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护士论文范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供应室护士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介绍了清洗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提出清洗护士应强化职业防护意识,确保职业安全,保证身心健康。

第一篇:供应室护士论文范文

供应室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护措施

医院消毒供应室护士是负责全院各科再生器械物品的回收、清洗、整理包装、消毒灭菌、存储。这种工作性质就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各种危险因素,如: 在回收物品中经体液、血液分泌物污染的概率很高,被感染的可能性大,现代设施水、火、电也是重大不安全因素。这些风险因素时刻威胁着供应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因此供应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1 职业风险因素

1.1 生理因素

供应室人员每天要回收全院各科用过的医疗器械,工作人员在回收、分类、浸泡,特别是在对各种带有管腔的医疗器械及各种穿刺针的冲洗过程中极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溅到面部皮肤上、口腔内、眼睛里而导致感染。

1.2 物理因素

1.2.1 利器损伤因素:利器伤是供应室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几乎所有供应室护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利器伤史,供应室工作人员接触被体液、血液、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机会多,接触各种穿刺针、剪刀等锐利器械,如操作不当,就可能造成感染。

1.2.2 噪音因素:供应室噪音主要来源于灭菌设备、清洗设备以及大量不锈钢器械在处理过程中相互碰撞产生的噪音。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会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听力下降等不良影响,导致焦虑、耳鸣、血压增高、失眠等症状。

1.2.3 高温烫伤因素:是指物品高温灭菌时所使用的蒸汽散发、清洗机、烘干机的热量,尤其是在夏季使用时灭菌间温度明显增高,长期处于一个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对健康不利,同时裸露的皮肤易被蒸汽灼伤。

1.3 化学因素

供应室工作人员每日使用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和各类洗涤酶,其主要用于器械、空气、地面、桌面等的消毒。消毒剂虽然性能较安全,消毒效果可靠,但有一定的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消毒剂会污染空气,使人有头痛、鼻炎、皮肤过敏、哮喘等症状,还可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一次性物品在长期储存过程中逐渐散发出的气体可造成环境空气污染,如长期吸入可引起慢性中毒。

1.4 微粒

供应室人员在进行各种医疗器械包装时,可能吸入棉布、辅料脱落的纤维,可刺激呼吸道,诱发鼻痒、喷嚏甚至哮喘,同时一些微粒还污染环境。

1.5 各种意外因素

各种清洗消毒与灭菌设备都有发生火灾、爆炸、触电的危险,时刻威胁供应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 防护措施

2.1 生理因素防护

临床使用后的污染物品和器械,应装在专用回收车到供应中心的污染区进行集中处理,处理时应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防水围裙防止污染液溅到皮肤黏膜及眼睛上,造成危害。

2.2 物理因素防护

物理因素防护主要是利器伤防护,在回收分类器械物品时,养成用钳子取针头、刀片的习惯。废弃的针头和手术刀片、缝针等尖锐物品应放置于专用利器盒内以防他人受伤。一旦出现锐器刺伤情况应立即挤压受伤部位,尽可能挤出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再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伤口,必要时进行包扎。同时报告科护士长及院感染办,进行锐器刺伤登记,再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可定期组织全面体检,建立健康状况,进行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并决定是否用药,同时还要为受伤者保密。

立即预防性治疗,对于被HBV患者污染的并沾有大量血液的器械针头所致的深部刺伤应及时用药,如尽早服用齐多夫定等。最好在2 h以内,最迟不超过24 h,即使超过24 h,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对于被HBV污染的针头或锐器损伤的,应在24 h内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对于被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体液、血液污染器械针头损伤的,应加强局部伤口处理,定期追踪随访,尽早发现是否感染。登记并记录事故包括时间、地点、损伤器具类型、器具是否被污染、污染物(血液、体液、分泌物)、伤口深浅度、出血情况、是否接受治疗、用过何种药物等,记录保存在医院感染科。

2.3 噪音的防护

科室机器专人管理,定时定期维护和保养,保持其性能良好,操作时轻拿轻放,避免噪音的产生。工作人员应说话轻、走路轻、开关门轻。

2.4 高温作业防护

高压灭菌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放置以防意外发生,灭菌完毕,取放物品时应戴手套、穿长袖衣服,以防烫伤。安装降温设备,进行机械通风;安装空调设备保持室温26℃。

2.5 化学因素风险防护

供应室工作人员要对常用消毒剂的效能、毒性及进入人体的途径要有一定的认识。根据被消毒灭菌的物品选择适宜的消毒剂,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范围、浓度进行配制,在配制过程中应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防水围裙,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黏膜及眼睛上,取放物品后及时加盖,避免消毒液挥发对人体造成危害。

