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检测规程

2024-04-2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检测规程(精选5篇)

篇1: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检测规程

LD83-1995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检测规程

Rules of inspect for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labor intensity at physical work 自

1996-6-1 起执行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要求,为贯彻执行GB3869—83 而制订,本标准在内容上与GB3869—83保持一致。

通过制定本标准,使执行GB3869—83现场操作具体化、科学化、规范化,并在全国范围内保持统一,以满足现场检测工作和检测数据交流对比的要求。

本标准在满足GB3869—83基本要求的同时,对工作日写实连续记录天数略作了调整,适当简化了现场工作,相信有利于GB3869—83的推广执行。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防尘防毒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湖北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所、鄂州市劳动安全卫生检测站、武汉市劳动安全卫生检测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毛怀新、邹少俊、朱宝玉、梁德忠、朱有成、余林、黄光辉。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测定内容及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强度分级测定。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3869—8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5703—85 人体测量方法

GB934—89 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法

测定内容及方法

3.1平均劳动时间率的测定

3.1.1 选择工种(岗位)代表性作业者2名以上(含2名),通过记录作业者的实际活动内容和作业时间,休息时间(包括工作中间暂停),通过计算1个工作日平均净劳动时间。再求劳动时间率。

3.1.2 器材

秒表或具有相同功能和精度的计时器。

3.1.3 劳动时间的测定

3.1.3.1 按下列原则选择测定对象:

a. 本工种(岗位)工龄在1年以上;

b. 年龄在20岁~45岁之间;

c. 身体状况能胜任本职工作;

d. 若无作业者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e.在对未成年工或女工进行检测时,未成年工年龄要按法定要求划分,女工年龄仍按本条b执行。

3.1.3.2 准备记录表格(见附表A)及记录工具。3.1.3.3 准备、检查计时器。

3.1.3.4 在生产正常情况下,跟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1个工作日,连续记录2天以上(含2天),每工种(岗位)记录的工作日数不得少于4人·d,具体记录要求如下(记录表见附录A):

a. 记录测定对象各类动作的持续时间及动作内容,作业方式;

b. 一般情况下,超过1min的动作应单独列项记录;

c. 若某一动作在持续过程中改变了作业场所或作业性质及方式,应另列项记录。

3.1.3.5 对各类动作进行归类,并按要求进行统计。

各类动作时间按(1)式计算:

式中:tm——m类动作1个工作日平均累计时间,min/d;

ti——m类动作第i次持续时间,min;

D——记录日天数,d。

3.1.4 劳动时间率按(2)式计算:

Te=〔(法定日工作时间-tr)/法定日工作时间〕×100%(2)

式中:Te——平均劳动时间率;

tr——1个工作日休息(含工作中暂停)平均累计时间,min/d;

3.2 能量代谢率的测定

3.2.1 原理:选择工种(岗位)代表性作业者2名以上(含2名),运用肺通气量仪,通过测定作业者各类动作的肺通气量,按GB3869 附录A规定,求出1个工作日该工种(岗位)平均能量代谢率。

3.2.2 器材

3.2.2.1 肺呼气量测定仪:采用产品检验合格的肺通气量仪。3.2.2.2 通风干湿温度计:机械(电动)通风干湿温度计或数显自动综合温度测试仪,测量范围0℃~50℃。

3.2.2.3 空盒气压表。

3.2.2.4 热球式电风速仪:测量范围0.05m/s~30m/s。

3.2.2.5 人体测高仪:精确到1mm。

3.2.2.6 医用人体秤:精确到0.5kg。

3.2.3 气温条件的测定

3.2.3.1 测定点选择原则

a. 测定各类动作肺通气量时相应的作业地点,一般情况测定点可能靠近作业者,但不影响作业者正常操作和测定;

b. 测定点高度为立位作业1.5m高,座位作业1.1m高。

3.2.3.2 准备记录表格(见附录B)及记录工具,检查检测仪器。

3.2.3.3 测定内容:

a. 温度;

b. 空气相对湿度;

c. 大气压力;

d. 风速。

3.2.3.4 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测定按GB934执行,数据记录于附录B表中。

