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装备发展规划

2023-04-07

第一篇:学校教育装备发展规划

2017甘沟中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规划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计划

(2017—2018学)

甘沟中学

2017年8月

甘沟中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计划

(2017—2018学)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制高点”,谁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谁就能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我校的教育现代化,根据省市县教育部门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2017—2018学《甘沟中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计划》。

一、我校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应用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教育装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取得明显成效,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

1、全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迅猛发展。建有校园网络1套,计算机教室1间。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逐渐普及为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实验室、图书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校现有实验室2间,仪器室3间;教学仪器按二类标准配备。图书室藏书量生均图书都达标。

3、音体美卫器材的配备受到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识。音体美卫器材和配备和其功能的发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4、创建了一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和图书室。为了树立全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应用工作典范,根据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示范实验室、示范图书馆标准,积极争创。

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全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大面积提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校现代教育装备与应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装备资金的严重不足,装备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村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相对滞后,教育信息化软件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程度较低;学校装备管理工作队伍不稳定,管理人员兼职较多。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装备效益的发挥,有待于今后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二、我校的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我们要以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为中心,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装备水平、发挥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和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工作重点,以深化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为动力,正确处理建设、配备、管理、使用之间的关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应用,构建起与教育强县相符的现代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应用体系,为我校教育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条件保障。

总体目标:全面起动、积极实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高标准配备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高质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高标准构建信息技术应用平台,高规格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高效益发挥教育装备的作用,全面提升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应用水平,逐步实现城乡教育装备的均衡发展。到2019年,全校要初步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教育管理信息化。

具体目标

1、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进一步认识教育息化的重要意义,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求,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装备水平。到2020年建配一个以上的标准计算机室;全校教师用计算机争取人手一台,全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2、按照《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校园智能广播和通讯系统、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建设。到2020年建立两个以上的标准实验室,全部教室实现多媒体设备进教室。

3、按照《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标准,建设好各学科专用教室,配齐各类教学仪器设备。

4、按照有关要求,配齐配好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中心等专职教师和工作人员,逐步形成一支懂教育,懂业务,会管理和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装备管理队伍。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装备管理水平,积极推广使用教学装备管理系统,提升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实现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图书出借进行计算机管理。逐步实现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使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5、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全面提升我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6、全面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按照《甘肃省教育信息化暂行规定》,建立学校教育网站和教育应用平台,积极实施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科研,逐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

7、积极建设教育资源库,优化教学资源,开发适应教学需求的应用软件,提高信息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率。

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建好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室)、计算机教室的同时,加快建好其他功能教室的步伐。到2020年前配齐应有的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劳技室、多媒体电化教室。各功能教室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充分发挥其效能。

9、进一步加强我校教育技术装备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教育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要选聘学历达标、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学校教育技术管理一线。加强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三、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教育信息化意义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材的重要条件与技术保证。各校要提高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地位、作用和任务的认识,加强对教育装备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理顺关系,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为突破口,来促进学校教育装备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要认真贯彻执行《甘肃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解放思想,狠抓落实,以全新的观念,开拓的思路,踏实的工作,来推动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应用工作的新一轮快速发展,努力开创教育技术装备与应用工作新局面。

2、把发展教育技术装备作为实现我校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充分认识教育新装备、新技术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起的积极作用,发挥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物质保障作用。学校老师在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根据我县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规划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规划,并就资金来源、管理制度、队伍建设、使用效率、检查评估等方面做出具体落实措施,全面推进本校的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工作。

3、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捐助、投入和运用金融信贷方式,使我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

4、加强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懂教学、精业务、会管理、能指导”的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装备队伍。对目前存在的装备队伍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素质不高等影响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技术装备队伍的培训工作,注重解决这支队伍存在的职称、待遇等问题,进一步调动队伍的积极性。要巩固现有的机构,同时要发现和培养一批能正确理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专门人才,充分实现在编制、职称、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确保这支队伍的稳定,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5、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装备供配和管理网络。加强对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学校所添置的教学仪器设备等必须是教育部、省级教育装备管理机构编制的目录范围内的产品,所使用的教学软件必须是正版软件。学校在筹建“校园网”、“校校通”工程的过程中,要按照教育部《初、中等学校校园网建设规划的意见》,本着“长远发展,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逐步到位”的建网原则,周密地考虑实施。学校建网时,报县电教中心审核,并报上一级装备部门备案。

6、进一步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学校根据新的教学纲要,认真开好、开足实验教学课、信息技术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搞好实验教学的考核;抓好实验操作材料的应用;逐步开放学校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室及专用教室。并对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功能教室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以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

7、落实措施,强化责任,进一步加强教育装备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各校要重视和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建设,把懂教育、精业务、会管理的教师充实到这支队伍中,要根据教育装备现代化的要求和有关标准配齐实验室、图书馆、网管室及其他专用教室的工作人员,要充分重视这支队伍的培训提高工作,要注意解决其职称待遇等问题,进一步调动队伍的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8、加强指导,规范管理,进一步发挥现代教育装备效益。各校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中心,加强对学校各类专用教室配备、管理、使用等方面的指导,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实现装备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健全教育装备管理使用的评估体系,加强对教育技术装备和应用的评估各考核工作。学校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作为有关处室与教师教学工作、业务水平和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职、评优、晋级的依据。形成学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甘沟中学

