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2023-03-09

第一篇: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长沙学习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宁远县印山小学

李勇军

2014年10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名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这次活动是教育名家公开执教,走近吴老师,她的课堂和讲座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的自始自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朋友。

吴老师在这节课伊始便制造了认知冲突,两件上衣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裤,一条裙子有几种搭配?学生猜的情况不一,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新知的学习。接着便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3种的搭配和4种的搭配让学生自己总结特点:引出乱和不全。6种的展示之后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不乱和全。让学生自己建模,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新知。总结出要有规律的搭配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处处有数学。

3、善于欣赏每一个孩子,面向全体。吴正宪老师的课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是的,当一个老师挚爱教育,用生命上课,不但你感动,大家都会感动,用吴老师的话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地留在集体中”,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关照课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数学的模型。课上完,学生都有种不舍,别说是学生了,看到吴老师的离开,我都想流泪了,舍不得。

吴老师报告中的一段话更是让我记忆犹新,“做好老师从读懂学生开始;做好老师从读懂教材开始;要做好老师还应在自己的课堂上踏实地练,好课是上出来的,好课是练出来的”。

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使我折服,把我们带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这是她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积淀的结果。《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多年来,吴正宪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做到很好的把握教材,又很好的把握学生,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

走近名师,走进生命的课堂,我们的专业得到不断地成长,也渐渐感受到什么是快乐高品位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第二篇: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感受

前进中学孙卫国

2007年10月23日下午,在燕山少年宫礼堂,我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估算》。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吴正宪老师上课,听后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数学课堂的思想,数学课堂的文化氛围。课上的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吴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例如: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学生可能会想,自己能想出一个估算方法名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刻意追求形式与热闹,而是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心组织教学素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巧妙预设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吴老师的带领下,真正的步入到数学的思维中。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赞许,有笑声。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终于获得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远的。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她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吴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为有源头活水来

——听吴正宪老师授课有感

燕山中小学教学领导组发言人

韩玉彬

10月21日吴正宪老师工作室一行来燕山第一站,我和其他几位中学组教学副校长有幸亲临现场,聆听了吴老师《估算》一课。课后,针对“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节好课” 、“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两个问题在教学领导小组展开了深刻的讨论,产生以下反思。

吴老师这节数学课 以“这节课你最想知道什么” 引入,进而老师归纳、提炼学生问题,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从心理到思维马上投入课程。课程随后进入主题,由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故事,引发如何估算。在学生充分活动、得出各种方法的基础之上,吴老师引导学生得出估算的不同方法,并且形象幽默的命名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调凑估、四舍五入估等。最后,结合大象真实体重,让学生说出对自己的估算方法的感想、发现误差、方法优劣等,形成第一次自我反思。在应用环节中,吴老师利用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估算,同时让学生探讨什么时候估算、如何恰当选择估算方法以及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时可以省时省力等问题,从而使学生进行了第二次自我反思。

纵观一节课,整个设计水到渠成,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的快乐!事实上,我们的每位老师对于教材的把握、教法的选择、知识的应用等能力都相差无几,可是为何吴老师对于同样的教学设计却能运用到极致呢?究其原因就是吴老师恰如其分地把握了一堂好的数学课所具备的标准:

1、课程的设计与组织满足学生的发展;

2、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必须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之上。

3、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通过吴老师这节课,引发我们积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单从学科知识角度,结合《课标》,我们认为好数学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

3、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双机、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三面,吴老师都有大师级的表现。

首先,吴老师安排的教学环节过渡自然,问题的引入由学生自己提出,这既充分保证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关注度,又保证问题贴近学生已有思维力和知识基础;问题的解决由师生共同建构,保证学生对双基地掌握,实现两个主体作用的发挥;问题的延伸亦使学生处于愤匪状态,实现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最佳教学状态。

第二,吴老师通过她的精心策划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时间与机会。在课程第二环节“如何估算”中,吴老师用近1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运算、思考、发言,几乎每个学生都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在第三环节“如何用估算”中吴老师又不惜用近15分钟让学生参与运算与讨论,不怕耗时,耐心排除学生理解误区。

第三、实现学生“ 我要学” 、老师“帮你学”的师生共建课堂氛围。吴老师一直通过循循善诱,使学生自主探索、互相倾听、彼此交流,从而了解到估算的各种方法、会进行估算,体会到不同估算方法的优劣,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参与中逐渐形成。我们常常提倡的“精讲多练” 在这节课上得到很好的示例。

最后,我们认为,折服每一位听课教师的绝不仅仅是吴老师作为专业教师业务素质的精良, 而是她自身对好教师的理解与诠释,那就是培养“整体的人”。

“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数学教育不单纯是知识传授教育,而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人格和智能的教育。好教师仅仅满足教书是不够的,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深刻去实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育人”的教师观!这堂课中吴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欣赏,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对和谐教育情境的创设,以及她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不仅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着巨大的隐性动力,而且使学生深刻感觉到在课堂中的自我价值,从而充满自信、快乐、充实!