3.2.3.5 风速测定:具体方法按GB934中要求执行,数据记录于附录B表中。

3.2.3.6 大气压力的测定:

a. 气压表必须水平放置于测定点:

b. 其它要求按GB934中规定执行。3.2.4 肺通气测定

3.2.4.1 测定对象选择原则同3.1.3.1,选择的对象可与劳动时间测定对象是同一人,也可不同。

3.2.4.2 测定动作:将作业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后,各类动作应测定,且动作的归类数不得少于3类。

3.2.4.3 准备、检查肺通气量仪:

a. 检查整机:检查各种功能开关是否正常,数据显示是否正常,电是否充足。

b. 检查传感器传感器与主机连接后,各种上数据显示正常。

c. 检查呼吸面具阀门是否齐全,是否活动。

3.2.4.4 戴好面具检查面具四周是否紧贴面部,如有漏气应调整面具部位和橡皮,要确保测定过程中不漏气。

3.2.4.5 测定现场气象参数后,一般情况在每次测定气象条件后,即开始测量肺通气量。若气象条件无显著变化,不必每次测定前测定气象参数,一般要求现场风速≤4m/s。

3.2.4.6 原则上应采用定时工作方式。在正式测定拨好相应开关然后将启动开关拨到启动位。

3.2.4.7 停止测量时应将启动开关拨到暂停位,这一点要在从人体上卸下面具和仪器前完成,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3.2.4.8 测定应在同类动作中进行,跨类测定无效,应对每类动作的开始、中间、结尾阶段分别测定,尽量避免同类或不同类动作的连续测定。

3.2.4.9 每次测定时间不得少于2min,每类动作的测定次数不得少于8次。3.2.4.10 测定是要注意观察作业者,操作不正常时,如故意加大动作,额外附加动作,故意深呼吸或仪器不正常时不作记录,重新测定。

3.2.4.11 测定应在生产(作业)正常情况下进行,每次测定结束时应及时记录数据于附录B。

3.2.4.12 各类动作肺通气量按(3)式或(4)式计算:

若m类动作各次测定时间相等时,即 t1=t2=…=tn 式中:Vh·m——h测定对象m类动作档准状态平均肺通气量,L/min;

Vi——h测定对象m类动作第i次测定时标准状态肺通气量,L/min;

ti——h测定对象m类动作第i次测定时间min;

n——h测定对象m类动作肺通气量测定次数。

(注:若肺通气量测定无气体体积标化功能则标化计算公式按GB3869中要求执行)

3.2.5 人体身高及体重测定

3.2.5.1 测定对象:同4.2.4测定对象。

3.2.5.2 测定方法:按GB5703中3.1和6.1执行。

3.2.5.3 将测定结果记录于附录B本人的肺通气测定记录表中。

3.2.5.4 体表面积按(5)式计算:

Sh=0.0061Hh+0.0218Wh-0.1527(5)式中:Sh——体积表面,m2;

Hh——人体身高,cm;

Wh——人体体重,kg。

3.2.6 能量代谢率的计算 3.2.6.1 标准状态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肺通气量按(6)式计算:

Xh.m=Vh.m/Sh

(6)式中:Xh.m——h测定对象m类动作标准状态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肺通气量,L/m2·min;

3.2.6.2 动作能量代谢率按(7)、(8)和(9)式计算:

Ye.h.m=4.184×10(0.945Xh-0.58794)

(7)

Ye.h.m=4.184[13.26-10(1.1648-0.0125Xh.m)](8)

式中:Ye.h.m——h测定对象m类动作能量代谢率,kJ/m2·min;

注:若Ye.h.m为3.0L/m2·min~7.3L/m2·min时用(7)计算; 若Ye.h.m为8.0L/m2·min~30.9L/m2·min时用(8)式计算;

若Ye.h.m为7.3L/m2·min~8.0L/m2·min时用[(7)+(8)/2]式算;

(9)

式中:Ye.m——某工种(岗位)m类动作平均能量代谢率,kJ/m2·min N——该岗位测定对象人数。

3.2.6.3 能量代谢率按(10)式计算:

式中:M——某工种(岗位)一个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2·min

3.3 劳动强度指数

劳动强度的指数按(11)式计算:

I=3Te.m+7·K·M

式中:I——某工种(岗位)劳动强度指数;

K——单位换算常数(1/4.184)。4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按GB3869中2执行。

本方法为基本方法,采用其他方法时,必须以本方法为基准

分级和检测机构

体力劳动强度的分级和测定由劳动行政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进行。

附录

A(标准的附录)

工时记录表(补充件)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车间_____________工种_________姓名________性别_________年龄

____________记录时间___________属何种分级_____________

记录者:

附录

B(标准的附录)

肺通气量测定记录

(补充件)

单位_______________车间________工种(岗位)_________姓名________身高(cm)________体重(kg)________体表面积(m 2)_______气温(℃)______气压(kPa)_________气湿(%)____________ 风速(m/s)____________

记录: 测定: 年 月 日

发布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

提出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

起草单位:

湖北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所、鄂州市劳动安全卫生检测站、武汉市 劳动安全卫生检测站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 1995-9-1

篇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检测规程

【颁布单位】 国家标准局

【颁布日期】 19830929

【实施日期】 19841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

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 1984年12月1日起实施)

【章名】 全文

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 学管理的依据。

1.基本定义

1.1平均劳动时间率

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 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通 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 能量代谢率

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 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 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平方米来表 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 劳动强度指数

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 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计算方法见附录A。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劳动强度指数-------- ------------------------

Ⅰ <15

Ⅱ ~20

Ⅲ ~25

Ⅳ >25------------ --------------------

2.1 Ⅰ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 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 Ⅱ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 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 Ⅲ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 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2.4 Ⅳ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 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章名】 附录A: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的 计算方法(补充件)

A.1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 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如遇 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

表A1 劳动时间测定计录表----------------- --------------

| | |主要内容(如物体重量、动作 | 开始时间 | 耗费工时 |

| | |动作频率、行走距离、劳名称 |(时、分)|(分)|

| | |动体位等)----|----- -|------|------------

| | |----|------|--- ---|------------

| | |----|------|--- ---|------------

| | |--------------- ----------------

A.2 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根据表A1的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 类),然后分别计量从事各类劳动与休息时呼出气的体积,按表A2的内 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 积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活动和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 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工时,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千 焦耳/分·平方米)。

表A2 能量代谢率测定记录表---------------- ---------------------工种: 动作项目: 年 月 日--------

-----------------------------姓名: 年龄: 岁 身高: 厘米 体重: 公斤 体表面积:平

方米------------------------------ -------1 采气时间: 分

秒-------------------------

------------2 采气量(气量计的终读数减去气量计的 初读数)升

气量计的终读数 升

气量计的初读数 升-------------------- -----------------3 量气时气温 ℃ 气

压 帕斯卡-------------------------- -----------4 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换算系数由标准状

态下

干燥气体体积换算表查得------------------- ------------------5 换算标准状态呼气量:采 气量乘标准状

态下干燥气体

换算系数 升--------------------- ----------------

标准状态呼气量6 换算每分钟呼气量:-------升/分

采气时间-------------------------- -----------7 换算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呼气量:

每分钟呼气量

------- 升/分·平方米

体表面积-------------------------- -----------8 计算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平方米):

logYe=0.0945x-1.15984„„„(1)

log(13.26-4.1868Ye)=1.1648-

0.0125x„„„„„„„„„„„„„(2)------- ------------------------------

注:①Ye为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平方米);x为每平方

米体表面积每分钟呼气量。

②每分钟肺通气量3.0 ̄7.3升时采用公式(1):每 分钟肺通气量8.0 ̄30.9升时采用公式(2);

每分钟肺通气量7.3 ̄8.0升时采用公式(1)和

公式(2)的平均值。

A.3 劳动强度指数I计算方法

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I=3T+7M

式中:

I——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

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分)

=------------(%);

工作日总工时(分)

M——8小时工作日能量代谢率(千焦

耳/分·平方米);

3——劳动时间率的计算系数;

