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教案设计范文

2022-06-17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进行的设想和计划。以下是小编的收集整理的《声现象教案设计范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声现象教案设计范文

声现象 教案

仟叶北京路分校

第三讲 声现象

秋季班初二物理培优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如何传播。 2. 知道声音的特性以及会用其解释声现象。 3. 知道噪声的控制以及会用其解释声现象。 4. 知道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引导:能从生活中观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思维能力:理解声音的特性,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声音的几点特性,并且能解释其原因.

3.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举例说明声音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2.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 让同学通过解题明白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之中。学会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性,噪声的控制。 难点: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特性的决定因素 3.噪声控制的三种方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仟叶北京路分校

(一)引入新课

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自己感受,抖动纸张,波动直尺,说话时候喉咙的振动,引发学生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为生源。

2.声音的传播

提问: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呢?

为什么在月球上人与人之间即使离得很近,相互说话也听不见,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推理: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 (1)声音是靠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些物质叫做介质。

(2)人们感知声音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耳朵传入大脑,一种是骨传声。

举例:贝多芬、咀嚼声、自己的声音和别人听到的不一样 3.声音的能量

(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2)声音具有能量,通过声波向四周传播,声源提供了这个能量。 4.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

(2)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牢记!! 思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时,传播的快慢会是怎样的呢?

几种物质的声速(m/s)

仟叶北京路分校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传播又比在气体中快。

即:V空气< V液体< V固体 5.回声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如果不到0.1s,则回声跟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音乐厅中常使用这种原理使演奏效果更好。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例一:要能区别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多远?

例二: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过2.5s ,求海的深度。设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一)新课引入

播放音乐青藏高原,学生思考为什么高音部分有人唱不上去。 提问:大点声就可以唱上去了吗?我们所说的唱不上去是指什么?

(二)新课教学 1.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声音越粗、越低沉,音调越低;声音越细、越尖,音调越高。 (2)决定因素: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发声体振动快,声音的频率就高,音调也就高,振动慢,声音的频率就低,音调也就低。

*黑板上画出波形图解释什么叫频率。

(3)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一般而言,大而长的物体振动频率低,小而短的物体振动频率高;物体绷得越紧,振动频率越高;物体越薄、越细,振动频率越高。 举例说明:如蝴蝶翅膀的声音我们听不到,但是可以听到蜜蜂的声音。

例1 生活处处有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如图是某学校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在不损坏公物的前提下,一个同学用一根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

仟叶北京路分校

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 A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响度

解题思路:护栏的长短不同,其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也就不同。 (4)超声波与次声波

超声波—— 频率高于20 000Hz的声音。它们已经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它们已经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举例:海豚、蝙蝠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医学上的“B超”就是一种超声波。地震和海啸会产生次声波,通过仪器可监测到这些次声,大象和鲸也是通过次声进行联络的。 2.响度

体验:用不同的力敲桌面,体会声音响度的不同. (1)概念:响度就是指声音的强弱,它是人耳接收声音大小的主观感觉。

(2)决定因素:物理学中用振幅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举例:敲鼓的时候,重击鼓面凹幅大,轻击鼓声小,鼓面凹幅小。 例一:千百年来,不论是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还是在艺术表演的舞台上,都离不开鼓。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鼓。鼓,能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斗志,鼓舞人们奋勇前进!你认为图中的鼓手们要提高击鼓声音的响度,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A ) A.用更大的力击鼓,使鼓面振动振幅大些 B.改变频率高一些的鼓来敲击

C.离击鼓处远一些,听到的声音就会强些 D.击鼓击得快些

3.音色

音色它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练习:

1.“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

2.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先快些,后慢些,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有关。 3.男同学说话声音“低沉”,是指男同学声音的 _____低,这是因为男同学说话时,声带_________的缘故。 4.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 A.音调低,响度大 B.音调低,响度小 C.音调高,响度大

仟叶北京路分校

D.音调高,响度小

5.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色会逐渐改变

B.音调会逐渐降低

C.响度会逐渐降低

D.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都不会改变 6.手机拜年是时下最“闪亮”的拜年方式,小强大年三十就收到了一个同学的祝福电话,他一听就知道是小伟打过来的,他感觉音量比较小,调节了一下音量大小,声音更加清晰了,这其中先后涉及的声音的特征是( )

A.音调和响度 B.音色和响度 C.音色和音调 D.音调和音色 【生活小常识】

1. 往暖水瓶里灌开水,通过听声音就可以判断水是

否装满了。

2. 夏日里人们买西瓜,总要捧起来拍两下听听声音

就可以分辨出瓜的生熟、好坏

3. 运动会上,同学们用力敲鼓就会产生很大的响声 4. 在野外说话时,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嘴

边,这是为了增大声音?

