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话目录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历代诗话目录范文

中华历代笔记全集(汉—民国)目录

目录:

中华历代笔记全集·汉魏

博物志〔晋〕张华 处世悬镜 [南北朝]傅昭 丹阳记 南朝宋·山谦之 风土记 晋·周处 佛国记 东晋·法显 高士传 晋·皇甫谧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战国 古今注 晋 崔豹 关中记 晋·潘岳 广志 晋·郭义恭 广州记 晋·顾微 海内十洲记(汉)东方朔 汉宫春色 东晋时人撰 汉末英雄记 (魏)王粲 汉杂事秘辛 汉·无名氏 华古今注 五代·马缟 还冤记 北齐·颜之推 会稽记 晋·孔晔 稽神录 五代·徐铉 集异记 [南朝宋]郭季产 交州记 晋·刘欣期 金楼子 梁孝元帝(萧绎) 晋后略 西晋 荀绰 晋阳秋(晋)孙盛 着 晋中兴书 南朝宋·何法盛

荆楚岁时记 南朝 宗懔 着杜公瞻 注 荆州记 晋·盛弘之 九州春秋 (西晋) 司马彪 梁州记 南朝宋·刘澄之 列女传 汉 刘向 陆清河集 晋 陆云 绿珠传 晋 乐史 洛阳记 晋·陆机 冥通记 南朝梁·陶弘景 穆天子传 晋 郭璞注 南康记 晋·邓德明 南雍州记 晋·王韶 潘黄门集 晋 潘岳 鄱阳记 南朝宋·刘澄之 齐谐记 南朝宋·东阳无疑 三齐略记 晋·伏琛 三秦记(东汉)辛氏 撰 山海经

神仙传 晋·葛洪 神异经 汉·东方朔 十六国春秋别传 北魏 崔鸿

拾遗记〔前秦〕王嘉撰〔南朝 梁〕萧绮录 始兴记 南朝宋·王韶之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译注 (南朝宋)刘义庆 说苑 [西汉] 刘向 搜神后记 晋·陶潜 搜神记 晋 干宝 俗说 南朝梁·沈约 天禄阁外史 汉 黄宪 魏晋世语 晋 郭颁 武陵记(南朝粱)鲍坚 西京杂记 [汉]刘歆 献帝春秋 佚名 湘中记(晋)罗含 笑林 [三国魏]邯郸淳 续晋阳秋 (南朝宋)檀道鸾 续齐谐记(梁)吴均 浔阳记 东晋·张僧鉴 荀公曾集 [晋] 荀勖 邺中记 晋·陆翙 宜都记 晋·袁山松 异苑 南朝宋·刘敬叔 益州记(晋)任豫 撰 殷芸小说 南朝梁·殷芸 永嘉郡记 南朝宋·郑辑之 幽明录 [南朝宋] 刘义庆 袁忠宪集 [南朝宋] 袁淑

中华历代笔记全集·唐

安禄山事迹 姚汝能 北里志 孙棨 笔札华梁 上官仪 长短经 反经 赵蕤 朝野佥载 张鷟 臣轨 武则天 初学记 徐坚 次柳氏旧闻 李德裕 大唐传载 佚名 大唐创业起居注 温大雅 大唐新语 刘肃 大业拾遗记 颜师古 帝范 李世民 定命录 吕道生 东观奏记 裴庭裕 东阳夜怪录 王洙 独异志 李亢撰 杜阳杂编 苏鹗 耳目记 张鷟 二南密旨 贾岛 法书要录 张彦远 风骚要式 五代·徐衍 封氏闻见记 封演 灌畦暇语 不着撰人 广异记 戴孚 桂林风土记 莫休符 桂苑丛谈 冯翊 河东记 薛渔思 稽神录 五代·徐铉 兼明书 丘光庭

鉴诫录 [后蜀] 何光远 着 教坊记 崔令饮

金华子杂编 五代]刘崇远 开天

传信记 郑綮 李相国论事集 李绛 历代崇 道记 杜光庭 两同书 罗隐 岭表录异 刘恂 龙城录 柳宗元 罗织经 来俊臣 明皇杂录 郑处诲 冥报记 唐临 南楚新闻 尉迟枢 南岳小录 李冲昭 琵琶录 段安节 三国典略 丘悦 三水小牍 皇甫枚 顺宗实录 韩愈 松窗杂录 李濬 隋唐佳话 刘餗 隋炀帝海山记 佚名 唐宝记 佚名 唐国史补 高彦休 唐阙史 高彦休 唐摭言 五代·王定保 魏郑公谏录 王方庆 吴地记 陆广微 五代新说 徐炫 宣室志 张读 玄怪录 牛僧孺 雅道机要 徐寅 炀帝开河记 撰人不详 因话录 赵璘 墉城集仙录 杜光庭 幽闲鼓吹 张固 酉阳杂俎 段成式 玉泉子 佚名 云谿友议 范摅 云仙杂记 冯贽 中华古今注 五代·马缟

中华历代笔记全集·宋元

爱日斋丛抄 宋·叶厘 北风扬沙录 元·陈准

北梦琐言 宋·孙光宪 陈尚君再补 北狩见闻录 宋·曹勋 北苑别录(宋)赵汝砺 着 碧鸡漫志 [宋] 王灼 撰 步里客谈 宋·陈长方 草堂诗话 [宋]蔡梦弼集录 长春真人西游记 (元)李志常 仇池笔记 [宋]苏轼 春梦录 元 郑禧

淳熙三山志 宋 梁克家 着 从驾记 宋·陈随隐 翠微先生北征录 (宋)华岳 着 大金吊伐录(金)佚名 着 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 东坡志林 [宋]苏轼 东巡记宋·赵彦卫 都城记胜 宋 灌圃耐得翁 读书分年日程 元 程端礼 独醒杂志 [宋]曾敏行 对床夜语 宋·范曦文撰 妇人集 陈维崧 艮岳记 宋·张淏 公是先生弟子记 宋刘敞撰 古杭杂记 元·李东有 归田录〔宋〕欧阳修撰 海岳名言 米芾[评注]西风 鹤林玉露 宋 罗大经 画继《画继补遗》宋·邓椿 甲申杂记 北宋·王巩 建炎复辟记 南宋·佚名 建炎时政记 南宋·李纲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李心传撰 江表志 北宋·郑文宝 江南野史 [宋] 龙衮 角力记 北宋·调露子 金华子杂编 [五代]刘崇远 靖康稗史笺证 (宋)确庵、耐庵编 靖康传信录 宋 李纲 靖康纪闻 宋 丁特起 开封府状 宋·佚名 括异志 宋·张师正 乐府指迷 [宋]沈义父 冷斋夜话 宋]释惠洪 醴泉笔录 宋·江休复 丽情集 宋·张君房 辽志 (宋)叶隆礼着 岭外代答〔宋〕周去非 撰 龙川别志 宋]苏辙 龙川略志 宋]苏辙 虏庭事实 宋·文惟简 罗湖野录 宋 江西沙门 洛阳缙绅旧闻记 宋 张齐贤撰 蒙鞑备録 南宋 孟珙 梦窗稿 [南宋] 梦粱录 (宋)吴自牧 着 梦溪笔谈 北宋 沈括 默记 宋]王铚

