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体椎体体积习题

2024-05-01

柱体椎体体积习题(通用6篇)

篇1:柱体椎体体积习题

一、选择题

1.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 )倍。

①2 ②4 ③6 ④8

2.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相比较,( )。

①体积单位大 ②面积单位大 ③一样大 ④不能相比

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相比较,( )。

①正方体体积大 ②长方体体积大 ③圆柱体体积大 ④一样大

二、填空题

1.0.9平方米=( )平方分米 3立方米5立方分米=( )立方米

4.5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6厘米,它的侧面积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3.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2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4.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边长为31.4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积是( )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5,一个高5厘米的圆柱体,沿底面直径将圆柱体锯成两块,其表面积增加40平方厘米,原来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 )。

三、应用题。

一个圆柱形烟囱,底面半径为1.2米,高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把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要制作容量是62.8升的圆柱形铁桶,如果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应是多少分米?

4.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30厘米,底面直径20厘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这个水桶能装多少千克的水?(1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

篇2:柱体椎体体积习题

(1)圆柱的底面积为S,高为h,它的体积V=( )。

(2)圆柱的底面半径是r,高为h,它的体积V=( )。

(3)6.4立方米=( )立方分米 2升25毫升=( )升=( )立方分米

(4)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1dm,高是2dm,它的侧面展开图是( )形,这个展开图的周长是( )dm,面积是( )dm2。

(5)把高2m 圆柱锯成两段,表面积增加了20m2,原来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

2、脑筋转转转,答案全发现。

(1)做一个圆柱形通风管要用多少铁皮,是求圆柱的( )。

A.侧面积 B.表面积 C.体积

(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底面半径与高的比是( )。

A.1:2л B.1:л C.1:4л D.2:л

(3)圆柱的底面积扩大到原来的3倍,高缩小到原来的1/3,它的体积( )。

A.不变 B.扩大到原数的3倍 C.放大到原数的9倍 D.缩小到原数的1/3

3、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直径是12dm,高是20dm。

(2)底面周长是9.42cm,高是10cm。

4、一段圆柱形木头的体积是157dm3,底面半径是5dm,它的高是多少?

5、大亲公园新建一个圆柱形水池,它的容积是84.78m3,底面积是28.26m2。现在水池里装水量为水池容积的5/6,水深是多少米?

篇3:柱体椎体体积习题

看到学生们都掌握得不错, 离下课还有10分钟, 我决定灵活调节内容, 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空心的圆柱体 (如图) , 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圆柱体, 再请学生计算它的体积。

短暂的寂静后, 有几个同学陆续举手了。马上出现了我意料之中的两种解法:

3.14× (2+3) 2×10-3.14×22×10=659.4 (立方分米)

3.14× (52-22) ×10=659.4 (立方分米)

我一一予以肯定, 并对这两种解法进行了比较。想想也差不多了, 看看时间还有7分钟, 正好可以利用这几分钟让学生做作业, 这时我看到一只手倔强地举着, 是一个瘦小的男生 (成绩中上, 头脑灵活, 思维活跃, 但爱钻牛角尖且口齿不清) , 我只好请他回答。

他自信地站起来, 说他的解法更简单——把圆柱体剪开, 只要用环宽乘以周长乘以高就可以了。

我一下没有听懂他的话, 他看我没听懂, 就跑上来拿起粉笔开始说起来, 我还是没明白他的意思, 但感觉是有问题的, 想想只剩下几分钟了, 还有点作业没做。于是我打断他的话, 直接问他答案等于多少。他说是942立方分米, 于是我就说答案不一样, 肯定是错的。那位男生有点愤愤不平地走下讲台, 坐下了, 看他这样愤愤不平我就补充, 由于时间关系如果还有问题我们课后再交流。

