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语言文字工作

2023-04-02

第一篇:新闻媒体语言文字工作

党务工作、新闻宣传和文字材料撰写个人工作总结

2018年,本人与党办领导和同事一起按照工作部署认真履职,与其他部门同志密切配合,围绕分院中心工作,积极抓好党的建设、新闻宣传和文字材料撰写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岗位的工作任务和领导安排的临时工作。现将2018年度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关键措施。紧紧把握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积极参加分院党委和支部组织的集体学习活动,参加党员网络教育培训,使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为自己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利用周末时间参加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攻读,不断提升文化素质。

在具体工作中,认真履行的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本职工作,包括:做好干部推荐和选拔,制作推荐票、参与谈话、对干部任职情况进行公示、撰写干部推荐材料、发布干部聘任的公文、做好干部人事档案的审核和记载,不断完善和更新干部个人信息;

分院党委、党函、党发文件的制作与收发;

学校及校以外机关单位发文的接收、处理;

结合分院实际情况,做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具体工作,协助各支部制定、并执行学习教育计划,完成每月分院学习教育开展情况的报告,督促各支部上报季度督察报告;

协助各总支、支部做好支部换届选举、年度支部考核和党员民主评议;

做好党费收缴与管理使用工作等。

最近受组织安排,承担部分宣传工作,撰写分院的新闻稿件,更新分院公众号、微博、门户网站,整理工作的汇报总结,致力于分院思想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主要是对政治理论和法律的学习抓得还不够紧,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还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克服不足,争取做得更好。

第二篇:新闻敏感与新闻语言

引言:记者的新闻敏感与语言素养

记者的概念:记者指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时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记者的职责:新闻记者的职责是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重要事实。采访、报道什么?记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发现和判别新闻的敏感性;怎么报道?主要用语言来报道,记者要有胜任新闻职业责任的语言素养。

一、新闻敏感

什么是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例1:

新生军训一瞥

我校06级新生军训将于9月15日正式开始。14日上午见过教官之后,下午大家已经开始了基本训练。图为余区新生军训照片。(通讯员 余延君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王兴渠)

—— 新闻来源: 政治与行政学院

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别新闻的敏锐能力具体包括这样一些本领和能力:

1.迅速判断某一事实和情况是否有一定的报道意义,判断它的价值以及预见它的作用的能力。

2.判断某一线索,即使是看来平常的事,但见微知著,可能导出重大新闻的能力。

3.在许多事实中,判断出哪一个最重要、哪一个次重要、哪一个不重要的能力。

4.判断已发表过的同一条新闻中,还有哪些材料仍可能成为新闻的能力。

5.判断哪些事实能引起新闻受众的兴趣以及兴趣之大小的能力。

例2:

【军训】军训打靶途中 教官勇擒小偷

9月27日上午,在我校军训三团打靶途中,两位教官在理工一桥下勇擒一名准备行窃的小偷,并将其交送110民警。

当天早上8:30左右,车行至理工一桥下时,有同学发现一个男青年跟在一个骑自行车的女青年身后,鬼鬼祟祟的,接着他果然把手伸进女青年腰包,准备行窃。大家都急呼:‚小偷啊!‛可女青年并没察觉。此时,三团两位排长刘洪芳和杨常来立刻叫司机停车,迅速跳下车去追赶,不出数十米,便将小偷擒住,并将其交给了110民警。

事后,该女青年非常感谢,军训学员也很感动,然而,两位教官却觉得这‚没什么‛:‚我们应该做的。‛(通讯员 吴超华 责任编辑 王兴渠)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你“新闻鼻”,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这种敏感使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发掘新闻题材,它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的特殊素质。

新闻界有人把新闻敏感,称之为新闻“鼻”和新闻“眼”。这是一种借喻,意思是:新闻记者靠灵敏的嗅觉和锐利的眼光来判断一件事是不是新闻。新闻敏感是记者必须练就的业务素质。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千千万万,但大部分都构不成新闻,只有经过我们的观察、辨别、判断其中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才能写成新闻。

例3:

新学期还未开学 QQ群上准大学生憧憬高校生活

新学期还未开学,准大学生们便在QQ群上聊得火热。昨日,记者从武昌部分高校了解到,QQ群已成为大学新生了解学校的热门工具。

‚学校奖学金有多少啊?‛‚计科院有没有浙江海宁的老乡?‛昨日,在武汉理工大校园论坛上,数十名新生正在QQ群上聊天,话题多数集中在军训、户口迁移以及学校奖励制度等,部分新生还通过QQ寻找同校老乡、征集室友,憧憬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

