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对话

2022-09-12

“对话”是当代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 对话教学也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或因为理解的偏差, 或因为方法的失当, 很难建立有效的对话。本文拟结合语文对话教学的涵义, 探讨如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对话教学。

1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的涵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规定:“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上述规定说明, 语文对话教学是发生在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语言形式, 任何一种厚此薄彼的形式都是对对话教学的误解。“对话”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上, 还是人的一种开放、自由的生活态度, 是人与人平等与尊重、接纳与合作、理解与沟通的精神风貌, 是人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心理倾向。

2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第一, 建立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教学建议”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 师生之间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对话, 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 有灵性的人, 发自肺腑地去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 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要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和探求真理道路上的同志, 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第二, 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 建立真实的“对话”平台。为了使师生之间的对话具有实际意义, 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情景, 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首先, 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 积极创设一种学生乐于对话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对话的意识。其次, 教师应打造自身的亲和力, 充分展现语言的魅力。在对话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采用亲和的语言来开启学生的话匣子。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身体、态势语言的运用。在对话过程中, 不要高高凌驾于讲台之上, 最好走进学生群体中, 与学生面对面地对话。同时, 要让脸部表情丰富起来, 多些微笑, 少些冷漠, 多些柔和, 少些僵硬。你可以为学生的成功而击掌, 也可以为学生的苦恼而锁眉。这些发自内心的态势语言具有神奇的力量, 能够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信赖感, 对话的兴趣更加浓厚。

第三, 设计科学的对话教学目标和对话主题。为了让学生在对话中有话可说, 避免对话的随意性、盲目性,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对话教学目标, 精心选择对话主题。对话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能够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而在对话主题的选择上, 主要抓住教学重难点、焦点问题、热点问题、疑点问题、歧义问题。只有把握科学的对话教学目标和对话主题, 对话才有可能向纵、深方向迈进。

第四, 建立基于文本基础上的对话。“文本是教师和学生精神得以寄托和憩息的殿堂, 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他们走进殿堂寻找自我的过程。”新课程下的对话教学体现的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但其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生本对话, 却被许多语文教师弱化甚至消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决定了语文对话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因此, 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 深入解读文本, 反复品味、揣摩, 真正做到情感上的碰撞和共鸣。

第五, 灵活运用讲解法,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话的过程中, 仍然需要教师耐心的讲解, 但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 确保讲解的启发性。在讲解中设疑、激疑、释疑, 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和批判力,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意把握讲解的时机和内容。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这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和教学过程中都要深思的问题。优秀的语文教师, 能够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 善于抓住课堂中的随机情况, 及时点拨讲解。如:对一些意义比较深奥、晦涩, 学生难以理解的文本, 教师应及时地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对学生在对话中提出的一些没有价值、甚至完全错误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 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

第六, 重视诵读法, 还原语文学科的本真面目。传统教学中强调的朗读与背诵, 本质上也是一种对话, 仍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方法, 只是在新课程下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应该说很多语文教师都很重视诵读, 但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读得好不好”, 因此诵读往往成为一种朗读技巧的表演。形式上非常热闹, 但是否达到了朗读的目的却被忽视。实际上, 作为一种对话式教学手段, 诵读是学生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要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 与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 不断提高语感能力, 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从而做到在对话中学习, 在对话中创造。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诵读, 而且要对诵读的目的有清晰的认识, 并要对诵读效果及时进行测评。

第七, 不断学习, 加强内在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倾向, 教师把对知识的学习转向对教学方法的刻意追求, 忽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知识的拓展。这样一来,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尴尬地遭遇一些无所适从的局面。如:当学生提出超过预设的问题或是出现多样化的答案时, 面对这些“突发事件”, 一些教师往往手足无措, 既不能抓住机遇, 自然而富有创新地“生成”, 甚至不能给学生合理的解释, 预设的教学目标、步骤被打乱, 很难再组织起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度降低, 教师自身在心理上也承受着一种挫败感, 可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会有意识地规避类似情况的发生, 其结果是又回到传授式教学的老路上去。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 缺少与文本对话的深刻性, 在课堂上不能驾轻就熟、从容巧妙地应对“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缺少知识的学习拓展, 缺少对课后的反思和研究, 文化底蕴积累不够。因此, 语文教师不应该“逐小技而舍大道”, 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广泛阅猎, 积极思考, 认真钻研, 使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达到一定的深度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 必然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 教师需要解决的, 首先是教育观和教学观的转变, 其次是积极探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策略。唯有这样, 我们才可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语文学科鲜明的对话性才能够得到真正地彰显。

摘要: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 要想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必须转变教育观和教学观, 正确理解对话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运用恰当的方法, 彰显语文学科鲜明的对话性。

关键词:构建,真正,语文对话

参考文献

[1] 胡君.基于新课程的语文教学[J].

[2] 李镇西.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J].

[3] 邢秀凤.语文课堂对话艺术[J].

[4] 姜洪根.语文对话教学的问题[J].当代教学论坛, 2006 (2) .

[5] 沈建中.对话教学中的几个典型误区[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3) .

[6] 韩向东.语文课:无效对话何时了[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5) .

上一篇:改进高中英语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下一篇:克林霉素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78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