厘米的圆。

师:你知道什么是直径吗?顾名思义,它和半径是什么关系?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订好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师:孩子们,谁愿意上来画一画。这个机会老师留着了。

师:展示画圆,故意出现破绽一:没有“圆”上?破绽二:没有画完? 生:两脚之间距离变化了;粗细不均匀; 师:你们真仔细,我把汗都画出来了。 2标上半径、直径。

师:学生标直径和半径;你说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什么? 生: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对齐圆的圆心,画完后表上字母r; 师:半径有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圆)上,另一个端点呢? 生:圆心; 师:再画一条直径;刚才他画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那位戴眼镜的小伙子。

生:一定得通过圆心。

师:直径用字母d表示,数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d和r是什么关系? 生:2倍,d=2r。

师:画圆是怎样画的?

师:先确定一条半径,也就是两脚之间的距离,然后确定一个圆心,再旋转一圈。为什么随手就能画出一个圆呢? 生:圆规画长是半径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先确定圆心,半径长度。 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不相等了

师: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知道圆的特点太重要了。

四、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 师: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中间为什么是个圆?不知道篮球比赛是怎么开始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 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

师:为什么中间要是个圆呢?

生:刚开始比赛要往对方场地传球,这样中间画圆比较公平。 师:队员在圆上,球在中心。圆一周同长,比较公平。 3.探讨大圆的画法。 师:这个圆怎么画?

生:先找到圆心,两点间距离固定好,再画 师:大圆,再大,超大呢?没有圆规可以画? 生:用大拇指当圆心,用食指画 师:画大圆?

生:确定圆心半径再画。

师:这个大圆,没有圆规怎么画? 生自由交流

4.追问大圆的画法。

师:不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怎么没有圆规也能画圆?

生:规矩不一定单独指圆规,指的应该是画图的工具。我们可用不同的工具来画。 师:我们这句话还是对的。

五、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师:一定这样吗?宝物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课件:西瓜]宝物可能在哪里? 生:地下。

师:拿西瓜说事。我们就想到球了,球也是一中同长。圆和球有什么不同? 生:圆是平面图形,球是立体图形。

六、 课后延伸研究“圆”

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

第五篇:《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堂实录

《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解读: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且对万以内数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和万以上的数数打下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万以内数的数数、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这节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设计理念:

基于上述对教材的认识,我把本节课的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数的策略感悟上,具体体现在:

1、结合现实的素材理解或解释数的意义;

2、估计问题的结果,并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3、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同时,力图体现: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千和万,掌握百、千、万之间的十进关系。(2)认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3)掌握数数的方法,能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按顺序数万以内的数。(4)初步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解决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百、千、万之间的十进关系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学生练习纸(1000颗星星)、计数器。

课堂实录:

(一)现场收集数据,揭示课题。(比100大的数)

1、师:你能向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班的学生人数吗?

生:我们班有50个人。

师:这50就是一个数,你对这个数还知道些什么?(师边说边板:50)

生1:50由5个十组成。

生2:5在十位上,0在个位上。(师板:个位、十位)

2、师:你能不能根据我们班的人数,估计一下我们段6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生1:301个。

生2:1000多。

师:老师告诉你一个准确的数,我们二年级一共有308人。(板:308)

师:那你知道我们学校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吗?

生:(摇头)

师:我们学校有1749人。

3、师:这30

8、1749两个数都比100要大,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一百大的数。

师随机板书:

十个

位位

54

308

1749

(二)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1、师(出示一张星星图):这是一张星星图,凭你的眼力估计一下图上有几颗星星?

生1:200颗。

生2:1000颗。

师:这张图上具体有几颗星星呢?那就让我们来个数星星比赛吧!

(师板课题:数星星)

2、师:比赛前先听清要求,喜欢用什么方法数就用什么方法数,老师说开始才能数,停下时就马上停下,心里记住你数了多少?如果你认为有必要的话,可以用笔作些记号,时间为2分钟。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开始。

生开始数星星。

3、师:谁来告诉大家两分钟里你数了几颗星星?

生1:96个颗。

师:有没有比他数的多的?

生2:1000颗。

师:数了这么多,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数的,好吗?

生2(在实物投影上介绍):一行有10个,10行就是100个,然后一百一百地数,这里有1000颗星星。

师:一行有10个,你是怎样数的?

生2:一个一个地数。

师:大家明白他是怎样数的吗?

生:明白。

师生一起小结:先是一个一个地数,再十个十个地数,最后才一百一百地数。

师:看来,在数数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数数方法。如果让你继续数,你会用什么方法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

师:为什么?

生:这样数比较方便。

4、师:接下来我们就用一百一百地数这种方法继续数这张星星图,每到100的地方作一个标记。(师在实物投影上进行示范。)

生在自己的星星图上数星星。

师:这图上一共有几颗星星?

