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实习报告范文

2022-05-27

实习阶段必然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你必然会有很多的感想,通过实习日记的方式把每天的感想和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及时记录下来吧!这对于我们回顾实习阶段,进行实习总结具有很大的帮助。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华工实习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华工实习报告范文

金工实习报告(华工)

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理工科院校大多数专业学生进行工程训练、学习工艺知识、培养工程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操作,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素质。

时间过得很快,两周的金工实习一下子就过去了。在这期间,我们实习了模具钣金、数控车、钳工、电火花、快速成型、模具设计、焊接以及表面处理。

9月27号,金工实习第一天,上午上完英语上机课后,十点半我们到工程训练中心接受金工实习安全教育。通过这节课,我对金工实习有了初步认识,也对实习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有了初步了解。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下午两点半,我们第一次戴上了实习证,正式开始这次的金工实习。第一节课是模具钣金,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块金属片,要求我们照着桌子上的图纸把它打造成一个手机架。刚开始看着老师讲解示范时那熟练的操作,我想这个应该很简单吧。但是当我自己开始动手做时才知道剪金属片确实不像剪纸那样简单,想剪直线总是剪着剪着就把线给剪歪了;而那些小圆角我更是剪了很久才算勉强把它们剪出来。我们在那里又磨又敲又锤的,一直到下午五点多才终于把作品完成。看着自己做出来的第一件作品,虽然做得不是很好看,但内心还是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接下来几天国庆放假,到10月8号才继续我们的实习。第二个工种是数控车。早上点完名后先让我们看了数控车的简单介绍和操作说明,然后老师就带我们到机器前实地操作。我们只需要在控制面板上面输入指令,数控车就可以自动把零件加工出来。这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大减轻工人的工作量,同时又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下午是加工课后习题里的一个零件,我们先要利用之前学过的工程制图知识读懂零件图,然后再根据加工工艺要求编写出加工程序。只可惜为了节约材料,我们只能让机器照着程序在那里空转,而没能真正把零件加工出来。

9号是钳工,那天早上到实习地点听老师讲完操作方法后,我们开始到工具箱找出各种工具,然后去材料箱拿材料。去到材料箱一看,吓了一跳,都是一米多长的大铁棒。我从材料箱随便挑了一根铁棒出来,夹到台虎钳上开始用锉刀把一个端面磨平。由于是第一次做,没什么经验,磨了很久把端面磨光滑了,用角尺一量却发现端面一边高一边低。没办法,只好继续磨,不断调整锉刀,时不时用角尺检验一下,终于慢慢把它磨平了。磨平后就该开始锯了,由于我们做的是一个厚度为11mmM12螺母,所以要先从铁棒上锯下大概12mm的长度。由于害怕锯的时候误差太大,我在棒上量了13mm开始锯,结果锯下来后发现误差比我想象的小很多,导致我必须把多出来的大约2mm铁棒磨掉 。比别人多了一倍的工作量啊!不过还好,由于有了第一个端面的经验,这次磨得比较快,而且注意了防止出现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但做完这个,我发现时间已经快到11点了。

我赶紧按图纸画线,然后照着画出来的线把铁棒一边一边地慢慢磨成正六边形——早上先磨了一个面,下午又磨了另外五个面。磨完六边形再按图纸修倒角,整个过程几乎都是体力活,车间里面充满了锉刀磨在铁棒上的摩擦声。还好之后的打孔是用机器打的,不然真得累死。不过看着那个被我用锉刀磨得烫手的铁块变成一个手工打造的螺母时,内心的激动让我忘记了这一天的劳累。和前一天的数控车相比,这一天的工作不但累人而且生产效率很低,感觉仿佛回到了清朝晚期一样。

但这天的收获却不少。虽然钳工主要属于体力活,但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经验的重要性,正是由于没有经验,才导致我刚开始时的失误,让我既浪费了时间有多浪费了体力。看着手上那个刚磨出来的螺母,我突然觉得我们人生不也是这样吗?要想成为有用之材,就要经过不断的磨砺,始终不放弃,始终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前进。

接下来金工实习进入第二周,周一下午要上英语课,只剩半天进行电火花实习,主要是听老师讲解基本原理。知道了电火花是利用工具电极和工件电极间脉冲放电时的电腐蚀作用进行加工的一种工艺方法,它能实现用“软”的材料加工“硬”的工件的目的。由于只有一台设备,所以实践只能分组轮流进行,每个组打印一个图案。大部分时间是在做题,应该算比较枯燥的半天,所以希望学校以后能增加一些设备。

周二上CAD快速成型,上午主要是了解如何使用solidwords软件制作三维图形。老师要求我们自己设计出一个产品,然后再写出创意说明就可以了。由于软件不熟悉,所以我只设计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多功能头盔。那天下午去了解快速成型的立体打印机,听老师讲解如何选择各种模具,选择什么方法把样品做出来,印象不浅的是那些立体打印机的材料都价格不菲,动不动就上十万。

