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下教学总结

2022-07-08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一段工作完成后,或是一个项目结束后,回首工作与项目的过程,从中反思不足之处,可获得宝贵的成长经验。因此,我们需要写一份工作报告,但如何写出重点突出的总结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学四下教学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科学四下教学总结

四下科学总结

2012学年第二学期四(1)班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班级分析

通过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四一班的学生很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而且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大多不能自觉完成,导致期末考核评价差异较大。

本期改进措施:

1、课堂常规常抓不懈,强化训练(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结论)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2、强化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探究素养;

3、加强每单元课堂作业与课后观察、调查作业的检查评价;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主要内容特点及设计思路《科学》四年级下册包括《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

《电》单元包括用电安全事项、点亮我的小灯泡、简单电路、做个电路检测器、导体和绝缘体、做个小开关、推测4接头和6接头接线盒的电路连接方法、电池和灯泡的串联和并联等十分丰富的有关电的内容。

《新的生命》单元以观察油菜花为引子,展开了花的专题观察,从对花的构造的研究过渡到对果实和种子的研究,又从植物的繁殖方式延伸到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食物》单元突破了学科的界限,紧紧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探索食物的营养成分、观察生和熟的食物、变质的食物,讨论储存食物的方法、获取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等活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以食物为主题展开研究。

《岩石和矿物》单元则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把对岩石和矿物的观察和描述作为基础活动,采取分类、猜测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的形成和变化原因。教材总的特点仍是以活动为主线,以结构为连接,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教材的外线是活动,内线则是追求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2、本册教材在设计思路上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四下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多元整合都是十分有利的。大单元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持续一个月的主题学习中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学习活动能够向着更多、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获得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活动之间的结构联系,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二)、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强调科学探究始于观察。确实,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正是由观察迈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观察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方法加以强调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应该得到不断丰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本册教材在这两方面就是有所侧重的。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丰富起来: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结论等。

(三)、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本册教材是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构建的,所有的活动都在对儿童认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具体说,就是活动设计充分遵循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顺序,从学生们可观察到的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

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措施

为了较好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难点,解决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措施:(老师和学生同时遵守)

1.课堂常规有序:课本、笔记本摆放在书桌角上,边边重合,文具盒摆放在自己的正前方,铃停准时上(下)课,互不侵占时间。

2、课堂中随时评价给分:加分内容(发言、倾听、猜想、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合理的建议、创新的设计等),进行及时评价反馈,让学生即时掌握自己的平时情况。

3、实验实行评分考核:为了使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实行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轮流制,实验记录考核制.

4、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或几个生活问题,最后写成科学小论文,真正实现科学的生活化。

5、实行单元一练的课堂作业,及时批改,让学生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且作业也实施星级评定。

六、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努力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2、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优异生的家庭、学习的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沟通思想,切实解决潜能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4.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7.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 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林小亮

2013年3月09日

第二篇:四下科学第三单元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滨城区梁才办事处第十小学 宋红丽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科学

3、课时:第1课时

4、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水果,蔬菜。

教师准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分类等相关资料。 脂肪的辨别实验器材:食用油、肥肉、花生米、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器材:淀粉、碘酒、滴管、面包、马铃薯、馒头。

二、教学课题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观察、记录了一天吃过的食物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这节课的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其成份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并知道哪些食物中主要含有哪种营养成分,并学会辨别脂肪和淀粉的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由两个大的活动构成,一是,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二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三年级科学学习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食物是人类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也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小时候他们是靠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的,随着自己越长越大,活动越来越多时,乳汁已经不能够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是学生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但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就是一知半解了。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建立健康饮食的意识。

五、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 1d.维生素和矿物质(出示图)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的种类非常多,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 我们平常吃的盐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e.水。大部分的食物中都含有水。

4.教师小结。食物中含有这么多的营养,我们又怎么知道吃下去的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活动二: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食物中含有这么多的营养,我们该如何去辨别呢?(查资料、做实验) 提供实验材料,认真看一看、读一读辨别方法。(示文) 温馨提示: 脂肪的辨别方法

1.用棉签蘸一点食用油,涂在白纸上. 2.分别用肥肉、花生米等在白纸上挤压、滑动。

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白纸上会留下油渍。 淀粉的辨别方法

1.在淀粉中滴入一滴碘酒,会看到淀粉变成蓝色。 2.分别在不同的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介绍实验器材“滴管”,实验注意事项,滴管必须离开食物一段距离。)

