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寻求正确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加强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相关锻炼。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体育课“比赛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实施原则和具体操作程序。

第一篇: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

初中篮球课运用比赛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摘 要 篮球作为三大球之一,因为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能夠同时适应较多人的运动需求,因此一直都是人们体育运动项目中最受欢迎的选择之一。长期进行篮球运动,可以增强学生们的体质,强身健体,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因此需要加强对初中生篮球教学的重视程度。本文基于比赛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将从比赛教学法在初中篮球课中的运用情况出发,探讨当前篮球课使用中影响比赛教学法开展的各项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初中 篮球 比赛 教学

一、比赛教学法在篮球课中运用的重要作用

(一)了解比赛规则

在比赛中学习篮球规则极其重要,对于运动员和教师来说,无论是参加篮球比赛还是观看篮球比赛,都必须了解篮球比赛的相关规则。特别是将比赛教学方法应用于学校篮球比赛时,教师首先要掌握基本篮球规则,以便在比赛过程中避免犯错误,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了解比赛规则是中学篮球课的前提条件,也是比赛教学法得到有效应用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篮球比赛的规则,并运用这些规则。

(二)合理使用技能和规则

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要有效促进学生篮球水平的提高,必须教会学生在比赛时灵活应用技巧和规则。由于篮球非常具有对抗性,通过比赛进行教学有助于加强和提高篮球技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技能情况进行培训,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可以相互指导,共同提高,通过团队内部的团结协作,让学生向其他成员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篮球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赛教学法在学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竞赛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情绪得到改善,培训将使学生更好地合作。由于篮球比赛的强烈对抗,在比赛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因素,如身体冲突和语言攻击。这时,老师可以引导纠正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以便它形成一个健康竞争。

二、当前篮球课中比赛教学法的运用情况

(一)比赛教学法的使用频率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比赛法在体育篮球课运用的过程中频率是较低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是示范法、分解法以及讲解法和纠错法,比赛法这种教学方法使用频率较低。因为目前初中生的篮球课程较少。同时体育课程在设置的时候主要是以理论为主,夹杂一些示范性的动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忽略教学环节较为复杂的游戏法和比赛法。

(二)比赛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目前比赛教学法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比赛基本知识、身体练习以及比赛技能这三个方面,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教学内容是比赛基本知识,而占据最少比例的是比赛战术的教学。因为在初中篮球课程中,受到初中课程的影响,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以理论为基础。同时,因为初中篮球课专业程度并不是很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比赛教学法的过程中,比赛战术和比赛技能知识的讲解相对较少。

(三)比赛教学法的执行态度

调查之后发现,目前很多体育教师对于比赛教学法的执行态度大多数是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4%的教师认为在篮球课程中运用比赛教学法是具有必要的。可以看出当前教师对于在篮球课程中运用比赛教学法的执行态度整体上来说还是不尽如人意的。

三、初中篮球课中比赛教学法运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安排不合理

篮球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会受到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篮球教师课程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发挥。从学校层面上来说,学校会在不同的阶段对篮球教师课程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自己也会根据教学年级的差别进行教学。家长对篮球这门学科保持什么样的看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会对教师的篮球课程能力发展产生间接的影响。从社会层面上来说,社会舆论对篮球学科的看法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观念,最后会慢慢的渗透到篮球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中去,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造成干扰。这些现象导致最为普遍和负面影响最多的结果就是造成了教师教学的选择性,他们会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来选择不同模式的教学,会在主观上让教师产生懈怠的心理,因此也就很容易造成教学效果的两极化。

(二)对学生缺乏评价机制

现有的考核标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升学率以及成绩进行的,但是这只能代表某一个方面意义上的教师的课程能力。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教学结果是具有很多不同的形式的,比如说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培养了学生身体素质、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些都应该是教学考核结果中的重要方面,去除这些方面而仅仅对成绩进行考核,使得目前的考核体系表现出较为单薄的特点。