周三是到机加工车间了解模具设计,主要是听老师介绍一些主流的模具设计软件,老师还挑选了其中的几个有代表性的,进行示范性的操作,他操作时仿佛与软件心灵相通,黑色屏幕在他鼠标的指挥下变幻出各种复杂而美妙的图形,不到半个小时,一个足球模型出现了,真是令我们艳羡不已。老师很随和,他告诉我们以前他是如何拼命地学习,拼命地汲取知识,再如何拼命地学习这些软件的,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脱颖而出,取得成功的。真有一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

接下来的焊接是很有趣的工种。我们戴上手套脚套、拿上面具,全副武装地看完老师的示范后就开始分组自己练习电弧焊。刚开始我们连点火都有些困难,焊条总是粘到铁板上,但尝试了几次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火花四溅的景象,真的很兴奋。之后我们又练了几次,在练习中不断摸索操作技巧,到最后我们还完成了一份作业——把两根铁棒焊到一起。自我感觉焊得还不错。

周五考完试后继续进行最后一个工种表面处理实习。最初我看到这个名字时完全想不出它究竟是要我们做什么,到那里听了老师的讲解后发现这是我们第一次有机会在实习中展示我们的创意,所以很兴奋。我一下子就来了灵感,马上就在脑海里构思出了我要做的作品。然后我认认真真地按着实习步骤操作,每一步都不敢马虎,因为只要有一点点的失误都可能毁了整件作品。从除油、阳极氧化、烘干、染色、上蜡到描图、腐蚀、清洗、除蜡,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着自己的创意一点一点的呈现在作品上,真的很有成就感。最后我还花三块钱买了有机玻璃自己加装上去,准备带回家送给我的妈妈。

随着最后一个工种学习的结束,金工实习也就结束了。回想起实习的第一天,

仿佛一切就在昨天发生,有思考操作程序时的沉默,有探索方法失败时的失落,也有看到作品的喜悦与成就感。就像军训,大学就只有这么一次金工实习。在这次实习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学生空有理论的危险性。原本都是我们大学生抱着高高在上的姿态看那些工人,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再也没了骄傲的资本——他们确实做的比我们要好。我们确实缺少实践训练和经验。所以,在这次金工实习中,我们都尽最大努力,认真、耐心地上班,希望可以更多地提高实践能力。实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验,它还培养了我们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作风。我们学到了很多书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它使我们懂得观察生活,勇于探究生活,也为我们多方面去认识和了解生活提供了一个契机。

对实习中心的建议:我们这次只实习了八个工种,像电火花实习还是分组进行的,所以有一些工种没能实习到。我希望实习中心能够多增加一些设备,同时给我们更多的实习时间,好让所有同学都能尽可能尝试更多的工种。

第二篇:华工金工实习报告

为期2周的金工实习就这么告一段落,想想这2周,过的实在很快,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学就已经过了``````所以我写下了这篇实习报告,算是对自己过去2周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作个记录吧``````

还记得开始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就学习了工业安全这个项目,看到那么多真实的工业安全事故让我们对接下来2周的“噩梦”简直不敢想象,如果真的不幸在这里实习的时候出点什么事故或者真的就象影片里的一样就那样“英年早逝”的话,那不是``````我们大家都为此捏了一把汗。“虽然实习中是会有一点危险,毕竟我们接触的都是那些多多少少有些危险性的机器,在高转速高压力的情况下稍微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危险事故的,然而只要我们按照操作规范以及老师的指导来做的话是不会出现以外的``````”听完老师的介绍我们总算可以稍微放心一点,第一天就在这样的忐忑夹杂兴奋的情绪中过去了``````

第二天是我们两周的实习中最让我感兴趣的——锻造(其实我们都叫打铁)。初次去那个热加工工厂着实让我们吓了一跳:黑黑的什么都看的不清楚,而且那里很破旧的样子,跟那些老电影里的工厂简直是一个样,让我怀疑时光是否倒退了还是我自己还没有睡醒(后来才知道那个地方不是我们实习的车间,而是华工的一个热加工工厂)。当我们去到实习车间的时候老师已经一脸和蔼的站在那里等我们了“你们是来锻造实习的是吧?车间在这边,过来吧。”老师边说着边招呼着我们去车间参观,边开始介绍起我们的实习内容——打铁,当然少不了还有我们的工具——空气锤。我们的当天的任务就是把一根80mm长,25mm直径的圆形铁棒打成一个20mm厚的六边形。听起来很简单是吧?我开始时也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一个六边形嘛,我一上午就打完啦,还用的着一天时间?!所以我都不以为意``````听完老师的讲解之后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铁匠生涯,说实话,当那块红色的铁段从那个电炉里拿出来的时候我确实有点担心:这么高温度的东西万一不小心掉了碰到人怎么办?(不过还好大家都比较认真,没出什么事故)接着米兰小铁匠的歌声就飘扬在我们的实习车间了,“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一首悦耳的打铁之歌,呵呵。但是打铁虽然说是简单,但是要打成型却没那么简单,我们从上午打到下午也打的不是很符合规格要求,还好后来老师过来指导我们,才把那个零件打出来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都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下来回去留念。第二天的实习,带着一点累和十分的满足与自豪:我们是新一代打铁匠!

