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2022-07-10

作为一名社会人,我们必然要与组织成员,或者组织外部进行交流,而汇报则是与组织内外部进行交流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写好汇报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汇报》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新农村建设汇报

倾情而作尽力而为

市侨联驻谷城熊家岗村工作队

根据襄办发[2009]8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09年市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组派工作的通知》精神,襄樊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派出驻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工作队以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重点,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度重视帮助制订熊家岗村三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

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位于谷城县五山镇东南部,东与石花原罗井村,西与何湾村,北与谢湾村社区居委会,南与四棵树接界,全村版图面积528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875亩,山场面积2950亩。全村5个村民小组,在册本村村民520余户2347人,居住在熊岗各企业非农人口约1000余人221户,村干部四人,共有党员39人。2008年全村社会生产总值4210万元,粮食产量158万公斤,茶叶产量83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

如何在这样一个条件下开展工作,市侨联党组对驻队工作高

度重视,将驻队工作队工作纳入侨联机关的总体部署,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侨联主席廖小玲听取工作队的专题汇报,并带领工作队到该村进行调研,全面了解情况,提出指导意见,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市侨联纪检组长担任该村驻村工作队长,为了使驻队工作取得实效,带队领导和工作队员深入山地、林地,田间地头,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摸清该村组织建设、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明确提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农户企业,发展民营经济,服务建设经济园区,美化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环境意识,加大公益事业投入,争取惠农资金,完善路网建设,兴修水利,保障农业生产等基本目标的制定,并协助该村制订出熊家岗村三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深入调研真心实意办好事做事实。

根据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为落实好这次市委、市政府对工作队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队员更好地开展工作,市侨联拟定了《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公共建设调研报告》,《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生活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经济园区建设可行性调研报告》等三篇可实质性操作的调研课题。

通过对调研课题的准备、实施,本年度打算做好一件实事,促成两个项目。

1是结合环境整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各

组居民集中点建垃圾池,100口沼气池。做到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室内卫生、厕所干净,柴草归院,禽兽归圈;

2是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整村推进”要求,积极努力为该村争取1000亩土地划入谷城县土地平整项目内,力争7月份1300万元国家配套资金的启动;

3是与当地及市民政部门联系,争取接受100人的南水北调丹江口移民搬迁项目。

三、研究问题有的放矢。襄樊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驻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工作队通过与该村干部群众的多次接触与调研,深刻感受到该村目前存在以下不足:1是公益性建设缺乏维护。谢湾河、杨叉河两条近4500米河流护堤,几条小河灌溉拦堰自完工投入使用再无专人维护,导致恢复使用期又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形成浪费。2是闲置资产急待合理运用。由于历史原因,该村拥有原军工企业搬迁后遗留大量固定资产;镇村合并后,遗留下的闲置校址一处。如何合理运用好这些资产,将通过我们驻村工作队的《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经济园区建设可行性调研报告》进一步完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目标的实现,将作为市侨联驻村工作队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汇报

城关镇2009新农村建设

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城关镇新农村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立足于区位与资源优势,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根据全镇20个村和5个社区的基础现状,突出重点、抓好试点、推出亮点的工作思路,把明目标、强措施,抓进度、促成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我镇的2009年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我镇于6月中旬召开了全镇新农村建设动员会,并将《城关镇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工作方案》下发到各村,同时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刘四朝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汪兴菊,党委委员、副镇长陈刚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督导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镇党委、政府为了把握工作重心,把旅游线、产业带所属的黄土岭、螺丝沟、金盘洞、土门、朱家场、陈家河、百果园7个行政村定为首批试点村,对7个试点村分别派驻了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工作指导组,对试点村的新村建设工作进行协调、指导,根据实际还印发了1000余份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资料分发到各村,为全镇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推进全镇新