7——能量代谢率的计算系数。

注:净劳动时间,为一个工作日除去休息及工

作中间暂停的全部时间。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负责起草。

篇3:对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的探讨

【关键词】超声回弹综合法;预制梁;混凝土强度;检测

0.前言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大量采用桥梁结构。在桥梁施工期间及其随后的质量评估中,梁体的混凝土强度检测及评定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主要有非破损法、局部破损法和综合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属于非破损法中的一种,与其他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相比,超声回弹综合法具有受混凝土龄期和含水率的影响小,测试精度较高,检测较便利,适用范围较广,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混凝土的实际质量等优点。广珠城际铁路大量采用单箱双室预制梁,预制梁不能采用局部破损法检测,为了了解预制梁的混凝土强度,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进行检测。

1.检测情况

1.1检测仪器设备

本次检测仪器设备主要有:北京智博联公司 ZBL_520非金属超声检测仪、汕头超声波仪器厂生产的50 kHz平面换能器、HT_225型回弹仪。测试前要对检测时需要的超声波检测仪和回弹仪进行检查标定,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1.2检测要点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利用超声波进行混凝土质量检测,其原理是利用由压电元件组成的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对于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检测采用透射法,接触在混凝土面上,由发射探头发射超声波,便被接收探头所接收,可采集到超声波穿透混凝土的声速、频率、相位、振幅等声学参数。混凝土表面硬度值是随混凝土强度的增加而提高的。回弹仪具有一定的动能的钢锤,通过弹击杆冲击混凝土表面时,其回弹值与混凝土强度有如下公式关系,从而测得混凝土的表面回弹值。

通过超声波检测和回弹法进行综合检测,是利用通过测定的混凝土表面硬度(即回弹值)和超声仪测定的混凝土声速值来推定混凝土强度。它们关系式如下:

f= A·VB·RC

其中,f为混凝土抗压强度;V为超声波声速值;R为回弹值(在回弹法规程中用N,表示);A,B,C均为回归系数。

对测试数据进行修正后,根据以下公式求得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1.2.1粗骨料为卵石时:

f ccu,i=0.005 6(vai)1.439(Rai)1.769

1.2.2粗骨料为碎石时:

f ccu,i=0.016 2(vai)1.656(Rai)1.410

当结构或构件中的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各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3 测区布置

由于预制箱梁中的钢筋分布较密集、数量较多而且梁体截面相对又较小,对检测结果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故梁体测区的选择宜考虑梁体中钢筋的布置和梁体截面特性的影响,建议对同一种类的梁体统一选择某一固定位置作为测区,从而使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减少钢筋和截面特性的影响。同时测试面应清洁、平整、干燥,本箱梁选用箱梁中隔板来进行检测。

1.4 现场检测

在现场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采用对测法检测声速,每个测区中应布置3个声速测点。测量回弹值应在构件测区内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面各弹击8点。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现场检测时重点要注意以下两方面:首先,超声测试时要保证换能器与被测混凝土表面耦合良好,同时超声测距的测量要准确。其次,回弹测试时回弹测点在测区范围内宜均匀布置,不得弹击在气孔或外露的石子上,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外露钢筋、铁件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同时回弹时回弹仪的轴线方向应与测试面垂直。

2.检测数据处理

2.1测区回弹值及声速值的处理

测区声速代表值取测区中3个测点声速值的平均值作为该测区回弹代表值。当采用平测法检测时,声速受测试表面质量好坏的影响较大,应对平测声速进行修正。试验表明:当测试部位混凝土表面光洁、平整未受过任何损伤时,平测与对测的声速值差异不大;当测试部位混凝土表面粗糙、疏松、浮浆多或存在裂缝,平测与对测的声速值差异较大。测区回弹代表值应从该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较大值和3个较小值,取其余10个有效回弹值的平均值作为该测区回弹代表值。