然后就是布置作业, 学生做作业, 2分钟后下课铃声响了。

我前脚刚踏进办公室, 那男孩后脚就跟进来了, 并理直气壮地跟我说起来:“老师, 你看比如这本本子 (他顺手拿起我桌上的作业本) 把它卷成圆柱体, 中间相当于是空心的, 展开后就是一个长方体, 就是薄了点 (他怕我不理解)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并理解他的意思了, 原来他是把空心圆柱体展开后看成一个长方体来计算了, 多么有创意的想法。他继续说:“但是我发现不对, 因为通过计算答案对不上, 相差将近300立方分米 (多么聪明的孩子, 知道用学过的知识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并进行了反思) 。但我不知道错在哪里, 但是想法应该是对的 (还很执著) 。”

我略思考一下, 就和他一起讨论起来, 最后得出这个空心圆柱体有厚度, 与作业本是有区别的, 要考虑展开后是否是长方体。我让他回去再想想吧, 想好后, 整理一下思路, 组织一下语言, 下节课, 我们再全班讨论, 研究这一问题。 (他欣然答应, 满意地走了)

“意外”的处理:第二天的数学课, 我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 跟同学说,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昨天课上的空心圆柱体的体积计算。 (出示图) 对于A同学和B同学的计算方法, 我们都没有疑问。但对于C同学的计算方法, 当时我们认为他的答案是错的。课后, 老师和C同学进行了交流, C同学昨天晚上又思考了这道题, 相信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和认识。我们先请他来说说, 好吗? (我向他投去希望的目光, 正和他那跃跃欲试的目光交汇)

C同学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 拿起粉笔, 俨然一个小老师:昨天, 我可能没把我的意思表达清楚, 现在, 我再说一遍。开始, 我认为这个空心圆柱剪开是一个长方体, 圆周长就是长方体的长, 环宽就是长方体的宽, 圆柱的高就是长方体的高, 根据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列式2×3.14×5×3×10=942 (立方分米) 。 (比昨天讲得清楚、流利多了) 课后和老师进行了交流, 晚上, 我又进行了思考。发现展开后不是长方体, 因为它的底面是圆环, 内圆周长和外圆周长不一样。后来我按照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办法, 将它平均分成8份, (拿出纸片)

(如图 (1) ) , 可以像图 (2) 那样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如果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就越接近于平行四边形, 最后可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如图 (3) ) (此时, 有些学生开始点头)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内外圆周长和的一半, 宽就是圆环的宽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环形的面积就等于内外圆周长的和的一半乘圆环宽度, 所以我们列式为 (2×3.14×5+2×3.14×2) ×3÷2=65.94 (平方分米) 。然后用65.94×10=659.4 (立方分米) , 这样也是能算出这个空心圆柱的体积的。

我带头为他的精彩发言鼓掌, 顿时教室里的掌声久久不息, 我想这是大家发自内心的。

掌声过后, 我走上讲台, 对C同学这种独立思考、认真钻研、执著追求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表扬, 并对全班提出了希望。

正当我打算鸣金收兵时, 出现了以下一幕:

突然,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 我还有一种方法, 可以把圆环的面积转化成梯形的面积来计算, 更简单。”

“咦, 是可以的。”马上有几个学生附和道。

我震撼了, 又是一个意外!

“吃一堑, 长一智, ”我马上说, “你能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

“行!”他走到讲台上, 边画图边讲解

……

我的反思:

这两节课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从这两个小小的插曲中我觉得有许多东西值得自己反思。

1.课堂上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

这么好的学习材料就是因为自己总装着自己的预设, 而忽视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心中没有学生、眼中没有学生, 如果当时在课堂上作为教师能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 可以马上就这位同学的想法展开讨论, 也许这节课的结局会是另外的模样, 学生受益的面会更广, 课堂的效果肯定会更好。现在想起来, 在为学生有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惊叹的同时, 更为自己不相信学生创造潜能的心态而感到内疚, 为自己的主观武断、压抑学生的创造活动而感到不安。

2.专业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觉得很惭愧, 自我还感觉反应蛮快, 思维还是蛮活的。在学生解释后还是没有明白他的意思, 这当中固然有学生自己表达的问题, 但是教师应该要在第一时间明确学生表达的意思, 并迅速作出反应和判断。当不明白学生意思时, 应积极倡导延迟评价, 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 尤其是学生的答案“稀奇古怪”时, 教师不应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草收场, 而应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或许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