如果发现有变蓝色的现象出现,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2.分组实验

3.小组汇报(投影出示) (1)脂肪的辨别

小结:食用油会在纸上留下油渍,摸上去滑滑的,说明食用油当中含有脂肪。 (2)淀粉的辨别

小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4.我们除了查资料和做实验来辨别食物中的营养,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就是看食物的标签。(图示)通过百度搜索食物标签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A%B3%CE%EF%B1%EA%C7%A9&in=27493&cl=2&lm=-1&st=-1&pn=1&rn=1&di=36511776675&ln=1992&fr=&fm=index&fmq=1330590167625_R&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1&-1&di36511776675&objURLhttp%3A%2F%2F%2Fresfile%2F2010-12-20%2F11%2Fp27_b.jpg&fromURLhttp%3A%2F%2F%2Fhtml%2F2010-12%2F20%2Fcontent_10_1.htm&W400&H299&T7853&S88&TPjpg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三、课外延伸

运用所学知识为家人设计一份营养美味的早餐。

八、板书设计:

2、食物中的营养

蛋白质 人体的主要成分

脂 肪

糖 类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维生素、矿物质 调节身体机能

九、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组织了系列探究活动。整个教学活动通过“相关资料”、“实验验证”、“看标签”来了解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教学重点: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教学难点: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生通过先预测一些食物可能含有哪种丰富的营养,再通过相关资料证实; 2.实验验证:

- 4

第三篇:四下教学总结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凉姜中心学校

刘小莉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一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抓好教学常规工作,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回顾总结: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兴趣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兴趣又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汉语拼音:利用早读、课前预习、上课抽读等各种方式进行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②字词记忆:从开学起,坚持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读写、听写。

③课文朗读:抓好课前预习、逐渐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运用范读、听录音读、自由读、有感情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

④阅读:从平时上课到考试,刻意让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多思考,多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水平。为进一步攻破这一难点,也为了增加课外阅读量,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进行阅读训练。

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采用一些个性化的方法: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摘抄本,将所学课文,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喜欢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进行摘抄记录。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感悟能力,并进行记忆积累,逐步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惯。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自我价值。

二、备好课,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课前,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确实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同时,为了备好课,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查找相关课件或者自己加工、自己制作一些必需的课件,在课堂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也没兴趣听课,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非常难忘的,在深钻教材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精心的准备。

四、存在问题

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都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汉语拼音掌握不牢固,生字词、练习中的成语记得似是而非;

2、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尤其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差,没有耐心去认真阅读理解。

3、书写不规范的学生有一少部分,作业格式不规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好的教师就应该多下苦功夫去研究教学教材,多花心思去和孩子们接触,探讨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掉不足之处,真正和孩子融为一体共同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知道学习的意义,树立远大的抱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第四篇:四下科学教案

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

学态度。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了解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借助各种实验方式研究空气的成分。 教具准备(1)蜡烛、火柴、水槽、玻璃杯、玻璃片、水(红水)、彩笔等;

(2)空气成分的投影片、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空气的情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研究空气。请大家讨论两个问题:“你认为空气里面有什么?”“你的根据是什么?”

2、讨论活动:大家对空气可能会有许多新的想法。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

新的问题:“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分组讨论活动 调动起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研究欲望

二、学习新课、分析空气的成分

1、提出新的问题:关于空气,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空气里面有什么?”、“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等等。

2、谈话:各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空气是由几种气体组成的。

3、小组活动。根据问题,小组提出自己的假设。 (1)每个小组准备一张实验记录纸。

(2)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假设、想法、探究过程等记录在实验记录纸上。

4、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 ★实验一:

(1)做对比实验。

方法一:把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并放在水槽中,往水槽中倒入一些水,接着点燃蜡烛。最后用玻璃杯罩上。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方法二:不点燃蜡烛,用玻璃杯罩上,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将实验现象填写在实验记录纸上。

(3)组织讨论:为什么两次实验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实验二:

(1)提问:杯中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

(2)观察实验:学生将玻璃杯托出水面放好,点燃火柴并放入玻璃杯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记录现象:将发生的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

(4)讨论:这个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5)汇报两次实验的结果。

①各小组综合分析两次实验的情况;汇报自己小组的实验结论。 ②完成课本中的判断题,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③全班根据各组的汇报达成共识,将全体的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6)阅读资料并进行涂画活动。

①阅读课本提供的小资料。

②用不同的颜色将空气成分按比例涂画出来。 认真聆听

1

三、评价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做一个说明“空气不是单一气体”的实验。

3、搜集空气成分的资料,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个“科技园地”宣传小报。

4、你还有一些什么问题或还想知道什么? 整理回答

氧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知道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有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并了解氧气的用途。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4、感受氧气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初步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活动探究出氧气有能支持燃烧的性质。教具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支架、酒精灯、大试管、胶塞、棉絮、细玻璃管、高锰酸钾、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红色的水。

(2)分组实验材料:氧气、酒精灯、火柴、镊子、细铁丝、木炭。 (3)氧气的用途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我们上节课研究了空气。空气是由哪些气体混合而成的?