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农村建设实施中,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原则,总揽工作全局,在建设规划上对试点村的规划实行重点规划。镇党委、政府于7月份聘请了襄樊市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对试点村的村民居住、企业占地及其土地分布现状进行全面绘测,历时一个月多月,全镇7个重点村的现状图绘测、基本情况普查、新居民点初步规划选址等工作已全部完成,目前这7个村的规划正在县建设局评审中。

二、围绕试点,突出重点,加大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问题,并从省道、县道及旅游沿线村入手,按照建设卫生、生态、文明村的要求,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镇财政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村民筹一点的办法,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开展了以“绿化、亮化、美化”村庄的“农村家园清洁”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镇、村两级先后投入几十万元,完成了陈家河、朱家厂、螺丝沟、土门村环境整治示范点建设,其余各村工作进展顺利,共清理整治污水沟3000多米,完成各新村点宅间主道和进户路面硬化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完成了陈家河、土门、螺丝沟等重点村的人饮工程建设,共投资170余万元建设水塔30个,铺设饮水管道1.5万米;结合沼气池建设,完成“一建三改”600余户;2009年完成

道路硬化22.2公里;新修小组公路6公里;养护、维护公路200余公里;完成了全镇20个行政村的村委会的新建、改(扩)建等工程。同时对全镇村级卫生室进行了改(扩)建,使全镇卫生室建设达标率达100%。

在抓试点建设工作中,镇党委、政府倾力于陈家河村,2009年该村由卫生局和市财政监督局挂点,我镇紧紧把握这一新村建设挂点扶持机遇,加大帮助和指导力度,侧重于政策帮扶、技术指导,并配合陈家河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整治规划、设施建设规划等前提工作。截止目前,该村已经完成了6米的门庭式花坛11个,铺设步道板470平方米,粉刷墙壁600余平方米,还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资金帮扶农户完成了“一建三改”,使这个居民点达到了房前屋后彻底“三化”,全面解决了“三乱现象”。

三、培植支柱,培育后劲,加快新村建设步伐 按照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我镇把“巩固发展蔬菜,提升发展养殖,突破性发展核桃”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路线。一是变换发展经营模式。根据各村实际分别组成了蔬菜发展协会、干鲜果种植协会、养殖业发展协会,并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形式的产加销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企业、农户互利共赢。二是加大招商服务力度。在招商服务中严格实行领导

干部挂包项目责任制,根据不同项目类别,实施不同的跟踪服务措施,在全镇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利商、富商、敬商”的良好氛围,为客商提供一个安逸的发展环境。三是加大人才培训。在发展产业上我们首先是从提高了旅游沿线的服务质量着手,把人才培训、环境美化作为重点,沿途村先后投入近十万元对沿线的环境进行了美化,并加大农民技术培训,截止目前共培训烹调、石雕、根雕、花卉种植技术性人才200余人,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积极招商,因地发展,全镇已发展15000亩核桃,50亩玫瑰李和大粒枣,4000亩商品蔬菜,9809亩无公害绿茶;建有150模式养猪场30个,年出笼万只肉兔场1个,并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合作社,为农户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为全镇新村发展培育了强有力的后劲。

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在2009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资金困难,我镇的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发展均处于前期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因而导致新村建设后劲不足。加之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思想相对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差甚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全镇科技、文化、教育和群众生产、生活设施比较落后。

下一阶段我们将正视自身的困难和问题,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加大规划落实力度,促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城关镇人民政府

二0一0年一月七日

第三篇: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工

作开展情况汇报

国家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通知精神,相关文件通知强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结合我县文化工作建设实际,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两馆一站”、“兴边富民”、“扩大内需”和云南省实施村级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建设等建设工程,XX年至XX年6月,先后完成了,勐烈镇、宝藏乡、国庆乡、嘉禾乡、曲水乡、整董镇4乡2镇的综合文化站新建工程和康平乡文化站的改造维修建设,并为5乡2镇7个文化站各配送了一架钢琴、一台摄像机、一台数码照相机和一套音响设备;二是先后建成了78个村级文化室和三个点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三是完成了32个村委会和两个社区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及17个点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分校”建设;文化硬件设施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思想工作,营造广大农村精神面貌和社会新风尚提供了 阵地堡垒和物质保障作用。

