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班主任工作艺术

2022-08-22

第一篇:浅析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的激励艺术浅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班主任的激励艺术,是指在班级工作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多鼓励与赞扬,能让学生心灵充满阳光,能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勇于探索。

一、身教激励

我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要做好情感激励,班主任应多参加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把握好教育契机,以增强教育效果。学生都有渴求进步以及完善自己的内在要求,因此,班主任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班主任尤其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学生不迟到,那么,老师就要在上课铃响时及时进教室,不能懒懒散散;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就不能接听手机或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我曾带过一届班风严谨、好学上进的学生,这班学生老师上午布置的作业,下午肯定会交上,不用老师催促,他们给老师的感觉是催着赶着老师给他们批阅作业。于是,我每天都要根据今天的教学工作列一个清单,干完一件事打一个勾,以督促自己适应他们的节奏。我的做法被他们发现了,他们觉得老师的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他们也效仿了,毕业考试他们的成绩果然名列前茅。身教胜于言传,一个爱好文学的老师,他的班上肯定会出现几个在文学方面崭露头角的学生。那么,就让我们用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

二、榜样激励

就是在班集体中树立先进典型的学生为榜样,以典型带动一般的激励方式。班主任在集体中树立榜样,不仅可以达到弘扬集体正气、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目的,而且可以在集体内形成“比学赶帮”的氛围,进而激发全体同学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榜样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只要是被同学们公认的思想进步、品格高尚、成绩突出的人,都可以成为榜样。有的同学劳动时积极主动,班主任就要引导同学们向他学习,做勤劳能干的人。另外有些同学某方面很有特长,也可以成为特长榜样。有的同学作文写得好,是因为他平时爱读书、写观察日记,班主任就应在班中推广,鼓励有写作爱好的同学向他学习。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维护榜样的形象,要扶正压邪。

三、用有针对性的话语激励

平时,班主任也可以针对班级里出现的具体问题,用一些有针对性的语言警示、激励学生,进而推进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一次我班有一位同学与其他同学闹矛盾,同学之间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严重影响了学习风气。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种风气如果不制止,谁还有心思学习?于是,我找这位同学谈心,告诉她:“同学们能在一个班级学习,这是缘分,我们要珍惜,不能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荒废了学业,这才是真正的失败。”我又在班里强调,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谦虚礼让、宽容大度,要比作业、比成绩、比贡献,现在与别人比吃穿玩乐,将来肯定输给人家。在这些针对性话语的激励下,同学间关系融洽了,班内比学赶帮之风再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进一步加强了。

四、名言警句激励

名言警句、谚语等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结晶体。这些结晶体蕴藏着智慧或哲理,用得好,会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着激励的目标努力和追求的愿望。我当班主任时,曾要求学生每天积累一句名言,每天由一位同学把他积累的名言写在黑板上。晨会时,让这位同学阐述对名言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启发,也可以讲有关的故事,必要时老师可做补充,也可根据班中的情况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欣赏能力。学生搜集的一些名言也曾让我受益匪浅。

五、用文学作品激励

“让书香感动心灵,用经典滋润人生”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教育应当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我认识这样一位班主任,他发现学生晨读纪律很差,老师离开教室学生就玩闹,根本不懂得珍惜时间。他苦恼了一段时间,终于想出了办法。一天晨读,他发现学生又在教室玩闹,对他们说:“同学们,我给你们背白居易的《长恨歌》,如果我能顺利背下,你们从此要认真晨读。”学生一看,那么长的叙事诗,都将信将疑听老师背诵,他果然背下了这首120句、849字的长篇叙事诗。从此,班里晨读纪律大有好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对古诗极大的热情,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基础上,有时间就背经典古诗。一学期下来,有些同学背下了六十多首古诗,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我很佩服这位老师的学识,也提倡他的这种引导方法,真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六、用作业寄语激励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肯定会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作为班主任应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作业字迹潦草,我们可以给他这样的评语:“如果你把字写好一点,老师会更喜欢你!”学生看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注意书写,作业会有所进步。学生作文尽管语句不通、废话连篇,我们也要找出一些闪光点来下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最后一自然段谈体会有独特见解。”“虽然作文有些语句不通,但思路清晰,立意高。”要在评讲作文时把这些优点一一指出,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潜能就会被开发出来。

其实情感激励关键是一个“爱”字,即热爱学生。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班主任必备的修养;以爱为根基的情感激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第二篇:浅析教育艺术和初中班主任管理之间的联系

摘要:班主任在一个班级之中的地位是和谐的,班主任的责任对学生们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不仅仅是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楷模,而且还是道德和思想品德的启蒙者,影响了班级的整体素质,所以加强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处于非常关键的阶段,本篇就如何加强班主任的管理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并就教育艺术与初中班主任的管理提出来有效策略,本文仅供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教育艺术;班主任管理;问题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60-01