2.6 意外因素防护

全科室人员工作时间坚守岗位,特殊情况会应急措施,严防意外发生。随着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也将带来职业风险因素,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职业风险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因此,供应室护士应充分认识职业风险的危害性,树立自我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身心健康。

2.7 微粒防护

减少棉絮的散落,对敷料的准备及包装应在隔离、通好良好的场所进行,工作时应带口罩、帽子及护目镜;医院订购成品辅料。

3 小结

总之,要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规范自我保护行为,所有医护人员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安全的重要性。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加强安全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及宣传教育力度,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使执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能成为每位工作人员的自觉行为,才能有效地减少工作人员的感染事故的发生。

作者:杨伟燕 张玉珠

第二篇:供应室清洗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摘要】介绍了清洗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提出清洗护士应强化职业防护意识,确保职业安全,保证身心健康。

【关键词】清洗;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我院从2010年以来对全院各种手术器械、各科换药盘和缝合包,妇科刮宫、人流器械及手术室的硬式内镜(包括腹腔镜、胸腔镜、宫腔镜、胆道镜、膀胱镜、支气管镜等)统一由供应室回收、清洗、消毒和灭菌。

在医院,供应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清洗护士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污染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从所接触物品和工作环境上看,清洗护士的身心健康很容易受到危害,作为清洗护士应在工作中保护好自己,避免受到职业伤害的影响。

1.职业危害因素

1.1 感染因素:清洗护士在工作中面对的是附着在器械上的病人的血液和各种分泌物及被污染的器械,在清洗过程中积在器械或管腔内的血渍、黏液等有可能喷射飞溅到清洗护士的眼、口、耳、鼻等裸露部位。

1.2 化学因素:

1.2.1 消毒液清洗用的消毒液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常用的84消毒液、多酶洗液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常用的戊二醛可致人体发生视物不清、接触性皮炎、呼吸道损害等损害。其还可以导致人体出现过敏的反应,有报道研究经动物实验显示其可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危害[1]。

1.2.2 乳胶手套可引起人体皮疹、瘙痒、过敏等。

1.3 物理因素:每天清洗各種器械、腔镜等,环境潮湿,室内各类仪器如超声清洗器等都会出现一定的辐射、噪声,其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影响。以上都会对护理人员的各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2]。

1.4 心理因素:在封闭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工作会对人的心理又一定的影响,且此项工作繁重,工作中需格外谨慎,不可疏忽大意,这些因素都对工作人员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易于导致护理人员出现疲劳、紧张的状态。

2.护理人员进行防护的措施

2.1 自身应注意的防护措施。护理人员应注意自身的防护,正确实施自我防护。操作时必须带好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镜,穿放渗透围裙、袖套。在工作进行前后都要进行洗手操作,并要应用消毒液进行洗手,避免发生感染。

2.2 化学因素的防护。戊二醛对人体的各项系统都有很大的不良作用,应有效降低工作地点的浓度,故需要通风良好,把放有此消毒剂的容器放到排风机旁边。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注意保护好自身。

2.3 环境消毒。清洗室应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安排紫外线的消毒时间,每日消毒两次,每次1小时,地面用消佳净拖地,每日两次。

3.心理因素的防护

根据供应室清洗护士的工作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不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加强自我保健。

综上所述,由于工作性质和环境的原因,供应室清洗室护士面临很多职业危害的威胁。因此,作为清洗护士要充分认识工作中经常受到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对清洗护士的职业危害。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也应加强科学的、合理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并为医务人员创造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降低职业危害至最低,保障供应室清洗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钟伟荣.内镜室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1):94.

[2] 朱清.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J].华西医学,2001,16(4):493.

作者:孙 玉 方莲花

第三篇:供应室护士不同工作区域洗手效果监测研讨

摘  要:目的  研究供应室护士不同区域洗手效果监测。方法  研究对象取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的10名供应室护士为对照组,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的12名供应室护士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加强改进后洗手管理措施。两组均进行洗手监测,随机抽查各100例次。观察不同工作区域洗手合格率、除菌情况。结果  两组无菌室护士洗手合格率均为100.00%,无对比差异(P>0.05),观察组回收间护士洗手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菌室护士洗手合格率均高于回收间护士洗手合格率,组内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无菌室、回收间除菌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供应室应加强洗手监督管理,落实不同工作区域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值得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供应室;不同工作区域;洗手效果监测