二、积极开展工作,解决农村“三难”问题

我县把解“五难”的民生工程放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工作努力开展好以下“三难”问题:

一是解决边远山区农民看电影难问题。主要措施是继续推进“2131”工程,在争取省、市优惠政策的同时,县财政每年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农村电影管理站每年完成“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800场,做到每月每个行政村放映一场免费电影,并确保长期坚持。

二是解决农村群众看书难问题。县图书馆每年定期送书下乡不少于5次,我县积极争取国家“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先后完成34个点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今年内计划完成16个点,以完成全县50个点的农家书屋建设。同时,通过争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项目,XX年至XX年国家先后投资80万元,完成宝藏乡、国庆乡、勐烈镇、整董镇、嘉禾乡5个点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项目和17个点的村级农网共享工程服务点。切实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文化科级信息贫乏等困难。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科级素质和智力支持,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是解决农民看戏难问题,我县自XX年恢复重建XX县民族歌舞团以来,坚持每年送戏下乡不少于12场。同时,派出县文化馆、县歌舞团深入农村辅导或定期不定期举办乡 镇文化站人员和行政村文艺骨干培训班,通过一级培训一级,近年来涌现出20多支呼之能来,来者能演的农村业务文艺演出队,曾有18支农村业务文艺队获云南省“优秀农村文艺演出队”的表彰。这些文艺队每逢节庆日就活跃在村村寨寨,不但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了村与村、寨与寨、民与民之间的和睦相处,更化解了矛盾、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团结、规范了社会群体行为。特别是整董镇和宝藏乡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已形成一定规模,已成为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亮点。真正体现了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作用。

XXXX自治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六日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委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努力推动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现将我委所做的有关工作及一些看法和建议汇报如下:

一、我委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方针政策的有关情况

(一)初步形成了我委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2006年年初,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围绕我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制定了“十一五”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建设“三个基地”即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和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规划设想。同时,配套完成了《河南省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十一五”规划》、《河南省农村经济示范镇建设规划》、《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结合《河南省2006-2010年农村沼气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农村安全饮水规划》、《河南省“十一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等规划,初步形成我委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以及我委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为我委参与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方向。

(二)办好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实事。一是着力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作。2006年我委一方面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工程建设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发挥效益,全省解决了重污染及高氟高盐等地区154.7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占全年总任务150万人的103%。2007年计划解决不少于200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104.12万人,预计全年将突破300万人。二是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截止2006年底,全省农村户用沼气累计突破180万户,比2005年新发展53万户,年促进农民增收节支达18亿多元。2007年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沼气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省新增农村户用沼气34.3万户,完成全年50万计划任务的68.6%。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发展已达217万户。三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通过我委与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2006年全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1万公里,其中以工代赈公路1303公里。2007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7万公里。四是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2006年底农网改造三期工程全部完成,使无电地区的5.1万户居民用上了电。2007年上半年又新增农村通电户9.9万户。

(三)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一是搞好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开工新建了商丘市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进一步推动了在建的安阳、驻马店和周口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建设。二是抓住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机遇,努力争取国家支持。2006年争取了国债资金15585万元,用于良种繁育基地、粮食病虫害防控、标准粮田和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的建设。2007年争取国债资金预计仍将超过1亿元,有力的推动了我省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在建水利重点项目。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安阳段已全面开工,新乡试验段也已顺利开工。燕山水库提前一年顺利实现截流,为2007年基本完成工程建设创造了条件。沙颖河、涡河、小洪河近期治理等治淮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洪汝河近期治理工程,盘石头水库主体工程建设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争取国家新安排了25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28个大型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和5个节水增效项目。积极推动我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顺利开展,截止到6月底,已基本完成了今年的扶持资金兑付工作。