1.初中班主任应该做到哪些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刚刚处于懵懂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建立自己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一张白纸的阶段,初中班主任就像一个画师,如何画出一张完美的画卷责任义务也落在你的身上,初中班主任应该对生活与工作充满积极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眼界与政治思想,遵循学习贯彻教育部的方针政策,对教育界的法律法规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从而树立起良好的育人观念、管理教育观念,自己更要对自己要求严格,以身作则,时时刻刻想着学生时时刻刻为了学生着想,应为学生处于这个阶段正是模仿的阶段,古时孟母为了孟子不就是搬了三次住址就是为了孟子不要学习模仿,所以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更要严格对待自己。我们还要学会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不同的是什么,就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年龄、性别、性格等等的一切我们都需要去考虑,如过不考虑到这些差异我们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我们不是传统的打骂式教育了,我们应该让他的个性得以延伸不会被泯灭,我们是梦想的缔造者不是扼杀者。

2.提高教育艺术与班级管理

管理是一门学问,可以这么说它不单单只是学问,他已经上升到了整个职场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纵观古今成大事者都是对管理学深有造诣。我们在班级的管理上也要加大力度提升上去,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去研究:

(1)运用规则制度来管理班级,规则制度会让一个整体和谐统一,班主任不应只是遵守学校下发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制度只是外部方向,班主任应在自己的班级定下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仅应该用规章制度管理学校,班级也要建立起适应班级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定要是科学的有适应性的可以顺利展开的。在班级中应该经常宣传健康、积极的思想,可以包括一些政治、经济、体育等。

(2)发挥班级干部的功能,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只光靠核心领导人物应该做到各司其职,班干部是疏通班主任和同学之间的媒介也可以算是一个桥梁,年龄的差距也是一个问题,在初中多数老师和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这会造成年龄上的代沟,许多腼腆的学生不愿意与班主任多进行心理的沟通许多心理话不会像班主任说,这是应该运用班级干部的能力,同龄人之间心智性格都比较像可以聊得来,运用班级干部调节学生们的心情,有利于班主任了解学生每一个学生近来的情况,班主任和班级干部一定要多多交流多掌握学生们的近况有利于班级的教学管理,班级干部的选拔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选出学生们共同支持的学生,定期更换学生干部,采用定时的投票,做到学生们满意。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现代的学生多数从小就受到了父母、爷奶的溺爱,根本不会有集体意识只是想到自己,我们一定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要让学生冷漠、自私、没有长有尊卑,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这都是当代初中生的很多弊病。老师要改正学生心理误区,很多学生因为不愿意学习而产生厌学,而产生过早的想进入社会而结束学业,这对学校以至社会还有学生自身的发展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初中班主任应该多学习,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借鉴经验,走出适应自己的教学模式,掌握教育心理学分析班级动态走向。初中班主任还要学会适当减压,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以平常心对待发生的任何事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时极其重要的,这也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关键,以后这些学生一定要融入社会,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就是人际关系。因此从初中就要培养训练其集体荣誉感的观念,班主任可以分配小组,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布置小组作业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这会提升学生荣誉感与集体感,学生会信赖老师信赖同学信赖班级,学习成绩一定是迅速增长。

3.结语

综上所述,就是教育艺术与初中班主任管理之间的联系,初中班主任要勇于面对学生在学校课堂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效的实施明确的决策,作班级管理的永动机,初中班主任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人员,还可以是学生们的朋友,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端正自己,科学的认识管理班级工作。使自己的班级不断进步与提升,要懂得关心关爱学生,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爱的温暖,营造和谐的学习范围,奖罚分明用心钻研教育事业,使集体凝成一股绳共同进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运用教育艺术与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铁军.论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5,(3)

[2] 许燎原.班主任管理风格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2015(2)

[3] 王文媛.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5(6)

第三篇:班主任工作艺术:发怒的艺术-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工作艺术:发怒的艺术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见到不良倾向和错误行为,人就会产生怒气,这是很自然的。班主任天天跟学生打交道,发怒更是在所难免。但怎样发怒,发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发怒,这里面大有学问,颇有艺术。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假装发怒,让学生体会班主任的良苦用心。著名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段:“她(指班主任蔡芸芝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老师假装发怒,就像亲娘打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使孩子们感受到的是:“她爱我们”。难怪事情过了30年之后,作者仍对此记忆犹新,充满了对老师的理解和爱戴之情。它既解决了问题,也教育了学生,还融洽了师生感情,从而达到了教师发怒的目的。

二、暴风雨式的发怒,关键是看准时机,把握分寸。通常在错误性质非常严重或带有严重不良倾向的时候。如一些学生不顾学校的三令五申,到没有救护设施的河湖中游泳;因同学矛盾约校外人员到校内滋事打架;请人代做作业,等等。(班主任工作)面对这样的错误不动怒反而会使学生感到不理解。在这里,暴风雨式的发怒,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程度和后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训和改正错误。当然,这种发怒不是大声咆哮,更不是泼妇骂街,而是一种愤怒心情下的理智表现,是在理智驾驭之下的奔腾骏马。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震惊之后仔细品味老师的批评,这样的发怒才如当头棒喝,使学生警醒,及时改过,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引而不发,起到发怒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个问题实际是忍怒、制怒的问题,什么情况下使用呢?1.犯错误的学生一时难于接受班主任的批评,大部分学生一时难于理解班主任对问题的处理时。2.对一些不马上解决也不至于导致不良后果的错误行为。此时,引而不发、有怒而制的目的在于,有利于搞清楚事实的真相和原因,避免造成新的矛盾冲突,或因冲突的升级而使矛盾激化;这样可以稳定情绪,对问题做冷静处理,使犯错误的学生有时间冷静地认识错误。这样做看似退一步,实际上是进了两步,正所谓:“此时制怒胜发怒,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四篇:《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 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2、 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