2017年8月

第二篇:中国汽车制造装备发展评析

发展汽车制造装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汽车业占装备制造业产值和利润约半。国内外经验一再证明,汽车工业的发展既依赖于机床工业的技术进步,又带动了机床工业的发展。近十几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机床消费主体,约消费了全社会40%的机床。同时,汽车工业投资的一半以上又用于购买机床,其中,进口机床金额约占80%。这是我国机床消费和进口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角度观察,汽车产品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制造装备的发展,反之亦然。比如,大约一个世纪以来,组合机床自动线以其高效率统治了汽车工业的生产。随着竞争加剧,汽车产品更新换代周期从几十年缩短到4年,组合机床自动线由于缺乏柔性而无法适应。20世纪80年代,美国汽车巨人福特与机床巨人INGERSOLL合作,研制了集高柔性与高效率于一身的高速加工中心,由它组成的柔性自动生产线的问世,加快了汽车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灵活性。这就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每年有几十种新车上市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汽车的水平和质量取决于装备水平;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和一个汽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又取决于装备的先进性和制造成本。正是近年大量先进数控设备的采用,使我国轿车装备整体上进入柔性化时代,才支撑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汽车制造装备市场巨大

我国将是世界汽车最大市场、最大生产国。按照发展总战略,2020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1400万辆~1800万辆,世界第一,并迈向世界汽车产业强国,其标志之一是,拥有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装备。

同时,各汽车企业,特别是零部件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必须不断改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可以断言,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长时期内,汽车工业将一直是机床消费的主体。

我国汽车制造装备两极分化、总体落后。形象地说是“现代武器与“三八”式步枪并存。”一方面,有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敏捷柔性生产线的上海通用这样的示范工厂;另一方面,有的国营老企业,如,济南卡车公司数控机床比率只有1%(2002年调查)。

总体来说,合资轿车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如,万象集团)汽车装备整体上进入柔性化时代,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水平。另外一部分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仍然主要使用普通(非数控)机床生产,造成质量低下,只能够生产低端汽车零部件。

现代汽车制造装备的构成及进口热点

汽车制造装备分为整车制造装备和零部件制造装备两大类。

整车制造的“四大工艺装备”——整车装配流水线、车身焊接和装配生产线、喷涂生产线、冲压生产线。

(1)冲压生产线:据统计,在轿车的2000余件零件中,冲压件占40%以上。包括车身覆盖件、车身结构件和中小型冲压件。目前,我国轿车生产主要应用自动和半自动冲压生产线。下一代是柔性冲压自动线。冲压生产线是唯一的国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大类汽车装备。但是先进冲压技术装备我们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

(2)轿车焊接装配线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轿车车身自动焊装线,整车自动装配线是我国汽车装备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目前,自动装配线向柔性和“零缺陷”装配线发展。柔性靠大量焊接和装配机器人实现。

(3)喷涂生产线:主要包括喷漆机器人、电泳、烘干、涂胶以及输送等设备。由于国内缺乏将工艺系统、物流系统、信息系统集成为流水生产线的技术,也基本依赖进口。

零部件制造装备:

(1)金属切削机床生产线。

制造轿车零部件的金属切削机床生产线,金额的约70-80%依赖进口。但近年随着国际著名机床厂商将生产转移至我国,以及国内机床企业并购国际著名机床厂商,进口比率正在下降。制造卡车零部件的金属切削机床生产线则以国产品为主。

这里分析几种热点金属切削机床:

1.柔性生产线——FTL。由高速加工中心组成。主要用于发动机制造。从20世纪末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约100条在我国安装或将安装,单价约2000万美元。其中进口占约90%。主要来自德国、日本、意大利、美国。

2.双主轴双刀塔多轴数控车铣中心/柔性制造单元。带有C、Y轴和动力刀头。配备自动上下料装置(含机械手),并在与物料存储与传送及其自动控制集成的条件下,构成柔性制造单元(FMC)。由于这类设备满足轴类汽车零件“一次装夹完全加工——one on down”需要,近年已经有数百台至千台投产,其中进口约占90%。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台湾等。

还要特别指出,现代汽车零部件越来越采用以车代磨工艺,要求数控车床能够进行强力车削。

3.各种数控磨床和专用数控磨床。如:高效、高精无心磨床,配有自动上下料装置(含机械手),组成磨削单元;高效、高精曲轴和凸轮轴数控磨床,十字轴专用数控磨床等,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主要来自德国、意大利、瑞士、日本。

4.模具加工5轴高速床身式/龙门式铣床(加工中心)。这类机床主要特点是速度高、刚性好。其中龙门式加工中心为扩大工艺性能,还具有5面功能,配备有换头机构,以便满足铣、镗、钻工艺对主轴转速不同的要求。全部依靠进口,已经有超过数百台投产。主要来自德国、瑞士、日本、意大利。

(2)精密锻造:接近净成形加工。轿车重要零件毛坯一直应用锻件。精锻机国内差距巨大,依赖进口。

1.热精锻生产线或制造单元:德国BLM公司热精锻齿轮精度已达DIN6级,节约材料20%~30%,机械性能提高15%~30%。

2.冷精锻(冷挤压)生产线或制造单元:美国每年生产冷挤压件100万件以上,80%为汽车零件。

3.温精锻生产线或制造单元:工艺特点是材料加热至700℃~1000℃进行锻造,兼有热锻和冷锻优点。美国温锻件约占精锻件50%。

4.模锻机/制造单元:汽车零部件锻造毛坯皆属模锻件。其中的模具和上下料装置等为国内薄弱环节。

5.粉末冶金烧结锻造设备。国外粉末冶金烧结锻造技术有较大发展,粉末锻造连杆重量精度可达1%。

6.内高压成形技术。是制造空心轻体构件的高新技术。内高压成形件质量轻、强度高、零件数量少、焊缝少,在欧美发展很快。

7.旋压成形技术装备。旋压成形具有加工精度高、可生产变截面等强度车轮轮辋和轮辐等优点。

(3)铸造生产线:

大吨位压铸机/制造单元(铝合金铸件)依靠进口。其中压铸模具国内差距巨大。

精密铸造生产线(铸铁件)依靠进口。其中,自动锁芯生产线(key core system)主要采用西班牙loramendi公司产品。

(4)激光加工设备。包括激光切割设备、激光焊接设备。激光拼焊板冲压成形技术是国际上大力发展的一种先进技术。将不同材质不等厚度钢板激光拼焊成毛坯,然后整体冲压成形。可减轻零件重量、提高整车匹配质量、降低材耗、提高生产率。目前激光拼焊板冲压成形设备同样依赖进口。

此外,轿车车体三维数控激光切割是最近发展的柔性制造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切割+冲裁模制造方式。使生产准备周期从2.5个月缩短至5天。

(5)数控刀具系统。制造轿车零部件的数控刀具系统,主要依靠进口。现代轿车零部件和模具加工已经高速化。对刀具提出很高要求。采用整体硬质合金刀具、硬质合金涂层刀具(包括化学涂层CVD、物理涂层PVD),陶瓷刀具,CBN刀具,聚晶金刚石(PCD)刀具,烧结压层刀具等。

同时,对高速切削刀具的监测工具、刀具系统的连接工具、高速回转的刀具系统动平衡技术设备等也提出很高要求。

需要指出,现代轿车零部件加工生产线,采用“智能刀具(Smart Tools)”——为特定零件加工设计的一系列专用高效刀具。同时,国际著名数控刀具供应商,还同时提供高速切削套装软件包、刀具使用(更换、重磨)服务等“整体解决方案”。

我国汽车制造装备国产化路漫漫

20世纪80年代,我国汽车工业重点转入生产轿车,国内机床工业很不适应。轿车装备国产化率长期来只有20%。但是仍然有一些亮点,比如汽车冲压生产线、数控齿轮加工机床等国产品都占有较高的份额,大连和沈阳机床集团近年也为汽车企业提供由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柔性生产线,目前已有几千台国产数控机床在汽车企业使用。

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机床产品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

(1)自主创新差距:笔者去年访问了欧、日五国20家以提供汽车装备为主的著名机床制造商。发现在现代发动机制造技术、高速加工中心、由高级复合化机床组成的制造单元等高端机床方面,我们与国外技术发展差距拉大了。重要原因是,我们基本没有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同时,制造技术研发的人力、财力投入,差距仍然很大。

同时,现代汽车装备特别强调《解决方案》。目前,国际一流机床企业的销售行为,已经完成了从卖设备到提供“解决方案- SOLUTION”的革命。这要求应用工程师是复合性技能型高级“灰领人才”。这是我们与国际间新产生的也是更加严重的差距。

(2)机床性能差距:主要数控机床无法满足现代轿车对精度、精度保持性、可靠性、寿命的需要。如,国际上加工精度从1950年~2000年提高了50倍,国内加工中心精度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体为15年;

(3)软件差距:包括生产线控制系统、集成技术差距等。缺乏将工艺系统、物流系统、信息系统集成为制造单元或流水生产线的技术

第三篇: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

文章来源: 中国网时间: 2012-11-01打印|纠错|发表评论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系列解读材料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十一五”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的大国,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二是装备制造体系日趋完善;三是创新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四是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但是,我国还不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四个主要差距:一是技术创新能力急需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已成为发展“瓶颈”;三是产品结构不平衡,高端装备产业急待培育和发展;四是产业集中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国际知名的品牌少。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抓住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机床、汽车、船舶、发电设备等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民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这为“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一、重点方向和任务

(一)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主要包括了液气密元件及系统、轴承、齿轮及传动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基础制造装备主要包括了数控机床及冲压、锻造、铸造、焊接、热处理等“工业母机”。《规划》对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发展予以高度重视,提出了三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强锻铸焊等基础工艺研究,加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提升关键零部件质量水平;二是推进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关键零部件等自主创新,建设若干行业检测试验平台;三是继续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发展高精、高速、智能、复合、重型数控工作母机和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重型锻压、清洁高效铸造、新型焊接及热处理等基础制造装备。到2015年,将高端关键基础零部件本土化满足率提高到30%,将高档基础制造装备本土化提高到50%。

(二)重大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提出,要围绕先进制造、交通、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造纸及印刷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同时,加快发展焊接、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以及安防、深海作业、救援、医疗等专用机器人。到2015年,力争将我国机械、冶金、纺织、资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所需智能制造装备的本土化保障率提高到30%。

(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据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我国燃油供应紧张与巨大的汽车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的战略选择,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传统燃油汽车在较长一段时期仍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我国作为新兴的汽车大国,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燃油汽车的节能减排。《规划》提出,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进一步提高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是组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工程,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有关研发工作,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持续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二是加快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稳步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推广模式;四是加快传统汽车升级换代,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的奖惩机制,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五是大力推动自主品牌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规划》提出,到2015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5.9升/百公里;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

(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我国2010年造船产量达到6560万载重吨,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先后全面超过日本、韩国。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全系列主流船型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实现了自主研发和批量建造,大型船用曲轴等产品实现自主生产,成功研制了首台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形成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船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获得长足发展,具备了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总承包能力,承接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海洋工程辅助船的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发展,未来五年船舶工业面临着严峻形势。《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一是适应新的国际造船标准及规范,建立现代造船新模式,着力优化船舶产品结构,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散货船、油船(含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升级换代;二是全面掌握液化天然气船(LNG)等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建造技术,加强基础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完善船舶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提升船舶配套水平,巩固优势配套产品市场地位,提升配套产品技术水平,完善关键设备二轮配套体系;四是重点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以及海洋监测仪器设备产业化,打造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五是组织实施绿色精品船舶、船舶动力系统集成、深海资源探采装备、深海空间站等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提升绿色高效造船、信息化造船能力和本土配套能力。《规划》提出,到2015年,主流船型本土化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海洋工程装备世界市场份额提高到20%,船舶工业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70%以上。