南北朝杂记 [宋 刘敞 着 南部新书 宋 钱易撰 南村辍耕录 元·陶宗仪 南迁录 (金)张师颜 着 南唐近事 宋 郑文宝 南征录汇 金 李天民 着 平宋录 元·刘敏中 齐东野语 宋·周密 钱氏私志 宋·钱世昭 青宫译语 金·王

成棣 青楼集 元·黄雪蓑 青溪寇轨 [宋]方勺 青箱杂记 宋 吴处厚 容斋随笔( 南宋)洪迈

儒林公议 [宋] 田况 三国杂事 [宋] 唐庚 着 山房随笔 元 蒋正子 少仪外傅 宋﹞吕祖谦撰 邵氏闻见后录 宋·邵博 邵氏闻见前录 宋·邵伯温 渑水燕谈录 宋·王辟之 圣武亲征录 元·佚名 十七史百将传 宋]张 预 着

识小录〔宋〕活埋庵道人徐树丕笔记 使辽语录 宋·陈襄 世范 宋 袁采 四朝闻见录 宋 叶绍翁 松漠纪闻 续 补遗 [宋]洪皓 宋朝事实 宋 李攸着 宋俘记 金·可恭 隋唐嘉话 宋 刘餗 随隐漫录(宋)陈世崇 撰 岁华纪丽谱 元·费着 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 唐语林 宋·王谠

唐子西文录 [宋] 唐庚 强行父 棠阴比事 宋 桂万荣 文昌杂录 宋]庞元英 闻见近录 宋)王巩 着 瓮中人语 宋·韦承 五代春秋 宋 尹沫 五代史阙文(宋)王禹偁 着 五国故事 [宋] 佚名着 武林旧事 宋 周密 西夏事略 宋 王称 撰 西游录注 元 耶律楚材 撰 闲燕常谈 宋·董弅 湘山野录(宋)文莹 着 心相篇 宋]陈希夷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 宋元 不着撰人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 宋·许亢宗 言行龟鉴 元 张光祖 燕魏杂记 宋·吕颐浩 炀帝迷楼记 宋·佚名 异域志 元·周致中 游城南记 宋·张礼 于阗国行程记 五代·平居诲 寓简 宋·沈作喆 元朝征缅录 元·佚名 招捕总录 元·佚名 折狱龟鉴 南宋]郑克 麈史 宋]王得臣 昨梦录 南宋·康与之

中华历代笔记全集·明

半村野人闲谈 明·姜南 北平录 (明)不着撰人 北使录 明·李实 北巡私记 明·刘佶 北征记 (明)杨荣 撰

北征录《北征后录》明·金幼孜 北征事迹(明)袁彬 撰 病逸漫记 明·陆釴 朝鲜纪事 (明)倪谦 撰 大驾北还录 明·陆深 大同纪事 [明] 韩邦奇 着 滇载记 明·杨慎 东朝纪 明·王泌 东谷赘言 明·敖英 东征纪行录 明·张瓒 焚书 明 李贽 着 奉天靖难记 明)不着撰人 否泰录 (明)刘定之 撰 抚安东夷记 明·马文升 复辟录 明·杨瑄 革除遗事(明)黄佐 撰 古今风谣 明·杨慎 古今奇闻类纪 明 施显卿 广志绎 明·王士性 归庐谭往录 [明] 徐宗亮 着 国初礼贤录 (明)不着撰人 国初事迹 [明]刘辰 海槎馀录 明·顾〈山介〉 洪武圣政记 (明)宋濂 花影集 明〕陶辅 画禅室随笔 明·董其昌 皇朝平吴录 (明)不着撰人 皇明本纪 [明] 佚名 皇明纪略 [明] 皇甫录 皇明奇事述 [明] 王世贞 皇明盛事述 [明] 王世贞 皇明异典述 [明] 王世贞 会仙女志 (明)郦琥 剪胜野闻 [明]徐祯卿 謇斋琐缀录 (明)尹直

见闻杂记 [明]吴兴李乐彦和述着 朱国祯文宁校正 建文皇帝遗蹟(明)不着撰人 今言 明 郑晓 金陵琐事 明

·周晖 金台答问录(明)湛若水 金小史 明·杨循吉 近峰纪略 明·皇甫录 晋五胡指掌 明·张大龄 靖难功臣录 (明)不着撰 人

客滇述 明 顾山贞 琅琊漫抄(明)不着撰人 老乞大 朴通事 立斋闲录 明 宋端仪 练兵实纪 明·戚继光 辽小史 明·杨循吉 觅灯因话 明)邵景詹 明夷待访录 余姚黄宗义梨洲 南诏野史 明 四川新都杨 愼升庵 偶谭 [明]李鼎

彭文宪公笔记 明·彭时 蓬轩类记 [明]佚名 平定交南录 (明)丘浚 平番始末(明)许进 平蛮录 明·王轼 平夏录(明)邓士龙 苹野纂闻 明·伍余福 七修续稿〔明〕郎锳 奇闻类记 明·施显卿 前闻记(明)祝允明 青溪暇笔 明·姚福 清暑笔谈 明 陆树声 情史 明 詹詹外史 秋园杂佩 明·陈贞慧 三家世典 (明)郭勋 涉异志(明)闵文振 摄生总要 [明] 洪基 慎言明 王廷相 识小录 [明]徐树丕 食色绅言 (明)龙遵 使琉球录三种 明 陈侃 殊域周咨录 上 明·严从简 殊域周咨录 下 明·严从简 殊域周咨录 中 明·严从简 菽园杂记 明·陆容 蜀王本纪 (明) 郑朴 巳疟编 明·刘玉 娑罗馆清言 [明] 屠隆 泰泉乡礼 六卷(明)黄佐 谈艺录(明)徐祯卿 陶庵梦忆 明·张岱 天工开物 明 宋应星 天潢玉牒 明·无名氏 天顺日录 明·李贤 万历野获编 上(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下(明)沈德符 王文恪公笔记(明)王鏊 五杂俎 上(明)谢肇淛 五杂俎 下(明)谢肇淛 西湖梦寻 张岱 西征石城记(明)马文升 戏瑕 明·钱希言 贤识录 明·陆釴 香乘 明 周嘉胄 笑赞 明 赵南星 新倩籍 明·徐祯卿 兴复哈密国王记(明)马文升 星槎胜览 明·费信 徐霞客游记 畜德录 明·陈沂 悬笥琐探 [明]刘昌 岩幽栖事 [明]陈继儒 艳异编续集〔明〕王世贞编集 艳异编正集 〔明〕王世贞编集 燕对录(明)李东阳 撰 扬州屠城亲历 [明] 王秀楚 尧山堂偶隽 明 蒋一葵 撰 尧山堂外纪 明·蒋一葵 撰 瑶台片玉甲种 明·施绍莘子野 瑶台片玉乙种 野记 [明]祝允明 夜航船(明)张岱 医闾漫记 明·贺钦 艺苑卮言 明·王世贞 议处安南事宜(明)不着撰人 瀛涯胜览〔明〕马欢 玉堂丛语 明 焦竑 玉堂荟记 明 杨士聪 寓圃杂记 明·王锜 谕对录 (明)张孚敬 元故宫遗录 明·萧洵 愿丰堂漫书 明·陆深 岳游纪行录(明)湛若水 云蕉馆纪谈 明·孔迩述 云中纪变 [明] 孙允中 云中事记 [明] 苏佑 正统北狩事迹 明·杨铭 正统临戎录(明)杨铭 智囊全集 冯梦龙 濯缨亭笔记 [明]戴冠

