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财政管理经验交流

2023-03-07

第一篇:推进财政管理经验交流

以机制创新推进农村财政管理

----以监利县为例浅谈农村财政的管理

肖基阶

农村财政管理工作,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基层政权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税费改革后,农村财政管理工作在职能定位和工作内容上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 “征管型”向 “服务型”转变,由 “收入型”向 “收支并重型”转变,由“单纯业务型”向 “综合协调型”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能,加强管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好务?近日,我们从体制创新上入手,对新时期农村财政管理工作进行了对策调研。

一、创新管理体制,实行财务科学管理

面对农村财政管理“三个转变”的新形势,需要适应免除农业税后的新形势,把农村财政管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乡镇财政收支监管、涉农补助资金管理以及面向农民的服务上来。2006年来,湖北省监利县全面推行乡财乡管模式,乡镇财政统一由乡镇政府管理。运行的实践证明,这种体制不利于财政的管理和监督,一段时间乡镇财政缺乏有效的监管,曾存在预算失控、收支无序、政策难落实等问题,体制不顺成为制约农村财政管理的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县首先对农村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1、实行乡财县管制度。建立“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和“收入上缴,支出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自求平衡”的原则,将原乡镇级所有收入全部划作县级收入、乡镇所有支出由县级按照部门预算的原则统一核定后给予财力转移支付补助。同时,建立“分级负担,共同消化,以奖代补”消化赤字办法,帮助乡镇消赤减债。

2、实行村财乡管制度。税费改革后,村级与乡镇财政的业务量加大,联系

紧密,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核算都必须和财政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如支农资金的拔付、财政补助支出等。把村级财务纳入财政管理,让财政对村级收支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才能从源头上治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维护财经秩序。在管理方法上要在村民自治框架内和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村级资金、村级帐务双代管”的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规范村级财务活动。

3、实行补贴直达制度。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力度,涉及领域越来广、数额越来越大。为解决一些地方涉农补贴发放不到位,不按规定发放等问题,监利县创新资金管理和发放模式,通过实施涉农补贴“一卡式”直达农户,财政干部直接包村包户上门送卡及外出农户补贴卡由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发放等方法,使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涉农补贴原原本本、不折不扣的落到了实处。

二、创新运行机制,增强资金调控功能

随着公共财政的建立, 财政收支结构的调整,农村财政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农村财政管理职能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征收功能退化、监管力度弱化、服务观念淡化、专业人才老化等诸多现实问题,农村财政管理走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监利县从创新财政运行机制入手,强化农村财政统管理职能政府收支职能,实现了运行机制再造。

1、预算实行统编。预算是财政管理的龙头,把推行预算统编作为深化农村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以零基预算为基础,以综合预算为主线,以部门预算为形式,推进严格的乡镇预算制度。通过实行预算统编,对乡镇财政实行规模控制、结构管理,并为乡镇财政收支活动实行源头控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账户实行统设。在乡镇全面推行行政事业经费财政统管,将乡镇财政收支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取消各个单位在乡镇金融机构的账

户,由县(市)国库收付机构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乡镇财政收支结算专户,实行收入统管、资金统拨、集中核算,对乡镇财政收支活动实行全面控管,有效遏制了乡镇财政收支混乱无序的状况。

3、支出实行统付。基层财政所有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支出由县级财政按预算予以拨付,对超年度预算部分收入由乡镇自主安排,县级财政监督使用。从2009年开始,对所有财政收支基本实行了国库集中收付。除乡镇干部工资外,其他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全部实行了工资由财政统发,并直接支付到个人账户。所有项目资金全部实行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由项目单位负责施工进度与质量,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资金,直达最终用款单位(人)。对支付到个人的专款,也采取资金直达享受对象个人账户的办法。

4、采购实行统办。对纳入政府采购的商品购置、工程建设等,先由基层财政提出采购申请,县农村财政管理局审核后,正式进入政府采购程序。在采购范围上,将过去单纯的服务类延伸到工程类、货物类,对各类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工程、设备和货物都实行政府采购。