3、 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人物性格鲜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

1、 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

2、 《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

3、 《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论《雷雨》的艺术特色

一、作品介绍。

《雷雨》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的首部戏剧作品,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一发表,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在中国的文坛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故事叙述的是在一九一八年,周公馆的太太繁漪不堪忍受周朴园那种封建家长制的束缚,在与周萍相遇后唤起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与周萍相爱了。不久周萍开始悔恨与繁漪的这种关系,他爱上了侍女四凤。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到公馆,周朴园发现鲁妈就是他的前妻,周萍的生母——侍萍。而鲁妈的儿子鲁大海恰巧又领着矿上的工人来找周朴园谈判,鲁大海

1 正是周朴园与侍萍的儿子。雷雨之夜,准备与四凤一起出走的周萍,在父亲的威逼下认母,四凤方始明白她心爱的周萍竟是同母异父的哥哥。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二、艺术特色。

1、鲜明的人物性格。

这部戏剧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他是封建主义的资本家代表,有着一副的嘴脸。一方面对侍萍有着深深的怀念,但另一方面,当见到三十年后的侍萍时心里又埋下了一条底线,在往事对他的利益、声誉、地位没有构成威胁时,他可以顾念旧情,一旦构成威胁,就换上了一副无情的嘴脸。从他对待自己的儿子鲁大海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丑恶嘴脸。

2、而《雷雨》中悲剧矛盾的社会性,一向为人们所肯定。剧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继母繁漪、周萍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的感情纠葛尤其引人注目,人物复杂微妙的关系使得全剧充满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意味。正如作者所说:“在雷雨里,宇宙就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③剧作展现了下层妇女(侍萍)被遗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被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青春幻梦(周冲)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

(1)情感的冲突。

首先是周朴园与侍萍的情感冲突。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当侍萍被周家赶出来的时候,跳河自杀的时候,为了孩子和生计两次再嫁的时候,对周朴园的仇恨已经积聚到极点,当在周公馆在次见到周朴园的时候,周朴园狡诈,丑恶的嘴脸再次呈现出来,在见到鲁大海带领着工人来谈判时,被无情的奚落并镇压时,让侍萍再一次看清楚了周朴园。

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受到封建礼教的残害,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年轻的蘩漪嫁给了周朴园,同时由于身体不好,周朴园经常逼她吃药,从而使蘩漪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现实生活的束缚让她极为厌烦。

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矛盾冲突,直接导致了蘩漪对周萍疯狂的爱情,是对周朴园的一种报复,同时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但由于周萍的懦弱与退缩,害怕封建伦理观的批判,在与蘩漪的爱情中选择了逃避,从而激起了蘩漪对爱情的更加疯狂的追求,与对四凤的排斥与厌恶,又导致了一个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剧。

在周萍、四凤、周冲的感情中,周萍因为逃避与蘩漪的不伦关系,爱上了周公馆的侍女四凤,在与四凤的爱情中,本以为是一个圆满的爱情,最后却明白了两人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而此时四凤已怀孕,于是又知道了一个无法跨越的感情鸿沟,也是冲突的最高点。在这个爱情中,周冲对四凤的纯真的感情,为沉闷的情感基调增加了一点明亮色彩。当周冲与周萍的情感形成冲突时,他又毅然得选择了放弃,最后当所有冲突达到无法调和时,选择了悲剧的命运。

(2)阶级的冲突。

阶级上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具有封建性的资本家性质的周朴园与工人阶级代表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本是父子关系,但周朴园因为利益、地位在一开始却否认了他们之间血缘关系,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阶级立场,而且是处于相互对立的阶级立场上,这来自于那个时代本身的阶级矛盾,这个冲突本身就明显的存在且无法调和。

2 阶级矛盾是社会悲剧的根源,作者现实地表现出了在阶级对立无法调和的背景下,一切抽象的、超阶级的爱和温情都变得那样软弱无力。周朴园对侍萍不能说毫无真情,但30年前他屈从家庭抛弃了侍萍,30年后他更是软硬兼施,企图用一张支票勾去30年的血泪债。对于自己的儿子鲁大海,也是不能说没有一丝疼痛之感——他责备打了大海的周萍,“太莽撞了”——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将他开除了,在阶级的鸿沟面前,他必然地撕破了所有伦理的面纱,使得所有的“脉脉温情”都变成了残酷无情。

