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批注”解决审题困难

2022-09-12

在小学期间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做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是学生在填空题中失分较多的类型,针对这类题目,我给学生编出单位换算歌:“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上进率一定对,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就OK。”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歌谣写出换算过程。如:“4.2千米=()米4.2×1000=4200,3吨8千克=()吨,8÷1000=0.0083+0.008=3.008。这样,学生即使做错了,也能从中发现自己是什么出现了问题,从而更好的改正错误,提高正确率。

二、文字题

在一年级的课程中,我们常见的文字题如:求和、求差,当学生面对这种题时,我是这样要求的:

例如,一个加数是8,另一个加数是7,求和是多少?

我首先要求学生用手指着读,然后,把关键字词:“加数、加数、和”圈起来,从而清楚的认识到这是一道己知两个加数,求和的问题。所以,用加法计算。

又如:减数是10,被减数是28,差是多少?

学生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10-28=18。他知道求差是用减法计算,但是没有仔细审题,也不管够不够减,先出现哪个数就用那个数来减。而对这种0情况,同样的方法,我要求学生读题以后把:“减数、被减数、差”这三个关键词圈起来。让学生注意到这道题先说的是减数,再是被减数,正确是算式应该是:28-10=18。

到了小学中高段以后学生学习的文字题就更加复杂了,如:98除980的商乘45加82的和,积是多少?

拿到这种题怎么办?首先,要求学生读题,找到关键字:商、和、积,并把它们圈起来,然后,在除字下面打点,提醒注意。学生列式:980÷98×45+82,然后,根据商、和、积的顺序来检查,式子的运算顺序是不是先求商,再求和,最后求积,如果不是则需要加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在小学一年级应用题主要有两个大类型:一类是总数和部分数关系;一类是比多、比少关系。就以这两个类型的题为例:学生有篮球和足球一共45个,其中足球有20个,篮球有多少个?

有的学生一看见“一共”两个字,立刻不假思索的用加法计算:45+20。这就是由于没有审题而出现的错误。在这时,我作了如下引导:1.学生用手指着读题。2.勾出关键的语句:“篮球和足球一共45个”,思考这个条件告诉了我们什么?表示什么?3.勾出关键语句:“足球有20个”,思考这个条件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表示什么?4.问题求的是什么?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很快理清了思路,找到了答案。“篮球和足球一共45个”表示的是篮球和足球的总数。同时,在这句话的下面作好批注:“总数”。“足球有20个”表示足球占其中的一部分是20个,同样在这句话的下面作好批注:“部分数”。问题求的是篮球多少个,也就是总数里面的另一部分,即部分数。当学生把这三个句勾出来,并作好批注后,就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了。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方法:总数-部分数=部分数。

正确的算式是:45-20=25(个)

又如:商店里有苹果15箱,梨20箱、香蕉9箱。

(1)苹果比梨少多少箱?

(2)苹果、梨、香蕉一共多少箱?

解决这类题时,最常见的问题是代错数量。所以当学生面对这种题时,我要求不仅要圈出关键字,还要把对应的数量作好批注。

(1)苹果比梨少多少箱?

15 20

(2)苹果、梨、香蕉一共多少箱?

15 20 9

找准数量的同时,学生也深入的理解了题意,解决问题的正确也就提高了。

总之,审题能力是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所以,审题能力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教给学生审题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必需从小开始培养。所以,我用“批注”的方法培养、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解决审题困难。

关键词:粗心,审题能力不足,批注,坚持训练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究下一篇: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