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的启示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鲶鱼效应的启示范文

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对插嘴现象的启示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先举手,征得教师同意后再发言,这样课堂上基本杜绝了插嘴现象。可是,试想一下,一堂课每个学生都规规矩矩地坐着,认认真真地听着,全班鸦雀无声,一切都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的主动性就被扼杀了。如果把课堂中静静听课的学生比作“沙丁鱼”,那么那些喜欢插嘴的学生就是游来游去的“鲶鱼”。这种在没有过分约束、没有心理负担的教学氛围中产生的“插嘴”,是学生真实、积极的思维成果,有时会更有意义和价值。他们“兴之所至”的插嘴,有时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为课堂生成许多意外的精彩。但由于学生的“插嘴”具有不可预设性,当教师面对学生的插嘴时,往往也意味着面临挑战。当学生的“插嘴”不尽如人意时,怎样让学生愉悦地坐下来?当学生的“插嘴”富有挑战时,如何盘活资源并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倾听,点在需要时,化在关键处,使学生不经意的插嘴成为鲜活有效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课堂秩序得到保证,我注意鼓励学生站起来“插嘴”。这样,不仅课堂的秩序井然有序,而且“插嘴”同学的发言也会有更多的同伴认真去听。 面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频繁的插嘴,我告诉他们,会学习的人不但“爱讲”,而且“会听”,这样才能“善思”。我常用肢体语言提醒他们,有时走过去抚摸一下他们的头,有时冲他们轻轻“嘘”一声,甚至一个眼神或者彼此会心地一笑,让他们懂得学会倾听也很重要。

面对那些学习成绩平平、性格内向的学生,我则鼓励他们敢于插嘴。课堂上我密切关注他们的表现,哪怕是他们轻声嘟嚷一句“我想是这样的„„”我都如获至宝地抓住时机,让他们当众表述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样做是实现学生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伴随多次的肯定和鼓励后,这些学生的情感需要就能得到满足,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不断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当然,学生的插嘴也常有错误的时候,这样的插嘴便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状态,从而展开进一步的教学。

当然,在数学课堂上绝不能出现由于少数人插嘴,而造成多数学生学习受到影响的现象。插嘴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组织和引导,因为“无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无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的课堂就不是好课堂”,有时我们需要学生踊跃插嘴,有时我们又需要学生能够安静地听讲与思考。

第二篇: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之二——鲶鱼效应

东风吹水绿参差

——鲶鱼效应

肖占武带着二营堵在楼下,要求参加考核。这次考核是专门为一营准备的,伊万教官拒绝他们的请求,杨硕求情才得以允许。考核结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二营的理论平均成绩超过了90分,伊万教官表示震惊,他们把精力都放在一营的身上,二营到底是怎样超过一营的?原来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营长肖占武想出了一个点子,让大家相互提问,谁回答不了就给提问者一毛钱,提问者回答不了就给两毛钱。这个点子一出,有人开心有人害怕,大学刚毕生的金保尔理论知识丰富,经常挑战别人。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这是电视剧《绝密543》里的片断,里面的金保尔起到了挑动的作用,而其他人也相互发生了学习上的碰触,学习的激情如火苗般燃烧起来。这正是鲶鱼效应的作用。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是,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这就是鲶鱼效应的来历,人们探索和思考这个效应,并广泛地运用。那么,沙丁鱼的生命活力源于什么呢?