当一切陈年旧帐和难以启齿的血缘谜底在一个雷雨之夜被揭穿时,一场人生的大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呆了„„舞台上只剩下孤独的周朴园。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力量。于是就有了“挣扎”。曹禺说:“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拯救自己。”④但这又是怎样一种挣扎与拯救呢:周萍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繁漪又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侍萍(鲁妈)也抓住四凤,希望她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自己走过的路,以永远摆脱发生在昨天、今日又被唤起的梦;周朴园又抓住侍萍,希望借助她的明智,既结束旧梦,又维护周公馆的既成秩序;甚至天真的周冲,也在抓住四凤,想仰仗她的帮助,走入理想的境界。这样一个抓住一个,揪成一团,“正如跌在沼泽里的赢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 ⑤

(3)人物关系上的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既是雇佣关系,又是阶级对立的关系,同时又是父子关系;侍萍与周萍是家庭地位悬殊的阶级对立关系,劳动人民与剥削者的关系,是自己心爱的女人的母亲,同时又是母子关系;蘩漪与周萍既是后母与儿子的关系,也是乱伦的情人关系;周萍与四凤既是主仆关系、爱人关系,同时又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关系,这种种的在人物关系上的冲突构成了《雷雨》的特色,同时也因为这些关系和冲突无法调和,最终使剧发展到了高潮。

3、环境氛围的烘托。

“屋中很气闷,郁热逼人,空气低压着。外面没有阳光,天空灰暗,是将要落暴雨的神气。”

剧中环境的描写形成了《雷雨》的特殊的色彩氛围与情感基调,通过这种“郁热”、低沉的环境描写,为人物的出场以及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激化与升级作好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了悲剧的结局,照应的“雷雨”的主题。

4、深刻的主题思想。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展现了有典型意义的剥削家庭的罪恶史,揭露了中国旧社会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从而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败。

5.

(一)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比”和“穿插”的表现方法。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把“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的相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和“过去的戏剧”(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二)用必要的舞台说明,真实场景的渲染,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鸣,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

3 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周冲充满着“向着天边飞”的生命冲动,沉溺在永远不能实现的生命自由、健全发展的绝对理想境界的精神幻梦里;繁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尤其是作者倾心刻画的繁漪,她更有原始的野性,更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鲁大海也同样满蓄着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即使是鲁侍萍,以至周朴园,他们对充满痛苦的(侍萍是一种屈辱之苦,周朴园则是忏悔之苦)初恋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应,正表明了对于曾经有过的人的情爱难以摆脱。

(三)《雷雨》中有许多地方都采用引导性最强的疑问句、祈使句来与陈述句搭配使用,组织一个个戏剧场面,表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如剧中侍萍与四凤回家后繁漪和周萍的对白:繁“你说,你今晚上预备上哪儿去”周“我——(突然)我找她。你怎么样?”„„周“(暴烈)你胡说!你不配说她下等!你不配!她不像你,她——”。因为疑问句、祈使句对于说话对象有一定的强制作用,明显要求对方作出动作反应。这样正反相结合,既突出事实的主题,又体现出《雷雨》的语言艺术。

(四)采用多样化的跳脱断续手法这一手法在曹禺手里已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语言艺术手段,它被广泛地运用,而且方式多样,达到新颖独创的境地。如在侍萍叫周萍与四凤永远离开周家时,繁漪、周冲、周朴园陆续上场的一系列对话时侍萍的言语和独白:“不,不!(低头)啊!天!”,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不由自主)萍——(回头抽咽)”。这样它们借助于语境,并通过剧中人想象来领会话中未说出部分的意思,使实质内容得到强化。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想象,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语言表现力。又如周冲在鲁贵家对四凤讲:“海,„„天,„„船,„„光明,„„快乐”的话;以及在四凤将和周萍走时他(疑惑地,思考地)“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便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闹。”

(五)赋予多义性的语言形式曹禺用一种语言形式同时传达多种信息,在表达话语理性意义的同时,表达丰富的内心动作,使人物的动作生动而鲜明。如:由于剧中所有人的欲望与追求都被一种人所不能的强大的力量所压抑者,剧中几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嚷着“闷”,繁漪更是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这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引发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当听到繁漪那失去了母性的一声大叫:“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读者会感到这种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时的病态的挣扎。

(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如周朴园:盛气凌人,如他在与儿子和繁漪对话时特别是要繁漪吃药时“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鲁侍萍:抑郁沉缓,如:她看了镜台的相片时的独白正好体现这一点;鲁大海:鲁莽简单,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体现

(二)结构

1. 《雷雨》的结构可谓颇具匠心,它线索分明,结构严谨,爆发力大,作者在写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的展开都集中在一定的场面和场景中。它沿着矛盾与冲突的一步步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所以在《雷雨》的创作中作者为了表现其主题的需要,采用了便于使矛盾冲突强化、集中的闭锁式结构。剧本