(五)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主要涵盖了机车车辆、工程及养路机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保障和运营管理等技术装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形成了较为完整并相对独立的产业(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生产能力与规模高居世界第一,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了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等高端产品。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较弱,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零部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外依存度较大,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全寿命周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等。预计“十二五”期间,高速动车组需求量约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需求量约为5000台以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年市场需求约可达2000亿元。《规划》提出,要以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和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导向,以快速客运网络、大运量货运通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具备节能、环保、安全优势的时速200公里等级客运机车、大轴重长编组重载货运列车、中低速磁悬浮车辆、新型城轨装备和新型服务保障装备;要组织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攻关,加速提升关键系统和核心技术的综合能力,到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六)民用飞机。“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对民用飞机产业的支持,在型号研制、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支线飞机进入适航试飞阶段,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大型客机项目进展顺利。我国已将民用飞机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逐步推进低空空域开放,这必将对民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产业带来极大的机遇。《规划》提出,要坚持军民结合、科技先行、质量第一和改革创新的原则,加快研制干线飞机、支线飞机、大中型直升机、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飞机、航空发动机、核心设备和系统;要深入推进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全面开展大型飞机及其配套的发动机、机载设备、关键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研制,建立大型飞机研发标准和规范体系;实施支线飞机和通用航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新支线飞机研制和改进改型,推进支线飞机产业化和精品化,研制新型支线飞机,发展中高端喷气公务机,研制一批新型作业类通用飞机、多用途通用飞机、直升机、教练机、无人机及其他特种飞行器,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服务。《规划》提出,到2015年,航空工业销售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产单通道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国产支线飞机、直升机和通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力争达50%。

(七)民用航天。“十一五”时期,我国民用航天装备取得快速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48次56个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嫦娥一号、二号实现成功绕月。继续加快我国民用航天发展,建设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是支撑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展现我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手段。《规划》提出:一是要完善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完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并实现首飞;实施先进上面级、多星上面级飞行演示验证;启动重型运载火箭和更大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实施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宇航产品型谱化与长寿命高可靠工程,发展新型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新技术与科学实验卫星,不断完善应用卫星体系,推进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卫星地面系统建设,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科研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三是加强航天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拓展航天产品与服务出口市场,稳步提高卫星发射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过30%。

(八)节能环保装备。“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减排治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环保装备获得长足进步,2010年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产品种类达到10000种以上,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具备了成套设备的自行设计和制造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个指标外,还将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增加为约束性指标,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规划》提出,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依托国家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十二五”时期,一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和节能监测等节能装备;二是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小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仪器仪表等环保设备,推进重大环保装备应用示范;三是加快发展生活垃圾分选、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处理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围绕“城市矿产”工程,发展高效智能拆解和分拣装置及设备,推广应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制造装备;四是发展先进、高效、可靠的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装备,发展安全、便捷的应急净水等救灾设备。

(九)能源装备。“十一五”以来,我国能源装备发展迅速,发电装备装机容量累计超过9亿千瓦,其中以风电装备和太阳能装备为核心的新能源装备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建成世界首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和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长期依赖进口的2000千瓦以上大功率厚煤层电牵引采煤机、世界最高的6.3米液压支架、世界最大等级的55立方米矿用挖掘机、1.2万米的陆地用石油钻机、乙烯“三大压缩机”等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致力于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一次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11.4%的目标。《规划》提出,要积极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和循环流化床等先进发电技术,加快水电装备向高参数、大容量、巨型化转变;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变电技术装备,推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推进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的核心技术;突破大规模储能技术瓶颈,提升风电并网技术和主轴轴承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着力发展适应我国风场特征的大功率陆地和海洋风电装备;依托国家有关示范工程,提高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效率,加快提升太阳能光伏电池、平板集热器及组件生产装备的制造能力;推动生物质能源装备和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掌握系统设计、压缩机、电机和变频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油气物探、测井、钻井等重大装备及天然气液化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

二、主要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依托重大工程发展高端装备的体制机制。以用户为龙头,以装备制造单位为主体,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共同开发先进装备;鼓励由装备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参与工程招投标;完善招投标制度,消除对国产装备歧视性条款,发挥投资、工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民用飞机、民用航天、高技术船舶等科研计划的作用,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发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作用,组织实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设立高端装备发展专项,支持高端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研制生产国家鼓励发展的高端装备,确有必要进口的核心装置、关键部件、原材料和关键技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融资、规模化发展;发挥现有装备制造业基金的作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上市,加大创新投资和股权投资向装备制造领域倾斜;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装备的融资租赁业务。

(四)突出抓好重大专项。继续抓紧抓好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工作,开发关键制造装备,突破核心共性技术,为实现我国高端装备产业化提供基础支撑。

(五)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建立装备首台套保险机制和示范应用制度。探索设立装备风险基金,为装备使用单位采用首台套高端装备及配套系统提供担保,鼓励装备使用单位为研制企业提供工业试验条件和应用机会,建立装备示范应用制度。加速推进低空空域开放,为通用飞机的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开展先进装备联合研发和创新。支持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公司,并购或参股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国内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

第四篇:新能源装备规划(最后稿)

