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管理的新模式

2023-02-04

第一篇:浅析企业管理的新模式

企业管理的新模式

企业管理的新模式—知识管理

[摘要]阐述知识管理产生的历史必然和知识型企业的标志以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新特征。重点论述知识管理的涵义及其实施办法和企业实践。

[关键词]企业管理;知识管理;知识企业;特征

管理伴随着人类有组织的生产活动而出现和发展,过去相当长的进期内,管理的科学性及其本质上所具有的人文主义因素使之成为一门科学。知识经济的到来 。不仅迅速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而且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组织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管理也从工业社会的市场管理,向今天及未来的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

一、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发展的历史必然

当前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又无限的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依靠资本积累转向依赖于知识积累与更新,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而悄然兴起。

1、 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变

知识经济是在工业经济高度发展后的一个新的经济阶段。将传统的工业经济与现代的知识经济比较,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较大的差异。

(1) 要素的角度而言,知识已经成为现在及未来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对经济的

增长作用超过了物质的作用。目前美国许多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超过总资产的一半以上,知识经济已成为一种新经济形态;传统的工业经济则是建筑在大量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形态。

(2) 结构的角度而言,知识经济的基本理念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为主体的知识产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它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工业经济则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环境容量用之不竭的假设上,甚至以自然掠夺为目的的一种经济结构。

(3) 济是工业经济高度发展的历史必然,在这个阶段,人类正逐渐摆脱“短缺经济”时

代,转向开发无限的人力资源—人脑中的智慧。知识经济时代提供了一个创造充裕经济的平台,为人类的发展孕育的机遇和创造性。

2、 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

知识经济是在一批初具规模的知识型企业的推动下珊珊来迟的,同时知识经济又呼唤更多的知识型企业,以作为它的支撑和基础。

知识型企业有以下几个显著的标志:

(1) 知识工作者将在企业中占据了绝大多数。蓝领工人将从1995年的占美国劳动力20%缩减到10%,甚至更少,取而代之是比重逐渐增加的知识型人员,诸如掌握技术的制造队伍、信息系统设计人员、经理人员、教授、科学家以及其他一些有知识的人。

(2) 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发生变化。大型企业将被改造成许多的能提供某种专门服务,自行管理的单位。

(3) 企业的生产组织系统发生变化。在家办公成为可行的工作方,随时招聘的临时人员和兼职雇员将成为劳动大军的主力;灵活有效的生产组合方式可根据需要随时增减或撤消,按业绩付酬将取代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

二、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新特征

面向知识的管理革命彻底改变了工业经济社会人们处理问题的观念和方式,使

企业步入了知识管理的新时期,知识管理是创新管理,它有着不同于工业社会中面生产管理的一些新特征:

1、 知识是创造企业财富的最主要资本

知识成为企业的首要推动力,知识经济改变了过去那种以资源、资本的总量或增量决定的模式,企业的效率标准表现为知识的生产率;企业的知识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知识资本存量与流量的管理,不断促进企业的内外知识高效流动,不断进行企业的知识更新,使知识资产保值和增值。

2、 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的软化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知识企业的产品制造模式体现出知识密集型、柔性化、精密化、多样化和智能化的特征,行政组织结构向雇扁平化、弹性化、的网络结构转变,出现专业化的融合。

3、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知识创新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物质生产将从属于知识的创新,以知识的应用和软件手段的柔性产品创新,持续的创新能力以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品味。企业能过不断地推陈出新而获得生存与发展,如今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是创新能力,即开创新市场和取代旧市场的能力。

4、 人才是企业管理的关键

知识企业是一种创造型企业,它要求企业员工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以及不断不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他们是能够共享知识、协同创新的人才。知识只能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并依附于人而存在。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立足之本。

三、 知识管理的内容与企业实践

1、 知识管理的涵义

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高度发展的产物,尽管人们研究知识管理的角度和目的各有不同,所以提出的知识管理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人们都认识到管理是能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而设立知识总临则是为了关注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的培养,应当认识到,知识管旦并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的解决办法的综合,其作用是作为一个单一系统满足各项具体要求。

弗拉保罗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的认识能力的结合才是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的过程,这就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知识管理是不同于传统的任何管理,它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并为企业增加竞争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组织动作的过程。

