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终稿

2023-03-27

第一篇: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终稿

教学设计终稿)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新课标下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是缺一不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响学生听力的一些主要因素有:

(一)学习动机

(二)学生的学兴趣

(三)语言知识

(四)理解能力 (五) 背景知识

二、对此我们在听力教学中应该做到:

(一)听、说、读、写并进,强化听说领先地位。

(二)加大听力训练力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1.教师要坚持用英语授课,尽可能让学生多听;

2. 充分利用学生喜爱英文歌曲的现象,将英文歌曲用于听力教学;

3. 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接受多媒体教育的机会增多,很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很多好的听力录音,这些都是训练听力的绝佳机会,既可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

(三)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语句结构正确,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学生对说话者

意图理解的程度,既取决于他们语言水平的高低,更取决于对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四)重视听力技能训练 1. 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由于英语语音中存在弱读、失去爆破、连读等现象,学生在听时会产生一些困难。因此,老师要尽量地用英语解释,辅以图片、体态语等方式,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摆脱母语的干扰。

2. 培养捕捉信息的能力。

(五)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掌握短语和固定用法

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如《学生双语报》,《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就是非常好的材料来源。

在平时听力教学和其它教学中,让学生多做听写的练习,由词到句,由句到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积累大量的词汇对学生有百利而无一害。

(六)掌握好语法知识

掌握语法知识是提高听力水平的基础。语法结构是句子的框架,熟悉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听内容。

总之, 英语听力的提高并不是一个简单听的问题, 而是一个克服障碍, 发展技巧, 丰富知识, 反复实践的过程。听力训练不应急于求成, 应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而通过分析英语听力中存在的障碍, 有利于减少影响英语听力的因素, 有利于克服英语听力中存在的障碍, 有助于提高英语听力教学质量,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见解,望老师能给予指正.

第二篇:有的人教学设计终稿

20* 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目标 (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 (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师导入:毛泽东同志一连用了5个“最”字,论定了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6日,鲁迅先生因病逝世,临终他说,“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真的那么容易忘掉他吗?事隔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在北京参观了鲁迅故居,有感而发,写下了诗歌《有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看到题目,你们对这首诗歌会有什么问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吗?你想从中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

2、

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

5、

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3、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六、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八、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板书设计

20* 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20*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教 学 设 计

杨小街中心小学:柳艳华

第三篇:习题课教学设计(终稿)_2

习题课教学设计(终稿)

一、教材依据:

采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复习题11拓广探索第12题改编“中线”为“高”。

二、设计思想:

1、教学指导思想:

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生为本,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材分析: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是初二几何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节课探究的是如何从运动的角度来看待三角形全等证明的问题,通过类比迁移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对今后学好几何证明打下一定的基础。

3、设计理念:

(1)、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经历动手、动脑,学会观察、发现、分析、概括的学习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产生、转化和迁移的过程,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处理,渗透数学思想。 (3)、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4)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回顾所学的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快乐的学习数学,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己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对简单的几何证明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特定的条件下,证明两次三角形全等,还有点困难这有一个学生学习上数学思维的转变过程。由于我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学生的学习素养普遍较低,教学中面对大多数学生,因此,教学起点不易定得太高,而选择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想通过剪纸活动去探寻证明途径,降低教学难度,这也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HL”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在具体情境中。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四种基本判定方法和HL定理去进行几何证明的学习和应用。通过对此例的学习,感受运动在知识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提高中的作用,经历由“静”到“动”的思维变化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新他们僵化的思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和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对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在对几何问题的分析、处理和解决过程中,充分认识几何证明的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重 点:经历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与画图验证的过程,能用“角边角”“HL”定理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难 点:把一般三角形全等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全等问题。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小组讨论法。

课前准备:准备有关的纸张、剪刀和作图工具、多媒体,学生预习本节小结部分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 一) 剪纸操作,引入新知

问题1: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两个直角三角形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学生活动1: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1B1C1,使A1B1=AB,∠B1=∠B,B1C1=BC(即使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1B1C1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活动2:任意画一个Rt△ABC,再画一个Rt△A1B1C1,使A1B1=AB,A1C1=AC(即使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1B1C1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主动参与,互助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完成作图剪图。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各小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小组进行指导,提问小组学生或学生代表。

师生共同归纳:板书: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问题2: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活动3:以活动2三角形为基础,用橡皮筋和长图钉构成△ABD和△A1B1D1点C是点D在BC边上左右移动后的动点,点C1是点D1在B1C1边上左右移动后的动点,三角形的高AD不变且垂直于BC边,三角形的高A1D1不变且垂直于B1C1边观察这样变化后当B1C1=BC时,△ABC和△A1B1C1全等吗?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和讨论。各组谈他们的做法和想法,听取教师的点评引导。

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活动3,并巡视观察各小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小组进行指导。

问学生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回到问题2的结论并加以肯定。

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2改写成已知求证形式,而作图分三种情况分三个大组按所作的图形加以证明。 已知:如图,在△ABC和△A1B1C1中,A1B1=AB,B1C1=BC,AD,A1D1分别是 △ABC和△A1B1C1的边BC和B1C1上的高,且 AD=A1D1. 求证:△ABC≌△A1B1C1.

