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2022-08-27

第一篇: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颁布单位】 国家标准局

【颁布日期】 19830929

【实施日期】 19841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

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 1984年12月1日起实施)

【章名】 全文

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 学管理的依据。

1.基本定义

1.1 平均劳动时间率

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 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通 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 能量代谢率

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 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 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平方米来表 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 劳动强度指数

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 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 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计算方法见附录A。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劳动强度指数-------- ------------------------

Ⅰ <15

Ⅱ ~20

Ⅲ ~25

Ⅳ >25------------ --------------------

2.1 Ⅰ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 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 Ⅱ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 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 Ⅲ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 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2.4 Ⅳ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 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章名】 附录A: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的 计算方法(补充件)

A.1 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 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 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如遇 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

表A1 劳动时间测定计录表----------------- --------------

| | |主要内容(如物体重量、动作 | 开始时间 | 耗费工时 |

| | |动作频率、行走距离、劳名称 | (时、分) | (分) |

| | |动体位等)----|----- -|------|------------

| | |----|------|--- ---|------------

| | |----|------|--- ---|------------

| | |--------------- ----------------

A.2 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根据表A1的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 类),然后分别计量从事各类劳动与休息时呼出气的体积,按表A2的内 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 积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活动和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 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工时,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千 焦耳/分·平方米)。

表A2 能量代谢率测定记录表---------------- ---------------------工种: 动作项目: 年 月 日--------

-----------------------------姓名: 年龄: 岁 身高: 厘米 体重: 公斤 体表面积: 平

方米------------------------------ -------1 采气时间: 分

秒-------------------------

------------2 采气量(气量计的终读数减去气量计的

初读数) 升

气量计的终读数 升

气量计的初读数 升-------------------- -----------------3 量气时气温 ℃ 气

压 帕斯卡-------------------------- -----------4 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换算系数由标准状

态下

干燥气体体积换算表查得------------------- ------------------5 换算标准状态呼气量:采 气量乘标准状

态下干燥气体

换算系数 升--------------------- ----------------

标准状态呼气量6 换算每分钟呼气量:-------升/分

采气时间-------------------------- -----------7 换算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呼气量:

每分钟呼气量

------- 升/分·平方米

体表面积-------------------------- -----------8 计算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平方米) :

logYe=0.0945x-1.15984„„„(1)

log(13.26-4.1868Ye)=1.1648-

0.0125x„„„„„„„„„„„„„(2)------- ------------------------------

注:①Ye为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平方米);x为每平方

米体表面积每分钟呼气量。

②每分钟肺通气量3.0 ̄7.3升时采用公式(1):每

分钟肺通气量8.0 ̄30.9升时采用公式(2);

每分钟肺通气量7.3 ̄8.0升时采用公式(1)和

公式(2)的平均值。

A.3 劳动强度指数I计算方法

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I=3T+7M

式中:

I——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

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分)

=------------(%);

工作日总工时(分)

M——8小时工作日能量代谢率(千焦

耳/分·平方米);

3——劳动时间率的计算系数;

7——能量代谢率的计算系数。

注:净劳动时间,为一个工作日除去休息及工

作中间暂停的全部时间。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永中、李天麟。

第二篇: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本标准是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修订版。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我国已执行多年,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受劳动部委托对原《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进行修订。本修改标准比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

(1)把作业时间和单项动作能量消耗比较客观地合理地统一协调起来,能比较如实地反映工时较长、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少的行业工种的全日体力劳动强度,同时亦兼顾到工时较短、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多的行业工种的劳动强度,因而基本上克服了以往长期存在的“轻工业不轻,重工业不重”的行业工种之间分级定额不合理现象的问题。

(2)体现了体力劳动的体态、姿势和方式,提出了体力作业方式系数,这比笼统地提所谓体力劳动进了一大步。

(3)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是本标准的重要特色之一。

与旧的体力劳动分级标准相比较,修改后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深化,但任何一个标准都决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标准法规需要不断完善,适时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尊永、金书香、李天麟。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

本标准适用于体力劳动作业,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能量代谢率 energy metabolic rate(M)

某工种劳动日内各类活动和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单位为kJ/min·m2。

2.2 劳动时间率 working time rate(T)

工作日内纯劳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2.3 体力劳动性别系数 sex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S)