5、票据实行统管。对原有行政性事业收费票据全面清理核销,统一下发县农村财政管理局票据,按照“限量供应、票款同行”的原则进行管理。通过实行票据统管,较好堵塞了部门乱收乱罚、坐收坐支的漏洞。

三、创新监督机制,抓好资金全程监控

搞好资金监督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很多资金下去了,由于监管薄弱,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目前,各级财政系统和有关主管部门安排的支农项目资金日益增加,如水利、林业、农业、扶贫等等,分属各个部门,资金分散,多头管理,乡镇财政很难参与监管,往往是看得见却管不着,导致很多项目资金有利于乡镇财政监督之外,截留、挪用、挤占、滞拨专项资金的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存在。

为了保证财政资金和惠农资金的使用安全,需要发挥基层财政就地管理的优势,管好涉农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全过程监督财政资金。推行监督管理跟着财政资金的流向走,注重资金使用全程监控的机制建设,督促和指导资金使用部门建立健全符合财政资金管理原则和要求的内控制度,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高效运转。针对一段时间内来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导致效益不高的现象,监利县在农村财政资金使用上采取了三个全公开:一是财政资金的分配办法、分配结果及资金使用全公开;二是财政资金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全公开;三是财政资金项目审计、责任审计全公开。这样,有效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2、全方位监督惠农资金。当前,惠农政策资金主要包括四类,即粮食直补等直接补贴农民的农业生产性资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等直接补贴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乡村道路建设等农村公共项目和公益事业“以奖代补”资金,家电下乡等国家拉动内需的项目资金。对于惠农政策资金的发放,监利县采取了三项措施予以监管。一是资金信息公开透明。统一填制发放补贴政策监督卡,广大农户通过监督卡对自身享受的各项补贴政策、依据、项目、标准、发放金额、时间和经办人等心中有数。二是资金发放封闭运行。根据补贴资金指标,按照“财政—银行—个人”的模式,将各类补贴资金直接发到农民手中。三是资金使用社会监督。对惠农补贴资金管理使用实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监督、网络电话社会监督、纪检审计纪律监督等形式,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监督,有效地保障了补贴资金渠道畅通、运行规范、农民受益。

四、创新服务机制,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随着职能的转型,乡镇财政所的工作重点逐步由财税征管转向服务“三农”,

农村财政管理要创新工作方法,突出做好服务文章。

1、服务基层群众。完善村级财务“双代管”和“村账站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开展包村联户活动,基层财政员面对面搞好惠农政策宣传,确保做到阳光操作、公开透明。走村串户落实法发放惠农补贴,切实将各项惠农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农民手中。大力推行”一站式”、“一卡通”等行之有效的形式,为农民减少往返时间,为涉农补贴发放等工作减小政策落实成本。

2、服务经济发展。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县乡主体税种消失,收入日趋减少,县乡财政困难的状况加剧。农村财政管理职能由过去的税收征管逐步转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在项目争取上,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财政项目投资,培植短平快税源。在投入重点上,把发展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壮大农村财源的重要工作。在政策激励上,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和“下管一级、综合奖励”的原则,尽快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同时,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巧打“农业大县”和“粮食大县”两张牌,重点支持和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好的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了争取农业项目,监利县在项目上做到了“有备而战”,积极加强项目库建设,把握政策走向,提前介入项目申报,提高了项目申报成功率。

3、服务政策落实。乡镇财政职能转变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服务农村政策的落实。从各项涉农资金的兑现,到上面各级各部门下拨的各类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的监管使用等,都必须在乡镇财政部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之下,按照规定的用途和标准不折不扣的予以落实。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政策效应。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方式,将国家的惠农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减小政策落实成本。国家制定的惠农政策资金落实到基层,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财力,基层财政因人手少,工作开

展十分艰难。监利县采取明白卡的形式将所有惠农政策资金一次性告知农民,同时下发惠农政策资金“一本通”存折,农民根据明白卡上规定的时间领取惠农政策资金。三是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政策效果。采取多层次监督检查,从政策的制定,到政策的落实的各个环节抓落实。通过政全面贯彻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确保了地方经济在金融危机中逆中求进,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也确保了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县委办公室