活力来自敌手

鲶鱼是沙丁鱼的敌手,鲶鱼的放入,沙丁鱼意识到有生命危险。为了活命,沙丁鱼不得不飞速逃蹿。正是逃蹿,让它赢得了生的希望。

有个动物园里养着几只老虎,老虎生活的环境都仿照大自然进行设计,并进行隔离。老虎过着张口就食的幸福生活,时间一长,病恹恹的了。后 1 来一打听,另一个动物园里养着一些豹子也是类似的情况,后来按照专家的意见,把老虎和豹子混养在一起。结果虎虎生威,豹豹有胆,生气勃勃。

有敌人存在,会激发出巨大的潜能。日本的游泳运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人透露他们游泳馆里养着鳄鱼的秘密。队员下水,教练也把鳄鱼放了进去。鳄鱼见到光着身子的运动员,立即追赶,而运动员尽管知道鳄鱼的大嘴被紧紧缠住了,但看到它那个凶恶相,还是拼了命地往前游。

医学界认为人们受到惊吓或刺激时,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激素,使人产生前所未有的能量和生存力。这时候,心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会增强。

不过,这种方法极其危险,在常规的教育教学中不提倡使用。

活力来自竞争

当然,在一般的教育教学中,用敌手来激发潜能,是危险的,但是,竞赛是应该有的。沙丁鱼面对鲶鱼的追逐,它们都不愿成为落后者,掉在最后可能就变成了食物。

竞争,最能够体现价值,在竞争中获胜了,带来成就感。失败了,也能促进反思。教师通过竞争,可以脱颖而出。学生通过竞争,可以张扬长处。所以,针对老师,举行优质课评比活动、论文评比活动、才艺展示活动、读书标兵活动等,都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更应该树立扬长促短的思想,通过竞争发现自己。有时,不经过地狱般的磨练,确实不知道自己有多能耐。学科竞争、体育竞技、艺术活动、科技创新等全面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以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也都应该主动参与。把发展的机会让给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争取发展的机会。

竞争产生对抗,对抗带来力量。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能更好地发掘潜能。要让学校充满生机,班级充满活力,个人充满激情,需要目光向外,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断地和外界同类进行竞争。芳菲竞艳,就是似锦春天。

竞争有对手,但对手不是敌人;竞争有失败,但失败不是耻辱。不能活在竞争的阴云里,不能活在失败的痛楚中。要以感恩之心看待对手,看待失败。是对手让自己坚强不屈,是对手让自己看到差距。对手更像一个老师,以行动在教人进步。失败也是一种成功,在失败中肯定会收获很多。有时候,恰恰以失败来宣告成功的高度,比如跳高。现在的孩子,养尊处 2 优惯了,参与竞争,学会失败,增强耐挫力,成长的步子才会更加踏实,生活的底蕴才会更加深厚。

活力来自碰触

鲶鱼,一种生性好动的鱼类。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渔夫聪明地运用鲶鱼好动的特点来保证沙丁鱼的成活,在运输过程中,鲶鱼和沙丁鱼的活力来自不断的碰触。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如果人人都相安无事,表面上的静得出奇,实质可能是滑坡堕落。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有了矛盾需在碰触中得以解决。“水常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生灵光”。在学校,教职工的想法受到重视,他们才有主人翁的工作态度。教职工的问题切磋和争论辩白,都可使一些事情思路清楚,方法明朗,措施可行。联谊活动、竞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触。

高中语文《氓》这篇课文,有位语文老师智慧地引导学生进行论辩,假如你是这位女子,请你提起控诉。假如你是这位男子,请为自己辩解。课堂立马热闹起来。

女方:男子是冷漠无情的,女人为他付出几十年的青春他竟然无情无义。还有学生说,爱情是不可信的。联系今天,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能不独立。宁可笑着累,不可哭着享受。

男方:就当时来说,旧社会的男子有三妻四妾,年老色衰的女子会失宠,也很正常。况且,这位女子没生孩子,是为不孝之一。

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古今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古代和现代,是两个不同的社会,自然引发两种不同的结局,女人的命运也是不一样。

老师点拨,可见,读《诗经》也要谈古论今,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把男人打死了。

这个教学片断的成功就在于相互间的碰触。我们强调得最多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其实,学生才是课堂上最大的资源,学生与学生之间,更需要观点认识的相互碰触。学生是那一滴滴水,学生是那一块块石,他们的碰触生成课堂上最美的风景。解读文本,允许学生争辩,本来很多时候可以“多解”;讲评作文,重视学生申诉,只要能说出 3 理由;组织活动,应由学生献计献策,他们更喜欢遵照执行。教育教学不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传递活动,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碰触活动。