(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加强农村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了68所职业学校改扩建和381所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和1196个50户以上和1131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改造不达标的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67个,启动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设。改造了806所乡镇卫生院、80个县乡计生服务站和25个贫困县医院、26个县级妇幼保健院和10个县中医院。二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试点县数量扩大到143个,覆盖6101.75万农民,参合率达到86.95%,提高了农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三是着力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降低了中小学教材价格和普通高中“择校费”标准,2006年以来连续12次调整药品价格,采取措施缓解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生活的不利影响,组织开展了教育、卫生和涉农收费等专项检查,处罚了一批价格违法案件。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经1年多以来的建设,我委认为,我省新农村建设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保障能力仍然较弱。一是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收的局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现有的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已经超过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设施不配套,效益衰减。目前全省旱涝保收田和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3.9%和67.5%,使我省的农业生产还未从根本上改变靠天收的局面。二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产品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省还有近60个县级动物防疫站达不到国家标准,还有100多个县缺乏完善的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另外我省在兽药监察及残留监控、动物防疫物资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产品品质不高,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物质技术装备有待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棚架的现象较为突出,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不到50%,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贡献水平。四是农民收入水平低,自身发展能力较弱。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6元,居全国第17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1。目前尚有贫困人口约577万,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五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还不平衡。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规范,甚至流于形式,辐射带动能力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落后。一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我省18个市158个县区均存在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严重饮水不安全人口经国家认定的共有2512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6%,目前尚有2099.23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县乡公路发展缓慢。目前我省“村村通”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县乡公路还有许多急需改造。据初步统计,全省县乡公路约有3万公里、2032座桥梁急需建设和改造。另外农村公路等级低、路况差、无桥涵、断头路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农村生态环境急需改善。目前全省农村沼气建成户数尚不及全省农户的11%,农村燃料中柴、草仍然大量使用,人畜粪便及农业废弃物不能有效利用,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居住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三)农村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农村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主要生均教育经费指标居全国后列,农村中小学运转困难,学生辍学率较高,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力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不高,农村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比城市高48.6%、42.5%和19.1%,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比城市低9.8个百分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比较突出。基层文化设施十分短缺,67%的乡镇文化站有站无舍,82%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农民生育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

三、下一步我委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是继续推进以优质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集中建设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等重大项目,全面提高71个粮食大县(场)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建成和完善一批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推进豫中豫北强筋小麦、豫南弱筋小麦、沿黄沿淮优质水稻、黄淮平原优质大豆及专用玉米等优势产业带(区)建设。二是继续推进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在重点抓好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建设的同时,积极在其他适宜地区发展规模化奶牛养殖,争取尽快实现全省奶牛饲养规模达100万头的目标。加快推进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中原肉牛带、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带、豫北蛋肉鸡和豫南水禽等优势区域开发。着力培育40个畜牧业发展重点县,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使40个重点县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出口外销基地。三是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建设。抓好优质棉花和沿淮“双低”油菜基地发展,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创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四是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型农业和集约化生态养殖业,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按照2007年2月27日李成玉省长在周口召开的部分县市经济发展座谈会精神,加快落实黄淮传统农区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黄淮农区的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政策上予以倾斜和支持。尽量降低市县项目配套资金比例,加大涉农项目支持力度,引导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向黄淮农区倾斜,尽快增强传统农区的区域竞争力。大力提升传统农区工业化水平,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壮大提升现有的龙头企业,培育催生更多的龙头企业,尽快在传统农区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强势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果蔬、畜禽、花卉苗木、中药材和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形成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

(三)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一是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8年再解决200万人以上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2008年再力争发展50万农村沼气用户。三是加快县乡公路和大中桥梁建设和改造,继续抓好“村村通”工程,实现部分自然村通水泥(油)路,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农村公路联网和农村通班车。四是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续建配套工程,搞好农村小水电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电网结构,增加农村供电能力,2008年底解决农网改造“盲点村”现象。