模具那个实习也是我觉得印象较为深刻的,用沙子砌出零件的外形然后就可以用来灌注铁水铸成我们需要的零件。说是很简单,而且历史也很悠久――从商朝就有了这种铸造技艺(之前很多青铜铸件都是用这种方法铸成的)。老师用沙子和简单的工具三下五除二,一下子就把那个模具铸出来了,让我们也是信心满满的跃跃欲试。但是当我们自己亲自上场的时候才发现:怎么老师说的那套是骗人的?我们好像也是按照老师的方法来做,但是那个铸件怎么做还是有点问题,要么一不小心就这边倒沙,要么那边的形状老是看着不顺眼``````只好硬着头皮一步步地重做了一次之后才发现:原来在做的过程种有些东西是自己不小心没有做好的,有时候是那个沙子没有盅实,有时候是那个隔型沙没有放好。累了一天,总算拿了个A+,也算是这一天的最大安慰吧。(不过实在是太累了,因为整天都是蹲在地上的啊)

最累的实习当属钳工!!!我发誓!!!我们p6的刚好是最后一天最累――钳工!将一段铁棒锯下11mm之后再将其加工成一个10mm厚的六边形螺母。然而那个螺母我是怎么磨都磨不平。磨不平也就罢了,后来我还把那个尺寸弄错,本来应该19mm的宽度我留下了22mm,结果等我发现时候已经没有多少时间给我修整自己的工件。但是不修改也不行啊!所以最后的时间我几乎以光速在磨那个工件,简直磨的日月无光天昏地暗,那阵势不亚于大战在即的肃杀或是两军交战的“血腥”(那时候简直是磨红了眼睛``````)令我遗憾的是:最终的零件还是不符合规格。所以钳工是我整个实习中最遗憾的一个。

实习一天接一天,每天都有不同的实习内容,加工中心,汽车知识,磨床齿轮,模具CAD``````,每天都让我们学到不同的知识:首先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了解了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其次在工程材料主要成形加工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上,具有初步的独立操作技能。第三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四这次实习,让我们明白做事要认真小心细致,不得有半点马虎。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坚强不屈的本质,不到最后一秒决不放弃的毅力!第五培养和锻炼了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国家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最后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老师对我们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制订了学生实习守则,同时加强清理机床场地、遵守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对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实习除了收获了知识,开拓了眼界之外,也还是有些许遗憾的:比如因为实习时间有限,有些实习工种我们没有机会接触啦(比如我本人对那个化学加工就非常感兴趣啦,可惜没有机会去实习,所以一直很遗憾);还有一些实习过程中会有一些自己的成品,虽然不一定很好看或者很符合要求,但是那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我们会希望能够有机会保留自己的劳动结晶,但是几乎所有的实习成品都不能带离实习车间,所以这个也是个遗憾;其他的我个人的建议是希望实习时候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自由设计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实习过程也就会更加有吸引力咯。

第三篇:华工导师介绍

邓孟仁 冯江

郭昊栩

郭谦

郭卫宏

黄骏

姜文艺

蒋涛

李晋

李文红 梁海岫

林家奕

林燕

刘宇波

陆琦

罗建河

罗卫星

孟建民

孟庆林

缪军

倪阳

潘莹

邱坚珍

施瑛 寿劲秋

孙一民

汤朝晖

唐孝祥

陶郅

汪奋强

王国光

王红卫

王静

王扬

吴桂宁

吴硕贤

肖大威

肖旻

肖毅强

杨勐

杨晓川

张春阳

张磊

张宇峰

赵立华

赵越喆

郑力鹏

周毅刚

朱小雷

朱亦民

寿劲秋 梁海岫 罗建河 杨

燕 黄

骏 郭昊栩 邓孟仁姜文艺

罗卫星

刘宇波 王

扬 李文红

姓 名:施瑛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1974.05 职 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最后学位:硕士

学习简历:

1995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获得建筑学学士

2001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获硕士学位

在职博士

工作简历:

1995年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任教;

广东省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主持;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成员

社会兼职: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成员 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历史建筑与街区的保护和更新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城市“三旧改造”中基于紧缩城市理论的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广东省农业厅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岭南乡村建设研究中心” 基地项目《岭南特色乡村建设标准研究》、建设部规划司项目《优秀近现代建筑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规章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汉民系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岭南汉民系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度研究》等项目。

静姓 名: 王静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1976年9月

职 称:先上岗教授

最后学位:博士

学习简历

1999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

2002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

2006年7月,清华大学博士毕业

工作简历

2006年7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

社会兼职

建筑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绿色建筑/绿色评估/生态规划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参编《绿色建筑评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008.01 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当代大学校园集约发展的适应性策略研究”(项目编号:50778073,主持人:何镜堂,2008-2010),参与人。

联系方式:13751872712

邮箱:wj99@scut.edu.cn

姓 名:邱坚珍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1968年8月

职 称:高级建筑师,硕导

专业资格: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最后学位:博士

学习简历

1986~1990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8~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90年~1995年 广州空军勘察设计院工作,参与及主持一系列包括医院、办公楼、机场航站楼、营房等各种类型项目的建筑设计,并曾在全军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及三等奖。