2.2混凝土强度的推定

构件某一测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经修正后的测区回弹代表值和声速代表值,优先采用专用测强曲线或地区测强曲线换算而得。当无专用测强曲线或地区测强曲线时,可按照全国统一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换算。由于各地混凝土使用的骨料不同、外加剂的掺加,以及构件本身因素如钢筋分布、截面特性等的影响,建立专用或地区测强曲线很有必要。本次检测按照全国统一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换算来推定混凝土的强度值,推定结果见表1。经计算分析可知:该构件混凝土的换算强度平均值为57.3 MPa,换算强度最小值为52.6 MPa,换算强度方差为2.4 MPa,平均回弹值为48.8,平均声速值为5.07km/s,因此,该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为53.4MPa。

表1 超声回弹综合法推定混凝土强度情况

3.结语

篇4:常见职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劳动强度分级 职业描述

坐姿:手工作业或腿的轻度活动(正常情况下,如打

I(轻劳动)字、缝纫、脚踏开关等);立姿:操作仪器,控制、查看设备,上臂用力为主的装配工作

手和臂持续动作(如锯木头等);臂和腿的工作(如卡车、拖拉机或建筑设备等运输操作);臂和躯干的II(中等劳动)

工作(如锻造、风动工具操作、粉刷、间断搬运中等重物、除草、锄田、摘水果和蔬菜等)

臂和躯干负荷工作(如搬重物、铲、锤锻、锯刨或凿硬木、割草、挖掘等)。

篇5: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检测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1 基本定义

1.1平均劳动时间率 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通 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 能量代谢率 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

分·平方米来表示。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 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计算方法见附录A。

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劳动强度指数

┠─────────────────────────────┨

┃Ⅰ <15

┃Ⅱ ~20

┃Ⅲ ~25

┃Ⅳ >25

┗━━━━━━━━━━━━━━━━━━━━━━━━━━━━━┛

2.1 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

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 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

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 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

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2.4 Ⅳ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

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附录A

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

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补充件)

A.1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

表A1

劳动时间测定记录表

┏━━━━┯━━━━━━┯━━━━━━┯━━━━━━━━━━━━━━━┓

┃动作

│开始时间

│耗费工时

│主要内容(如物体重量、动作频

┃名称

│(时、分)│(分)

│率、行走距离、劳动体位等)

┠────┼──────┼──────┼───────────────┨

┠────┼──────┼──────┼───────────────┨

┠────┼──────┼──────┼───────────────┨

┗━━━━┷━━━━━━┷━━━━━━┷━━━━━━━━━━━━━━━┛

A.2 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根据表A1的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然后分别计量从事各类劳动与休息时呼出气的体积,按表A2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积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活动和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工时,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千焦耳

分·平方米)。

表A2

能量代谢率测定记录表

┏━━━━━━━━━━━━━━━━━━━━━━━━━━━━━━━━┓

┃工种:

┠────────────────────────────────┨

┃姓名:

┃ ┃体重: 公斤

┠────────────────────────────────┨

┃1 采气时间: 分

┠────────────────────────────────┨

┃2 采气量(气量计的终读数减去气量计的初读数)升

┃气量计的终读数 升

┃气量计的初读数 升

┠────────────────────────────────┨

┃3 量气时气温 ℃ 气压 帕斯卡

┠────────────────────────────────┨

┃4 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换算系数由标准状态下

┃干燥气体体积换算表查得

┠────────────────────────────────┨

┃5 换算标准状态呼气量:采气量乘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

┃换算系数 升

┠────────────────────────────────┨

┃6 换算每分钟呼气量: 标准状态呼气量/采气时间 升

┠────────────────────────────────┨

┃7 换算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呼气量;每分钟呼气量:

┃每分钟呼气量

体表面积 升 分· 米

┠────────────────────────────────┨

┃8 计算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

┃logYe = 0.0945-1.15984 „„..(1)

┃log(13.26-4.1868Ye)= 1.1648-0。0125x„..(2)

┗━━━━━━━━━━━━━━━━━━━━━━━━━━━━━━━━┛

A.3 劳动强度指数Ⅰ计算方法

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I=3T+7M

式中:

Ⅰ——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分)

工作日总工时(分)(%);

M——8小时工作日能量代谢率(千焦耳

分·平方米);

3——劳动时间率的计算系数;

7——能量代谢率的计算系数。

上一篇:在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下一篇:思想汇报和自传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