2、老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了一瓶气体。猜一猜它是哪种气体?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活动:猜一猜:杯中有什么? 激发研究情趣

细心观察气体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氧气的性质

1、认识氧气

提问:在我们的桌上已经放好了两个集气瓶,其中一瓶是氧气,另一瓶是空气。你知道哪瓶是空气,哪瓶是氧气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2、做氧气支持燃烧的观察和实验 (1)木炭燃烧的实验

谈话: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红。先把木炭放入空气瓶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取一瓶氧气,把瓶口的玻璃片移开一个缝,用镊子夹住烧红的木炭慢慢伸进瓶内。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2)铁丝燃烧的实验

谈话: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根铁丝在酒精灯上烧红。先把铁丝放入空气瓶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取一瓶氧气,把瓶口的玻璃片移开一个缝,用镊子夹住烧红的铁丝慢慢伸进瓶内。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讨论: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组讨论,认识氧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二)、指导学生以搜集资料的方法,了解氧气的用途

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有关氧气的用途的资料。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后,进行资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自己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四、交流、共享资料

向同学们展示自己整理的资料,并请他们进行评价,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

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2、初步学会做说明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力能力,学习一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基本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实验。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平底烧瓶、带玻璃管和胶管的胶塞、食碱粉末、醋、集气瓶、玻璃片、大烧杯、蜡烛、火柴、清石灰水。

(2)适量的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用的碱和醋。 (3)自制泡沫灭火器。

(4)泡沫灭火器的构造及用法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氧气的知识。氧气有什么性质? (2)空气中除了氧气以外,还有什么气体?

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复习过去学过的知识并回答新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制取二氧化碳, (1)介绍二氧化碳的制取

怎样得到二氧化碳呢?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要把它从空气中分离出来很困难。人们在实验中发现,把某些酸和碱放在一起,它们会发生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 (2)、师生小结。

( 总结学生实验操作的情况。)

学生分组制取二氧化碳

2、指导学生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观察二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的气体。

▲讲述: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瓶内的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发现二氧化碳具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 ①指导学生实验。

②组织讨论: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内,燃烧的蜡烛熄灭了,这说明什么? (3)引导学生发现二氧化碳具有比空气重的性质 ▲提问:

①倒二氧化碳前,烧杯内除蜡烛外,还有什么物体?

②杯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而又能把二氧化碳倒进去,并且把空气挤走。这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你是怎样想的?

③矮的蜡烛先灭,高的蜡烛后灭,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师生小结: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有两个性质: 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②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4 (4)观察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讲述: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瓶澄清的石灰水,把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进装有空气和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内,摇一摇,观察有什么现象?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5)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问:通过以上观察实验,我们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分组观察二氧化碳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做说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实验

3、探讨二氧化碳的正负影响

(1)、谈话: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你推想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 (2)、讨论:

1)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二氧化碳队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二氧化碳灭火器是怎样灭火的?

(3)、组织学生模拟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的活动。

三、小结: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用它来灭火,泡沫灭火器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

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了解灭火的一些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的能力。

3、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重要条件,即温度、可燃物和温度。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切实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掌握灭火的基本方法。 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铁片、试管夹、灭火用具、火柴、蜡烛、旧铁桶等。 (2)有关灭火方法的挂图、光盘、录像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1、提问:

(1)氧气有什么性质?

(2)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2、谈话:在前两节课里,我们反复地谈到燃烧。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是怎么回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燃烧和灭火”这个问题。

复习过去学过的知识并回答新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燃烧和易燃物

(1)提出问题:你见过哪些燃烧现象? (2)组织讨论和记录:

★哪些物体容易燃烧?哪些物体不容易燃烧?并分别记录下来。、 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现象

2、燃烧的条件

(1)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思考与判断燃烧的条件

(2)推测:根据问题进行推测,三个推测答案,你同意哪一条就在那一条的(

)里画“√”。 认识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综合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

(3)谈话:取一根火柴,不用火点燃,也不摩擦,把它放在铁盘上,它能不能马上燃烧,为什么?

