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目录学著作举要

2022-08-19

第一篇:历代目录学著作举要

【国学讲堂】中国历代国学著作大全集《经史子集》尽数收藏!

1、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分经、史、子、集四部,认为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清乾隆时曾由政府编纂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分类编辑。据文津阁藏本,四库全书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其中:

经:包括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专门研究经类的学问,成为经学。

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地理和典章制度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包括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包括历代作家个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2、经部必读书:

四书

四书就是《四书集注·朱熹集注》这部书之简称。书中内容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章句序》、《中庸章句序》、《论语序说》、 《孟子序说》及朱熹之注解文字。《四书集注·朱熹集注》中之“四书”,是朱熹所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 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

群经之首《周易》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传说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斗争。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是建立在“乾坤一元、阴阳相倚”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音乐上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 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3、史部必读书:

前四史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史记》 、《汉书》、 《后汉书》和《三国志》四本书。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的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4、子部必读书:

道家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庄子》

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采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墨家

《墨子》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号称"显学",墨子在当时的声望与孔子差不多。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因此,墨子又被誉为劳动人民的哲学家。《墨子》就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

兵家

《孙子兵法》

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佛家

《心经》

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 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六祖坛经》

佛教禅宗典籍,禅宗代表著作之一,简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由禅宗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海集录而成。《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似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丙辰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集各种版本《坛经》十一种。

《金刚经》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意 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 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小说,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场景, 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

5、集部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为清代蘅塘退士所编的唐代诗歌选本,成书时间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全书分为8卷,入选诗篇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 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入各体之后。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现已成为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的命名,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三百首”是个概数,实际上本书一共收录了310篇诗作。

《宋词三百首》

是最流行的宋词选本,有多个版本,宋词选本中,朱孝臧的《宋词三百首》,数量适中,而内容旨浑成为主,亦较精粹,大抵宋词专家及其代表作品俱已收录,尤以周邦彦、姜夔、吴文英一派作品选录较多;亦广泛采集,不弃遗珠,不失为一部较为精到的选本。

《元曲三百首》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四大古典名戏

《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第二篇:中华历代笔记全集(汉—民国)目录

目录:

中华历代笔记全集·汉魏

博物志〔晋〕张华 处世悬镜 [南北朝]傅昭 丹阳记 南朝宋·山谦之 风土记 晋·周处 佛国记 东晋·法显 高士传 晋·皇甫谧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战国 古今注 晋 崔豹 关中记 晋·潘岳 广志 晋·郭义恭 广州记 晋·顾微 海内十洲记(汉)东方朔 汉宫春色 东晋时人撰 汉末英雄记 (魏)王粲 汉杂事秘辛 汉·无名氏 华古今注 五代·马缟 还冤记 北齐·颜之推 会稽记 晋·孔晔 稽神录 五代·徐铉 集异记 [南朝宋]郭季产 交州记 晋·刘欣期 金楼子 梁孝元帝(萧绎) 晋后略 西晋 荀绰 晋阳秋(晋)孙盛 着 晋中兴书 南朝宋·何法盛

荆楚岁时记 南朝 宗懔 着杜公瞻 注 荆州记 晋·盛弘之 九州春秋 (西晋) 司马彪 梁州记 南朝宋·刘澄之 列女传 汉 刘向 陆清河集 晋 陆云 绿珠传 晋 乐史 洛阳记 晋·陆机 冥通记 南朝梁·陶弘景 穆天子传 晋 郭璞注 南康记 晋·邓德明 南雍州记 晋·王韶 潘黄门集 晋 潘岳 鄱阳记 南朝宋·刘澄之 齐谐记 南朝宋·东阳无疑 三齐略记 晋·伏琛 三秦记(东汉)辛氏 撰 山海经

神仙传 晋·葛洪 神异经 汉·东方朔 十六国春秋别传 北魏 崔鸿

拾遗记〔前秦〕王嘉撰〔南朝 梁〕萧绮录 始兴记 南朝宋·王韶之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译注 (南朝宋)刘义庆 说苑 [西汉] 刘向 搜神后记 晋·陶潜 搜神记 晋 干宝 俗说 南朝梁·沈约 天禄阁外史 汉 黄宪 魏晋世语 晋 郭颁 武陵记(南朝粱)鲍坚 西京杂记 [汉]刘歆 献帝春秋 佚名 湘中记(晋)罗含 笑林 [三国魏]邯郸淳 续晋阳秋 (南朝宋)檀道鸾 续齐谐记(梁)吴均 浔阳记 东晋·张僧鉴 荀公曾集 [晋] 荀勖 邺中记 晋·陆翙 宜都记 晋·袁山松 异苑 南朝宋·刘敬叔 益州记(晋)任豫 撰 殷芸小说 南朝梁·殷芸 永嘉郡记 南朝宋·郑辑之 幽明录 [南朝宋] 刘义庆 袁忠宪集 [南朝宋] 袁淑

中华历代笔记全集·唐

安禄山事迹 姚汝能 北里志 孙棨 笔札华梁 上官仪 长短经 反经 赵蕤 朝野佥载 张鷟 臣轨 武则天 初学记 徐坚 次柳氏旧闻 李德裕 大唐传载 佚名 大唐创业起居注 温大雅 大唐新语 刘肃 大业拾遗记 颜师古 帝范 李世民 定命录 吕道生 东观奏记 裴庭裕 东阳夜怪录 王洙 独异志 李亢撰 杜阳杂编 苏鹗 耳目记 张鷟 二南密旨 贾岛 法书要录 张彦远 风骚要式 五代·徐衍 封氏闻见记 封演 灌畦暇语 不着撰人 广异记 戴孚 桂林风土记 莫休符 桂苑丛谈 冯翊 河东记 薛渔思 稽神录 五代·徐铉 兼明书 丘光庭