2、 知识管理的实施和企业实践

(1) 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与实施方法

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构造一个企业的开发、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战略决策;在企业各方面力量的帮助下实施这一知识战略:利用知识以改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检测和评估知识资产的价值,从知识的角度检测和评估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

为了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设立专门的部门及领导负责知识管理的活动和完成各种有关任务,建立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的图书馆等。

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员工职业道德、企业荣誉感、团体精神以及领导的积极支持是知识管理成功的保证。

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新的实际使用,促进了知识创新的物化过程,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了便利,充实企业知识库存,提高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

建立知识管理评估系统。建立无形资产组产指标、计算知识管旦的投资回报率等面向知识管理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以取代传统的财务会计方法难以对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效果作出有效的方法体系。

(2) 理的企业实践

从当前全球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来看,知识管理型公司能够迅速对外部需求作出反应、精明运用内部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如施乐、惠普知名公司的知识管理实践上探索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建立企业内联网和内部知识库。对一家企业而言,如果知识不能同现有知识联系并且不能为它所用,那知识就没有价值,所以建立广泛联系和有效的内联网可以消除公司内部障碍,使其成为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网络,可避免面对接触中因等级因素而产生的信息流的障碍。例如,爱立信公司为了使自己成为一种全球同步研究整体,它构建了一个将分布在全球20个国家的40个研究中心的1.7万名工程师联入一个单一的网络系统。

设立知识主管(CKO),在可口可乐、通用电气、施乐等知多公司都相继设立了知识主的高级经理职位,们们区别于传统的信息主管(CIO),他们的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养集体的创造力上。他们能把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信息技术、市场分析乃至企业的发展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他们是集创业者、顾问、科技专家、环境专家于一身,具备“领导”素质和“管理”素质的新型管理人才,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往右管理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知识创新的能力决定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它能弥补过去的资源短缺、资本有限的禁锢,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美国最受推崇的公司,其标准除了要有良好的管旦、产品质量和财务状况外,还需要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创新精神,该杂志认为,创新是一咱新思想、变化、风险乃至失败都抱欢迎态度的企业行为方式。

人成为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灵魂。知识只能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产生,依附于人而存在。承认个人在知识发展中的独特性,尊重个人的思考成果,人成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施乐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阿乐莱尔认为:“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为此,该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体现他的管理理念,诸如:将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存入知识库,方便对员工的管旦;让员工进行自我测评,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将员建议存入知识库中;开创家庭式的办公环境等。

由于知识型企业正在成长和发展中,其知识管理方面的创新才刚刚开始,尚存诸多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的行为,如缺乏对知识管理的宏观把握,局限于具体的过程;存在对知识箮理期望过高和求成心切的心理;企业的奖励度尚未充分体现知识的贡献因素以及将之量化为日常管理活动中的有效方法。所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方法,才能使企业21世纪的全球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道德银行”:德育管理的新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道德银行”:德育管理的新模式

作者:高杰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年第09期

“道德银行”通过“道德币”的形式鼓励学生在不断做好事的过程中积累“财富”,为学生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很新颖的平台。其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它无疑是当前德育管理的一种新模式。

在小学中设立“道德银行”更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对学生而言,他们对“道德银行”大多充满期待,也乐于接受,这就是最好的引导。

以前,学生做完“好人好事”之后会得到表扬,但因为缺少相应的记录,导致表扬的影响并不持久,从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如今可以在自己的“账户”上及时记录,一定会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做好事的积极性。

而在“银行”管理人选的确定上,实现自我推荐结合民主选举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和主体意识的提升。通过“道德存折”的发放,也能够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在德育方面成长的具体痕迹,这其实有效促进了学校、家长、学生本身共同参与到学生的道德培养中来。很多人反对“道德银行”,无外乎是怕这一形式监管难,可能会导致道德行为功利化,以至逐渐会产生弄虚作假的情况,容易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也正是基于这些担忧才更应该让作为成人的家长、教师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到“银行”的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自我道德的提升过程中不出现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一面。

正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道德银行”的出现,能够使孩子从小接受适当的道德宣传和道德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成长之路充满道德的温馨,这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宝贵的。

第三篇:9-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

中小企业规模小,开支大部分都用在刀刃上,对于培训这些不能立竿见影带来实际效益的工作根本不会重视。人员的技能提升面临很大的问题。通常是人员走了再招,招了再走。解决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平、公正的薪酬体系,向核心员工倾斜。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