(4)实验:取一根火柴,把它放在铁盘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5)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进行小结。

3、燃烧的利与弊

谈话:我们要研究燃烧的条件,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燃烧的规律,因为燃烧与人有密切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给我们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灾难

4、安全用火

(1)讲述:引起火灾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很多是由于麻痹大意和不慎引起的,还有的是由于小朋友玩火引起的。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防火。 (2)各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的情况。、

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汇报交流,例如演小品、模拟火场逃生等 激发学生对燃烧的研究兴趣

(3)教师小结:预防火灾,人人有责。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玩火;在城市内,禁止燃放鞭炮;在农村,不要在草堆和其他燃烧物附近燃放鞭炮。遇到火灾,我们要给119打电话,或

6 者呼喊大人救火。

增强学生安全用火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花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一朵完全花主要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构成的,并知道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

2、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增进研究植物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知道一朵完全花的主要结构,并知道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 教学难点 动手解剖白菜花和桃花,找到两种花的相同点。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1台、每名学生一把镊子、每名学生一朵新鲜白菜花、每名学生一朵新鲜桃花、新鲜芥菜和二月兰开花植物各1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在课下,我们不但种植了一棵白菜花,而且每个同学都亲手采集了一朵桃花。今天,我们就对这两种花进行深入地观察。

激发学生探究花的结构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

1、讲解:(实物投影出示白菜花)白菜花基本上是由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基本分构成的。

学生阅读资料。 了解白菜花的基本组成。

2、讲述: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小镊子,将你带来的白菜花进行解剖,仔细观察它的每一部分构造。

3、学生分组观察。

4、边观察,边将各部分的数目记录在教材上的实验记录中。

5、交流汇报。

6、讲述:接下来,我们运用观察白菜花的方法来观察桃花。

7、学生分组观察。

8、边观察,边将各部分的数目记录在教材上的实验记录中。

进一步发展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培养专心记录的好习惯。

9、交流汇报。

10、提问:通过对白菜花和桃花的观察,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11、学生思考回答。

12、讲述:(出示一朵典型花的图)一朵花主要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构成的。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

13、指导学生阅读《月季》 (1)月季花是我国传统名花;

(2)中国月季是世界良种月季之母; (3)月季花是北京的市花。

三、布置作业

课后认识芥菜和二月兰花的活动。写出芥菜花、二月兰花和白菜花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包括:三种花各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每一部分的数目。)

各种各样的花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花,丰富花的知识。

2、提高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感受花的多样性,增进热爱植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几种不同类型的花,初步了解花序的不同。 教学难点 独立找出几种典型花的不同之处。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1)新鲜或浸制的海棠花、桑花、杨花、豌豆花、连翘花、牵牛花、水仙花和丝瓜花。

(2)实物投影仪、放大镜。

学生准备:(1)带枝叶的鲜花2~3种,新鲜野草2~3种。

(2)花瓶1个、剪刀1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绿色开花植物约有25万种。它们的花不论是形状结构还是颜色,都各不相同,而且不同植物的花在花枝上的排列顺序也常常不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花的世界,进一步感受花的多样性。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对花的探究热情。

二、学习新课

1、进行“观察

1、

2、3”的教学

(1)观察海棠花、桑花和杨树花有无萼片和花瓣。 ① 分组观察、思考。 ② 记录观察后的结果。 学生分组观察、记录活动。

(2)观察连翘花、扁豆花和牵牛花的花瓣是分离的还是连合的。 ① 分组观察、思考。 ② 记录观察后的结果。

(3)观察水仙花和丝瓜花,它们的花中是否都有雄蕊和雌蕊。 ① 分组观察、思考。 ② 记录观察后的结果。

(4)学生汇报观察、记录的结果。

(5)教师小结:两性花、单性花、雄花、雌花和不完全花。

2、进行“观察4”的教学

(1)观察车前、葱、向日葵和丁香的花在花序轴上的排列方式。 (2)分组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结:车前的花序呈穗状;葱的花序呈伞形;向日葵的花序呈头状;丁香的花序呈圆锥状。

3、进行“学习和练习插花”活动

(1)讲述:插花的意义和做法;色彩协调、构图均衡和比例适当。 (2)学生分组练习插花。 (3)全班展示、评价。

4、阅读“五彩缤纷的花色” (1)分组阅读教材P34页。 (2)学生补充资料交流。

(3)教师重点讲述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类黄酮。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下,继续完成你们的插花作品。可以将做好的插花工艺品送给你最喜爱的人。

果实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传粉与受精,认识果实形成的过程。

2、培养观察操作能力。

3、增进对农业生产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传粉与受精,认识果实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虫媒花、风媒花、鸟媒花和水媒花的传粉知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1)镊子、小刀、放大镜; (2)新鲜桃花。 学生准备:

(1)透明塑料袋、透明胶带、粉扑;

