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四下科学全册教案

2024-04-29

苏四下科学全册教案(共4篇)

篇1:苏四下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电和我们的生活(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3)全班交流。

(4)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关与电的科学家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全班交流。

三、总结。

第二课时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让小灯泡发光。(1)观察材料。

•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 说说电线的特点; •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 说说小灯泡的特点。

(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

说出判断的理由。•

分别试着连一连。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

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

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总结。

第三课时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

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

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重点: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1)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2)发现问题:一个人操作很难。

(3)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出示电池盒、小灯座。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1)观察材料。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2)连接电路。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3)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点亮更多的灯泡。

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小组讨论: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第四课时

简单的电路(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2.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科学文件夹。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内容: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讨论交流: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

第五课时

导体与绝缘体(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 “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

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

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做个小开关(总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探究过程 

1、观察手电筒

(1)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4)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2)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3)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2)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 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2.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第七课时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总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接线盒子的过程;

2、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3、初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教学难点:做一块电路游戏板。教学准备:

每组:电路检测器一个、4个连接点的黑箱子一个; 游戏用:四跟导线;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个。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一猜,左边的哪个电线头与右边的哪个电线头是同一根电线?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盒子上面有4个接线头,里面有电线连接着,不打开盒子盖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连通的吗?(1)计划

说说打算如何去检验?怎样检验不对遗漏连接点的检验? •

想想大概需要检测多少对连接头? •

检测要求: A、组装检测器;

B、试试检测器是不是灵; C、把检测结果记录在表中。(2)推测盒子里的连接方法。•

运用检测器检测。

我们能根据检测记录,推测4接线头盒子里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吗?请讨论一下,把推测结果画在纸上。

交流汇报。请将推测的图话在黑板上,并说说推测的依据。•

统计全班一共推测出几种连接方法。

想一想,根据这些推测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吗?

2、研究的延续。(1)测试

4个接线头的盒子我们会测了,那么6个接线头的呢,需要检测接线头几对?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在白纸上。(2)推测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怎么连通的,会推测盒子里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吗?试试。

3、做一块电路游戏板。(1)小组讨论。

(2)合作完成电路游戏板。

三、小结

第八课

我们选择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节电池、1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2、经历1节电池、2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3、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科学文件夹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4、经历给模型房间亲自安装电灯,并让其亮起来的活动过程。教学重点:了解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个房间的电路。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两节电池、两个灯泡、若干电线。

每组已设计好的纸盒房间,最好是两个房间。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小开关各2个,长电线4根、短电线6根、胶带纸1卷、小剪刀1把、白纸若干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8课时)

一、引入

我们知道有关电的很多知识,会动手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有关电路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1、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1)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节电池、2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连接起来,让灯泡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连接。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2)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节电池、2个小灯座、2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让灯泡亮起来,能有几种连接方法?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串联、并联电路中,比划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2、分组讨论,总结。

三、小结

第二课时(总第9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自己动手设计房间里的电路吗?这节课我们来设计一下,看谁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1)出示一个纸盒做的模型房间,用我们学过的电路知识,象电工那样为这个纸盒房间设计照明电路。(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 要解决哪几个实际问题? 采用怎样的电路安装?(3)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评说别人的设计方案。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4)讨论交流后,把我们组想好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电路图画下来。

2、安装我们房间的照明电路。

(1)提出安装的要求:各组安装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进行,安装每一个线路看看电是否经过了用电器,特别要注意断路现象。

(2)安装完毕后仔细检查一遍照明电路的连接,在通电。(3)每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组的小屋组装的电灯最亮。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

第一课时

油菜花开了(总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教学难点: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第二课时

各种各样的花(总第111课时)教学目标:

1、能自己设计有关花的小专题研究方案,完成小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能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2、在进行花的专题观察活动中能形成自觉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体验,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3、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教学重点:设计有关花的专题研究方案。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的能涵盖“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等概念的花若干。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校园里有许多花开了,我们能作哪些研究呢?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

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课后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花、果实和种子(总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两课用多种方法观察花的基础上,进一步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物体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

2、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 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教学难点:了解花的果实和种子。教学准备:

1、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无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萝卜花等)。

2、显微镜2台。

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4、初春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园里种上几株南瓜(或丝瓜等),让科技小组或有兴趣的同学做做人工授粉的对比实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可是学校科技组的同学在南瓜棚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结不成瓜。苹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开了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根据原有经验提出自己的解释。

这许多解释哪些是正确的呢?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油菜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难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观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确的解释呢?

(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师生共同归纳研究方法。•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小组可以自行到讲台左侧的实验台观察。

•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其他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花会结果,有的花不会结果?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4)全班研讨。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6)浏览课文: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油菜的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观察油菜的果实。做一个游戏:分组按成长的顺序把实物排列在纸上,并指出哪一部分是刚刚受精后的果实雏型。

(2)小心剥开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角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再数数一株油菜可能长多少个角果荚,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种子有多少?(3)说说为什么豌豆荚里有的豌豆很饱满,有的却只有很小的一粒?

3、思考:

(1)果农为了防止果树不结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为什么?

(2)科技组的同学课外要做一个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怎样才能成功?(选未开花的雌南瓜花两朵,分别用纸袋包扎好,不给于授粉的机会。待花开时,给其中一朵进行 人工授粉,另一朵不进行人工授粉,两朵花继续分别用纸袋包扎好,看哪一朵花能结果?)

三、作业:我来做一朵“油菜花”,玩玩“蜜蜂授粉”的游戏。

第四课时

豌豆荚里的豌豆(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第五课时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总第14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的过程;经历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2、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外部形态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认识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3、在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植物与人类等知识的直接认识。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教学准备:

1、选择一些常见的植物果实和种子:油菜、栗子、蒲公英、苍耳等。

2、在校园里寻找一块适于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草地或泥地,落差也尽量选择与栗子树接近。(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植物进行代替栗子树。)

3、蒲公英飞行距离的测量记录纸(表格由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一株油菜大约能产生多少粒种子?

2、模拟实验:用纸剪一棵植物的模型,顶端放上油菜种子,下铺一块厚的绒布,让种子散落在附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讨论:种子成熟后,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观察油菜的果实。

•请你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测? •汇报验证推测的方法。

2、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观察栗子树的图片,认识栗子的果实。

•栗子成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落下来,你估计会掉到什么地方? •你能想出一个在我们课堂上进行验证的方法吗? •到校园里分组进行测量。

测量提示:负责抛落栗子的同学不能将栗子往下扔,而让栗子自由垂直落下。测量的起点应该是栗子的垂直落点。

•汇报测量结果:跳得最远的是多少距离?在测量过程中你还有什么

新的发现?怎样的栗子跳、滚得最远? •得出结论。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4、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分类整理成册。

五、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

萌发的种子(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镊子解剖种子;能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并作记录。

2、喜欢探究种子的奥秘,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教学重点:观察发芽的蚕豆,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观察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在课前10天左右提供蚕豆种子、发放记录表,用于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和蚕豆发芽情况。课堂上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表以便汇报;

刚发芽的蚕豆、棉花,为第三部分实验做准备。教学过程:

一、引入

植物妈妈利用各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种子经过一段旅途之后,如果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开始萌发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 讨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 出示一些蚕豆种子:这些蚕豆种子有没有具备发芽的条件?缺少哪些条件?

• 汇报蚕豆发芽时吸水量的观察记录。

• 计算:10粒蚕豆种子的吸水量大约为

毫升,平均每粒吸水

毫升。

2、观察发芽的蚕豆 • 激发研究兴趣

• 讨论研究方法及解剖方法。

• 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 分组研究:蚕豆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 • 认识种子的各部分。

• 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 寻找证据证明各部分的作用。

• 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 子叶有什么作用?找到证据了吗?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 讨论研究操作步骤。

• 分组将蚕豆如33页插图所示做好实验装置 • 设计蚕豆发芽情况记录表。• 你们能完成这项研究吗?

• 各研究小组讨论各自的研究计划。•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

4、若干天后,各组归纳实验结论并汇报。

第七课时

动物的卵(总第16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在观察基础上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2、乐于探究动植物繁殖的奥秘。

3、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的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特点。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教学准备:

寻找几种常见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繁殖活动,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繁殖活动。一些供观察的新鲜鸡蛋和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

到池塘边收集一些青蛙的卵,把青蛙的卵连同从池塘取来的水草放在透明的饲养槽内,放于凉爽但不会太冷、阳光不会直接照到的地方。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植物们忙着发芽生长,动物们也开始了它们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动物活动,哪些是动物在进行繁殖后代的活动?(2)认识产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3)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活动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2、观察动物的卵

(1)观察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观察各种各样鸟类的卵: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3)观察鸡蛋外部: • 画一个鸡蛋;

•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小孔有什么用?(4)观察鸡蛋的内部

• 在蛋的侧面敲开一个洞观察:认识蛋黄、胚、壳 • 观察两头敲开的鸡蛋 • 观察打在盘中的鸡蛋

• 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认识蛋白、蛋黄、气室,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 联想:蛋的这几个部分相当于种子的哪个部分?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发放青蛙卵,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小结

第三单元

食物

第一课时

一天的食物(总第17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1、事先对几位学生的一天食物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四年级孩子所吃食物的情况。

2、设计按餐别统计的调查记录表,供学生小组活动用。

3、设计一张大的统计表,供记录汇总学生食物情况。

4、准备一些写有食物名称的卡片,供学生分类时用。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小时侯,我们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现在人越长越高,活动也越来越多,光吃母乳一种食物已经不够了,我们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的食物

•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 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

• 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2、给食物分类

(1)图片分类:这么多食物,除了可以根据每餐吃什么来分类以外,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2)汇报:

• 按喜欢吃的分类; • 按味道分类;

• 按生活习惯分类; • 按食物结构分类; • 按食物来源分类; „„

(3)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小结

师:食物中蕴藏着许多学问,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吃哪些食物好,等等。请同学们课外去搜集一些资料,我们将作深入的研究。

第二课时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总第18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自行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感受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判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知道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教学难点:能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1、事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进行汇报。

2、让学生带一些食物。

3、准备作业纸。

4、碘酒、小刀、白纸、蜡烛、火柴。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能促进我们的生长发育,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按组进行汇报交流(1)蛋白质组:

•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例举;(2)糖类组: • 就是白糖吗? • 淀粉也是糖类;

• 变成热量、力气的食物;(3)脂肪组:

• 你认为脂肪是什么? • 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4)维生素组:

• 你知道哪些维生素? • 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 看图说说哪些食物有较多的维生素?(5)矿物质组: • 矿物质是什么? • 缺钙会得软骨病; • 含有矿物质的食物。

小组活动:将带来的食物进行分类(作业纸)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交流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2)找找糖类。

• 复习: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糖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滴碘酒)• 滴碘酒该怎么做呢?(一小片食物,几小滴,用滴管要稍离开食物)• 学生操作;汇报。(3)找找脂肪。• 尝一粒花生米和一粒蚕豆,说说有什么不同?

• 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检验脂肪?(在纸上捻一下,看看有没有留下油迹。)• 学生操作;汇报。(4)找找蛋白质。

• 你有办法吗?(可以看看标签)

• 学生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 用蜡烛烧头发、指甲,闻闻发出的气味。这是蛋白质燃烧时产生的。• 烧一块瘦肉,继续检验。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第三课时

吃什么还吃什么(总第19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理解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3、在讨论、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教学难点:了解怎样使营养均衡。教学准备:

1、根据上节课的研究,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份较科学的食物营养成分表。

2、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图。

3、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与食堂联系,请他们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食物(出示食物营养成分表),哪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些是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

二、探究过程:

1、怎样使营养均衡

(1)出示青菜、米饭和肥肉图片:说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2)出示一位孩子的一天食谱:说说发现什么?

(3)口头回答:为了使我们均衡地获得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些什么?(板书课题)

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 • 方法指导,如细嚼慢咽; • 卫生指导,如饭前洗手。

2、搭配膳食营养

(1)小组活动:怎样搭配我们的食物? • 小组设计; • 汇报(3—5人):构建“饮食结构图”。(2)观察“金字塔结构”,理解食物搭配的原则。• 荤素搭配; • 粗细粮搭配; • 多种搭配;

• 适当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 喝一些水; „„

(3)根据以上原则,请你为自己配制一份营养晚餐。• 学生配制; • 3—5人汇报;

• 学生评价:这顿饭,富含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吗?

三、课外延伸

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第四课时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总第20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分为生吃和熟吃。

2、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

3、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

2、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铁匙、玉米等器材。

3、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以记录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

4、准备爆玉米花图片、玉米饼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喜欢吃生的肉片还是熟的肉片?有些食物经过烹饪之后更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谁发现得多?

二、探究过程

1、生食和熟食

(1)出示一些食物图片: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2)揭示题目。

(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看看马铃薯的大小变化 •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 把马铃薯切开,观察里面的变化(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1)预测:玉米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2)说说玉米变熟的方法,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3)操作指导:

•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置于火上烤。手拿在塑料柄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4)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5)分组选择实验,并操作。

(6)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巩固延伸

1、图片出示其他烧熟玉米的方法:玉米饼、爆玉米花等

2、尝尝爆玉米花。

第五课时

面包发霉了(总第21课时)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发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

2、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教学准备:

小组:发霉的面包、新鲜的面包若干,放大镜、载玻片、牙签、水、滴管、塑料袋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若干台。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新鲜的和发霉的两块面包,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发霉的面包,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

(3)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4)你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5)观察了面包上的霉菌,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长出霉菌?(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

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设计一种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方法,学生小组操作。

提问:为什么要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的方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4)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3、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三、小结

第六课时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总第2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孩子们的比较观察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从而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能对观察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3、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会关注身边的科学。教学重点: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小鱼干、干面条、腐败的小鱼、发馊的潮面若干,镊子每人一把。

2、演示用图片、食物罐头等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吃过什么鱼干?味道怎样?

每人尝一点新鲜的鱼干,说说你吃鱼干时的感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变质的食物

(1)小组各一份新鲜的小鱼干和干面条。•讨论: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小组观察活动,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小鱼干和干面条的信息?(2)小组各一份腐败的小鱼和发馊的潮面。

•讨论:这条小鱼已经腐败了,可能带有很多细菌,我们怎么来观察这些腐败的物品? •小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3)比较新鲜的小鱼干和腐败的小鱼、干面条和发馊的面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4)汇报上一节课的后续实验记录情况,你从实验中发现面包上霉菌生长快慢的原因了吗? 讨论:•小鱼为什么在短时间里腐败了?

•鱼干为什么能长时间地保持好闻的气味?(5)小结:阅读48页小资料。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1)我们已经知道引起食物变质需要有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如果要储存一条新鲜的小鱼,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的理由。

(2)出示图片和食品罐头等实物,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能储存食物?(3)你还知道哪些储存食物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4)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储存食物?(5)小结:阅读49页小资料。

三、后续活动

课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第七课时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知道我们可以从食品包装袋上获取很多有关食物的信息;

2、能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

3、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配料,正确选择合适的食品。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

2、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说说你带来了哪些食品的包装袋和包装盒。你从包装袋上了解到什么内容?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1)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介绍,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2)讨论:一般的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有哪几类? •汇报并请学生板书。

•提问:你从这些信息中能了解些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

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1)小组活动:记录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观察比较:你从记录的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产的食品、最新生产的食品、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食品。(3)小组讨论:选择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是哪些原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引导学生从两种食品的特点、包装和保存的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寻找原因。(4)如果是同一种食品,你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

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1)出示一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看了这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你有什么想法?

(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推测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称,猜猜它是什么东西?

三、课后拓展

1、各种配料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食品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第四单元

岩石和矿物 第一课时

各种各样的岩石

(总第24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1)的岩石来自哪里?

•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2)我的岩石观察

•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 •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

•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

•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 •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

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

(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

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

•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小组分类活动开始,教师巡回指导。(3)岩石分类结果交流

•你们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来分的?

•你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4)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 •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呢?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在于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提供的相应的岩石,也可以由学生来提供。

三、小结

师:课后,你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第二课时

进一步观察岩石(总第25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比如“这块岩石像是卵石与泥土挤在了一起”。描述中较为确且的运用一些诸如“挤、压”等词汇。

2、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能较细心的观察面前的岩石,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与假设。

3、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到岩石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假设。教学难点: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进一步研究岩石。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大量的岩石(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分类),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代表。放大镜,小刀,榔头,钳子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我们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得比较粗糙,有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

二、探究过程

1、进一步观察岩石

(1)各小组拿出第一组岩石研究(选择沉积岩类)①活动一

•(以上性质)是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的呢?)