1995年~1998年 广东省注建设计所任主任建筑师,主持几十项包括商业、办公、住宅区、学校、文化中心、综合厂区等大、中型建筑项目的设计工作。 2008年~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任高级建筑师。

社会兼职

研究方向

建筑声学设计与研究;观演文化建筑设计与研究;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族乐器声功率测定与民族音乐厅堂音质评价》的主要参与者,为课题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式测试以及现场调研工作。基金课题关于民族音乐和乐器的研究不仅在我国是开创性的工作,其成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在建筑声学研究和设计领域中有一定的基础与积累。已主持或参与完成了一批剧院、综合性厅堂、体育场馆以及专业视听室等的建筑声学设计与研究工作,并主持完成其中部分项目的装修设计工作;主持完成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包括消声室、混响室、隔声室、听音室以及相关配套空间)的建筑及室内设计工作。

目前为止,已在国际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多篇被E.I.及SCI收录。

电子邮件:jzqiu@scut.edu.cn qjianzhen@gmail.com 通讯地址:广州,五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510640)

周毅刚

姓 名: 周毅刚 性 别: 男 职 称:副教授,硕导 最后学位:博士(博士后)

学习简历

1998年7月,华中理工大学本科毕业

200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

工作简历

2005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后研究

2007年7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

社会兼职 研究方向 城市形态、建筑历史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联系方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邮编:510640 邮箱:171888@qq.com

李 晋

李晋,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学习、工作经历

1989-1993: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专业,工学学士;

1993-1997:长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1997-2000: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研究所,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大空间公共建筑、体育馆研究方向),建筑学硕士;

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

2000-2008: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讲师

2008-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三年级年级主持 兴华人才科研团队中的骨干教师;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绿色建筑与技术实验室成

员。 社会兼职

中国绿色建筑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公共建筑,大空间建筑研究。设计大空间建筑多项: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广州大学称广东药学院体育场;重庆工学院体育馆;广东国际展览中心。参与设计江苏省吴江市体育馆。结合研究领域主讲《建筑

设计与结构选型》课程。

可持续建筑研究。当代生态意义上的建筑研究方法与一般意义上的产生了明显的区别,使设计从以往的以“形态——功能”为单一目标转变为以“形态——功能”和“环境——资源”并重的双重目标。结合亚热带气候特点,研究遮阳、自然通风、隔热等被动降温技术与建筑创作的协同性,调整建筑的建构方法以适应被动技术的运用,使其发挥最大效果,力求达到净化环境、降低能耗的目标。主持该领域基金: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亚热带大空间建筑与自然通风技术的协同模式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生态技术与亚热带建筑形态的建构方法研究》。参研相关基金: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自由申请基金《亚热带大空间公共建筑的被动设计模式研究》,第一参加人,子项目负责人;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湿热地区绿色建筑试验模块体系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湿热气候区(亚热带)绿色建筑集成技术研究》,子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炎热地区遮阳对热环境调节机理研究》,参加人。

建筑获奖

[1]东莞莞城英文实验学校设计获2005年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第二获奖人 [2]江苏吴江市体育馆设计获2005年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第三获奖人

[3] 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获2009年第五届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赛优秀奖,第二获奖人

[4] 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获2009年广东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第三获奖人 [5] 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获2009年全国优秀建筑勘察设计三等奖,第三获奖人

[6]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教学区(广东药学院体育馆,即2010年广州亚运会排球比赛馆;广东药学院体育场,即2010年广州亚运会足球训练场)获2006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第八获奖人

论文著述

在核心期刊、全国学术会议发表三十多篇学术论文,代表论文有

[1] 李晋,肖毅强. 基于自然通风的体育馆空间形态模式研究. 南京2010 BEST-CN 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成立50 周年纪念学术会议论文集

[2] 李晋,闫晓逢. 体育馆的非对称形态与室内自然通风. 华中建筑[J].2010.2 [3] 李晋. 体育馆的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J].2008.2.43-47 [4] 郭卫宏,李晋. 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多功能体育馆.建筑学报.2008.3.41-45 [5] 何镜堂,郭卫宏,李晋. 与环境、气候的积极对话——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构思. 城市建

筑.2006.3.16-19 [6] 李晋.被动形态模式设计.新建筑.2007.1.34-37 [7] 李晋,张汉斌. 与场地、地形的积极对话.建筑学报.2006.8.41-43 [8] 李晋,孟庆林.大空间建筑被动形态模式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6.50-55 [9] 李晋,刘德明.大空间建筑的形式创作规律初探.华中建筑.2000.12

Email:liharbin@126.com 通信地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教研室(510640)

电话:020-22236588 传真:020-22236588

朱亦民教育经历

1983~1987: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工学学士

1999~2002: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The Berlage Institute in Rotterdam),建筑学硕士 工作经历:

1987~1997: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土建室,建筑师

1999:法国欧博建筑事务所(深圳),建筑师

2003~:与Pier-Vittorio Aureli共同创办道格玛建筑工作室(DOGMA Architects)

2004~: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

社会兼职

研究方向

林家奕 研究方向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特别在高层、超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设计、办公楼设计、旧老建筑改扩建、别墅区规划设计以及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方面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深入的理论探讨,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有关论文多篇。