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处于发展的初期,以业务为导向,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普遍不是很重视。具体表现如下:

1、战略目标不清晰,而且战略调整大。

小企业往往是目标不明确,经常调整,比如前几天刚说招聘某个岗位的,而且表示很急。人力资源部费了好大的劲,好不容易弄了几个符合条件的应聘者过来面试。突然又改变主义说不招聘了。

2、人力资源部门以执行为主,不能参与到战略和决策中去

在中小企业,由于公司老板把战略的重心放在销售、业务等方面,生存是这个时期的关键,对于人力资源这类并不能为企业直接创造价值的部门定位普遍不高,甚至可有可无。基本上人力资源部是在四处救火的角色,陷入一些日常杂事当中。

3、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普遍不高。

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普遍都是做业务技术出身,对于管理不是很在行,很多老板都习惯于一秆子插到底。凡事亲历亲为,不习惯授权,很多工作甚至跨过人力资源部门,比如一些员工加薪,员工可能直接找老板要求涨工资,于是老板同意后,跟人力资源部打个招呼,给某某加些工资。

4、对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

中小企业规模小,开支大部分都用在刀刃上,对于培训这些不能立竿见影带来实际效益的工作根本不会重视。人员的技能提升面临很大的问题。通常是人员走了再招,招了再走。

5、员工的职业通道闭塞,人员流失大

中小企业用人处于缺什么,招什么,根本不会考虑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员工在某些岗位一般一呆就是很久,没有发展的空间。更不会有轮岗,外出培训等学习的机会。这样人员流失就会造成恶性循环,这也是当前很多中小企业经常在抱怨为什么人员难招,人员难留的原因。

基于中小企业的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新模式:“1+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1”就是指以胜任素质模型为核心。“3”就是指员工评价系统、员工价值分配系统、员工职业发展系统。

建立胜任素质模型

影响一个人工作业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知识、技能层面,还包括一个人的态度、思维模式等层面的因素。

根据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价值的真正素质在冰山以下的部分,而知识技能等冰山之上的素质只占15%。因此很多企业都在不遗余力的建立和推行胜任素质模型。

在素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需要把握这样的几个关键点:

1、需要通过对企业的远景和实际能力进行评估,确立企业的核心素质,再分解出通用胜任能力、专业胜任能力。

2、对素质项目进行分等级,并进行详细的描述,使其可操作化,甚至可以在其中举一些实际的案例。

3、素质模型建立之后,要去更多的运用到人力资源的实际工作中去。比如招聘人员的时候重点考察员工是否具备这些素质。是否符合企业的胜任素质模型的要求。只有这样挑选的人才能更准确的把握。培训方面,员工培训的重点也应该是素质模型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对于其他模块的运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员工评价系统

在任何一个企业,员工是宝贵的财富,正如某知名企业总裁所说的拿走我的机器和厂房,留下我的员工,只要18个月,我可以重新建立起我的商业帝国。可见员工在企业的价值。但是员工在企业的价值大小如何去评估对员工来说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优秀的员工却得不到领导的赞扬,那他的工作积极性肯定会受到影响。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的员工评价系统就显得重要了。

1、业绩评估。很多企业现在都在做绩效的考核。但是往往容易出现,考核流于形式

2、胜任能力评估。除了考核员工的业绩之外,还需要对员工的胜任能力进行评估,比如,某IT企业,每年年底都会对公司的全体员工进行胜任力的评估,是否有发展的潜力,比如一些人通过评估适合做管理者,那么接下来就要把他作为后备管理者进行培养。

3、职位价值评估。职位价值评估是薪酬分配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确定职位等级的依据。

员工价值分配系统

一些中小企业经常出现能者多劳,但是多劳不一定多得。比如同样一个岗位,能力,水平会有很大的差异,能力强的做的事情多,但是拿的工资却是一样的。这样就会对能者产生不公平感。员工价值的分配对员工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核心岗位,如果在价值分配方面不向他们倾斜,他们就会产生很的挫败感,反应在工作中会表现的不积极,严重的,可能会跳到竞争对手的公司,成为企业的隐患。

解决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平、公正薪酬体系,向核心员工倾斜。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实力弱,不能和大企业相比,在薪资上一定要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比如采用核心员工薪资高于市场水平,而一般员工采用低于市场水平的方式。对于一些非常关键性的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人才,可以采用入股的方式。可以以虚拟股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期权等长期激励的形式。这样最大的好处是留下了公司的核心人才,防止核心人才流失对公司造成的不良影响。