通过课后花絮,学生们回答他们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什么样的数学课是好课我们更能发现:教无定法,好教师没有固定模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好教师却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敬业,热爱教育事业!这也是我们对吴老师的评价!

古人云: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以之为榜样,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素养,在明师引领下,在教委的关心下不断向优秀教师行列迈进!

丰富的精神大餐

听吴正宪老师一课有感

本次有幸去金凤凰听课,今天有幸在听了一节吴正宪老师上的《搭配中的学问》,之后又听了吴老师做的报告,观摩名师的精彩教学,聆听专家的报告。感触很深,更感觉对自己的教学受益匪浅!吴老师的课大气磅礴,飘逸洒脱,独树一帜,真让每一个前来观摩的同仁们都不需此行。

我感触最深的是吴老师的微笑和亲切!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感情的交流,孩子们在愉快中度过了四十分钟,最后和孩子们恋恋不舍的分开,整节课中让孩子感受快乐的同时收获了新知识,并且让学生明白了数学时刻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吴老师在这节课伊始便制造了认知冲突,两件上衣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裤,一条裙子有几种搭配?学生猜的情况不一,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新知的学习。接着便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3种的搭配和4种的搭配让学生自己总结特点:引出乱和不全。6种的展示之后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不乱和全。让学生自己建模,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新知。总结出要有规律的搭配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与此同时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吴正宪老师的课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是的,当一个老师挚爱教育,用生命上课,不但你感动,大家都会感动,用吴老师的话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地留在集体中”,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关照课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数学的模型。吴老师的话更是让我记忆犹新,“做好老师从读懂学生开始;做好老师从读懂教材开始;要做好老师还应在自己的课堂上踏实地练,好课是上出来的,好课是练出来的”。

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使我们折服,把我们带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这是她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积淀的结果。《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多年来,吴正宪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做到很好的把握教材,又很好的把握学生,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

走近名师,走进生命的课堂,我们的专业得到不断地成长,也渐渐感受到什么是快乐高品位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2010年10月16日上午,在厦门六中大礼堂,我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解决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听后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

课上得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前,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同学们却整齐划一地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吴老师笑了,接着问:“知道我姓什么吗?”“知道,姓吴。屏幕上面有您的姓”吴老师及时点评:真会观察!接下来我们看大屏幕,睁开你数学的眼睛看看,你看见了什么?吴老师就是在如此自然轻松的谈话中导入新课,没有花俏的课件,也没有动听的音乐,却让我感到了数学课的真实性。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画一个“你自己明白,别人也明白的图”用画图来解决数学问题。同学们在黑板上板演了各种各样的图,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三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并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学生学习应用题有一定困难。在这里,引导学生用画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使应用题化难为易,简单易学。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在讲例题“弟弟采了4个桃子,

哥哥比弟弟多采了3个,他俩一共采了多少个?”有一个学生自始自终坚持他的列式:3加4等于7。吴老师此时此刻并没有放弃反而表扬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鼓励他上台板演画图得出:4表示弟弟采的,3加4等于7的7表示哥哥采的,现在一看就知道他俩一共采的是11个。最后,吴老师问他:“还7不 7?”男孩子笑了说:“不7”如此巧妙的疏导,终于引导孩子走出一步计算应用题,学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第三篇:听吴正宪老师(模版)

听吴正宪老师《整数除以整除等于小数》的心得体会 近日听了吴老师执教的一节《小数除法》,这节课内涵十分丰富,为教师理解运算能力、把握小数除法的数学本质,检视自身的教学能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参照,也为教师走进孩子的世界,点明了可以遵循的努力方向。

运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也是整个小学数学体系中占比最多的内容。过去,小学数学就叫算术,今天,小学数学虽然已拓展为一个比算数更为辽阔的领域,但运算能力仍然是小学数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中之重。那么,这个运算能力,是否还是过去的那个算数?这个重中之“重”、重在哪里?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吴老师这节课的大致过程,看看在她的课堂里孕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能力。

这节课一开始的《格林童话》,是一本学生喜爱的读物,另外,学生在二年级就已经了解了除法的意义,有了平均分的经验,知道了平均分的结果可能正好分完(整除),也可能有剩余。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是他们喜欢这节课的源泉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与出发点。吴老师一直主张数学应该“好吃又有营养”,其中的“好吃”与否,就与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关。

接下来,“买四本格林童话”这件平平常常的事,却被已知的97÷4所余下的那个数卡住了,原本可以“有剩余”的除法,在这里已经行不通,但不把这个余数平均分了,又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伴随着还能不能继续分?究竟该怎么分?等等新问题的产生,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除法知识积累,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寻找新算法的生长点,逐步融入到“必须继续分”的过程当中。