•可能和它们的出处有关?

•可能和它们的形成有关?

学生根据以上主题开展研究活动,将研究的内容和结果(猜测)记录在记录纸上。学生观察结束,汇报观察结果。(岩石的内部构造、特征等)②活动二

•主题:

1、根据活动一观察到的内容猜测岩石(一种或者一类)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岩石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吗?(说出“有关”的理由)。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能用学过的知识作为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

(2)各小组拿出第二组岩石研究(选择浮石、大理岩等)①活动三

•仔细观察这些岩石的特殊性质。

•猜测这些岩石的成因?

•小组观察,发现这几类岩石的特殊性。

2、火山喷发实验

教师演示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或者火山喷发的录像。)

(熔岩冷却后会怎样?熔岩侵入大地和原有的岩石相碰会怎样?„„)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对照观察结果解释这几类岩石的形成原因。

•提供阅读资料(见后面资料),给岩石分类。

3、给岩石分类 •活动四

主题:给自己收集来的岩石根据下表分类: 岩石的种类

种类名称形成原因实例(自己带来的岩石)

•讨论:岩石的形成原因与岩石的性质有关吗?

三、小结:

说说自己还有那些些新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

第三课时

岩石的组成(总第26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3、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教学重点: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教学难点:能描述常见的矿物。教学准备:

小刀,塑料片,硬币,钉子,放大镜,稀盐酸,滴管,阅读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知道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

二、探究过程

1、研究花岗岩

请大家拿出花岗岩,进行观察活动。

①活动一

•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小组派一代表,参加其他组的讨论研究,交流发现所得。•教师参与小组的研究。

•教师在研究过半,适时的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

•学生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鉴定花岗岩的成分。②活动二

•教师提供阅读资料“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检索定位花岗岩的组成成分。

•学生认识一些矿物标本。

2、常见的矿物

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

(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

①活动三

•教师提供矿物资料卡,学生阅读后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试着模仿描述。

•对于其中的一些特征能寻求比较的标准,方法可以是多种。

•制定自己带来的岩石进行矿物鉴定分析卡。

三、小结

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知道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同学们你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第四课时

怎样观察、描述矿物(总第27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

2、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金属、玻璃等物体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铜、铁、铝及矿物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3、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教学难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教学准备:

让孩子们准备铜钥匙、小刀、铅笔、矿物石及纸标签等。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铜片、铁钉、玻璃、泥土、丝绸,提供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可以自定),准备手电筒、普通瓷砖(或表面不发光的陶瓷)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今天这节一起来学习几 种简单的方法。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的光泽

①观察玻璃的透光与反光

•把玻璃平放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把玻璃用手竖着举起,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用手电筒照射玻璃”发生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物体透光与反光的现象,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②观察不同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用研究玻璃的方法,观察研究砖头、泥土、铜片、丝绸等物体的透光与反光。•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交流这些物体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用“观察玻璃的方法”来研究其它的物体,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清楚,这里隐含着一种比较描述的方法。这对于描述矿物有着重要作用。)③观察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仔细观察石英、长石和云母的透光与反光状况。•请你准确地描述这三种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出示煤炭,说说它是什么光泽?

2、观察矿物的软硬

①比较铜片、铁片和铝片的软硬。

•用铜片和铁片相互刻划,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用铜片、铁片和铝片三种物体相互刻划,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试一试。

•比较物体的软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 ②比较矿物的软硬

•你有办法比较这三种矿物的软硬吗?

•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进行比较。把矿物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3、观察矿物的条痕 ①观察铅笔的条痕

•用铅笔在白色瓷板上划一划,你有什么发现? •铅笔条痕的颜色与笔芯的颜色有区别吗? ②观察矿物的条痕

•用石英、长石和云母在白色瓷板上磨擦,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条痕的颜色与矿物外表的颜色一致吗? •观察比较自己收集来的矿物的条痕。

•矿物条痕的颜色和矿物表面的颜色相比,谁是矿物的本来颜色呢?为什么?

三、小结

第二课时(总第28课时)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的一些方法,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块自己身边的矿物吧?

二、探究过程

1、研究我们的矿物 ①研究矿物的方法

•说一说,你有多少种研究矿物的方法? •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帮助研究? ②研究我们的矿物

•在小组里挑一块收集来的矿物,进行研究。•你想怎么去研究呢?(小组讨论)

2、描述我们的矿物 ①猜猜他是谁游戏。•怎样描述人的相貌? •你的描述水平怎么样? •怎样描述人的相貌?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描述班中任意一个同学的相貌让其余三位同学猜,通过该活动,让孩子们初步掌握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从而为有效地描述矿物的特征打下基础。

②描述我们的矿物。

•你发现了矿物有多少特点? •你怎么去描述这些特征呢? •小组活动:互相描述,评一评。•一起为我们的矿物做份“简历”吧

3、猜猜它是“谁”

•请一学生描述矿物,其他人猜。

4、做一个岩石展示盒 •你想做个怎么样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三、小结:

布置岩石展示盒展览时间。

第五课时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总第29课时)

教学目标:

1、提供岩石图片及岩石实物,让孩子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活动过程。

2、让孩子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经历活动中了解冷热、植物、风等对岩石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力量。

3、通过观察描述活动,让孩子认识改变岩石模样的主要力量;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到野外收集岩石(注意保持岩石的原生态);教师准备各种环境中的岩石图片或录像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酒精灯、镊子、烧杯、带盖玻璃杯、石灰岩(小块)、6B铅笔、绘图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过了上万年会怎样?你们想知道吗?

二、探究过程

1、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①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什么样的

•观察图片,请描述大自然中岩石的样子

•大自然中的岩石都是一样的吗?它们会变化吗? ②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观察图片,你能发现岩石有些什么变化呢? •观察自己从野外收集来的岩石,你能找到岩石变化的痕迹吗? ③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推测一下,沙漠中的石蘑菇是怎么形成的? •推测溶洞中钟乳石形成的原因 出示模拟溶洞形成实验

(方法:在两只烧杯中各装一些硫酸镁,加水搅拌均匀,取一段棉布条,两端各系一个金属环,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在两烧杯中间放一张白纸,让棉布条下垂(离白纸约2厘米),静置一周。在白纸上会形成钟乳石模样的结晶。)•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也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2、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①冷和热的作用。

•把岩石加热,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把加热的岩石放入水中,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如果反复进行这样的试验,请你推测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实验现象对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 ②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

•观察活动:在白纸上用铅笔(6B)写一个字,有橡皮擦去,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当沙粒被风刮起而撞上岩石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岩石会发生改变吗?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利用这一观察实验活动推理风沙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当然,也可以用教材中的观察实验活动)③植物根的作用。

•出示石膏(石膏中生长着已发芽豌豆),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出示图片(岩石中长有植物),说说植物对岩石的作用。④小结

•大自然中,改变岩石模样的力量有哪些?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三、小结

学习课文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六课时

岩石、矿物和我们(总第30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2、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3、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教学过程:

以科学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猜一猜”活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总结

观察、描述矿物(总第3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

2、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金属、玻璃等物体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铜、铁、铝及矿物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3、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教学难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教学准备:

让孩子们准备铜钥匙、小刀、铅笔、矿物石及纸标签等。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铜片、铁钉、玻璃、泥土、丝绸,提供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可以自定),准备手电筒、普通瓷砖(或表面不发光的陶瓷)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今天这节一起来学习几种简单的方法。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的光泽

①观察玻璃的透光与反光

•把玻璃平放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把玻璃用手竖着举起,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用手电筒照射玻璃”发生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物体透光与反光的现象,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②观察不同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用研究玻璃的方法,观察研究砖头、泥土、铜片、丝绸等物体的透光与反光。•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交流这些物体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用“观察玻璃的方法”来研究其它的物体,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清楚,这里隐含着一种比较描述的方法。这对于描述矿物有着重要作用。)③观察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仔细观察石英、长石和云母的透光与反光状况。•请你准确地描述这三种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出示煤炭,说说它是什么光泽?

2、观察矿物的软硬

①比较铜片、铁片和铝片的软硬。

•用铜片和铁片相互刻划,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用铜片、铁片和铝片三种物体相互刻划,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试一试。

•比较物体的软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 ②比较矿物的软硬

•你有办法比较这三种矿物的软硬吗?

•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进行比较。把矿物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矿物和我们(总第3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2、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3、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教学过程:

以科学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篇2:苏四下科学全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晓“提手旁”的形态特征与写法,探究“提手旁”在不同汉字中的书写变化规律,并通过练习掌握“提手旁”的书写方法,写好含有“提手旁”的“抱”“持”“授”。

2.培育正确的毛笔书写习惯,感受书法文化,初步感悟汉字的形态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初步掌握“提手旁”的写法。

2.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初步掌握“抱”“持”“授”这三个字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1.带有“提手旁”的勾线填墨米字格纸。

2.带有“抱”“持”“授”三个字的勾线填墨米字格纸。3.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看图猜动作

1.(抱)

2.(持,表示拿住,握住)

第 1 页,共 44 页 3.(授,表示给予,一般用在授奖、授勋章、授旗等方面)

(二)初识提手旁

1.咱们猜的这些汉字,都和手部动作有关,所以它们有一个相同的偏旁——“提手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多宝塔碑》中“提手旁”以及含有“提手旁”的字的写法。

2.瞧(PPT出示)“提手旁” 由哪些笔画组成?属于哪种形态的偏旁?(PPT出示:“桃”中的“木”字旁为长方形(瘦长)、“盘”中的“皿”字底为长方形(扁平)、“河”中的“氵”为弧形)

(三)探究提手旁“基本写法”

1.要写好瘦长、挺拔的“提手旁”,就要先写好短横、竖钩、提画,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那么,短横、竖钩、提画的写法,你还记得吗?(PPT出示)

拿起笔,老师说,你来写。

先活动一下手腕:顺时针、逆时针画圈; 注意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握笔姿势:指实、掌虚、腕平、掌竖。(播放音乐,学生写)

2.(1)这三个笔画组成了“提手旁”。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呢?读读课文第1页的“写法提要”,边读边思考边书空,疑惑之处标个小问号。

第 2 页,共 44 页(2)读懂了什么?(短横向右上稍斜——关注了倾斜角度;竖钩从短横的中间稍偏右处穿过——关注了位置;提画起笔比横略左伸,从竖钩的中间穿过)

(3)有疑问吗?(预设:竖钩为什么不在中间,而要从短横的中间偏右处穿过?)

(板书演示:如果提手旁是一个单独的字,竖钩本来是写在中间的。当它作为偏旁时,一般在左边,要给右边的部分让出空间,不仅整体变瘦长了,短横的右边也变短了一截,书写的时候,就变成了竖钩从短横稍偏右处穿过。你看,这是一个多谦让的提手旁呀。)

3.(1)让我们看看书法家书写视频——【播放视频】(2)看明白了么?

(3)老师写,你来看。【实物投影:教师范写】边写边说要点。4.(1)该你们写啦!还是要注意姿势哦!

(2)跟随老师的提示写“提手旁”:逆锋起笔,短横向右上稍斜;竖钩从短横的中间偏右处穿过;提画起笔略左伸,从竖钩的中间穿过。在空白米字格中练写3个。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圈点优秀。

(4)【实物投影:呈现学生作品,优秀、中等各选2张】与例字相比写得怎样?(围绕“写法提要”的要点展开点评。)

(5)就这样,将自己写的“提手旁”与例字比较,发扬优点,矫正不足,水平定能不断提升!试着再写1个。有进步,可以给自己画个圈。

(四)探究提手旁“因字而变”

1.刚才,我们研究了“提手旁”的基本写法,然而,在不同的字中,“提手旁”的形态并不相同——打开课本“观察与发现”栏目。都是含有“提手旁”的字,第一部分选自《多宝塔碑》,第二部分由不同名家书写。仔细观察,比一比,你发现了这些“提手旁”有什么不同?说给同桌听一听。

第 3 页,共 44 页 2.预设:(备注:学生能说到一两点,体会到“提手旁”不同即可)A.欧体:左尖横,竖画中间略细,提画左伸很多,且起笔较重,对比强烈。(欧体一般重心略偏左,平中见奇)

B.柳体:藏锋起笔,下笔略重,竖画直,钩画平直钩出。整个字看起来非常遒劲。(柳体吸收了欧颜优点,加以创造,有“颜筋柳骨”之称)

C.赵体:提手旁粗细均匀,圆润流畅,有连笔。

D.颜体:同是颜体的“授”,写法也不一样。因为颜真卿书写年龄不同,状态不同。

小结:不同的书法家,特点不同;即使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阶段,写的字也不同。如果你能去了解书法家的生平,在写字的时候,就更容易读懂笔画背后的故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再来观察这一组字“抱、持、授”中的“提手旁”,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点? PPT出示:

相同:“提手旁”都是形态瘦长。不同:

——抱:提画左伸。——持:提画让右不出竖钩。

——授:竖画略细,提画左伸,从竖钩中部穿过。

4.含有这三个“提手旁”的字,书写时又得注意什么呢?(观察,指名说)——整体:左窄右宽

——单个字来看:抱:右部横折钩省写钩。竖弯钩伸展,行笔由轻到重。

持:右部三横有长有短,间距大致相等。

授:右部上收下放,中部的左点避让提画。5.(1)每个字是怎么书写的?来看书法家刘有林老师的书写过程。

第 4 页,共 44 页(2)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要点)

(3)看着要点,试着在练习纸第三、四竖列写写“抱、持、授”。各写两遍。(巡视,发现优秀)

(4)师生共评:(点评围绕“提手旁写得怎么样?”“字形把握怎样?”)(5)再写一个,老师给进步的同学画圈。

(五)感受书法文化:《等慈寺碑》

除了《多宝塔碑》《勤礼碑》,唐朝还有许多著名的碑帖流传下来。《等慈寺碑》,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打败了王世充、窦建德后,在作战处修庙并为阵亡将士祈福的事。虽然不知道书写者是谁,但书法规整俊秀,结构严谨,也是初学楷书的同学的范本。里面也有“提手旁”的字,同学们可以比一比,和颜体字的“提手旁”有什么不同。

今天这节书法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提手旁”及含有“提手旁”的三个字的写法。(PPT再次出现本课写的字)“提手旁”在不同的字中形态也各不相同。希望同学们回去后能勤于练习,细细揣摩,课就上到这,下课。

2.左耳旁与右耳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左耳旁与右耳旁的写法,初步掌握左耳旁与右耳旁的形体特征。2.通过观察探究和描红仿影练习,感悟左耳旁与右耳旁在具体碑帖中的位置和笔画的细微变化,初步掌握典型例字“降”“階”“邪”的书写方法。

3.继续培养对比观察、先关注共性再关注细节的读帖习惯。

4.了解“笔断意连”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中强化运用。

第 5 页,共 44 页

二、教学重难点

写好“左耳旁”,写好带有“左耳旁”的字。

三、教学准备

1.带有“横撇弯钩”的勾线填墨米字格纸。

2.带有“降”“階”“邪”三个字的勾线填墨米字格纸。3.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唤起手感

1.猜谜:两只小蘑菇,长在山两边,声音听得着,互相看不见。谜底:耳朵(PPT 出示)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偏旁就和“耳”有关,却又不完全一样。出示课题“左耳旁和右耳旁” 复习旧知,唤起手感。

(1)笔画分解。左耳旁和右耳旁形态相似,由两个笔画组成——横撇弯钩和竖。

(2)练习写横撇弯钩。还记得横撇弯钩怎么写吗?咱们给小手热热身。提醒姿势:

正确执笔:指实、掌虚、腕平、管直。调整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老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起笔与横画同。行笔至转折处,先向右上轻提笔,然后向右下按笔。回锋向左下行笔,边行边提。至弯处,向右下边行边转,带有弧度。至钩处回峰向上,然后提笔出锋钩出。

第 6 页,共 44 页 学生练习写两个。

(二)初识形态,了解写法

1.了解左耳旁和右耳旁的位置及含义。PPT出示左耳旁、右耳旁的演变过程。

左耳

好似盘山的石阶,现在含有左耳旁的字多与山中石阶有关。例如降、险等。

右耳

表示民居、村镇,含有右耳旁的字多与都城、城镇、地名有关。例如邪、邻等。

2.了解左耳旁的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左耳旁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反馈写法提要:

◆左耳旁上部笔画紧凑,形体窄长。◆弯钩不宜写大。◆竖画为垂露竖。

(2)PPT显示辅助线,又发现什么? 反馈:左耳旁的横撇弯钩上宽下稍窄。(3)教师范写。

边写边讲解(适当减缩):从米字格左上格中间位置偏左藏锋起笔,向右上略倾斜方向行笔,笔画不长,大约占左半格的三分之一。然后稍顿笔调转笔锋折

第 7 页,共 44 页 笔向左下轻轻撇出,撇尖应该在横起笔的右侧下部,不可以太长。笔断意连写弯钩,先露锋向右下略行笔,然后向左下轻顿笔,轻巧向左上出钩。整个弯钩小巧玲珑,要为左部竖画的书写留有余地。笔锋在空中继续自然行走至竖画的起笔处开始藏锋写竖。竖画要稍长,末端略向左上提锋再向右下轻顿回锋收笔,是垂露竖。

(4)学生在空白米字格中练习写两个,教师巡视,圈点优秀。提醒执笔和坐姿要正确。

(5)呈现作品,根据要点反馈。

(三)探究含有左耳旁汉字的写法

1.我们知道了左耳旁该怎么写,下面我们来看看含有左耳旁的汉字该怎么写。

观察、交流书写要点。

出示“降”,降:右边部分是倒写的“步”,本意从山顶往山下走。

2.思考:书写“降”时应该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3.交流总结:

降:

避让 :“降”左窄右宽,左耳旁上部两笔横撇弯钩偏上,以给右边部件腾出 充足的位置。

穿插 :右部折文的长撇穿插到左耳旁的弯钩之下,撇捺舒展。回忆左耳旁要点:

左耳要点:左耳旁上部笔画紧凑,形体窄长。弯钩不宜写大。竖画为垂露竖。我们发现,左右两边,互相配合,浑然合一。

4.范写。

教师边范写边讲解(适当减缩):

第 8 页,共 44 页 左耳旁写完后,笔锋空行至右上与左耳旁起笔相同高度,从竖中线略偏右处藏锋起笔写短撇,短撇指向左耳旁横撇与弯钩中间的空隙处,形成穿插。然后笔势回转,从短撇的起笔略偏下处搭笔写折文的横撇,横短撇长。撇画略带弧度向靠近左耳旁的弯钩稍下方向撇出,笔锋顺势空中流转,至短撇的中间处写捺画。捺画角度和长撇基本对称,行笔稍重,至横中线略偏下处出捺脚。笔锋回转从折文下部竖中线偏左处露锋起笔写短横,横短而细,基本斜跨在横中线上。接着写下部的短撇和横画。最后下笔略重写悬针竖。注意悬针竖的位置应该偏在两横画的右侧,处于右旁部件的重心线上,且不宜写长。整个字注意穿插避让,富有整体感和变化美。

5.学生在空白米字格中练习写两个,教师巡视,圈点优秀。6.反馈学生作品。

(四)探究左耳旁因字而变,学习书写“階”

1.我们学习了含有左耳旁的字的基本写法。但是,在不同的字中,左耳旁的形态又各有不同。出示PPT “陈、附、階”。

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交流归纳:

相同处:三个字都是左耳旁的字,结构上都是左窄右宽,且左耳旁的横撇弯钩都偏上,而垂露竖劲挺有力,左挺。

不同之处:左耳旁在笔画粗细、连断、横撇弯钩内的留白等方面略有变化。3.学习写“階”

让我们再来写一个含有左耳旁的字“階”,这是“阶”的异体字。仔细观察“階”。(PPT出示)

(1)你觉得在书写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階”的左耳旁写法大体与“降”相同。但起笔横撇与第二笔弯钩间的空隙略大。右部的“皆”上大下小,“比”左低右高,左轻右重,竖弯钩省略钩。注意笔断意连,布白匀称和谐,错落有致。

第 9 页,共 44 页(2)教师范写。

边写边讲解:

左窄右宽,长短相当。左耳旁写法与“降”字相同,右上部左低右高,两竖的起笔略有不同。上部紧靠左耳,下部的“日”略微右倾。“阶”与“降”的左右两部分都有相互支撑之势。

(3)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书写。

(4)互相欣赏。圈点优秀。

(五)探究右耳旁写法,学习书写“邪”

1.右耳旁与左耳旁有什么区别呢?怎样才能写好右耳旁的字呢?

(1)出示书上“观察与发现”下方四个含有右耳旁的字:邪、部、都、郎。对照左边,说说右耳旁的用笔和形态特点。

交流总结 :

右耳旁在字的右侧,书写笔顺和左耳旁相同,但在偏旁形态、位置高低和竖画收笔方法上都有变化。右耳旁比左耳旁在整个字中所占位置偏大,横撇弯钩内部的留白位置因笔画略长而显得比左耳旁舒朗,最后一笔多用悬针竖。

(2)出示书上提示:

右耳旁和左耳旁一个居右,一个居左;一个是悬针竖,一个是垂露竖;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

再看辅助线,发现什么?和左耳相反,右耳旁上稍小,下大。2.学习写“邪”。

(1)出示“邪”,读帖。

观察“邪”,读一读“一点通”,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2)小结要点。

左右宽窄相当。左让右,竖折、撇笔画向左伸出。右耳旁弯钩向右下伸。

第 10 页,共 44 页(3)教师范写。

边写边讲解:

左右宽窄同,左高右低。左部的牙第一笔为左尖横,竖折、横画与撇画向左伸,竖钩不可过长。右耳旁弯钩部分向右下伸出,与左边的撇对称,显得字更为充实。竖为悬针,力送锋尖。右耳悬针最低。

(4)学生练习。

(5)交流反馈。将自己的字与范字比较,保留优点,找到不足,再写一个。如果写得好,给自己画个圈点赞。

(六)书法文化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些有意思的书法常识——“笔断意连”。“笔断意连”素为行草书的形质、楷书的性情所在。(出示文字PPT,图文配合)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左耳旁和右耳旁的书写,左耳旁写得短、高,右耳旁写得长、低,希望大家课后多多读帖、读读练习。

3.立刀旁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立刀旁”的运笔方法及结构特征。

2.通过观察“立刀旁”的构造,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模仿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写字兴趣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对书法运笔之美和结构之美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第 11 页,共 44 页 1.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初步掌握“立刀旁”的写法。

2.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初步掌握“利”“判”“前”这三个字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1.带有“立刀旁”的勾线填墨米字格纸。

2.带有“利”“判”“前”三个字的勾线填墨米字格纸。3.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走进名胜书迹:《天下第一关》欣赏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去山海关看看。(播放山海关PPT配乐)2.边看照片搭配文字,解说。

3.怎么样,大饱眼福吧!有机会可以去走一走,接下来我们准备上课。

(二)复习笔画,初识立刀旁

1.同学们,我们先来练习一下颜真卿《多宝塔碑》中基本笔画的书写,拿起毛笔做做热身运动,握笔书空画圆,再画画三角,下面老师说笔画,你来写笔画。注意坐姿(学生齐说要点: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握笔姿势注意(学生齐说要点:指实、掌虚、腕平、管直)听仔细了!(学生写,老师简单点评书写)

(1)竖画:短竖

垂露竖逆锋起笔

悬针竖直落笔

(2)竖钩:逆锋起笔,行笔,钩平出

(3)横画:左尖横

写完提醒学生:收笔,坐正

第 12 页,共 44 页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偏旁——“立刀旁”,“立刀旁”就是由上古兵器刀的象形字演变而来,(盘古斧图片)瞧,“立刀旁”就像这把大刀一样锋利而孔武有力,所以刀字旁的字多和兵器有关,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立刀旁”是怎么写的呢?(生观察)

3.师评价:注意短竖上移,最有力的部分在头上,竖钩写得还很挺拔,对呀就像大刀的刀柄一样,直直的,这样才有杀伤力呢!

4.我们来读读“立刀旁”的要点。(老师和学生配合读)

5.想着这些要点,来看看书法家是怎样写这个字的?(播放视频)6.老师也来范写一个:(师范写)首先是逆锋起笔,短竖靠上,竖钩粗壮有力还要挺拔。

7.下面请你们来试试,写之前自查是否调整好坐姿(生齐说):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执笔姿势(学生齐说):指实、掌虚、腕平、管直。写的时候头脑中可要有威风凛凛的大刀形象啊!好,开始,在米字格中练写两个“立刀旁”。

8.点评两张(一张优,一张良)。

(三)比较和探究含有“立刀旁”汉字的写法

1.“立刀旁”写得不错了,那把它放在含有“立刀旁”的字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出示“利、判、前、烈”)

同学们,看看上面两个字的“立刀旁”和下面两个字的“立刀旁”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呢?先看看字形,长、短、直、曲,笔锋藏还是露呢?发现了吗?

(1)左右结构的字和上下结构的字中“立刀旁”是不一样的。

(2)(利、判)立刀竖钩写得长而粗壮有力,甚至比左边部分还要长些,左右结构中“立刀旁”有支撑整个字的作用,所以不仅竖钩要粗壮有力而挺拔,连短竖都要写得粗壮有力而挺拔呢。(前、烈)上下结构的字,“立刀旁”虽然也写得粗壮,但是却没有那么挺拔,因为没有起到支撑整个字的作用,是和其他部分配合支撑整个字的,所以上下结构的字中“立刀旁”要短一些。

再来看看“立刀旁”的笔画有什么变化呢?

第 13 页,共 44 页(3)还要注意起笔有变化了,(前、烈)“立刀旁”起笔直落因为有上部笔画,来,咱们试试,跟着老师练一练(练竖画直落)。而(利、判)“立刀旁”是逆锋起笔,更有力量。

师总结:瞧,我们中国书法可真有意思呢,同样的部件在不同字形结构中就会发生变化,在左右结构的字中,“立刀旁”撑起了整个字,所以该有担当的时候就要挺身而出,在“前”和“烈”字中立刀作为配角,藏起了锋芒,该谦让的时候就要谦让啊!有趣吗?汉字书法藏着许多道理呢!

2.“利”和“判”都是左右结构,左半部分都要写得左放右收,下面我们来看看书法家是怎么写的。(播放视频)

咱们写字的时候就要多观察,一看字形,二要看如何落笔,如何运笔。注意了细节的变化,你就把握了毛笔书写的真谛。

3.好,带着你们的火眼金睛,开始书写,在空白米字格中练写2个。教师巡视、圈点优秀。

4.(张贴黑板:呈现优秀、中、良共3张)与例字相比他们写得怎么样呢?(我们可以围绕两个方便展开点评:1.“立刀旁”的书写。2.字的整体间架结构)谁愿意当小小书法点评家?

5.就这样,将自己写的“利”和“判”与例字比较,好的地方继续保持,不好的地方咱们改正过来!试着再各写1个。如果有进步,不要谦虚,给漂亮的字画个圈。

6.带着观察的眼光自己写“前”字,生书写,(结束张贴)老师点评(关注字形、细节写得好的同学,关注学生的竖画起笔写得要低调,没有逆锋起笔,头部没有大大的墨团):小小的方块字,隐藏着大乾坤呢!

(四)探究立刀旁“因体而变”

1.刚才,我们研究了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立刀旁”字的写法,不同书法名家“立刀旁”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看看这组字。

2.(PPT展现欧体“利”、颜体“判”、柳体“利”、赵体“利”)谁来说?同

第 14 页,共 44 页 一个“立刀旁”,在欧体中是瘦腰,在颜体中变成宽腰、暗钩,在柳体中是宽腰,竖钩变垂露竖(力到笔尖,仿佛插地的刀柄一样),在赵体中是瘦腰,重心下移,我们也发现四个字体中“立刀旁”的短竖在字中位置决定重心。

有趣吧?书法的魅力正在于此!课后可以自己找到不同的字体再去探究。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4.欠字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欠字旁”的写法,初步掌握“欠字旁”的书写要领。

2.通过描红、仿影、临写,体会“欠字旁”在汉字中不同位置的形态变化,写好“欲”“资”。

3.初步了解张旭的书法风格,感受书法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欠字旁”的书写要领,体会“欠字旁”的形态变化。

三、教学准备

1.课件、笔墨纸砚。2.“欠字旁”练习纸。

3.“欲”“资”描红、临写的作业纸。

四、教学过程

(一)欠与欠字旁对比,学习“欠字旁”

1.认识“欠字旁”

(出示:欠字)师:这个“欠”字由哪几笔组成的?当“欠”作为偏旁时,会变成这个样子(课件:欠字旁),“欠”字变为“欠字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第 15 页,共 44 页(整体变窄,捺画变长点)

过渡:咱们来学写“欠字旁”,先来观察一下写好“欠字旁”要注意什么? 2.学生观察,总结要点。

(1)学生观察(指导学生由整体到部分观察),总结要点。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出示:上收下放,撇勾平行,捺变长点。(3)咱们来一起欣赏书法家是如何书写“撇折”的(播放书写视频),提醒:学生左手当纸,右手当笔书空,注意体会运笔时笔尖方向的变化和提按的变化。

3.学生练写,感悟“欠”字旁的写法。

师:请你拿起笔也来练一练“欠字旁”。“练字先练姿”,学生做好写字的姿势,强调:头正、肩平、臂开、足安;指实、掌虚、腕平、管直。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1)播放音乐,学生描红、临写各1个。教师巡视提醒:描红盖红不露红。

(2)评价学生作业,根据写法提示评价。针对描红、仿影只要看学生是否做到了: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重影不出影。

临写的评价要点:a.上收下放做到了吗?b.两个笔画平行了吗?c.捺画变点做到了吗?还有什么建议吗?

4.学生再临写一个。

5.再次评价学生作业。(根据口诀评价,重在表扬进步之处)

过渡:在不同书法家的笔下“欠字旁”的书写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二)观察与发现,强调“欠字旁”书写的一般规律

1.出示:四种书体的“欠字旁”,学生观察,思考:“欠字旁”的书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指名回答,总结:欧体的欠字倾而不倒,颜体的欠字方正厚重,柳体的清瘦娟秀,赵体的灵动活泼。赵体竖撇起笔位置与颜体、柳体、欧体不同。这四种

第 16 页,共 44 页 书体在书写欠字旁时都做到了“上收下放,撇勾平行,捺变长点”。(课件出示)

(三)学习“欠字旁”的形态变化

过渡:欠字与其他部件组成汉字时,可能会出现在汉字的哪些位置?指名回答。

1.出示“欲、资”,学生观察。你发现欠字在右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在左右结构的字中,当左侧笔画少时则欠几乎保持原形,注意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当左侧笔画较多时,欠变窄小,末画变长点。

2.师:欠字在右上部时,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

总结:欠字在右上部时,变得宽扁,是哪些笔画发生了变化?(竖撇和点画,竖撇变斜撇,捺画变得稍平)为什么要这样变呢?(为下部让出空间)

过渡:我们先来学写“欲”。3.学写“欲”。

(1)读帖。(师)欠字在右部时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说。(字形窄小,捺画变点)古人云:意在笔先,字居心后,说的就是读帖的重要性,读帖要有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写好“欲”整体上注意什么呢?(左宽右窄、穿插避让)写好“欲”字还要注意什么呢?

观察“欲”,总结写法:左宽右窄,穿插避让,点画粗重,左右平衡。

(2)咱们来一起欣赏书法家是如何书写“撇折”的(播放视频),老师提醒:学生左手当纸,右手当笔书空,注意体会运笔时笔尖方向的变化和提按的变化。

(3)播放音乐,学生描红、临写各1个。教师巡视提醒:描红盖红不露红。

(4)评价学生作业,根据写法提示评价。(同位互评,在你认为写得漂亮的笔画上圈上圈。)。

评价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要点进行评价。

(5)学生再临写一个。

第 17 页,共 44 页(6)再次评价学生作业。(指名根据口诀评价,重在表扬进步之处)

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习“欠字旁”在右上部的字。(课件出示“资”字)。4.学写“资”字。

(1)指名回答。(师)欠字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书写这个字还要注意什么?

