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养生心理学是中国文化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开展针对中国养生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一篇:养生文化论文范文

养生文化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分析

摘 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离不开自然,因此必须保持生态平衡。但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健康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各种城市病的困扰,亚健康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养生逐渐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园林是为了满足城市人民日常生活中对养生和自然的需求而发展的景观。本文主要对养生文化对园林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养生文化;园林设计;影响

引 言

在快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我国必须努力建设和谐发展。有研究表明,人类的健康受环境的影响远大于医药的影响。所以,养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养生文化的背景

园林不仅充当着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还能够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作为城市山林,园林还可使人淡泊清心,延年养性。作为大自然的缩影,其优雅的环境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在物质条件逐渐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园林作为一门纯粹为养生的艺术也更多地被提起。中国传统医学将人体的气血运化、经络、脏腑看作是一个小宇宙,认为和自然环境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养生主要是通过调节生理和心理来令它们符合自然界和人体的运行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身心健康。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设计园林式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2 养生文化的发展概述

传统的养生文化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是在广泛汲取了宇宙生成论、阴阳五行论等等传统理论体系而后形成的。中国古代养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巨大贡献,而且受到了世界医学的极度重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具有完整意义的中国古代生命科学,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生命生活的经验总结,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特色。在科技和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养生文化仍然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现代养生学作为一个前瞻性和边缘性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在数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基于生命观、人生观和对宇宙的认识,形成了独特的活动模式和丰富的思想意识。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人体能够有效地排除一切杂念,通过呼吸的调节和身心的放松,使人能够平心静气、恬静和谐,感受到一种脱离城市喧闹,回归山水之间,抛洒人间恩怨,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3 各类养生园林

3.1 保健型园林

保健型园林是以环境心理学和医学为指导,通过对筑物、植物和地形的运用,来营造可以维护和提高人們自我保健意识和身心健康的园林。

美国园艺疗法对保健型园林所下的定义为:园艺疗法是对有必要在其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其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方法。

园艺疗法主要是为了犯罪者、乱用药物者、智力低下者、精神病患者、高龄老人和残疾人开展园艺治疗而营造的具有特殊疗效的园林。

3.2 养生文化园

养生文化园是现代社会正在兴起的以养生为主题的新园林,运用道法自然的设计思想来结合了建筑、道路、地形和植物让人们参与各种各样有益的养生活动,把养生文化传达给大家。

4 养生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设计概况

我国的园林建设和养生文化的结合还处于发展初期。我国养生文化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医养生。我国养生园林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医疗机构和旅游部门的合作,主要以康复中心、饭店、著名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如北京香山饭店推出了中国美容术旅游、演练功法旅游、中医研修旅游等;庐山推出了各种(包括药膳、矿温泉浴、中药、太极拳、医疗保健操、针灸按摩、气功)的中医之旅和养生康复理疗;在北戴河风景名胜区,实施多种传统医疗措施,教授各种气功功法,气功养生康复旅游,就开辟了以服务海外人士和外国驻华人员及家属为主的国际气功养生康复旅游。在上海,可以参加养生保健讲座,参观中医学院,学习气功、按摩、中草药、针灸等方面的知识。在无锡,名医用中药方法为旅游者检查身体,检查保健治疗结果,传授保健知识,配置滋补品,并开中药处方,提出建议和注意事项;我国养生文化影响下的造园形式主要体现在环境养生和中医养生。通过在旅游中增加安排包括空气浴、日光浴、森林浴,以及滑雪、野营、漂流、游泳、采摘、垂钓、登山(登高),外加用膳在内的自然化健身的旅游方式,也是养生旅游的一种重要开发方式,游客通过旅游达到运动健身的效果。每年都有很多港澳台同胞和很多外国人来大陆参观学习、就医、洽谈中药材贸易和进行考察。中国传统健身方法、中药、中医、和中医新成就,已成为中国养生文化影响下的重要项目,在世界上广有影响。伴随大众养生时代的到来,中医养生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设计项目渐具规模并逐渐火热。学习太极拳、治疗脱发病、气功医疗、针刺麻醉、针灸等已成为养生旅游的热门活动。