4 以三十年前的矛盾为起因,从一天的冲突下笔,待大幕拉开,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悲剧的发生只是三十年来矛盾发展的结果。整部剧以现在的戏引发过去的戏,又用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过去的戏,为现在的戏提供了基础和背景,规定了情景氛围。三十年前周朴园对侍萍母子的遗弃,导致了三十年后雷雨中的这场悲剧。而三十年前的矛盾被今天的冲突所引出,繁漪的追踪、报复,引来了侍萍,往事恩怨则通过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后的对话、独白而牵出。于是,剧情突转,一场悲剧发生了。曹禺不但让悲剧形成,也让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让一种无形的悲剧艺术得以展出。同时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简单的“自然法则”,这让作品的悲剧有着难于揣摩的风格,即用巧妙的手法把冲突、矛盾、艺术、结构等相关的东西结合得淋漓尽致。在剧情安排中为了让充满巧合的剧情,纠集更多的矛盾,集聚更多的内在容量,曹禺在艺术结构上更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间强烈的心灵交锋和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侍萍逼四凤在雷声中发誓永不见周家人,就充满了紧张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这种妙手天成的结构使《雷雨》突破了易卜生戏剧结构的局限,从而创造了高度的曹禺化的结构艺术。

三、总结。

《雷雨》这部戏剧不仅从人物性格的刻画,而且从情节的波澜起伏,不论在人物冲突的构造上,还是在主题内涵的表达上,都写得描写得十分成功。通过这一悲剧的描写,让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残害,揭示了社会现实的同时,激起了人们对旧社会的反抗与对新生活的向往。它不仅在文坛上影响巨大,而且在社会中也形成了巨大的反响。 周公馆的家具摆设仍按三十年前侍萍在的时候的样子,还保留着侍萍生孩子是关窗户的习惯。而蘩漪对他的冷淡也勾起了他的侍萍的怀念。面对周朴园的背叛与无耻,她冷静、清醒得给予了嘲笑与讽刺;当面对周朴园的侮辱时,有很刚强,很有自尊。但她毕竟是一个母亲,当她面对儿女的悲剧时,又悲痛不已。她身上有着,但同时又受封建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以及宿命的束缚,使这个人物更加体现了真实的一面。她是封建主义的受害者,同时她的身上有具有着对也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最有性格的人物,他在序中这样评价蘩漪:“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和对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

面对蘩漪炽热的爱情表现出来的却是。在与四凤的爱情中,虽然表现出了责任感,但由于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爱情,从而导致了命运的悲剧,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牺牲品。却是一个具有的人物,在他的身上。从侧面也反映出了他的经验不足与鲁莽、幼稚的性格,但这无法掩盖他的时代色彩。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星点,一个个矛盾引发了一串串的故事。其结构艺术从矛盾中开始,在矛盾结束时也随着淡去,作品以种种剧烈冲突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内,每一处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爆发出来,化作一场暴风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位观众的灵魂。作品中语言和动作对剧情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结构 矛盾 冲突

5 《雷雨》是曹禺写的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它的动荡不安往往显示着社会的动态和趋势。并把这种动态和趋势。融入到文学中,让其艺术性得以完整体现。《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的诞生轰动了中国,震动了文坛。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在以后的70年里,在中国话剧舞台上《雷雨》久演不衰。

一、艺术结构

(一)主题 《雷雨》的故事框架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的隐意和寓意呢?它似乎是写实的,但又不那么写实,它凝结着青年曹禺全部的生命感悟、艺术想象和宇宙憧憬,一种若有若无的感情写得实际而隐约。使这部戏剧具有了超强的艺术体系和鲜活的艺术生命。《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全剧八人,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是他们的命运又与周朴园相牵连。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周萍、繁漪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凝练成了《雷雨》的内容,并把它最终的事态反映出来,形成剧作的主题与中心。

(二)结构

1. 《雷雨》的结构可谓颇具匠心,它线索分明,结构严谨,爆发力大,作者在写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的展开都集中在一定的场面和场景中。它沿着矛盾与冲突的一步步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所以在《雷雨》的创作中作者为了表现其主题的需要,采用了便于使矛盾冲突强化、集中的闭锁式结构。剧本以三十年前的矛盾为起因,从一天的冲突下笔,待大幕拉开,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悲剧的发生只是三十年来矛盾发展的结果。整部剧以现在的戏引发过去的戏,又用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过去的戏,为现在的戏提供了基础和背景,规定了情景氛围。三十年前周朴园对侍萍母子的遗弃,导致了三十年后雷雨中的这场悲剧。而三十年前的矛盾被今天的冲突所引出,繁漪的追踪、报复,引来了侍萍,往事恩怨则通过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后的对话、独白而牵出。于是,剧情突转,一场悲剧发生了。曹禺不但让悲剧形成,也让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让一种无形的悲剧艺术得以展出。同时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简单的“自然法则”,这让作品的悲剧有着难于揣摩的风格,即用巧妙的手法把冲突、矛盾、艺术、结构等相关的东西结合得淋漓尽致。在剧情安排中为了让充满巧合的剧情,纠集更多的矛盾,集聚更多的内在容量,曹禺在艺术结构上更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间强烈的心灵交锋和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侍萍逼四凤在雷声中发誓永不见周家人,就充满了紧张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这种妙手天成的结构使《雷雨》突破了易卜生戏剧结构的局限,从而创造了高度的曹禺化的结构艺术。