该论坛负责人称,暑期校园论坛不开放,新生大多靠QQ群相互交流,学校专门安排在校生在QQ群上接受咨询。

在华科大、华师大、民大等高校校园网,同样有大批新生自发建立QQ群,话题除了各校软、硬件设施外,帅哥美女、餐饮、网吧等也成热门。

华师大学工部一位负责人说,新生通过QQ群交流,比打电话更方便、快捷,提前了解校园,有利于这些准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记者 王维博 实习生 吕翔宇 杜海兴)

【楚天都市报】2006.8.9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1. 要接触实际, 勤于思考。

新闻无时无刻地在我们的左右,就看你会不会去发现了。要想练就一双“新闻眼”一只“新闻鼻”,就得处处留心,对什么都要好奇才行。“发现并记住了一般人容易忽略的事儿”,这是作为记者最起码的水准和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睿智深邃的“新闻眼”去看,用灵敏的“新闻鼻”去嗅。

新闻敏感是一个大的概念,有方方面面的知识融在里面,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应注意身边发生的每件事,随时外于采访状态中,在不践中进行总结,摸索提高。

例4:

迎新也“赚钱”

两天的迎新活动结束了,管院青协‚名利双收‛,队员们在忙着为新生服务赢得好评的同时还兼顾搞起了废品回收。据了解,这两天他们共收集了四百多个瓶子,获利三十多块。

(通讯员 刘珍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杨小燕 屈少青)

2.要善于抓特点、选角度。

抓特点 。特点就是人物和事物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也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新闻,才能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是新闻报道最忌讳的通病。其症结就是没有抓住事物的个性,因此,写来写去就是那"老一套"的东西。

例5 :

百余家长送清华新生入学后露宿校园

8月19日凌晨4点23分,一个网名叫大胃李的学生在水木清华的BBS上贴出一篇题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文章。作者在帖中展示了6幅关于学生家长睡在清华大学紫荆公寓前足球场上及周围门廊走道上的图片。大胃李在帖中表示,自己半夜觉得睡不着,就爬起来拿着相机去了操场上,没想到看到了这个场景,想想两年前的自己和父母,他感到辛酸,就把他们拍下来放在了水木清华的BBS上。

如果进城住宾馆,对于一些务农的家长来说费用太贵。图/水木清华BBS

除了操场,体育馆门前也有家长露宿 选角度。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人们日常的语言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事,说法和表述不同,效果各异。清朝湘军统帅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把草拟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其中的“战”和“败”两个字仅仅调换了个位置,看待和表述问题的角度就完全不同。

新闻报道作为文字交流的一种形式,其角度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新闻角度的选择是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一环,把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一篇报道能否成功。因此,新闻传播者对采集的新闻素材,总是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择取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

新闻角度究竟涵盖哪些方面呢?假如有这样一件事:一个人乱扔烟头,引起一场火灾,由于广大群众的奋力扑救,保住了国家财产。这件事可以反映两个主题:一是防火,二是赞主人翁精神。报道究竟反映什么,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看待问题的视角。主题视角定下以后,就要以此为据来确定选材视角。如果以防火为主题,选材视角就要着眼乱扔烟头方面的事实;如果以赞主人翁精神为主题,就要侧重选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奋力灭火方面的事实。主题和题材一旦确定,就要设计好报道结构,考虑如何安排题材和表现主题了。

可见,一堆新闻素材摆在新闻传播者面前,从哪个方面写,写什么,采用什么表现手法,都涉及新闻角度问题。另外,受众在阅读或收听新闻报道时,也有一个角度问题。受众站的角度不同,对报道的看法和反映也会不同。这就是经常出现的同一篇报道有时会引起不同意见甚至截然相反意见的缘故。 例6:云南32清华新生包机赴京上学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闻角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新闻的立意角度--新闻主题的选择; 新闻的选材角度--报道所用题材的选择视角; 新闻的表现角度--新闻写作技法的运用;

新闻的接受角度--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事实时所持的观点。

前三个角度,是从新闻主体--新闻传播者这个方面研究问题的,而后一个角度谈的是新闻客体--受众的问题。

二、新闻语言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应具备深刻的主题思想、典型的新闻事实外,还应具备完美的表达形式,比如:体裁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现手法的采用等等。其中新闻语言运用得如何,在新闻表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用新闻语言表达新闻事实,既要尊重一般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也要符合新闻语言表达的特殊规律,使其在新闻事实的表述中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统一。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的特点:客观、准确、简练、朴实、通俗。

例7:

“四大措施”确保新生家长不露宿校园

‚一人上学,全家陪同‛已成为高校新生报到的一个普遍现象。今年迎新在即,后勤集团按照学校‚绝不让一个学生家长露宿校园‛的指示精神,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保证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能在学校有栖身之地。

这四项措施是:

一、校内接待中心300个床位在迎新期间不接待其他客人,优先保证学生家长入住,同时还将会议室开辟为临时客房(可容纳100人居住);

二、为新生家长开辟临时休息场所(南湖新区超市上的五间自习教室、军训教官宿舍和西院体育馆等),并安排专人值班;

三、积极与校园周边的东风宾馆、华师招待所、解放军03办事处招待所、柴林宾馆等单位联系,优先安排我校新生家长住宿;

四、允许在迎新期间同性家长在宿舍住宿,以缓解住宿压力。(通讯员 王如意 责任编辑 胡佳)

http:///edu/2004-03/09/content_1353217.htm

其一,词语问题。

第一段,“……来自于安徽省霍山县落水岭镇的文家庭委员,向全国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讲述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农村”,东部还是西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可没有困境。问题:缺少限定词。补救:加上“革命老区”、“山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等词。)

第八段“(农村教师中)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了大城市”和第九段“在一所省级示范高中,校长助理带着6名教师去了上海,在另一所中学,外语教师几乎全部跑光,闹得学校开不了学”的表述让人莫名其妙,这“另一所中学”指的究竟是农村教师还是城里的教师,从上下文判断,应该还是一所和省级中学层次差不多城里的学校,那么,既然如此,文题中的“农村基础教育”和它何干?(解决办法:尽管可以补充内容,但是,于题无补,于是,最好的办法——删掉。)

第十段“农村费改税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致使农村基础教育资金大大减少”。严格讲,“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农村基础教育资金”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没有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农村基础教育资金”可以依靠政府拨款继续得以维持。(解决办法:此段删除。)

第十二段“将城市所征教育附加税全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全部用于”,太绝对了!难道,城市里的个别条件稍差的学校留下哪怕十元钱都不行吗?(解决办法:给 “教育附加税”加上限定词“百分比例之……”。)

其二,词组问题。

针对2到4段的教育落后现状,第五段得出了结论“农村教育条件如此,还谈什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还谈什么保护少年儿童身心?”(农村的教育条件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并不构成必然的联系;再者“……还谈……”是构成递进关系的连词,和“……如此”不够成完整的递进关系,所以最好改成“……尚且如此”;如果是说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造成了影响,那么,在这两句话之间最好加上一个过渡句“基础教育都达不到”则表述完整。)。

第六段引用了这位政协委员评论城乡教育差距的4个“越来越悬殊”:“教师素质越来越悬殊,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越来越悬殊,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质量越来越悬殊”(作为排比句式,限定词一致的情况下最后一句中的“城市与农村”没必要出现,而且“素质”、“工资、福利待遇”、“教育质量”无所谓悬殊问题,悬殊的只能是差距。 “城市与农村”限定词的出现,还易于让人产生错觉:前两条是谈城乡教育差距,后一条是谈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教育质量的差距,这和和主旨不符。改正方案:最后一句中的“城市与农村”去掉。)

第十一段“而农村的义务教育却未能体现„义务‟的基本含义”,“教育”无法“体现”。(解决办法:“教育”改“教育现状”。)

其三,常识问题。

第二段“一到阴雨天,黑洞洞的教室挤满了学生”,作者似乎在说教室里拥挤和光线不足,但是这句话中的“挤满了”不妥,好像是晴天就“挤满了”。(解决办法:改为“一到阴雨天,教室里漆黑一片。”)

第十一段“义务教育的概念,我的理解是:一是指学龄孩子有义务接受教育;二是公民有义务把自己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三是国家和政府有义务向适龄儿童提供教育”。其中的“我得理解是:……”完全没有必要,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3】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第十八条“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管“我”如何“理解”,法律本来就是这么规定的,表述不过通俗些罢了。(解决办法:删去“我的理解是:……”。)

第十三段“建议对公款招待征收20%的教育税”,中国太大了,人太多了,中国的现状是“有法不依”,更何况这个建议无法实行,不合符法理。

结束段第十四段“„我们能不能少建一所工厂,少修一条路,少盖一幢楼,少搞一点评估、达标升级活动,把节约下来的钱用到农村义务教育上?我们苦点没事,但不要苦了我们的孩子,不能亏了我们的农民孩子。‟文家庭的呼吁回响在人民大会堂。”——“少建一所工厂”(如果是建在贫困农村呢?)、“少修一条路”(如果是修在贫困农村呢?)、“少盖一幢楼”(如果是盖在贫困农村的学校里呢?)、“少搞一点评估、达标升级活动”(如果评估、达标促使贫困农村的教育条件改善呢?)。(解决办法:此段删除。)