(2)引导观察,总结要点:欠在右上形趋扁,撇缩点展让空间。上宽下窄横画匀,撇点舒展是支点。

(3)学生描红、临写。

(4)评价学生作业。(师:展示作业,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资”字优点和缺点,着重评价“欠字旁”的书写)相信有了悉心的观察与比较,同学们的字会越写越漂亮的,还有一个“欢”字,课后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己练写。

(四)欣赏名家名帖,完成对书法文化的传承

1.师:写累了吧?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两幅传世佳作(课件)。你们知道这分别是什么书体吗?(指名)这幅草书刚柔相济,千变万化,神采飘逸;这幅楷书端庄严谨、笔力精湛。你们一定想不到,这两幅风格迥异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人之手。(课件)他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是一位极有个性的书法家,被历代书法家尊称为“草圣”。

2.欣赏。张旭为什么能在草书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苏轼说:“自古未有不善正书而工于草者。” 可见,张旭的楷书功底是他草书的坚实基础。作为初学者我们要从写好楷书入手。

(五)总结

同学们,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一种追求美的艺术。只要我们用心书写,汉字也可传情达意,一幅书法作品可以有诗的意境、画的色彩、舞的节奏、歌的旋律,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成功就是比别人多坚持一点!

第 18 页,共 44 页

5.反文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反文旁”的写法,初步掌握“反文旁”的书写要领,写好含“反文旁”的字。

2.学习合理安排笔画,养成观察揣摩的习惯。3.了解书法名胜兰亭,培养热爱书法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反文旁”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2.纸、笔、墨汁、砚台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出示“文”,它和哪个偏旁看起来比较像?出示“攵”,仔细观察,哪里长得像?学生交流。

其实“攵”和“文”只是单纯外形相似,因此得名。二者读音和意思完全不同,反文旁,读作Pū,是手中持物敲击的意思。现在多作为偏旁使用。

2.《多宝塔碑》中,有很多带有“反文旁”的例字。如:教、敞、散(出示)。观察“攵”多出现在例字的哪边?写法上要注意什么?

总结出示:形体窄长、收左放右,两撇形态方向各不相同,捺画更加舒展有力。

3.进一步总结:由独体字变为偏旁使用,突出合体字的主体部分,偏旁的书写要做到穿插收放,左右呼应,使合体字重心平稳,结构和谐。

(二)学习“反文旁”的写法

第 19 页,共 44 页 1.下面我们就来写写“反文旁”,先来描红两个,体会“反文旁”的形态变化。

2.讲评,通过描红练习,你们有没有发现写好“反文旁”的诀窍,那就是每一笔的起笔位置很重要。观察每一笔的起笔位置,交流一下。

3.师总结。再来仿影两遍,反复感受“反文旁”的书写诀窍。

4.我们来看一看书法家老师是怎样书写的,伸出手一起书空。(播放视频)5.下面我们来试着写一写,把“反文旁”临写一遍。6.讲评,再来写一遍。相信这次你一定有所进步。

(三)练习“教”字的写法

1.写好“反文旁”,我们再来试着写一写带有“反文旁”的“教”字。出示“教”,整体观察“教”的左右两部分有什么特点?

出示:左高右低、左右宽窄相同。

2.再来局部观察“教”字的左边哪一笔与右边哪一笔形成了呼应关系? 出示:左部撇画长、右部撇画展。

3.再整体观察例字的收放关系,左半部左放右收,右半部左收右放,中间笔画穿插,使整个字:字心紧凑、重心平稳。

4.下面同学们就来描红一个仿影一个,体会“教”字的结字规律。5.看书法家是怎样书写的,出示视频。6.下面我们就来试着临写一遍。7.有针对性地讲评。

(四)比较欣赏

1.“反文旁”的书写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例字的特征来书写,如“变”字的繁体字,上下结构,“反文旁”出现在字的上部,它的形态就不是形体窄长,而是变得宽扁了。(出示“变”)因此我们学习书法要学会仔细观察,用

第 20 页,共 44 页 心比较,找规律求变化。

2.出示欧、颜、柳、赵体中带有“反文旁”的例字。

总结:尤其是不同书家书写的“反文旁”的字,更是体现了鲜明的个人特色。欣赏例字,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师进一步总结:欧体俊秀,颜体厚重,柳体刚劲,赵体灵动。

3.作业纸上还有两个带有“反文旁”的例字,课后按照先整体再局部的观察方法,讨论总结出书写要领,并自由练习书写。

(五)文化渗透

1.同学们,你了解这件作品吗?出示《兰亭序》。

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他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圣地“兰亭”创作的。

2.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兰亭,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地方,就像兰亭序中描述的那样,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流觞曲水,映带左右,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有时间大家一定要去这美丽的书法圣地看一看。

6.提土旁与王字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提土旁”的写法,初步掌握“提土旁”的书写要领。2.通过描红仿影,比照土部在不同位置的细微变化。

3.对照学习“提土旁”的方法自学“王字旁”,学习举一反三的习字方法。4.了解古代灿烂的书法作品以及它们经历的劫难,培养热爱、传承祖国文化

第 21 页,共 44 页 的良好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初步掌握“提土旁”和“王字旁”的写法。2.观察和体会“提土旁”和“王字旁”在不同例字中的细微变化。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2.纸、笔、墨汁、砚台等。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提土旁”写法(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土”与“提土旁”)

1.外在形态上的区别(出示PPT1):

(1)变化最大的笔画是:“提土旁”末笔是“提”,“土”末笔是“长横”。(2)外形变化:“土”外形扁方,“提土旁”外形窄长。2.笔画细节:

(1)观察横与竖的位置关系:竖画从横画的中部穿过(出示PPT2)。(2)观察提画的收笔位置:提画收笔与横画收笔做到“右齐”(出示PPT3)。3.师生共同总结提画的书写要领(出示PPT4):(1)竖画从横中间穿过;(2)提画右部收齐。

4.观看书法家如何书写“提土旁”(出示PPT5):(1)观察第一遍书写视频时,师提示书写要领。

(2)观看第二遍书写视频时,师提示通过手部的动作体会用笔的提、按。5.练习书写“提土旁”:

第 22 页,共 44 页(1)描红、仿影、临写各一个。

(2)师提示双姿,并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3)展示学生作业并点评,重点关注:外形窄长、竖从横画中间穿过、提画右部收齐等三个方面是否做到位。(对书写优秀的及时用红笔画圈,及时表扬)。

(4)再练习一遍。

(二)学写“地”字

1.选美比赛(出示PPT6,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书写最漂亮的一个“地”字)。

2.说一说其余的两个为什么不漂亮。

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提土旁”作为左偏旁在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汉字时,应处在右面部件的中上部书写,靠上或者靠下书写都会影响字形美观。

分析“地”的整体结构(出示PPT7)。

(1)通过观察明白“提土旁”与“也”占位大小,同时注意“提土旁”笔画相对较粗壮。

(2)通过观察、对比明白“也”部左上笔画紧凑、竖向笔画分布均匀,同时明白竖弯钩向右伸展、出钩指向正上方。

4.总结“地”书写要领(出示PPT8):

(1)左窄小右宽大。

(2)“土”部笔画粗,短横向右上斜。

(3)“也”左上紧收,竖弯钩向右伸展。

5.观看书法家如何书写“提土旁”(出示PPT9):

(1)观察第一遍书写视频时,师提示书写要领。

(2)观看第二遍书写视频时,师提示通过手部的动作体会用笔的提、按。

6.练习书写“地”:

第 23 页,共 44 页(1)生描红、仿影、临写各一遍。

(2)师提醒书写要领并巡视做好个别辅导。

(3)展示学生作业并结合书写要领师生共同点评。

(4)再临写一遍。

(5)同位交换,认真观察,在你认为临写的最好的“地”字下面做上标记。

(6)展示学生作业,及时用红笔圈画优秀作业。

(三)学写“王字旁”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提土旁”,如果再给大家一个横画,你能把“提土旁”变成哪个偏旁?(生:王字旁)

1.观察“王字旁”形态(出示PPT10)。

结合提土旁进行比较分析,王字旁的书写要领:首横中间起笔写竖,其余笔画书写与“提土旁”类似。

2.生自行描、临“王字旁”师巡视作指导。

(四)学写“现”字

1.分析“现”的书写要领(出示PPT11):

(1)告诉学生“現”是“现”的繁体字。

(2)观察“王字旁”与“见”部的位置关系、大小占位。

(3)观察“见”部撇画的起止,知道笔画的穿插。

(4)总结“现”字书写要领:

①左窄小右宽大;

②王字旁横短,略向右上扬;

③“见”撇画与王字旁形成穿插,竖弯钩行笔舒展,向上出钩。2.出示PPT12,观看书法家书写“现”的视频。

第 24 页,共 44 页(1)观察第一遍书写视频时,师提示书写要领。

(2)观看第二遍书写视频时,师提示通过手部的动作体会用笔的提、按。

3.学生练习写“现”,师巡视指导,并对学生作业整体情况适当点评。

(五)观看“三希堂”相关视频资料(出示PPT13)

(六)出示PPT14 1.观察“提土旁”“王字旁”提画的方向。2.得出结论:提画指向字心。

(七)出示PPT15 展示含有“提土旁”“王字旁”的例字,告诉学生:偏旁是构成汉字的精灵,他们会出现的不同的位置,课后请同学们翻阅字帖、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含有“提土旁”“王字旁”的汉字,并加以练习。

下课。

7.戈字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戈字旁”的特点和写法,写好含有“戈字旁”的字,做到运笔准确,结构合理。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分析与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在习字的过程中做到认真临摹,细心书写。

3.不断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第 25 页,共 44 页 掌握、运用“戈字旁”的结字规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相约在书法课堂,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戈字旁”的字。

1.出示:“戒”字。

“戈字旁”是用“戈”字做偏旁的称谓。含“戈字旁”的字多与兵器或战争相关。在一个字的右半部分出现时,“戈字旁”通常是一个字的主要部件,其中的斜钩是这个部件的主笔。

2.想一想:你认为要写好“戈字旁”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学生回答)

(二)讲解示范 1.出示“戈”字。

想一想:戈字看起来是斜的,但是要想在写的过程中做到重心平稳,还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

2.观看“戈”字书写视频。学生练习写4个。小结:

(1)“戈字旁”应注意斜中取正。

(2)横画轻灵,斜钩是主笔,较长,要稍带弧度向右下方行笔,不可过斜。(3)撇画右上端与横画距离比较近,点画靠近横画。

(三)分析指导

第 26 页,共 44 页 1.出示“或、战、戊”的碑帖拓片,比一比三个字中的“戈字旁”有什么不同?

2.学生观察,各抒己见。3.小结:

“或”字中的“戈字旁”首笔横画较短,斜钩斜度较大,点画在横的右上方,横画与撇画中间留有较大空间;

“战”的戈字旁斜度小,基本是直立形态,横撇相距较近,点画紧靠横画; “戊”字中的“戈字旁”横画较长,撇画的收笔较长,点落在横画右端,斜钩的收笔在整个字的最低位置。

(四)习字指导

分别观看视频后练习写4个,强调重难点。

每个字的“戈字旁”分别处在米字格的什么位置? “戈字旁”与字中的其他部分是怎样搭配的?

小结:三个字的“戈字旁”的首笔横画都是左低右高的形态,斜钩的起笔在竖中线或稍偏左的位置,收笔在右下格的斜线上向上出钩,整个斜钩稍带弧度。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同时注意讲清笔画的运笔过程及笔画之间的搭配要领,然后

第 27 页,共 44 页 指导练习。

(五)比较发现 1.出示图片:

观察欧、颜、柳、赵四体中的“戒”字,感受楷书四大家对“戈字旁”的不同处理。

小结:

欧体的“戒”字中“戈字旁”斜钩倾斜度较大,撇较短,最后一点变成短撇; 颜体的“戈字旁”比较端正,钩画较长,点比较大,落在横画的右端; 柳体的“戈字旁”显得精干,钩、点较小,斜钩的弧度较小;

赵体的“戈字旁”显得灵动飘逸,钩、点也比较小,但看起来笔墨味浓厚,能够显现出笔画之间的书写连带关系,行书的意味较浓。

2.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字来练习,写出不同书体的“戈字旁”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大家要认真练习,将我国的书法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第 28 页,共 44 页

8.木字旁与禾字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木字旁”的特征及写法,并以“木字旁”为例,归纳出“禾字旁”的写法。

2.练习写好含有“木字旁”和“禾字旁”的字。做到运笔正确,结字合理。3.欣赏我国的传统书法文化,感受《礼器碑》的艺术美。

二、教学重难点

练习写好含有“木字旁”和“禾字旁”的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字旁与禾字旁》。

2.你知道哪些带有“木字旁”的字?让我们通过一种有趣的方式来给“木”找朋友(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材”字的构字)。

3.这些“木字旁”的字基本上都与树木、木材有关系。

(二)学习“木字旁”

1.学习书法,“读帖”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以“材”字为例,一起来“读”它的用笔(板书:读用笔)。

2.写好“木字旁”的笔画,你有哪些建议?(技法略)

3.说得好不如做得到,谁有勇气来写写这个字?(指名书写、师生共评)4.读帖,不仅要读用笔,还要读结体,看看这四个字,你有哪些发现?(师生共同总结:木字旁在左窄长、在上扁宽)

第 29 页,共 44 页 5.临帖练习。

(三)学习“禾字旁”

1.“木字旁”与“禾字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谁来说说它们的异同?(师生共同总结)

2.范写“程”。

3.师生共同总结:“禾字旁”在左窄长,在上扁宽。

(四)主题练习1.读帖、临帖。2.作品展示,师生共评。【板书设计】

木字旁与禾字旁

读帖

读用笔

读结体

在左窄长、在上扁宽

读异同

9.走之底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走之底”的特点和写法,写好含有“走之底”的字。

2.通过描红练习,把握“走之底”与其他部件的搭配规律,在书写时能够做到间架合理,字形美观。

3.通过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欣赏,感受行书的美。提高对书法的审美能力。

第 30 页,共 44 页 4.培养学生耐心观察、细致分析、用心书写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走之底”的特点和写法,把握“走之底”与其他部件的搭配规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猜字,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你们可以猜到这个字是什么字吗?怎么发现的? 这个字就是“近”。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和“近”部首相同的一类字——走之底。出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

1.活动一:揭示“走之底”

观察第37 页的“近”字,想一想“近”是什么结构的字?“走之底”是由哪个字变化而来?含有“走之底”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书写“近”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指导总结:“近”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部首是“走之底”。“走之底”由“辵chuò” 字变化而来。含有“走之底”的字大多与移动、行走相关。在书写时,“辶”的平捺起笔高度与被包围部分的底部大体齐平,出捺舒展有力。

2.活动二:师范写“走之底”

边写边口述要求,请学生练习四个,反馈。

“走之底”由三个笔画构成,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点画顺锋稍向右上起笔后折笔轻顿,调整笔锋向左收笔,要写得圆润饱满。

(2)横折折撇的起笔与上点相同,轻顿后顺势往下作折弯状。横折折撇与

第 31 页,共 44 页 点之间的距离较大。

(3)最后的平捺向右伸展,逆锋起笔后稍向右上倾斜,行笔至横折折撇收笔处再向右下方行笔,带有波势。出捺脚时要驻笔轻回再顺势出锋,捺脚不能上翘。“走之底”平捺的起笔要比前两个笔画起笔的位置稍往前。

教师示范时应特别让学生注意观察“走之底”第二、三两笔书写的连贯性,体会“走之底”富有动感的笔画特点。

3.活动三:观察与发现

出示《多宝塔碑》中带有“走之底”的“道”“迁”“造”三个字。观察:三个字的“走之底”在造型上有什么异同?再指导学生感悟“走之底”与其他部件的搭配规律。

总结:“道”与“造”的“走之底”有两个点,“迁”的“走之底”有一个点。平捺都向左右伸展,收笔处的捺脚锋芒毕露。“走之底”与另外部件的搭配要做到疏密得当,穿插有致。

4.活动四:学写“走之底”的字

(1)观察三个字,写好它们的关键是什么?