第三节 声音的利用

(一)引入新课

雷声预示着大雨将至,听诊器可以诊断疾病,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从宜昌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1. 新课教学

1.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提问:(1)蝙蝠是怎么确认目标的?它采用的方法叫做什么?

(2)受蝙蝠的启发,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主要应用在什么方面?

(3)“B超”是利用什么获得人体内部疾病信息的?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①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电子元件 ②利用超声波击碎病人结石 例题:

1.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说明了通过声音能获得 。 . 2.蝙蝠利用回声可以确定 ,这种方法叫 。科学家运用这个原理发明了 。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豚和大象都是利用超声波来相互联络 B.海豚和大象都是利用次声波来相互联络 C.海豚用的超声波,大象用的次声波

仟叶北京路分校

D.海豚用的次声波,大象用的超声波

4.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的是( ) A.超声波 B.次声波 C.人耳能听到的声波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引入新课

由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源引出噪声污染。

(二)新课教学 1.噪声

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环境保护角度上讲,但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等级用分贝来表示,符号是dB。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0dB,比较理想的安静环境是30~4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2)噪声的危害

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会使听力下降甚至致人耳聋,还能造城其他疾病(头疼、高血压等) 3.噪声控制

控制噪声从三个方面着手:

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如消音器,禁止鸣笛标准) 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种树,隔音板)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入耳处减弱(如耳塞) 例题:

1.物理学中把发声体做 时所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从环境保护上说, 凡是 的声音,都属噪声. 2.人们以 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分贝。

3.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 a.晨读时的朗读声

b.城市里汽车发动机的运转声 c.自习课时的喧哗声

d.剧场里京剧表演的锣鼓声 e.装修房子时电钻声

4.下列做法不利于控制噪声的是( ) A.在学校附近建造发动机修理厂 B.市区严禁燃放鞭炮 C.强声源旁设置隔音板

D.医院周围不准交通车鸣笛

仟叶北京路分校

5.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种草植树 C.戴防止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汽车禁止鸣喇叭

6.从环保角度看,下列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 A.晚上休息时,从迪斯科舞厅传来的音乐声 B.做家务时,窗外传入的“雨打芭蕉”声 C.登山时,小溪传来的潺潺水声 D.湖面传来的一阵阵歌声

7.为了保证睡眠和休息,最理想的声音环境是( ) A.0dB B. 30~40dB C. 50~70dB D. 90dB以上

四、作业

完成校本教材,声现象剩余题目。

五、板书

声现象

一、 声音的产生—振动

二、 声音的传播—介质

三、 声音的特性:音调—频率

响度—振幅

音色—材质、种类

四、 声音的利用:传递信息、能量

五、 噪声的控制:声源处减弱、入耳处减弱、传播过程减弱

六、课后反思

第二篇:物理声现象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过程: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

定义:声音遇到障碍能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到,

就成了回声

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应用:测距离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目标:

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人耳听到声音的途径: 声音-------鼓膜震动--------听小骨震动-------听觉神经震动------大脑

人听到声音传导方式:

空气传导

传骨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_________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区别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音调高于2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波:音调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 声波产生。有些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2、响度:声音的强弱(能量),强弱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

3、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物体本身决结构材料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噪声的来源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 传播过程中 人耳处减弱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五、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声现象

1.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的根据是声音的 ( ) A.音调 B.响度C.音色 D.音量

2. 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飞行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3.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4.声音以声波方式经外耳道振动鼓膜,为了使鼓膜有效地传输声音,必须使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一致.当中耳腔内的压力与体外大气压的变化相同时,鼓膜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耳咽管连通了中耳腔与口腔,这种自然的生理结构起到平衡内外压力的作用。当人乘坐的飞机起飞时,为了防止鼓膜受损,应 ( ) A.张开嘴巴

B.张开嘴巴,同时用手捂住耳朵 C.闭紧嘴巴 D.都不需要

5.下列关于超声波或超声波的利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可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探测海洋的深度

D.可以利用B型超声仪检查身体

6.声源发出的声音在均匀空气中传播时 ( ) A.声波波速逐渐变小

B.声波频率逐渐变小

C.声音响度逐渐变小

D.声音的音色逐渐变化

7.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8.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小明将声源放人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较长 长 短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9.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音体振幅的关系,小明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上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发现钢尺被压得越弯,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这些实验证据他得出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收集证据时的错误之处是: 。

10.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却往往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11.噪声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有三大部分: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居民噪声。请你分别列举出一个工业噪声和一个交通噪声的实例。 工业噪声: 交通噪声:

l2.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l2m/s 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有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第三篇:初二物理教案声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二、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

a.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

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自学P13课本,教师指导。

(二)声音的传播

1、演示:(没有器材,教师讲述) 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b.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2、哪些事实或实验说明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方案一: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三: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自学P15第一自然段。

在黑板上画水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看烟花时,一看见烟花爆炸,就能听到声音吗? (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作业布置: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1、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2、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3、耳聋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4[想想做做]课本第17页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骨传声. (三)、科学世界——双耳效应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布置学生下一节课带乐器。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学生分辨

1、

2、

3、

4、

5、

6、7音调的高低

2、实验:钢尺在桌面振动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结论: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4、观察声波的波形、简单介绍示波器

5、想想议议

(二)、响度

1、演示:轻敲音叉,响度小;重敲音叉、响度大.