从这一则报道来看,问题似乎都存在于记者引用的原文上,是原文中发生的错误,好像和记者关系不大。其实,这恰恰反映了这名记者的语言功底的薄弱。记者不仅是信息的报道者,而且是信息的“过滤者”和“把关人”。对于原始信息中的不当或表述错误甚至于矛盾,记者应该自己去辨别,去更正,呈现给读者的信息应该是没有语言错误的表述。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作者自己撰写稿件时写错了或没有看出原报告中的语言问题,那么,同样也有一个加强自身语言修养的问题。

新闻工作者需要在语言的锤炼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更使自己的新闻语言富有表现力,笔下的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周萍

2006年10月18日

第三篇:第八章新闻角度和新闻语言

第一节新闻角度

一、新闻角度是关系新闻成败的切入点

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实时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1、 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新闻角度选得好,新闻价值倍增。 《叶乔波坐轮椅回到北京》突出运动员的精神品质。

2、 不同的角度将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例如麦迪来校活动,学校角度,社会角度

3、 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中海油发现天然气的消息,另一个记者发现首先给香港供气,写出独家新闻。

二、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1、 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

例如刘延东来校活动,学校角度,社会角度

2、 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例如刘延东来校活动,学校角度,社会角度

三、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1、以旧见新找角度湖北大学生救人,捞尸收费

2、以小见大找角度湖北大学生救人,捞尸收费

3、虚中觅实找角度在会议中找新闻点

4、逆向思维找角度很多批评性的报道,小学生给领导打伞。

5、发散思维找角度例如假日经济,旅游热

6、统摄思维找角度又称聚拢思维,向焦点集中,深入挖掘。例如校报航模的报道

7、全局高度找角度梁国壮老师的事迹,在学校的高度写学科建设

第二节 新闻语言

一、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1、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2、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3、新闻语言应有不同风格

4、“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二、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1、多用动词、准动词

2、多用子概念,要求具体、丰富、形象。水果 苹果 富士苹果

3、多用大白话,少用专业术语。

“风勇广场”命名揭幕仪式在新校区举行

11月2日下午, “风勇广场”命名揭幕仪式在人工湖北侧举行。校党委书记计卫舸、校长李强为广场揭幕。党委副书记桑秀国、胡金秀,副校长周国强、宋景华出席揭幕仪式。胡金秀副书记发表讲话。

胡金秀副书记在讲话中重温了张风勇同志的先进事迹,赞扬了他对事业高度负责、勇于拼搏、甘于奉献、忘我工作的高贵品质。她指出,广场建设的意义旨在缅怀张风勇同志生前的光荣事迹,表达大家对他永久的纪念与敬意,颂扬他的可贵精神。命名“风勇广场”,是以文化建设的形式,使风勇精神得到固化与物化,并使之熔注到全体科大人的精神血脉,激励科大人奋勇向前。

初稿:校领导慰问校医院一线医护人员

11月2日下午,党委副书记桑秀国、副校长宋景华,学生处处长安立峰及后勤集团总经理石金波在校医院院长王秋芳、副院长冯彦青的陪同下,亲切慰问了校医院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一线医护人员。 (领导太多)

自 H1N1流感发生以来,校医院医护工作者们不辞辛劳,恪尽职守,牺牲大量休息时间,并克服人员紧张、工作量大等困难,一直坚守在H1N1流感预防工作的第一线。桑秀国副书记和宋景华副校长代表校领导向奋战在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一线全体医护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并对近期以来校医院在防治H1N1流感方面做出的辛勤努力给予了肯定与赞扬,同时嘱咐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好自我保护措施,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同时要注意身体。随后,校领导向校医院医护人员发放了慰问品。(层次不清)

校医院院长王秋芳代表校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对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表示衷心的感谢,表示一定不辜负领导和师生们的期望,坚守岗位,继续为师生们的生命健康、为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最终胜利做贡献!

定稿 校领导慰问校医院防控甲型H1N1流感一线医护人员

11月2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桑秀国、副校长宋景华亲切慰问了我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一线医护人员。

桑秀国副书记和宋景华副校长代表校领导向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全体医护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并对近期以来校医院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同时,两位领导嘱咐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好自我保护措施,注意身体。

校医院院长王秋芳代表全体医务人员表示一定不辜负领导和师生们的期望,坚守岗位,继续为师生们的生命健康、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最终胜利做出献!