(四)加强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全面完成燕山水库、沙颖河、涡河近期治理等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争取开工建设河口村水库、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推进老王坡、泥河洼等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争取国家继续支持黄河滩区安全建设工程。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公平,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抓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完成全省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继续推进县级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改扩建,着力提高县级医疗条件。加快推进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农村电影放映新体系,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实施桐柏-大别山等红色旅游区规划项目建设,推动实施伏牛山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演艺展示等旅游娱乐节目,加大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加快河流生态修复、雨洪利用、地下水补源和替代水源工程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继续搞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沿线绿化、小浪底库区绿化、通道绿化等省级生态工程。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

四、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必须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快建立新农村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整合现有的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和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基础条件。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要适应市场抓调整,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要突出特色抓调整,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围绕加工业抓调整,建好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落实有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是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要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三是加快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经营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适销率。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环境。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城口县庙坝镇罗江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城口县庙坝镇罗江村党支部、村委会

(2011年12月)

各位领导,同志们:

城口县庙坝镇罗江村位于罗江河上游,距城口县城25公里,幅员面积15.8平方公里,辖15个社、368户、1474人,劳动力880人,耕地面积2447亩。自2008年12月被列为重庆市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县老促会、农委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罗江村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于后。

一、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

三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罗江村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全面落实二十字方针总体要求,以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主线,以产业培育、村级公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农房风貌改造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强力推进各项工作,推动村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强力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生产加快发展。

一是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通过三年努力,培育形成花卉苗木这一特色产业,现有苗木基地186亩,产值269万元,带动62户农民每户增收7100元;通过大力引导,新发展毛猪养殖1120头,新增产值202万元,带动350余户农民每户增收3500元;通过对接加工企业,发展山地鸡规模养殖24600只,总产值197万元,带动103户农民每户增收6600元;新发展韩国萝卜320亩,豇豆80亩,洋姜105亩,使农民获利48万元,带动110余户农民每户增收4400元。

二是大力发展劳务产业。一是通过加强技术培训,组织劳务输出,2011年实现劳动力转移140余人,创收150余万元;二是农民就地务工大幅增加,带动22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3500元。

三是巩固传统增收产业。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黄牛、山羊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中蜂活框养殖。鼓励农民改造旧茶园,连片发展茶叶产业,充分利用高山笋竹资源,通过实施低产林改造提升经济效益。传统增收产业新增产值98万元,带动24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4100元。

据估算,2011年人均纯收入将达5600元,与2009年相比户均增收1万元,90%以上农户实现万元增收。

(二)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大力改善交通条件。三年来,罗江村级公路实现从无到有,到覆盖全村80%农户,现已修通16公里,硬化3.5公里,基本解决了12个社1228人的交通运输问题,还有4公里村级公路已纳入规划,正紧张筹备准备施工。三年来,新建人行便道10公里,改善了4个社112户455人的出行条件。

二是全面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借助示范村建设机遇,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建水池3个,160 立方,维修水池15个、600立方,更换供水管道12000米,实现罗江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三是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三年来,新修河堤473米,保护农房32户130余人,恢复和保护耕地14亩。2011年10月新启动老屋营300亩土地整治项目,将使14社、15社42户128人受益。

(三)全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村风文明进步。

一是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工作。三年来,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覆盖率达95%以上,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认真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全民养老保险政策,覆盖全村人口;认真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已有586人自愿转户,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二是认真搞好社会服务工作。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利用远程教育设备、村村通广播,传播科技知识和先进理念。利用卫生室、三农服务站,满足农民就医、农资服务需求。利用图书室、运动场等设施,组织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村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并于2011年1月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四)认真搞好乡村建设,促进村容整洁卫生。