中华历代笔记全集·清 《阿稚》和邦额

《安乐康平室随笔》朱彭寿 《板桥杂记》 余怀 《北东园笔录初编》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三编》梁恭辰 《北东园笔

录四编》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续编》梁恭辰 《宾退随笔》 罗惇曧 《餐樱庑随笔》况周颐 《曹野人先生传》 易顺鼎 《测字秘牒》 程省 《查抄和珅家产清单 》 佚名

《巢林笔谈正编续编》龚炜 《潮嘉风月》俞蛟 《池北偶谈》王士禛 《春明丛说》俞蛟 《春明梦录》何刚德 《戴东原先生轶事》 戴清泉 《东南纪事》 邵廷采 《东行录)》马建忠 《东槎纪略》姚莹 《东塘日札》朱子素 《对山馀墨》清·毛祥麟

《噩梦 俟解 思问录 经义》-王夫之 《发史》胡蕴玉

《梵林绮语录三种 》佚名 《防海纪略》 芍唐居士 《分甘馀话》 王士禛 《妇人集》 迦陵 《陔馀丛考》 赵翼 《甘疯子传 》何曰愈 《割台记 》罗惇曧 《庚申夷氛纪略》赘漫野叟 《庚子国变记》 李希圣 《庚子国变记》 罗惇曧 《孤忠后录》祝纯嘏 《觚剩(续编)》钮 秀 《觚剩》钮琇

《古夫于亭杂录》王士禛 《骨董祸》佚名 《广东新语》上 屈大均 《广东新语》下 屈大均 《广东新语》中 屈大均 《广阳杂记》刘献廷 《归庐谭往录》徐宗亮 《国闻备乘》胡思敬 《过江七事》陈贞慧 《海东逸史》翁洲老民 《海国四说》梁廷楠

《海外恸哭记》 黄宗羲 黄厔炳等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 戴名世 《洪福异闻》佚名 《洪杨轶闻》佚名 《花烛闲谈》于鬯 《悔过自新说》李颙 《悔逸斋笔乘》李岳瑞 《殛珅志略 》佚名

《寄园寄所寄》十二卷A 赵吉士 《寄园寄所寄》十二卷B 赵吉士 《嘉定屠城纪略》不着撰人 《谏书稀庵笔记》陈恒庆 《江变纪略》徐世溥 《江南闻见录》 不着撰人 《江上遗闻》 沉涛 《江阴城守后纪》许重熙

《江阴城守纪》四种 明清 韩菼 许重熙 南园啸客 戴田有 《椒生随笔》王之春 《蕉窗雨话》 佚名 《蕉廊脞录》吴庆坻 《蕉轩随录》方浚师 《蕉轩续录》方浚师

《鲒埼亭集选辑》三种 全祖望、顾炎武、黄宗羲 《今世说》王晫 《金川妖姬志》佚名 《荆园小语》申涵光 《景善曰记》景善 《九曜斋笔记》惠栋 《旧典备征》朱彭寿

《居易录》《居易续谈》王士禛 《菌阁琐谈》沈曾植 《康雍乾间文字之狱》佚名 《客窗闲话(正续)》 吴炽昌 《哭庵传》易顺鼎 《窥园留草》 许南英 《郎潜纪闻初笔》陈康祺 《郎潜纪闻二笔》 陈康祺 《郎潜纪闻三笔》 陈康祺 《浪迹丛谈》梁章钜 《浪迹三谈》梁章钜 《浪迹续谈》梁章钜 《老父云游始末》陆莘行 《冷庐杂识》陆以 《聊斋志异》全本新注 《临清寇略》俞蛟 《龙沙纪略》方式济 《隆平纪事》 史册 《陇蜀馀

闻》王士禛 《鹿樵纪闻》吴伟业 《履园丛话》钱泳 《论词随笔》沈祥龙 《马关议和中曰谈话录》佚名 《埋忧集》朱翊清 《满清入关暴政》韩菼 《满清外史》天嘏

《眉庐丛话》《续眉庐丛话》况 周颐

《梅花岭遗事》佚名 《美人谱》 秀水 徐震秋涛 《闽川闺秀诗话》梁章钜 《名人轶事》佚名 《明季三朝野史》 顾炎武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南朝金粉录》 牢骚子 《南疆绎史》温睿临、李瑶 《南明野史》三余氏 《南越笔记》李调元

《女聊斋志异》古吴靓芬女史贾茗 《平闽纪》杨捷 《栖霞阁野乘 》孙静庵 《秦鬟楼谈录》佚名 《清稗琐缀》佚名 《清代名人趣史》 佚名 《清代名人轶事》葛虚存 《清代野记》 梁溪坐观老人 《清代之竹头木屑》佚名 《清宫禁二年记》 裕德菱 《秋灯琐忆》 蒋坦 《求野录》邓凯 《拳变馀闻》罗曰融 《日知录》 顾炎武 《日知录之馀》 邹福保 《三冈识略》 董含着 致之 《三十国春秋辑本》汤球 《三湘从事录》蒙正发 《深衣考》 黄宗羲 《书鲍忠壮公轶事》赵增禹 《书湖州庄氏史狱》翁广平 《书林清话》叶德辉 《书丘大刀》张謇 《枢垣记略》梁章钜 朱智 《蜀碧》 彭遵泗 《蜀记》 顾山贞 《蜀乱述闻 》祝介 《蜀燹死事者略传》余澜阁 《述庵秘录》王无生 《漱华随笔》严有禧 《双节堂庸训》汪辉祖 《水窗春呓》欧阳兆熊金安清 《淞隐漫录》王韬着 《随园食单》袁枚 《所闻录》汪诗侬 《台阳笔记》 翟灏 《台阳见闻录》 唐赞衮 《台游日记》蒋师辙 《太平天国战记》 罗惇曧 《谈龙录》 赵执信 《谈美人》 佚名 《唐宝记》 佚名 《陶庐杂录》法式善 《藤阴杂记》戴璐 《天史》清)丁耀亢 《天咫偶闻》震钧 《听雨丛谈》福格 《外交小史》佚名 《网庐漫墨》 昂孙 《我佛山人传》李葭荣 《吴三桂考》 佚名 《武宗外纪》毛奇龄 《戊壬录》宋玉卿 《杌近志》佚名

《夕堂永日绪论》 王夫之 《西夏书事》吴广成 《西巡回銮始末》佚名 《西征随笔》汪景祺 《熙朝新语》徐锡龄、钱泳 《纤言》陆圻 《闲情偶寄全集》李渔 《咸同将相琐闻》佚名 《乡曲枝辞》俞蛟 《香莲品藻》方绚 《香艳丛书》虫天子 辑A 《香艳丛书》虫天子 辑B 《香艳丛书》虫天子 辑C 《香祖笔记》王士禛 《湘军志》王闿运 《湘烟小录》 陈裴之 《襄阳记》佚名

