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教学设计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方言的教学设计范文

《家乡的方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 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方法: 引导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激趣: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片段,相声(方言)看看有什么特点?

2、引出课题:是啊,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地方语言,这种地方语言就叫做方言。

板书课题《家乡的方言》

二、新授学习

1、活动一:说一说家乡的方言

(1)你的家乡在哪里,你会说家乡话吗?说一句

(2)欣赏蒙阴美丽风光图,用自己的家乡话说一说:“我的家乡是蒙阴,我爱美丽的蒙阴”。

2、活动二:欣赏视频片段,体味方言利弊。

(1)通过视频让学生体会家乡方言的亲切和浓郁的乡情。 导言: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明星们朗诵的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请你认真地看,仔细地听,用心体会。 同学们说得很好,体味得也很深刻,可见方言与人们的生活是紧 密相连的。 (出示图片) 师提问: 你认为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与谁说方言更亲切? (引导生说:与家人说话,与家乡人说话)

(过渡)师:是啊,在同乡中讲方言亲切顺口,并且不同方言都 有各自的魅力,说方言,既能传递浓浓乡情,又能丰富祖国的语言化。在生活中有时候说方言让人很亲切可有时候就会闹误会。下面再看个视频短片看看当方言遇到普通话闹出什么笑话?

(2)通过视频让学生体会到方言的不便。

请看视频《当方言遇到普通话倒鸭子横空出世》

看了短片你觉得方言好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是啊, 同是中国人,就因为方言不同,交流起来怎么就这么难呢?这个问题 该怎么解决呢?

(引导生说:方言在生活中有不便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学好普通话。)

(过渡)师:那么,你知道家乡方言在普通话里的意思吗?下面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方言的奥秘。

3、活动三:分组合作学习探究方言奥秘出示合作学习任务及要求

合作学习任务:

(1)说说表中的家乡方言在普通话里是什么意思。

(2)除了表中的家乡方言,你还能说出哪些家乡方言,说给组 内同学听听,并请同学猜出普通话中的意思。

合作学习要求:

(1)由小组长组织讨论,组内同学可一个一个地依次发言,其

他同学要注意倾听,相互交流。最后由小组长归纳并记录表中。 (2)全班汇报交流时,由小组长代表本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学习 的结果。

归纳明确:

普通话与方言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家乡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三、课堂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生说:家乡的方言真丰富、方言和普通话都要会 说、、、、、、、)

2、教师小结:方言和普通话各有优点,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 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了家乡话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四、拓展延伸

了解其他地方的方言,与同学交流。(四川、河南、陕西、东北。)

五、作业

你认为说家乡话好还是说普通话好?

六、板书设计:

家乡的方言

讲方言

说普通话

亲切

广泛交流

说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

第二篇:论语文教学中的方言应用

【摘要】国家开展推普工作迄今已有十多年,在教育、服务、传媒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普通话在许多省市的中小学成为了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但是,方言区的校园推普工作并不够彻底,而本地方言的痕迹是否应该从课堂教学中完全抹去不留痕迹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通过对方言在语文教学中所起作用的具体叙述,普通话与方言在朗诵、培养语感、应用层面等的优势比较,以及方言引入教学过程的利与弊的辩证分析,旨在对语文教学中的方言应用提供科学、可行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方言 粤语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粤方言则是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之一。在方言地区,尽管国家的推普工作不断取得成效,但也引发了推普与保护方言两股力量之间的角力。在学校的语文课堂上,用本地方言还是普通话讲课,令许多老师感到苦恼而无法决断。

对于方言能不能引入语文教学课堂的问题,笔者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方言保留了较多的古音,应用在诗歌朗诵中可以更加突出其本身的韵律美。以杜牧的《山行》为例,“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不读“xié”而是读“xiá”。原因在于,读“xiá”才能与后面的“家”(jiā)和“花”(huā)押韵。因此,教师在讲授古代诗歌的时候,可以用方言朗诵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能使学生彻底理解某一知识点,可谓绞尽脑汁。对于诗的押韵,运用当地方言,尤其是保留较多古音的方言,进行示范朗读,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以粤语为例,粤语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是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语言。粤语有九声六调,历史上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战乱灾害较少、经济相对独立等原因,语言的保守性较为突出,相对于北方官话,真实地保留了不少中原旧音。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在《广州音说》中指出:“广州方音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约有数端”1。陈毅亦有诗云:“千载唐音听粤腔”2。可见,粤语较为接近唐音是不争的事实。