肖大威

肖大威教授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和建筑设计创作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现任建设部全国高等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建筑》编委、《城市与建筑》编委、广东省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城市科学委员会副会长、广州市建设科技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有“岭南生态办公建筑研究”、“岭南地域生态建筑文化研究”、“岭南城镇规划”、“城市滨水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生态健康住区规划”等。主持过两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全国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编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主持的建筑设计项目“白云区政府办公楼”获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主持的规划项目“中南民航空管局从化培训中心”获广东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主持的“中山市古镇广场规划”获广东省优秀规划设计优秀奖。主要参加的“广州市琶洲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肖大威教授多次在国内大型规划设计竞赛中夺标,主持过大小几十个建筑创作项目、十余项城镇总体规划、十几项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项目,其中有办公楼、体育馆、影剧院、宾馆、医院;城镇总体规划、城市中心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滨水区规划与城市设计,以及大学、实验中学、居住区、工业科技园规划等。

张春阳

研究方向

开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医疗建筑设计两个研究领域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方面,主要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主讲“城市景观”“旧城改造”等本科、研究生课程。先后参加和主持的项目有:“广东省飞来峡水库库区总体规划”;“广东惠州大亚湾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规划”;“广东塘厦镇城镇风貌体系规划”“广州先烈路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等;“广东省海上运动基地规划设计(专业负责人)”项目获广东省城市规划优秀设计二等奖。发表多篇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论文。

在医疗建筑设计研究方面,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研究方向 岭南地域建筑设计, 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工程项目业绩:曾担任广州中山大学地学楼、广州东铁路新客站及广九直通车新客站、广州地铁一号线广州东站、佛山丽日豪庭住宅区、佛山宾馆营业楼等大中型工程项目的项目主持和建筑总负责人。近年来参加了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馆、新疆哈密回王府、广东潮州饶宗颐学术馆、广东中山泮庐山庄等建筑与园林景观设计。1984—85年间赴西藏参加援藏工程的山南地区泽当饭店设计获1987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地铁广州东站设计获1999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佛山丽日豪庭住宅区获2003年第三届詹天佑中国土木工程大奖,佛山宾馆营业楼设计获2005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广东潮州饶宗颐学术馆获2007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新疆哈密回王府一期工程获2007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谦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环境的保存与发展。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多次获国际、国内竞赛奖项,其中“从化广裕祠修复设计”获得了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是我国首次获得的文化遗产保护奖最高奖,参与写作的《中国民居建筑》获得了国家图书一等奖,曾获日本《新建筑》杂志社举办的《都市空间再生计划》国际竞赛佳作奖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民系民居与现代村镇居住模式研究》、《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与实践》,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岭南近代建筑美学研究》主要参加人。

主持完成横向项目多项,其中有“广州市番禺沙湾古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广州市六榕寺扩建规划”、“广州市中山路万木草堂复建项目设计”、“广州市北京路复建项目设计”等。近年来,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20余篇。

肖毅强

研究方向

绿色建筑,建筑建构技术研究,生态景观建筑研究。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1997年-1999年国家公派往德国进修,主修生态建构设计和城市设计。回国后与德国相关研究和设计机构保持长期学术交流联系。2001年,与德国环保技术交流中心等机构合作,成立绿色联盟“Greenalliance”组织,本人为主要发起人之一。旨在推动生态设计技术上的中德国际合作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平台。

2003年12月,参加深圳举行的“中德绿色环保技术国际研讨会”并会议发言。2005年3月,参加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大会”,作会议发言《中国城市公共建设中的“生态”愿望和技术缺失》。

2007年创建“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实验室”并任主任,系统开展绿色建筑相关研究。

2008年主持协办“德中同行”系列活动,协助组织德国“节能建筑与规划”、竹材建筑等展览。

2008年10月主持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基金会“手牵手”儿童早期教育计划——西北贫困地区幼儿园设计咨询项目,致力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幼儿设施设计与研究。

系统整理和挖掘岭南早期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节能设计策略与思想,发表关于岭南现代建筑创作“技术理性”思想研究的文章3篇。在设计实践项目中探讨当代技术背景下的建筑表皮设计的气候适应策略。

近五年,主持在研科研项目15 项。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译著有《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完成规划设计项目数十项。

研究方向

绿色建筑与景观,城市公共建筑规划设计研究,专攻酒店建筑、行政办公建筑、观演建筑等方面研究。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多项,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两项;与他人合编教材一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对商业综合体、酒店建筑设计有丰富经验,在长期实践中,与多家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法国雅高集团、美国希尔顿酒店集团等)沟通合作,完成项目定位和设计,熟悉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标准和要求。

朱小雷研究方向: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老年人居环境;校园与文化观演建筑;环境行为研究与建筑设计。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主要著作:《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在《建筑学报》、《城市规划》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被EI收录3篇。科技成果:“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及应用研究”(第二完成人)获2011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2项。作为主要设计人完成了广州大学新校区演艺中心;广州大学新校区教学实验楼、工程楼组团;广州芳村区珠江沿岸(下市涌——鹤洞大桥)景观整治规划;遵义会议中心;东莞职教城;柳州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珠海歌剧院国际竞赛方案(优秀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广州萝岗区综合医院等重要工程项目。曾获广州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和广州市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三等奖。