自国内甲型H1N1流感爆发以来,校医院医护工作者们不辞辛劳,克服人员紧张、工作量大等困难,一直坚守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第一线。

学生处、后勤集团负责人随同慰问。

第四篇:新闻语言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具体、准确、简练

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

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新闻作品更应真实、具体。写得具体。新闻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认为,要把事实写得具体就得形容,写领导人喜欢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写气势喜欢用“排山倒海,乘风破浪”,写精神面貌喜欢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类词句其实并不能使人对客观事实有一个切实具体的感受。新闻当然要求写得鲜明、生动,也并不绝对排斥形象和艺术的语言,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为前提,不要以为把字典拿来抄了好多华丽辞藻就能够吸引人、感动人。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辞藻;只求文字的华丽,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难以真正吸引读者、听众,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写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纸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尤其是写人物或场面,需要语言上的概括和内容上的具体。例如写人物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中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王进喜痛得昏了过去。等他醒过来一看,井架还没有放下,几个工人在围着抢救他。王进喜急了,对大家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说完,猛地站起来举起双手,继续指挥放井架,鲜血从他的裤腿里和鞋袜里渗了出来。 这个情节,仅一百字左右,可是王进喜在受伤后顽强表现,中国工人阶级的硬骨头性格

鲜明地刻划出来了。

第二个特点是准确

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因为语言运用不准确而造成新闻失真或歧议的例子在报道中是经常发生的。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现在报纸上常提到的“苦乐不均”等,现在不提了。还有在宣传农村大好形势时有“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这三句话流传很广。表面看来,这几句话很生动,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准确的,难道过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帮忙,人就不努力吗?所以新闻写作中不宜随意运用这些不准确的语言。

有的用含混不请的语句来代替清楚明确的语句。比如,有的新闻写作中喜欢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长期以来”等比较含混的字眼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时间;有的用“许多”、“无数”、“广大群众”等比较笼统的语句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数量;有的则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可以具体表明的程度。

第三个特点是简练

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简洁、精炼呢?

第一,一条新闻只报道一件事实或只写出一个人物。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如果报道的事件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物较多,可以采用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化繁为简。

第二,直接写事实。不要穿靴戴帽,要学会精选事实,让事实说话,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第三,直接叙述事实本身不要作过多的解释。

第四个特点是通俗

新闻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有群众性。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识字不多的人,都要通过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要用最接近口语形式的书面语写报道,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所用的语言,更应该接近口语,怎么说法就怎么写。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数人或部分人才看懂听懂的一些字眼或话语。

第五篇:新闻语言特点(模版)

一、新闻语言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具体:(具体形象)

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新闻作品更应真实、具体。写得具体。新闻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认为,要把事实写得具体就得形容,写领导人喜欢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写气势喜欢用“排山倒海,乘风破浪”,写精神面貌喜欢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类词句其实并不能使人对客观事实有一个切实具体的感受。新闻当然要求写得鲜明、生动,也并不绝对排斥形象和艺术的语言,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为前提,不要以为把字典拿来抄了好多华丽辞藻就能够吸引人、感动人。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辞藻;只求文字的华丽,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难以真正吸引读者、听众,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写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纸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尤其是写人物或场面,需要语言上的概括和内容上的具体

第二个特点是准确:(准确鲜明)

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因为语言运用不准确而造成新闻失真或歧议的例子在报道中是经常发生的。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现在报纸上常提到的“苦乐不均”等,现在不提了。还有在宣传农村大好形势时有“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这三句话流传很广。表面看来,这几句话很生动,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准确的,难道过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帮忙,人就不努力吗?所以新闻写作中不宜随意运用这些不准确的语言。

有的用含混不请的语句来代替清楚明确的语句。比如,有的新闻写作中喜欢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长期以来”等比较含混的字眼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时间;有的用“许多”、“无数”、“广大群众”等比较笼统的语句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数量;有的则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可以具体表明的程度。

第三个特点是简练:(简洁明快)

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简洁、精炼呢?第一,一条新闻只报道一件事实或只写出一个人物。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如果报道的事件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物较多,可以采用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化繁为简。第二,直接写事实。不要穿靴戴帽,要学会精选事实,让事实说话,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干净利落。第三,直接叙述事实本身不要作过多的解释。第四个特点是通俗:(通俗易懂)