用粤语去读古诗,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押韵,还能显出别样的韵味。这里将杜甫的《春望》作为例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粤语:sam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粤语:sam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粤语:gam1)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粤语:zam1)2

从每行诗句末尾的粤语拼音不难看出,此诗用粤语读是句句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较易理解作者面临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窘境时的沉重心情。但如果用普通话读,“深”“心”“金”“簪”分别押“en”“in”“in”“an”韵,押韵明显不整齐,读起来略为拗口,也失掉了些许韵味。

朱自清先生对此持大致相同的看法。作为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对于“读”的教育方法理论到现在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他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对古代的诗文应当要“吟”,帮助学生顺自己的“语络”。吟诵是中国汉语古诗文的活态。吟诵使用的是文读系统的语音,在北方地区更接近官话,在南方地区则更接近当地方言。用方言吟诵古诗文,第一是具备可行性,基于学生都会讲方言的前提便能够顺利施行;第二是有助于再现古诗文的本来面貌,为学生带去原汁原味、具体可感的知识体验。

笔者认同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方言的理由不仅仅如此。据笔者所做的小范围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接受调查的广州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是接受粤语教学的。有两位番禺的同学表示自己大学之前遇到的教师(如果本身会讲粤语的话),几乎都是将粤语作为教学语言的。而有一位越秀区的同学则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有规定教师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还是以粤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只有在公开课、校长巡视等特殊情况下才会在课堂上讲普通话。另有一位荔湾区的同学则说自己所在的学校有对普通话教学作明文规定,且规定的执行过程中也确实是清一色的普通话教学。从以上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广州“推普”的十多个年头里,本地学校大多达到了普通话教学在学校层面的要求,尤其是市区的学校,倡议、标语随处可见,但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在不同区市、不同层次的学校却是参差不齐的,像番禺、从化这些边缘区域的学校,开展推普的工作更有难度。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否真正实现普通话教学,这些广州地区学校的学生,在课堂以外无不使用粤语进行日常沟通交流,并且他们自小所接触的也是纯正的粤文化。换句话说,普通话教学,带来的只是普通话在使用层面的成效,但粤语却是在使用层面与文化层面上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夏丐尊先生针对语文教育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个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提出了“语感论”,意谓教师需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性。母语为粤语的学生,在阅读语文教材时对于字词的灵敏度,短时间内很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显著的提高。基于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如果生硬地推广普通话教学,从长远看对于学生的成长或许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将方言引入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便具备了它的必要性。方言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尽量避免课堂与生活的脱节等方面或能取得不错的成效。

但是,方言的引入,并不是无节制无范畴的。盲目的引入,也很容易显露出它的弊端。广州地区的学生在使用普通话投入语文课程的学习时,难免会用粤语和粤文化的思维定式去代入课程内容。在小学阶段学习造句时,试卷上常常会有一种将一句话分成好几块打乱让学生重新组合的题目,粤语中常见一些倒装句式,如普通话中的“怪不得”,粤语是写成“勿怪得”“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按照通常的思维定式,对于学生做好此类题目增添了一些困难,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取得良好的表现。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方言在语文教学(其他学科此处不作讨论)中的应用,最好是放在文言文、对联和古诗词等内容的教学上,其目的应当放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辅助了解具体文化内涵上面。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如何平衡好普通话教学与方言应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追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澧所著《东塾集》卷一,“广州音说”。

[2]陈毅:《陈毅诗稿》,南京.南京图书馆,1977年版。

第三篇:普通话与方言在教学中的交融与冲突

单 位:上派学区中心学校西校区

姓 名:唐 晓 玮

联系方式:13739273490 方言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语言标志和宝贵财富。

著名学者罗素曾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散布在中国辽阔土地上的各种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使中国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明辉煌灿烂。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上的抽象缩小,使得地方与地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方言便产生了许多不利因素,推广普及普通话也是势在必行。

语言是一种共存共享的能力,没有优劣之分,雅俗之别。所谓雅和俗从来都是相对而言的,雅之所以为雅,是因为它经过文人的介入、规范、修饰和正统的倡导,而俗更多的是来自民间的原生态和自发力量的流传。但就其本质来讲,任何语言只要可流传和存在就有它的理由,片面地划分孰优孰劣是极不公正的,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方言与官方语言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灿烂文明,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及动态变化的形态。