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得出结论:

3、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4、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三)、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1[想想做做]

2、音色由什么决定?

3、观察波形. 4[想想做做]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1、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5)小商贩的叫卖声.(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9)数学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

2、观察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请同学们自学第25页最后两自然段,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三、控制噪声

1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4.课本图1.4—4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 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 3.噪声的危害. 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声与信息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4、声呐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5、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声与能量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 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5、.超声波加湿器

三、小结 声与信息

声与能量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节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解析:响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 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 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 m所用的时间为 t= s=0.294 s 而短跑100 m的成绩在10 s左右.若不考虑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差将达3%. 综上所述选择D. [例3]蜜蜂和苍蝇在我们面前飞过时,发出嗡嗡声,而蝴蝶在空中飞行则悄无声息,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蜜蜂和苍蝇的嗡嗡声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被人耳所接受到.但是,蝴蝶的翅膀同样地在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呢?这是因为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几千赫兹,蝴蝶翅膀只有几赫兹,而人的听觉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所以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 [例4]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 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____m. 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2 s. 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s=vt=340×2 m=680 m

三、作业:提醒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器具

1、演示:轻敲音叉,响度小;重敲音叉、响度大.

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得出结论:

3、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4、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三)、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1[想想做做]

2、音色由什么决定?

3、观察波形. 4[想想做做]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1、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5)小商贩的叫卖声.(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9)数学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

2、观察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请同学们自学第25页最后两自然段,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三、控制噪声 1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4.课本图1.4—4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 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 3.噪声的危害. 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声与信息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4、声呐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5、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声与能量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 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5、.超声波加湿器

三、小结

声与信息

声与能量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节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解析:响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 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 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 m所用的时间为

t= s=0.294 s 而短跑100 m的成绩在10 s左右.若不考虑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差将达3%. 综上所述选择D. [例3]蜜蜂和苍蝇在我们面前飞过时,发出嗡嗡声,而蝴蝶在空中飞行则悄无声息,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蜜蜂和苍蝇的嗡嗡声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被人耳所接受到.但是,蝴蝶的翅膀同样地在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呢?这是因为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几千赫兹,蝴蝶翅膀只有几赫兹,而人的听觉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所以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 [例4]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 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____m. 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2 s. 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s=vt=340×2 m=680 m

三、作业:提醒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器具

第四篇:引言及声现象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中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2.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 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 (2).一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 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 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 (3).科学探究

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3.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2.导入新课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振动.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 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

(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 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7.课堂练习: 1.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 ( )

A 声音被手挡住了 B 声音被手吸收了 C 琴弦的振动变小了 D 琴弦的振动停止了

2.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 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 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 C 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 D耳朵失去听觉

3.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 A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机呼叫 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4.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5、我国已进行了“神舟”号载入航天飞船的试验.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宇航员将乘坐着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用通信设备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6.夏天人们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情况。这种选瓜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 .响度不同 B .音调不同 C .音色不同 D .回声大小不同

7.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晌度

8.我们平时所说的 “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9.1994年,天文学家观察到苏梅尔——列维慧星裂成二十多块大的碎片,撞击木星,产生巨大的爆炸。但是地球上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声响。以下猜想最符合科学性的是:( )

A、这种爆炸本身不会发出声音;

B、爆炸声传到地球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C、这种爆炸发出的声音太小;

D、木星与地球之间存在很长的真空带,没有传声介质

10.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变为1米/秒,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位学生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请你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 B、铜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 C、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D、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

11.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_____________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12.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能传声. 13.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 15.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纸屑跳得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的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越响纸盆振幅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

第五篇:复习第1章声现象教案

复习“第一章 声现象” 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知道声音的特征,了解乐音与噪声的区别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3、了解超声波的特点,知道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声音的三种特性,噪声的来源及控制 教学难点:声音的三种特性 教学过程:

一、中考热点分析

中考热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声音的三种特性,噪声的来源及控制,声的利用等.涉及到的题型包括:填空、选择、简答、实验探究与计算.在中考试卷中,本讲所占的分值一般为2~3分,也有少数试卷达到4~5分.在今后中考中涉及生产、生活实际应用的问题及探究实验将会逐渐增多.