一是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三年来,沼气池建设从无到有,到覆盖全村的60%,建成沼气池188口,沼气服务站1个,推动清洁能源进入广大农户,并建立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长效机制。

二是大力实施风貌改造和危旧房改造。通过实施主干道农房风貌改造,农房品质大幅提升,文化底蕴集中展现,为生态旅游开发和新农村整体形象增添了不少亮色。同时正在进行D级危房和C级危房的调查摸底,争取用一年时间全部消除D级危房和C级危房。

三是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把环境整治作为常态工作,通过整治,做到了房前屋后无淤泥,无乱搭乱建,乱摆乱放;通过沼气池建设,人畜粪便入池,有条件的农户,做到厨房、厕所、畜圈三分开;对人行路硬化了的地方实行分段包干,生活垃圾在指定的地方深埋或焚烧,全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并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卫生村”。

(五)注重搞好自身建设,促进民主科学管理。

一是阵地建设取得巨大改观。原罗江村公共服务中心,面积狭小,年久失修,更无真正意义上的接待室、会议室等办公室,村上开会或群众办事都十分不便。2010年4月异地重建后,现在的公共服务中心建筑面积400平米,占地面积1000平米,硬化院坝300平米,绿化100平米,内设办公室、会议室、文化活动室、警务室、卫生室、农资超市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并通过认真落实“三项制度”、“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打造成为了服务群众的示范点。

二是组织建设得到大力提升。通过充分发挥党支部、村委会主导作用,建设党务村务监督组织,配齐配强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引导团支部、妇联、民兵连、残疾人协会、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认真履职、发挥职能,打造了一支坚实有力的村级管理队伍。

三是民主管理得以贯彻落实。认真推行听证会制度,对村上重大问题搞好“四议两公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二、今后工作重点

当前,罗江村正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九重山的开发,打开了罗江旅游生态村建设的大门;工业园区E区的落户,将让罗江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城万快速公路通道的修通,让罗江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人流物流的汇集和企业的集聚,将带动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和群众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落实“二十字方针”,明确工作重点,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奋力推进罗江实现

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现代产业

一是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在发展苗木产业、山地蔬菜产业、山地鸡产业时,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发动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社,对村社集体资产进行量化确股,发展规模经营,让广大农民享有按股分红的权益,使农民获得更稳、更高、更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二是服务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工作。认真解读农民土地承包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政策,全程服务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协助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这一困境。

三是发展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借助市委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努力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创业热土,激发创业活力,扶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自主创业,发展微型企业。借助九重山开发和园区建设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打造创业街,繁荣夜市经济,发展个体工商户。

四是发展劳务经济。一是借助园区企业入驻投产的机遇,针对性地培训,增加就近就业;二是认真做好渠道建设,做好劳动力输出。

(二)推进城乡统筹

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村级基层文化、体育、村邮站、村卫生室等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二是建设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集约利用土地,

完善新村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农房品质和市场价值。引导农民到新村和小城镇集中居住。

三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借助庙坝镇场园一体化建设机遇,按照功能分区,打造成为产业坚实、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罗江河上段中心村。

(三)发挥组织作用

扎实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强化学习锻炼,提高能力水平,充分发挥中坚带头作用。加强村社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学习培训,大力解放思想,大力培养团结协作、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加大阵地建设力度,努力打造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搞好民主管理。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荒,农村劳动力紧缺。村内劳动力大量外流,形成大量的“空壳户”,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缺乏有生力量。

二是融资难。农村抗风险能力弱,农民融资困难。

三是缺乏优势的农业发展项目。除了传统种养殖业,没有形成覆盖全村、带动周边的优势发展项目。

四、请求帮助解决的问题

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罗江示范村建设,特别是产业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请求市县老促会、农委及相关部门帮助推荐引进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带动罗江村加快发展。

总之,我们决心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加快罗江村新农村建设步伐,如期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让老区群众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

谢谢!

上一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下一篇:农村防火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