(如图)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归纳,既有助于训练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归纳概括过程中把所学的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条理化、系统化。注意证明书写规范。

组长派组员去黑板上展示各组的证明结果,并讲给全班同学听,重在讲思路。讲完以后全班同学都可以进行点评,或阐述自己不同的思路。

师生共同归纳:

师生共同分析后由教师用多媒体投影仪在银幕上展示解题过程。(略)

(三)小结与反思

回顾本节我们学习的过程,同学们可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收获?学生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回忆。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胆发表见解,教师对学生的体会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对图形的动态变化的证明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因此改一点D(D1)为动点,证明中所出现的三种不同状态都可以很容易得到证明。很多学生都能体会到动态观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认识上的提高,促进学生严谨科学对待数学学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帮助学生提高这样的认识,这样才能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这节课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个维度方面的目标都有所体现。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都进行了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观察、比较、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方法,一步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

P27

复习题11第12题

第四篇:光的反射教学设计终稿

光的发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区分镜面反射和满反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2分钟)

[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生]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生]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师]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师]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 [师]有时候我们看黑板上的字呢会因为反光而看不清楚黑板上面的字,那是不是在每个地方都看不见黑板上的字呢?很显然不是的,有些地方就能看的很清楚,也就是说我们要想看见反射光,是要在某一角度才看的见的。 [生]是的

[师]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30分钟)

[师]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大家根据我说的现象想一下什么是光的反射 [生]光的反射是指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且总结出,光的反射的定义 光的反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表面是,部分光线返回原来的介质的传播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师]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的是,只有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还有一部分光会被吸收,所以说我们看到的反射光线比原来的光线实际上来说会弱很多。

[师]那像我们刚刚说的黑板反光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角度我们都能感受到所反的光,那大家一定想知道光的反射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光的反射的规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师]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OB)

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紧接着对光的反射规律进入探究阶段.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我们用演示实验研究光的反射,

(1)按书中图2.2---3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让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并观察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大小.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 (3)按图2.2---4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4)使光线分别沿原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入射,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 3.分析和论证

(1)上述步骤1和2可看到E和F在一个平面内时有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 (2)按步骤3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3)每次入射角改变,反射角也随之改变,并且可看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从步骤4可看出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说明:(1)光的反射规律可概括为十二个字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反射定律的第三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入射在前,反射在后;入射是因,反射是果.我们也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光路可逆,就是说如果你从镜子中看到别人的眼睛,也就是无论镜子多小别人都会从镜子看到你的眼睛

(3)当入射光线也反射面垂直的时候,我们就说反射角是等于入射角等于0的,但是同样存在着反射现象,并不是反射现象就不在存在了

[师]我们知道了光的反射定律,那就来做几个例题来练一练大家 [例1]画出下列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

例二: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则反射角是多少?,若入射角增加10°,对反射角增加多少?

[师]我们学习了反射定律,那我们在来看两种特殊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顾名思义,镜面反射就是说在反射面很光滑的情况下一束平行光被反射之后仍然是一束平行光,这种现象我们就叫做镜面反射,然而如果反射面是凹凸不平的,那么入射光就会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做漫反射

这个就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一个示意图,别看在漫反射中的光线很乱,但是没一对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是满足反射定律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见的漫反射的现象还比较多,比如说书本、桌椅、毛玻璃、电影屏幕、还有一些黑板,这些事因为漫反射我们才能把东西看清楚,因为镜面反射只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来说是特别的亮,这样不利于我们观察事物。 说一个形象的例子,我们来区分一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用光正照着镜子和白纸,你会发现当你正看的时候镜子很亮,因为反射光平行的射出,但是从旁边看的时候就是白纸比较亮,因为漫反射的光线在各个方向都有。

大家来做一个例题: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才到地上的积水,下例判断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地上的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的亮出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的暗处是水 C迎着月光和背着月光都是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背着月光都应是暗处是水

三、课堂总结(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5.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

(一)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一)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第五篇:志愿服务创意设计大赛(终稿)(精选)

点点体验,汇聚浓浓关爱

一、 活动背景: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国约有8300万残疾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世界残疾人总数的1/6。在当今社会,残疾人是数量众多、相对弱势的群体,背负着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在生活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不平等待遇,特别是在工作和婚姻方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进入倒计时阶段, 作为承办省份的浙江省启动了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月,扶残、助残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 活动目的:

我国残疾人数量庞大,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还承受着巨大的心里压力,遭遇来自社会的歧视,即使扶残、助残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因为普通大众没有真正体验过作为一位残疾人的感受,所以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苦楚,在八残会期间,也不会有太多人会去关心比赛进程,感受运动员的激情。

我们希望参与者不再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而是在轻松的氛围下,通过有趣的比赛和切身的经历,更好地了解八残会期间运动员的心理状况,认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的重要性,体会作为一位残疾人的感受,获得深层而非浅层、真实而非虚假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更深层次地,我们希望这次活动能够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和关注,让每一个健全人不再歧视残疾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到更真诚地去扶残、助残,使残疾人在社会中被真正地认可和接受,让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三、 活动主题:点点体验,汇聚浓浓关爱

四、 活动时间:2010年3月——4月

五、 活动地点:浙师大杏园主干道,杏园篮球场、**社区

六、 活动前期准备:

1.活动宣传

(1)配合院广告部,制作“点点体验,汇聚浓浓关爱”的广告牌,放于

杏园主干道,用于前期宣传;

(2)设计横幅标语,制作横幅,在活动之前置于杏园主干道;

(3)设计制作宣传单,宣传内容是“扶残、助残、八残会的小知识”,

并介绍我们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呼吁大家积极参加;

(4)邀请院宣传部,总队宣传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拍照,采访。

2.人员分配

(1)杏园主干道设点处:2人,负责管理抽签箱,并引导参与同学到指

定场地比赛;

(2)杏园主干道及北门商业街:3人,负责宣传此次活动,并鼓励大家

积极参加;

(3)杏园篮球场:5人,负责比赛的整个环节,并做好安全措施

(4)若参与同学较多,邀请其他志愿者参与管理。

3.比赛设置

“点点体验,汇聚浓浓关爱”活动是以比赛,游戏形式展开,让参与同学在轻松的比赛过程中体会作为一位残疾人的不便,同时也使他们知道参加八残会的运动员有多么可贵的精神,让参与同学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关心残疾人,更加热情地关注八残会的进程。

比赛项目:

(1)单脚赛跑:参与选手只用单脚进行50米赛跑,比赛途中,脚落地犯规,按照所用时间长短,选出前三名;

(2)盲人摸象:参与选手带上眼罩,站于指定位置,在同伴指引下,绕过障碍物,到达终点,摸到“大象”;

(3)你比我猜:设置几组大家熟悉的词汇,由两位参赛选手配合参加,一位选手通过手脚比划,另一位根据同伴的肢体语言猜出相应的词汇,在比赛过程中,选手不能开口交谈。在相同时间内,猜出词汇最多的前三组获胜;

(4) 单手穿衣:参赛选手只能用自己的一只手穿衣服,并扣上扣子,比赛过程中不能使用另一只手帮助。穿上同一件衣服所花费时间最短的前三组获胜。

奖项设置:

(1)参与的同学都给予参与奖,赠送一个小礼品;

(2)成绩比较优异的同学给予优胜奖,赠送一个神秘礼品,同时送上我们自己做的奖状。

七、 活动实施阶段

1.在浙师大杏园主干道及北门商业街,由我们3位组员发放宣传单,做好 宣传工作,让同学们了解我们的活动及活动目的,积极鼓励同学们加入 到我们的活动中;

2.让参与的同学到我们的设点处,从抽签箱中抽取写有比赛内容的小卡片, 如“蒙眼摸象”,“单脚赛跑”,“单手穿衣”等;

3.由我们的工作人员把参与的同学引导到杏园篮球场,并根据小卡片上的比赛内容把参与的同学带到相应的场地;

4.参与的同学根据小卡片上的比赛内容,进行相应的比赛,由工作人员进行比赛登记,并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5.完成比赛的同学,到比赛咨询台,领取相应的小礼品,并在卡纸上写下自己作为一位残疾人之后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写上对残疾人及八残会的祝愿。

八、 活动反馈阶段

1.工作人员把参与同学的感受及祝愿,装订成册,送给残疾人协会或是八残会工作组,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祝愿;

2.做好活动的反馈总结工作,记录本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不足,以便下次参考;

3.请院宣传部,总队宣传部帮我们写通讯稿,进行媒体报道。

九、 风险控制

1.做好突发天气应急准备,若有雨,活动延期;

2.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因比赛形式开展的活动,速度较快,较激烈,且参与的同学身体都有所限制,所以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谨防危险发生;

3.做好物品管理工作,活动开展期间,人流量较大,因此要告知参与同学,保管好自己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或是由我们统一保管;

4.做好随时增加工作人员准备,若参与同学较多,我们自己的组员无法照应周到,需要临时请志愿者参与管理。

上一篇:项目工程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项目经理任职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