在解决“究竟该怎么分?”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一直在黑板前、书桌旁忙活是学生,吴老师多半是站在一边观察,但时不时说出这样一些短语:“把你的困惑说出来,”“你想知道什么?”“问﹍,接着问﹍,”“说呀﹍,接着说﹍”,“不急,停下来想一想”﹍,话不多,也不复杂,但眼看着,从分“钱”开始,伴随着“为什么是这样?”“还可以怎么想?”渐渐的,“钱”的概念淡去了,分“钱”开始转化为分“数”,特殊开始转化为一般,具体开始变得抽象,在孩子们手里,并不那么简单的“小数除法”呼之欲出。

循着这样的过程,最后,学生不仅把97÷4除尽了,也会算象51÷2这样的问题了,甚至大体上搞明白:51÷0.2的道理就在于“0.2变成2就好了”。同时,他们也在“继续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小数点的奥秘。

更多的细节在课堂实录中都可以看到,上面仅记述了这节课的大致节奏与过程,目的是说明,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今天培养运算能力所必须的教学生态。

在课程标准中,作为核心概念提出的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关于“理解算理、寻找算法”的要求。这里的“寻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提法,即这个运算能力中的运算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经由学生的发现得到。所以,今天的运算能力,已经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又对、又快”的传统面貌,作为“算法多样化的”升级版,为学生的探索、发现提供了一片沃土。

吴老师的这节课,对当前理解运算能力的内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实中的问题(书的单价)到数学中的问题(97÷4);从有余数的除法到小数除法(余数必须继续分),这个从头到尾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完整过程所反映的,就是改革新常态之下,运算能力教学应有的直观教学生态。这节课以清楚的节奏,始终聚焦于引导学生对余数的一分再分,在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呈现出标准所期待的运算能力的内涵。比起那些理论著述中关于运算能力的晦涩表述,吴老师在这节课上的教学把握,更有助于我们开展运算教学时借鉴。

第四篇: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暑假即将开始时,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读一本书,因此,我有幸拜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在吴老师的评课中,老师们感悟着吴老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体悟这什么叫“专业的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视角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论教。二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与思考中互相启发,提出好的观点、好的方法,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着又是智慧的奉献着。三是注重方向引领,评课不应仅仅着眼于一节课在技术层面的设计,更要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使评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我教师生涯的9年里,如何将单调的数学科变得有趣生动,如何让数学课演绎成故事课等。怎么知道上好一节课呢?一直是深深困扰我的难题,我为之努力,可仍旧雨里雾里。迫切需要专业的指点。而吴正宪老师本书中精彩的点评,既“好吃又有营养”,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就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一辑,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总是机械的教给学生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却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教出来的效果也许并不差,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只是一味的教,学生只是一味的学。读完这一辑,吴正宪老师告诉了我,课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成功,享受到幸福。

二、要读懂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二辑,我深刻的体会到读懂学生的重要性。教学是一门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可能准确的把握了教材的内容,但没有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去主动提出问题。简单的说我们忽视了交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简单的喊学生回答答案是什么,却忽视了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没有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就很难擦出智慧的火花。我们不能一味的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学生,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知道他的知道”。

三、教师适时的引导和鼓励会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在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三辑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真有才”与“好失落”——评丁凤良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这一课。在这堂课里,丁老师对一学生的回答评价为“你的话不多,总是非常精要”。学生听了以后感到“我真有才”。对回答什么是直径的女生评价道“对称轴今后我们会学到”,学生听后“好失落”。不同的鼓励和评价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而在课堂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的是学生五彩斑斓的思考,我们应该认真倾听学生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并用心给予回应。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的回答与我们的思考不着边际的时候我们甚至说了重伤学生自尊的话。读完这本书,我时刻提醒自己: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是很难弥补的。一句简单的鼓励,一个赞美的眼神都会传递给学生无限的活力。

看完这本书,我真切的感受着吴老师的教育机智和人格魅力,今后我将注意把自己的听课体会及对教学的见解和感受与同事们分享,在评课交流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第五篇:《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早就对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钦佩不已,业余时间我认真研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这本书,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数学教学精彩例题集锦。读起来那样亲切,又感觉那样实用。让我惊叹的是吴正宪的教学艺术,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孩子。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首先取决于他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 ,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拜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成功的优秀教师真是要有“人格做背景”,要有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 广博深厚的教学功底。掩卷而思,我想对自己说,也想对教师说:请为学习的脚步搭台,请你利用环境、把握机遇,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因为是它让你战胜自我,超越别人;心灵震撼之余,我又上网研读了关于吴正宪的教学实录、教学案例,还把它整理到自己的博客中。并暗自告诫自己,从现在做起,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依托自己的专业,学习相关技能。

上一篇:通信维护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腾讯财务管理制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