新闻主观倾向

新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客观性,它要求新闻真实反映现实,记者的感情色彩丝毫不要带入新闻作品中。因此新闻排斥主观性,表现在话语上,即尽量选用不包含说写者感情、态度或评价的词语、句式等来记事、说明或写人。但是,完全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客观性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大众对新闻的期待,也是媒介的最高追求。因为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将成为永远不可能再复制的历史,此后的任何报道、述说、阐释,都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述说者个人的主观倾向。不同的新闻记者,会依据自身的素养、认识等,从所服务的媒体的要求出发,对同一事件选取不同的报道角度,即使报道角度相同,在具体的措辞上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一切正体现了新闻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是由新闻事实自身的不可复制性、新闻记者的个人素养和语言的主观性三个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写者在说写出一句或一段话的同时,暗示或表明自己对此番话语的立场、态度和感情。①人们在说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自我的印记,也即说写者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可以通过他所选用的词语、句式或句类以及他对词序的安排等表现出来。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符号具有评价性特征,而“符号的评价性特征把阐释者指向所指物体的具体特质,这使得人们对物体作出评价或鉴定”。②语言是最典型的符号,因此,自然带有这种评价性特征。人们运用语言来描绘事物或传情达意时,就必然同时接受与选用了语言的评价性特征。新闻报道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在运用语言记录、再现新闻事实时,记者的观察角度,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他对语言的选用与安排,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或运用语言符号的评价性特征,从而在报道中带上一定的主观性倾向。因此,要想达到新闻客观性的最高理想,就需要先充分了解语言的规律与特点,明白语言主观性特征的表现,从而有效地避免主观性的过多渗入。鉴于此,下面我们将主要从语言中的词语选用、语序安排、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并揭示语言的主观性特征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我们先来看词语选用所体现的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词汇学认为词语除了具有理性意义外,还具有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指的是附着在词语上的价值倾向或者说符号的评价性特征,包括褒义、贬义或中性三类。每选用一个词语时,我们不仅选用了词语的理性意义,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附着在词语上面的感情色彩。不同的感情色彩传递着不同的主观认知。比如,近几年非正常拆迁事件频繁发生,由拆迁而导致的血案、命案时时被媒体曝光。对于这些血腥拆迁行为及其悲惨后果,媒体运用了“非法拆迁”、“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暴力强拆”、“野蛮拆迁”、“匪化拆迁”、“血拆”、“拆迁血案”、“拆迁命案”、“拆迁致人伤亡案”等词语来描写,这些词语通过寓有褒贬倾向的定语(如“非法”、“暴力”、“野蛮”、“匪化”、“血”等)或定语中心语(如“血案”、“命案”、“伤亡案”)的使用,传达了记者对此类非法拆迁行为的强烈谴责之情,暗示了记者维护法律、弘扬正义的人道主义立场。

不仅是词语,对词语的安排,也即语序的不同,一样可以体现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语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序不同,语句的意义、价值评价及表达者的情感态度等都可能受到相应的影响。比如,对于2011年1月9日发生在朝阳医院的一名女患者8楼坠亡的事故,不同媒体的报道在词序安排上就有所不同。《千龙网》的新闻标题是《朝阳医院患者坠亡》;《考试吧》的新闻标题是《一女子朝阳医院8层坠亡》;《北青网》的报道是《朝阳医院门诊楼一女子坠亡》。这三家网站对同一件事的报道词语选用不完全相同,词序安排也各有特色。三者都用到了“朝阳医院”和“坠亡”二语,但是使用位置却并不相同。在《千龙网》的报道中“朝阳医院”放在“患者”的前面并做其定语,点明坠楼者与朝阳医院的关系是医患关系,动词“坠亡”作谓语,说明事故后果。《考试吧》的标题把事故主角放在了句首,并用模糊指代“一女子”来表示,“朝阳医院”则放在主语“一女子”之后,动词“坠亡”之前,和“8层”一起作状语,指明坠楼的地点,在读者的心里就会唤起与《千龙网》的报道不一样的感受。在《考试吧》的报道中,“坠亡女子”与朝阳医院的关系并不明确,既可以是医护人员,也可以是患者,还可以是任意的外来人员,总之,在这种表达中,朝阳医院只是事故发生的地点,似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北青网》的标题与《考试吧》的标题所蕴涵的意义比较相似,在《北青网》的报道中,把“朝阳医院”提出来,和地点词“门诊楼”结合起来放在句首作地点状语,其后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也用了“一女子”来指代坠亡者,其所暗含意义的模糊性与《考试吧》一样,“朝阳医院”所放位置虽然不同,但在句中所作成分却是相同的,都是状语。比较这三则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词序安排与词语选用暗含着记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和主观倾向。这三则新闻在内容上也有出入,最早报道的是《考试吧》,在该报道中称坠亡者不是住院病人,可能是看病的,稍后不到一小时《千龙网》的报道称,“医院工作人员称,患者当天曾挂号心理咨询科门诊”,再晚些时候《北青网》报道“院方称该女子不是医院住院病人”,“可能是到医院就诊的人”。对于此坠亡女子的身份及其与医院的关系,三则报道看似不同,但都确认了该女子是在朝阳医院就诊,那么其与医院的关系就是医患关系。可见,在报道中如何安排语序以明确表达这种客观关系,就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也是记者的认识与态度的问题。

