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例论证法律的局限性

2022-09-11

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 并不是唯一手段。在某些社会领域, 存在法律无法进行调整的盲区。

首先, 法律在道德领域存在局限性。比如2011年发生的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小悦悦事件”, 当这名2岁的小悦悦在被车撞倒在马路上后长达7分钟的时间里, 竟然有18名路人视而不见, 直到被一位拾荒阿姨发现后送往医院。最后小悦悦还是遗憾离世。虽然肇事司机最后受到了法律应有的制裁, 但对于那18个见死不救的路人, 则因为对小悦悦并无法定的救助义务, 没有对他们进行任何法律的制裁, 尽管这些路人对于小悦悦的离世, 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 面对这些路人的冷漠与无视, 却只能依靠道德的遣责, 而无法从法律上找到处理的依据, 这也反映出法律在道德领域的局限性。

其次, 法的作用是有限的, 不能涵盖所有的范围。法律可以调整社会关系的很多方面, 但仍有很多社会关系、社会生活领域无法通过法律进行调整。比如曾在互联网引起广泛争议的丈夫拒绝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导致产妇死亡案。二零零七年十一月, 一名产妇因为难产, 被丈夫送往区医院救治。在医院需要为产妇实施手术前, 产妇丈夫却拒绝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最后医院未能及时进行手术, 产妇难产而死。事发后, 医院的做法在舆论届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矛头直指医院的见死不救行为。医院方面的解释是: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 在患者本人已无法签字的情况下, 如果得不到家属的签字同意, 医院无权进行手术, 他们的作法是有法律依据的。从表面上看, 也许医院的做法的确是符合法律的规范的。但是, 面对生命的陨落, 医院的作法真的只能用法律来评价吗?《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侧重的是对诊疗程序的规范, 规范的目的更多的是考虑如何避免医疗机构的风险, 这是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必然产物。但很显然, 法律无法解救医患间的信任危机。在这件事件中, 法律的确是规范了医院的行为, 但同时也使医院丧失了救死扶伤的天职, 违背了生命至上的行为准则, 也使人们看到的只剩下医院以及医护人员的冷漠, 而这些, 恰恰是法律所没能涵盖的。因此, 法的作用是有限的。

再次,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的影响。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因此, 不同的统治阶级, 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 会制定出不同调整目的的法律;而不同的执法者在具体应用和实施法律的时候, 即使对同样的事件也会作出不同的法律适用与判定。还以曾经的互联网热议案为例, 即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路人彭宇路遇到一位摔倒在街上的老人, 彭宇将老人扶起后送往医院, 但随后老人却将彭宇告上法庭, 称自己是被彭宇撞倒, 要求彭宇赔偿自己的损失。双方庭审中双方最大的争议焦点在于老人是否是被彭宇撞倒的。最终, 一审法官在判决中大量的采用了推理和假设, 推定彭宇有罪。在这起判决中, 法官更侧重于个案中对伤者的保护, 却忽视了个案判决结果对于整个社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法对人们行为可能直到的指引作用, 社会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各种关于“扶不扶”的争论, 也使人们在应否救死扶伤时顾虑重重。而在另一起国外的类似案件中, 国外的法官却与南京彭宇案站在的不同的完全不同的角度。据说事情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布鲁塞尔, 一名男子发现了一名因不慎掉下露台而受重伤的女子, 这名男子却趁机洗劫了这名女子的财物。但该男子在抢劫后又于心不忍, 便在离开现场前报了警, 使女子最终得到了救助。随后这名男子被起诉, 经过审理, 法庭最终做出了该男子无罪释放的判决。判决法官认为, 虽然单纯从法律上说, 我们的确不应该为了一个人的善行而赦免其犯下的罪恶, 但是如果判决他有罪, 将会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极度负面的影响!该案中, 法官更看重的就是对救死扶伤的鼓励, 以及对整个社会保持良好风气的促进传承。判决结果的对错,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评判, 但我认为, 法律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判和指引的作用, 忽视社会效果做出的所谓合法的判决绝不是优秀的判决, 也不是立法者的初衷, 更不会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做出正确的规范和指引。由此可见, 法律的实施会受人的影响, 不同的处理结果又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综上所述, 法律因为其自身的特点,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法律规定是生硬的, 但具体执行的人是灵活的, 面对法律的局限性, 我们作为专业法律人, 应该以法律为基础, 以良知和道德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 灵活运用法律, 充分发挥法的指引和教育功能, 通过法律的灵活应用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做出正确善良的指引。

摘要: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以其特有的规范作用对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影响, 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 法的作用不容低估。但因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并且大部分法律是对已经出现的社会现象进行调整。因此, 现实生活中, 存在着大量法律无法调整的范围, 也存在着法律与道德和良知的冲突, 这就是法律的局限性。作为专业法律人, 在法律的局限性面前, 我们应以法律为基础, 良知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 期以个体之力为法律对社会行为的正确引导和规范做一点努力。

关键词:法律,局限性,冲突,处理,良知

注释

11 刘金国, 蒋立山主编.新编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22 刘作翔.论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J].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6.

33 案例来源于互联网.

上一篇:隧道新奥法施工中围岩量测技术的应用下一篇:关于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思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