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引起男女性别不同所致的不同生理反应,使用了性别系数。男性系数为1,女性系数为1.3。

2.4 体力劳动方式系数 way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W)

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由于劳动方式的不同引起人体不同的生理反应,使用了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方式系数为

1、扛方式系数为0.40、推/拉方式系数为0.05。

2.5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ntensity index of physical work(I)

用于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指数大,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小。

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表1)。

表1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A1 平均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根据工时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按表A1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时间,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测定表(表A1)。

表A1 能量代谢率测定表

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时采用式(A2)计算。

lgM=0.0945x-0.53794 „„„„„„„(A2)

式中:M——能量代谢率,kJ/min·m2;

x——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2。

每分钟肺通气量8.0~30.9L时采用式(A3)计算。

lg(13.26-M)=1.1648-0.0125x„„„„„„„„(A3)

式中:M——能量代谢率,kJ/min·m2;

x——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2。

每分钟肺通气量7.3~8.0L时采用式(A2)和(A3)的平均值。

A2 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按表A2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应另选正常生产日,重新测定记录),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率(T)。

表A2 工时记录表

A3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方法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见式(A5):

I=T·M·S·W·10„„„„„„„„„„„„(A5) 式中:I——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

M——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S——性别系数:男性=1,女性=1.3;

W——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1,扛=0.40,推/拉=0.05; 10——计算常数。

第三篇:GB 3869-1997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Classification on intensity of physical work 【标准状态】废止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1983/9/29 【实施日期】1998/1/1 【修订日期】1997/7/7 【中国标准分类号】C7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10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GB 3869-1983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暂无

适用范围&文摘

暂无

第四篇: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 (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 1984年12月1日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1 基本定义

1.1 平均劳动时间率 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通 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 能量代谢率 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

分·平方米来表示。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 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计算方法见附录A。

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劳动强度指数

┠─────────────────────────────┨

┃Ⅰ <15

┃Ⅱ ~20

┃Ⅲ ~25

┃Ⅳ >25

┗━━━━━━━━━━━━━━━━━━━━━━━━━━━━━┛

2.1 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

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 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

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 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

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2.4 Ⅳ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

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附录A

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

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补充件)

A.1 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

表A1

劳动时间测定记录表

┏━━━━┯━━━━━━┯━━━━━━┯━━━━━━━━━━━━━━━┓

┃动作

│开始时间

│耗费工时

│主要内容(如物体重量、动作频

┃名称

│(时、分) │(分)

│率、行走距离、劳动体位等)

┠────┼──────┼──────┼───────────────┨

┠────┼──────┼──────┼───────────────┨

┠────┼──────┼──────┼───────────────┨

┗━━━━┷━━━━━━┷━━━━━━┷━━━━━━━━━━━━━━━┛

A.2 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根据表A1的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然后分别计量从事各类劳动与休息时呼出气的体积,按表A2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积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活动和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工时,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千焦耳

分·平方米)。

表A2

能量代谢率测定记录表

┏━━━━━━━━━━━━━━━━━━━━━━━━━━━━━━━━┓

┃工种:

┠────────────────────────────────┨

┃姓名:

┃ ┃体重: 公斤

┠────────────────────────────────┨

┃1 采气时间: 分

┠────────────────────────────────┨

┃2 采气量(气量计的终读数减去气量计的初读数) 升

┃气量计的终读数 升

┃气量计的初读数 升

┠────────────────────────────────┨

┃3 量气时气温 ℃ 气压 帕斯卡

┠────────────────────────────────┨

┃4 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换算系数由标准状态下

┃干燥气体体积换算表查得

┠────────────────────────────────┨

┃5 换算标准状态呼气量:采气量乘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

┃换算系数 升

┠────────────────────────────────┨

┃6 换算每分钟呼气量: 标准状态呼气量/采气时间 升

┠────────────────────────────────┨

┃7 换算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呼气量;每分钟呼气量:

┃每分钟呼气量

体表面积 升 分· 米

┠────────────────────────────────┨

┃8 计算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 ):

┃logYe = 0.0945-1.15984 „„..(1)

┃log (13.26-4.1868Ye)= 1.1648-0。0125x„..(2)

┗━━━━━━━━━━━━━━━━━━━━━━━━━━━━━━━━┛

A.3 劳动强度指数Ⅰ计算方法

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I=3T+7M

式中:

Ⅰ——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分)