3.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

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时加以表扬, 像我在第一节课的处理方法绝对是不妥的, 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想法, 只要他敢于表达, 那他就是成功了, 就要大加表扬, 这样对他来说是一种激励是一种认可, 对别的同学来说是一种触动。可以逐步培养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培养孩子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良好习惯。我们都应小心呵护学生刚刚萌芽的创新意识。

4.备课时、教学时不应局限于书本的解法, 而应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主

求圆环的面积是第十一册的内容, 书本上只有大圆面积-小圆面积=圆环的面积这一种解法, 当学生得出这一公式后就进行练习了。有经验的老师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推导出π× (R2-r2) =S圆环, 再进行练习。这时, 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也许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 教学时, 当我们得出基本的解法后, 也许我们还应该多问问学生:“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5.作为教师要勇于“认错”

篇4:柱体椎体体积习题

(龚平/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副教授)

《阿维尼翁少女》

[法国]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布面油彩?234.9×233.7cm?1907年

纽约 现代美术博物馆

《阿维尼翁少女》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充分表现了立体主义的主要美学观念。毕加索曾说:“我要按照我的想象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所看到的。”作品受到塞尚的几何形结构和非洲黑人雕刻的影响。从题材看,像是欧洲传统的“浴女”题材。画家用变形的手法和几何结构描绘了五个少女,左边两位少女借用了黑人面具的形象,与画面中其他少女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人也将这幅画划分为毕加索的“黑人时期”。画中人物真实的形体被破坏了,然后按立体派原则,如变形、抽象和变换透视角度等方式重新结构,使她们已经变成现代女性的象征。

《三乐师》

[法国]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布面油彩?203.2cm×187.9cm?1921年

费城 艺术博物馆

1912年后,毕加索走上综合立体主义的道路,他将各种解析后的几何形体作平面的组合,造成画面重叠的平面效果,描绘手段主要以线条和平涂的色彩为主。《三乐师》描绘了三个戴假面具的人物,一个在拉小提琴,一个在吹单簧管,第三个手按在键盘上,面前的桌子上有翻开的乐谱,三个人物是以滑稽小丑为模特画成。画面以浓重的黑色来结构分割,间以鲜艳的红色、黄色、白色和适当面积的紫灰、棕色等,以在统一中造成色彩对比和变化,人物形象以平面化和几何形式出现,既具有描绘的随意性,又有精心结构的秩序感。曾有一个青年人问毕氏,按照立体派的原则去画人的脚应该画成圆的还是方的?毕加索道答:“自然界里根本就没有脚!”

《格尔尼卡》

[法国]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布 油彩?349.3cm×776.6cm?1957年

马德里 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毕加索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作品,这件作品超越了他的时代,成为20世纪人类文化的标志之一,这就是在1937年画的《格尔尼卡》。这幅画来自具体的历史事件,当时支持佛朗哥的德国法西斯派飞机轰炸了西班牙境内的格尔尼卡城。为了表示对这种暴行的抗议,画家用他熟悉的立体主义语言,满怀激愤地表现了这一事件。画面上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肢解的人物、动物等形象,都有各种象征的意义,其强烈的视觉效果组成了一派恐怖与劫难的惨象。这幅作品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画家实现了用现代主义的语言来表现重大历史主题的构想。

《二重奏》

[法国] 乔治·勃拉克

布面油彩?130.5cm×162cm?1937年

巴黎 蓬皮杜艺术中心

立体主义是20世纪重要的画派之一,立体主义画家宣称要打破传统时空概念,在平面上表现从不同视点观察的物体结构,将自然的形体分解为几何形切面,互相重叠地展开。勃拉克就是这一新风格的发起人。在《二重奏》中,人物和室内静物成了他体现立体主义观念的材料。不论是人物的表情和动态,还是钢琴、椅子或墙壁,均以交叉的曲线和直线以及不同视点的平涂块面重新结构而成,具有一种韵律感。洗炼的画面,将法国式的理性与感性融为一体。当人们向勃拉克讨教立体主义的原则时,他答道:“与其把事情说得更清楚些,我宁可把它弄得含糊些。”