生(齐说):1000颗。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可以吗?

生(齐数):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六百、七百、八百、九百、一千。

师:通过刚才的数,我们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老师把你们的这个发现写在黑板上。(师板:10个一百是一千。)

生齐读:10个一百是一千。

5、师:一张纸上有1000颗星星,那2张呢?(边说边贴)

生:二千。

师:3张呢?

生:三千。

师(连贴5张)现在是几千呢?

生:八千。

师:再贴一张呢?

生:九千。

师:再贴一张呢?

生:一万。

师:一千一千地数,数了几个一千是一万呀?

生:10个。

师:同样,老师把你们的这个发现写在黑板上。(师板:10个一千是一万。)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们自己的发现。

生(齐读):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三)感受一千、一万的实际大小

师(出示100张白纸):老师手里拿着的这一叠纸刚好100张,看好了,(再出示500张白纸)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几张白纸?

生1:1000张。

生2:500张。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2:用100张的那一叠去估计。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100张白纸来验证一下。(师在讲台上进行验证)

师(再出示1000张白纸)那这一叠会有几张呢?

生1:10000张。

生2:不可能,我觉得应该是1000张。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生2:用500张的那一叠去量。

师:老师帮你去量一量,可以吗?(用500张的白纸去验证)

生3:还可以用100张的那一叠去验证。

师:按生3说的去验证。

师:现在你知道这叠纸有几张了吗?1000里面有几个500?1000里面有几个100?

生:1000里面有2个500,1000里面有10个100。

师:请你想象一下,1万张会有多厚?

生在脑子里想1万张纸有多厚。

(四)认识数的组成及数位顺序表

1、师:假如我们一位小朋友就是一颗明亮的星星,那我们全校就有1749星星,你能从你手中的星星图上数出1749颗星星来吗?

生:(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们手中的星星不够。

师:那怎么办呢?

生:同桌合作。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同桌合作数出1749颗星星。

生同桌合作数1749颗星星。

2、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和你同桌是怎样数的?

生(同桌到投影上介绍):这一张是1000颗,再到另外一张找700颗,再找40颗,再找9颗。

师:1749里面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

十、几个一?

生:有1个千、7个百、4个

十、9个一。

师: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749来吗?

生(齐答):能。

师:先拨哪一位?

生:千位。

师:谁来说,老师给你当助手。

生(生说师拨):千位上拨1颗,百位上拨7颗,十位上拨4颗,个位上拨9颗。

师(指着计数器):我们说1在千位上,7在百位上,4在十位上,9在个位上。(边说边板:百位、千位。)

3、师:你觉得千位前面还有数位吗?

生:有。

师:什么位?

生:万位。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师(板:万位)万位的前面呢?

生:十万位。

师:对,万位的前面还有许多的数位(板:……),在我们数学里,把这些数位整理成一张表就是数位顺序表,请小朋友把书本翻到第67页。

生:(看书自学数位顺序表)

(五)数数练习,巩固拓展。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星星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接下来我们继续用这些知识来数数比赛,怎样?

1、第一关:(1)从196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203。

(2)从996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03。

2、第二关:从200数到830,看谁数得快。

3、第三关:不出声,默数从1300开始接着往后数10个数,你数到几啦。

(七)课堂总结、评价。

【反思】

一、创设情境,增大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生活与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课教学中,数星星活动贯穿全课,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使枯燥的数字学习化为生动活泼的数星星活动。

二、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教师抛砖引玉:“看到50这个数,你想到了什么?”“你能创造出百位左边的数位吗?”“这是一张星星图,凭你的眼力估计一下图上有几颗星星?”“喜欢用什么方法数就用什么方法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互动的;交流是涌跃的,成功的;学习是快乐的,激动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他们发现“数”的知识是有序的、活跃的;研究数的知识是有趣味的、有激情的;正如教师课堂内所说,学生“创造”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并理解了数位之间的进率,完成了探究层次的升华,自觉地建立了生动的数学模型。

三、注重数感的培养

培养数感,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理解数的意义,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数等等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有理有据的猜测是培养数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参照信息,猜测本年段、本校学生人数,猜测一张星星图上的星星颗数,猜测一叠白纸的张数等,一系列的猜测活动,使“数”不再枯燥机械,而是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因此,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极高。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把握住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了有关的知识,估计出了相对合理的数据。然后,让学生感知与体验具体的数:想像10000张纸到底有多厚?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地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让我们做老师的概叹:千万不能小觑我们的学生!

值得商榷的是:

实践教学后,我在思考,“数感应该如何在各个课时教学中有序地逐步地渗透,它的度应该怎么掌握?如何来检测学生„数感‟形成的程度?”等问题,希望能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上一篇:毛概实践调查报告下一篇:免费设备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