《详刑公案》京南归正宁静子 《小螺庵病榻忆语》孙道乾 《啸亭续录》 昭梿 《啸亭杂录》昭梿 《谐铎》 沈起凤

《辛亥四川路事纪略》诵清堂主人 《信及

录》林则徐 《刑科婚姻类提要》 《行素斋杂记》继昌 《行在阳秋》戴笠 《徐偃王志》 徐时栋 《续眉庐丛话》况周颐 《鸦片事略》李圭 《烟屿楼笔记》徐时栋 《研堂见闻杂记》不着撰人 《檐曝杂记》赵翼 《檐醉杂记》何圣生 《燕京

岁时记》富察敦崇 《燕台花事录》蜀西樵也 《扬州画舫录》李斗 《阳秋剩笔》佚名 《扬州十日记》王秀楚 《养生随笔》曹庭栋 《夜谭随录》闲斋氏 《乙酉扬州城守纪略》戴名世 《异辞录》刘体仁 《益智录》解 鉴 《艺舟双楫》包世臣 《胤祯外传》 胡蕴玉 《影梅庵忆语》 冒襄 《庸闲斋笔记》 陈其元 《永历实录》王夫之

《幽梦影》《幽梦续影》 张潮 朱锡绶 《右台仙馆笔记》俞樾 《榆巢杂识》赵慎畛 《园笔乘》王韬

《悦容编》 长洲 卫泳懒仙 《阅世编》叶梦珠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曾文正公年谱》曾国藩 《张文襄公事略》佚名 《啁啾漫记》佚名 《浙东纪略》徐芳烈 《征乌梁海述略》何秋涛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罗惇曧 《中法兵事始末》罗惇曧 《中日兵事始末》 罗惇曧 《珠江名花小传》支机生 《竹素园丛谈》顾恩瀚 《竹西花事小录》芬利宅行者 《竹叶亭杂记》姚元之 《煮药漫抄》叶炜 《庄氏史案》 佚名 《子不语》袁枚 《子不语续》袁枚 《佐治药言》汪辉祖

中华历代笔记全集·民国

《板桥杂记》 民国 余怀 《采菲录》[民国] 姚灵犀 《朝野新谭》 [民国] 姜泣群 《辰子说林》 [民国] 张慧剑 《慈禧后私生活实录》(民国)德龄着 《慈禧及光绪宾天厄》民国·佚名 《丁香花》民国·孟森

《都门识小录摘录》 [民国] 蒋芷侪 《费太公传》民国·钱基博 《古今情海》上(民国)曹绣君着 《古今情海》下(民国)曹绣君着 《汉奸丑史》民国 ·佚名 《汉奸内幕》民国·胡开明 《汉奸叛国丑史》民国·佚名 《花底拾遗》民国 黎遂球美周 《花随人圣庵摭忆》民国 黄浚 《慧因室杂缀》 [民国] 佚名 《记胡雪岩故宅》民国·许国英 《蒋党内幕》民国·翊勋 《旧京琐记》 民国·夏仁虎 《满宫残照记》[民国] 秦翰才 《满清兴亡史》民国·汉史氏 《梦蕉亭杂记》民国·陈夔龙 《民国匪祸录》

《民国官场现形记》民国 宣南吏隐 《民国黑社会》 《民国奇闻》民国·虞公 《民国趣史》民国·李定夷

《民国十年官场腐败史》民国·沃邱仲子 《民国政史拾遗》[民国] 刘以芬 《乾隆休妻》(民国)陈莲痕着 《清朝前纪》(民国) 孟森 着 《求幸福斋随笔》 [民国] 何海鸣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

侠 《十叶野闻》[民国] 许指严 《石屋续渖》[民国] 马叙伦 《石屋余渖》民国·马叙伦 《世载堂杂忆》民国·刘成禺 《顺治出家》(民国)陈莲痕着 《四巧工传》民国·黄质 《贪官污吏传》民国·佚名 《汪记舞台内幕》 民国·陶希圣 《乌蒙秘闻》 民国·野史氏 《小奢摩馆脞录》 民国·佚名

《新语林》 民国·陈赣一 《一士类稿》民国·徐一士 《圆明园总管世家》 [民国] 佚名 《张文襄幕府纪闻》民国·辜鸿铭 《政海轶闻》 民国·陶菊隐 《自勉斋随笔》 [民国] 陈邦贤

第二篇:【空燃】历代文学作品选目录(4词)

第四編 詞 唐五代詞

李白

菩薩蠻[平林漠漠] 憶秦娥[簫聲咽]

張志和

漁歌子[西塞山前]

白居易

憶江南[江南好]

温庭筠

菩薩蠻[小山重疊] 更漏子[玉鑪香] 夢江南[梳洗罷]

韋莊

菩薩蠻[人人盡說] 思帝鄉[春日遊]

馮延巳

鵲踏枝[誰道閑情] 謁金門[風乍起]

李璟

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

李煜

烏夜啼[無言獨上]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無名氏

菩薩蠻[枕前發盡] 望江南[莫攀我] 鵲踏枝[叵耐靈鵲] 宋詞

潘閬

酒泉子[長憶觀潮]

范仲淹

漁家傲[塞下秋來] 蘇幕遮[碧雲天] 御街行[紛紛墜葉]

柳永

曲玉管[隴首雲飛] 雨霖鈴[寒蟬淒切] 蝶戀花[佇倚危樓] 採蓮令[月華收] 浪淘沙慢[夢覺] 定風波[自春來] 少年游[長安古道] 戚氏[晚秋天] 夜半樂[凍雲黯淡天氣] 玉蝴蝶[望處雨收雲斷] 望海潮[東南形勝]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 迷神引[一葉扁舟] 竹馬子[登孤壘荒涼]

張先

千秋歲[數聲鶗鴂] 菩薩蠻[哀箏一弄] 醉垂鞭[雙蝶繡羅裙] 一叢花[傷高懷遠] 天仙子[水調數聲] 木蘭花[龍頭舴艋] 青門引[乍暖還清冷]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詞] 浣溪沙[一向年光] 清平樂[紅箋小字] 木蘭花[燕鴻過後] 木蘭花[池塘水綠] 木蘭花[綠楊芳草] 踏莎行[祖席離歌] 踏莎行[小徑紅稀] 踏莎行[碧海無波] 蝶戀花[檻菊愁煙] 蝶戀花[六曲欄杆] 破陣子[燕子來時]

歐陽修

訴衷情[清晨簾幕] 踏莎行[候館梅殘] 蝶戀花[庭院深深] 蝶戀花[誰道閒情] 蝶戀花[幾日行雲] 採桑子[輕舟短棹] 採桑子[群芳過後] 木蘭花[別後不知] 臨江仙[柳外輕雷] 浪淘沙[把酒祝東風] 浣溪沙[堤上遊人] 青玉案[一年春事] 生查子[去年元夜時] 阮郎歸[南園春半] 聶冠卿

多麗[想人生] 王安石

桂枝香[登臨送目]

千秋歲引[別館寒砧] 晏幾道

臨江仙[夢後樓臺] 蝶戀花[夢入江南] 蝶戀花[醉別西樓] 鷓鴣天[彩袖殷勤] 鷓鴣天[醉拍春衫] 生查子[金鞭美少年] 生查子[關山魂夢長] 木蘭花[東風又作] 木蘭花[鞦韆院落] 清平樂[留人不住] 阮郎歸[舊香殘粉] 阮郎歸[天邊金掌] 六幺令[綠陰春盡] 御街行[街南綠樹] 虞美人[曲欄杆外] 留春令[畫屏天畔] 思遠人[紅葉黃花] 滿庭芳[南苑吹花] 張舜民