工作日总工时(分)(%);

M——8小时工作日能量代谢率(千焦耳

分·平方米);

3——劳动时间率的计算系数;

7——能量代谢率的计算系数。

注:净劳动时间,为一个工作日除去休息及工作中间暂停的全部时间。

第五篇:第四级体力劳动就是在8小时工作日内

产假正常为90天,晚育为120天,难产增加15天,产假期间的工资按休产假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给付,如果享受生育保险的,保险公司付保险基数部分,差额由公司补给,这部分工资不收个人所得税,产检部分,按规定给报销,额外的检测不给报,住院期间的费用直接走医保。公司不能在孕期吸哺乳期开除女工或减少报酬。正常的产检算正常出勤。

第四级体力劳动就是在8小时工作日内,人体的平均能量耗费为2700大卡,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例如,煤厂的煤仓装煤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1984年12月1日起实施)

全文

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1.基本定义

1.1平均劳动时间率

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能量代谢率

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平方米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劳动强度指数

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计算方法见附录A。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劳动强度指数

--------------------------------

Ⅰ<15

Ⅱ~20

Ⅲ~25

Ⅳ>25

--------------------------------

2.1Ⅰ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Ⅱ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Ⅲ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2.4Ⅳ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关于印发《劳动部贯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2005年11月24日 中国劳动人事网 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编辑:zhangyingxue 出处: 【内容分类】 综合

【分类细目】 综合性政策法规 【时 效 性】 有效 【颁布单位】 劳动部 【颁布日期】 1996.07.02 【实施日期】 1996.07.02 【失效日期】

【失效说明】

【标题】 关于印发《劳动部贯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号】 劳部发〔1996〕215号 【主题词】

【正文】

关于印发《劳动部贯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为进一步在劳动领域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以下简称

《纲要》),劳动部根据《纲要》的要求,制定了《劳动部贯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1995~2000年)〉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统

筹规划,制订具体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劳动部贯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实施方案

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日

劳动部 在劳

动领域贯彻实施《纲要》的基本任务是,扩大妇女就业领域,增加妇女就业人数;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妇女职业技能水平;改善劳动条件,落实国家规定的女职工劳

动安全卫生标准;改革生育保险制度,实行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加大劳动监察

力度,依法保障妇女合法劳动权益。为在劳动领域做好《纲要》的贯彻实施工作,

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扩大妇女就业领域,增加妇女就业人数

(一)主要目标:控制妇女失业率,扩大妇女就业领域,开发适合妇女特点的就

业方式,促进妇女就业,努力保持女性就业增长幅度不低于男性;采取有力措施,

消除对妇女的就业歧视,保障妇女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二)政策措施

1.加强执法、监督,保障妇女的就业权益,防止对妇女的就业歧视。认真贯彻

《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有关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利和男女同工同酬的

规定,通过加强执法监察,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监督各类用人单位不得以性

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并坚决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 岁的女性。结合常规性劳动监察,每年进行一次专项检查,纠正用人单位在用工(特

别是涉及女工)方面的违法行为。

2.积极创造条件,实行有利于妇女就业的产业政策,开发适合妇女特点的就业

领域和就业方式,为妇女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协助有关

部门共同工作,使妇女就业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趋于合理。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努力开发适合妇女就业的工作岗位,拓

宽妇女就业渠道。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扶助失业、下岗女职工组织起来就业和自

谋职业。同时,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促进乡镇企业和其它非农产业的发展,吸收

更多的妇女就业。

3.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工时的规定,实行灵活的妇女就业形式。根据妇女的就

业特点,结合生产实际,开辟非全日制及临时工、小时工、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形

式;鼓励不便从事正常工时工作(如在孕期、产期、哺乳期期间等)的妇女实行阶段

性就业;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用人单位采用家庭工、弹性工作时间等形式安排更多

的妇女就业。

4.强化对妇女的就业服务。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要做好女性职业介绍服务工 作,采取开办妇女就业专场、妇女人才招聘会、妇女职业介绍窗口等形式,为妇女