近:左下包右上。“斤”收小。“走之底”的点离横折折撇稍远,横折折撇向右下斜,平捺一波三折。

道:左下包右上。被包部分向中心线靠拢。“走之底”多加一点。“首”两点左低右高,下部两边竖较直。

造:左下包右上。“走之底”多加一点。“告”的第二横向左伸,下面的“口”两侧内收。

(2)练写三个字 5.活动五:欣赏与发现

出示欧体、柳体和赵体中的“道”字,欧体的“道”字比较平正,平捺较平;柳体的“道”字显得刚劲,棱角分明,平捺的捺脚尖细锐利;赵体的“道”字给

第 32 页,共 44 页 人柔美的感觉,笔画灵动,连带明显,转折圆润而富有笔墨气息。

6.活动六:碑帖欣赏

了解《兰亭序》笔法精妙,运笔流畅,字法灵活多变,同字异形,姿态各显,气象万千等诸多特点。由于《兰亭序》的真迹已经失传,我们所见到的都是唐代或以后的摹本或临本。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大家要认真练习,将我国的书法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10.心字底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心字底”写法,初步掌握“心字底”书写要领。2.通过描红、仿影练习,体会“心字底”在字中的形态、位置以及卧钩与点画之间的关系,感知“心字底”的线条美。

3.通过观察,了解“心字底”在不同字中、不同书家笔下的细微差别和明显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了解浯溪碑林,欣赏部分石刻,感受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初步掌握“心字底”的写法。2.观察和体会含有“心字底”的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等。

第 33 页,共 44 页

四、教学过程

(一)碑帖欣赏

1.出示图片,欣赏。

2.简单介绍《大唐中兴颂》的艺术特点:刚正雄伟,气度恢宏。

过渡:这么美的字,怎么带回家?以前没有相机,就用“拓碑”的方法,做成拓片、拓本,这样就便于人们临摹学习了。

(二)认真读帖

现在技术更高了,把这些拓下来的字放到了米字格里,更方便我们学习了。1.出示图片“心”和“思”,观察心字和“心字底”的区别,“心字底”长什么样儿?

引领学生观察第 43 页上半部分的“思”字,想一想 :“心字底”由哪几个笔画构成?“心字底”在这个字中占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读帖中明晰 :“心字底”一共有四笔,分别为左点、卧钩、挑点和右点 ;“心字底”一般出现在字的底部,属于地载型部首。

2.“心字底”和汉字“心”有什么区别?

“心”因为独立存在,所以平衡稳重 ;而“心字底”因为要与上面的部件和谐组合,需要压扁自己,降低中点,使得三点形成一条斜线,如一行飞上蓝天的大雁,动感十足。

结合交流,随机出示心字底“写法提要”:心字底形状宽扁。卧钩为主笔,起笔后顺势向右下作弧线行笔,向左上出钩。三点左低右高,在一条斜线上,相互呼应,笔势连贯。四个笔画形成的空隙基本均匀。

(三)习字指导

1.怎样写好“心字底”?

“心字底”中卧钩的弧度难以把握。强调尖锋起笔,强调右边出钩前向上翘起,钩稍长。

第 34 页,共 44 页 出示:首点卧钩起笔收笔平。三点左低右高均匀空。2.怎样写好“思”字?

交流,围绕例字书写要点:①思:上部偏左,扁小,心字底宽大,能承载上面的部件。

卧钩笔画粗重,三个点画基本处于一条直线,左低右高,互相呼应。出示:上紧下疏写紧凑。心字舒展稍偏右。3.学生描红一遍。表扬书写正确的。

4.教师示范书写。讲解书写要点,提醒学生注意“田”偏左,中间一竖在竖中线左边。观察越仔细,书写才能越到位。

5.学生书写练习2遍。教师巡视指导。

6.实物投影点评,用红笔标注,强调注意字里的空白处。7.学生再次练习1遍,表扬优秀。

(四)巩固练习书写特点

怎样写好带“心字底”的其他字呢?

1.出示“忽”“忍”。写好带“心字底”的字,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上下部件间的和谐组合。让学生借助“一点通”自己观察、自主发现,自我总结例字的书写要点;然后,教师通过将上下部件分别连线成四边形,帮助学生明晰上下部件为了整体紧凑和谐,都作了细微调整。

2.“忽”字强调上部居中,笔画向左倾斜,“心字底”卧钩向右下弯弧较大,三个点画排在一条向右上的斜线上,右点收笔出锋。字的重心在“心字底”的挑点上。

出示提醒:第二撇起笔、横折钩收笔、“心字底”第二点,基本都在竖中线。3.“忍”字上部部件稍窄、居中,下部部件较宽。上下部件应注意避让与嵌合,“心字底”的挑点不易太往上,右点稍往右上占位,收笔出锋,填补上部部件留下的空间。

第 35 页,共 44 页 出示提醒:第一撇起笔、横折钩收笔、“心字底”第二点,基本都在竖中线。4.看视频,教师示范书写“忽”。

5.看投影,教师示范书写“忍”,提醒学生要一笔写成,笔笔到位,不要反复涂写。

6.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7.实物投影点评,用红笔标注。表扬优秀。

(五)比较发现

学会观察,学会读帖,这是写好字的重要一步。

1.出示教材第 44 页上半部分提供的“感”“忽”“忍”“應”四字。观察“感”“忽”“忍””中的“心字底”有什么不同?

这四个字都有“心字底”,但形态各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心字底”的大小、宽窄,笔画的粗细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 :“忽”“忍”字的“心字底”宽大,笔画相对比较粗重,能够承载上面的部件 ;“感”“應”的“心字底”相对扁小,占位靠下,笔画较细,整体被上面的部件覆盖。

2.出示教材第 44 页下半部分提供的欧、颜、柳、赵四大名家书写的“息”或“恩”字。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笔下的“心字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 :教材呈现的欧、颜、柳、赵四大名家笔下“息”或“恩”字的心字底形状扁宽,都属于“地载式”部首,占字的高度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左右,三点均可以向右上连成一线,中点向右上出锋,与右点相呼应。

不同点:欧体、颜体“心字底”笔画较粗重,柳体、赵体“心字底”笔画相对纤细;欧体、颜体“心字底”左点与卧钩起笔齐平,柳体“心字底”左点略低于卧钩起笔,赵体“心字底”左点高于卧钩起笔;欧体“心字底”左点重心略倾斜往左下,颜体、柳体、赵体“心字底”左点重心几近垂直向下 ;欧体、颜体、柳体卧钩弧度较大,赵体卧钩弧度较小。

(六)布置作业

第 36 页,共 44 页 1.完成练习页上的练习。(出示)

2.在《多宝塔碑》中找找其他带有“心字底”的字,仔细观察后练练。

11.皿字底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皿字底”结构和书写要领,初步掌握“皿字底”字的写法。2.通过描红练习,进一步感受“皿字底”字的结构。3.养成仔细观察基本笔画写法的习惯。4.初步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皿字底”结构和书写要领,初步掌握“皿字底”字的写法。2.通过描红练习,进一步感受“皿字底”字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房四宝、习字纸等。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音乐:轻入座,纸毡平;使用砚,要细心;水先加,墨调匀;沿内侧,笔掭定;搁好笔,气息宁。

(一)欣赏

中国书法魅力无穷。瞧,这些字写得多俊秀呀!现在老师考考小朋友们,看谁的眼睛最亮。这些字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出示板书:(皿字底)

第 37 页,共 44 页

(二)教学“皿字底”

1.举例“皿字底”

(1)孩子们,你们还能说出哪些“皿字底”的字?

(2)孩子们举例:盘子的盘,盆子的盆,盒子的盒。

(3)教师小结:是的,在中国汉字中,有很多字都是“皿字底”的字,这一类字写出了汉字的庄重广博。

2.分析“皿”的字形

孩子们,下面我们来分析下“皿”的字形特点。

(1)学生观察分析“皿”字形特点。

(2)同桌互相分析“皿”字形特点。

(3)教师小结:“皿”字纵向笔画相对较短,横向笔画相对舒展,呈现出外围扁方的字形。字呈扁方,两边竖画内收,中间笔画分布均匀。

(4)教师示范:下面看老师范写“皿”字,教师在投影仪上书写范字“皿”字。学生看演示。跟着书空,这类字不是绝对的方形。

观察、比较、思考,这就是我们读帖的方法。仔细读帖是写好字的第一个秘诀。现在,看老师来写一写,要一边观察一边揣摩。

(5)现在请同学们看准字帖临摹。描一个写一个。

(6)师生点评。

3.总结写法提要

(1)孩子们,“皿”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点呢?

(2)孩子交流讨论。

(3)教师小结:形体扁宽、间距均匀、上开下合、底部较长。

教师顺势示范上下结构“盖”字。

第 38 页,共 44 页 学生书写,并点评,投影仪展示。

(三)比较与欣赏 1.比较四种字体

(1)下面这几个字都是“皿字底”的字,你们看看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简单介绍欧、颜、柳、赵四种书体。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颜是颜真卿,柳是柳公权,赵是赵孟頫,欧是欧阳询。

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感,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柳体用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誉。世人评述他的《神策军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

欧书于平正中见险绝,形态端庄刻厉而不板滞,紧密刚劲而不局促,是从汉隶及魏晋楷书推陈出新的结果。

元代赵孟頫,独创赵体书法,其风格圆润绮丽,后为清乾隆帝所推崇。明代书家以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享名最盛,其行书风格透逸。

2.欣赏字体,学生说说不同。

3.小结:欧体撇画洒脱,颜体折画粗壮雄健,柳体清瘦俊朗,赵体则显得润泽秀美。

(四)习字指导 1.分析字形

盖:上部窄小,下部变宽。皿字底的四竖间距匀称。底横较长,向右上斜,收笔重顿。

第 39 页,共 44 页 温:三点水旁窄长,笔断意连,右边日小。两边竖稍内收,皿扁宽,托住上部。

盛:横折钩变为横撇两笔。成的左撇稍长,斜钩最长。皿字底较小,藏在成字里。

2.观看“温”“盛”的书写视频。

3.学生临帖描红,练习。描两个,写一个。描红时尽量描写重合,一笔写成。4.根据笔画位置,结构关系来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主要看“皿字底”字的特点有没有做到?

5.学生展示书写作品,教师小结。

(五)拓展书法常识

碑帖欣赏:黄庭坚《松风阁诗》 故事分享:黄庭坚《荡桨与书道》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仅学会了观察“皿”字的字形特点,还学会了书写“皿字底”的字,学会了临帖三到:眼到,心到,手到。要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可不是一时一刻的事,这需要我们仔细琢磨,坚持练习,才能把字写得更加漂亮、美观。

(七)板书设计

11.皿字底

形体扁宽 间距均匀 上开下合 底部较长

第 40 页,共 44 页

12.火字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火字旁”字的结构和书写要领,初步掌握“火字旁”字的写法。2.通过描红练习,进一步感受“火字旁”的字形结构。3.养成仔细观察基本笔画写法的习惯。4.初步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火字旁”字的结构和书写要领,初步掌握“火字旁”字的写法。2.通过描红练习,进一步感受“火字旁”字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房四宝、习字纸等。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音乐:轻入座,纸毡平;使用砚,要细心;水先加,墨调匀;沿内侧,笔掭定;搁好笔,气息宁。

(一)谈话导入

中国书法魅力无穷。瞧,这些字写得多俊秀呀!现在老师考考小朋友们,看谁的眼睛最亮。这些字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出示板书:(带有“火字旁”的字)

(二)教学“火字旁”的字

1.举例“火字旁”的字

(1)孩子们,你们还能说出哪些“火字旁”的字?

孩子们举例:烧、灯、火、灰、炒、灿、烟、烦、炭、炖、烂、煤、烁„„(2)教师小结:是的,在中国汉字中,有很多字都是带有“火字旁”的,第 41 页,共 44 页 这一类字写出了汉字的修长优美。

2.分析“火字旁”字形特点

(1)孩子们,“炳”就是典型的字,咱们以这个字为例来分析下“火字旁”的字形特点。

(2)学生观察分析“炳”字形特点。(3)同桌互相分析“炳”字形特点。

(4)教师小结:“炳”字左窄右宽,火字旁上紧下舒,左放右收,右部“丙”略宽,横折钩方正有力。

(5)教师示范:下面看老师来范写“炳”字,教师在投影仪上书写范字“炳”字。

学生看演示。跟着书空。

观察、比较、思考,这就是我们读帖的方法。仔细读帖是写好字的第一个秘诀。现在,看老师来写一写,要一边观察一边揣摩。起笔与竖画相同;行至竖画末端,微微向左下行笔;稍顿,回锋向左上行笔,边行边提;出锋收笔。

(6)现在请同学们看准字帖临摹。描一个写一个。3.总结写法提要

(1)孩子们,“火字旁”的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点呢?(2)孩子交流讨论。(3)教师小结: ①注意字形特点。②横向笔画布白均匀。③两侧竖画竖直内收。④中竖在竖中线上。

(三)比较与欣赏

第 42 页,共 44 页 1.比较四种字体。

(1)下面这几个字都是火字旁的字,你们看看有什么不同?(2)学生交流。

(3)简单介绍欧、颜、柳、赵四种书体。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颜是颜真卿,柳是柳公权,赵是赵孟頫,欧是欧阳询。

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感,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柳体用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誉。世人评述他的《神策军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

欧书于平正中见险绝,形态端庄刻厉而不板滞,紧密刚劲而不局促,是从汉隶及魏晋楷书推陈出新的结果。

元代赵孟頫,独创赵体书法,其风格圆润绮丽,后为清乾隆帝所推崇。明代书家以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享名最盛,其行书风格透逸。

2.欣赏字体,学生说说不同。

3.小结:欧体撇画洒脱,颜体折画粗壮雄健,柳体清瘦俊朗,赵体则显得润泽秀美。

(四)习字指导 1.分析字形。

火:“火字旁”是由独体字“火”变化而来。带有“火字旁”的字多与火相关。“火”字结构能力很强,可作左偏旁,也可以放在右、上、下等部位。牙:竖折的横笔外伸。竖钩粗壮,略偏右。撇画劲挺,不超出上横。

2.观看老师示范书写过程。

第 43 页,共 44 页 3.学生临帖描红。描两个,写一个。描红时尽量描写重合,一笔写成。4.根据笔画位置,结构关系来评价。主要看“火字旁”字的特点有没有做到。5.学生展示书写作品,教师小结。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仅学会观察了“火字旁”特点,还学会了书写带“火字旁”的字,学会了临帖三到:眼到,心到,手到。要写一手漂亮的字,可不是一时一刻的事,这需要我们仔细琢磨,坚持练习。

篇3:苏四下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与揭题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

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1.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2.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较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三、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宋: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瀑布下方是一片茫茫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前面的山丘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被树木包围着。山丘下方是一条路。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前行。商旅所占画面极小,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出山的高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山,如此渺小辛苦的行旅,画中人前行不觉,观画人则不由喟然长叹。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绘细致的人物、建筑等细节方面一点儿不马虎。

北方多大山,崇山峻岭,一层又一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出现了非常陡直的构图。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杭州。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

《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2.5×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踏歌图》是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十分清晰,边角之景,大量留白是南宋画院山水的一种创新,留白将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就如白居易所言:此处无声胜有声。

《富春山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一幅分隔了三百多年,每一个文人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黄公望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画出了景物特色。然后他又把这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的独创,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我们欣赏时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眼前,有时又远在天边。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画家其实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富春山居图》这张画,画了三四年,且不排除花费更多时间的可能性。黄公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他从79岁到82岁,在富春江一带,有时候行于中流,有时候靠船于岸。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时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草木葱茏,溪桥渔浦,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绝对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而是他一生的回忆。因为落款(庚寅年)后还继续在画,离他86岁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张画。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是其一生走来漫漫长途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流露出来的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的文人画形式。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清凉环翠图》清代,龚贤(1618~1689),纸本水墨,30.2 厘米×144.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描绘的是南京清凉山一带的风光。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画面湿润厚重。独创“积墨”画法,墨色浓重苍润,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画家在描绘自然山水的同时,也为我们记录下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通过南京此时此景图片的观察对比,感受画家记录的山水变迁。这幅画描绘了层峦叠嶂,丘壑纵横,林木深郁的山间书屋。画面气氛肃穆,步步高峻的山岭以“积墨法”画出,墨色浓重苍润,使画面气象峥嵘。“积墨法”为龚贤在总结前人画法的基础上独创的画法,龚贤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种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面湿润厚重之感,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同时也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

《淮扬洁秋图》清代,石涛(1641~约1719),纸本,89.3厘米×57.1厘米。描绘了古扬州变幻莫测的风貌。全景布局十分别致,江流弯弯,一波三折,坡岸呈“之”字状萦回蜿蜒,近景中垂柳枝叶纷披,水面芦苇柔韧挺秀。画面给人雅致明洁、渺远清旷之感。石涛绘画对传统的最大突破在于章法,在他的作品中,布局变化多端,新疑奇妙,能给人一种强烈、新鲜的视觉冲击感。且石涛作画无固定章法,纯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皴法方面,石涛也是不拘一格的,此外,他还喜用各种夹叶、圆圈、三角形等来疏通画面,使画面蓬勃灵动,生机盎然,以增加变化。这幅画运用了石涛特有的“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浓淡、干湿并用,描绘出湿润沃疏的质感。画中的房屋用粗笔,芦苇用细笔,形成生动的对比。此图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吸收采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点土石,配合着尖笔剔出草丛,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

《万山红遍》现代,李可染(1907~1989),纸本,84厘米×131厘米。“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生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画家一反平时常用的淡墨画法,使用了大量名贵的上等朱砂,集中突出“红色”。整幅画面色彩强烈醒目,又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万山红遍》是李可染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的创作。赏析此作品重在理解画家通过画作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无限的深情。

《江山如此多娇》现代,傅抱石(1904~1965)、关山月(1912~2000)合作,纸本。傅抱石、关山月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所创作,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为了表现中华大地的辽阔,画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采用全景图式,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使人们更深一层地体会到祖国江山的秀美。

四、讨论与交流

1.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你能通过作品“读出”怎样的意境?