5 在养生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设计

适宜养生文化造园的风景区主要是自然生态风景区,山岳、森林、海滨、盆地、草原等。养生文化造园中的资源,自然环境的科学养生机理养生文化造园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极强,对于预防疾病或康复疗养的人群,由于不同类型的风景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若选择不当,有可能适得其反。

草原环境中大量的负离子促进人生理功能旺盛,增强人体气管纤毛运动,对肺疾患者有特殊疗效。盆地湿度和气温适宜,海拔相对低,对肾脏病、贫血、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呼吸系统病、等慢性病的疗养适宜。沙浴和海水浴可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对过敏性皮肤病、真菌感染、皮炎、湿疹、均有疗效。海滨气候能够使人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大,提高人的交感神经的紧张度,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对内分泌功能有促进作用。紫外线帮助合成维生素D,促使血中钙和镁的含量上升,促进胃酸分泌和蛋白质代谢,增进甲状腺和性腺功能活跃,对哮喘病人、肺结核、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疗养作用明显。在千米以上的山岳自然环境中,丰富的臭氧含量和负离子可以使细胞维持正常的电状态,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有降低血压、催眠、镇静的作用,还可以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使人体代谢旺盛,凝血时间延长,心旷神怡,情绪高涨。天然的青霉素和营养物,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对于慢性疲劳症、失眠症和神经衰弱的恢复极为有效,还可提高人的消化功能和心脏功能,防治心脏病。森林环境的养生机理是指由于森林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富含杀菌消毒气体、过氧化氢、臭氧和氧气。

6 当今园林设计中生态养生的主要途径

园林养生,一方面,是对环境中物质(元气)、能量(元光)、信息(元音)的吸纳过程,由此探索自然界同人体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物质交换的新原理、新途径,很值得我们在养生中实践;另一方面是通过园林意境的创造、园艺景观使游客在游览参观中有所感悟,从而达到调摄情志、怡养心神的目的。生态养生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发展潜力、最环保的养生文化产品之一,其核心概念是在自然景色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通过开展各种适合养生的项目来达到休闲养生的目的,是养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国人对康体保健旅游产品需求和生态养生开发前景极为广阔,旅游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但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生态养生需要特定的环境和特殊的养生活动项目。生态养生是目前国际上最环保、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产品之一,其核心概念是在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通过生态旅游和养生旅游的有机结合,开展各种养生项目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山水造园中的生态养生以温泉、气候、森林、空气等媒介和自然资源为吸引力,以养生生活方式和养生教育、养生文化、和养生健体活动由此产生的养生文化者的空间位移活动。环境决定养生。俗话说:情随景变、触景生情。高山地区负离子数量多、空气污染小是过敏性鼻炎患者、糖尿病的最佳选择;高原地区气候干燥、日照丰富,是氣喘病患者、风湿性关节炎比较理想的养生旅游胜地;浪漫海滨碧海蓝天、风光秀丽,对偏头痛、贫血、神经衰弱等患者有一定的助疗效果。

7 结 语

旅游强调了对游客体验的服务,养生对应了文化消费的引导,生态表达了对环境的要求。养生园林是生态园林的一种类型,养生园林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旅游、生态和养生上。因此,应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养生园林的基础,养生项目的设施、经营管理、营销和教育作为养生园林的延伸,并体现经营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谦,徐峰.中外保健型园林的现状及比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04).

[2]张一奇,许卫良.中国古典园林的养生方法与思想[J].福建林业科技.2010(03).

[3]王行懿,罗言云.阴阳五行学说与园林植物种植初步研究[J].北方园艺.2010(16).

[4]林轶.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6).