此外,对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也会透露记者的主观倾向。句式是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所划分出的类别,包括“被”字句、“把”字句、兼语句、双定语句等。语言中的句式是在社会群体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语言表达模式。句式在形成过程中凝结着同一语言社会中群体的认知取向和价值倾向。如“被”字句一般含有遭受不幸的意思,运用“被”字句来传达信息往往给人以“不自由,被动遭受”不如意或意料之外事件的意义。句类则是按句子的语气所划分的句子类别,是指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类。不同的句类在达意上有着不同的功能,另外还可以传达不同的语气、情感、态度等。如祈使句含有命令、禁止等语气,一般限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说话的情况下使用,也就是说祈使句的使用暗示了话语使用者的权势地位。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虽然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并不容易达到。由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性特征等原因,使得新闻报道也常常体现出主观性的特征。这更要求记者在平时加强对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进而深入掌握语言的特性,以求尽可能地避免语言的主观性,提高语言客观性的程度。

新闻语言的主观性倾向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记者在报道事实时常采用不带主观评价的语言。这就形成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然而,新闻又是一种选择的艺术,有选择地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采用客观的叙事方式,表达一种 “无形的意见” 正如赫伯特 ·甘斯在 《确立新闻的决定因素》中所说:“新闻报道不只是公断现实的事件。还要有价值标准。”这是因为 “记者不是毫无思想和灵魂的机器人,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没有价值观。没有意见,没有倾向„„他们有自己的成见,自己的偏爱,自己的评价。”[1实际上,新闻语言在客观的背后掩藏着强烈的主观色彩。所谓主观色彩是指新闻语言的使用者在新闻传播中常常通过所使用的语言流露出个人或集团对所发生的事实的倾向或态度 新闻语言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词语的锤炼

恰当选择修饰性词语,寓褒贬于修饰语之中,是记者表达主观倾向性的春秋笔法。形容词和副词是表达倾向性的最佳选择,所以在新闻界对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选用是极其敏感的。西方新闻界规定:“少用形容词,要像挑选宝石一样挑选形容词。”凹但是如果选用得准确恰当,则能以一字见精神。新闻标题中的形容词和副词常常能体现编辑或记者的主观意图,是价值判断的实现者.所以形容词和副词是标题的点睛之笔。例如:

1)四川疑患艾滋女拿到鲜红结婚证 暂不会生育子女(《中国新闻网}2003年 1O月l4日)

2)卖肉宰肉 还这么凶(《羊城晚报}2000年11月 25日)

3)贷款消费 只听雷声不见雨(《哈尔滨 日报》2000年3月19日)

定语、状语位置上的形容词、副词要比被它修饰的中心语意义更具体,是语义的重心所在.这种限制和描写作用是词汇意义的具体表现。然而它们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语用意义,即体现记者或编辑的主观情感。例 1)的“鲜红”一词的词汇意义无疑是冗余的。却恰当表现了记者的情感倾向:“结婚证”对当事人来说得之不易;例 2)的“还”加强反问语气,传达不满、斥责之意;例3)的“只”形象说明了贷款消费宣传力度有余而运作迟缓的现状。以上各例未见褒贬之词,却含褒贬之意,是非曲直尽在其中。 新闻正文中也常选用形容词和副词性的修饰语.不仅能准确客观地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还能使文字表述生动优美,同时使报道充满感情色彩,导向突出。例如:1999年5月9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的一篇题为 《北约野蛮轰炸 我驻南使馆》的新闻,在415字的报道中运用了极具情感色彩和评价态度的形容词和副词达 14次,现摘录部分如下: 1)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

2)当地时间7日午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至少 3枚导弹悍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至目前为止,至少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O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

3)北约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进行了空袭以来最为猛烈的一次轰炸。 4)子夜时分,至少3枚导弹从不同方位直接命中我使馆大楼。

“野蛮、悍然、严重、直接、猛烈、一直、最”等修饰语和人称代词 “我”的使用,准确地报道了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的事件,点燃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引导受众形成了这样的看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驻南使馆的袭击暴行令人发指,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贯。

新闻报道的语言在对动词的选用上要显得更有技巧性。对同一个事物,我们有时既可以选择褒义词或中性词,又可选择贬义词,正是由于对这三种词的不同选择,我们对事物的感情和态度在字里行问会自然的流露出来。例如:

1.新华社汉城9月27日电(记者王训生)奥运会今天五大战事,本可平静的过去,事有猝然,清晨,“飞人”约翰逊服用违禁药被戳穿;晚问,“五连冠”的中国女排惨败,失去决赛权。“戳穿”一词标明作者对约翰逊行为的憎恶,“惨败”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女排失利的惋惜,不同情感溢于言表。

在新闻标题中也可见到作者炼字之功,推敲锤炼,匠心独具,一字成为新闻之“眼”。例如:

1)广东戏 “伯乐”捧回三大奖 (《羊城晚报}2000年11月28日) 2)成龙抱 “金鸡” (《新晚报}2005年l1月15日) 3)教师兜售练习册 苦了收钱班干部 (《新晚报》2005年9月 15日)