五、归纳与总结

中国山水画印象,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文人画、寄情山水。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我们还读到了画家的精神诉求、内心表白、人生追求,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使得山水有着人的表情,真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

六、作业拓展 你眼中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有什么不同?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装帧形式还有哪些?

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对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产生一定的认识。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讨论、观察、感受、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表现语言,尝试用笔墨等工具表达,让学生互相学月,互相研究,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盛受风景画(西方一般称为风景画,中国传统的风景画一般为山水画,与西方表现手段、意境和观察方法、构思不同)表现的艺术美,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名画家的风景画作,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快乐。

三、教学难点: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有何种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理解的自然,用创造性的美术语言体现自己的创造天分。

四、课前准备:收集以树为主的风景画图片、课件、水粉颜料、纸张。

五、教学过程:

1、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园欣赏、观察树木。分成小组,有重点地研究树木的形状、颜色、生长规律和给人的感觉。

2、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描述,如整体形状像什么,局部形状像什么,仰起头来向上看,一簇簇茂密的树叶铺天盖地而来,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走向前去,用手摸一摸粗粗的树干是什么样的感觉。

3、回教室后欣赏书上作品,看一看,想一想,感受一下,自己的观感和他们的表现有哪些不同?凡•高画面的颜色和笔触,能感受的到吗?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和想法?详细研究一下达•芬奇画的树木,理解一下从根到主干、分枝、树叶的表现方法。一般来说,越往上的枝越细,根和主干要画的重一些,粗一些。研究一下枝干之间,树叶之间是怎么街接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达看到和感受到的树木。同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一张大的画,注意技法、形状的个性表现。

六、教师小结

第三课《变迁中的家园》

一、教材分析

《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讲解透视、视角等系统的美术知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畅想理想家园。结合大丰特色,融入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科学幻想画,想象未来家园相结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各学科之间综合渗透搭建了平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及美术课的实用性。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1)重点: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表现自己喜欢的家园,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2)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融入科学知识,鼓励学生挖掘作品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引起品画人的感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初二学生,有一股活力,有智慧,有理智,有很强的创造力。有对家乡的自豪感,但不够强烈,学生的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事物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此应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和时间,创始个性化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之时加入美术专业知识。

学法指导方面: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以及抽象思维(2)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想象的能力,树立家乡自豪感,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感受,识家乡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实践目标: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能表现心中的理想家园。

(3)情感目标: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体悟人生,丰富精神家园。

(4)创新目标:融入各科知识,挑选作品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

四、教法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图示法,小组新型合作,结合启发性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既动脑又动手的课堂;适当结合提问,猜测等课堂互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不但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我重点介绍下我的“组组合作,队间竞争”的课堂激励法,我把全班分为两个队,红队与蓝队,每个队有四个组,红队与蓝队公平竞争,每节课争星创先,一直到学期结束,每位同学回答的棒时,我们有特色的鼓励,“棒,真棒,你真棒”给学生无比的自信。体现了合作与竞争。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采用多媒体课件,家园模板,影象资料,音乐,板书等。

五、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家之美,合作探究,想象之美几个环节组成。

1.导入(3分钟)随着一段视频教师展示《中国大丰》。

(导入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家园欣赏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创造一个广阔的文化情境。这样的开头,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上好这堂课的兴趣,为学习新课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讲授新课——家之美(4分钟)

欣赏大丰风景图片,通过抽号游戏让同学们快速说出景点名。

通过丰中的校园的变迁前后照片对比,让学生感悟生活之美。

3.做一回小老师(8分钟)

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学楼,请同学上来,触摸出透视线,更加了解透视。

请学过素描的同学到讲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透视的原则。

4.教师示范(5分钟)

出示学校的图片,教师在纸上快速示范画校园房屋的过程,并有个地方有意画的不正确,让聪明的同学找出来,加深印象。

5.合作畅想——未来家园(20分钟)

教师展示上届同学参赛获奖的一些的作品,启发学生想象未来我们的生存空间,新能源,科技的创新,用手中的画笔并结合初一学过的肌理表现手法,去展现未来家园。

小组合作:相互提出自己的大胆想法,并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大家交流神奇的想法(可以多位同学一起完善小组想法)(这个环节给学生畅所欲言的舞台,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激发了所有同学对未来家园的畅想)

大显身手:请同学们描绘出你最喜欢的家园,可以带有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展示你的奇幻想法。

(作业的设计是经过完善的,而这个想法要感谢我的一位学生,在试讲这课时,有位小男生怯怯的举起手对我轻声的说,老师我可以画我的老房子吗?我怀念我的老房子,有我从小玩到大的伙伴,而如今我住在城市里,周围没有我熟悉的一切。对我来说,确实给我不小的震撼,我当即修改了我的绘画要求)

6.展示、评述、在学生绘画基本完成时,并在“画卷”展板中展示学生的作品。请每个组的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想法,并说说自己在画画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醒大家注意。评选出最佳绘画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科技奖等奖项激励学生。

六、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主要了解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并能畅想未来无限美丽的家园。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这么好的状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在未来的日子你们创造出更多的美。并能用废旧材料制造出立体的家园,参加环保展览。

第五课《盛世汴梁》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国宝档案:2002年年末,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6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观众如潮,盛况空前。展品中,观众要排四、五个小时的队才能欣赏到它。什么样的画卷如此吸引人呢?它就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揭示课题:清明上河图

二、新授课程

(一)分析讨论

阅读此画,我们会看到什么?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有些绘画需要担当记录的功能,《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

(二)探讨交流

《清明上河图》是对宋代汴梁盛世胜景的真实记录,其价值不仅在美术上,也是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宝贵的研究素材。

请同学们假定为不同身份的学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的价值。美术家——作者、绘画形式、绘画语言、、、、、、史学家——城市的咽喉、热闹的沿河街道、繁华的大酒楼、、、、、社会学家——运输工具、房屋建筑、虹桥造型、烹饪厨灶、、、、、现代游客——厨娘、乞丐、出家人、骆驼、猴子、、、、、、三

欣赏感悟 1.美术家探究小组

画家生平介绍,界画,风俗画介绍。宋徽宗赵佶(公元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中国画中以界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繁华都市的面貌,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史学家探究小组简介建筑规划。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位人物,牛、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城墙,城市防御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汴梁有两重砖石城墙,正楼、箭楼、闸楼、城墙、护城河,构成了汴梁城立体的防御体系。

3.社会学家探究小组画家对桥头闹市的表现,选取了有情节性意趣的生活场景来描绘。请看桥面上的那番情景:一位官员骑马从北端过桥,走到桥面的顶段,不巧和一顶上桥的轿子相遇。这一意外的狭路相逢,迫使骑者的一位随从迅速勒住了缰绳,而另一随从急忙伸手招呼行人回避,那匹大马则被这一“急刹车”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虽奋力支撑,却乱了阵脚。狭窄而又拥挤的桥面上,出现了“交通阻塞”。四

探究分析

《清明上河图》的3D视频赏析,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手卷只有二十几厘米宽呢?便于纳入衣袖里,方便携带与同道分享。

2.在《清明上河图》中,你寻找到了哪些秘密?茶馆开张了、厨娘在做菜、酒旗、骆驼、房屋、车船、虹桥??画家经过仔细的观察、记录和整理,画出了客观又真实的汴梁生活。

3.《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街道和今天的街道有何相同的地方? 沿河的街道布满各式小店,食肆、茶坊、糕点店、修车铺、木器店、酒楼等,极富生活味道。

4.《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画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描绘出汴梁城内及近郊的生活景象。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致精准和“写意画”淋漓活泼的长处,以工带写,使得作品用笔细致,线条遒劲,色彩渲染雅致,各色人物各有身份、神态、情节;各类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各种车马船只面面俱到,细节谨小而又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教师演示画面局部:线条勾勒一货郎人物,展示线造型的魅力。

5.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哪些? 卷——横长,两侧有细木条,可拉线挂画。轴——竖长,下有圆轴,可卷。册——近方形小画,装裱成折叠的册子。镜片——裱成独张,不带挂轴。五

学生作业

1.作业内容选择合适的工具,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2.基本要求体会绘画中的线条语言,临摹船只、树木、人物等。或者挑选画面局部,以优美的文笔记录下你的瞬间感受。六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

第六课《蓝白之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蓝印花布作品,感受蓝印花布色彩特点及图案的构成形式,体会蓝印花布蕴含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体验蓝印花布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3.情感与态度:培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热爱传统工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教学重点

认识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和蓝印花布的特殊制作工艺;体验蓝印花布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寻找简便的方法替代复杂的传统工艺。

教学难点

感受蓝印花布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演示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南通有哪些民间艺术吗?交流引出蓝印花布。

2、出示蓝印花布,引入课题——蓝印花布赏析。

3、导入课题:《蓝白之美》------走进中国蓝印花布(课件出示课题)

二、新课欣赏探讨

(一)介绍蓝印花布由来和历史

据专家考证,我国的纺织印染技术历史悠久,而极具民族工艺特色的蓝印花布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蓝印花布不仅是多姿多彩的衣料,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制成桌布、帐幔、床单和饰品等。

(二)观看视频,了解制作过程。

1、这蓝印花布可真不简单,请你猜猜看,蓝印花布是怎么做出来的?交流。

2、不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呢?三言两语也讲不清楚,我们还是来看一段录像吧。

3、播放蓝印花布制作步骤的录像。

4、交流感受。

5、出示漏板,进一步感受蓝印花布制作的复杂工艺。

6、教师总结。

南通蓝印花布是天然纤维织物为面料,采用石灰、黄豆粉为印花防染、棉纸漏版印花、蓝草植物染色,是江南特有的传统工艺品。

(二)探索蓝印花布艺术特色

(三)研究特点,加深认识。

1、这蓝印花布很特别,你能找出它与普通花布的不同吗?交流

2、欣赏蓝印花布(二方连续图案式)你能看出是以什么内容为主的吗?交流。教师总结:大多蓝印花布图案以生活中的动植物为主,具有一定的含义。

3、出示蓝印花布实物(四方连续图案式)一块

4、小组研究蓝印花布特点。(1)、提出要求:

a安静地说

b小组长记录并汇报

(2)、请打开信封袋,拿出材料,大家讨论表上的内容,组长记录,完成后组长把小组号码牌贴到黑板上。研究内容:小组讨论

a.图案由什么组成的?b.图案有什么含义?c.还有什么发现?(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蓝印花布图案以一个个独立的点或短线构成图案,图案常常重复排列,而且多用吉祥、祝福图案。那么这些吉祥图案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呢?(4)、深入研究蓝印花布的图案含义。①出示蓝印花布图案

A福寿图 这块布上重复出现了很多蝙蝠,你知道蝙蝠象征什么吗? 交流(蝙蝠——福气)

B喜鹊登梅图 再来欣赏一块,你能猜到图案的含义吗?交流(喜上眉梢)

C凤栖牡丹图 这里的凤凰和牡丹代表富贵吉祥 ②出示蓝印花布实物

A 先看看这块画布的名称,教师揭示——“年年有余”,鱼和余是谐音,年年有余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B 给花布取名。

看屏幕上的另外三块蓝印花布,给它取名。

5、教师课件出示总结。

(四)欣赏现代纹样和形式。

现在蓝印花布也是与时俱进,设计师设计出了很多款式和图案的蓝印花布,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新品蓝印花布图片。

(五)尝试表现蓝印花布。

1、出示课件:请你为桐乡蓝印花布厂设计一个蓝印花布图案。

2、教师示范。利用油水分离法表现。

3、欣赏四张典型的范作。

4、学生尝试,教师辅导。

5、作品贴到展板上展示。试着给作品取名,交流。

1、蓝印花布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三、回顾总结

1、作业点评

学生展示作品,开展自评、互评。

2、课堂小结

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染织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以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给人以清新雅致的魅力。手工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与之相关的蓝印花布产品也已经渐渐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作为一名南通本地居民,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她,保护她。

第七课《泥土的味道》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泥土是最普通但又是最特殊的物质,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经火的高温烧结,用泥土塑造的东西可烧制成坚硬的陶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泥土制作的泥偶、陶器至今依然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本课的知识要点是让学生了解泥土与人类器物文化的关系,了解以泥制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掌握基本的泥制工艺方法及工艺流程。

一、教学路径

欣赏——泥土制作是人类最早的造物行为之一,如原始彩陶、泥偶,到后来出现的砖瓦、唐三彩、瓷器等等,泥制品始终伴随我们的生活,是人类器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泥是怎样被塑造的?是什么让泥土变得如此精彩?这个变化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为了造物,这些东西又被做成了什么?

体验——由泥成器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盘、捏、塑,器皿可以是泥条盘成的,也可以是泥片围合成型的,如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体验由泥成器的各种方法。

应用——一方面应用各种泥成型的方法,有目的地制作器型。另一方面或雕或捏,或贴或画,表现和装饰器型。

创造——以一种或多种泥成型法制作器型;用雕、捏、画、刻的方法装饰器型,用多个造型相互组合完成新器型。

二、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欣赏、了解、体验泥陶、泥俑的历史演变和制作过程;第二课时从紫砂壶引入,结合器型、装饰手法体验和创意完成作品。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以泥制器的发展历史。体验各种泥制器物的器型和装饰特点,了解紫砂壶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知道泥条、泥片、捏等的基本制器方法,运用所学,尝试制作器型并加以适当的装饰情感目标:感受泥陶、泥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体会各类器型中由造型装饰的变化所带来的审美韵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和基本掌握泥陶、泥偶、简单器具的制作工艺。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各时期各种泥制器物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

教学准备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陶器、泥俑、泥偶的图片,传统紫砂壶到现代茶壶的图片、实物,陶泥或粘土材料、泥制工具、教学课件。

教学的内容要点

1.陶器和陶偶:从新石器时代至今,陶制品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往往会在陶器上留下痕迹,并且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因此从文化的角度讲,不同时期的出土陶制品往往会成为那一时期的文化象征,同时也代表着特定时期的艺术发展水平。

2.民间泥玩具:泥玩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以动物为主,兼有人偶、车马等。其造型稚拙有趣,色彩鲜艳醒目,创意多变生动。中国的民间泥玩具以区域划分有:河北玉田、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泥塑、北京兔儿爷、无锡惠山泥人,等等。

3.紫砂茶具: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中专用的器具之一,其工艺和器型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在制壶造型工艺中主要包括:手工制作、印模、镶身筒等方法。而壶的造型也被归纳为:贡春、合欢、提梁、硕艳、汉云、四方等等。紫砂壶的制作中包含有“泥、型、工、款、功”五个方面。

4.陶器的创意:以陶器中的制型为主,其它工艺为辅,利用泥料的强可塑性进行创意制作陶器。以陶器的功能特点进入,注意形与形的结合与变化,可以尝试泥片、泥条、刻塑、挖切、图绘等综合创意。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音乐导课

1.媒体播放音乐古埙演奏片段,师生聆听,用心体会、感受。

2.教师讲述典故:音乐名为《哀郢》,郢是楚国的都城,曾两次被灭亡并毁城,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谱写此曲。

3.教师设问:听了这音乐有什么感受?有谁知道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学生猜测。

4.出示实物“埙”,介绍埙是一种吹奏乐器,是陶制乐器的一种,古称“颂埙”,类似的还有“陶笛”等。生活中实用的陶器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呈现生活中常见的陶器。学生欣赏,引入课题。