鉴诫录 [后蜀] 何光远 着 教坊记 崔令饮

金华子杂编 五代]刘崇远 开天

传信记 郑綮 李相国论事集 李绛 历代崇 道记 杜光庭 两同书 罗隐 岭表录异 刘恂 龙城录 柳宗元 罗织经 来俊臣 明皇杂录 郑处诲 冥报记 唐临 南楚新闻 尉迟枢 南岳小录 李冲昭 琵琶录 段安节 三国典略 丘悦 三水小牍 皇甫枚 顺宗实录 韩愈 松窗杂录 李濬 隋唐佳话 刘餗 隋炀帝海山记 佚名 唐宝记 佚名 唐国史补 高彦休 唐阙史 高彦休 唐摭言 五代·王定保 魏郑公谏录 王方庆 吴地记 陆广微 五代新说 徐炫 宣室志 张读 玄怪录 牛僧孺 雅道机要 徐寅 炀帝开河记 撰人不详 因话录 赵璘 墉城集仙录 杜光庭 幽闲鼓吹 张固 酉阳杂俎 段成式 玉泉子 佚名 云谿友议 范摅 云仙杂记 冯贽 中华古今注 五代·马缟

中华历代笔记全集·宋元

爱日斋丛抄 宋·叶厘 北风扬沙录 元·陈准

北梦琐言 宋·孙光宪 陈尚君再补 北狩见闻录 宋·曹勋 北苑别录(宋)赵汝砺 着 碧鸡漫志 [宋] 王灼 撰 步里客谈 宋·陈长方 草堂诗话 [宋]蔡梦弼集录 长春真人西游记 (元)李志常 仇池笔记 [宋]苏轼 春梦录 元 郑禧

淳熙三山志 宋 梁克家 着 从驾记 宋·陈随隐 翠微先生北征录 (宋)华岳 着 大金吊伐录(金)佚名 着 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 东坡志林 [宋]苏轼 东巡记宋·赵彦卫 都城记胜 宋 灌圃耐得翁 读书分年日程 元 程端礼 独醒杂志 [宋]曾敏行 对床夜语 宋·范曦文撰 妇人集 陈维崧 艮岳记 宋·张淏 公是先生弟子记 宋刘敞撰 古杭杂记 元·李东有 归田录〔宋〕欧阳修撰 海岳名言 米芾[评注]西风 鹤林玉露 宋 罗大经 画继《画继补遗》宋·邓椿 甲申杂记 北宋·王巩 建炎复辟记 南宋·佚名 建炎时政记 南宋·李纲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李心传撰 江表志 北宋·郑文宝 江南野史 [宋] 龙衮 角力记 北宋·调露子 金华子杂编 [五代]刘崇远 靖康稗史笺证 (宋)确庵、耐庵编 靖康传信录 宋 李纲 靖康纪闻 宋 丁特起 开封府状 宋·佚名 括异志 宋·张师正 乐府指迷 [宋]沈义父 冷斋夜话 宋]释惠洪 醴泉笔录 宋·江休复 丽情集 宋·张君房 辽志 (宋)叶隆礼着 岭外代答〔宋〕周去非 撰 龙川别志 宋]苏辙 龙川略志 宋]苏辙 虏庭事实 宋·文惟简 罗湖野录 宋 江西沙门 洛阳缙绅旧闻记 宋 张齐贤撰 蒙鞑备録 南宋 孟珙 梦窗稿 [南宋] 梦粱录 (宋)吴自牧 着 梦溪笔谈 北宋 沈括 默记 宋]王铚

南北朝杂记 [宋 刘敞 着 南部新书 宋 钱易撰 南村辍耕录 元·陶宗仪 南迁录 (金)张师颜 着 南唐近事 宋 郑文宝 南征录汇 金 李天民 着 平宋录 元·刘敏中 齐东野语 宋·周密 钱氏私志 宋·钱世昭 青宫译语 金·王

成棣 青楼集 元·黄雪蓑 青溪寇轨 [宋]方勺 青箱杂记 宋 吴处厚 容斋随笔( 南宋)洪迈

儒林公议 [宋] 田况 三国杂事 [宋] 唐庚 着 山房随笔 元 蒋正子 少仪外傅 宋﹞吕祖谦撰 邵氏闻见后录 宋·邵博 邵氏闻见前录 宋·邵伯温 渑水燕谈录 宋·王辟之 圣武亲征录 元·佚名 十七史百将传 宋]张 预 着

识小录〔宋〕活埋庵道人徐树丕笔记 使辽语录 宋·陈襄 世范 宋 袁采 四朝闻见录 宋 叶绍翁 松漠纪闻 续 补遗 [宋]洪皓 宋朝事实 宋 李攸着 宋俘记 金·可恭 隋唐嘉话 宋 刘餗 随隐漫录(宋)陈世崇 撰 岁华纪丽谱 元·费着 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 唐语林 宋·王谠

唐子西文录 [宋] 唐庚 强行父 棠阴比事 宋 桂万荣 文昌杂录 宋]庞元英 闻见近录 宋)王巩 着 瓮中人语 宋·韦承 五代春秋 宋 尹沫 五代史阙文(宋)王禹偁 着 五国故事 [宋] 佚名着 武林旧事 宋 周密 西夏事略 宋 王称 撰 西游录注 元 耶律楚材 撰 闲燕常谈 宋·董弅 湘山野录(宋)文莹 着 心相篇 宋]陈希夷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 宋元 不着撰人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 宋·许亢宗 言行龟鉴 元 张光祖 燕魏杂记 宋·吕颐浩 炀帝迷楼记 宋·佚名 异域志 元·周致中 游城南记 宋·张礼 于阗国行程记 五代·平居诲 寓简 宋·沈作喆 元朝征缅录 元·佚名 招捕总录 元·佚名 折狱龟鉴 南宋]郑克 麈史 宋]王得臣 昨梦录 南宋·康与之