哈尔滨市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随着我国将新能源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哈尔滨市是我国最大的发电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具有较强的基础和优势。为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迅速发展,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中新能源装备主要包括核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利用装备以及新能源材料等。规划期为2010年至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新能源装备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正在日渐减少,而其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却日趋严重。国际能源市场尤其是能源价格的多次剧烈震荡已经对国际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因此,许多国家不得不将目光逐步投向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积极开发利用清洁、高效、可再生的新能源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被视为走出金融危机困境、重振经济并在

未来经济竞争中取胜的“法宝”,新能源正在逐步从“补充能源”向“战略替代能源”的地位转变。目前,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已达到3.6亿千瓦,预计到2030年各国核电站建设的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美元;全球现有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1.2亿千瓦,预计到2012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4亿千瓦,比目前翻一番。世界新能源装备产业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在2005年就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国家又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近年来,我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均实现了高速增长。至2009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1.9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已超过1000万千瓦,风电装机已超过2000万千瓦。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000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9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因此,我国新能源装备产业同样孕育着巨大的市场商机。

面对着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各省、市都在集中优势资源竞相支持具有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这一领域的市场竞争已日趋激烈,尤其是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已呈白热化,并已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哈尔滨市作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发

电设备研发制造基地,拥有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智力资源,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迎接挑战,将新能源装备产业作为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有力支持,使其尽快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

二、哈尔滨市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基础

(一)产业现状及优势

水电装备:大型水电装备制造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主导产品有水轮机、水轮发电机两大类,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50%,研发制造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迄今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已形成年产6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生产能力,其单机最大容量达70万千瓦,居国内首位。同时,能够制造各种容量的混流、轴流、贯流、冲击和抽水蓄能等类型的水轮发电机组。自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为台云峰、刘家峡、葛洲坝、二滩、三峡等大型水电站制造了水轮发电机组。其中,自主设计制造了4台三峡右岸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目前,哈动股份正在进行30万千瓦等级抽水蓄能机组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工作。

核电装备:我市从80年代即涉足核电装备制造技术的研发,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大型核电装备制造和基础研发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较强的制造能力。哈电气集团已具备AP1000和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主设备制造能力,在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及其辅机、汽水分

离再热器制造能力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哈电气集团哈尔滨电站阀门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机厂交直流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在核电站用空调机组、关键阀门、核电主泵电机、核电反应堆冷却剂泵等设备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制造优势。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已先后为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岭澳核电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制造了汽轮机和汽轮发电机、主泵电机、蒸汽发生器及汽水分离再热器、常规岛安全阀等部分辅助设备。同时,该公司签订了浙江三门核电厂AP1000项目蒸汽发生器、常规岛,山东海阳核电厂项目常规岛,阳江核电厂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华能石岛湾核电厂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发电机,桃花江核电厂蒸汽发生器等多项核电项目。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为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提供了大型成套核电站空调机组。中船重工第七○三研究所为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和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提供了汽机冷凝器设计。风电装备:我市风电装备研发始于上世纪发展步伐一直比较缓慢。目前,全市涉足风电装备领域的企业有16家,风电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并网型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两家。哈电气集团发电设备工程研究中心自主设计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变速变桨永磁风力发电机组正在大庆瑞好风厂安装调试,首台机组已调试成功并网发电。哈飞工业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公

AP1000

90年代,但亿元。其中,直驱式51.5MW

司自主设计的1.5MW半直驱式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样机现已集成组装成功,并在我省依兰风场安装并网发电。

我市风电装备关键零部件企业有十余家。其中,哈尔滨哈电风能设备有限公司曾经制造了由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设计的国内首台1.5MW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为西安中钢重工整机组装,并已在河北省张北风电场正式并网发电。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产品软件著作权的“兆瓦级风力发电变流器及其软件控制系统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九洲电气目前拥有专业的兆瓦级并网变流器试验平台,可以对风力发电变流器进行模拟、仿真试验和实载测试,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并网变流器试验室之一。哈尔滨首泉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国外叶片技术,自主生产阴阳模具,采用先进的阴阳模真空灌注快干制造工艺已制造出第1片长37.5米的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兆瓦级风电塔架生产能力已达年产500套,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风电塔架生产企业之一。航天科工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哈尔滨变压器厂等企业也初步实现了离网型风力发电机产。除上述企业以外,哈尔滨市还在风电轴承、齿轮箱、机舱、控制系统等多个零配件方面具有研发及配套能力。其他新能源装备及新能源材料:生物质能、潮流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装备以及新能源材料的开发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制造基础。如哈尔滨电气

”,达1.5MW通用型乙烯基风电桨叶。、风电变压器等产品的规模化生

我市在太阳能、地热能、5

集团、哈工程大学、诺方光电科技公司、哈尔滨光宇集团、海格科技发展公司、哈工大奥瑞德光电技术公司等企业在抽水蓄能机组研制、潮流能发电、海上风电、非晶硅光伏设备制造、以秸秆等生物质原料开展沼气、供热、发电一体化技术设备研制、地源及污水源热泵设备制造、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及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研制、半导体LED照明设备以及蓝宝石LED衬底材料研制生产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基础或产业条件。

(二)科技研发优势

我市在新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材料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优势,某些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如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拥有国内唯一的发电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内最早开展了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的研制和开发。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是我国大电机、水轮机行业技术归口单位和重要研制单位,其拥有的水轮机转轮技术、大型空冷发电机技术等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最早设臵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四所重点高校之一,在核动力仿真、安全性研究、强化传热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院)是我国最早从事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的专业机构之一,在纤维缠绕成型技术、拉挤技术、先进复合材料(预浸料制造及铺放技术、复合材料设备)和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船重工第七○三研究所在舰船核动力和核电氦气轮机方面,哈尔