员工职业发展系统

员工在一家企业能否长期留下来发展,职业发展空间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有些中小企业几年不提拔别人,也不加薪资,员工不走才怪。具体来讲在员工职业发展系统的建立上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的核心员工建立职业化发展通路。比如从10个中层干部里面挑选3个作为高层的后备人员培养,再从50基层员工里挑选10个员工作为中层干部的后备人员培养。

2、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做到公司的需求与员工需求相结合,以公司需求为主。比如某IT企业一名工程师期望发展为部门经理,但是公司暂时这个岗位没有空缺,可以让其考虑走专业路线,向高级工程师发展。

3、人力资源部要随时了解核心员工的发展动态,比如离向更高一个层级还有多大的差距,需要朝那些方面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职务或者专业序列上再上一个级别。这样员工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以胜任素质模型的建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中心,以员工评价系统、员工价值分配系统、员工职业发展系统作为三个基本点,这是新形势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也是迅速找准HR定位,全面突击成为企业举足轻重部门的一个突破口。

第四篇:学习型组织——21世纪管理的新模式

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企业,不论遵循什么理论进行管理,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类是“等级权力控制型”;另一类是“非等级权力控制型”,即我们要研讨的“学习型企业”。

所谓“等级权力控制型”企业,它是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力为特征、对上级负责的垂直型的纵向线性系统,它强调“制度+控制”,使人“更勤奋地工作”,达到企业产值、利润增高的目标。

所谓“学习型”企业,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它强调“学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员工活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达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

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财星》杂志指出的那样:90年代成功的企业是构建成学习组织的企业。

为什么学习型企业优于等级权力控制型企业呢?

等级权力控制管理在工业经济时代前期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它对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有效指挥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工业经济后期,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后,这种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在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下竞争取胜的需求。企业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们都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强调企业的领导者主要精力是当好三个角色:一是优良系统的设计师;二是共同愿景的仆人;三是好教练。强调企业员工要依靠团队学习和共同愿景自我引导,使整个企业成为充满学习和创造力的系统,这样才能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向极限挑战,从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鲜明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变化的要求。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环境变迁的速度加快,知识已变为竞争的主要武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已不再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因素,而是创新力、学习力以及反应力速度的较量。企业一旦加入竞争之中,对付日益加速的变化只有一种战略可言:不断学习、创新、加快速度;再学习、再创新、再进一步加快速度。只有反应敏捷的、速度快到在

人们尚未意识到之前就能知道他们发展方向的企业,才可能最终赢得竞争。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练》一书,推介了一种最成功的企业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新未来的组织。它是一种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在这种学习型组织中,管理者不仅要学会管理学习的技巧,也要使自己扮演成学习的领导者、仆人和教练。作为领导者通过战略策划工作来对组织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不仅设计出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规划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能够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作为教练、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员工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分析与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员工培养出不断学习的观念。通过保持整个组织学习的能力,及时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企业界和管理思想界,推广和研究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已汹涌澎湃、风靡全球。美国的杜邦、英特尔、苹果电脑、联邦快递,加拿大的皇家石油、汉诺威保险公司等世界一流企业,纷纷对外宣布,立志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据有关部门的初步统计,美国排名前25家的企业中,已有20家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自己。在世界排名前100家的企业中,已有40%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进行彻底改造。著名的微软公司,可以说已经成为时代的标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两位教授在《微软的秘密》中指出,微软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这个公司倾心创建学习型组织。

就在企业界大力推行学习型组织的同时,管理思想界也对学习型组织开展了多方面深入的研究,并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有的学者称学习型组织是“21世纪的金矿”,有的学者认为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是“未来企业的应变之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1990年,研究学习型组织的杰出著作——《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出版发行,更是将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推上了新的阶段。该书的作者彼得·圣吉在全面分析了学习型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运行规律后认为:学习型组织是21世纪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世界企业界学会对学习型组织理论高

度重视,于1992年授予彼得·圣吉最高荣誉——“开拓者奖”。日本管理学教授野原深刻地总结了其中的原因:“一个惟一能肯定的东西,就是在什么都无法肯定的经济世界中,保持竞争优势的惟一源泉是知识。”