中华历代笔记全集·明

半村野人闲谈 明·姜南 北平录 (明)不着撰人 北使录 明·李实 北巡私记 明·刘佶 北征记 (明)杨荣 撰

北征录《北征后录》明·金幼孜 北征事迹(明)袁彬 撰 病逸漫记 明·陆釴 朝鲜纪事 (明)倪谦 撰 大驾北还录 明·陆深 大同纪事 [明] 韩邦奇 着 滇载记 明·杨慎 东朝纪 明·王泌 东谷赘言 明·敖英 东征纪行录 明·张瓒 焚书 明 李贽 着 奉天靖难记 明)不着撰人 否泰录 (明)刘定之 撰 抚安东夷记 明·马文升 复辟录 明·杨瑄 革除遗事(明)黄佐 撰 古今风谣 明·杨慎 古今奇闻类纪 明 施显卿 广志绎 明·王士性 归庐谭往录 [明] 徐宗亮 着 国初礼贤录 (明)不着撰人 国初事迹 [明]刘辰 海槎馀录 明·顾〈山介〉 洪武圣政记 (明)宋濂 花影集 明〕陶辅 画禅室随笔 明·董其昌 皇朝平吴录 (明)不着撰人 皇明本纪 [明] 佚名 皇明纪略 [明] 皇甫录 皇明奇事述 [明] 王世贞 皇明盛事述 [明] 王世贞 皇明异典述 [明] 王世贞 会仙女志 (明)郦琥 剪胜野闻 [明]徐祯卿 謇斋琐缀录 (明)尹直

见闻杂记 [明]吴兴李乐彦和述着 朱国祯文宁校正 建文皇帝遗蹟(明)不着撰人 今言 明 郑晓 金陵琐事 明

·周晖 金台答问录(明)湛若水 金小史 明·杨循吉 近峰纪略 明·皇甫录 晋五胡指掌 明·张大龄 靖难功臣录 (明)不着撰 人

客滇述 明 顾山贞 琅琊漫抄(明)不着撰人 老乞大 朴通事 立斋闲录 明 宋端仪 练兵实纪 明·戚继光 辽小史 明·杨循吉 觅灯因话 明)邵景詹 明夷待访录 余姚黄宗义梨洲 南诏野史 明 四川新都杨 愼升庵 偶谭 [明]李鼎

彭文宪公笔记 明·彭时 蓬轩类记 [明]佚名 平定交南录 (明)丘浚 平番始末(明)许进 平蛮录 明·王轼 平夏录(明)邓士龙 苹野纂闻 明·伍余福 七修续稿〔明〕郎锳 奇闻类记 明·施显卿 前闻记(明)祝允明 青溪暇笔 明·姚福 清暑笔谈 明 陆树声 情史 明 詹詹外史 秋园杂佩 明·陈贞慧 三家世典 (明)郭勋 涉异志(明)闵文振 摄生总要 [明] 洪基 慎言明 王廷相 识小录 [明]徐树丕 食色绅言 (明)龙遵 使琉球录三种 明 陈侃 殊域周咨录 上 明·严从简 殊域周咨录 下 明·严从简 殊域周咨录 中 明·严从简 菽园杂记 明·陆容 蜀王本纪 (明) 郑朴 巳疟编 明·刘玉 娑罗馆清言 [明] 屠隆 泰泉乡礼 六卷(明)黄佐 谈艺录(明)徐祯卿 陶庵梦忆 明·张岱 天工开物 明 宋应星 天潢玉牒 明·无名氏 天顺日录 明·李贤 万历野获编 上(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下(明)沈德符 王文恪公笔记(明)王鏊 五杂俎 上(明)谢肇淛 五杂俎 下(明)谢肇淛 西湖梦寻 张岱 西征石城记(明)马文升 戏瑕 明·钱希言 贤识录 明·陆釴 香乘 明 周嘉胄 笑赞 明 赵南星 新倩籍 明·徐祯卿 兴复哈密国王记(明)马文升 星槎胜览 明·费信 徐霞客游记 畜德录 明·陈沂 悬笥琐探 [明]刘昌 岩幽栖事 [明]陈继儒 艳异编续集〔明〕王世贞编集 艳异编正集 〔明〕王世贞编集 燕对录(明)李东阳 撰 扬州屠城亲历 [明] 王秀楚 尧山堂偶隽 明 蒋一葵 撰 尧山堂外纪 明·蒋一葵 撰 瑶台片玉甲种 明·施绍莘子野 瑶台片玉乙种 野记 [明]祝允明 夜航船(明)张岱 医闾漫记 明·贺钦 艺苑卮言 明·王世贞 议处安南事宜(明)不着撰人 瀛涯胜览〔明〕马欢 玉堂丛语 明 焦竑 玉堂荟记 明 杨士聪 寓圃杂记 明·王锜 谕对录 (明)张孚敬 元故宫遗录 明·萧洵 愿丰堂漫书 明·陆深 岳游纪行录(明)湛若水 云蕉馆纪谈 明·孔迩述 云中纪变 [明] 孙允中 云中事记 [明] 苏佑 正统北狩事迹 明·杨铭 正统临戎录(明)杨铭 智囊全集 冯梦龙 濯缨亭笔记 [明]戴冠

中华历代笔记全集·清 《阿稚》和邦额

《安乐康平室随笔》朱彭寿 《板桥杂记》 余怀 《北东园笔录初编》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三编》梁恭辰 《北东园笔

录四编》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续编》梁恭辰 《宾退随笔》 罗惇曧 《餐樱庑随笔》况周颐 《曹野人先生传》 易顺鼎 《测字秘牒》 程省 《查抄和珅家产清单 》 佚名

《巢林笔谈正编续编》龚炜 《潮嘉风月》俞蛟 《池北偶谈》王士禛 《春明丛说》俞蛟 《春明梦录》何刚德 《戴东原先生轶事》 戴清泉 《东南纪事》 邵廷采 《东行录)》马建忠 《东槎纪略》姚莹 《东塘日札》朱子素 《对山馀墨》清·毛祥麟