语言文字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有自己的固有特性,即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健康的格调,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就是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我国方言丰富多样,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能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还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而推广普及普通话则主要是为了方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大融合、大发展。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是推广普通话并不禁止说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学会普通话。1958年周恩来总理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普通话与方言,在汉语存在的每个角落,分别担任着不同的使用功能,互补通用,在和睦相处中自然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既推广普及普通话,又保留保护方言,使普通话与方言并举并用,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以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更多的人文精神的追求,更宽容的文化环境,从而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方言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很多方言词汇还在不断地被普通话吸收利用。方言资源的开发和盘活,会提供源头活水,使普通话更加丰富多彩;普通话对方言的吸收和利用,使方言得以保护和留传。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生活会产生和提供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词语。普通话在与方言的互动双赢中,兼收并蓄,顺其自然地向方言吸收活词活语(包括大量的有各地特色的口头熟语)来丰富自己。其实“方言词”是汉语普通话词语补充扩展和进步的一大来源。如“敲竹杠、出洋相、小儿科、煞有介事”等,都是由当时的某些作家和编辑通过上海出版的书籍、报纸、电影传到了全国各地,进入了当时的国语。感叹词“哇”由广东传到内陆,全国各地马上“哇”声一片。东北话“忽悠”,随着方言电视剧的播放传出来了,因为“忽悠”这个词在普通话里找不到一个现成的可以和它完全对等的词,所以人们觉得它很生动,很形象,就自然而然地进入普通话了。

语言宽容与学校文化的形成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相交相融

普通话是国家推行的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方言是在一个地域流行的一方之言,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在实际的语言生活中,普通话与方言并不是泾渭分明,尤其是北方方言与普通话更是“血肉相连”。同时,普通话和方言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普通话和方言也相互吸收和补充。普通话在影响方言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方言的影响,一些方言词汇大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如 “公关”、“反思”、“举措”、“生猛”、“排行榜”、“发烧友”等方言词随处可闻可见。大部分学生既使用方言又大量接触普通话,在实际使用中也正处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中间状态。校园中既会说普通话又会说方言的人数估计占相当大的比例,完全不会普通话的人会逐渐减少。

(二)文化的自由与语言的选择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这种自由来源于文化创造中的世界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的和谐一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同样的思想感情,选择什么语言为载体去表达,总是反映出一种社会心态。某些人不喜欢普通话,偏爱粤语,出自“嫌贫爱富”的深层心理活动,属于媚俗的社会心态。

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际,人们说话时很少关心说的话是否标准,而是关心能否达到交际的目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完成基本交际,那他就不会要求自己去学说标准普通话。对于来自同一地方的人们来说,方言不但能达到交际的有效性目标,而且是一种身份的认可和感情的接受,所以这个时候人们乐意使用方言。

(三)一语为主,多语并存

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有时强调规范化,课堂上、公共场所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有时强调“入乡随俗”,情感的交流有助于加强沟通,增进团结。在普通话与方言关系方面的价值取向是:主体化与多样化的辩证统一。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保证普通话在公共交际语言中的主导地位,促使全体师生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消除交际障碍,提高交流质量和效率。推广普通话不等于消灭方言,方言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的场合自由地发展。与此同时,普通话也不断地从方言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那种不加分析地贬低、排斥方言的言论和行为甚至思想倾向都会伤害方言区人民的感情,对推广普通话是不利的。

四、语言自觉与学校文化的繁荣

文化建设是一种在价值引导下进行的活动,必然有着某种定向和价值追求。但实现这些目标和追求的过程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周期性的动力机制。语言自觉可以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周期性的动力机制,使学校文化建设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我们要经常对学校文化建设中面临的语言冲突进行梳理,使普通话和方言共同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改变观念,提升语言自觉

影响学校文化发展的因素很多,有地域因素、历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等,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是教育的观念因素。教育不是工具教育,更不是为了赚取学位,它要实现人的完善,获得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教给人学会选择,学会批判,更要培养文化自觉,懂得人类文明的内在多样性和多元性,把人类文明放在一个价值整体的高度去理解。这样,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语言自觉的回归首先体现在打破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割对立,语言的目的原本只有一个,他们殊途而同归,都是为了人们之间更好地交流。提升语言自觉需要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用积极的价值取向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语言观念,语言自觉才会得到提升和实现。