第二篇: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近日,安徽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在出席全省财政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体现“六个全面”的总体要求,即全面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制度,全面深化国库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预算绩效评价,全面强化财政运行监督,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孙志刚要求,要在“六个着力”上下功夫,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系统推进、分步实施,力争早出成果、早出效益。

一是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的针对性。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完整的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即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增强政府预算的完整性、统一性。从目前财政管理情况看,虽然实行了综合预算,但还有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未纳入预算管理。社会保障预算还没有完全建立。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中,土地出让收入还没有纳入进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刚刚起步。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加紧健全完善预算体系。在这个基础上,优化支出结构,创新支出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的有效性。预算编制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龙头”。首先,要编好预算。按照“科学、严谨、细致、准确”的要求,细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标准体系。完善项目库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快建立重大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机制,使项目预算做到实、细、准。其次,要执行好预算。预算的执行管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操作精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财政管理水平的高低。要科学合理安排支出,切实提高财政支出进度的均衡性。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式,加快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进度。加强监督,扩大监控范围,全面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不断增强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三是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的严密性。主要是加强“三个过程”管理,使之环环相扣。要加强收入过程管理,当前尤其是要通过财税部门的协同配合,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将预算外管理的所有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加强支出过程管理,将各类财政性资金和所有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加强监督过程的管理,强化财政事前和事中监督,建立健全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中的监督机制。

四是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的创新性。积极开展预算项目评审论证。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管理。依法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化阳光采购平台。积极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今年,我省选择了2个市、10个县开展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省级也选择了16个重大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这项工作要抓好,抓出成效,逐步推开。

五是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的规范性。主要是要从依法理财、健全管理制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三个方面用力。要强化法制观念,严格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税收政策,依法理财治税。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适应公共财政体系要求的财政

规章制度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

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大力推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是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的持续性。财政基层基础工作,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石。要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加强财政基础业务管理,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财政预算执行和政策落实的成效如何,最终都体现在基层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我们要加强基层管理,尤其是加强县乡财政条件和能力建设。以“金财工程”为抓手,加快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流程通畅、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应用安全的一体化管理系统,支撑和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第三篇:六规范推进财政管理精细化[本站推荐]

六规范推进财政管理精细化

**财政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财政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规范财政收支,预算管理到位。**财政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非税收入纳入预算体系,逐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通过编制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透明度。按照财政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科学划分收入、支出功能和支出经济分类,每年科学测算公用经费等预算定额标准,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严格分开,进一步优化收支结构,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财政预算通过综合分析经济预期增长和政策性增减因素情况,协同税务部门确定税收收入计划,根据预算单位近3年非税收入情况,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足额安排部门预算计划。

规范资金流转,制度体系到位。为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规范化管理,制定了《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审批制度》、《局机关内部控制制度》、《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工作程序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大数额资金安排必须集体讨论决定,行政经费指标的管理和审批,必须按照年初市人代会批准的支出预算,经主管股室分配后将指标下达到各单位。资金拨付由主管股室制定全年经费拨款计划,按计划由业务股室开具“经费拨款计划单”,报主管局长审批后,由预算股审核予以拨款。任何一项资金审批、下拨都必须做到有理有据,手续完备,责任到人。

规范平台运行,信息建设到位。不断加快信息化软硬件建设,财政内网实现了与全省各级财政的互联互通。启用网络办公系统,实现网上公文管理、资料查询,实现公文管理无纸化办公。启用财政、人民银行、专业支行等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实现国库支付拨款系统网络的有效联接,进行实时管理,数据共享,对下达的预算指标,上报用款额度,由代理银行垫支,再进行清算资金、会计核算程序。