作者:杨飞峙 李静

第二篇:扬中国文化精粹,开养生心理新篇

摘 要 养生心理学是中国文化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开展针对中国养生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专著,《中国养生心理学思想史》全面梳理了各个时期、各个流派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创造性建构了中式“生理—心理—自然—社会”整体养生模型和中国心理养生思想演化阶段模型,具体阐述了古今科学养生原则与方法。同时,该书具有四个特色:研究视角具有多样性与系统性,核心观点彰显经典性与原创性,结构体系突出完整性与严谨性,研究内容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 养生心理学;整体养生;养生方法

分类号 B84-0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6.008

当今社会,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增多,容易出现心理不适、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心理养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有不少人因缺乏正确的养生理论和方法,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如何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地进行心理养生,成为当下心理学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是世界心理卫生思想的发源地(陈永胜, 1996)。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养生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而且内容丰富,方法独特,效果闻名于世。“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养生模式是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思想的重要特点,不同流派对于该模式的论述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然而,以往研究成果中缺乏能够系统概括各个流派的整体养生思想的模型。所以,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中国心理养生思想中的科学内容,建构全面、系统且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整体养生模型,对于指导人们养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心理学对于心理卫生或心理养生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毕尔士(C.W. Beers)于1908年出版了《一颗失而复得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呼吁社会重视心理疾病的治疗(朱敬先, 2002),揭开了心理健康运动的大幕。此后,西方心理卫生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从关注精神病人待遇的改善到注意对精神疾病的预防;第二,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第三,从努力提高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升心理素质(王玲, 2012)。相比西方而言,中国心理卫生事业起步较晚。1933年,吴南轩在《旁观》杂志上发起《心理专号》,拉开了中国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帷幕(王蕴瑾, 陈巍, 2015)。1936年,章颐年出版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心理卫生教材——《心理卫生概论》(卓学仁, 陈巍, 2015)。近年来中国心理卫生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因过多借鉴西方研究范式和体系,很多成果并不能切合人们的实际需求。总体而言,研究基础还略显薄弱,研究成果也不够系统,这与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悠久历史不相匹配。养生心理学领域亟待一部系统、全面展现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心理养生思想的专著,以深度挖掘出科学养生方法,实现“为往圣继绝学”(张载语)之目的。

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应用心理学思想史研究丛书”之《中国养生心理学思想史》(汪凤炎, 2015)一书,是著者在《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汪凤炎, 2000)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也是著者在养生心理学领域近二十年来不断耕耘的结晶。本书通过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对中国心理养生思想作了细致的梳理、分析,详尽展现了自先秦至近现代,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诞生及演化轨迹,并系统而详细地建构出了包含七大心理养生观、七大心理养生原则及十大心理养生方法的中式“生理—心理—自然—社会”整体养生模型,凝聚了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精粹。综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1 研究视角具有多样性与系统性

中国文化中丰富的心理养生思想蕴含于各学派的观点之中,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该书采用了多重视角,系统地将其融合,从而能够有效地理清和把握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演变脉络。

(1)内在逻辑上遵循大心理学观的研究视角,外在结构上以当代心理卫生学的概念和体系为参照。大心理学观是一种多元视角的心理学观,主张凡是以个体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能达到科学描述、解释、揭示、预测或调控心理与行为目的的知识体系都可称作心理学(汪凤炎, 郑红, 2015)。该书一方面坚持大心理学观的研究视角,从而在研究范围上涵盖中国文化中所有典型的心理养生思想、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合理保留传统概念的同时,以心理卫生学的概念和体系为参照,既能恰当地界定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意义的概念,又能将这些浩如烟海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更好地与西方心理学界对话。

(2)将求同研究与求异研究相结合。以往该领域的学术成果多侧重求同研究,概括同一类型心理养生思想的主要观点。该书既注重求同研究,发掘不同时期不同流派间的相互影响和承继关系;也兼顾求异研究,参照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学科的成果,以及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发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心理养生思想的相异之处。这样一来,就能够深度概括出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整体特点。著者首先挖掘出先秦时期的道家、儒家、杂家、医家,秦汉至唐代时期的道家、道教、儒家、禅宗、医家,五代至明清时期的儒家、全真教、医家、养生家以及近现代的心理养生思想中蕴含的整体养生模式,并分别描述其特点;然后整合多家思想,建构出包含中国典型的养生观、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的中式“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养生模式。

2 核心观点彰显经典性与原创性

心理养生是个古老的话题,在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时,著者不仅准确把握了经典思想,而且合理提出了新观点。