(二)开放校园,实践语言自觉

语言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优秀的学校文化必须是开放的文化,文化封闭和文化割据只能使文化没落和消亡。学校文化不能以校园为屏障限制自己,而要不断地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发展自己。要加强与社会沟通,实现学校与社会共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的立体开放的学校文化发展模式,以语言自觉促进学校文化的健康发展,建立文明和谐的校园。

总之,我们应该把握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营造自然的双言环境,充分发挥语言的多种语体和功用,使普通话很好的推广和普及,而方言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和魅力,使普通话与方言双轨并行,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第四篇: 山西方言中的运城方言

山西方言十里八乡不同音,山西话非常复杂,从北至南,音调大大的不同。

山西话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有资料记载:山西话继承了汉语的古韵,“平水韵”就是出在临汾地区。因此,山西人学习古汉语比北京人容易,因为北京人只能发出四个声调,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字,而山西话里有。山西话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比如:两人一起走着叫“厮跟上”;家里穷困叫“家寒”。如果在山西看见几个老人在谈古代汉语,大可不奇怪,因为那些词原本就是他们家乡的土语。山西话极富形象性,特别生动,这也是“山药蛋”特立中国文坛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那些民间的小调,生动感人,久唱不衰,一曲“走西口”更是在山、陕、蒙、冀广为流传。

不用纵观全国,就是在山西,每隔几里地,人们在语言发音上也都存在细微的差别。如果跨地区的话,那差别可就大了。

再来说一说我们这个山西运城方言的起源。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 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 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华北官话 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等地区。

运城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运城话和晋语不大相似,基本接近陕西关中话。发音特点是基本没有前鼻音,个别县存在平卷舌不分,主要是没有鼻音。最有特色的发音是zh,ch,sh一般情况发v,tf,f的音。 山西方言不是很好掌握,我觉得甚至发音大家也不好听懂,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掌握的倒是运城话了,运城与陕西相连,所以运城话比较接近陕西话,是前鼻音发音,经常把en发成ei的音,所以说“门”是“没”。有个笑话:一个外地人拿一张50圆的票子,在售票员面前晃着:见过没?见过没?……卖票的傻了,干脆拿出一张100的Show了一下:你见过没?最后才搞明白,那人是想去“建国门”!大笑之后,我就知道此人肯定是个运城人。只有运城人才能把“春天”说成“吹天”,才能把“人民”说成“rei民”。一个运城同事说:“刚才我看见一群老太太们在打煤球。”左权人纳闷:煤球怎么打?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老太太们打的是“门球”。运城方言中有几个发音是非常难的,国际音标中也找不到这种读音,比如牛、奶奶、桌子等的方言,其他地方的人是很难读得来的。所以外地人调侃运城话:把奶叫成ni,把篮叫成搓,把狼叫成罗……

虽然运城话接近普通话,但是运城人的普通话发音都不怎么准。一个永济人来介绍产品,在文件中搜索“锅炉”,来回切换输入法,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他把“锅炉”的拼音拼成了“锅楼”。运城人的口才好,但是普通话说不好,不能不说是遗憾。

从词汇上看,古代文言里有一个表疑问的常用词“甚”,现在大多数地方都用“啥”或者“什么”来表示这个意思,至少在山西话里我们还用这个字,如:“你做甚嘞?(你干什么呢?)”还有表示“拿”的动作的词,山西一般还说“荷”,拿东西说“荷东西”,这个“荷”字就是文言词。对照许多北方方言来看,山西话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文言是高雅的语言!

第五篇: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多黎咪》

二、 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多黎咪》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三、示范读,引导学生回去试着边读童谣边比动作。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五、室内游戏

1、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 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 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鹳雀楼》

1、简介作者杜牧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见公母”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闽南话“天公伯仔”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天公伯仔》。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天公伯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玩法:这是一种拍手的游戏,两人先剪刀石头布决输赢(赢的为甲,输的为乙)两人面对面拍手掌,甲一手握住乙的一只手,拍一下念一句童谣,另一手要比出动作,乙的另一手也要跟着比动作,如果乙比出的动作和甲相同,那甲就输了,换乙拍。如果把整首童谣都念完了,乙都没有和甲的动作一样,乙就喊啾--,乙就输了。输的人就要让赢的人刮一下鼻子,然后再换乙拍。(赢的人刮对方鼻子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免刮伤对方。)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蜜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诗《蜂》。