賣花聲[木葉下君山] 蘇軾

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發]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浣溪沙[蔌蔌衣巾] 浣溪沙[山下蘭芽] 定風波[莫聽穿林] 念奴嬌[大江東去] 永遇樂[明月如霜] 洞仙歌[冰肌玉骨]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青玉案[三年枕上] 臨江仙[醉飲東坡] 木蘭花[霜餘已失] 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蝶戀花[花褪殘紅] 水龍吟[似花還是非花] 李之儀

謝春池[殘寒銷盡]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舒亶

虞美人[芙蓉落盡] 黃庭堅 鷓鴣天[黃菊枝頭] 定風波[萬里黔中] 清平樂[春歸何處] 晁端禮

綠頭鴨[晚雲收] 李元膺

洞仙歌[雪雲散盡] 秦觀

望海潮[梅英疏淡] 八六子[倚危亭] 滿庭芳[山抹微雲] 滿庭芳[曉色雲開] 鵲橋仙[纖雲弄巧] 踏莎行[霧失樓臺] 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 浣溪沙[漠漠輕煙] 阮郎歸[湘天風雨] 鷓鴣天[枝上流鶯] 李甲

帝臺春[芳草碧色] 李重元

憶王孫[萋萋芳草] 趙令畤

蝶戀花[欲減羅衣] 蝶戀花[捲絮風頭] 清平樂[春風依舊] 賀鑄

更漏子[上東門] 青玉案[凌波不過] 鷓鴣天[重過閶門] 感皇恩[蘭芷滿汀洲] 薄幸 [濃妝多態] 浣溪沙[不信芳春] 浣溪沙[樓角初消] 石州慢[薄雨初寒] 蝶戀花[幾許傷春] 天門謠[牛渚天門險] 天香[煙絡橫林] 望湘人[厭鶯聲到枕] 綠頭鴨[玉人家] 搗練子[砧面瑩] 晁補之

水龍吟[問春何苦匆匆] 鹽角兒[開時勝雪] 憶少年[無窮官柳] 洞仙歌[青煙冪處] 陳師道 張耒

風流子[木葉亭皋下] 周邦彥

瑞龍吟[章臺路] 風流子[新綠小池塘] 蘭陵王[柳] 瑣窗寒[暗柳啼鴉] 六醜[正單衣試酒] 夜飛鵲[河橋送別處] 滿庭芳[風老鶯雛] 過秦樓[水浴清蟾] 花犯[粉牆低] 蘇幕遮[燎沉香] 蝶戀花[月皎驚鳥] 大酺[對宿煙收] 解語花[風銷焰蠟] 定風波[莫倚能歌] 解連環[怨懷無托]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關河令[秋陰時晴] 綺寮怨[上馬人扶殘醉] 尉遲杯[隋堤路] 西河[佳麗地] 瑞鶴仙[悄郊原帶郭] 浪淘沙慢[晝陰重] 應長天[條風布暖] 夜遊宮[葉下斜陽照水] 晁沖之

臨江仙[憶昔西池] 蘇庠 毛滂

惜分飛[淚濕欄杆] 葉夢得

賀新郎[睡起啼鶯語] 虞美人[落花已作風前舞] 劉一止

喜遷鶯[曉光催角] 汪藻

點絳唇[新月娟娟] 曹組

驀山溪[洗妝真態] 陳克

菩薩蠻[赤欄橋盡] 菩薩蠻[綠蕪牆繞] 朱敦儒

相見歡[金陵城上] 好事近[搖首出紅塵] 周紫芝

鷓鴣天[一點殘紅] 踏莎行[情似遊絲] 趙佶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李綱 李清照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醉花陰[薄霧濃雲] 漁家傲[天接雲濤] 聲聲慢[尋尋覓覓] 念奴嬌[蕭條庭院] 永遇樂[落日鎔金] 浣溪沙[髻子傷春] 呂本中 趙鼎 向子諲 蔡伸

蘇武慢[雁落平沙] 柳梢青[數聲鶗鴂] 王以寧 陳與義

臨江仙[高詠《楚辭》] 臨江仙[憶昔午橋] 張元幹

賀新郎[曳杖危樓去][夢繞神州路] 石州慢[寒水依痕] 蘭陵王[卷珠箔] 胡銓 康與之

長相思[南高峰] 韓元吉

六州歌頭[東風著意] 好事近[凝碧舊池頭] 朱淑真 張掄

燭影搖紅[雙闕沖天] 袁去華

瑞鶴仙[郊原初過雨] 劍器近[夜來雨] 安公子[弱柳千絲縷] 陸游

釵頭鳳[紅酥手] 訴衷情[當年萬里] 卜算子[驛外斷橋邊] 漁家傲[東望山陰] 定風波[敧帽垂鞭] 秋波媚[秋到邊城] 范成大

憶秦娥[樓陰缺] 眼兒媚[酣酣日腳] 霜天曉角[晚晴風歇] 張孝祥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念奴嬌[洞庭青草] 楊冠卿 辛棄疾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 菩薩蠻[鬱孤臺下] 摸魚兒[更能消] 祝英臺近[寶釵分] 清平樂[遶床饑鼠] 醜奴兒近[千峯雲起] 青玉案[東風夜放] 清平樂[茅簷低小] 破陣子[醉裏挑燈] 西江月[明月別枝] 西江月[醉裡且貪] 採桑子[少年不識] 鷓鴣天[著意尋春] 鷓鴣天[陌上柔桑] 鷓鴣天[壯歲旌旗] 鷓鴣天[枕簟溪堂] 沁園春[疊嶂西馳] 賀新郎[綠樹聽鵜鴂] 賀新郎[鳳尾龍香撥] 永遇樂[千古江山] 木蘭花慢[老來情味減] 南鄉子[何處望神州] 程垓

水龍吟[夜來風雨匆匆] 陳亮

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 水龍吟[鬧花深處層樓] 張鎡 滿庭芳[月洗高梧] 宴山亭[幽夢初迴] 劉過

沁園春[斗酒彘肩] 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姜夔

揚州慢[淮左名都] 點絳唇[燕雁無心] 鷓鴣天[肥水東流] 踏莎行[燕燕輕盈] 慶宮春[雙槳蒓波] 齊天樂[庾郎先自] 琵琶仙[雙槳來時] 念奴嬌[鬧紅一舸] 長亭怨慢[漸吹盡] 淡黃柳[空城曉角] 暗香[舊時月色] 疏影[苔枝綴玉] 翠樓吟[月冷龍沙] 杏花天[綠絲低拂] 一萼花[古城陰]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極] 程珌 史達祖

綺羅香[做冷欺花] 雙雙燕[過春社了] 東風第一枝[巧沁蘭心] 喜遷鶯[月波疑滴] 三姝媚[煙光搖縹瓦] 秋霽[江水蒼蒼] 夜合花[柳鎖鶯魂] 玉蝴蝶[晚雨未摧宮樹] 八歸[秋江帶雨] 盧祖皋