(2)生有雌花的丝瓜植株,正在开花的向日葵植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平日里吃到的西瓜、黄瓜、苹果都是果实。那么,这些果实都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谈话导入, 增强学生对果实形成的探究兴趣。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花粉和胚珠 (1)观察花粉

① 讲述:用镊子先剥开桃花的成熟花药,再用放大镜观察花药中的花粉。 ② 学生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③ 思考、记录观察结果。 (2)观察胚珠

① 讲述:用小刀先纵向切开桃花的子房,再用放大镜观察子房中的胚珠。 ② 学生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③ 思考、记录观察结果。 (3)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2、讲解“开花、传粉和受精”

(1)开花、传粉:果实的形成先要经过开花和传粉。当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发育成熟时,花被展开,雄蕊和雌蕊显露出来,这就是开花。开花后,雄蕊花药中的花粉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就是传粉。传粉有两种方式: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叫做自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依靠昆虫、风等外力传送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叫做异花传粉。在异花传粉中,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

(2)受精:传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不断向下延伸,到达子房里的胚珠上。花粉管里的精子进入胚珠,与胚珠中的卵结合,这叫受精。

3、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1)讲述:受精后,胚珠形成种子,子房壁不断膨大,形成果皮,果皮包被种子形成果实。 (2)学生补充资料。

4、阅读“单性结实和无籽果实” (1)学生个别阅读教材P41页内容。 (2)全班性交流。

观察花粉。

三、布置作业

1、观察、搜集资料:不传粉会不会结出果实?

2、给向日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自愿完成)

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知道人们每天所吃的食物应该讲究合理搭配。

2、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

3、关注自己的健康,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养成合理膳食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 教具准备

(1)面粉、纱布、玻璃杯、水。

(2)向日葵种子、花生、肉皮、白纸。

(3)碘酒、滴管、米饭、馒头、黄瓜、白菜、萝卜等。 (4)科学配餐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人每天都要吃食物,这是为什么呢?

2、问题: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

3、小结: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纤维素等。 学生讨论交流 引起学生对食物营养的关注,初步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二、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1、 学习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

谈话:我们怎样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2、介绍实验方法:

(1)实验一:把面粉包起来在水中挤压,得到面筋,检验蛋白质。 (2)实验二:把花生米在纸上摁压,检验脂肪。 (3)实验三:给食物点上稀释的碘酒,检验淀粉。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谈话: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下面各个小组可以自己选择一些食物进行检验。 ★要求:

(1)边实验,边观察。

(2)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实验单上。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

(1)检验蛋白质的方法:把面粉包起来在水中挤压,得到的面筋就是蛋白质。另外,还可以用燃烧的方法来检验蛋白质。

(2)检验脂肪的方法:把花生米、肉等在纸上摁压会留下油迹。油迹就是脂肪。

(3)检验淀粉的方法:在食物上滴1—2滴稀释的碘酒,能变成蓝色的食物里含有淀粉。 学生讨论检验的方法

学生先分工,然后操作实验,并进行记录 学习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三、了解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1、谈话: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小结学习情况。

4、谈话:下面我们来了解我国食物营养的一些情况。

学生阅读资料 认识营养与人的生长和健康的关系

四、应用知识的活动

1、活动一

谈话:你喜欢去麦当劳吗?你认为麦当劳的快餐中营养搭配有什么特点?

2、活动二

(1)谈话:我们能不能根据学到的知识来设计一份学校营养配餐的食谱。学生分组讨论制定配餐食谱

(2)谈话:和爸爸、妈妈共同设计自己家一周的食谱。 (教师要注意组织该活动的后续工作)

学生回家与父母商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爱护胃和肠

教学目标

1、知道胃和肠在人体内的位置,知道肠和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2、知道胃和肠的常见疾病和预防方法。

3、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知道胃和肠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内的位置。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自主研究有关胃和肠的相关知识。 教具准备

(1)人体消化器官的模型; (2)自制的胃和肠的纸模型; (3)彩笔、白纸、胶水等; (4)猪胃、猪小肠等。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2、谈话: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到人体的内部去漫游。第一站前往“肠和胃”。(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

1、提问:

(1)关于人体的肠和胃,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情况? (2)你们打算研究什么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交流各组研究的问题。 1)、研究小组活动

a讨论、交流;简要、清楚地记录。

b在已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简要、清楚的记录。 2)、汇报交流。 3)、评价、完善。 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提问:对于本组的问题你们打算怎么解决?