1、课件出示唐诗《蜂》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蜂》。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1、简介作者李绅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歹剃头”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五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水鸡吗?师(出示水鸡的图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水鸡跳落深古井》。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水鸡跳落深古井》。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1、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2、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3、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四、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鸭仔听雷”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六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童谣《鸡,齿》。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童谣《鸡,齿》。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三、闽南童玩:挑竹签

要让学生了解挑竹签的注意事项,掌握游戏中获胜的要领。

学生每人收集一定数量的竹签或冰棒棍儿。(以10-20根为宜)先由一人用手一把攥在手里,然后将它们撒在桌面上。散开后抓住其中的一根木棍,以这一根去逐条挑竹签出来,规则是:每次只能动其中一根,并且其他木棍均不能触动,一旦触动则输,轮到下一个人挑。最后看谁手中的棍子最多则赢。(教师分配学

生四人小组,评选出小组第一名,再分成三个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决出“班级竹签王”,学生也可以自由挑选对手组队,也可以到操场上进行挑竹签趣味竞赛。)

第七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杜牧的另一首古诗《登飞来峰》。

1、你们还记得之前学过杜牧的《登鹳雀楼》用闽南语怎么读,齐读《登鹳雀楼》。

2、课件出示古诗《登飞来峰》让学生读一读。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飞来峰》。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飞来峰》。

1、简介作者李绅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大牛惜力”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八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是什么呢?(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童谣《阮阿舅》。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童谣《阮阿舅》。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三、复习闽南童玩:挑竹签

教师分配学生四人小组,评选出小组第一名,再分成三个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决出“班级竹签王”,学生也可以自由挑选对手组队,也可以到操场上进行挑竹签趣味竞赛。

第九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唐诗《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凉州词》。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凉州词》

1、简介作者李商隐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5、布置学生用闽南话背诵二十四个节气。

第十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谁能回答,什么叫“和谐社会“?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囝仔满月》。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囝仔满月》。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6、选择童谣中的一些词语来造句。

三、复习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第十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清明》《爬龙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读完后说说都跟什么节日有关?

2、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元日》。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元日》

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十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是什么呢?(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童谣《囝仔囝仔埗通吼》。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囝仔囝仔埗通吼》。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第十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再一起学王安石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泊船瓜洲》

1、简介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第十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

2、课件出示西湖新旧十景让学生欣赏。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诗人苏轼的《菊花》。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菊花》

1、简介苏轼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第十五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谁的家中还有兄弟姐妹的?你们平时是怎么相处的?

2、今天我们要学习童谣《一只蜢仔》说的就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深。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一支竹仔水里浮》

1、课件出示童谣《一只蜢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为什么“阿嫂无钱哭晓幸”、

2、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说说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要学习“哥哥”的什么精神?

3、师小结:我们应该向“哥哥”学习,与人和睦相处,无私地为家人奉献,同时也要改掉自己娇生惯养的坏习惯。

第十六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庐山的画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望庐山瀑布》

1、简介苏轼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第十七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和父母的生相,课上交流。

2、课件出示十二生肖的图片。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月亮月光光》

1、课件出示童谣《月亮月光光》。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复习闽南童玩: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 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 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十八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儿童游戏吗?最喜欢的是哪个游戏?

2、请学生说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儿童游戏?

3、课件展示介绍闽南地区的儿童游戏。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拉钩》

1、课件出示童谣《拉钩》。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学习闽南童玩:编花绳

取来一根一定长度的线绳,两端系好,成一个封闭形状,架在两只手掌上,手掌翻飞,手指勾来勾去,一根绳就结成一个“篓子”的形状,然后另外一个人再把绳翻来勾去倒到自己手上,又变换了另一种花样儿,学生两人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发明创造出新的编法,看看谁编得最有趣,谁最有创意。(在编花绳时,小心避免将花绳打成死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方言的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方言教学设计范文05-25

湘方言教学范文05-21

东北的方言范文05-19

东北方言的范文05-19

方言的笑话范文05-19

方言的保护范文05-19

方言的研究范文05-19

有趣的方言范文05-22

论河南方言的范文05-29

东北方言的特点范文06-08

上一篇:干部员工座谈会范文下一篇:服装店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