6 2完美的开头、序幕和结尾

《雷雨》的序幕和结尾达8万多字,开头和序幕细致交代了人物关系,为剧情的发展做层层铺垫,承接上下。在戏剧的结尾,歌声响起,充实了整个戏剧,人物的一个个死去,《雷雨》达到了最顶端,同时艺术也达到了所要表现的价值。开头、结尾不仅带来了艺术的起伏,更多的是艺术的魅力体现。

(1)开头。在开场, “鲁贵与四凤的袒护看来像父女间的家常闲聊,却提示了许多重要的信息,不仅包括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习性,还揭示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四凤与周萍的情爱、周萍与蘩漪的暧昧、周萍与四凤的敌意等,对于舞台上正面展开的情节,这是近前因;而谈话同时透露了鲁侍萍要来周家这个重要规定情境,为揭开远前因埋下伏笔。”①之间在穿插进周冲来客厅寻找四凤、鲁大海来周家见周朴园这样的过场戏,将周冲对四凤的爱慕、鲁大海对周家的仇恨也展现出来。至此为止,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已基本明朗,暗下不表的只有鲁侍萍与周家的关系,它将作为后面情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而存留。

因此开头不仅仅是对人物关系的一个充分交代,让观众和读者对人物有一个认识,又是一个结构事件的起点,和艺术的开始,为揭开现实时态悲剧埋下伏笔。让剧情在关系明朗的提前下,顺延起伏发展,同时也让中心结构得以起伏曲折的艺术表现。

(2)序幕和结尾

《雷雨》的序幕与尾声在演出中通常被删去,以至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在序幕、尾声中,人物的死去,社会的延续,事件的过去, “昔日窒息身心的周公馆改建成了安抚身心的教堂医院,如箭在弦的戏剧冲突随着那场雷雨的歇止也代之以平静,舞台上他人的闲谈与教堂弥撒钟声制造了宁静、和平、肃穆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人们得以静静思索与回味,如醒者咀嚼梦中事。” ②序幕、尾声的舒缓与本事的紧张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故事如夏日午后一段离奇撼人的梦,对于观众,序幕与尾声恰好起到了导入梦境与导出梦境的作用。为了不使人们对作品作过分的切近实事的理解,曹禺将《雷雨》表述成一首诗,导引观众的情绪进入于更宽阔而沉思的海。这样,序幕于与尾声就如一幅画的框子,使作品与现实隔离开,从而得到更好的欣赏。

序幕和结尾是一个事件的前起和收尾,序幕是舞台的说明,是结构开始的前沿,结尾是艺术的鼎峙。二者的相呼应给《雷雨》相上了一道金色的光环,保证了中心结构的完整性,构成了相对完美的艺术精品。

二、语言的艺术

在语言上《雷雨》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它用一种文字的叙述把故事描述了出来,文字深化的同时也突出剧情的升华,从结构、说明等方面把《雷雨》的视觉、听觉、感觉的冲击体现的完美,把艺术的各元素涌现在观众、读者的感觉里。

(一)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比”和“穿插”的表现方法。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把“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的相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和“过去的戏剧”(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二)用必要的舞台说明,真实场景的渲染,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鸣,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

7 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周冲充满着“向着天边飞”的生命冲动,沉溺在永远不能实现的生命自由、健全发展的绝对理想境界的精神幻梦里;繁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尤其是作者倾心刻画的繁漪,她更有原始的野性,更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鲁大海也同样满蓄着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即使是鲁侍萍,以至周朴园,他们对充满痛苦的(侍萍是一种屈辱之苦,周朴园则是忏悔之苦)初恋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应,正表明了对于曾经有过的人的情爱难以摆脱。

(三)《雷雨》中有许多地方都采用引导性最强的疑问句、祈使句来与陈述句搭配使用,组织一个个戏剧场面,表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如剧中侍萍与四凤回家后繁漪和周萍的对白:繁“你说,你今晚上预备上哪儿去”周“我——(突然)我找她。你怎么样?”„„周“(暴烈)你胡说!你不配说她下等!你不配!她不像你,她——”。因为疑问句、祈使句对于说话对象有一定的强制作用,明显要求对方作出动作反应。这样正反相结合,既突出事实的主题,又体现出《雷雨》的语言艺术。

(四)采用多样化的跳脱断续手法这一手法在曹禺手里已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语言艺术手段,它被广泛地运用,而且方式多样,达到新颖独创的境地。如在侍萍叫周萍与四凤永远离开周家时,繁漪、周冲、周朴园陆续上场的一系列对话时侍萍的言语和独白:“不,不!(低头)啊!天!”,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不由自主)萍——(回头抽咽)”。这样它们借助于语境,并通过剧中人想象来领会话中未说出部分的意思,使实质内容得到强化。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想象,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语言表现力。又如周冲在鲁贵家对四凤讲:“海,„„天,„„船,„„光明,„„快乐”的话;以及在四凤将和周萍走时他(疑惑地,思考地)“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便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闹。”