规范理财方式,创新改革到位。推行行政公务消费“瘦身”,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改革先行一步,共有112个单位、1131名工作人员参加车改,通过实行“领导干部分档、一般干部定额补贴,按月补贴到人,包干使用,节约归己,超支自负”的办法,根据职务、级别共9个等次领交通补贴费。正式启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纳入核算中心核算的预算单位共计149个账户,通过核算中心进行“零余额账户”管理的预算单位共计105个,逐步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财政资金通过该体系直接拨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启动工资统发系统,对财政统发工资人员进行指纹识别管理。

规范财经秩序,财政监督到位。通过开展财政资金检查活动,加强预算执行全过程监管,严把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各个关口和财政收支各个环节,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

严格按预算支出,硬化预算约束。加强罚没票据、收费票据管理,加大非税收入检查力度。加强会计执法和建账监管,强化会计管理。严格执行《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试行办法》和《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评审工作程序(试行)》,完成财政投入专项资金项目预、决(结)算评审工作,为政府节约了大量资金。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成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登记,积极参与资产整合和运营。

规范目标考核,队伍建设到位。近年来,财政局多任领导逐年修改完善股室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将财政各项工作梳理归集到考核项目中,以目标考核为主线,贯穿财政整体工作中。将目标考核和各项工作量化分值,另设置精神文明创建、学习培训、招商引资、宣传工作、争取资金、各项文字综合材料报送、财政期刊宣传发行、民主测评等项加分项目适当加分,实行总分突破100分不封顶。年终设置文明股室标兵、文明服务窗口、文明职工标兵、争取资金实绩突出奖、优秀信息员、省财政厅“三优”评选获奖、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表现突出奖等并予以奖励,财政队伍建设有了抓手。

第四篇:湖北省应城市财政局着力推进财政管理“十个全覆盖”

叶丽萍 李波

今年以来,应城市财政局认真贯彻中央、湖北省关于源头治腐的一系列会议精神,按照“点上突破、线上延伸、面上拓展、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围绕构建“公共财政”,以推进和深化财政改革与管理为重点,把反腐倡廉“十个全覆盖”工作与财政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立足财政职能,结合具体工作,开展财政系统“十个全覆盖”工作。

一是坚持抓探索,推进部门预算管理全覆盖。切实加大综合预算编制力度,严格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将单位所有的收入、支出全部在部门预算中完整反映。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对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追加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做到年初有预算,年中有检查,年底有决算。2010年,市直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单位157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达8.8亿元,覆盖面达到100%。

二是坚持抓延伸,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全覆盖。按照“完善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的要求,经过精心组织,精心运作,成功地实现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纵向延伸到乡镇、横向延伸到二级单位,建立了财政局域网、城域网和信息网,实现了财政资金“五直达”,即税收收入直达国库、非税收入直达专户、干部工资直达个人账户、专项资金直达项目、公益经费直达服务中心,实现了国库集中收付全覆盖。

三是坚持抓拓展,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全覆盖。从“源头控收”着手,认真清理收费罚款项目,加强财政性票据资格审批电子政务管理和票据发放服务流程管理。从创新征管方式着手,建立健全非税收入收缴系统,全面推行“单位开单、

银行代收、财政统管”征管模式, 2010年,市直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单位139户,收费项目443项,涵盖了全市所有执收执罚单位。

四是坚持抓完善,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全覆盖。 围绕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力度,着力提升采购规模和效率。今年,共有157个单位编制了政府采购预算,预算编制面达到100%。完成政府采购金额7873万元,同比增长15.4%,节约资金1095万元,节约率12.2%。

五是坚持抓代理,推进农村“三资”管理全覆盖。对全市417个行政村全面实行“三资”监管代理制度,依托原“双代管”中心建立起17个代理服务中心,实行电算化管理,负责各村资金、资产、资源使用、运作、开发等情况的审核、指导、监督,并进行账务处理,规范村级资产、资金、资源的管理。

六是坚持抓服务,推进乡镇行政服务网络体系全覆盖。近年来,全市17个乡镇办财政所受托建立高标准的便民服务中心,将乡镇财政、计生、民政等部门纳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实行一条龙服务。设立城镇低保、社会救助、军人优抚、计划生育、法律服务、会计代理、养老保险、劳务征管、科技咨询等九个服务窗口,严格做到服务内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政策依据、服务电话、岗位职责“六公开”, 让老百姓享受到便捷、高效服务。