江城子[畫樓簾幕] 宴清都[春訓飛瓊管] 黃機 劉克莊

生查子[繁燈奪霽華] 賀新郎[深院榴花吐] 賀新郎[湛湛長空黑] 賀新郎[北望神州路] 玉樓春[年年躍馬] 清平樂[風高浪快] 吳文英

八聲甘州[渺空煙四遠] 風入松[聽風聽雨] 霜葉飛[斷煙離緒] 宴清都[繡幄鴛鴦柱] 齊天樂[煙波桃葉] 花犯[小娉婷] 浣溪沙[門隔花深] 浣溪沙[波面銅花] 點絳唇[捲盡愁雲] 祝英臺近[採幽香] 祝英臺近[剪紅情] 澡蘭香[盤絲繫腕] 鶯啼序[殘寒正欺病酒] 惜黃花慢[送客吳皋] 高陽臺[宮粉雕痕] 高陽臺[修竹凝妝] 三姝媚[湖山經醉慣] 八聲甘州[渺空煙四處] 踏莎行[潤玉籠綃] 瑞鶴仙[晴絲牽緒亂] 鷓鴣天[池上紅衣] 夜遊宮[人去西湖雁杳] 青玉案[新腔一唱] 賀新郎[喬木生雲氣] 唐多令[何處合成愁] 陳人傑 劉辰翁

柳梢青[鐵馬蒙氈] 永遇樂[璧月初晴] 蘭陵王[送春去] 寶鼎現[紅妝春騎] 摸魚兒[怎知他] 周密

瑤華[朱鈿寶玦] 玉京秋[煙水闊] 曲遊春[禁苑東風外] 花犯[楚江湄] 王沂孫

天香[孤嶠蟠煙] 眉嫵[漸新痕懸柳] 齊天樂[一襟餘恨] 高陽臺[殘雪庭陰] 法曲獻仙音[層綠峨峨] 黃公紹 蔣捷

賀新郎[深閣簾垂繡] 賀新郎[夢冷黃金屋] 女冠子[蕙花香也] 張炎

高陽臺[接葉巢鶯] 八聲甘州[記玉關] 解連環[楚江空晚] 疏影[碧圓自潔] 月下笛[萬里孤雲] 李廌 万俟詠

三台[見梨花] 田為

江神子慢[玉臺掛秋月] 徐伸

二郎神[閒來彈鵲] 廖世美

燭影搖紅[靄靄春空] 胡世將 李邴

漢宮春[瀟灑江梅] 李玉

賀新郎[篆縷銷金鼎] 岳飛

滿江紅[怒髮衝冠] 小重山[昨夜寒蛩] 孫道絢 王禹偁

點絳唇(雨恨雲愁)

寇准 錢惟演

木蘭花[城上風光鶯語亂] 張昪

離亭燕[一帶江山] 李冠 宋祁

木蘭花[東風漸覺] 梅堯臣 韓縝

鳳簫吟[鎖離愁] 王安國

清平樂[留春不住] 王觀

卜算子[水是眼波橫] 魏夫人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裏] 孫浩然 王雱 朱服

漁家傲[小雨簾纖] 時彥

青門引[胡馬嘶風] 陸淞

瑞鶴仙[臉霞紅印枕] 唐婉 朱熹 嚴蕊

卜算子[不是愛風塵] 章良能

小重山[柳暗花明] 俞國寶

風入松[一春長廢] 戴復古 韓疁

高陽臺[頻聽銀簽] 嚴仁

木蘭花[春風衹在] 黃孝邁

湘春夜月[近清明] 陸叡

瑞鶴仙[濕雲粘雁影] 潘牥

南鄉子[生怕倚欄杆] 潘希白

大有[戲馬臺前] 文及翁

賀新郎[一勺西湖水] 李好古

謁金門[花過雨] 朱嗣發

摸魚兒[對西風] 文天祥

酹江月[水天空闊] 鄧剡

酹江月[水天空闊] 唐多令[雨過水明霞] 彭元遜

疏影[江空不渡] 六醜[似東風老大] 姚雲文

紫萸香慢[近重陽] 無名氏

九張機 青玉案[年年社日] 御街行[霜風漸緊] 清詞

陳維崧

南鄉子[天水淪漣][戶派門攤][雞狗騷然] 點絳唇[晴髻離離] 醉落魄[寒山幾堵] 滿江紅[北宋樊樓] 賀新郎[吳苑春如繡]賀新郎[戰艦排江口]

朱彝尊

桂殿秋[思往事] 解珮令[十年磨劍]

顧貞觀

金縷曲[季子平安否][我亦飄零久]

納蘭性德

長相思[山一程] 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

張惠言

木蘭花慢[儘飄零盡了] 水調歌頭[今日非昨日]

蔣春霖

卜算子[燕子不曾來] 蝶戀花[沙外斜陽車影淡]

況周頤

蘇武慢[愁入雲遙] 江南好[娉婷盛]

梁啓超

金縷曲[瀚海飄流燕]

秋瑾

滿江紅[骯髒塵寰]

第三篇:读《石林诗话》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内涵,文学理论也有着迥异于西方文学理论的特点,中国文论在自身内涵与特质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叶梦得的《石林诗话》是宋代文论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是传统中国文论诗话体著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并以其独特性在宋代诗论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重要地位。

一、“杂谈+纯文学评论”的自由评点结构

叶梦得的《石林诗话》与许多冠名诗话类的著作不同,它既有文坛趣事、文人掌故、诗人杂谈,但更有相对鲜明的诗歌评论的文学价值指向与美学追求,避免流于一般性的杂谈类书目。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可将其视为一本多维立体的文论著作,既有社会杂谈、文人掌故趣事,又有精准专业的纯文学批评。全书表面结构与以往文论没有什么不同,但三卷内容中,专论诗词的章节要相对增加,体现了作者较为鲜明的美学追求。

在杂谈部分,全书许多部分读之令人觉得人物事件都活灵活现,如在目前,可以从中看到《世说新语》的影子。如此看来,从另一个角度观之,相对脱离诗文评论的文坛逸事也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是笔记体作品的精品。如卷上有一则记述苏轼因一首《桧诗》遭人在神宗面前曲解攻击的事:

……苏子瞻系大理狱。神宗本无意深罪子瞻,时相进呈,忽言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时相因举轼《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之句,对曰:“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时相语塞……

短短数行,便把几个人物刻画地跃然纸上。同是,也让人真切深入地认识到北宋党争之严重与士人仕途之凶险。几句对话,就把神宗、王珪等人的形象表现得形象生动。

在诗文评论上,叶梦得也写得饶有趣味,令人信服。如写作者对黄鲁直诗句“马龁枯萁喧午梦,误惊风雨浪翻江”的理解,刚开始不懂后句的“风雨浪翻江”,某日“憩于逆旅,闻旁舍有澎湃鼞鞳之声,如风浪之历船者,起视之,乃马食于槽,水与草龃龊于槽间,而为此声,方悟鲁直之好奇。”(卷上)作者对诗句仔细推敲,以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终于体悟到黄诗此句的妙。叶氏并未直接写黄诗句之新奇,以及应该如何欣赏诗文,而是讲述自己的一个有趣经历,巧妙而又生动。

二、叶氏真的是“专主半山而抑苏黄”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编论诗,推重王安石者不一而足。而於欧阳修