滨焊接研究所在核电装备焊接工艺和材料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哈尔滨光宇集团在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领域的研发水平和生产规模上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学在控制、电力和机械等专业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开发优势。

(三)存在的问题我市新能源装备产业尽管有较强的传统优势,在一些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近年来在新能源装备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市新能源装备产业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主要问题表现在:1.整体水平不高。较强基础,但其主要优势集中在核电站常规岛装备的设计和制造领域,对于核岛内装备的研制开发与上海电气集团和四川东方集团相比,在等方面均显不足。我市风电设备研发尽管起步很早,但进展十分缓慢,目前总体上仍停留在起步阶段,至今还没有任何一项整机或关键零部件产品投入批量生产。而目前全国风电装备特别是1.5MW等级风电生产能力已出现结构性过剩,能扩张已受到国家政策性限制,我市风电装备产业的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我市其他新能源装备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步伐较慢。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装备大多数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受国

成套能力、装备及硬件设施产7

哈电气集团核电装备研制虽然具有产品系列、我市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

外企业对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封锁,产品更新换代较慢,难以获得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受到局限。

3.产业资源分散缺少整合。我市风电产业资源十分丰富,但多数企业都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这与我市风电整机企业长期徘徊于起步阶段,难于进入市场形成批量,无法充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直接相关。零部件企业因缺少配套批量无法将风电设备零部件生产作为主业,或转为外地企业配套。资源分散导致我市风电产业的整体优势无法发挥,产业链也难以有效形成。

三、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牢牢把握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施产业振兴规划和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将新能源装备产业作为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再创新并重;积极整合本地区优势产业和科技资源,迅速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优势整机核心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规模化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把哈尔滨建设成国家重要的水电装备、核电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内知名的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基地,使哈尔滨从传统能源的“动力之乡”跃升为新能源的“动力之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投资、决策的主体地位。制定和落实新能源装备发展政策,支持技术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形成政府和市场共同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发展整机与关键零部件相结合。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努力培育以优势整机企业为核心,关键零部件企业和一般配套企业积极参与,上下游衔接,域内自主配套的规模化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实现发展速度和效益的最大化。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以国际先进技术为方向,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依托哈尔滨江北科技创新城,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持自我发展与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相结合。将新能源装备产业建设与哈大齐工业走廊和哈南工业新城建设紧密结合,加快各种资源向新能装备产业聚集,不断提高核心骨干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税收、重大项目立项与任务分工、项目招标、首台套应用等方面的支持,力争纳入国家新能源发展规划及相关建设项目,推动我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三)规划目标

通过规划与发展,实现新能源装备产业快速增长,产业

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产业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重大装备研制生产取得突破,产业聚集度显著提高,产业集群明显壮大,产、学、研、用体系基本形成。

2010年新能源装备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14亿元,其中核电装备实现增加值3亿元,水电装备实现增加值6亿元,风电装备实现增加值3亿元,其它新能源装备实现增加值2亿元。

--到2012年,新能源装备产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年均增长44.2%。其中,核电装备实现增加值7亿元,核岛主设备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水电装备实现增加值6亿元。风电装备实现增加值12亿元。形成整机与关键零部件基本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到2015年,新能源装备产业实现增加值70亿元,年均增长38.3%。其中:核电装备实现增加值14亿元。在核岛上,掌握AP1000堆型反应堆压力容器等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实现国产化。以二代改进型、三代及高温气冷堆蒸发器等为主导产品,形成年产4套的制造能力。在常规岛上,以AP1000、CPR1000等产品为主线,形成主辅机设计、制造4套/年的能力。在常规岛主设备研制、按岛分包、整岛成套供货能力上居全国领先位臵,形成自主品牌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水电装备实现增加值8亿元,确保产品市场占有率不低于50%。风电装备实现增加值达到35亿元,产业链条比较完善,形成1-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整机企

业。

--到2020年,新能源装备产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核电装备全面掌握第三代核岛主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形成核岛及常规岛的整体配套能力,成为中国核电设备的主供货商。风电装备建成国内知名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其他新能源装备总体实力明显增强,在LED照明、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等方面形成一批技术先进、规模优势明显的行业龙头企业。

四、发展重点

围绕新能源装备发展目标,以哈南工业新城为载体,重点培育和发展以核电装备、水电装备、风电装备、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产业。

(一)核电装备

1、核岛主设备。重点开发蒸汽发生器、稳压器等核Ⅰ级设备。通过与国外合作的方式,引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开发控制棒驱动机构。抓住消化吸收AP1000核主泵电机技术的机遇,重点开发核反应堆主泵系列产品。

2、常规岛主设备。重点发展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半转速核电汽轮发电机组及其本体辅机,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全面掌握设计和制造技术,达到自主设计和制造。并在全面消化引进技术基础上实施再创新,自主研发CAP1400/1700汽轮发电机组。

3、辅助设备。重点发展非能动余热热交换器、核

二、

三级压力容器、汽水分离再热器、高压给水加热器、除氧器。以第三代关键阀门(主蒸汽安全阀和稳压器安全阀)的研制作为切入点,重点发展核岛和常规岛各系统各种类型安全阀和核岛截止阀、止回阀、闸阀以及为核电配套的高附加值特种阀门。开发核电站全范围实时仿真平台及数字化核电站在线实时监控平台,自主研发核电站用机器人。

4、电气设备。重点发展核电站控制系统设备、核电站供电系统设备。发展核电站蓄电池组应急电源、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用于核电风机和泵类产品的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臵。