《噩梦 俟解 思问录 经义》-王夫之 《发史》胡蕴玉

《梵林绮语录三种 》佚名 《防海纪略》 芍唐居士 《分甘馀话》 王士禛 《妇人集》 迦陵 《陔馀丛考》 赵翼 《甘疯子传 》何曰愈 《割台记 》罗惇曧 《庚申夷氛纪略》赘漫野叟 《庚子国变记》 李希圣 《庚子国变记》 罗惇曧 《孤忠后录》祝纯嘏 《觚剩(续编)》钮 秀 《觚剩》钮琇

《古夫于亭杂录》王士禛 《骨董祸》佚名 《广东新语》上 屈大均 《广东新语》下 屈大均 《广东新语》中 屈大均 《广阳杂记》刘献廷 《归庐谭往录》徐宗亮 《国闻备乘》胡思敬 《过江七事》陈贞慧 《海东逸史》翁洲老民 《海国四说》梁廷楠

《海外恸哭记》 黄宗羲 黄厔炳等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 戴名世 《洪福异闻》佚名 《洪杨轶闻》佚名 《花烛闲谈》于鬯 《悔过自新说》李颙 《悔逸斋笔乘》李岳瑞 《殛珅志略 》佚名

《寄园寄所寄》十二卷A 赵吉士 《寄园寄所寄》十二卷B 赵吉士 《嘉定屠城纪略》不着撰人 《谏书稀庵笔记》陈恒庆 《江变纪略》徐世溥 《江南闻见录》 不着撰人 《江上遗闻》 沉涛 《江阴城守后纪》许重熙

《江阴城守纪》四种 明清 韩菼 许重熙 南园啸客 戴田有 《椒生随笔》王之春 《蕉窗雨话》 佚名 《蕉廊脞录》吴庆坻 《蕉轩随录》方浚师 《蕉轩续录》方浚师

《鲒埼亭集选辑》三种 全祖望、顾炎武、黄宗羲 《今世说》王晫 《金川妖姬志》佚名 《荆园小语》申涵光 《景善曰记》景善 《九曜斋笔记》惠栋 《旧典备征》朱彭寿

《居易录》《居易续谈》王士禛 《菌阁琐谈》沈曾植 《康雍乾间文字之狱》佚名 《客窗闲话(正续)》 吴炽昌 《哭庵传》易顺鼎 《窥园留草》 许南英 《郎潜纪闻初笔》陈康祺 《郎潜纪闻二笔》 陈康祺 《郎潜纪闻三笔》 陈康祺 《浪迹丛谈》梁章钜 《浪迹三谈》梁章钜 《浪迹续谈》梁章钜 《老父云游始末》陆莘行 《冷庐杂识》陆以 《聊斋志异》全本新注 《临清寇略》俞蛟 《龙沙纪略》方式济 《隆平纪事》 史册 《陇蜀馀

闻》王士禛 《鹿樵纪闻》吴伟业 《履园丛话》钱泳 《论词随笔》沈祥龙 《马关议和中曰谈话录》佚名 《埋忧集》朱翊清 《满清入关暴政》韩菼 《满清外史》天嘏

《眉庐丛话》《续眉庐丛话》况 周颐

《梅花岭遗事》佚名 《美人谱》 秀水 徐震秋涛 《闽川闺秀诗话》梁章钜 《名人轶事》佚名 《明季三朝野史》 顾炎武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南朝金粉录》 牢骚子 《南疆绎史》温睿临、李瑶 《南明野史》三余氏 《南越笔记》李调元

《女聊斋志异》古吴靓芬女史贾茗 《平闽纪》杨捷 《栖霞阁野乘 》孙静庵 《秦鬟楼谈录》佚名 《清稗琐缀》佚名 《清代名人趣史》 佚名 《清代名人轶事》葛虚存 《清代野记》 梁溪坐观老人 《清代之竹头木屑》佚名 《清宫禁二年记》 裕德菱 《秋灯琐忆》 蒋坦 《求野录》邓凯 《拳变馀闻》罗曰融 《日知录》 顾炎武 《日知录之馀》 邹福保 《三冈识略》 董含着 致之 《三十国春秋辑本》汤球 《三湘从事录》蒙正发 《深衣考》 黄宗羲 《书鲍忠壮公轶事》赵增禹 《书湖州庄氏史狱》翁广平 《书林清话》叶德辉 《书丘大刀》张謇 《枢垣记略》梁章钜 朱智 《蜀碧》 彭遵泗 《蜀记》 顾山贞 《蜀乱述闻 》祝介 《蜀燹死事者略传》余澜阁 《述庵秘录》王无生 《漱华随笔》严有禧 《双节堂庸训》汪辉祖 《水窗春呓》欧阳兆熊金安清 《淞隐漫录》王韬着 《随园食单》袁枚 《所闻录》汪诗侬 《台阳笔记》 翟灏 《台阳见闻录》 唐赞衮 《台游日记》蒋师辙 《太平天国战记》 罗惇曧 《谈龙录》 赵执信 《谈美人》 佚名 《唐宝记》 佚名 《陶庐杂录》法式善 《藤阴杂记》戴璐 《天史》清)丁耀亢 《天咫偶闻》震钧 《听雨丛谈》福格 《外交小史》佚名 《网庐漫墨》 昂孙 《我佛山人传》李葭荣 《吴三桂考》 佚名 《武宗外纪》毛奇龄 《戊壬录》宋玉卿 《杌近志》佚名

《夕堂永日绪论》 王夫之 《西夏书事》吴广成 《西巡回銮始末》佚名 《西征随笔》汪景祺 《熙朝新语》徐锡龄、钱泳 《纤言》陆圻 《闲情偶寄全集》李渔 《咸同将相琐闻》佚名 《乡曲枝辞》俞蛟 《香莲品藻》方绚 《香艳丛书》虫天子 辑A 《香艳丛书》虫天子 辑B 《香艳丛书》虫天子 辑C 《香祖笔记》王士禛 《湘军志》王闿运 《湘烟小录》 陈裴之 《襄阳记》佚名