吴桂宁 研究方向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科研项目:曾完成北京亚运会拳击馆、韶关风度广场、惠州建行综合楼、韶关建行综合楼、潮州银都花园综合楼、云浮银宇大厦、番禺莱茵花园等项目的设计。近年主要关注于不同尺度下之设计对象描述方法研究,具体应用于基于控制的城市设计成果框架建构、城市中心区设计、建筑与环境一体化设计等,主持完成105国道顺德段景观控制规划暨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珠海市淇澳岛风貌规划、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顺德市德胜新区中心广场城市设计、韶关市城市广场设计、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南进场路两侧地块详细规划、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广州市文德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江西萍钢厂前街区规划暨建筑设计、广州奥林匹克体育公园规划、广西北海新行政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三亚亚龙湾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深圳大工业区城市形态与设计导则编制研究、广东始兴新行政中心规划暨建筑设计、海口秀英大道沿路整治与周边地区城市设计、海口海秀西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等。

教研项目:曾主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与教学框架建构工作,完成“建筑设计基础”省重点课程建设、“建筑设计基础”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广东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研究项目)、建筑设计基础CAI(广东省“五个一百工程”建设项目)等教学项目研究。

发表论著:发表“学科交叉在建筑学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走向理性与方法--一种针对设计启蒙的教学体系”、“中国传统建筑的思维考证”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珠海市淇澳岛风貌规划”等论文十余篇,编著“建筑设计资料集10--银行建筑构造”、“全国著名高校建筑系学生优秀作品选”(共四卷)、建筑设计基础讲义等。

获奖项目:北京亚运会拳击馆设计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委优秀设计二等奖、北京市优秀设计三等奖;教研项目“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获97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一等奖和校级一等奖; 1998年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称号;2000年获同济大学陈同周建筑教育奖。

王国光

研究方向

长期致力于城市公共建筑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研究,专攻法院建筑、行政办公建筑设计及人居环境理论。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已完成发表了有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及编写专著《图解西方当代建筑史》一本,参与编制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外遮阳》。论文先后在《建筑学报》、《新建筑>、《华中建筑》、《时代建筑》、《北京规划建设》、《南方建筑》等多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参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亚热带地区建筑被动蒸发冷却技术” 研究,粤港重大科技项目--广东省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湿热地区微气候调节与设计” 研究。完成的主要项目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新会市人民法院、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方案)、温州市永嘉县人民法院(方案)、温州市永嘉县城旧城改造规划、温州市财政局.地税局合建办公大楼(国际竞赛中标实施)、温州市国际金融中心(方案)、温州市规划展示中心及规划综合楼(国际竞赛中标实施)、温州市国税局高层宿舍楼(中标实施)、遵义市“忆江南”居住区规划设计、青海“城南绿洲”居住区规划设计、深汕高速公路惠来服务区(建成),柳州市响水河大型住区规划、揭阳市商业步行街设计(建成)、广州市越秀上下街保护与更新概念性规划、韶关市仁化县石塘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韶关市石塘镇镇区重点地段保护规划及城市设计、南京云锦博物馆方案设计。先后获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广东省规划设计银奖、广东省优秀建筑创作奖(第一名)

王国光教授多次出国,先后考察过韩国、日本、东南亚及西欧、北欧和南欧的城市与建筑,并多次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获奖。 电话号码:020-87112365 电子邮件: wgg999@126.com

称:教授 副总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职

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受教育经历:

1978~198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建筑学专业

获学士学位 1982~1985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建筑学专业

获硕士学位

1998.9~1998.12 首批入选中法政府学术交流计划《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 项目,赴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工程部进修。 主要设计成果奖:

1.珠海机场旅客航站楼,航管楼

获2000全国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2.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获2004全国优秀工程银奖 获2005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 获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 3.惠州行政中心办公楼

获1998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4.福州大学逸夫科教馆 获第二届全国教育建筑优秀奖 5.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新闻中心 获2000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表扬奖 6.郑州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

获2003教育部校园规划设计一等奖 获2003年建设部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二等奖

获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第二次(2003)优秀建筑创作奖提名奖 7.郑州大学新校区理科系群

获2003年教育部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一等奖 获2003年建设部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二等奖

获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第二次(2003)优秀建筑创作奖提名奖 8.郑州大学新校区核心教学区

获2005教育部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二等奖 获2005河南省勘查设计创新奖一等奖 获2005机械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获2005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获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第三次(2005)优秀建筑创作奖提名奖

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 获2005教育部校园规划设计三等奖 10.南京河海大学图书馆

获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第二次(2003)优秀建筑创作奖提名奖

汤朝晖

教学情况

2003年7月获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现代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衔接。主持建筑工作室,以新锐建筑方案设计及有挑战性的建筑施工图为主要工作内容,与国外建筑师建立有良好的学术联系,并有接触了解国内外建筑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资讯的机会。