(三)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影响

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数量与质量角度来说篮球场地并不多,很多学校存在人多框少的情况,不能满足多个班级同时上篮球课。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加大一些投资,给想要学习篮球的同学足够的场地需要。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篮球的器材需要,最起码要满足上课时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促进初中篮球课比赛教学法运用的对策

(一)领导及学校对篮球运动加大重视

学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有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义务,为此,学校应该要主动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进行篮球运动的场所和环境,积极的开展一些和篮球有关的运动或者是学科,在学术和实践中多方位的促进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篮球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要从学校的现实情况出发,通过对篮球运动参与人数、参与频率、设施需求等多个因素进行确切的考察之后,从学校的资金中适当的拨出一部分用于购买篮球设备。针对学校内篮球运动场地不足或者是设施不全的问题,学校也可以尝试将这一问题反馈给当地的政府或者是教育机构,积极的寻求他们的帮助。

(二)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从内心激发出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因此,可以结合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在学校或者班级内适当的举办一些篮球赛事的方式,一方面释放课业压力,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体育热情,并且在实际的赛事中使用比赛教学法,让他们更加地理解篮球知识与篮球竞赛实践之间的关系,从而能进一步加强比赛教学法的实际运用程度。在运用比赛教学法的过程中,为他们讲解战术、技能以及协作的方法,让比赛教学法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进一步放开教学资源限制

前文提到,在篮球运动中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受到诸多的限制,同时要照顾不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改善,最为主要的方式就是学校根据中学生篮球运动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分级推进的模式来估算不同时期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提前做好财务预算。同时建立一套奖励体系,对那些品行兼优的学生给予篮球、运动鞋、运动服等使用权等,鼓励家庭条件有限的学生发展自己的篮球运动爱好。

(四)提升教师教授篮球运动的专业技能

提升教师篮球运动的专业技能可以从两个角度实现。第一,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不仅要对教师的文化课程和基本素养进行考察,尤其要考察他们的篮球运动实际能力和教学的基本技能,要严格提高篮球教师的准入门槛。另外,在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篮球教学技能之外,还应该要求教师也具备相应的沟通技能、互动技能,能够更好的实施篮球教学。第二,学校方面应该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促进篮球教师专业技能的进步,做好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工作。

针对比赛教学法的发展来说,首先需要提升教师对于比赛教学法的认识,要充分的理解比赛教学法的重要作用,了解比赛教学法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比赛教学法对于发展学生篮球知识与技能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还需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积极的使用比赛教学法进行教学,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要改变以往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局面,让篮球课程真正的活跃起来,把教学的主场交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空间。最后,教学在运用比赛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联系实践教学的动态要求和比赛教学法的理论发展,将两者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立体化的比赛教学环境。

五、总结

从当前初中篮球课现状中可以看出,比赛教学法在篮球课中运用和普及程度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初中体育课程重视程度的不足。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篮球等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会得到进一步的凸显,以比赛教学法为代表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该得到重视和推广,才能更好的促進初中生身体素质与体育运动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军.篮球教学中比赛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8(19):149.

[2]李立道.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运动,2018(02):84-85.

作者:蔡晓雯

第二篇:小学体育比赛式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寻求正确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加强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相关锻炼。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体育课“比赛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实施原则和具体操作程序。

关键词:小学体育;“比赛式”;基本思想;实施原则;操作程序

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更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推向前台,还学习权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乐学兴趣,让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发挥。比赛式教学模式是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比赛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更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进入小学阶段后,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开展一定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既单调又枯燥,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方法的兴趣不浓,给体育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推向前台,还学习权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让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发挥。为此,我们设计了比赛式教学模式,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比赛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1.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突出地表现在具有主动学习、能动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积极创新的精神。

比赛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构建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2.让学生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其鱼,不知授其渔”,学会学习是现代学习的一种新观念,较之于传统的注重手段意义的学习,现代学习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要求学习者逐步进入“会学”的境界。所谓会学,不仅是指学习者要善于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及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要能使自身的学习活动切合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心理能力,能够对学习过程作切合实际的操作,既有明确的目标,又能构造出趋向于目标的步骤。运用某种学习方法的过程就是一个显示会学的过程。