让学生发言,让学生写出,让学生朗读,也让学生评价,让学生纠错,让学生商榷,同时也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比较,相互学习。不仅给群体的机会,更要给个体的机会。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才是有生气的课堂。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欣赏。众人智慧胜一人,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的组合正是圆满的答案、丰富的知识、前卫的思想、独到的创新。学生的奇思妙想你有过吗?学生的独特发现你看到了吗?你会惊叹,啊,原来这样,这就是教学相长啊!老师考虑的主要是搭建一个有效平台,不杞人忧天,不越俎代庖。有时可以有意树“敌”,有时可以有意引“抗”。

活力来自异己

沙丁鱼看见一些异己来了,既新鲜好奇,又担忧恐惧。思维活跃了,身体也活动了,平添了生命活力。《黔之驴》中的老虎,有驴来了,它不知为何物,只见身躯庞大,有何能耐呢,是亲近它还是远离它,是被它吃还是吃了他?老虎来了兴趣,先观察,进而试探,最后做出决定。一个单位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大家都是老面孔,再无新鲜感,会淡化敬业意识,做事了无激情。人才资源需要流动,流动人员有一展抱负的雄心,原有人员有不安现状的希冀。如果引进“鲶鱼”人才,将搅动原有的死水,打破以前的沉寂,带来不凡的生机。近年来,海南省引进管理人才和教学骨干,促进了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些人正是发挥了鲶鱼的作用。

不过,鲶鱼也有副效应,如果能人扎堆,会导致职位争夺,正是基于异己,于是拉帮结派,倾压排挤。如果一个单位争权夺利、不思进取,最好是引进鲶鱼领导,如果是工作倦怠、安于现状,那么要引进鲶鱼骨干。要做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鲶鱼效应的启示,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在于人员的调配;对于管理者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对于人才来说,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职工来说,在于忧患的意识。全部都活跃起来,积极创新,那么,就如东风到来,眼前生意满,吹水绿参差。

第三篇:为应对“鲶鱼效应”不段学习(大全)

为应对“鲶鱼效应”不断学习

西方管理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的。因此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到底想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许多努力,绝大部分的鱼还是在途中因窒息而死。

然而这里总是有一条船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这个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入了一条吃鱼的鲶鱼,鲶鱼到了一个陌生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好静的沙丁鱼发现了这么一个异己份子,自然而然就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解决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由此可见,沙丁鱼是受了外界的刺激和压力才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正如“鲶鱼效应”一样,企业的员工也要加强自我的危机意识,永葆激情,随时做好准备去应对不同的困难,这样才能不被企业和社会淘汰。

为应对不同的工作挑战,我认为员工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不段学习,主动学习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人才,人才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而成长起来的。我们既要从书本上学,更要从他人身上学,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学,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迅速提升自我恩恩工作能力。

二、主动提升自我的工作责任心

如果你是普通员工,你可能暂时没有主管那样的能力,但至少要有主管那样的态度和责任心去工作;如果你是主管,可以没有经理那样的能力,至少要有经理那样的态度和责任心。在本职工作做好之外,还要善于发现团队的作用和合作意识。

三、学会去拓展自己的工作内容

许多人在工作中,总是像算盘珠一样,领导拨一下就会动一下,从来不会思考自己应该主动去做点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一个企业做了十年八年仍是普通员工,而有的人做了二年三年就成为了企业需要的管理人才的原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自然界永恒的规律。

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张张形色各异的简历,一双双期盼的眼神,这是各个城市招聘现场的真实写照,时代告诉我们,中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应该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加强忧患意识,主动提升自我,勇于挑战自我。