(五)赋予多义性的语言形式曹禺用一种语言形式同时传达多种信息,在表达话语理性意义的同时,表达丰富的内心动作,使人物的动作生动而鲜明。如:由于剧中所有人的欲望与追求都被一种人所不能的强大的力量所压抑者,剧中几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嚷着“闷”,繁漪更是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这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引发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当听到繁漪那失去了母性的一声大叫:“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读者会感到这种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时的病态的挣扎。

(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如周朴园:盛气凌人,如他在与儿子和繁漪对话时特别是要繁漪吃药时“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鲁侍萍:抑郁沉缓,如:她看了镜台的相片时的独白正好体现这一点;鲁大海:鲁莽简单,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体现。

三、矛盾与冲突

矛盾与冲突是《雷雨》的两大支撑点,有了矛盾与冲突才有了故事的种种推进,才让剧情起伏不定。而故事的矛盾与冲突是从上一辈的人就开始,以这个矛盾为中心继续展开就形成了剧情发展的线索,剧情的继续推进,造成了下一辈人的矛盾与冲突。《雷雨》的结构也是沿着矛盾与冲突一步步发展以来的,形成了

8 一个总的框架,加之开头和结尾的舞台前奏,作者也由此赋予了剧作强有力的生命。而《雷雨》中悲剧矛盾的社会性,一向为人们所肯定。剧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继母繁漪、周萍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的感情纠葛尤其引人注目,人物复杂微妙的关系使得全剧充满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意味。正如作者所说:“在雷雨里,宇宙就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③剧作展现了下层妇女(侍萍)被遗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被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青春幻梦(周冲)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

阶级矛盾是社会悲剧的根源,作者现实地表现出了在阶级对立无法调和的背景下,一切抽象的、超阶级的爱和温情都变得那样软弱无力。周朴园对侍萍不能说毫无真情,但30年前他屈从家庭抛弃了侍萍,30年后他更是软硬兼施,企图用一张支票勾去30年的血泪债。对于自己的儿子鲁大海,也是不能说没有一丝疼痛之感——他责备打了大海的周萍,“太莽撞了”——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将他开除了,在阶级的鸿沟面前,他必然地撕破了所有伦理的面纱,使得所有的“脉脉温情”都变成了残酷无情。

当一切陈年旧帐和难以启齿的血缘谜底在一个雷雨之夜被揭穿时,一场人生的大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呆了„„舞台上只剩下孤独的周朴园。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力量。于是就有了“挣扎”。曹禺说:“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拯救自己。”④但这又是怎样一种挣扎与拯救呢:周萍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繁漪又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侍萍(鲁妈)也抓住四凤,希望她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自己走过的路,以永远摆脱发生在昨天、今日又被唤起的梦;周朴园又抓住侍萍,希望借助她的明智,既结束旧梦,又维护周公馆的既成秩序;甚至天真的周冲,也在抓住四凤,想仰仗她的帮助,走入理想的境界。这样一个抓住一个,揪成一团,“正如跌在沼泽里的赢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 ⑤

四、结语 《雷雨》的总体构思来自中国社会生活的启迪,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着我,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⑥表现的是对人的命运的哲理性思考。《雷雨》中的许多艺术形象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蛛丝马迹。例如周朴园就有生活中一个在德国留过学的董事长、军阀齐某某、曹禺的父亲等人的原型;繁漪就有生活中曹禺同学的堂嫂以及他继母薛咏南等人的影子;周冲的主要原型就是作者自己等等。《雷雨》人物的塑造均来自生活感知的启迪,是他长期观察、体验过的生活印象的结晶。然而,曹禺又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印象、心灵感受的积累和提炼上,他还经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对生活印象、感受进行重新组合,虚构出新的人物、新的戏剧情节,从而完成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戏剧作品。

注释: ①林婷,《〈雷雨〉的结构》,语文建设,2002年第6期,P28 ②邓齐平,《<雷雨>艺术结构新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P83 ③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

9 ④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

⑤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

⑥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1页。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审视曹禺戏剧的全新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蒋成瑀,《曹禺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3.曹禺,《雷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4.刘勇、李春丽,《曹禺研究述评》,中学语文,2001年第3期 5.曹禺,《雷雨·序》,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2001年 6.曹禺:《〈雷雨〉的写作》,《曹禺全集》,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 7.司马长风,《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0年 8.《从<雷雨>到<黄金甲>》,互联网,2007年

第五篇:班主任工作艺术概述-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工作艺术概述

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而教育学的具体运用却是一门艺术。教书是一门职业,教书育人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照本宣科的老师是教书匠,教书育人的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是伟大的:他把未来做为自己的创造篮本,他把学生的心灵做为自己的雕塑对像。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迟到早退,打架骂人,这个学生得满分、那个学生不及格,你瞪我一眼、我撇你一嘴……每一件事单独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工作都可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这一块基石一步步向前,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刻蹬上自已事业的顶峰;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学生可能由此而跌入人生的泥坑。