2.1 经典性

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流派和文献众多,作者选择其中经典的流派和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各种思想的核心观点,使用了经典的表述方式,从而确保全书核心观点的经典性。该书所涉及的道家、儒家、杂家、医家,以及道教、全真教、禅宗等,都是在中国养生心理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流派,也是作为一部内容全面的中国心理养生思想著作必须要论及的流派;该书所列的参考文献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其中,丰富的中国古籍保证了文献的经典性,也增加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2 原创性

该书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了原创性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内涵的新界定。著者妥善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养生”的概念,提出心理养生思想是指“个体保养精神、心理方面的思想和个体运用心理手段来保养身体方面的思想”,其目的在于促进身心健康,以达长寿。著者还理清了心理养生思想与养生思想、心性修养思想、心理卫生学等相近概念间的界限。此外,著者首次将字形字义综合分析法(method of semantic and etymological analyses)应用于养生心理学领域,对揭示关键概念的本质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对特点的新概括。一方面,对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心理养生思想进行精准概括,系统梳理出各自的独特性和相互间的继承性;另一方面,建构出完整的中式整体养生模型。该模型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生理、心理、自然和社会在心理健康中的综合作用,有助于指导人们综合调理各方面的因素,形成整体养生观念。

第三,对演化过程的新划分。该书第一次明确划定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演化轨迹,包括起源时期(自中华大地上有人类开始起直至春秋前期为止)、创立与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第一次衰退和缓慢发展期(秦汉至唐代)、第二个重要发展期及其后的第二次衰退期(五代至1949年)、重生与第三个重要发展期(1949年起至今)。这一“双驼峰型”的演化轨迹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晰地掌握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演化趋势,对后来学者分阶段深度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 结构体系突出完整性与严谨性

当前已有诸多著作涉及对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介绍(如,陈永胜, 1996;王玲, 2012;杨鑫辉, 2014),也有论文对其中的某一思想进行理论思辨(如,景怀斌,2002)和实验验证(如,Zhan, Ren, Fan, & Luo, 2015)。但是这些成果或过于概括,或仅针对个别问题展开。《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汪凤炎, 2000)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养生心理学思想的专著(杨鑫辉, 2000),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该书未涉及近现代著名的心理养生家,如蒋维乔、丁瓒等人的思想成果。著者通过进一步补充和修订,形成了《中国养生心理学思想史》一书。该书在内在逻辑和外在结构上都更加具有完整性和严谨性。

在内在逻辑上,著者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处理生理、心理、自然和社会四因素与养生的关系是中国养生思想家试图解决的中心问题,不同流派因对此问题看法的侧重点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对各种心理养生思想进行评价和对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演化轨迹进行分析时,著者围绕“整体养生”这一核心观点,紧抓养生与四因素的关系,深度挖掘出了中国心理养生思想史固有的内在逻辑思想体系。

在外在形式上,该书以时间为主线,以不同的思想流派为辅线,系统介绍了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萌芽、产生与演变过程。(1)横向上,兼顾各个思想流派。儒释道以及医家对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论述诸多,以往研究多就这四家展开,而该书在此基础上还论述了道教、全真教、禅宗以及杂家的心理养生思想,概括出道教的“众术合修”、全真教的“性命双修”、禅宗的“养心为本”、养生家的“整体养生”等较容易被学者忽略,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养生观。(2)纵向上,兼顾传统与现代,以及传统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比如,书中介绍了道家养生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先秦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以养生,对后世影响巨大,但也因过于强调顺其自然,而存在轻养形、轻社会因素等缺点;秦汉至唐代道家深受先秦道家影响,并弥补其不足,提出了法天顺情以养生的观点。

4 研究内容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该书既具有科学读物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具有大众读物的通俗性和实用性。学者可以从此书中获取专业的学科知识,大众也可以从此书中习得实用的养生方法。该书主要有以下用途:

第一,作为学术著作,供心理养生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研读。该书兼述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心理养生思想,并首次系統地建构了中式整体养生模型,明确划分了中国心理养生思想演化阶段。可以说,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专著,值得心理养生领域专家和学者研究、收藏。