(二)水电装备

依托重点工程,重点发展百万千瓦等级水轮发电机组、大型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大型潮汐电站双向灯泡式贯流机组、300MW等级以上抽水蓄能机组设计与制造。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重点提高低比速混流式(应用于300m水头及以上,特别是400m水头以上)及高比速混流式(应用于50m水头以下)水轮机的水力性能,轴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进一步提高5叶片水轮机模型转轮效率,加大低水头的4叶片水轮机的水力性能方面研究投入,加大贯流式水轮机的水力模型研发力度,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加快抽水蓄能电站的300MW机组的关键核心技术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进度。支持发展海流能发电设备。

(三)风电装备

1、风力发电机组。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整机企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按照高起点、高性能、大容量的要求,重点开发3MW及以上等级的高端大型风电机组,迅速抢占市场和技术制高点,并形成哈市风电装备产业集群的核心。同时,支持已研发成功的1.5MW直驱式、半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并形成批量生产。

2、风力发电装备零部件。重点支持为本地风电整机企业配套,尤其是为开发3MW及以上等级的高端大型风电整机企业配套的风力发电机、变频器、轴承、叶片、齿轮箱、增速箱、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产品的研制生产。积极支持风电装备铸件、液压件、塔架、变压器、电缆等零部件产品的发展。对于有较强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能够面向全国市场实现批量配套的专业化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也应给予政策优惠和重点支持。

(四)其他新能源装备及新能源材料

围绕太阳能发电,在制造非晶硅的基础上,推进单晶硅、多晶硅等转化效率高的光伏材料的产业化,以及相应的光伏设备制造。生物质能源,围绕生物沼气和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项目和设备,争取在乡镇实现生物质发电、供暖、供气一体化。围绕电动汽车的研发,重点发展电动汽车专用锂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围绕LED照明,重点发展蓝宝石LED

衬底材

料和LED照明灯具。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和电厂冷却水等低温热源,重点发展热泵供暖空调技术与产品。择机向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快中子堆技术、磁约束核聚变等领域进入。

五、主要任务

围绕重点产业领域,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推进一批重点项目,打造一批特色载体,培育一批优势企业,促进新能源装备产业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

(一)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结合当前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突出重点,超前谋划,着力组织和实施一批能够提升技术能力和服务功能、具有发展前景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努力抢占产业制高点。加快推进哈电集团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制造、核电主泵电机制造基地、核电反应堆冷却剂泵组制造技术改造、核电常规岛国产化完善、650MW核电汽轮机、大型电站阀门技术改造、1000MW等级核电辅机技术改造,703研究所氦气机组,哈电机厂水力模型试验站、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哈九洲电气兆瓦级风力发电变流器产业化、哈首泉风电科技公司智能型1.5-3.0兆瓦风力发电机叶片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创条件,抓进度,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

(二)建设一批特色载体。加强规划导向和政策推动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引进和集聚一批新能源装备

产业龙头项目进驻哈南工业新城,建设核电、风电装备生产、配套、服务等专业化产业园区。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LED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和全球重要的LED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技术研发、科技信息、技术转化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江北科技创新城,推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端企业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研发具有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三)培育一批优势企业。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大企业重组、整合力度,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正确认识全国风电装备迅猛发展和结构性过剩的趋势,鼓励风电装备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加强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等多方面合作,构建生产联合体、科技和营销联盟。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支持哈电气集团、哈轴集团、哈飞汽车、光宇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成为我市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着力推进哈飞工业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公司、九州电气公司、哈首泉风电科技公司、红光锅炉集团、海格集团、哈工大奥瑞德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发展壮大。

五、政策措施

(一)强化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体

系。成立市政府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常务副市长、主管工业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平房区政府、香坊区政府、哈高新区管委会、哈经开区管委会、市发改委、经委、国资委、建委、科技局、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环保局及有关企业、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协调产业建设,审定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协调解决产业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强化政府对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宏观指导。

(二)完善支持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机遇,组织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在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财税政策、资金扶持、首台(套)应用、项目审批、省内风场优先采购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技术先进、规模优势明显,并且对全省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及时纳入市重点大项目,优先供给土地、信贷等发展要素,优先安排省内资金和争取国家资金。

(三)完善促进新能源装备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鼓励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创新环节的联合与合作,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积极消化吸收第三代核电技术,配合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争取国家

发改委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对第三代核电技术国产化的支持,增强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四)完善推进新能源装备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进一步整合省、市、区政府和中直企业的资源,吸引其他战略投资者共同构建以银行为主,担保、金融咨询等金融中介机构为辅的综合融资体系。企业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投融资方式和渠道,努力改变企业单纯依靠自筹和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积极吸引国内和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大资本、大基金参与新能源装备项目建设。

(五)完善促进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对外合作体系。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企业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建设技术中心,加快引进消化再创新步伐。将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加快对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新能源装备产业博览会、项目洽谈会和高峰论坛等活动,推动产业招商,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六)完善支持新能源装备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支持组织和建设产学研联合研发团队。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入股、持股、提高薪酬等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使用和推广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与

表彰和奖励。

第五篇:益阳市“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我市装备制造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为促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特制定《益阳市“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一、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问题

1、产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由美国、日本向中国梯度转移,国内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市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以其特有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形成了一批优秀的装备制造企业和颇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009年,全市共有装备制造企业200余家, 主要由精密机械、农业机械、汽车装备及零部件、金属制品和电气机械等企业组成。形成了以益阳橡胶塑料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精密机械、以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为代表的汽车装备、以滨湖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业机械、以太阳鸟游艇、中海船舶为代表的船舶制造工业等四大支柱装备制造业体系。其中,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109家,产值突破100亿元,达107.4亿元,同比增长35.6%;实现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同比增长29.6%。比2004年工业产值增长10倍,工业增加值增长15倍。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出1倍多。