“捧”、“抱”不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获奖者的神态和心情,而且恰当地向受众传达了作者的主观认识:奖项之厚重.来之不易。例3)的“兜售”若换为“销售”、“出售”等词语则情感模糊,导向不明,“兜售”成为新闻价值的体现者。另外,直接体现说话人主观意愿的情态动词有时也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价值取向。例如:)“亡羊”之后应“补牢”

二、句式的选择

新闻句式结构简单,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以陈述句见长 句子之间主要靠语序自然连接.较少运用关联词和插说成分,句意简洁明快。为了突显作者的主观意图,常选用一 些特殊的句式。如:

1)就是金娃娃也让社员抱回去 (《中国农民报》 1983年 2月 15日)

2)有理也不能取闹 (广《西日报}1984年1O月16日)

两则标题都包含了让步的语义关系,暂且承认某一事实的合理,却从另一角度证明有更加合理的事实,从而表明作者某种观点和态度。例1)暗含了作者的主观看法:赞颂执法政策坚定不移,言而有信,不打折扣的作风。例2)则表明无理取闹要不得.有理取闹也不可取。以退为进,令人信服,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性。

三、修辞技巧的运用

有人认为新闻报道是靠事实说话的叙事文体.不同于文学作品,所以也就把客观主义看作新闻语言的内在精神。“零度修辞”是新闻语言的一个倾向。事实并非如此,受众 就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背景映衬法,背景材料必不可少,它承受时间成本和视觉疲劳的双重压力,如果新闻仅是一篇符号的堆积。板起面孔说教.受众也就很难找到阅读的乐趣,更不用说摄取有效信息了。所以.新闻语言也要讲求修辞技巧.如何在客观地报道事实时,蕴含作者的微言大义,这就要充分挖掘语言的潜能,通常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比喻、反问、映衬等。例如:

1.对比

1)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问 副局长一家新房四套(《经济日报}1983年3月23日)

2)一道公文背着三十九颗印章旅行 (《文汇报》1980年 9月 19日)

“工程师——副局长”,“三代——一家”,“破屋——新房”,两问——四套”,准确鲜明的比较,工整绝妙的对仗.孰是孰非,自有公道,无需评说。例 2)在拟人中形成 “一道”与 “三十九颗”的对比,在大量与小量的对 比中.以“三十九颗印章”向受众诉说了行政审批程序的繁冗拖沓,效率低下。

3)是严肃查处,还是帮忙开脱? (《人民日报》1984年 6月23日)

4)是偶然重名,还是欺世冒名? (《健康报》1985 1997,年 7月23日)

表面上是选择,事实上道理昭然若揭,再加上特定的语气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强调,倾向性鲜明突出。

2.比喻

比喻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概的东西形象化,但运用比喻要注意思想感情。因为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个人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

1)七名选手掉进了尿‘罐子’ (《大连晚报}2002年2月 10日) 2)后仓 “老鼠”大如斗 前店豆浆淡如水 (《解放日报》1983年5月3日) 例 1)是个事件比喻,运动员因药检呈阳性而被取消参赛资格.“尿检”换作“尿罐子”实在是幽默戏谑。27)以“老鼠”喻“盗贼”更是褒贬得当。 3.反问

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话中,用强烈的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观点.即吸引读者,又发人深思。如:

28)唯有扣分才能育德? (《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 14日) 29)四岁小孩,不会用杯子喝水?! (《羊城晚报》2000年 l1月23日) 4.映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有关的事物作陪衬,这是解释新闻事实的事实。如果没有背景材料的映衬,孤立地报道往往很难揭示出事实的真实内涵,这也就为记者阐释个人观点留下空间,寓倾向于背景之中。比如,在一篇关于赫鲁晓夫的报道中,记者在一段新闻事实的后面,叉加了一段背景材料:赫鲁晓夫昨天深夜派人把斯大林的遗体从红场水晶棺材中抬出,烧成灰烬 赫鲁晓夫在任乌克兰第一 书记的时候,在党的会议上高呼:斯大林是他父亲。Ⅲ这段材料揭示了赫鲁晓夫的为人,让受众对整个新闻事件不得不重新加以审读,作者的主观评价潜藏在字里行问。

综上所述,新闻语言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永远共存的 “新闻传播的社会性决定了新闻记者必须以客观的态度报道事实;语言本身的全民性决定了记者必须使用能为全社

会所接受的语言去传递信息。”然而,新闻作为舆论的工具,叉必然要为操纵者服务,也就必然要流露出报道者的思想倾向。但我们仍然要遵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切不可以文害辞,以辞害意。

上一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宣传下一篇:乡卫生院防汛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