郭卫宏

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69年4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书记,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94年3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6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2008年12月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主要学术兼职有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南方建筑》编辑部副主任、城市可持续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广州市建设科技委建筑与规划专业专家等。2004年底获中国青年建筑师最高荣誉奖――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2005年入选《创作者自画像--中国青年建筑师•当代中国新作品》参加国际建协第22届世界建筑师大会;2006年入选《中国青年建筑师188》;2007年入选《中国当代杰出青年建筑师》。

长期从事现代建筑创作理论和实践研究,积极参加建筑设计的教学工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可持续创作道路,较完善地提出了“建筑创作系统论”。其主持和参与的50多项重要工程中有18个作品共获国家、省部级优秀设计奖40余项,其中国家银奖2项、铜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7项、詹天佑奖1项、建筑创作奖1项等。其主要代表作包括天津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潮人博物馆、中国(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馆、映秀震中纪念地、玉树博物馆、郑州城市展览馆、中国资本市场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药学院校区、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武汉大学文科区、四川大学文科区、广东药学院体育馆、东莞莞城市民广场、深圳保安区综合服务办公楼等等。近期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等建筑杂志上共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论文有《武汉大学文科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多功能体育馆》、《校园与山水共生――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规划设计》、《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五律协同对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启示》等。

杨晓川

、*研究方向:

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观演建筑、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交通建筑设计 *学术成果:

从事现代建筑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研究,积极参加建筑设计的教学工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可持续创作道路。其主持与参与的50多项重要工程中有12个作品共获国家、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5项,其中国家1项、省部级以上9项、建筑创作奖5项等。主要作品包括: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李宁体育馆、柳州游泳馆,天伦万怡酒店,金海湾五星级度假酒店、南宁翡翠园国家康居示范小区,广西祟左市行政中心,深圳市布吉综合客运枢纽,南宁市委党校,石龙火车站、南宁九洲国际大厦(310米超高层)佛山恒安瑞士大酒店(54层原佛山国际商业中心)等。先后在《建筑科学》、《新建筑》、《华中建筑》、《规划师》、《城市建筑》等各种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近40篇。

第四篇:华工-学科导论论文

学科导论课程论文

题目: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姓学专提业交班日

名 号 级 期

信工1班 2012年7月6日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前言

转眼之间已经大二了,四年的大学时光过去了一半。也许当初处于一点点的兴趣和迷迷糊糊的感觉选择了电信专业。经过大一大二,我也迷茫过,我也抱怨过,也曾后悔过来专业,但是现在的我多了一些理智,我相信我的选择没有错,我相信这是我想要的,我可以做好!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开始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学习方向,而不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因为,课本上的东西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将来的工作需求,也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上了这么久的学科导论课,也听了院长和几位教授的讲解,对于电信专业还是有了一些了解,不像刚刚进来的新生一样,无头苍蝇,到处摸索。对于自己的未来也开始思考、思索。虽然说不上是清晰,但也多少有了自己的方向。

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了一些轻描淡写的轮廓。虽然说不上清晰,但至少自己已经开始去关注。各种实习、各种招聘的消息成了我关注的重点,我会留心各种招聘的招聘条件,然后去衡量自己,是否满足,然后慢慢提升自己,去向目标靠近。

华南理工大学课程论文

一、浅谈电信专业的认识。

(1) 专业认识

本专业是一个电子与信息工程方面的宽口径专业,培养现代通信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中需要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此大类专业涵盖原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与电子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四个本科专业,主要围绕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与信息应用,从信息工程与电子工程两个课程模块方向设置课程,前者侧重上层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处理与通信等技术),后者侧重底层电子系统设计实现(包括物理电子、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等)。学生毕业后,可在通信行业、互联网行业、消费电子行业、家电行业、信息服务行业(包括商业、财税、金融等)企事业单位及各大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网络通信系统(电信无线网、电视网、互联网等)、信息处理系统、电子系统的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

(2)专业特色

本专业拥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数字信号处理、射频电路与天线)、2个国家特色专业(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信息及控制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电子信息类专业创业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依托我校通信与信息系统这一全国重点学科,强化数学和工程科学基础教育,通过全方位工程引导,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念的综合培养,半个多世纪以来,为我国,尤其是华南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了一大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骨干和高素质管理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在教育界与产业界都赢得了很高声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3)主干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微机系统与接口、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或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数字通信原理(或光电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网(或数字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计)

(4)专业要求

我们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包括生产实习和室内实验。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电信的发展方向比较广,我选择了技术路线。除了基本的课堂知识,我还会去拓展更多的课外学习;参加一些电子设计的竞赛,提高自己的动手创新能力。

二、我的职业发展方向

个人偏向于技术应用方面的设计;所以做项目负责或者电子工程师之类更技术有关,更专业有关的职业。我也曾经关注过师兄师姐们的招聘,也看到了相关职务招聘时需要的条件,自己也有在努力的去朝这些条件靠拢。

我希望可以先从技术入手,从底层让自己的基础过硬。先去从事一些项目的研究开发,从中积累经验,不断地开拓自己,学习更多的实践基础和经验;然后再从事项目负责人之类的工作,从大的方面去管理各种项目的开发,提供指导支持;最后在做管理层。