《详刑公案》京南归正宁静子 《小螺庵病榻忆语》孙道乾 《啸亭续录》 昭梿 《啸亭杂录》昭梿 《谐铎》 沈起凤

《辛亥四川路事纪略》诵清堂主人 《信及

录》林则徐 《刑科婚姻类提要》 《行素斋杂记》继昌 《行在阳秋》戴笠 《徐偃王志》 徐时栋 《续眉庐丛话》况周颐 《鸦片事略》李圭 《烟屿楼笔记》徐时栋 《研堂见闻杂记》不着撰人 《檐曝杂记》赵翼 《檐醉杂记》何圣生 《燕京

岁时记》富察敦崇 《燕台花事录》蜀西樵也 《扬州画舫录》李斗 《阳秋剩笔》佚名 《扬州十日记》王秀楚 《养生随笔》曹庭栋 《夜谭随录》闲斋氏 《乙酉扬州城守纪略》戴名世 《异辞录》刘体仁 《益智录》解 鉴 《艺舟双楫》包世臣 《胤祯外传》 胡蕴玉 《影梅庵忆语》 冒襄 《庸闲斋笔记》 陈其元 《永历实录》王夫之

《幽梦影》《幽梦续影》 张潮 朱锡绶 《右台仙馆笔记》俞樾 《榆巢杂识》赵慎畛 《园笔乘》王韬

《悦容编》 长洲 卫泳懒仙 《阅世编》叶梦珠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曾文正公年谱》曾国藩 《张文襄公事略》佚名 《啁啾漫记》佚名 《浙东纪略》徐芳烈 《征乌梁海述略》何秋涛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罗惇曧 《中法兵事始末》罗惇曧 《中日兵事始末》 罗惇曧 《珠江名花小传》支机生 《竹素园丛谈》顾恩瀚 《竹西花事小录》芬利宅行者 《竹叶亭杂记》姚元之 《煮药漫抄》叶炜 《庄氏史案》 佚名 《子不语》袁枚 《子不语续》袁枚 《佐治药言》汪辉祖

中华历代笔记全集·民国

《板桥杂记》 民国 余怀 《采菲录》[民国] 姚灵犀 《朝野新谭》 [民国] 姜泣群 《辰子说林》 [民国] 张慧剑 《慈禧后私生活实录》(民国)德龄着 《慈禧及光绪宾天厄》民国·佚名 《丁香花》民国·孟森

《都门识小录摘录》 [民国] 蒋芷侪 《费太公传》民国·钱基博 《古今情海》上(民国)曹绣君着 《古今情海》下(民国)曹绣君着 《汉奸丑史》民国 ·佚名 《汉奸内幕》民国·胡开明 《汉奸叛国丑史》民国·佚名 《花底拾遗》民国 黎遂球美周 《花随人圣庵摭忆》民国 黄浚 《慧因室杂缀》 [民国] 佚名 《记胡雪岩故宅》民国·许国英 《蒋党内幕》民国·翊勋 《旧京琐记》 民国·夏仁虎 《满宫残照记》[民国] 秦翰才 《满清兴亡史》民国·汉史氏 《梦蕉亭杂记》民国·陈夔龙 《民国匪祸录》

《民国官场现形记》民国 宣南吏隐 《民国黑社会》 《民国奇闻》民国·虞公 《民国趣史》民国·李定夷

《民国十年官场腐败史》民国·沃邱仲子 《民国政史拾遗》[民国] 刘以芬 《乾隆休妻》(民国)陈莲痕着 《清朝前纪》(民国) 孟森 着 《求幸福斋随笔》 [民国] 何海鸣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

侠 《十叶野闻》[民国] 许指严 《石屋续渖》[民国] 马叙伦 《石屋余渖》民国·马叙伦 《世载堂杂忆》民国·刘成禺 《顺治出家》(民国)陈莲痕着 《四巧工传》民国·黄质 《贪官污吏传》民国·佚名 《汪记舞台内幕》 民国·陶希圣 《乌蒙秘闻》 民国·野史氏 《小奢摩馆脞录》 民国·佚名

《新语林》 民国·陈赣一 《一士类稿》民国·徐一士 《圆明园总管世家》 [民国] 佚名 《张文襄幕府纪闻》民国·辜鸿铭 《政海轶闻》 民国·陶菊隐 《自勉斋随笔》 [民国] 陈邦贤

第三篇:【空燃】历代文学作品选目录(4词)

第四編 詞 唐五代詞

李白

菩薩蠻[平林漠漠] 憶秦娥[簫聲咽]

張志和

漁歌子[西塞山前]

白居易

憶江南[江南好]

温庭筠

菩薩蠻[小山重疊] 更漏子[玉鑪香] 夢江南[梳洗罷]

韋莊

菩薩蠻[人人盡說] 思帝鄉[春日遊]

馮延巳

鵲踏枝[誰道閑情] 謁金門[風乍起]

李璟

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

李煜

烏夜啼[無言獨上]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無名氏

菩薩蠻[枕前發盡] 望江南[莫攀我] 鵲踏枝[叵耐靈鵲] 宋詞

潘閬

酒泉子[長憶觀潮]

范仲淹

漁家傲[塞下秋來] 蘇幕遮[碧雲天] 御街行[紛紛墜葉]

柳永

曲玉管[隴首雲飛] 雨霖鈴[寒蟬淒切] 蝶戀花[佇倚危樓] 採蓮令[月華收] 浪淘沙慢[夢覺] 定風波[自春來] 少年游[長安古道] 戚氏[晚秋天] 夜半樂[凍雲黯淡天氣] 玉蝴蝶[望處雨收雲斷] 望海潮[東南形勝]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 迷神引[一葉扁舟] 竹馬子[登孤壘荒涼]