特别是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的引入,使我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橡塑集团、滨湖柴油机、太阳鸟游艇、新兴管件、瀚鑫机械等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壮大,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益橡机密炼机、滨湖柴油机、太阳鸟游艇、宇晶机器、宇环磨床、牛头密封圈等立为湖南省名牌产品。橡塑集团、新滨湖、宇环机械3家企业建立了高标准的企业技术中心,橡塑集团的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对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形成产业集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数控机床制造、水电、风电、核电机械制造等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2、主要问题

近几年,益阳装备制造业虽然迅速发展,但与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突出的问题表现为:

——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总量不大,明显的带动能力不强,整体发展较慢。由于重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大企业不大不强,小企业不精不专,龙头企业不够强大,带动力弱,协作能力差,导致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产业群,没有形成“集群效应”,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集团化运作,无法与国内知名大公司、甚至国外跨国公司抗衡; ——中小民企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建厂时间短,受到自身实力的限制,规模效益差。

——技术装备水平低、开发能力不强。受资金链、债务链的拖累,近几年企业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不多,造成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的技术大部份来自国外,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在国内市场上主要靠价廉优势来替代进口产品。

——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我市精密机械产业链拉得不紧,甚至存在缺环的现象。最突出的矛盾是市内配套能力不强。

——融资困难,投入总量小、时效低、见效慢。由于金融体制和企业现状的双重障碍,民间资金的总量不足及积聚力弱,区位弱势造成的引资困难等原因,致使装备制造业总体投入不理想,整体发展较慢。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2008年全球发生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必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进行经济结构的相关调整,在未来数年,我国也面临较大的宏观调控压力。总体上,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为先进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我市的一些新兴装备制造业如内陆核电站核电装备、数控机床、太阳能光伏装备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二是我市高新区作为国家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连带赫山、资阳区的工业园区具备产业转移承接的优厚条件,特别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招商引资政策的出台,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迅速发展。三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新一轮的经济复苏,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茁壮成长的过程,必将带动为各行业发展起服务和保障作用的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同步提高。继续培育、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同类企业整合,形成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协作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群;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规范企业运行模式;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2、发展原则

坚持装备自主化研发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实施内陆核电等重点建设工程和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装备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带动产业发展。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力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围绕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国产化,加大研发力度,带动基础配套产品特别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积极开发特种钢原材料。

坚持发展企业集团与扶持专业化企业相结合。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年平均增长 30% 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4、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争取发展整车制造项目,力争产值突破200亿元。做大做强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沅江工程机械产业园,争取落实三一重工益阳工业园项目,发展壮大东部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加快发展造船产业,做大做强玻璃钢及复合材料游艇制造业和工程船舶及钢制船舶制造业,力争产值突破150亿元。以玻璃钢游艇制造和工程船舶制造为重点,打造沅江造船工业园,发展南县、资阳、赫山造船基地。

壮大发展精密机械制造产业,力争产值突破100亿元。继续做大做强橡塑机械、齿轮与特种锅炉及压力容器,壮大数控机床、输配电设备、新兴铸管、新兴机械等制造业。

鼓励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力争产值突破40亿元。突出扶持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大力引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连的装备制造业,引进发展先进高端装备制造业。

提升农业机械发展水平,力争产值突破10亿元。

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一是进一步增强“工业强市”意识,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业强市”战略,把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快工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以园区为主载体,实现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全面发展。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促使其尽快发展壮大,真正成为我市未来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工业发展的工业生产用地、工业项目收费减免、招商引资、知名品牌产品培育等优惠政策及扶持措施。三是继续改善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大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整治针对企业的“三乱”现象,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预,增强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四是进一步改善融资体制机制,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民营银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五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企业自我分离与政府社会接收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加快企业信用、投资担保、咨询服务等体系建设的步伐,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和健全为企业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

2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推动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在 “ 十二五 ”期间,益阳市装备制造业要把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等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在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因企施策,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一批,嫁接改造一批。已改制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化运作,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运行效率。

3 、突出围绕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大胆解放思想,紧紧抓住不断深化改革的大好机遇,注重资本运作,以资产为纽带,整合区域内资源,实现市场网络、产品研发、生产设备、自有资金等资源共享,广泛开展以商招商,有效避免新的重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在区域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切实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东部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4 、充分发挥企业谋求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装备制造企业要切实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明确发展重点,完善发展措施;理顺运行体制,规范管理机制,提高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效益;引导骨干企业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增添关键设备,开发重点产品,提高主导产品生产能力,扩大生产经营总量;搞好区域内产品的配套与协作,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筹集企业改革、研发、技改、生产等所需资金,不断壮大实力,增强后劲,促进快速发展;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在主导产品产量增加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企业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重点产业、产品的有关优惠政策和专项扶持资金。特别在重大装备制造业中,瞄准国家重大装备发展扶持方向,加大高端装备制造的研发力度,争取有项目进入国家笼子,成为国家重大装备发展扶持对象。

5 、坚持自主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技改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我市企业研发中心较多、科研攻关能力较强的优势,认真组织实施关键性技术的联合攻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研究开发,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攻关,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全力打造知名品牌,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构筑核心竞争力。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一起共同探讨、实践企业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的有效途径,为振兴装备制造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弘扬和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为企业发展提供不断创新、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在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相应提高员工的收入和生活福利水平,解除员工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生产的积极性,构建企业和谐大家园。

上一篇:学校教学管理改进方案下一篇:小学课改工作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