(二)欣赏感悟

1.媒体呈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如《舞蹈纹盆》《人面鱼纹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等,师生共同讨论陶器产生的年代、背景以及背后的故事。

2.师生重点研究分析作品《陶马》,了解作品的历史记录及文化价值。3.用泥土制作是人类最早也是最普遍的造物行为之一,不仅在中国,制陶技艺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文化之中。媒体呈现各地陶器作品,学生进一步欣赏、了解。

4.媒体呈现唐三彩作品,教师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作品与前面的陶器作品相比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寻找并描述。

5.教师介绍: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唐三彩的制作,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翻开的新一页,它的制作是人类制陶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到了宋代,陶瓷工艺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出现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

(三)分析探究

1.教师展示泥玩具实物,学生欣赏、讨论。

2.教师介绍:泥玩具是历史悠久的工艺品,在民间颇具盛名。中国民间泥玩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

3.媒体呈现中外各类泥玩具作品,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思考以下问题:(1)中外民间泥玩具主要表现哪些题材?(2)各地泥玩具有什么不同特色?(3)它们的造型都夸张了哪里?色彩有哪些特点?(4)仔细研究民间艺人们运用了哪些方式让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各小组依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做相应的回答。

4.师生欣赏泥塑制作过程的录像,学生深入了解泥塑的制作方法,并体验对泥土的揉、捏、压等基本技术。

(四)合作创作

教师要求每小组商讨一个主题内容,各小组学生按主题完成一件独立作品,并组合完成同一主题下的一个场景。小组欣赏,交流体会与感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寻找自己生活地方的民间玩具,并收集其背景、故事。

相关链接

无锡惠山泥人

无锡位于长江下游,江苏省的东南部。无锡惠山泥人,以其造型简练、色彩艳丽、形神俱备的独特风格而久负盛名。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发展到鼎盛阶段。无锡惠山泥人开始多以“耍货”泥玩具为主,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也应运而生。惠山泥人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惠山型”风格。惠山泥人采用惠山附近特有的一种土质细腻纯净,可塑性极佳的黑土捏制而成。制作工艺分为捏胚、印模、彩绘、开相等。在产品的品种上主要分为“手捏戏文”和“印模泥玩具”两大类。惠山泥人做工细致,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围绕人们熟悉的泥土展开美术课程的学习。泥土在地球的陆地中广泛地存在,是绝大多数陆生植物生长的土壤;泥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用来塑造各种各样的形态;泥土还具有一种特殊的烧结特性,遇火高温,就可以凝结成坚硬,遇水不化的陶土,如果用泥土塑造成一定的器型,再经过高温烧结,就能够制成陶器。后来中国人首先发现,一种特殊的瓷泥(高岭土)还可以烧制质坚、洁白的瓷器。

泥土是人类最早用来塑造空间的天然材料,并延续至今;用泥制陶是人类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

教材中本课,首先展开的是中外古代用泥材料制作的器具或工具,包括西亚两河流域中的泥板书写,华夏文明中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西汉的陶器,西晋的陶马及唐代的三彩艺术等等。叙述了泥土的特性和人类使用泥土造物的历史。之后,本课转入了民间工艺美术中的泥玩具,包括著名的无锡泥人和西部地区的泥虎、泥猴等的介绍;最后将课程内容落在现代的泥创意设计“平台玩具”。

教材的第二部分,以生活中的壶为例,着重介绍了江苏宜兴的紫砂陶艺和中外艺术家创作的现代壶艺作品。并介绍了用泥材料塑造器具或装饰的基本技巧,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实践体验

二、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泥土的特性,感悟泥土的味道,丰富对自然的热爱。认知目标:了解泥土材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造物的意义。

技能目标:掌握用泥土材料塑造的基本方法,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制作一件作品。创造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泥土的可塑造性,并塑造器具。

教学难点:在掌握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创意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在中外许多神话传说或宗教叙事中,泥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可以用它来“造人”。在全世界新石器的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用泥土塑造的“人”,当然它不是被神所造,而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塑造。

以上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泥土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1.通过PPT或图片或仿制品,欣赏泥土制作的古代作品,包括人物、动物、器物。如泥俑、陶俑、原始陶器、建筑构件、泥塑、浮雕,等等。讲述它们的故事。

在赏析这些作品的时候,简单分析它们的制作方法、用途等。2.用泥来塑造。

讲述泥土(粘土)塑造的基本方法: 揉泥、捶泥、搓泥条、拍泥板; 捏塑成型,塑造形态;

在泥坯上刻、划、模印,塑造形态; 盘泥条成型、塑造器皿; 围合成型、塑造器具。

3.通过PPT或图片,展示、介绍紫沙泥、紫砂陶艺;赏析紫砂壶艺术作品。通过PPT或图片,展示、讲述现代使用泥、陶材料的设计作品,评述这些作品的创意。

4.学生创意、操作实践。5.课堂作品展示、评述。

五、课时建议

课时建议为2课时。第一课时赏析、了解泥俑、陶器的历史演变和制作过程,初步尝试泥的可塑造性;第二课时介绍中外陶器文化、紫砂陶艺、外国壶艺等,赏析作品;讲述现代泥、陶材料的设计作品,学生作业、评述。

六、教学准备

1.陶泥、(粘土)2.简单的泥塑工具 3.教学演示ppt 4.图片、实物(生活陶器、紫纱壶、民间泥玩具等)

七、教学资源

1.网络搜索关键词:泥塑、陶艺、泥玩具、紫沙工艺、紫沙壶、现代陶艺等。2.查阅中外彩陶文化、陶俑,泥塑等,比较、分析。

3.收集关于以泥为材料的民间美术资源,特别是本土的民间美术资源。

八、教学评价建议

1.评价学生对泥可塑性的体验,大胆尝试的探索精神。2.评价学生对制作工艺、流程的计划意识。3.评价学生的创意。

参考案例

课前准备

1.本课应在美术专用教室进行; 2.陶泥(粘土)、泥工制作工具、手动转盘(慢轮),等等。

导入新课

教师先放映一段关于地球、土地、森林、庄稼的视频(可用图片编辑视频,配音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科学家说只有地球上才有“泥土”。生:那火星上是什么?

师:火星或其他的岩石构成的星球(非气体星球)的表面上只有岩石和尘埃。所以泥土是极其珍贵的东西,因为地球上的陆生植物就是在泥土中生长起来,包括人类的大多数粮食、蔬菜和水果。泥土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没有它地球上就会没有绿色,也不会有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许许多多生命的存在。

那么,我们还能够用泥土来做什么呢? 生:做砖,盖房子;做陶罐;做泥玩具„„ 师:对!看来同学们很熟悉“泥土”。不过用泥土制砖,因为要使用大量珍贵的泥土,破坏植被和生态环境,所以已被国家明文禁止。

好!我们就来说一说人类开始用泥土造物的历史:(教师PPT演示新石器时代的泥陶人形、器物)

师:在中外许多神话传说或宗教叙事中,泥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可以用它来“造人”。西方的文化传说中,第一个“人”叫“亚当”就是用泥土造的。在全世界新石器的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用泥土塑造的“人”,当然它不是被神所造,而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塑造。

根据考古得到的物证,从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就开始用泥土来塑造自己。

人类还学会了用泥土来书写和记录自己的生活,最早的文字就是书写在软的泥板上的,有人知道这些文字是什么文字吗?

生:不知道!(或有人回答:是楔形文字)师:那就让老师来告诉大家,这是“楔形文字”,它是公元前3000年的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字。人类还学会了用塑造的方法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我们来看看一组与骑马有关的泥塑图片:

(教师PPT演示关于马的泥陶塑造型)

这些是中外古代关于“骑马”的泥陶,有西亚两河流域文化的陶壶,非洲的陶俑,中国汉唐的骑俑,等等。

泥土既可以表现人们的生活,也可以用来记录历史。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件陶马的身上有些什么特别的东西? 生:它身上有马鞍。

师:对了,它身上有马鞍。最重要的是它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马镫,“马镫”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的,它对世界的影响很大,因为马是古代重要的战争资源,马镫对骑马技术的影响非常重大,它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骑马打仗的攻击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用泥土制作的陶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PPT演示)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们重要的生活器具,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大量精美的砖瓦材料和建筑构件。师:我们再来看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泥玩具

人类最早的玩具也是用泥制作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泥土是最容易得到和加工的天然材料。大家玩过什么样的泥玩具?

生:(学生自由回答)师:好,我们欣赏了许多有关泥制作的各种物品,下面我们就来亲自感受一下泥的特性,亲手试一试泥的制作方法。

首先是“制泥”

什么是制泥?就是要将从土里挖来的粘性土敲碎、晒干、磨细、筛选去掉杂质,然后再像和面一样用清水发泥、揉泥,这样就制好了。

打泥片,是泥制品的一种基本的方法。泥片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立体空间形态、特别是器皿,甚至还可以在泥片上雕刻、装饰,等等。

泥条。是将泥块搓成粗细均匀的条状,像线一样,并可用它来盘绕成型。大家可以试一试。

(学生使用简单的泥塑工具,动手实践,教师辅导。)师:好,大家都试过了,请大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学生自由简短回答,如:与小时玩泥或玩面团有什么不同,等等。)师: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用自己打的泥片或搓的泥条来做一个简单的器皿。泥片可以围合成型。(PPT演示)泥条可以盘绕成型。(PPT演示)

师:我们再来看看泥的这些基本的制作手法可以创造的器具。(PPT演示)紫砂工艺作品、其他设计师的作品。

艺术家或工艺师在设计制作时强调设计的创意与制作工艺技术的完美结合。(学生作业,教师辅导,民乐背景。)学生作品展示、评述

结束课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堂用泥制作的器具的设计应用课程,也了解了泥土制器的历史及意义,赏析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体会了泥土作为我们身边的物质,它天然的可塑性,为人类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希望大家爱惜泥土,保护泥土和它存在的环境。

第八课《放飞希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风筝的历史及各地风筝的艺术特征。

技能目标:了解风筝制作的方法并制作一个简单的风筝。

情感目标:体验各地风筝的艺术特征并获得放飞的愉悦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各地风筝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风筝的创意及制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

各类风筝的图片,实物风筝,与风筝制作相关的竹骨、皮纸、棉线、70克A4复印纸、画笔等。

教学的内容要点 1.风筝的发展历史。

风筝,古时称为 “鹞”或“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做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木鸢),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翟制造的这只“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2.传统风筝典型的基本造型。

在传统的风筝造型中大多数都是以飞行动物为基本原形,如北京的沙燕风筝,山东维坊的龙形风筝,还有蝴蝶风筝,蜻蜓风筝、老鹰风筝等;在江苏的南通有由八卦风筝发展而来的“板鹞”风筝;另外还有宫灯风筝和以神话传说为造型主题的人物风筝等。

3.南北风筝的艺术特点。

在造型、绘画的内容上以及制作材料、工艺等方面南北风筝都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欣赏、对比图片让学生寻找它们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层层深入地了解各地风筝的变化。

4.风筝背后的民俗文化。

风筝通常都是在清明前后放飞,于是这其中就有了许多诗情画意的演绎,如高鼎的《村居》,还有了曹雪芹的《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里将沙燕的图绘寓意一一道来,有的吉祥,有的励志。

5.风筝的基本制作方法。

风筝的基本制作一般是基于“扎”——骨架,“糊”——裱纸,“绘”——装饰,三个部分必须是一个整体的工艺过程。课程展现的几种简单的风筝制作,可以充分说明风筝制作的全貌。

教学过程与方法

1、探索与查阅

学生课前可以分学习小组查阅、探究各种与风筝有关的资料。特别提醒学生,收集资料时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如南、北方风筝的造型有哪几种,它们又有哪些特征,各地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些?需要强化与风筝有关的文字资料的查询,如风筝的起源、发展,风筝的传说、典故等。所有资料查询后各自整理以备用。教师要在课前发动学生自由组合,分类查找资料,针对学生做适当提示,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体味到探寻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另一方面学生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开始尝试研究性学习方式,并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2、交流与探讨

在查阅、收集和整理出各类与风筝有关的资料后,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或相互结对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进一步探讨有关风筝的历史、种类、造型。在此基础上学生可围绕自己家乡的风筝,或者是自己曾经放过的风筝,看看它们与其他风筝的差异。

3、创意与制作

创意制作的核心不仅是要制作出一个可以放飞的风筝,而且还可以对所制作的风筝进行图案装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从中感受创意表达的乐趣。本课风筝的制作,可采用简单有骨风筝的制作或无骨折纸风筝(也称为“软体风筝”)的制作。

4、放飞的游戏

从放飞的集体活动中感受飞翔的快乐,获得成功放飞的喜悦,体验表达愿望的乐趣。活动应创造一种愉快的集体活动情境,并注意安全。

教学评价建议

一、在本课教学中,风筝既是中国地方民俗的一个缩影,又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载体,教学中应以风筝为介质深入理解民间美术活动的文化意义。

二、作业设计可针对典型的风筝个案入手,进而展开适度的变形、变化,形成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化的风筝作品。

参考案例

一、教学目标(参照教学内容部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传统的风筝、一个现代的风筝、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颜料、笔、针线、剪刀、纸张等。

三、教学过程 1.诗文导课。

中国古典音乐伴奏下,展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红楼梦》中薛宝钗《柳絮词》中的诗句,进入课程。提问:有谁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又是描写什么的呢?通过回答讨论引入课题。

2.欣赏、了解风筝的起源。

(1)请同学们描述风筝的放飞季节和已知的风筝形态。提问:有同学知道风筝是怎样来的吗?

(2)放飞风筝的季节通常是在清明前后,这其中蕴涵了怎样的民俗、民风呢?

在《红楼梦》中对放风筝有一段精彩的描绘。通过这一描绘我们会知道放风筝有着诸如“放晦气”等民俗。

3.造型与装饰的解读。

除了放风筝的民俗,风筝的造型和装饰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丰富的象征。(1)以图片欣赏的方式分析和讲解南北风筝各自的特点,具体解读北方“沙燕”风筝的典型含义。

(2)简要解读风筝的制作技巧与装饰手法。

(3)详细介绍简易风筝(无骨风筝)的制作方法:折纸、装饰、穿线、调整平衡等。

4.创作与实践。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风筝装饰纹样大多采用了传统图案的表现手法。今天我们如何运用传统,创新现代的元素来装饰风筝呢?这需要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给予必要的参考资料)。

(2)作业要求:制作并装饰出一个完整的简易风筝。装饰图案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

第8课

5.课后拓展与思考

(1)“风筝”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怎样被描述的?(2)从传统风筝的装饰和造型上谈自己对民间美术的理解。

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单元。风筝的种类造型多种多样,风筝的文化寓意深远。本课通过看风筝,做简单的无骨风筝,说风筝的历史、分类、图案,画风筝,放风筝这些环节的安排,让学生初步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并尝试着把这些知识与具体的制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从视觉、触觉上感受到美术的作用,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积极投入学习之中,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

一、教学路径

欣赏——欣赏不同种类的风筝内容和造型,体会风筝制作中的不同寓意和各种情感的表达。

学习——学习制作无骨风筝的简单的方法,学习如何自己构思并在自己的风筝上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

探寻——探寻风筝的图案与人们的愿望和情感的表达的不同方式。

创作——欣赏经典作品,分析其表现手法,用线条和色彩,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表现属于自己的思考。

二、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根据风筝的造型分类、风筝的图案设计之美、学生制作无骨风筝等方面,选择重点酌情有侧重点地安排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风筝的欣赏,了解风筝的分类和文化等相关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风筝的制作,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表现能力。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风筝的审美情趣和简单的无骨风筝制作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学生的制作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实物布臵环境、教学课件、示范用材料(A3纸、线、打孔器、皱纹纸、美工刀 等)

学生:彩色A3纸(打孔、划分四等份区域、刻划尾条入口)线、皱纹纸、记号笔、炫 彩棒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看风筝

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教室挂了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海豚风筝、章鱼、燕子、龙头蜈蚣„„,畅游在风筝的世界里,你的感觉怎么样?喜欢吗?想自己也拥有一个吗?好!老师会在两分钟时间里,让同学们人手一个,那么现在开始,听老师的指挥!