張先

千秋歲[數聲鶗鴂] 菩薩蠻[哀箏一弄] 醉垂鞭[雙蝶繡羅裙] 一叢花[傷高懷遠] 天仙子[水調數聲] 木蘭花[龍頭舴艋] 青門引[乍暖還清冷]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詞] 浣溪沙[一向年光] 清平樂[紅箋小字] 木蘭花[燕鴻過後] 木蘭花[池塘水綠] 木蘭花[綠楊芳草] 踏莎行[祖席離歌] 踏莎行[小徑紅稀] 踏莎行[碧海無波] 蝶戀花[檻菊愁煙] 蝶戀花[六曲欄杆] 破陣子[燕子來時]

歐陽修

訴衷情[清晨簾幕] 踏莎行[候館梅殘] 蝶戀花[庭院深深] 蝶戀花[誰道閒情] 蝶戀花[幾日行雲] 採桑子[輕舟短棹] 採桑子[群芳過後] 木蘭花[別後不知] 臨江仙[柳外輕雷] 浪淘沙[把酒祝東風] 浣溪沙[堤上遊人] 青玉案[一年春事] 生查子[去年元夜時] 阮郎歸[南園春半] 聶冠卿

多麗[想人生] 王安石

桂枝香[登臨送目]

千秋歲引[別館寒砧] 晏幾道

臨江仙[夢後樓臺] 蝶戀花[夢入江南] 蝶戀花[醉別西樓] 鷓鴣天[彩袖殷勤] 鷓鴣天[醉拍春衫] 生查子[金鞭美少年] 生查子[關山魂夢長] 木蘭花[東風又作] 木蘭花[鞦韆院落] 清平樂[留人不住] 阮郎歸[舊香殘粉] 阮郎歸[天邊金掌] 六幺令[綠陰春盡] 御街行[街南綠樹] 虞美人[曲欄杆外] 留春令[畫屏天畔] 思遠人[紅葉黃花] 滿庭芳[南苑吹花] 張舜民

賣花聲[木葉下君山] 蘇軾

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發]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浣溪沙[蔌蔌衣巾] 浣溪沙[山下蘭芽] 定風波[莫聽穿林] 念奴嬌[大江東去] 永遇樂[明月如霜] 洞仙歌[冰肌玉骨]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青玉案[三年枕上] 臨江仙[醉飲東坡] 木蘭花[霜餘已失] 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蝶戀花[花褪殘紅] 水龍吟[似花還是非花] 李之儀

謝春池[殘寒銷盡]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舒亶

虞美人[芙蓉落盡] 黃庭堅 鷓鴣天[黃菊枝頭] 定風波[萬里黔中] 清平樂[春歸何處] 晁端禮

綠頭鴨[晚雲收] 李元膺

洞仙歌[雪雲散盡] 秦觀

望海潮[梅英疏淡] 八六子[倚危亭] 滿庭芳[山抹微雲] 滿庭芳[曉色雲開] 鵲橋仙[纖雲弄巧] 踏莎行[霧失樓臺] 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 浣溪沙[漠漠輕煙] 阮郎歸[湘天風雨] 鷓鴣天[枝上流鶯] 李甲

帝臺春[芳草碧色] 李重元

憶王孫[萋萋芳草] 趙令畤

蝶戀花[欲減羅衣] 蝶戀花[捲絮風頭] 清平樂[春風依舊] 賀鑄

更漏子[上東門] 青玉案[凌波不過] 鷓鴣天[重過閶門] 感皇恩[蘭芷滿汀洲] 薄幸 [濃妝多態] 浣溪沙[不信芳春] 浣溪沙[樓角初消] 石州慢[薄雨初寒] 蝶戀花[幾許傷春] 天門謠[牛渚天門險] 天香[煙絡橫林] 望湘人[厭鶯聲到枕] 綠頭鴨[玉人家] 搗練子[砧面瑩] 晁補之

水龍吟[問春何苦匆匆] 鹽角兒[開時勝雪] 憶少年[無窮官柳] 洞仙歌[青煙冪處] 陳師道 張耒

風流子[木葉亭皋下] 周邦彥

瑞龍吟[章臺路] 風流子[新綠小池塘] 蘭陵王[柳] 瑣窗寒[暗柳啼鴉] 六醜[正單衣試酒] 夜飛鵲[河橋送別處] 滿庭芳[風老鶯雛] 過秦樓[水浴清蟾] 花犯[粉牆低] 蘇幕遮[燎沉香] 蝶戀花[月皎驚鳥] 大酺[對宿煙收] 解語花[風銷焰蠟] 定風波[莫倚能歌] 解連環[怨懷無托]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關河令[秋陰時晴] 綺寮怨[上馬人扶殘醉] 尉遲杯[隋堤路] 西河[佳麗地] 瑞鶴仙[悄郊原帶郭] 浪淘沙慢[晝陰重] 應長天[條風布暖] 夜遊宮[葉下斜陽照水] 晁沖之

臨江仙[憶昔西池] 蘇庠 毛滂

惜分飛[淚濕欄杆] 葉夢得

賀新郎[睡起啼鶯語] 虞美人[落花已作風前舞] 劉一止

喜遷鶯[曉光催角] 汪藻

點絳唇[新月娟娟] 曹組

驀山溪[洗妝真態] 陳克

菩薩蠻[赤欄橋盡] 菩薩蠻[綠蕪牆繞] 朱敦儒

相見歡[金陵城上] 好事近[搖首出紅塵] 周紫芝

鷓鴣天[一點殘紅] 踏莎行[情似遊絲] 趙佶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李綱 李清照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醉花陰[薄霧濃雲] 漁家傲[天接雲濤] 聲聲慢[尋尋覓覓] 念奴嬌[蕭條庭院] 永遇樂[落日鎔金] 浣溪沙[髻子傷春] 呂本中 趙鼎 向子諲 蔡伸