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会学习首要的就是要学习者能够自如地开展自学。比赛式教学模式提供学生自学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模式所规定的教学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的,使学生的思维领域不断扩大,潜力得以更大的发挥。

3.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互助

竞争体现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是指学生们在课堂里充分展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照优胜标准而使自己超过对手的过程,只有当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时才会发生学生之间的竞争:一是学生们在课堂里有共同争夺的目标;二是学生们必须争夺同一个对象;三是争夺的结果必使一方获胜。课堂里的人际竞争能激发个人的努力,提高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缩小个人能力与成绩之间的差距,提高学习效率。竟争也能使学生较好地发现自己尚未显示出来的潜力和局限性,有助于自觉地克服某些不良人格特征。竞争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注意向竞争对手学习,使集体生活朝气勃勃、充满生机。

合作互助就是学生们为共同目的在课堂里一起学习或完成各项任务。学生解决新的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假设,学生间合作常常要胜过个人的努力,学生间合作讨论而形成一致的意见便更有效。其次合作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对尚无定论的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可以开阔眼界,激发思考,促使学生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合作也能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最后,学生之间的合作还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比赛式教学模式中的竞争是激烈的,但它同时也注中重在合作基础上的竟争。学生之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既培养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又加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生存。

三、比赛式教学模式实验原则

1.教学目标个性化原则

教学目标既是认识、技能、身心素质,由此建构学生的主体性个性结构,培养自主性、竞争性、使用性、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2.教学过程学习化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育活动以交往为中介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化的过程。教师不可能直接教会学生,而只能教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本质是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教学过程的学习化。

3.教学关系民主化原则

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师生关系,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在师生互动合作中开发增值教学合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机制。

4.教学组织形式整合性原则

构建一个由教师全班教学、小组合作竞争学习、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竞争、合作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育潜能。

5.教学风格创造性原则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化的教育艺术、学习指导策略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目标的设计指导,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成果的评价,都要承认差异性,包括多样性,珍视独特性,鼓励创造性。

四、在一节课中,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堂中学生灵活的分成不同的练习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为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实践过程中,比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增强了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发展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赛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郭建红

第三篇:从优质课比赛管窥高中语文文本教学

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直是一个能让高中语文教师切磋、学习、提高的平台,无论何地、何种级别的优质课大赛,其评价标准都是语文新课改的风向标。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分标准“教学过程”一项的表述为:“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优化。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这里明确表明了让学生回归文本、体悟文本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语文优质课由“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热闹逐渐走向“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朴实。

一、由“浅度阅读”到“深度挖掘”

虽然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对文本的阅读,但由于优质课比赛是一种展示课,比较关注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以及学生的参与活动,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能更好地展示教师个人风采,或者为了让课堂更活跃更流畅,授课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回避难点,或设置很多学生张嘴就能答出的浅层次问题,或大量引入教师个体情感体验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

另外,很长一段时间内,优质课比赛也比较关注课堂的创新性,课外拓展甚至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亮点。从内容上讲,既然是课外拓展,在定位时就有游离文本的嫌疑;从课堂结构来讲,它是课堂的结尾,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要出奇制胜赢得评委与听课老师青睐的重任。这就可能造成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过于求新求异而与挖掘文本的方向渐行渐远。

但是,现在语文优质课评价越来越看重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是否恰当、深入。以2011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为例,《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授课教师沉稳大方,循循善诱,其个人魅力征服了很多听课教师。但后来评课时,提到这节课重在教“是什么”,而忽略了教“怎么写”。文本挖掘上没有注意品味这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这节课在品味语言方面的缺失成了一个重要的失分点。