七是坚持抓公开,推进财政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全覆盖。办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及时上网更新党务、政务和三农政策信息。今年以来,共公开财政专项资金24项,金额 20578万元,涉及410463人(户)、710个项目,发布各类政务信息226条。全市共设置84个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查询点,并深入村组开展流动查询,实现了市、镇、村、农户查询点“全覆盖”。

八是坚持抓规范,推进财政资金监管全覆盖。积极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各项财政性资金项目、涉农补贴资金及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挪用,确保每笔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强资金安全管理。严格实行5级审批机制,在每个环节内部,均设有审批岗,由管理股室股长审批。严格实行“分开管理、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国库印鉴管理办法,增强资金调度透明度,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

九是坚持抓预防,推进财政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全覆盖。按照“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的原则,重点围绕“八查”,即查预算管理权、政府采购权、资产管理权、财政监督权、会计行政许可权、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权、专项资金管理权、内部事务管理权,全员查找,全面梳理。全局共排查风险点227个,制定《财政局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方案》,形成“靠改革理财,按规矩办事”的机制。

十是坚持抓宣传,推进财政廉洁教育全覆盖。把财政系统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与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开辟廉政文化宣传专栏,突出先进思想和廉政文化内涵,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即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单位、进家庭、进住点村、进招商引资企业、进服务对象,引导财政干部依法理财、廉洁理财、服务兴财,自觉增强廉洁意识。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财政局

第五篇: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朱娜

部门预算改革是构建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重要内容。在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我处一直致力于积极、稳妥地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注重预算管理由粗放向细化转变,由随意向规范转变,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着力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当前,全省125家省直单位、14个市州和绝大部分的县市区都已全面推行了部门预算,改革范围不断扩大,编制方法日益科学,工作流程逐渐规范,运行机制日臻完善,走出了一条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改革之路。

一、我省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实践

(一)推行综合预算,提高了预算的完整性

一是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改变过去资金分口管、预算分块编的模式,将部门所有的收支都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既包括预算内、外收支,又包括行政单位和其下属事业单位收支。二是提高了预算体系的完整性。从2008年起将政府性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纳入向人大的报告范围,着力构建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内的统一完整的预算体系。

(二)建立标准定额体系,提高了预算的公平性

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合理划分单位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在对省直单位进行分类分档的基础上,建立了公用经费标准定额体系,并推广至省直二级预算单位。按照“人员支出按政策、公用经费按标准”的原则,核定各部门基本支出,减少了预算安排的随意性,规范了预算分配制度,有效缓解了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

(三)实行项目库改革,提高了预算的有效性

2008年,我们全面启动了省本级项目库管理改革,改变项目随意报送的做法,将预算单位所有项目支出纳入项目库进行管理。以项目库方式实现项目的申报、排序和审核,对常年与跨年项目进行滚动管理。2009年进一步扩大项目库的应用范围,要求各处室的财政待分配资金也要编制项目预算,实行动态化管理。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科学有效、管理规范的项目运行机制。

(四)完善编制流程,提高了预算的规范性

一是规范了编制程序。部门预算由基层编起、逐级汇总,严格实行“两上两下”的编报规程,并明确了预算编制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分工。二是强化了技术手段。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和预算指标管理软件,加强预算编制网络建设,以“信息化”促进“规范化”。三是完善了制度建设。陆续出台了省级基本支出管理、项目支出管理、预算指标管理、结余资金管理和预算编制工作考评办法等多部规范性文件,为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加强预算指标管理,提高了预算的约束性