蘇武慢[雁落平沙] 柳梢青[數聲鶗鴂] 王以寧 陳與義

臨江仙[高詠《楚辭》] 臨江仙[憶昔午橋] 張元幹

賀新郎[曳杖危樓去][夢繞神州路] 石州慢[寒水依痕] 蘭陵王[卷珠箔] 胡銓 康與之

長相思[南高峰] 韓元吉

六州歌頭[東風著意] 好事近[凝碧舊池頭] 朱淑真 張掄

燭影搖紅[雙闕沖天] 袁去華

瑞鶴仙[郊原初過雨] 劍器近[夜來雨] 安公子[弱柳千絲縷] 陸游

釵頭鳳[紅酥手] 訴衷情[當年萬里] 卜算子[驛外斷橋邊] 漁家傲[東望山陰] 定風波[敧帽垂鞭] 秋波媚[秋到邊城] 范成大

憶秦娥[樓陰缺] 眼兒媚[酣酣日腳] 霜天曉角[晚晴風歇] 張孝祥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念奴嬌[洞庭青草] 楊冠卿 辛棄疾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 菩薩蠻[鬱孤臺下] 摸魚兒[更能消] 祝英臺近[寶釵分] 清平樂[遶床饑鼠] 醜奴兒近[千峯雲起] 青玉案[東風夜放] 清平樂[茅簷低小] 破陣子[醉裏挑燈] 西江月[明月別枝] 西江月[醉裡且貪] 採桑子[少年不識] 鷓鴣天[著意尋春] 鷓鴣天[陌上柔桑] 鷓鴣天[壯歲旌旗] 鷓鴣天[枕簟溪堂] 沁園春[疊嶂西馳] 賀新郎[綠樹聽鵜鴂] 賀新郎[鳳尾龍香撥] 永遇樂[千古江山] 木蘭花慢[老來情味減] 南鄉子[何處望神州] 程垓

水龍吟[夜來風雨匆匆] 陳亮

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 水龍吟[鬧花深處層樓] 張鎡 滿庭芳[月洗高梧] 宴山亭[幽夢初迴] 劉過

沁園春[斗酒彘肩] 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姜夔

揚州慢[淮左名都] 點絳唇[燕雁無心] 鷓鴣天[肥水東流] 踏莎行[燕燕輕盈] 慶宮春[雙槳蒓波] 齊天樂[庾郎先自] 琵琶仙[雙槳來時] 念奴嬌[鬧紅一舸] 長亭怨慢[漸吹盡] 淡黃柳[空城曉角] 暗香[舊時月色] 疏影[苔枝綴玉] 翠樓吟[月冷龍沙] 杏花天[綠絲低拂] 一萼花[古城陰]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極] 程珌 史達祖

綺羅香[做冷欺花] 雙雙燕[過春社了] 東風第一枝[巧沁蘭心] 喜遷鶯[月波疑滴] 三姝媚[煙光搖縹瓦] 秋霽[江水蒼蒼] 夜合花[柳鎖鶯魂] 玉蝴蝶[晚雨未摧宮樹] 八歸[秋江帶雨] 盧祖皋

江城子[畫樓簾幕] 宴清都[春訓飛瓊管] 黃機 劉克莊

生查子[繁燈奪霽華] 賀新郎[深院榴花吐] 賀新郎[湛湛長空黑] 賀新郎[北望神州路] 玉樓春[年年躍馬] 清平樂[風高浪快] 吳文英

八聲甘州[渺空煙四遠] 風入松[聽風聽雨] 霜葉飛[斷煙離緒] 宴清都[繡幄鴛鴦柱] 齊天樂[煙波桃葉] 花犯[小娉婷] 浣溪沙[門隔花深] 浣溪沙[波面銅花] 點絳唇[捲盡愁雲] 祝英臺近[採幽香] 祝英臺近[剪紅情] 澡蘭香[盤絲繫腕] 鶯啼序[殘寒正欺病酒] 惜黃花慢[送客吳皋] 高陽臺[宮粉雕痕] 高陽臺[修竹凝妝] 三姝媚[湖山經醉慣] 八聲甘州[渺空煙四處] 踏莎行[潤玉籠綃] 瑞鶴仙[晴絲牽緒亂] 鷓鴣天[池上紅衣] 夜遊宮[人去西湖雁杳] 青玉案[新腔一唱] 賀新郎[喬木生雲氣] 唐多令[何處合成愁] 陳人傑 劉辰翁

柳梢青[鐵馬蒙氈] 永遇樂[璧月初晴] 蘭陵王[送春去] 寶鼎現[紅妝春騎] 摸魚兒[怎知他] 周密

瑤華[朱鈿寶玦] 玉京秋[煙水闊] 曲遊春[禁苑東風外] 花犯[楚江湄] 王沂孫

天香[孤嶠蟠煙] 眉嫵[漸新痕懸柳] 齊天樂[一襟餘恨] 高陽臺[殘雪庭陰] 法曲獻仙音[層綠峨峨] 黃公紹 蔣捷

賀新郎[深閣簾垂繡] 賀新郎[夢冷黃金屋] 女冠子[蕙花香也] 張炎

高陽臺[接葉巢鶯] 八聲甘州[記玉關] 解連環[楚江空晚] 疏影[碧圓自潔] 月下笛[萬里孤雲] 李廌 万俟詠

三台[見梨花] 田為

江神子慢[玉臺掛秋月] 徐伸

二郎神[閒來彈鵲] 廖世美

燭影搖紅[靄靄春空] 胡世將 李邴

漢宮春[瀟灑江梅] 李玉

賀新郎[篆縷銷金鼎] 岳飛

滿江紅[怒髮衝冠] 小重山[昨夜寒蛩] 孫道絢 王禹偁

點絳唇(雨恨雲愁)