医院供应室日常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医疗安全,洗手是阻断经护理人员传播病原菌途径的最经济有效、简单方便的操作[1],故而,为保证洗手效果,加强洗手效果监测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手卫生宣教,加大考核力度也是提高医务人员洗手自觉性的有效方法。本文旨在分析供应室不同工作区域护士洗手情况,观察手部细菌菌数变化,了解洗手对除菌率的影响,便于为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取2019年2月~2019年7月的10名供应室护士为对照组,取2019年8月~2020年1月的12名供应室护士为观察组。此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年龄最大40岁,最小22岁,平均(30.21±2.44)岁,均为女性,其中,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6名初级护师。观察组年龄最大41岁,最小21岁,平均(30.40±2.78)岁,均为女性,其中,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8名初级护师。两组上述资料对比而言,并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洗手监测,使用流动自来水洗手,涂抹肥皂15 s,冲洗三遍后,自然晾干,根据消毒技术规范,洗手前后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棉拭子涂擦双手指屈面两次,之后将操作者手触部位剪去,并投入10 mL无菌采样液试管中,震荡处理20 s,取1 mL接种于无菌培养皿中,并倒入营养琼脂,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48 h后计数菌落,检测致病菌性质。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完成操作,总结现存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于观察组中实施。

观察组加强改进后洗手管理措施,主要在于:①医院方面需高度重视供应室日常消毒隔离工作,委派感染科专人检测供应室消毒效果,并加强人员管理,严格要求医护管理部门、供应室负责人员,不断完善洗手标准规范,保障护士洗手后检测合格率达到标准。②定期培训考核,供应室工作人员定期组织专业能力培训,包括消毒灭菌基础知识、操作规范,尤其是新技术、新规范要加强培训、考核,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采取奖惩制度、责任划分制度,促使工作人员了解洗手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洗手设施,如使用接触面积小的感应式或摆式水龙头。③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洗手依从性,洗手是实施屏障保护的基础,也是减少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的重要举措,供应室也是发放消毒、灭菌物品的场所,工作人员需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洗手规范要求,以免洗手不规范造成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工作区域洗手合格率、除菌情况。

无菌室属于Ⅱ类环境,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 cfu/cm2,回收间属于Ⅲ类环境,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 cfu/cm2。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x±s)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χ2检验,软件分析采取SPSS19.0,数据对比P<0.05则说明两者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工作区域洗手合格率

两组均抽查100例次洗手情况分析,两组无菌室护士洗手合格率均为100.00%,无对比差异(P>0.05)。观察组回收间护士洗手合格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菌室护士洗手合格率均高于回收间护士洗手合格率,组内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两组不同工作区域除菌情况

观察组无菌室、回收间除菌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供应室设施也不断得以完善,另外,医院对于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大量使用[2-3],也对降低工作人员职业危害有一定作用,但在日常工作中,仍然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如医院感染灯,对临床治疗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不利于医院良性发展,可能会导致医患纠纷。供应室一般承担着医疗器械的回收、消毒、清洗等工作,存在一定不同性质工作相互感染现象,为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保证供应室日常工作顺利实施,进一步加强供应室不同工作区域洗手效果监测十分必要[4]。

本文对照组采取常规供应室管理,总结现存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改进方案,于观察组中实施。此次结果可见,两组无菌室护士洗手合格率均为100.00%,无对比差异(P>0.05),观察组回收间护士洗手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菌室护士洗手合格率均高于回收间護士洗手合格率,组内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无菌室、回收间除菌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通过加强洗手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流程,严格要求医护管理部门、供应室负责人,专人严格监测各项工作效果,严格落实相关规章制度[5-6],最大程度提高洗手后检测合格率。同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重视度,注意洗手方法正确,通过完善洗手设施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保证洗手合格率[7]。谭艳[8]曾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实施手卫生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可见,实施改进措施后,供应室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得到显著提升,洗手合格率也有明显改善,这也进一步表明此方法的可靠性及科学性。

综上所述,供室应加强洗手监督管理,落实不同工作区域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丹丹.不同洗手消毒方法应用于供应室无菌间护士的效果比较建议[J].心理医生,2018,24(26):215.

[2]王少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洗手依从性调查及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旬刊,2018,25(8):164-166.

[3]李元娥,赵巧云.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分组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2):194-195.

[4]麦俏丽,李瑞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不同洗手消毒方法的效果对比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8):103-104.

[5]罗强,王楠,孙强,等.不同等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负荷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9,34(3):88-91.

[6]曲雁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不同排班模式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8):2398-2399.

[7]王云艳.影响供应室工作人员手部卫生的相关因素及应对策略[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6):121.

[8]谭艳.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实施手卫生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9):163-164.

作者:许艳红 李先菊

上一篇:互联网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实验室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