诗,一则摘其评《河豚诗》之误„„於苏轼诗,一则讥其„„皆有所抑扬於其间。盖梦得出蔡京之门,而其婿章冲则章之孙,本为绍述馀党。故於公论大明之後,尚阴抑元诸人。然梦得诗文,实南、北宋间之巨擘。其所评论,往往深中窾会,终非他家听声之见,随人以为是非者比。略其门户之私,而取其精核之论,分别观之,瑕瑜固两不相掩矣。

四库全书代表着封建社会晚期官方正统学术的最高水平,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清朝官方学界对叶梦得《石林诗话》的认识。编纂者们依据“梦得出自蔡京之门”且“其婿章冲则章之孙”,又根据书中有数处对欧苏的批评和对王安石的夸赞,得出“皆有所抑扬于其间”,但总体评价仍不失公允。我认为这种观点可能受到了传统观点的影响,或者根据北宋党争的严峻形势加了个人的揣测,细细观察,并非叶氏真的因党派关系而对欧苏怀有偏见。研究叶氏的文论主张,我们发现他的这些批评与褒扬皆有所依据,并与自己一惯的论诗主张相吻合,如对苏轼石建牏厕之误的批评,是对创作态度不谨慎这种现象的批判,而非因党派而攻讦。卷上王珪利用《桧诗》那一则,就可明显看出叶氏是站在苏轼一边的。卷上另一则推崇杜甫的几句名句之后,有云“近世王荆公‘新霜浦漵绵绵白,薄晚林峦往往青’,与苏子瞻‘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皆可以追配前作也。”卷上又有一则叶氏讲诗之用事不可强求,便是以苏轼的诗句为例,“苏子瞻尝为人作挽诗云:‘岂意日斜庚子后,忽惊岁在己辰年。’此乃天生作对,不假人力。”

方回在《瀛奎律髓汇评》里说:“石林诗论专主半山而抑苏黄,非正论也。”实施真的是这样的吗?我认为不尽其然。首先,方回本人人品堪忧,为世人所讥。他先攀附贾似道,在贾衰落之后又上疏斩贾;元军攻来之前他写诗誓言忠贞到底,元军一到他就投降了。方回作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叶梦得在《石林诗话》里面对江西诗派的弊端批评的毫不客气,自然让他不满,所以方氏此番言论自然是反驳叶,为自己和江西诗派辩护,仅供参考,不足为据。要想判定叶氏是否故意贬低苏黄而追捧王安石,还应当依据其具体论断细加考察。

所以,叶氏并未“专主半山而抑苏黄”,也并非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皆有所抑扬于其间”。

三、独特的美学追求——“自然”与“精工”的融合

中国文学的发展往往围绕着言与意而双向运动,与西方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概念类似。美学追求也体现出两个方向,一是追求形式语言的精巧,一是追求对感情的自然表现与抒发,这也是一对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六朝前质朴刚健的文学逐渐发展为“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甚至沦落为宫体诗。有唐一代,经过初唐四杰与陈子昂的大胆开拓,终于使唐代诗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臻于完美。叶氏论诗以杜甫为标准,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既提倡缘情

而发自然淳朴,又讲求诗句的锻炼与精工。

在讲求自然之神妙方面,叶氏引用了钟嵘《诗品》中自己很赞同的一段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非出经史。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卷二)”。这番引用,鲜明体现了在当时江西诗派占领诗坛,诗人竞相实践“资书以为诗”、“无一字无来历”的背景下叶氏的清醒认识。而这一则的后几句,则是用钟嵘的话来曲折批评当时江西诗派的缺点,“颜延之、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迩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牵挛补衲,蠹文已甚,自然英旨,罕遇其人。”(卷二)

对自然纯朴、抒情真挚诗句的推崇,并不意味着叶氏对文学作品形式的忽视,而是对二者采取了一种中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融合。而王安石以其精工与天然,达到了叶氏的这种要求,故而《石林诗话》处处推崇王安石。同时,叶氏也看到了王安石诗歌的前后变化。“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如‘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之类,皆直道其胸中事。后……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卷二)。这又可以佐证叶氏并非“专主半山”,而恰好是王安石的诗歌符合他的美学追求。那么,在叶氏心中,最优秀的诗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第三卷的一则里,他给出来准确描述,即“自然”与“精工”的融合。“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至‘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卷三) ”

《石林诗话》作为北宋一部重要的诗话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陆机《文赋》“诗缘情”、钟嵘《诗品》诸多观点的继承,以及对后来严羽《沧浪诗话》的开拓作用,都显示出自身的独特内涵与价值。叶梦得本人作为文坛上的“南北宋间之巨擘”,连同他的《石林诗话》,都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时人往往站在既有的西方文论的范式上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审视,故而常常讥讽中国文论无理论体系与基本近代意识,我认为这是一个狭隘的观点。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贯通宇宙,并不拘泥于狭小的具体之物 ;中国文学更是非常具有灵性,逃脱凡俗,是一种诗性的文学,所以中国文论也大多表面看去如蜻蜓点水、驳杂兼容,但不失浑然之

美,字字珠玑,言简意赅,感情碰撞,千古逢知己。可谓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有一种浑然天成圆润之美感。正有但正是这种文论模式,看到了文学的抒情朦胧与不确定性,显示出西方文论所没有的眼界与智慧。

对于笔者本人来说,阅读诗话更是更加激发了对于古人的敬仰之情,千古之下,文人雅客,诗酒风流,思想碰撞,感情共鸣,恨不能同生一个时代,挑灯夜话,聆听古训,人生憾事!只能三五好友感怀古风,附庸风雅。才疏学浅,时间匆匆,以上便是本人阅读此书时的一些简单感想,班门弄斧,贻笑大方,惭愧。止笔。

第四篇:读《沧浪诗话》有感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严羽论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将禅宗的思维方法引入诗学,并借用禅宗话语进行言说,即“以禅喻诗”。整个《沧浪诗话》贯穿着禅学思想,因此表现出极为鲜明的禅学化色彩。严羽说:“以禅喻诗,莫此亲切。《沧浪诗话》论诗方式的一个特点是“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它的“别材别趣”“兴趣”、“妙悟”、“气象”、“入神”诸说以及诗歌体制之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妙悟”说为中心的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诣的审美理想论,成为构建严羽美学思想内在体系的三大理论主干。别材、别趣说所谓材,指题材,非指天才;所谓趣,指旨趣,非指风趣。这里严羽提出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题材选择和思想倾向的问题严羽主张诗要用形象思维,要意境莹澈,反对纯议论化和概念化。别材”反对依赖书本,“别趣”反对依赖说理。

“兴趣”说是严羽美学思想中最具本质意义的理论纲领。严羽“兴趣”说的审美内涵包括下列两个方面:(一)诗歌的内在质素为“吟咏情性”,亦即抒发诗人的情感意绪。(二)诗歌以少总多的艺术手法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效果或艺术魅力,亦即外现途径及诗成后的境界。其《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用了“空中之音”等四个象喻,似乎比较玄虚,但这段话的落脚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说,严羽在此提出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这“四中”之说重在无迹,重在委曲,重在空灵。“镜象水月”之空灵迷离,浑成无迹,被严羽借来说明诗歌的艺术美所体现的极致,或曰“理想境界”,简言之就是“兴趣”。