★注:记录各组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

2、谈话:在这次小组的研究活动中,每个人应负责什么工作? 1)、研究小组活动

a讨论、确定研究方案。

b(简要、清楚地记录。 2)、汇报交流。 3)、评价、完善。 4)、组内分工,明确职责。 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意识,掌握简单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解决问题

谈话:按你们制定的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对方案进行小的调整 简要、清楚地记录研究的进展或结果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提高探究能力。 作业

1、给一周的时间进行研究。

2、总的汇报展示:人体漫游的形式,各组应有自己的个性。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

(1)经过一周的研究,你们是否有了收获? (2)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各组的研究情况。

a、讨论:各组的收获。 b、各组之间简单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和倾听其他小组的研究情况。

二、展示交流

1、谈话:现在我们一起到任的肠和胃中去漫游。 ★注:对各组的研究问题进行排序(由浅入深),按顺序展示。研究同一问题的组,可以互相补充,或进行不同风格的展示。

2、提示与指导

(1)在进入之前我们应做好哪些准备?为什么? (2)我们由哪进入?路线如何?方位如何?

(3)进到“胃”中,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4)进到“肠”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为什么?

(5)肠和胃是一个样的吗?为什么?(生病时样子会发生变化。)它们的变化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6)怎么预防呢? 各研究小组展示:

a、形式自选(讲解、表演、画图、模型、图片、幻灯片、网页等)。 b、展示交流中,大家可以随时提问、补充、提出不同的看法。

c、说清信息来源或各自看法的理由。 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展示欲望。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

三、总结

1、提问:

你欣赏哪组的研究或展示?为什么? 班内评价、讨论(说清理由)。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与能力。

2、各研究小组进行组内评价总结。 为下一次的研究活动作铺垫。

四、作业

1、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打算怎么做?

2、制定研究方案。

3、在安全、条件可能的前提下开展研究。

肺的保健

教学目标

1、知道肺在人体内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知道肺是人体主要的呼吸器官。

2、知道肺的常见疾病和预防方法。

3、讲究呼吸卫生,养成良好的呼吸卫生习惯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知道肺是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及其在人体内的位置和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培养科学实验能力。

教具准备

(1)人体呼吸器官的模型、标本; (2)猪肺、兔肺等;

(3)广口瓶、胶塞、玻璃管、石灰水、玻璃片、火柴; (4)肺活量测量仪器; (5)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来,大家一起做个动作。吸气,吸到不能吸为止;呼气,呼到不能呼为止。今天,又要认识我们身体里的另一个器官,知道是什么了吧?(肺) 学生进行吸气和呼气活动。

引起兴趣,并为肺活量实验做准备。

二、吸气与呼气的比较

1、比较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1)提问:人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2)设计实验。

谈话:不少同学认为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气的含量多,氧气少。但这只是说说,没有多少说服力。如果通过事实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才是最有说服力的。那么,怎样用事实来证实你们的推测呢? (3)提出实验方案。

要求:实验力求研究,结果准确、让人信服。 (4)分组进行实验验证。 (5)填写实验结论。

(6)组织交流实验结论,对实验进行简明评价。 ★注:

A、石灰水实验:在澄清的石灰水中分别通入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实验严谨,通过对比现象明显具有较强说服力,但实验稍复杂。

B、排水取气燃烧验证:实验易于操作现象明显,容易说明问题,说服力次之。 C、燃烧验证:实验易于操作,现象较明显,但干扰因素较多,说服力较弱。

(7)小结: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刚才的观点,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气的含量多,氧气少。

三、肺的特征和作用

1、认识肺的特征

(1)认识肺的位置、外形。

①提问:肺在人体的什么位置?肺是什么样的? (出示人体挂图)

②讲述: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肺分为左肺和右肺。左肺有两片肺叶,右肺有三片肺叶。肺里有大量的肺泡。肺泡好像一个个小气球,外面包着密密麻麻的微小血管。 (2)认识肺的作用

15 ①提问:肺有什么作用? ②小结:我们呼吸时,氧气和二氧化碳就是借助肺泡上的微小血管进入人体内或排出体外的。

2、学生进行实验:

(1)测量不同情况下,人体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2)用自制器材测量肺活量。

四、肺的保健

卫生健康教育

(1)提问:为了让肺能正常地发挥作用,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避免肺疾病的发生?

(2)谈话:保持肺的健康时非常重要的。注意呼吸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预防肺的疾病。另外,多参加体育运动和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强体质。

学生小组讨论。

心脏的保健

教学目标

1、知道心脏在人体内的位置,知道心脏是人体输送血液的主要器官。

2、知道心脏的常见疾病和预防方法。

3、爱护心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知道心脏是人体输送血液的主要器官,及其在人体内的位置。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实际测量心跳和脉搏的正确方法。 教具准备

(1)人体心脏的模型;

(2)鸡心脏、猪心脏等标本。 (3)简易听诊器(漏斗、胶管等); (4)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小肠吸收的养料和肺吸进的氧气怎样到达身体的各部分呢? (2)血液是怎样运输的呢?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

二、认识心脏的位置形态

提问:

(1)心脏在人体内的什么位置? (2)心脏是什么形状的?