第四篇:跳蚤效应的启示

听了黄老师的课,对课程中所涉及的“跳蚤效应”感悟颇深。

“跳蚤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生物实验,生物学家往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的就跳出来了。再把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最后,这只跳蚤变的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周之后取下盖子,而跳蚤却再也跳不出来了。

面对这样一个实验,我想到了我教学中曾经出现的一些偏差。

那一个个跳高冠军跳蚤就好比我们那些本来资质都不错的学生。以前我遇上不听话的学生还有不写作业的,我一律一棍子打死的方式:全部罚蹲马步。但后来发现我越是处罚那些学生越不上进,我的一次次处罚就仿佛变成了加在学生们头上的玻璃罩,让孩子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觉得自己就是不行,就是差生。他们的情绪日渐低落,上课更是走神,每每这时,我的批评也更多,学生从心底里由烦生厌,从而自暴自弃。

面对那些本来还天真烂漫的孩子越来越消沉,越来越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我心里也很着急。后来在一次坐车旅行中,偶遇一位良师,在与她的交谈中,我发现我工作上的不足。首先体罚就是不可行的,这已经是在触犯法律了。无论理由是什么,这样做都是犯法。其二,一次次的体罚就是一次次的降低的玻璃罩。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但老师一次次过高的要求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于是,每当学生进步了一点点的时候,我都会及时的表扬,有的同学从来没有举手回答问题,当第一次举手,答对了我的提问的时候,我看到他眼里饱含的是兴奋的光芒,而当我一句真诚的表扬说出的时候,我看到了他通红的脸蛋和那一直强忍的笑意。

放飞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们自由的飞翔。我想,只要拿开那可恶的玻璃罩,每个孩子都会是一个“跳高”冠军!

第五篇:“巴奴姆效应”的启示

山东省临沂第九中学

洪善理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们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效应,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教育工作的艺术性,而且也会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然而,教育心理学又告诉我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无法避免地存在着一种心理距离,这成为了我们实践教育活动的一道屏障,如何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出发点。实践证明,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原理,其中把心理效应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就心理效应中的巴奴姆效应给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启示总结几点浅显的体会。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试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言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很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这样的评语怎会不“灵验”,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不会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于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注:巴奴姆是美国19世纪一名著名的马戏团主持人,他把博物馆、动物园、马戏团结合起来,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演出团体。因他所创建的团体演出内容包罗万象而深受大众喜爱,于是心理学家就借此来指称虽包罗万象、有褒有贬,但又普遍适应用任何人的算命术)。

“巴奴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不管他们如何表现,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教师的责任在于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潜在的能量,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

启示一:重建新的“智力观”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潜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种“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在智力认识上的巨大冲击,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新的“智力观”。

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言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所以,世界各国的教育重点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语文和数学表现。“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所以,这个理论不仅拓宽了我们“智力观”,而且使得课程功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

启示二:审视新的“学生观”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我们应用什么样的眼光来审视新的“学生观”呢?

(一)独特性。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人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既是教育的基础,又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为此,我们需承认差异,把差异个性作为一种财富去珍惜和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我们应当学会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二)发展性。每个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是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应该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不应该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束学生、限定学生;不应把外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强加给学生;不应只注重遥远的未来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在当时学生生活中的生命状态。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总是在变化着、生长着,他们在不同的学生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三)自主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要把学生当做具有自主性的个体来对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埋没学生的自我认识的本性,不去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而是什么都不放心的去代替,那么教学是缺乏活力的,也是难以持久的。注重学生发展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

启示三:树立新的“教学价值观”

(一)教学过程观。新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所以,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二)教学内容观。新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内容是对象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整体呈示:它不仅是一种认知存在,也是一种意义存在:新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

(三)教学评价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义不一致的学生。“多元智力理论”在提出每位学生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和在提出每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当今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打动人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就是进入这道“心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上一篇:优秀记叙文作文范文下一篇:银行利率调整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