《三女子》(局部)

[法国] 费尔南·莱热

布面油彩?183.5cm×251.5cm?1921年

纽约 现代美术博物馆

莱热没有像立体派别的画家那样朝抽象的路子上走,而是转向了对现实生活的描绘。莱热认为工人是工业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是机器的操纵者,按照机器的几何原则来塑造的人,也就是机械时代的工人。这幅作品是他这一思想的代表作。此画用纪念碑的构图表现了用管道、螺钉和铆钉构成的三个女工形象,这三个表面上没有个性的女人却具有一种英雄式的品格。在这里,莱热似乎对运动不感兴趣,而一心追求某种静止的画面效果。画中所有的形象都是安静的,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他利用传统的裸女题材来象征她们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真正女神。

《吉他》

[西班牙] 胡安·格里斯

布面油彩?61cm×50cm?1913年

私人藏

格里斯在立体主义的行列中是独树一帜的,他画中蕴含的象征和寓意,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严密的体系。《吉他》中精到的笔法,数学化的空间分割产生一种韵律感。吉他明显的几何形结构,在不断错位、重复后,组成了一个具有新的秩序的物体;穿插其间引人注目的,还有拼贴在画中的古典绘画作品的印刷品,把抽象和具象结合在一起,丰富了立体主义绘画的材料运用和表现手法。

《约瑟特·格里斯女士像》

[西班牙] 胡安·格里斯

布面油彩?116.5cm×73cm?1916年

马德里 普拉多博博物馆

格里斯的立体主义绘画有很强的设计性,构图精确而讲究,人物总有一点幽默的意味。在这幅肖像作品中,画家把立体主义的空间与真实的空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几何形的平面分割、色块的节奏安排以及具象的结构提示,非常有机地穿插起来;在此,画家更多的是把毕加索、勃拉克的实验作为一种规范的语言来运用,使画面显得理智而精美。

《让·科克托的肖像画》

[西班牙] 阿尔伯特·格列兹

116.3cm×80.3cm 布面油彩?1916年

篇5:《圆柱体体积》说课稿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1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本人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基于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的。

二、说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在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玩”数学,帮助学生“悟”数学。

三、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发现数学的乐趣。

1、说教材

圆柱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长方体的体积以及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是:

(1)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重点是圆柱体体积的推导公式和应用。

难点是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四、说教法指导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引导,组织教学。

(2)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3)运用迁移,循序渐进。

五、学法指导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力概括出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1、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丽的妈妈拿来了三个圆柱体,想考考小丽,让她算出这些圆柱的体积,小丽没有办法,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体积公式

1)用课件出示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板书长方体体积公式

3、猜想:圆柱体积的大小跟哪些条件有关?

1)、观察两组课件一组是高相等,底面积不等,体积有什么变化?另一组是底面积相等,高不等,体积怎样?

2)学生用学具将圆柱体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

3)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4)小组讨论

拼成的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5)学生汇报,师板书圆柱体体积公式

6)总结出知道底面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归纳圆柱体体积公式

5、出示例4、例5

1)例4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师板书

2)例5放手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练习环节

1)基本练习

看图列式,并写出相应的公式。

(设计意图是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转化为能力。)

2)变式练习

一根圆柱形木料,它的体积是6750立方厘米,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防止受定势影响。)

3)拓展练习

把一根长1.5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三段后,如图,表面积比原来增加9.6平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升华练习

激趣设疑

同学们,小丽的妈妈拿来了三个圆柱体,想考考小丽,让她算出这些圆柱的体积吗?小丽没有办法,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亲自测量,仔细去算,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既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又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指导性。艺术性。概括性。总结性。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2