二、考点精讲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而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较慢,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②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③声音在传播途径中当遇到较大障碍物时,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距、测深. 2.乐音的特征

(1)音调:音调就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频率)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2)响度: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就越小。

(3)音色:音色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例如:让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曲谱(相同音调、相同响度),一听就可分辨出乐音是由哪个乐器演奏的.这是根据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而分辨出来的。

3.噪声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4.超声波和次声波

一般地说,振动频率在20 Hz到20 000 Hz之间的波人类是可以听到的,称为声波.20 Hz以下和20 000 Hz以上分别属于次声波和超声波的范围,人耳是不能听到的.在声波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加音调由低变高,但是在不同频段,人耳的感受力并不一致.一般情况下,音频在1 000 Hz以下,随着频率的降低,听觉会逐渐迟钝.因此,人耳对低频噪声较容易忍受,而对高频噪声则感觉较敏锐,耐受力差.若长期生活在偏高频率的巨响环境中,会引起耳朵部分受损或严重失聪.

三、例题精讲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 例

一、(08江苏无锡)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例

二、(08江苏扬州)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它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

不同。

考点二

声音的传播

一、(2008·黄冈)在坟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例

二、(08甘肃天水)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最佳的是

( D )

(A)大声呼救

(B)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

(C)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营救 (D)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例

三、(08资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水塘内的鱼恐慌极了,争着跳离水面,说明水能传播地震波

B.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下雨时搜救人员很难听清废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说明幸存者的呼救声是噪声

D.“帐篷城,,里的小王用纸团塞着耳朵睡觉,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例

四、(08四川攀枝花)噪声对人的危害非常大,怎样减弱噪声,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下列哪种方法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具

B.戴上防噪声耳塞 C.道路两旁植树造林

D.公路两旁建隔音墙 考点三

乐音的特征 例

一、(08湖北十堰)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在抗震救灾中,广播里传来“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亲切话语,我们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这是温家宝总理的声音,这应用了声音的哪种性质?(

C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二、(08厦门)如图l是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C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考点四

噪声

例题

一、(08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市某街道旁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的噪声等级为80 dB。如果人处在此噪声等级的环境中(

A )

A.对人的听力会产生严重危害

B.对人的学习会产生影响

C.对人的睡眠不会产生影响

D.对人的学习、睡眠都不会产生影响

例题

二、(08山东临沂)下面列出了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措施,其中可以防止噪声污染的是( B )

A.城市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

B.在嘈杂环境中居住的居民,安装双层玻璃 C.超车时,超车司机鸣喇叭

D.张聪同学在晚上听音乐时,将音量开得很大 考点五

超声波与次声波

例题

一、(08湖北恩施)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振动波及半个中国!灾情发生后,天翔迅速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地震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HZ~100HZ;在传播途中振动的幅度逐渐衰减,而且频率越高衰减得越快。请结合这些信息在下列说法中选出错误的一项

A.5月12日14时28分,恩施州全境也产生了强烈震感 B.发生地震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C.在汶川,人们可以听见地震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比较低沉

D.在距离汶川较远的地方,人们可能感受到了震动,但可能听不到声 例题

二、(08四川内江)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给人们造成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灾害。地震时产生的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电磁波”)对建筑物、人的平衡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由于它的破坏性大,并且它的频率低于

Hz,人耳却无法直接听到,所以要尽量远离地震源。 考点

五、综合型

一、(08河南)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振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在校园内植树可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D.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例

二、(08湖北襄樊)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

B.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四、课内练习 1)、( 08江苏常州)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

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问

B.猜想

C.实验

D.得出结论 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

蝙蝠

1000Hz~120000Hz 海豚

150Hz~150000Hz 猫

60Hz~65000Hz 大象

1Hz~20000Hz

2)、(08江苏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3)、(08江苏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

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4)、(08江苏泰州)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右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5)、(08江苏盐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般是根据歌声的响度来判断歌手是谁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D.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不可能是噪声 6)、(08年大连市)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7)、 (08宜昌)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性来辨别某人的声音的 A.?响度?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8)、(08湖北武汉)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 C.弹拨的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比雷声先发生

9)、08山东枣庄)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造成数万人员伤亡,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往往对人体健康有害,次声波的特点是

A、频率高,人耳听不到

B、频率高,人耳能听到 C、频率低,人耳能听到

D、频率低,人耳听不到 10)、(08江苏淮安)手机是通过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判断的,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__________,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 11)、(08湖南衡阳)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这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 12)、(08哈尔滨)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_______,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

小结: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声音的三种特性

3、噪声的来源及控制 布置作业:做《中考指要》P1-2 习题 教后记:

上一篇:我要读书读后感范文下一篇:升学宴家长贺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