谈话:心脏在胸部中间偏左,两肺之间。心脏的形状像个桃,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 学生触摸自己的身体,寻找心脏的位置。体会自己心脏的形状、大小。

学生观察动物的心脏标本和人的心脏的图片,并进行讨论。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心脏的跳动和脉搏

1、研究心脏的跳动

(1)提问: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2)观察:每个人把手放在自己心脏的位置上,感受自己的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3)讨论:心跳是怎么回事?

(4)谈话: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入血管;舒张时,让血液从血管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到心跳一次。

2、测量心跳和脉搏

(1)用摸脉搏的方法测量心跳。

①讲解:随着心脏的跳动,动脉血管也会有节奏地跳动,这就是脉搏。在腕部、颈部的动脉血管处可以摸到。通过摸脉搏,可以了解心跳的情况。

②测量:下面我们来学习摸脉搏,并数一数自己的脉搏每分钟跳动多少次?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自己的脉搏。

③汇报:每个人的脉搏有多少次? (2)用自制听诊器测量心跳的次数。

①讲述:每组都有一个用漏斗和胶管做成的简易听诊器。将漏斗扣在胸前心脏的部位,把胶管的另一端插在耳内,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

②测量:每人听一听,自己的心脏每分钟跳动多少次。分组练习使用听诊器。 ③汇报:每个人的心脏每分钟跳动多少次?

17 (3)讨论:通过测量脉搏和测量心脏,你有什么发现?

3、心脏跳动和活动的关系

(1)谈话:通过听心跳和摸脉搏,不仅可以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人体健康的情况。这是医生诊断心脏健康状况的一种重要手段。 (2)提问:心脏跳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3)活动:组织一个小游戏,让一部分同学进行剧烈活动,说明人在运动时心跳也会加快。 (4)提问:猜一猜这些同学的脉搏跳动的次数一样吗? (5)谈话:测量一下,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四、心脏的保健

讲述:通过以上学习,可以知道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要想身体健康,必须注意心脏的保健。对于心脏的保健,你还有哪些想知道和想研究的问题?例如:心脏由哪些常见的疾病?各有什么特征?保护心脏应注意什么?等。

以自愿结合的小组形式,在课下开展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学生通过调查活动自主获得心脏保健知识,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意识和兴趣。

物体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周围的物体都是有结构的,物体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

2、初步具有对周围的物体的结构及其功能进行分析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4、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中,体会联系与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知道周围的物体都是有结构的,物体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从部分到整体、从整体到部分分析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分组材料:可拆卸的玩具汽车、各种果实、布条、筷子、餐刀、放大镜。 (2)演示材料:鱼缸、鱼、飞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很多学生有自己组装四驱车。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四驱车上有些什么主要零件?

认识小车零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你用自己的学具材料组装成一辆能开动的小汽车,并观察小汽车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3、交流观察结果:

小车的结构主要有动了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和操纵部分等组成。 组装小车 分析各部分作用从部分到整体感知物体结构

二、观察果实的结构

1、、我们再来观察一些果实,看看它们的结构由外至里是怎样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各种果实的结构呢?

2、、请学生们观察桌上几种果实的结构,看看每种果实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思考这种结构有什么作用?

3、交流观察情况,填写观察结构。

总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这样的结构有利于保护种子和传播种子。 讨论:列举用放大镜、用手掰开、用餐刀切开等观察方法

观察活动 知道观察不同的物体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由整体到部分认识果实的结构及作用

三、观察与讨论多种物体的结构

1、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是有结构的。请各小组从课文中的6幅插图中选择2~3个为例,讨论研究它们是怎样构成的?它们的结构与什么有关系?

2、各组交流讨论结果。

3、总结:物体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有关系。鱼的鳍可以帮助鱼在水中游泳;鸟的翅膀和羽毛有利于鸟在天空中飞行;蜘蛛网能帮助蜘蛛捕食猎物;房顶上的三角形梁架和拱形桥都能承受较重的重量,使房屋、桥梁坚固、稳定。根据以上事实,我们知道物体的结构是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的。

逐渐建立物体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体验手指的结构与功能

1、现在请你观察自己手的五个手指有什么特点?请你试一试,用布条把四指缠在一起,再用这只手使用筷子或拿起桌上的物体;或用布条将拇指缠在掌心,再用这只手拿笔写字,你有什么感受?