我说的内容是: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圆柱体的体积。因为这是首次学习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论是思考方法,还是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上,都更加深入了一步,难度也加大了。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理解。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目标是:

使学生知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及相关的推论。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渗透一些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习本节课应具备的旧知识是: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2、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就是要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有目的的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

2、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规律,找出体积公式。

3、适当采用“尝试——失败——总结——再尝试——再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推导公式的合理方法。

4、利用多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找到公式的根本内涵。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体积公式。通过直观实验,吸引学生主动、认真观察图形的拼接过程,积极回答观察结果,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并且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概括能力。

本节课所需教具为: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具及事先写好习题的小黑板。教学一开始,首先复习。目的是:一是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课作好准备;二是引出新课。一开始先复习体积的概念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个练习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但是这些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所以适当的时侯教师要加以启发提示。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新课做准备。然后,提问:圆柱体的特点是什么?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公式是什么?由于这些内容刚刚学过,学生很容易回答,可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并加以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兴趣,以便学习新课。通过以上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同时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引导、设疑:圆柱体也是立体图形,也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大家一定很想知到道怎样求出这个空间的大小,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它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这样就顺利转入了新课的学习。

这时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首先引导学生用长方体公式的推导方法尝试。提问:“我们学过的长方体体积是用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块来量出的,现在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量一下,现在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反复尝试后回答:“无法量出。”这时教师再问:“什么地方量不出来?为什么?”学生回答:“圆柱体的侧面是曲面,无法量出。”在学生尝试失败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改变思路,去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情绪,转入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教师启发提问:“圆柱体上下两面是什么形?圆面积公式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新思路:用割拼的方法将它转化为其他的图形。

得到了新的方法以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1、先将圆柱沿底面平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观察割拼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什么立体图形?为什么说它是近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长方体的组成部分?”学生回答后,接着再进行演示实验

2、将圆柱体沿底面平分16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再问:“这次是不是更象长方体了?”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

教师总结:“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然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并把它与圆柱体进行比较,提问:“这个长方体的哪部分与圆柱体相同?”因为模型各面的颜色不同,所以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底面积与高。”“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同。”“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底面积乘以高。”“那么圆柱体是否也可以这样算呢?”学生回答:“是的。”

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这两个公式。通过以上的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先通过复习做知识的铺垫,然后由学生进行尝试,充分运用思维的迁移规律,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搭起了桥梁,顺利地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并且在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通过尝试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思想高度兴奋。教师及时利用这一时机,将公式向深处拓展。设问:“如果不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么求体积?”学生考虑,教师出示尝试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2、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3、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已知圆柱体的侧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做适当补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并且板书有关公式的推论。通过以上练习,避免了学生只注意了公式的表面特征,而忽略了公式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明确,不论条件怎样变化,最终都要归到底面积乘以高上来。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本公式的内涵,为灵活运用公式做好了知识的准备。最后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由于此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所以可全班集体回答。

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公式后,教师及时出示习题,指导学生将公式应用于实际:

(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提问:“这两道题是否要进行单位换算?各应选用什么公式?”学生回答完毕后,一起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提出应用公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仔细审题,弄清条件的变化。2、单位名称要统一。

布置课后作业。本节课到此结束。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国标教材六年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5页的例4教学。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等积转化数学思想的培养以及观察比较新旧图形的联系,做出合请推理,从而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经过观察、比较、猜想、思考、、验证等方法,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教学环节,主要包括:

1、复习引导,揭示课题。

明确已有的圆柱的特征、体积概念的认识、平面图形公式的研究方法等知识水平,建立新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底等高时,猜想他们的体积是否都想等?猜想后强调“可能“相等,因为是猜想的。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等于底面积乘高,我们还没有研究出公式来,所以这里只能是一种没有经过验证的猜想,只能用“可能”相等,没有经过验证的观点,不可以用“一定“两个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3、激励思考,提出验证的方法。

有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好的研究方法,来证实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的体积有可能相等呢?或者说圆柱的体积也有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呢?学生可以通过回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推导方法,获取一些思考。

4、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使用“切割—转化—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四人一组,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组讨论纲要:

(1)用 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了 体。

(2)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 变了, 没有变。

(3)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 怎么进行合情推理?