2.做风筝

拿出一张彩色纸,先从一侧找到四分之一的位臵,折上一个90度的角,(如图所示)再在另一侧相对应的位臵,同样的也折上一个90度的角,好!打开棉线,找到两个线头,先用一个线头穿过彩纸上的一个孔,打好结,再用线的另外一头,穿过另一个孔,再打好结,此时把彩纸平摊在桌子上,双线对齐,在这张纸中心一点的位臵一起做个固定(如图所示),再装上尾翼,一个简易的风筝就做好了。

3.学生试飞无骨风筝

(怎么就可以放飞了呢?平衡、尾巴的功能)

新授内容

1.说风筝的起源及由来 师问:为什么叫风筝呢?

我们做的风筝有一个迎风角,风一吹过就对风筝产生一个斜向上的力,将风筝越吹越高,越吹越远,在这个过程中,尾巴发挥重要的作用,保持平衡!看来,跟风的关系果然密切。那为什么又会跟筝有关呢?让老师来告诉你:

风筝的历史: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南鹞北鸢),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风筝的发明起源于先秦时代的木鸢或木鹊,传说鲁班就曾制作过它。据说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官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象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2.说风筝的分类:(根据形状来比较分类)(1)无骨风筝(软体风筝)

师:老师要考一考风筝故乡的同学们,在老师带来的这些风筝里,你能判断出,哪些是无骨风筝吗?你可以找一找,试着飞一飞!(图片补充)

(2)平面风筝

师:除了无骨风筝,在剩下来的风筝中,分两类,一类是平面类的,一类是立体类的,先找哪些是平面的?

软翅风筝: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作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

(1)图片赏析、(2)大师制作风筝的步骤视频

具体步骤:设计图样、扎制骨架、裱糊翼面、彩绘图案

硬翅风筝: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实物、图片赏析)

板式风筝: “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图片欣赏)

(3)立体形状

桶式: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例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实物、图片

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

实物、图片

自由式: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实物、图片)

3.说风筝的图案

同学们,每一个风筝都寄托着一份希望,表达着一份情感,(1)富有寓意

寄托情感;(2)形式美法则的体现:

对称、对比;曲直线的对比、线和面的对比形成的秩序美、灵动。重复、渐变(形式美感); 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3)教师示范:画风筝。(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老师选择美丽的龙鳞图案来装饰我的风筝,用形状和色彩的渐变,希望龙的文化代代相传,把它送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在中国的上空,在世界的上空腾飞了!)

4.画风筝:

作业要求: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到风筝上吧!(1)学生交流一下制作的构思;(2)学生分小组进行作业。5.评讲学生作品:(展评)

生说一说自己的愿望。

6.小结

美,是属于大自然的!就让我们带上载着我们美好梦想和愿望的风筝,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去放飞我们的希望吧!

第九课《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印象派及其以前风景绘画的主要特征和差异。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比较、判断等方法来欣赏、评述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画家的生活状态,激发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印象派及其以前风景绘画的主要特征和差异。

教学难点:对印象派作品中的色彩、笔触、肌理等形式美的感受和欣赏。

作品分析

一、示例作品《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 1.基本信息

库尔贝(1819~1877),是19世纪中叶法国写实主义美术的杰出代表。《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作于1870年,油画,133厘米×162厘米,描绘的是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的自然景色,是库尔贝宏伟风格的风景画代表之作。

2.画面内容

晴空万里的海岸边,小舟零散地泊在沙滩上,谁能想到这里不久前才经历过狂风暴雨。

3.表现技法

从艺术上看,这幅画有两个特色:第一,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画家有意提高画面的明亮度,造成鲜明夺目的视觉冲击力。第二,画家大刀阔斧地运用刮刀作画,形成粗犷的“库尔贝式”笔触,使造型更为简洁概括,更富有力度感,从而增加了形式意味。

4.审美情趣

库尔贝天生喜好体积庞大和气派庄严的事物,这使他对无尽的大海有了一种莫名的喜爱之情。为了表现海,库尔贝感到必须使用更亮一些的颜色,但是,在使光线不失去作为色调统一手段的意义这一前提下,他加强了个别的颜色。他越是不受题材的约束,就越是集中注意于海和天的光线,而效果也就越成功。这幅画给人以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它对印象派画家莫奈产生了很大影响。

5.教法建议

比较分析:通过比较莫奈的油画《埃特雷塔海面的风暴》,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一景点不同画家的不同表现方法。

二、示例作品《威斯敏斯大桥》 1.基本信息

德朗(1880~1954)出生于法国沙东,是法国野兽派先驱者。1906年3月,德朗来到伦敦,并在透纳的海景画激励下,创作了一批风景画,《威斯敏斯特大桥》是其中之一。

2.画面内容(略)3.表现技法

画面色彩都近于平涂,但明亮单纯。笔触粗犷,不为旧的画理所囿,大胆施彩,夸张造型,所以后来在人们的心中,“野兽”一词,即指色彩与涂抹的特征。

4.审美情趣

《威斯敏斯特大桥》一画上所流露出的矛盾心绪是比较明显的,德朗在接受立体主义影响的同时,还一度热中于非洲艺术。

5.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思考画家为什么这样表现?它有什么意义?通过交流探,更深层次地理解野兽派作品。

自然的镜子——重新认识的世界

三、示例作品《雪中猎人》 1.基本信息

彼得·勃鲁盖尔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不仅发展了凡·埃克和博斯的艺术成就,而且成为了17世纪荷兰和佛兰德斯艺术的先导。

2.画面内容

画面一片皑皑白雪,给人寒凝萧瑟之感。在两块结了冰的池塘上,有人在滑冰、捕鱼,点景的小人物打破了荒凉与沉寂。天空阴沉,寒鸦啼叫,一切都很朴实,蕴含着那笼罩人生的悲凉气氛。

3.表现技法

这是一幅深远的有人物活动的风景画,画家似乎是站在山顶上看着山下的猎人,透过猎人远视全景。山坡和地平线都以对角线形式交叉组合画面,从而构成伸向低谷的变化多端的斜坡。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动静处理十分巧妙。浓重的树木类似剪影般屹立于前景,白雪覆盖着沉睡的大地,肃穆宁静,而穿越于林间的猎人和机灵的猎狗、远处冰河上的溜冰者身影以及空中飞翔的小鸟,使沉静的山野充满生机。

4.审美情趣

此画显示出作者注重景物的抒情性与宁静纯朴的乡野风格。画家基本上采用了黑白灰色调的对比塑造自然、人物、空气和光,给人寒冷且透明的感觉。凡熟悉欧洲地理环境的人都认为,画家所描绘的正是尼德兰地形的特殊风貌及其美丽的容姿。勃鲁盖尔对大自然的深情描绘,使他成为尼德兰民族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创始人。

5.教法建议

设疑探究赏析。引导学生探究风景画的取景,以及尼德兰风景画独有的抒情性与宁静纯朴的乡野风格。

四、示例作品《海港日出》 1.基本信息

《海港日出》作者洛朗,生于1600年,逝世于1682年。2.画面内容

开阔的海平线给天空留出了大片位置,天空澄明平和,有一种氤氲的气息。近景带有罗马式建筑、船只、人物于逆光的海滨,被笼罩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中。海空一色、宁静优美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3.表现技法

洛朗运用娴熟的技法,重视自然光色的变化。用城门似的建筑渔船以及将要出海的渔夫来衬托海上日出的景色。构图完整,布局协调,笔法细腻,用色鲜明亮丽,运用了温暖的橙色为主色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海上初生的太阳的光辉笼罩了海面,天空、建筑、渔船、渔夫„„体现了洛朗的艺术风格。

4.审美情趣

洛朗革新古典风景画,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思想相结合,开创了以表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为主的新风格。他的作品充分显示了画家对光线的高度敏感,加之对人物细腻的描绘,使他中年时期的画风达到了澄净和谐的境界;晚年则更有个性,物体造型刻意拉长,色彩带有银色光芒,流露出神秘且严肃的气氛。他曾被誉为“出色描绘日出日落的杰出风景画家”。19世纪画家康斯太勃尔也感叹道:“迄今洛朗仍被认为是目前最完美的风景画家,他当之无愧!”

5.教法建议

比较莫奈油画《日出·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一景点不同画家的不同表现方法。

五、示例作品《林间小道》 1.基本信息

霍贝玛(1638~1709),荷兰画家。早年从师雷斯达尔学画风景画。作品多描绘乡村道路、农舍、池畔等,代表作《林间小道》《磨坊》等。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了自然界多变的景象,其精确的透视为人称道。

2.画面内容(略)3.表现技法

《树间小道》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两边是那样地对称,显得很平稳,可是那细微的、有节奏的、多样又统一的各种细节,却像钢琴上发出的跳跃的强弱略有变化的音符,丝毫也不平板单调,相反,显得轻松愉快。成行的树枝错落有致,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旁是两幢高顶茅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风景画的示范作品。

4.审美情趣

霍贝玛是一位对故乡怀有浓厚情感的田园风景画家。他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多,可是对每一幅画,他都作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去体验大自然的美与诗意。

5.教法建议

设疑探究赏析。引导学生探究风景画的透视问题,领悟画家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其在风景画中渗透的情感。

六、示例作品《辛格拉温的磨坊》 1.基本信息

鲁伊斯达尔(1628~1682),荷兰风景画家。出生于荷兰西部邻海的哈雷姆。在鲁伊斯达尔的500余幅风景画中,以树为主题的要占绝对的优势。代表作品有《林中水塘》《埃克河边的磨坊》《波涛汹涌的海岸》《辛格拉温的磨房》等。

2.画面内容

苍翠的绿树掩映下的磨房,静谧并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仿佛有许多的故事情节会从这间磨房中倾泻出来。一切都以静态为主,惟有奔流不息的溪水充满了动感的韵律,给整幅画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溪水流淌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3.表现技法

构图宏伟,景物的容量较大,通过抒情的笔调做一些精细的描写。笔法坚实,色彩纯朴,有时用伦勃朗的明暗法来抒发他对自然的深沉感受。因此,他的风景画具有一种古典主义的深沉和悲剧性的激动。

4.审美情趣

善于借物抒情,突出大自然的美与诗意,这些和这位画家热爱故乡的感情是分不开的,家乡的美丽风景时刻在感染着他。5.教法建议

比较欣赏。与霍贝玛的风格进行比较,鲁伊斯达尔的风景画情调倾向于忧郁和悲凉,而霍贝玛的画面则显得明朗和素朴些,也洋溢着一种较为欢快的气氛。

七、示例作品《日出·印象》 1.基本信息

莫奈,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2.画面内容

描绘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所渲染,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的。三只小船在薄涂的色点组成的雾气中显得模糊不清。船上的人或物依稀能够辨别,还能感到船似在摇晃缓进。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

3.表现技法

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4.审美情趣

莫奈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他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5.教法建议

比较欣赏,与传统风景画比较,使学生掌握印象派艺术语言,舍弃严谨的“形”,追求光、影、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小测试:“试试你的眼力”激发兴趣 1.体验修拉的色彩分割理论。(教师准备一张用黄、蓝色点组成的图片一张,请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颜色?)

(设计意图: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同时导入以此原理作画的印象派,从一开始就突出印象派对色彩的贡献。)

2.师:在外国美术史上就有一群人他们深入研究色彩,发现了许多的色彩奥妙并将之运用到绘画上,形成了色彩三要素、光源色、环境色等至今还在沿用的色彩理论。他们是谁呢?印象派画家。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通过了解印象派来了解外国风景画。首先让我一起来感知印象派。

二、感知阶段、自主探究

1.“感知印象派” 师:在这个环节老师将播放一些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同时介绍印象派画家的一些背景资料和当时一位资深评论家对印象派的评论。请你们根据这些资料小组讨论后给出你们对印象派的印象。(教师在播放印象派作品及工作照片时同时介绍印象派举办落选画展及当时评论家的评论。)

小组讨论:对印象派的最初印象

要求:每组用2词语或短句描述,用油画棒写在彩色纸上并贴到展示板上。师:带着这样的印象我们 一起来一探究竟,进入下一个环节吧。

三、发展、探究阶段

“走近印象派”——说一说,猜一猜:

1.出示库尔贝《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说说画中是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美丽天空你是不是常见到呢?师:库尔贝天生喜好体积庞大和气派庄严的事物,这使他对无尽的大海有了一种莫名的喜爱之情。为了表现海,库尔贝感到必须使用更亮一些的颜色,但是,在使光线不失去作为色调统一手段的意义这一前提下,他加强了个别的颜色。他越是不受题材的约束,就越是集中注意于海和天的光线,而效果也就越成功。这幅画给人以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它对印象派画家莫奈产生了很大影响。

2.出示《雪中猎人》和《林间小道》 师:请大家观察这三幅画中人物在画面中的变化,并注意老师图片下方作者的生活年代。你们有没有发现风景画发展的秘密呢?

师总结:起初风景画中都有人物,到17世纪中期才真正成为独立的绘画体裁。

3.比一比色彩:

出示巴比松画家米勒作品《春》《林间小道》与毕沙罗作品比较

师:随着风景画的独立有些画家不再满足在室内画画主张走出画室在自然光下对景写生,然后以写生稿为基础,进行风景画创作,他们就是聚集在法国巴比松小村的一群画家,被称为巴比松画派,他们的作品中热情洋溢地倾诉了对自然风景的诗意感受,作品也明亮了许多。如果说印象派为西方近、现代绘画打开了一座大门;那么巴比松画派就是为西方风景画打开了第一座大门。他们对景写生深深启发了印象派画家,不同的是印象派画家不仅在户外作画,并由此开始研究光与色在绘画中的运用。

那么印象派之前的风景和印象派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林间小道》《春》与毕沙罗的风景作品,从色彩上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样的差异及其带来的不同感受?

师总结:

色彩的差异:印象派之前的作品主要关注的是物体固有色,亮部为固有色加亮,暗部多为褐色与黑色;印象派强调在外光下写生,主要研究光色的关系和环境色,他们发现亮部为固有色加光源色,暗部为固有色加环境色。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莫奈所言,绿色的草地有时在夕阳下会闪耀着红光,蓝色的衣服有时也会被橘红色的阳光吞没,色彩是可以变化的.通过色彩的变化可以表现作者本人的情感,色彩的变化充满了跳荡的诗意和抒情的灵性.总之,色彩的解放使色彩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无限空间,色彩脱离物象形体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印象派画家们的这套色彩理论在写生色彩领域被沿用至今。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印象派对色彩颜料的处理方法,还记得上课前的“眼力测试”吗?画家们发现颜料混合后的失去了鲜明的效果,这极大地限制了印象派的表达;于是他们不再进行颜料本身的混合,而采用了“视网膜上的混合”——用小笔触将鲜明的颜色涂在画布上,当欣赏者离开一定距离来看画的时候,就发现作品上的颜色是如此明亮而又紧紧抓住了现实,是谁开创了这种画法的先河呢?修拉,印象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作品。

出示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师:修拉就是这样执着于这些色彩的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新印象派又称点彩派。新印象派的理论主要包括:

①色彩的分割理论,及分割法; ②主张色彩、线的表现性与情感的特质相结合。新印象主义既是印象主义的某些技法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印象派(凭直觉、凭经验的写实主义)向古典主义(重法则、重理论、重秩序)的转化。(2)比一比造型、构图与肌理

出示《林间小道》与《日出印象》比较造型与构图的差异和画面带来的不同感受:印象派之前的作品画面厚重、圆浑轮廓清晰更讲究物体的明暗造型和画面的组合、构成,有时带有情节性。印象派作品不十分关注素描造型,更多的关注色彩,很多作品看上去形和轮廓是模糊的,画面松散而自由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印象派之前的作品细腻几乎看不出笔触,印象派作品笔触明显且多变。他们认识到色彩、线条、肌理等艺术形式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篇4:苏四下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 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 学 反 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P3例

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课前准备:剪刀。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学生尝试操作。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 学 反 思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例

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 学 反 思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 学 反 思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P10-11例

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课前准备:直尺,木条。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 学 反 思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

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习近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4.成练习三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完成练习三第10题。

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5题和思考题

教 学 反 思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P16-17例

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3题。教学目标:

1.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

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少?

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三、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1.出示例10,让学生摆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正方体。3.课件演示。4.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1.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26的说明。

五、应用拓展,巩固练习1.做“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做“练一练”第1题。先观察,后独立计算。2.做“练一练”第2题

上一篇:有缘一起毕业的三个人作文下一篇:嫘祖镇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