就业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为下岗女工提供免费职业

指导和职业介绍;加强对女性劳动者的就业前训练和转业训练,积极组织失业女工

和下岗女工参加培训,为其转业或转岗创造条件;劳服企业要积极组织失业女工和

下岗女工开展生产自救;同时,各级劳动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开办就

业服务事业,为妇女提供服务。

5.开展以女性为扶助对象的就业促进项目。在实施“再就业工程”和“农村劳

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的过程中,建立以女性为扶助重点的项目。对工会、

妇联等部门开展的针对妇女的就业促进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其中一项重要

的工作内容,是把全国妇联在“九五”时期要开展的“巾帼创业”活动,作为“再

就业工程”的子项目,对妇联举办的培训活动,及时给予信息和业务指导,并提供

相应的职业介绍等项服务;妇联开展的下岗女职工转业训练活动,其经费主要由妇

联牵头筹集,确需补贴的,经劳动部门核准后,可运用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予以适

当支持;对妇联以安置下岗女职工为主兴办的生产自救型企业,经劳动部门认定其

性质,经同级税务部门批准,可享受劳服企业有关税收减免政策。确需资金扶持的,

经当地劳动部门核准,可从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中予以适当的借款扶持。

(三)实施步骤

1.1996年,劳动部将与全国政协有关部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就下岗

女职工实现再就业问题进行调研,共同研究制定促进下岗女工实现再就业以及进一

步扩大妇女就业领域、促进妇女就业的具体措施。同时,组织50万困难企业女职工

参加再就业活动,并帮助50万失业女职工实现再就业。

2.在“九五”时期,主要是推动各地结合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劳动力市场、实

施“再就业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化流动工程”,落实促进妇女就业的

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把促进妇女再就业列为单项统计指标,纳入

实施再就业工程的目标责任中去,定期进行检查落实。同时,支持工会、妇联等部

门开展促进妇女就业和再就业活动,把有关指导、服务和资金上的扶持政策落实到

位,真正促进妇女就业。“九五”期间,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力争平均每年使80

万下岗女工和失业妇女受到再就业培训,并帮助其中的70%实现再就业。

二、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妇女职业技能水平

(一)主要目标:到本世纪末,通过组织广大妇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 培训和技能竞赛,提高妇女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使妇女就业能力和工作能

力明显增强。大力提高女青年参加培训的比例,力争将技工学校招收女生的比例由

“八五”后期的34%提高到40%左右。同时,对贫困地区妇女进行文化和生产技术培

训,使她们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

(二)政策措施

1.创造条件,增强培训能力,使女性劳动者接受培训的比重有所提高。充分利

用现有办学场所,创造条件为开展妇女职业培训提供服务。各类技工学校、职业技

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及其它职业培训机构要充分挖掘办学潜力,扩大招生规模。 在招生中,除国家规定的有关专业外,应坚持男女平等的录取原则。鼓励和扶持工

会、妇联等部门在有条件的地区创办女子技术学校,或与工会、妇联等部门联合举

办技工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

在指导有条件的技工学校和其它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多功能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

及职业培训集团化试点的过程中,应督促其对妇女职业培训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开

设适合妇女就业的专业,利用培训实体的各种培训手段,为妇女培训提供帮助。

2.指导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探索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培训制 度,尤其要加强对女职工的培训。优先对下岗女工进行转岗转业培训,使她们掌握

至少一种适合新岗位的职业技能。同时,积极开展在职女工培训工作,提高其就业

质量。

3.鼓励参加职业培训的妇女,通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

书,以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同时,积极组织妇女参加各种职业技能

竞赛活动,大力宣传女性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的先进事迹,增强女性技术人才的光

荣感和责任感,引导更多的妇女走上岗位成才之路。

4.积极开发适合妇女从事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为培训和技能鉴定提供依据。

对于一些已完成标准制定的比较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如邮电通讯行业及家庭服务

员、保育员、营业员等职业,抓紧进行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指导技工学校和其它

职业培训机构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女性劳动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5.加强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各地要为农村妇女有计划地建立农村实用技术

培训点,开发一批适合于农村妇女学习的教材,使更多的农村妇女参加培训,结合

当地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掌握种植、养殖等实用生产技术,为其就地就近开发、

转移和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三)实施步骤

“九五”时期,要推动、督促各级劳动部门结合各地实际,制定、落实具体的

政策措施,做好妇女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同时,积极支持社会各方面开展针对妇女

特点的职业培训活动,使妇女的职业技能水平有明显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有

明显增强。

1.1996年,在各地制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推动各级劳动部门将妇女

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纳入本地区职业技能开发的整体规划。

2.到1997年底以前,对于一些比较适合妇女从事的职业在完成标准制定的基础

上完成鉴定规范、培训大纲、教材等的制定和编写,为妇女职业培训创造便利条件。

3.1998年,组织召开妇女职业培训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促进各地

加强妇女培训工作。

4.“九五”时期,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一次女职工技能竞赛。并在“全国技术能

手”评选表彰工作中,注重培养和表彰女技术能手,推动妇女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改善劳动条件,依法保护女职工在生产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