教育规律需要严谨地学习、刻苦地钻研,更需要静心的体会、心灵的领悟。在教师这支队伍中,班主任是排头兵,他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育学生成才,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人。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班主任应该研究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原则,更要研究班主任工作的艺术与方法。

教育是科学同时又是艺术,所谓教育是科学指的是教育的内容是科学的,态度是严谨的;所谓教育是艺术,说的是教育的方法、途径、策略是多变的、因人而异的,像艺术一样变幻无穷。

世纪之交,班主任面对的是学生不再是一个等待灌水的空瓶子,而是一扇扇等待敲启的大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未知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求知的渴望、自我实现的设想、社会交往的需求、两性关系的迷罔、五花八门的矛盾、突如其来的异想天开……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等待开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能力量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在改革开放之前,进入这个世界,比较简单,因为,那时候人心是开放的,不管你乐意不乐意,每一个人(当然包括学生)必须对领导交心。随着历史的进步,我们的国门打开了,心门却逐渐关闭了,人们的内心有了存放隐私的角落。青少年学生的内心更是这样。班主任教师再不能指望通强迫力进入这个世界。而能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一步。在这个意义上讲,班主任工作艺术是“敲门的艺术”,教育艺术成为了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素养、教育风格和教育机智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体现。班主任工作艺术包括政治理论学习、文化知识积累、心理素质修养、所教授学科的深入钻研。班主任工作艺术通常是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精湛、娴熟、巧妙、显效并带有鲜明个性化特点的教育教学技艺。班主任工作艺术是一项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锻炼造就的一种能力,是借鉴他人教育经验,融汇贯通领悟于心,升华外现于行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艺术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教育教学规律,并仔细琢磨了然于心的结晶。班主任工作艺术主要体现为:善于将教育目的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和灵活把握教育活动过程;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能激起学生内在的活力;妥善而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善于化解矛盾与冲突;情感流露自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并且具有分寸感;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形象、幽默,具有逻辑力量和鼓动性;善于使用各种体态语言表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肯定、鼓励、赞许、制止、批评,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最佳境界,并获得最佳效果。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艺术活动。班主任工作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许多共性,比如表达的情感性、习得的领悟性、表现的综合性等。班主任工作艺术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在表达过程中必定有大量的情感投入。小说家是这样,诗人是这样,演员是这样,画家也是这样,教师更是这样。据说,法国伟大的小说家福楼拜在写到小说的主人公中毒身亡之时,作者全身竟也出现了中毒现象。一个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他(她)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乃至整个生活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的,学生的欢乐是教师的欢乐,学生的悲伤是教师的悲伤,学生的成功便是教师的成功。

学科知识可以通过背诵、做习题、讨论等方法习得,但是班主任要想把班管理好,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他人的经验作法是行不通的。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规律的掌握必须经过一个心领神会的过程。这一点同电影、话剧演员的表演十分相似。不管导演怎样“说戏”,最终还要演员把导演的意图经过自己的理解而表现出来。我们曾看到许多教师在参加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时,听得津津有味,记得详详细细,但是回到学校,回到自己的班级别人的经验却用不上,教育教学工作依然故我,效果不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学习别人的教育艺术、教育机智,不能照搬,而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也就是说,别人的好的方法要经过自己的头脑的思考,要经过自己教育实践的多次的检验和自己多次的修正,最后成为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育教学技巧。

真诚,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根本。魏书生曾说:“总理的威望是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增高的,是什么原因使每一公正、善良的人都感觉周总理是自己的亲人呢?我想这原因就是总理是真正把体贴关怀别人,作为自己人生活的目的的人。周总理心中燃烧着的始终是使全国同胞都得到温暖的火焰。无论老人、小孩子、科学家、服务员,最高贵的和最低贱的,最博学的和最幼稚的,他全都相见以诚,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们。学习周总理,如果离开真心实意地关心人,体贴人这一点,那就是舍本逐末了。”因而,魏书要求自己“像一颗草,一只蜜蜂,一名勤务员那样,对人无所求,尽可能地多给人,勤勤恳恳,切莫有自以为是的思想。对老师一定要诚心诚意地尊敬,对学生在严格的同时切莫忘了爱,切莫有嫌弃后进生的想法,越是对后进的同学越是应该同情,越是应该爱,不要向他们发火,要耐心地,诚心地帮助他们想办法追上去。”所以,我们研究研究班主任工作艺术,并不是在找寻一种“骗人术”,不是找寻一种工作口诀,不是找一本魔术书,我们是在寻找一颗我们的许多班主任丢失很久的一颗爱心、一颗童心,是把我们心中那杂乱无章的角落清理出来存放真诚。我们这本《班主任工作艺术》,只不过是把广大班主任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的心得和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汇总起来,分门别类,给大家提个线索,具体运用还要每位班主任教师自己在工作中切身体会,灵活运用。

上一篇:浅谈企业多品牌战略下一篇:前台试用期转正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