寇准 錢惟演

木蘭花[城上風光鶯語亂] 張昪

離亭燕[一帶江山] 李冠 宋祁

木蘭花[東風漸覺] 梅堯臣 韓縝

鳳簫吟[鎖離愁] 王安國

清平樂[留春不住] 王觀

卜算子[水是眼波橫] 魏夫人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裏] 孫浩然 王雱 朱服

漁家傲[小雨簾纖] 時彥

青門引[胡馬嘶風] 陸淞

瑞鶴仙[臉霞紅印枕] 唐婉 朱熹 嚴蕊

卜算子[不是愛風塵] 章良能

小重山[柳暗花明] 俞國寶

風入松[一春長廢] 戴復古 韓疁

高陽臺[頻聽銀簽] 嚴仁

木蘭花[春風衹在] 黃孝邁

湘春夜月[近清明] 陸叡

瑞鶴仙[濕雲粘雁影] 潘牥

南鄉子[生怕倚欄杆] 潘希白

大有[戲馬臺前] 文及翁

賀新郎[一勺西湖水] 李好古

謁金門[花過雨] 朱嗣發

摸魚兒[對西風] 文天祥

酹江月[水天空闊] 鄧剡

酹江月[水天空闊] 唐多令[雨過水明霞] 彭元遜

疏影[江空不渡] 六醜[似東風老大] 姚雲文

紫萸香慢[近重陽] 無名氏

九張機 青玉案[年年社日] 御街行[霜風漸緊] 清詞

陳維崧

南鄉子[天水淪漣][戶派門攤][雞狗騷然] 點絳唇[晴髻離離] 醉落魄[寒山幾堵] 滿江紅[北宋樊樓] 賀新郎[吳苑春如繡]賀新郎[戰艦排江口]

朱彝尊

桂殿秋[思往事] 解珮令[十年磨劍]

顧貞觀

金縷曲[季子平安否][我亦飄零久]

納蘭性德

長相思[山一程] 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

張惠言

木蘭花慢[儘飄零盡了] 水調歌頭[今日非昨日]

蔣春霖

卜算子[燕子不曾來] 蝶戀花[沙外斜陽車影淡]

況周頤

蘇武慢[愁入雲遙] 江南好[娉婷盛]

梁啓超

金縷曲[瀚海飄流燕]

秋瑾

滿江紅[骯髒塵寰]

第四篇:中考语文名著导读重点内容举要

一、《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阅读感受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人物形象相 关 故 事(对应的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猪八戒;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唐僧: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

沙僧:吃苦耐劳,为人正直;作战勇猛,不屈服妥协,意志坚定。

二、《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阅读感受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 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人物形象相关故事(对应的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 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 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 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 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 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 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三、《骆驼祥子》

作者老舍,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内容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的故事。

阅读感受①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 ②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③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④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人物形象相关故事(对应的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祥子从农村来到北京后,选择了拉洋车。为实现自己最大的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而努力工作,但是三起三落后,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

虎妞管理车厂工人大胆追求祥子 大胆泼辣而又有点变态

刘四:残忍霸道

四、《鲁滨逊漂流记》

作者笛福,英国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

阅读感受①故事精彩离奇;②小说表现了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性格;③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④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⑤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人物形象相关故事(对应的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鲁滨逊自己搭建房屋,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还搭救并训练了一个野人“星期五”,使他成为自己的忠实奴仆。就这样,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五、《格列佛游记》

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主要内容本书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阅读感受①小说充满了奇异的想像和童话色彩;②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小说的灵魂所在;③小说的讽刺饮包含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④小说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

主要情节及对应寓意

1、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讲述小人国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2、在大人国,格列佛洋洋自得的介绍却招来质问,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他们认为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

3、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国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

4、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六、《名人传》

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阅读感受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人物相关故事(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贝多芬: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地抗争。真实的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米开朗基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七、《童年》

作者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本书通过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人物相关故事(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阿廖沙: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 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著名作家。主要内容本书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阅读感受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人物相关故事(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保尔。柯察金 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 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九、《朝花夕拾》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朝花夕拾》目录:《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琐记》《 藤野先生》《范爱农》《 后记》。

主要内容:阅读感受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十、《繁星春水》

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主要内容:阅读感受《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相关故事(对应的典型情节):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

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第五篇:中国历代版图

夏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商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

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周 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朝

西汉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

东汉 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强土,西击 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 土.

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晋仍设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东晋十六国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

南北朝(宋魏) 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

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

南北朝(陈齐周)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550年,东魏高洋废其主自立,建号齐。557年,宇文氏废西魏帝自立,建号周。 其时,突厥已臣服西域诸国和塞外诸部,控制了南北五六千里、东西万余里的大片土地。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宝髻、女国、象雄等.

隋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

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唐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 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

五代

朝代都城年代开国皇帝

后梁汴州(开封)907年——923年朱温 后唐洛阳923年——936年李存勖 后晋汴州936年——946年石敬瑭 后汉汴州947年——950年刘知远 后周汴州950年——960年郭威

十国

朝代都城年代开国皇帝 吴国扬州892年——937年杨行密

南唐金陵(南京)937年——975年李昪 前蜀成都891年——925年王建 后蜀成都925年——965年孟知祥

闽国长乐(福州)893年——945年王审知 楚国长沙896年——951年马殷

南汉兴王府(广州)905年——971年刘隐 荆南荆州907年——963年高季兴 吴越杭州893年——978年钱镠 北汉太原951年——979年刘旻

北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南宋 1127年金侵宋军北撤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南宋开始。自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初为金与南宋南北对峙时期。 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 金兵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仍以辽为国号,史称西辽。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

元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明朝,明朝的领土除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省之范围,还包括今天的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缅甸北部、西伯利亚东部和越南北部等地,并曾在东南亚的安南,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

清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

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中华民国 基本承袭了清朝的领土疆域。直至1946年1月,当时的南京ZF承认外蒙古独立。抗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于1947年收回。此外,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亦同时归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周边国家有俄罗斯、阿富汗、缅甸、尼泊尔、越南等。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

中国领土与清朝前期对比图

上一篇:李凤遐讲座心得体会下一篇:雷锋式教师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