(一)主要目标:监督所有企业改善女职工的劳动条件,保护他们在工作中的安

全和健康,贯彻落实《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职工禁忌劳动范

围的规定》,到本世纪末,使女职工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有明显改善。

(二)政策措施

1.把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企业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要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女职工生理特点,落实女职工经期、孕期、产期 和哺乳期保护措施。做好《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配合有关部门

建立女职工定期体检和妇科病防治等专项妇女保健措施和制度,在企业内配备专职

或兼职女工劳动保护工作人员。

2.采取专项措施,提高女职工劳动保护水平。各地劳动行政部门要按照《劳动

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的要求,监督检

查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要

求企业做到:彻底杜绝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及其

他禁忌从事的劳动等现象;有条件的企业都要设立女职工卫生室、淋浴室、孕妇休

息室、哺育室等设施,不适合集中建立保护设施的企业,也要采取其他辅助措施;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女职工“四期”劳动保护工作,主要是按规定安排工作、给

予产假和哺乳时间等。

3.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技术和劳动保

护水平。主要是,做好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用品、保健品和防护技术措施的更新换

代工作;鼓励、引导有关单位积极进行科研、开发,并加强指导和管理。

4.加强对女职工进行劳动保护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女职工的自我保护 意识。

(三)落实步骤

1.1996年内,在对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动安全卫生大检查中,重点

检查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直接负责人、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

劳动法》中有关女工保护的规定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

围的规定》的掌握及贯彻执行情况。主要检查福建、浙江、江苏、广东、海南以及

大连、广州等省市和重点地区中苯危害严重的制鞋业和其他职业危害严重的企业。

2.自1996年起,要求各地在报送年度工作总结时必须同时有女职工劳动保护的

情况。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劳动行政部门将有目标地对有关企业进行重点检查,

表彰好的企业,处罚问题严重的企业。

3.力争在三年内,指导、督促尚未制定《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实施细则的省、

自治区完成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

4.“九五”期间,在改善女职工劳动条件方面,具体措施之一是推广无毒水基

胶粘剂,改善制鞋行业女职工的劳动条件,从根本上治理苯中毒危害。1996年至199 7年,在华东地区(南京)、华南地区(广州)、东北地区(大连)建议三个生产基地;19

97年至1998年,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到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

5.推动女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的更新换代工作。如推广女职工经期最佳劳动保护

用品,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尤其是在铁路、地质勘探、邮电、交通运输、林业、

能源开发等一些流动、分散性和野外作业较多且没有条件采取集中保护措施的行业,

作为女职工经期劳动保护的补充措施,加强经期保护,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妇科

病,提高广大妇女的健康水平。

6.“九五”期间,将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一次女职工劳动保护知识竞赛活动,

进一步普及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女

职工劳动保护工作。

四、加快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实现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

(一)主要目标: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建立生育保险基金,将生育保险费用由

企业管理逐步改为社会统筹管理,并将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覆盖范围由国有企

业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到本世纪末,基本建立起新型生育保险制度,更好地保障

妇女的合法权益。

(二)政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劳动部门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专人,作为一

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在工作中,要争取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要注意

与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共同推动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

2.完善立法。1994年底,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这对

于推动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更好地推动

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劳动部拟在进一步研究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尽快制

定《生育保险条例(草案)》,并促其尽快出台,使生育保险工作切实纳入法制化轨

道。

3.扩大覆盖面。将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

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实

施对象扩大到上述企业的全部劳动者。

4.确定合理的待遇标准。制定生育保险待遇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平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统筹考虑保障生育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与减轻企