一是建立了预算指标管理系统。改变各处室指标记账方法不一的局面,统一指标管理平台,并与部门预算、国库支付系统成功对接,实现了预算指标从源头到支出的“流水线式”的规范化管理。二是建立了预算执行进度通报制度。每月通报各处室指标下达情况,督促处室早分配、早登账、早拨付。三是规范了结余资金的管理。严格控制结余资金规模,并将结余资金纳入部门预算与当年安排资金统筹使用。2008年末省级结余资金遏制住了连年上涨的势头,实现了200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六)加强预算管理监督,提高了预算的透明性

一是实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双维度反映政府支出的具体用途,使

政府预算分类更加科学,数据更加细化,内容更加透明。二是扩大部门预算报送人大审议的范围。除安全厅外,所有省直单位预算均报送人大审议,以依法、依规、依程序的做法,促进预算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差距

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回顾与审视我省部门预算改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是预算内外资金统筹有待加强。有的部门将非税收入列入预算还只是数字上的简单合并,一部分非税收入仍是部门的“自留田”;二是编制方法改革力度有待加大。虽然我们在编制方法上有所进步,但是单位基数并未完全打破,利益格局仍然相对固化;三是预算年初到位率有待提高。一些部门存在层层分配、层层切块、层层预留机动的现象,部分专项资金没有细化到项目编入年初预算;四是预算刚性和约束有待强化。有的单位在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随意性较大,调整较多。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看,主要是我们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制度落实不够全面的问题,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三、下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措施

全面推进部门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做到“三个精细”:一是在收入预测上精谋细划,力争准确全面;二是在支出分配上精打细算,力争科学合理;三是在预算执行上精耕细作,力争严肃规范。具体来说,可以从“五个规范”着手,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一)规范综合预算,统筹公共资源

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既要坚决纠正将非税收入视同单位自有资金、“收支挂钩”的错误观念,又要防止“收支脱钩”后单位执收不力、非税短收的现象。推进非税收入与财政拨款的统筹使用,加强对各项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力度。

(二)规范基本支出,公平预算供给水平

1、建设一个数据库。利用部门预算系统升级的契机,对单位的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等情况摸底清查,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库中资料将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台车,而不是以往简单的一个汇总数,并实现间的动态管理。

2、完善一套标准体系。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公用经费标准定额体系。将标准定额体系与单位基础数据库相结合,可以为编足人员经费和编实公用经费提供准确依据。

3、建立一个大平台。建议加强横向联系,一是财政内部实现数据共享;二是财政与人事等部门数据共享,只需输入关键词,便可查询单位相关信息。

(三)规范项目支出,加强项目库管理

1、建立入库“闸门”。在项目入库时建立一道评审“闸门”,对入库项目进行严格的遴选、论证、审核和排序,加强重大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审。

2、规范库中项目。不断细化项目预算,明确每个项目的承担单位和具体内容;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定期清理项目库中已到期的项目;积极推动项目的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编制下年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探索“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考评”的项目管理机制。

(四)规范预算调整,强化预算约束力

1、“开前门”:提前结转资金。由于单位年初用款与当年预算批复存在时差,有些单位不熟悉或不愿意办理相关手续,致使“该用的不能用,不该用的被挪用”,其中基建结余问题尤为突出。为方便单位正常用款,我们将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在部门预算正式批复之前,提前结转基建结余资金,确保资金及时拨付。

2、“关后门”:改进技术手段。建议在国库集中支付软件中设立“支出类型”与“经济分类”的对应审核关系,优化程序,修补漏洞,从技术上杜绝资金挤占挪用的现象。

3、“堵旁门”:严格预算调整。建议完善预算执行中的调整手续,进一步规范单位的预算调整行为。同时,着手建立预算执行结果反馈机制,将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有机结合,防止预算、决算“两张皮”。

(五)规范结余资金,实行分类管理

将部门结余资金分为基本支出结余、专项支出结余及净结余三大类,区别对待、分类管理。部门申报当年预算时,对于基本支出结余,可以结转继续使用,但不得用于提高人员经费开支标准;对于专项支出结余,应结合项目进度情况主动统筹部分结余资金再申请增加预算;对于净结余资金,应将其全部作为本部门当年预算的首选来源。以此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减少结余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上一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研究下一篇:土方施工合同范本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