2、请阅读课文中的阅读材料。

3、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观察手指的特点是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

19 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手指结构的兴趣,体会五指配合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手指的结构的科学性

五、布置作业

观察折叠椅的结构,思考它的结构和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搭支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与研究,发现支架的结构不同,变形的程度也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最不容易变形。

2、通过搭建稳固的支架和设计可伸缩的支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小组研究中发现支架的结构不同,变形的程度也不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最少的材料,搭建一个规定高度的稳固支架,且要承重较大。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两种长短不同的小棍、橡皮筋若干根(学具)。

(2)教师准备:两种长短不同的小棍、橡皮筋若干的根、可伸缩的衣帽架或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一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物体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有关系。今天我们用小棍,皮筋等材料来搭支架。研究各种形状的支架结构有什么功能。

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动机

二、学习新课 活动1的教学

1、请用小棍搭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支架。试一试,这些支架哪些容易变形,哪些不容易变形,并想办法加固容易变形的支架。每加固一个支架,就把这个不容易变形的支架的样子画下来,看看加固的方法有什么规律。

2、在加固支架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分小组进行搭支架活动 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支架的图样 归纳概括出三角形结构不易变形 感受不容易变形和变形支架的功能 发现最不容易变形的支架是三角形结构 活动2的教学

1、下面我们开展一个竞赛活动,看哪个小组能用最少的材料,搭建一个高约0.2米的能承受一定重量的稳固支架。

2、对几组典型支架进行比较、评价。

学生搭支架活动

对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或质疑,介绍自己的经验,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结构的应用 讨论与思考

1、观察教材中的插图

这些用具为什么要做成这样?

(总结:在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增加结构的牢固程度,很多东西被做成三角形。如衣帽架,起重机塔身的三角形结构都是应用了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原理,来增加它的牢固程度。)

2、请你继续观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不容易变形的支架。能运用知识对生活、生产中的三角形结构做出解释 机动内容(依据课堂时间而定)

1、演示可活动支架

观察,这个支架有什么特点?

(生活中很多地方要用到容易变形的支架)

2、请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设计制作一个可伸缩的支架。

21

22

第五篇:四下科学《肌肉》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教案

课 题: 肌 肉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的第3课。

人体所进行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维持正常运动功能的条件:

1、骨骼肌肉系统—正常的关节活动度和肌力;

2、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肉的正常的神经支配;

3、心肺血管系统—为运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本课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内骨骼与关节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了解人体内肌肉的分布,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肌肉的工作方式,增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科学认识,为养成正确的运动方式、科学的生活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

●知道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实现的;

●了解手臂是如何运动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 ●能够借助于手臂活动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究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骨骼的运动是由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引发的。

教学难点

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其它)硬卡纸、绳子或气球皮、铆钉、剪刀、笔、小橡皮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

2、小结: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3、揭示课题。

【说明】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初步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真切的体验。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1、提问: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小组交流。

3、看PPT图片,了解人体的骨骼肌。

【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5、小结: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6、活动: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说明】使骨骼产生运动的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的研究重点——骨骼肌。通过观察挂图、触摸等多种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与分布。

三、观察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探索活动: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2、活动体验:

(1)站直后向前弯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4、交流体验。

【说明】对学生们从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师要提供机会把在课堂上、在户外、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调查。

5、观察教学插图,说说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说明】人体日常所做的许多看似平常的举动其实是身体多部分关节和肌肉的配合,身体的“暗盒”结构使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身体内部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方式。借助于一定的模型和直观的教学插图,可以更直接地展示肌肉在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肌肉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6、小结:手臂上的肌肉通过收缩或者变短、变厚来完成它们的工作。当收到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指令后,肌肉细胞会收缩。因为肌肉细胞只能够收缩而不能够伸展,所以骨骼肌肉必须成对地工作。当一块肌肉收缩时,与它成对工作的那一块肌肉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四、制作手臂活动模型(体验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请你根据手臂的结构制作一个模型来模拟手臂的能动。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手臂肌肉的活动模型。

3、观看微视频“制作手臂肌肉的活动模型”。

4、 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负责呼吸的肌肉、消化的肌肉、心脏跳动的肌肉仍在运动。

五、总结拓展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作业:参照课本第九页选用其他材料做一个膝关节活动模型。

【说明】课堂的环境很有限,学校的科学活动必须越出学校的围墙,把科学学习延伸到生活之中对于学生了解科学、对于激励学生把兴趣进一步引向校外会起很大作用。

上一篇:孔子论人生哲理下下一篇:考研英语复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