第二,作为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供心理养生课程的主讲教师以及对养生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使用。该书结构严谨,观点明确,内容科学,非常适合作为心理养生专业课程的教学用书。

第三,作为科普读物,供对心理养生感兴趣的各类读者阅读。当前市面上流行着大量的养生读物,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也有很多未经考证。该书可为读者提供科学的信息,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将博大精深的养生思想与心理学完美结合。此外,该书还详细阐述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养生方法。比如,在对气功的介绍中,著者分别介绍了儒、释、道、医等流派的气功养生法,特别是对养生家的六字诀、十六字诀、八段锦、十六段锦等的介绍,形象而具有操作性。此外,读者还可以学习到运动养形怡神法、饮食养形怡神法、顺时养性调神法、节制情欲法、早立尊生观念法、清静养神法、清净养心法、精神陶冶法、修养道德法等经典中式养生法。若是读者能按照书中所述,对这些心理养生方法掌握一二并勤加练习,必将能有效促进心理健康。

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专著,该书试图整合传统与近现代中国心理养生领域的主要思想成果,展现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全貌。但中国文化中的养生思想历史悠久、成果繁多,使得这项具有开创性的任务非常艰巨。所以,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中国近现代的心理养生成果的介绍较少,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近现代心理养生家中,本书仅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蒋维乔、丁瓒等人的思想观点。而缺少对于吴南轩、章颐年等其他近代心理养生家的观点的介绍。其次,该书介绍了诸多传统养心方法,诸如清净养心法、气功、节制情欲法等,著者虽从理论分析、实践经验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方面尽可能准确、全面地对其科学性进行了论证,但由于以往关于心理养生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这些方法对于调养身心的效果到底如何,尚无法量化。这既是该书存在的不足,也是当前养生心理学领域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未来可以使用严谨的实验方法来进行科学验证,从而实现去伪存真,达到传承与运用的目的。

总体而言,本书虽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中国养生心理学的研究者提供可靠的引导,为中国文化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还能够为建构中国文化特色心理健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该书值得仔细研读,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陈永胜(1996). 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景怀斌(2002). 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 心理学报, 34(3), 107-112.

汪凤炎(2000).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汪凤炎(2015). 中国养生心理学思想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汪凤炎, 郑红(2015). 中国文化心理学.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王玲(2012).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心理卫生.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王蕴瑾, 陈巍(2015). 破的由来事 先锋孰敢争——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领路人吴南轩. 心理技术与应用,3(1), 60-64.

杨鑫辉(2000). 序. 见汪凤炎.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pp.1-2).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鑫辉(2014). 杨鑫辉心理学文集(第二卷).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朱敬先(2002). 健康心理學:心理卫生.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卓学仁, 陈巍(2015).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失落”的中国现代心理学家章颐年. 心理技术与应用, 3(4), 57-62.

Zhan, J., Ren, J., Fan, J., & Luo, J.(2015). Distinctive effects of fear and sadness induction on anger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6), 1-12.

Key words: regimen psychology; the holistic regiment; regimen methods

作者:史娟

第三篇:以传统文化学视角论羌族养生思想

羌族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是羌医中周论,包括羌医中周论的哲学观点、羌医理论体系对正常人体和异常人体的认识,以及羌医中周论中有关养生预防、身心修养和康复治疗的独有原则与特色方法。羌族医学中周论是羌族养生文化的指导思想,也是弘扬、发扬羌族医药文化的理论根基。

养生康复的理论受到医学科学的监督与指导,体育养生亦是如此。羌族传统的导引与修养是羌族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养生与康复实践。羌医是指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中产生的一门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防治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独具特色、独成体系的医学科学;羌药是羌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所以,羌药包括但不限于羌族地区盛产的药物以及羌族人民常用的药物。羌医、羌药这两概念的文化学基础也是羌族医学理论体系,研究羌医药、羌族养生、文化不能脱离于这个理论体系。

