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及主要类型

2022-09-11

1 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

地质灾害是一种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区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分布广泛, 活动频繁, 危害严重, 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 0%以上, 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损失, 查清我国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 国土资源部从1 9 9 9年开始, 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县 (市) , 陆续部署开展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调查的重点是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6种地质灾害类型。据调查数据显示, 其中滑坡占灾害总数的51%;崩塌占17%;泥石占8%;地面塌陷占5%;地裂缝占3%;不稳定斜坡占16%。可以看出, 斜坡灾害 (崩、滑、流、不稳定斜坡) 是我国主要的的地质灾害类型。因此, 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2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征

2.1 滑坡

(1) 滑坡的规模。滑坡按滑体的体积大小, 分为巨型滑坡 (大于1000万m3) 、大型滑坡 (100~1000万m3) 、中型滑坡 (10~100万m3) 和小型滑坡 (小于10万m3) 。我国滑坡总体上以中小型为主, 小型滑坡在全国各地所占比例极高, 但相比较而言, 东南丘陵山区和东部山地小型滑坡所占的比例更高。而西北、西南和黄土高原区相对中型滑坡的比例较高。青藏高原区大型和巨型滑坡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2) 滑坡的类型:滑坡按物质成分可分为土质滑坡、岩质滑坡和碎块石土滑坡。在以往的滑坡点中, 以土质滑坡为主, 除东部山区外, 其他研究区土质滑坡所占比例极大。依次为西北地区占8 4.9%, 黄土高原区占72%, 东南地区占67.8%, 西南地区占67.1%, 青藏高原区占53%。东部山区岩质滑坡占本区滑坡总数的50.2%, 而在青藏高原区, 碎块石土滑坡占本区滑坡总数的31.5%。土质滑坡在各种规模的滑坡中, 都占到60%以上, 而岩质滑坡主要发生在巨型和大型滑坡中, 且随着滑坡规模的减小, 岩质滑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3) 滑坡与地形坡度:地形坡度直接影响到滑坡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对滑坡发生的原始地形坡度进行统计, 对今后的滑坡防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按照习惯, 将地形坡度分为5个等级进行统计。 (表1) 从总体上看, 滑坡多发育在坡度区间25°~40°。巨型滑坡和大型滑坡相对更加集中在10°~40°坡度区间。随着滑坡规模的减小, 发生的坡度区间逐渐上移, 小型滑坡在40°~60°区间也发育。 (4) 滑坡诱发因素:滑坡的诱发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气降雨和地震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 包括坡脚开挖和植被破坏等。据统计, 已调查的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暴雨诱发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0%。地震诱发的滑坡仅占滑坡总数的1%。一般为巨型滑坡、大型滑坡;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 以小型滑坡为主。

2.2 崩塌

(1) 崩塌规模。崩塌按崩塌体大小, 分为巨型崩塌 (大于100万m3) 、大型崩塌 (10~100万m3) 、中型崩塌 (1~10万m3) 和小型崩塌 (小于1万m3) 。从调查数据资料中分析, 崩塌总体上以小型为主。小型崩塌在全国务研究区所占比例极高。但相比较而言, 西北、西南和黄土高原区相对中型崩塌比例较高。青藏高原区大型和巨型崩塌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2) 崩塌类型。崩塌按物质成分可分为土质崩塌、岩质崩塌和碎块石土崩塌。在已调查的崩塌点中, 以土质崩塌为主。在东部、东南地区和黄土高原区土质崩塌所占比例依次为56.6%、70.73%和78.23%。西北、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区以岩质崩塌为主, 所占比例依次为80.36%、58.29%和47.62%。 (3) 崩塌与地形坡度:同样按5个等级 (0~10°、10~25°、25~40°、40~60°、60~90°) 进行统计。 (表1) 从总体上看, 崩塌多发育在坡度区间为60~90°, 然后依次为40~60°、0~10°、25~40°和10~25°。各种规模的崩塌在不同坡度等级中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4) 崩塌诱发因素。崩塌的诱发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气降雨和地震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 包括坡脚开挖和植被破坏等。据统计, 已调查的崩塌的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 暴雨诱发的崩塌占崩塌总数的81%。且在各种规模的崩塌中均为主要的崩塌诱发类型;地震诱发的崩塌仅占崩塌总数的1%, 一般发生在巨型崩塌中;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崩塌占崩塌总数的18%, 以中小型崩塌为主。

2.3 泥石流

(1) 泥石流规模:泥石流分为巨型 (大于50万m3) 、大型 (20~50万m3) 、中型 (2~20万m3) 和小型泥石流 (小于2万m3) 。从调查数据资料中分析, 泥石流以中小型为主, 其中小型占泥石流总数的6 2%;中型占泥石流总数的26%;大型占泥石流总数的7%;巨型占泥石流总数的5%。 (2) 泥石流类型: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分为泥石流、水石流和泥流。在已调查的泥石流点中, 以泥石流为主, 占泥石流总数的67%;水石流占总数的27%;泥流仅占总数的6%。在各种规模的泥石流类型中, 泥石流、水石流和泥流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 (3) 泥石流诱发因素: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暴雨控制。一般性暴雨 (日降雨量50~100mm) 极少形成泥石流, 大暴雨 (日降雨量101~200mm) 为泥石流多发期, 特大暴雨 (日降雨量大于200mm) 极易出现大面积泥石流。

3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我国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 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 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做好这项工作人命关天、意义重大, 因此切实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 面对性质迥异、危害程度不等的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 必须制定出多套应急措施, 全方位、多举措的应对地质灾害, 从而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有力保障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维护社会的稳定。

摘要:本文在大量调查与研究数据的基础上, 简要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以及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并点明了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防治

上一篇:论高校双语教学原版教材的本土化下一篇:地方电视台纪录片的现状及发展趋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