再如讲授《归园田居》的教师比较年轻,虽然大赛经验不足,因为紧张而说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但评委给出了当天的最高分。除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设置的问题是紧紧围绕文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如:“作者笔下的园田生活是怎样的?”“他是如何描写田园生活的?请找出一些句子分析。”(教师提示:可从景物特点和手法的角度切入分析)“请任选一两个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另一位教师教授《六国论》,在品读课文体悟情感环节中运用“批注”方式引领学生分析文本的做法也广受好评。

优质课比赛已经由注重教师个人魅力展示,转为更看重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任何背离语言文字而言他的热闹都是浮华的,走进文字静静地阅读,细细地品味,深入地品鉴才是当今语文课堂的本色。

二、摒弃过多的课堂预设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思考。

有许多优质课,课堂教学还是比较注重形式的,课上常常有集体朗诵、个体朗诵、单独提问、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形式的运用,课堂是否有学生活动似乎被认为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否高,学生主体地位是否突出的重要标志。其实,很多学生并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很多问题都是教师预设好的,学生不过是教师的合作者甚至配合者。课堂容易成为教师自己的表演台,而很少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得。一节课下来,热闹是教师的,学生收获有限。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设问题进行,被牵着鼻子走,但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对文本独立思考的机会,理解的困难之处都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仍以2011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为例。在这次比赛中,不管生本设计是否恰当,教师都在努力关注学生听懂没有,理解没有,掌握没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极枯燥的文章,但这节课却获得了89.625的高分,其中一个精彩的环节就是当学生对第二段的归属争论不休时,教师先把这个问题搁置,先引导学生对后几段进行研读,让学生把握了文意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前面的问题。教师这种搁置争议、杀回马枪的做法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不是根据自己的课堂预设生硬地往自己的备课方向引导。相反《望海潮》一课,在学生对文意理解发生分歧时,教师没有因势利导,而是草草几句概括后又拉回到了自己的授课流程中,缺少机智的课堂生成,让很多听课教师为之惋惜。

现在的很多教学都是学案教学,学案是把双刃剑,可以明确学习重点,但也容易把课上得僵化。理想的课堂,不但有针对文本主线预设的关键性问题,还要抓住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于无疑处生疑。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深入文本,个性化阅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慧迸发生成的课堂才是真正精彩的课堂。

三、摒弃多媒体使用上的赘余

多媒体走入课堂以来,曾有一段时间,大量的声光影充斥了课堂。特别是在教学大赛的课堂上,很多教师的主要精力不是在教材和学生上,而是一股脑地倾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如2005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中,《边城》导语使用伴随优美音乐的多媒体画面,《雷雨》有多媒体人物对话,《孔孟》有孟子诞辰的新闻短片,《林黛玉进贾府》听了《枉凝眉》的曲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放了电影片段……不胜枚举。

但是,新课改走过这些年,大量的多媒体运用已经成为败笔。2011年的河南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中,38节课里,选用影视片段的不超过5节,以图片、视频的视觉享受代替耐心品读文本自身之美的方式方法已经被摒弃。课件要求美观大方,质朴实用,真正为教学服务。这显示出教师日臻成熟的心态。

的确,影像资料中的画面或许是精彩的,悦耳的音乐或许是让人陶醉的,但那绝不是文本语言本身的魅力所在。画面一旦定格,语言中传达的无限可能性变成了确定性,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了唯一的哈姆雷特,对语言的品析、鉴赏、联想和重构也不复存在了。而另外一些课,多媒体只是成了黑板的替代品。由于提前制作而不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机更改内容,这些多媒体课件反而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罪魁,限制了课堂的生成。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永远无法离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教学,是最容易走向虚浮的,最容易沦为肤浅的表演课。语文课堂必须以服务学生的语言学习为中心,而不是让学生远离语言。只有深入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挖掘文本意蕴,让学生体味到语言魅力的教师,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师。

最本真的美是真正打动人心的美;当师生都静静地沉浸在美丽的语言中,用心灵来交流的时候,任何的喧嚣都是一种打扰。繁华落尽,返璞归真,这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更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458030)

作者:贾燕

上一篇:眼视光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