一、中周论是羌族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羌医哲学中周論主要包括中气本原和五周变易论。物质有中与周,但均为气所构成。气可分阴阳,阴阳相吸、同性相斥是宇宙力量的本原。宇宙物质的本原是气,气是无限可分的,但在一定的时空内有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类似于现代科学概念里的波粒、量子。尽管万事万物都由气构成,但气极其细微,并不能由人所认识,所以一般人会认为气是无形的,视为“无”。无形之气可化有形之石,精石是构筑世界有形万物的基础。五周变易,指宇宙万物在阴阳吸斥之力作用下所引起的运动状态改变的表现形式。五周论,也称五石论、五系论,脱胎于传统的五行论,却无相生相克规律。羌人崇石,认为世界上一切有形物质皆由石所化生,白石是石之精华。石分五系,分别为黄赤青黑白;对应五行分别是:土火木水金;对应五数分别为四、六、八、十二、二十。四突(突,也称尖,即顶点)尖石,锐细入微,变化多端,可孕育稼穑,故属土,五名为象。六突长石,尖利有芒,性烈走窜,属火,五名为合;八突方石,平稳方正,如木之可塑,生长而久远,五名为荒;十二突圆石,其有二十面,圆润如滴,温和柔软,无处不在,故属水,五名为支;二十突宝石,其有十二面,十二为自然法数,天生原石,肃净高贵,清静无为,变化无穷,乃石中之尊,其色归白,五行属金,五名为廿——双十圆满,十全十美之意。

二、羌医中周思想文化认识下的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

羌医认为人体分为内中周和外中周。内中周包括中心元神和周身形体,都由无限可分的气构成,但它们外在表现形式不一样,前者无形后者有形。中心元神是周身的控制系统,溶入周身之中,但亦可于肉身凋亡之后独立脱离。人之周身,是指有形之体,包括四质、六脏腑,八官、十二管道(支道)和二十经脉(廿经)。总结如下表1所示。

四质也称四相或四象,五行中属土,包括气、血、精、津(羌语称为莫斯、萨、吉纳、滋),是构成人体组织基本的有形成分。六脏腑包括心和小肠、肝和胆、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心包络和三焦,五行中属火,是生命之火的根本原动力。羌医中通常所说的六脏学说并不是单指六脏,而是指与六脏结合相表里的六腑形成的六脏体系,其运化的后天水谷精微维持着生命之火,故属火。八官(也有学者称为八腑)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包括脑、脊、髓、骨、脉、蛋(男睾)、乳腺和女子胞。八官在五行中属木,具有生长条达的特性,滋养人体并储存精气。支表示十二,支道是指人体中的十二个管道体系,包括灵通道、脑髓道、感窍道、骨肉道、气息道、水液道、食物道、脉管道、肌肤道、腺道、卫体道和生殖道。廿经是指人体循行分布的二十条经脉,相类于中医里的正经与奇经之和,但不同的是二十经皆有络。

外中周理论认为,中是有形的人体本身,而外周则指附于人体周围的五个充满能量物质的热场,称为人五周、五周天、五光、五能等,是保护人体自身特别是中心元神的精微物质,由炁组成。炁是气的能量聚合体,尽管比气的体积大,但仍然极端细微,不能被人感知。如果说人的肉体是有形之体,那么五周天就是人的无形之体,也是人的构成部分,是客观的存在。五周天分别为土、火、木、水、金,环绕人体,与人体直接以“外经”(相对于体内二十经脉而言)连通。五周天分别与人体连通的外经数量多寡不一,土周天之外经有四,连通于四质;火周天之外经有六,连通于身体六脏腑;木周天外经有八,连通于八官;水周天之外经有十二,连通于十二管道(支道);金周天之外经有二十,连通于形体二十经络。五周天也与外界大自然相连接,可传递精微物质和能量。

三、羌医文化中周论点下影响身心健康因素的认识

病因大体分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内伤四食、内伤六邪、内伤八情、内伤十二瘀、内生二十虚。