(5)怎样用简捷的形式表示你推导出来的公式呢?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

5、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所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广泛领域。

6、全课小结,提升认识水平。

在研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这里的切割是指切割旧图形,还是切割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是指转化成已学过的旧图形,还是转化成没有学过的新图形?观察比较什么?怎样分析推理?这里蕴藏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最后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发明电灯重要,还是使用电灯重要,哪个更能造福人类,造福子孙万代?科学家、发明家就是这样诞生的,他们善于猜想、善于发现,敢于探究。如果我们将来想成为科学家,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敢不敢大胆去尝试、去探究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或是更广泛的研究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三角形、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正多边形等一些直棱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呢?在研究中,你会发现,数学很美,它是思维的体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研究的成果告诉老师一起分享。

四、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从而获得知识。讲课时,我再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双重演示,让学生通过眼看、脑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的第一层次是复习。通过复习来导入新课。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出近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的和归纳能力。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寓教于乐中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爱学、会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没有处理好。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一、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基于以上构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具体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 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具体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 1、复习:大家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出示圆柱形水杯。(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 运用。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习第2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5

教学内容:数学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圆柱体积的推导公式,在教学时,先回忆前面学习过的圆面积的转化,由此推想圆柱的体积能否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立体图形,求出它的体积。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弄懂可以将圆柱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长方体(近似),再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得到圆柱的体积也应该是它的底面积乘高。

教学目标: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16个扇形,然后把它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分别用不同颜色区别开)。

教学设想:利用教具演示将圆柱进行切割拼凑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再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的相互说说。

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

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将圆柱的底面分成扇形切开,教师应该给予表扬。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三、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师出示一个圆柱,提问:这是不是一个圆柱?(是。)

教师用手捂住圆柱的侧面,只把其中的一个底面出示给学生看提问:

“大家看,这是不是一圆?”(是。)

“这是一个圆,那么要求这个圆的面积,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

教师将这分成16块的底面出示给学生看,问: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指名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操作演示,先只把底面部分拿给学生看,。大家看,圆柱的底面被拼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形。

教师: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

(有点接近长方体:)

然后教师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教师:

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教师:“而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让全班学生齐答,教师接着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2、教学例4。

出示例4。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2)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50×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0.5×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②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三、练习:

1、做“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的1、2题

篇6:圆柱体体积教学设计

陶营镇中心小学

刘交宾

教学内容:苏教版十二册圆柱的体积 设计理念: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创设有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以一杯水引入,先让学生想想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怎么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再引出问题:如果要求压路机或是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怎样求它们的体积呢?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观。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引导学生经历“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感悟到直柱体体积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使学生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同学们的分析推理能力,向同学们渗透转化思想;

4、使同学们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教具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反馈,解决问题 只列式,不计算。

① 底面积12平方分米,高6分米。② 底面半径3厘米,高7厘米。③ 底面直径6米,高8米。

④ 底面周长314毫米,高20毫米。.

四、拓展探究,知识延伸 总结所有直柱体的体积公式,理解所有直柱体的体积都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五、畅所欲言,总结收获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摆脱情境困扰,追求简单高效

圆柱的体积教学是小学几何知识的重头戏。教学这节课时,我首先搜集了大量课例,想寻找一些灵感来装饰这节课的开头——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新颖又能

够为整节课的教学服务呢?想了好几套方案最后还是采用谈话法引出直柱体,再从直柱体牵出圆柱体,由此带出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我认为,首先应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接着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再接着探究.这样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 建立切拼表象,渗透极限思想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基本没有亲身参与操作,非常遗憾。但我使用了课件——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诺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展示切拼过程。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也一目了然。

三, 练习层层递进,弱化繁琐计算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四种类型: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 h。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h。

4.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h。

上一篇:装饰装修合同范本下一篇:外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