业负担问题,坚持社会保险的基本保障原则,避免因保护项目过多、期限过长、标

准过高而造成提取比例过高,加重企业负担。基金提取比例和给付项目按照《企业

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予以规范,逐步实现在全国统一项目、统一给付原

则、统一缴费比例,由地市实施。

5.加强基金管理。生育保险与计划生育国策紧密衔接,可预见性强,各地确定

具体基金提取比例要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进行周密测算,从严

控制。已经开展生育保险统筹的地区,要依据基金结余情况,适当调整比例,原则

上控制在工资总额的1%以内,避免基金结余过多。严格审核管理费的提取比例,管

理费使用要力求节约,杜绝浪费。同时,生育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要接受有关部门

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严禁挪作它用。

(三)实施步骤

1.1996年内,召开部分省市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落实《纲要》和推

进生育保险制度改革进行部署。

2.在1997年,起草《生育保险条例(草案)》,上报国务院,力争早日出台,为

推进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保证。

3.按照《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建立新型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度要求是:

①在35个大中城市中,条件成熟的,要在1996年年底前实施;条件尚不成熟的,要

积极创造条件,不迟于1997年年底前实施。②全国所有地级市,1998年年底以前全

部实施,并逐步实现由县级统筹到地市级统筹的过渡。③到本世纪末,全国80%左右

的县(市)实现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

五、依法建立和调整劳动关系,开展劳动监察,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一)主要目标:“九五”期间,实现女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以劳动合同确立劳

动关系;加强女职工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关系的建立、终止和解除行为;在非

国有企业积极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把依法保护女工权益问题作为集体协

商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受理女职工的劳动争议申请;通过加强劳动监察,落实《

劳动法》赋予妇女的各项劳动权利,依法查处侵害女职工劳动权益的违法行为,重

点查处强迫女工加班、加点、劳动条件恶劣、雇用女童工及在女工“三期”内解除

劳动合同的行为,切实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政策措施

1.实现劳动关系法制化,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要按照法律规定与

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时,要明确女职工的各项权益并且明

确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内容。要考虑女职工的实际情况,在劳动合同期限、劳动

合同内容、劳动合同解除条件等方面禁止约定侵害女职工权益的内容。劳动行政部

门在审查和鉴证劳动合同时,对女职工的劳动合同要重点审查有无侵害其权益的条

款。劳动合同签订后,要切实履行各项条款,切实保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实行集体合同制度的,应依法对集体合同中有关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

全卫生、保险福利等条款进行集体协商;各级劳动部门审查集体合同时,应注意重

点审查其中有关女职工权益保护的内容。

2.及时纠正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劳动监察机构要重点查处在女工孕期、

产期、哺乳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强迫女工超强、超时劳动,违反男女同工同酬原则,

雇用女童工等严重违法行为,对违反规定的责任者和有关单位要依法给予处罚。劳

动监察机构,在开展日常巡视检查的同时,还要建立举报制度,积极受理女工的投

诉举报,尽快组织查处,并针对用人单位维护女工权益情况开展专项大检查,结合

开展劳动监察年检、企业备案规章审查等方式实现对监察对象的全方位、多层次的 检查,切实保护女工合法劳动权益。

3.及时、公平地处理涉及女职工的劳动争议案件,依法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对于女职工向用人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的调解申请,调解委员会要认真了

解情况,做好调解工作。未成立调解委员会的用人单位,工会要切实维护女职工的

权益,尽量使其争议能够在单位内部得到妥善解决。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于

涉及到女职工的劳动争议案件,只要符合受理条件的,要立即立案并尽快调查处理;

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要及时予以答复。杜绝对涉及女职工的劳动争议案件久拖不

决或迟迟不予答复的现象。

(三)实施步骤

1.1996年底前,推动各类企业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女职工都签订劳动合同,

明确女职工的各项劳动权益,包括特殊劳动保护的内容。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为女

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监督和规范用人单位终止与解除女工劳动

合同的行为,依法维护女职工劳动关系的稳定。

2.“九五”中后期,推动全国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实行现代企业

制度的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普遍实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把女职工特殊劳

动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3.“九五”期间,通过健全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扩大劳动监察的覆

盖面,处理好女职工投诉和举报,及时、有效、公正地处理涉及女职工的劳动争议

案件,从而实现对女职工劳动权益的有效保护。

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劳动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企业

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和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深入宣传普及《劳动法》、《妇女权

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等有关法 律法规,使广大女职工能够知法、懂法,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提高用人单位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对女职工劳动保护重要性

的认识,增强其守法的自觉性。

上一篇: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下一篇:汤姆索亚历险记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