内伤四食包括过饥、过饱、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内伤六邪是因为气机失调、运行失和而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异常产生的类似风、寒、热、湿、燥、火的病理状态。内伤八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和恶八种情志以超过调节范围的刺激而导致的人自身接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进而引发疾病。十二瘀是指血或津液郁结于人体十二管道导致廿道系统不通畅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瘀血、痰饮、结石、癥积、痞块和骨疽等,既是病中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二十虚是指人体二十经络功能状态低下的表现,如胎弱多因任脉虚,体劳多成脾经虚,神劳常致心经虚,房劳易成肾经虚,等等。外因主要有四伤、六淫、八疫、十二虫、二十毒。四伤是指力损伤、热冷伤、铁器伤和虫兽伤。六淫是指风(昔比沃蒙)、寒(么呗)、暑热(莫尔唉迪)、湿(也称水湿雨,资木尔唉尼)、燥(干么斯)、火(摸格阿)六种外感病邪,例如自然界的阴寒雨露水湿之气侵袭机体而致外水病。八疫是指八种常见的疫疠之气,包括鼠疫、霍乱、天花、麻疹、伤寒、疟疾、痢疾和脑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十二虫是指常见的十二种寄生虫包括伏虫、蛔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蛲虫、蛊虫、阴虫和疥螨等导致的寄生虫病。二十毒包括石毒(射线)、烟毒(CO)、铅毒、汞毒、蛇毒、蕈毒、酒毒、食毒、水毒、湿毒、火毒、疮毒、胎毒、梅毒、淋毒、丹毒、风毒、虫毒、兽毒、药邪之毒。

病机包括元神病机和周身病机,周身病机分为内周身病机和外周身病机。内周身病机包括四质失常、六脏腑病机、八官病机、支道(十二管道)病机和廿经病机。外周身病机则指人与自然界相通的外经出现了堵塞,土、火、木、水、金五大周天的功能出现了混乱。人之内外周身不畅通,功能不协调,不能达到天人合一,是为周(周身)天(宇宙)之过。

四、养生、预防和康复的文化思想

(一)养生预防与身心修養的原则与方法

中周理论的养生原则包括:注重中神,形神兼修;保养周身,脾肾共济;强调周天,顺应自然。基本的方法有悟道修德、清静养神、调摄情绪、起居有常、劳逸有度、节欲保精、饮食得当、运动适宜、亲近自然等。预防的中心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做法的关键是中神有意识、有信念,强化有形周身,修养周天潜能。对于调摄中神尤为重要,因为它同时也是有形之周身和无形之周天的主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管视物角度如何不同,但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所以,无论是羌医,还是传统中医,在本质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康复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康复治疗的原则首先强调中心元神的作用,主张加强患者对治病的意识和意志。第二是补充和调理气血精津四质,包括补气养血填精益津、调理气机血运、固精、祛水湿化痰饮等,扶正以祛邪;第三是调理六脏腑八器官,根据病情缓急确定治标治本之优先或同治,调整脏器阴阳平衡;第四是通调支道与廿经,维持周身条达舒畅;第五是调整外周天与自然的和谐,治疗讲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治法上,羌医有许多独特的治法,如羌医骨科手法(压部捂)、醋坛熏蒸法(箕夸波尔)、羊皮疗法(波尔得)、打通杆(娃柳知)等。

羌族民间的中周论是羌族养生的基本理论,其中有许多与中医理论相通的地方,这是因为在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体系的传统医学理论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没有必要非要标新立异而臆造异论、画蛇添足。再说,中医也是凝结多民族智慧而共同缔造的结晶,其中必然吸收了包括羌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所以,并不能说哪些文化是中医,哪些是羌医;同一种文化思想,放在中医体系里是中医理论,而放在羌医体系里则便是羌医理论。

(1.四川省阿坝师范学院;2.四川省汶川县羌医医院;3.字道零壹贰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2013年度课题(项目编号:QXJ1301);阿坝师范学院2014年专项基金课题(项目编号:JY14-02);四川省羌学学会、阿坝师范学院羌医药研究所资助项目(项目编号:ZZ04-1601)的研究成果。

作者:徐飞 刘通 刘建钊 王莉

上一篇:通信电缆论文范文下一篇:评估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