与“兴趣”和“入神”二说相比,“妙悟”说是严羽美学理论中突出审美主体性、弘扬自我性灵的最具独创性的命题。这是宋代禅宗美学在诗歌理论中结下的硕果。“妙悟”说主要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上弥漫的一股“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恶劣风气,特别是针对江西诗派的雕琢剿窃与四灵、江湖诗派的步趋晚唐的陋习有感而发的理论主张。“妙悟”说的思想渊源,主要本自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一朝顿悟的佛教禅宗学说。“妙悟”之义域为:通过熟参历代诗歌特别是汉魏晋盛唐诗歌,诗人创作由自为质变为自在的艺术创造的自由无碍的最佳审美境界和学习诗歌创作的上乘之法。所谓“学诗者以识为主”,“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的“妙悟”说其实是突出“心”的作用。“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独探骊珠,相到精当而深刻地揭集了诗之所以为诗、有别于哲理议论文字的独具的美感特征。 严羽的诗歌理论与当时诗歌的发展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对江西诗派过多地讲究“出处”、“来历”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诗方法,一般江湖诗人都是持批评态度的。 而以“四灵”为代表,通过标榜晚唐诗,已经带有对宋诗的知性倾向加以反拨的意味。但严羽比他们高明的地方在于:第一,严羽的诗论虽然带有札记、语录式的特点,论说并不周详(这可能与他受禅宗影响有关),但他还是能够从一定理论高度上对诗歌的某些关键问题作总体把握,这是当时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第二,对于诗歌取法的对象,“四灵”是专注姚、贾,刘克庄以后的诗人虽范围有所扩大,但仍局限在中晚唐,或至多加上个别盛唐诗人。而严羽虽然最推崇盛唐,同时却主张“从上做下”,要求对汉魏六朝、初、盛、中、晚唐诗,乃至被他批评的苏轼、黄庭坚,都要加以关注,不可偏废。这样的眼光当然更全面公允。第三,从学习古人的方法来说,江湖诗人大多数是停留在学习个别、具体诗人的诗风以及写作手法上,模仿的痕迹仍然很深,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严羽则要求在熟读细参、多方吸取的基础上从“悟”而入,虽然他对个人独创的强调不够,仍没有跳出古人窠臼,但毕竟以“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这样的见解提出了融汇贯通、以我为主的学习方法。第四,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妙悟”一说,实际上涉及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欣赏心理中最核心的直觉体验与感悟等问题。虽然他未能深入分析这种心理活动的真正内涵与科学道理,但毕竟比较敏锐地从禅悟上体会到诗歌的构思与欣赏都与逻辑思维不同,既不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也不是理论分析的结果;诗歌的语言,在根本上不是说明性的,而是暗示性的。

严羽的《沧浪诗话》作为南宋最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纲领。它对明清两代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远。并且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玄思,也开启了“以禅喻诗”更为广泛的诗论方向,尤其是对意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五篇:诗话清明寄相思

清明历来是郊游、踏青的季节,也是祭祀祖先和怀念已故亲人的日子。古往今来,有许多有关清明的诗,一方面描写人们郊游赏花的情景,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对先祖及亲人的赞颂和思念。

飞草长的清明景象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节又称三月节、扫墓节、踏青节、植树节、插柳节、秋千节,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日,又是节气,一般在阳历4月4——6日。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接近,(寒食为清明前两日,上巳在阴历三月三日)后来三节合三为一,统称为清明节。《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云:“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代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中引《岁时百问》中的话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一书作者不详,有人说这段话的出处就是《燕京岁时记》,《岁时百问》原作者就是富察敦崇。)可见,清明节是由其所处的时令气温、光照、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表现出天清地明的景象而得名。清明节有众多习俗,如踏青、扫墓、祭祖、禁火、乞火、赐火、烧包袄、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斗鸡、拔河、放风筝、插柳„„

历史上咏清明的诗篇、诗句很多,我们先看古人笔下的清明景物、景象。羊士谔有诗“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刘知过的“花开花落清明候,山北山南杜宇声”、黄庭坚的“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陈与义的“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风迟日醉梨花”、范成大的“石门柳绿清明市,洞口桃红上巳山”、杨万里的“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李珙的“杨柳堆烟犹冉弱,杏花著雨半飘雪”、虞俦的“红杏园林初过雨,绿杨庭院欲生烟”,黄遵宪的“几日春阴画不成,才过寒食又清明。霏霏红雨花初落,袅袅白波萍又生”,这些诗和诗句写清明的春日、春风、春雨、春草、春花,表现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风暖日丽、桃红柳绿的景象。在清明节阅读这些诗和诗句,使人心旷神怡,感到无限温馨和愉悦。

灰飞作白蝴蝶

纸 清明节的活动很多,古人也有众多诗篇诗句描写这些清明节的活动,如描写清明踏青(又名游春、探春、寻春等)的诗有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李若水的“见说今年寒食好,踏青归路看梨花”,胡寅的“故园寒食路,回首踏青人”、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麻九畴的“城里看家多白发,游春总是少年人”、杨允浮的“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踏青人”等。清明时节,春和景明,万物复苏,百花竞放,当此佳节,或全家老少同行,或男女同伴,一起走向春天,人们怎不无限欢悦和欣喜?

扫墓则是清明节又一重要活动,古人写清明扫墓的诗篇、诗句同样很多。如白居易的“风吹旷野纸钱飞,古木垒垒春草绿”、高翥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陆游的“日落啼鸦随野祭,雨余荒蔓上颓垣”、高启的“风雨梨花寒食后,几家坟上子孙来”等。中华民族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在长久的家族绵延中,中国人形成了敦亲睦族、行孝敬祖、事死如生的优良品德,因此往往在清明这个美好节日,给逝去的先人献上一束鲜花,献上一瓣心香,燃烧几张冥纸,以此来追怀祖宗,感念先人,寄托思念。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感伤和悲戚,因此古人写清明扫墓活动的诗往往比较悲伤凄戚,读来令人伤感哀婉。

柳,一项重要习俗

古人写清明的诗,比较多的还涉及到乞新火、插柳、荡秋千、蹴鞠等活动,这方面的诗篇、诗句同样很多,如刘长卿的“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杜甫的“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戴叔伦的“晚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雪”、贾岛的“清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韦庄的“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等,在诗人笔下,清明点新火,无论是都邑城镇、街巷墟落,还是水郭山村,均是千家新火,万户新烟,一片热气腾腾,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节又叫植树节、插柳节,民谚:“种树造林,莫过清明”、“绿州改天又换地,清明植树好时节”。插柳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和习俗。陆游有这样的诗句描写清明节插柳:“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赵元镇有诗写道:“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杨韫华在诗中则写清明女子戴柳:“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清明植树种树,插柳戴柳,亲近自然,向往自然,非常符合现代生态、环保理念。此外,在诗人笔下,还有关于清明荡秋千、蹴鞠、读书等诸多活动的描写。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佳节莫将虚过了,人生看得几清明”“人间佳节重清明,呼儿折简招诸彦”,让我们倍加珍惜清明这个洁净清亮、春和景明、莺飞草长的美好节日吧!

上一篇:离婚协议公平范文下一篇:流动人口信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