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

2022-12-20

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Cooper等统计报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为1.23%, 其中女性发病率达到1.53%, 约为男性的2倍。在椎体压缩骨折中1/3以上患者表现为慢性顽固性疼痛, 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文对比研究椎体成形术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在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1年间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60例, 女性患者4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介于45~6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1.55±10.98) 岁, 所有的患者均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1.2 分组方法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0例, 随机平分为A、B 2组, 其中A组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介于45~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0.99±11.05) 岁;其中B组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介于45~6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2.53±10.43) 岁, 2组比较,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试验方法

A组应用椎体成形术, B组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随访1年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效果。手术操作方法见参考文献[1~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部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采用χ2检验。取P=0.05为检验标准, 当P<0.05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在治疗效果的统计结果

A组50例患者中, 45例 (90.00%) 术后胸背部疼痛消失, 5例 (10.00%) 疼痛明显减轻。无一例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B组50例患者中, 44例 (88.00%) 术后胸背部疼痛消失, 6例 (12.00%) 疼痛明显减轻, 无一例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两组比较,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认为2组治疗方法效果无明显差别并效果均较好, 结果见表1。

注:2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自1984年Deramond和Galibert采用椎体成形术 (PVP) 治疗1例颈2血管瘤获得成功后, PVP被广泛应用于脊柱肿瘤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是由于PVP仅是在病变锥体中注入一定量的骨水泥, 对于压缩的椎体不能起到有效的复位作用, 即仍然存在畸形。因此, 美国的Reiley等在此基础上改进并设计了通过球囊扩张来纠正后凸畸形的技术, 称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于1998年得到FDA批准应用于临床。手术采用经皮穿刺, 经椎弓根途径或经椎弓根外途径置入球囊, 连接注射装置, 扩张球囊, 恢复椎体高度并制成一个空间, 注入骨水泥, 待骨水泥固化后即在椎体内形成了2个坚固的“铸件”, 支撑起压缩的椎体, 即完成手术。经多中心联合应用统计显示, 该技术可有效地纠正后凸畸形, 恢复压缩椎体的正常高度, 缓解和消除疼痛, 无神经损伤的危险, 且患者手术后即可活动, 避免了长期卧床可能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认为两组治疗方法效果无明显差别并效果均较好。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椎体成形术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效果均较明显, 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椎体成形术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在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1年间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0例, 随机平分为A、B2组, A组应用椎体成形术, B组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随访1年后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效果。结果 A组50例患者中, 45例 (90.00%) 术后胸背部疼痛消失, 5例 (10.00%) 疼痛明显减轻.无一例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B组50例患者中, 44例 (88.00%) 术后胸背部疼痛消失, 6例 (12.00%) 疼痛明显减轻, 无一例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2组比较,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认为2组治疗方法效果无明显差别并效果均较好。结论 椎体成形术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效果均较明显, 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参考文献

[1] 项良碧, 周大鹏, 田竞, 等.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8) :339~342.

[2] 楚戈, 买买提·吾斯曼, 王振斌, 等.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型椎体压缩骨折[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 (4) :368~369.

上一篇:数字媒体艺术的动画特点探究下一篇:数字化技术措施在岩土勘察领域中得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