我觉得这种发展方式,虽然时间会很长,但是更贴近自己的专业,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对于电子设计,我有自己由衷的热爱,所以希望将来也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我知道以我现在的水平,离我的目标还很远,我也看过一些这方面名人的专记,与他们相比,我们差的更远。还剩下两年,这两年也许剩下可以让我利用的已经不多了,但是只要我一直努力下去,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

我觉得我需要具备以下的基本要求: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以

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同时需要更多地

华南理工大学课程论文

去拓展开外学习的知识;

(3)系统地掌握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具有电子线路与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等方面的基本

能力,增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更好的应对以后面对的问题;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

展动态,学会自我学习,而不局限于课本。

(6)掌握英语,能阅读本专业英文书籍,并有一定的英语口头和书面交

流能力。

这里的要求大部分知识基本达到,有些甚至没有达到,这就是我接下来两年对于自己规划的总方向。就是要不断地更具自己的方向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的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

除了课堂知识之外,我觉得我也需要去拓展更多的知识,现在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书本上很多知识已经跟不上潮流的发展了,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才能更好地去发现和完成自己工作。

三、课程建议

(1)从教学方法上,我感觉大家的互动太少了,每次都是那几个人在提问题,我觉得可能是这种方式不太好,不太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有些问题因为缺少互动,讲的不是非常的深入,既浪费时间,有是大家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损失。

(2)从教学内容上,我觉得可以在课前,由每个班组织,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内容。我觉得学科导论课更多的是给学生一个平台,去解决自己的困惑,这比讲解那么多的知识内容,来的实际多。

个人认为学科导论这门课程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大类招生的现实状况摆在了那里,而且电信作为华工的名牌专业,报这门课程的人数肯定不在少数。

当今社会,应届的高中毕业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不是特别注重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看你的这门课程是否热门,是否能够让他们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薪酬分丰厚的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工作。针对这种情况,也就意味着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是缺乏很多必要的认识的,有些在后来发现这门课程根本不适合自己,努力的人会努力去客服它,而懒散的人呢,则甘愿自暴自弃,4年下来一事无成,最后从事的行业也跟自己学的专业毫不相干,这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自己四年的宝贵时间,得不偿失。

因此,学科导论课就有了其存在的价值,应当坚持办下去,让新生能够对我们这门电子专业有充分的了解,同时给予足够的指导,帮助那些实在不适合在电子行业这条路上走的同学找到以后学习的方向以及动力。同时,在课程的内容上,我们可以在坚持已有的譬如介绍行业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看情况是否能够请到一些已经工作在第一线的师兄师姐来给我们介绍他们工作在第一线的经历和感受,分享他们的经验,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同时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更加注重某一方面的学习,从而也让自己也有机会再前线战斗。

总得来说,电子专业学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应当发挥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让自己得到以后在社会立足的能力,让自己的价值和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现。所以,大家在接下来的时间要加油!

第五篇:华工毕业论文规范

附件1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规范化要求

1.书写格式要求:用电脑打印,符合下列次序:

(1)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2)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3) 毕业设计(论文)评语;

(4) 内容摘要(400~600字(中文),中英文);

(5) 目录;

(6) 引言;

(7) 正文(理工类);

①选题背景;

②方案论证;

③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

④结果分析;

⑤结论或总结。

注:文科及其它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参照上述结构制定统一的正文结构规范。

(8) 参考文献(或资料);

(9) 附录;

(10)致谢。

2.目录中标明的页码必须与论文文本的页码相对应。

3.毕业设计(论文)正文:正文内容序号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1.1、1.

2、1.3、…;1.1.

1、1.1.2、1.1.

3、…1.2.1、1.2.

2、1.2.3、…1.3.1,

1.3.2,1.3.3、…;(1)、(2)、(3)、…。

(1)选题背景:说明本设计(论文)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论文)的指导思想。

(2)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

(3)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4)结果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

(5)结论或总结: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6)正文的格式要求如下:换章时必须换页,第一级标题用三号粗黑体,居中上下空一行,第二级标题用小三黑体,靠左上下空一行,第三级标题用四号黑体,靠左本身不空行,正文小四号字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图题及图中文字用5号宋体。

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标题用三号粗黑体,居中上下空一行,参考文献正文为五号宋体。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出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正文之后则应刊出参考文献,并列出只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

期刊——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书籍——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

5.附录:包括与论文有关的图表、计算机程序、运行结果,主要设备、仪器仪表的性指标和测试精度等。

6.致谢: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论文)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以及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应采用计算机打印成文。

8.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

9.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徒手画,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

10.译文要求:内容必须与课题(或专业内容)有联系,并说明出处,在期中(第11周)前完成。

11.份量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外文翻译不少于5千汉字(或2万印刷符),外文参考资料阅读量不少于5万印刷符。文科各专业的文献综述或读书心得必须单独书写,其字数应在3千汉字(文献综述)或2万汉字(读书心得)以上,要求与译文相同。

12. 毕业设计(论文)应单独装订成册,使用统一封面。

上一篇:花的芬芳散文范文下一篇:活动租车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