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适用于各种组织。它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对其他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启示。人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去开发各自所置身的组织(如家庭、社区、机关、城市以及村组等),创造未来的潜能,反省当前存在于整个社会的种种学习障碍,思考如何使整个社会早日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或许,这正是学习型组织理论所产生的更深刻的影响。(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李达顺)

第五篇:无边界组织: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新模式

王松涛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出和地区的税收差异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来设置技术开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等。因此,企业内外部环境由稳定的变为极具变化性和不可预测性,实业界和理论界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形式来变革企业组织,它能快速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弹性化的工作,整合各种资源以及不断的创新,以提高组织的综合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一、无边界组织的形成及其内涵

传统组织设计理论正式产生并盛行一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主要倡导者有泰勒(F.W.Taylor),法约尔(H.Fayol)和韦伯(Max.Weber)等。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关于组织的内容有三个重要观点;设计计划部门;实行“职能制”和实行“例外管理”。法约尔则主张采取金字塔型的等级系列并且设置参谋机构。而韦伯的贡献主要在于倡导官僚行政组织。此后强调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的管理科学理论进一步强化了以上三位学者的理论在组织设计的运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形成了大批被理论分析和管理实践证实为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官僚体制。其共同的特点是:以专业化为基础进行劳动 分工;采取严格的层级结构;规模庞大;高度集权化、正规化、复杂化;职责固定而清晰;与外部环境竞争大于合作等。它们共同的前提条件是假设外部环境是稳定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扁平化组织、多功能团队、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网络组织等概念纷至沓来,从不同角度阐述新环境下组织结构的变革,新的组织结构共同的特点,就是组织边界的模糊化和可渗透性,理论界将其统称为无边界组织。

GE前任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先生这样描述无边界的理念:“预想中的无边界公司应该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他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完全透明”“一个无边界公司将把外部的围墙推倒,让供应商和用户成为一个单一过程的组成部分。”因此,企业组织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存在各种隔膜使之具有外形或界定。虽然这些隔膜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但是并不妨碍食物、血液、氧气、化学物质畅通无阻地穿过。得益于这一启发,无边界组织的理念认为信息、资源、构想及能量也应该能够快捷便利地穿越企业的“隔膜”,这样,虽然企业各部分的职能和界定仍旧存在,仍旧有权高位重的领导,有特殊智能技术的员工,有承上启下的中层管理者,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却已能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它以计算机网络化为基础,强调速度、弹性、整合、创新为关键成功因素的一种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组织,完全不同于在传统的组织思想中占统治地位的官僚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理解无边界组织。

1.无边界组织实际是以有边界为基础的,并非对所有边界的绝对否定

传统企业组织机构一般包括五种边界:垂直边界、水平边界、外部边界、地理边界、心理边界。垂直边界是指企业内部的层次和职业等级;水平边界是分割职能部门及规则的围墙;外部边界是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管制体制等外部环境之间的隔离;地理边界是区分文化、国家和市场的界限。心理边界是组织内部成员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价值观、观念、认知、感受和评价等认知的心理界限。无边界组织是打破组织的各种边界而形成的新的组织。它并不意味这企业原先各界限的完全消失,而是将传统企业中的边界模糊化,形成像“隔膜”一样的新边界,通过组织协调,提高整个组织信息的传递、扩散和渗透能力,实现信息、经验与技能的对称分布和共享,达到激励创新和提高工作效率,使各项工作顺利的开展和完成。 2.无边界组织的优点在于边界更易于信息、资源及能量的渗透扩散 就像在生物有机体中,存在各种隔膜使之具有外形或界定。虽然这些隔膜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但是并不妨碍食物、血液、氧气、化学物质畅通无阻地穿过。得益于这一生物现象的启发,无边界组织将传统组织中边界模糊化形成了“隔膜”,虽然“隔膜”能使组织具有外形和界定,但信息、资源、构想及能量能够快捷便利地穿越组织“隔膜”,促进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开展和完成,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已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可以看出,无边界原理其实际是以有边界为基础,并非对所有边界的否定,其目标在于让各种边界更易于渗透扩散,更利于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展开和完成。

3.无边界组织强调速度、弹性、整合和创新 许多学者认为官僚体制成功的关键是规模、职责清晰、专业化和控制。组织的规模越大,平均生产成本越低,和供应商和顾客谈判时越有讨价还价的能力;职责清晰有利于提高内部的生产效率;强调劳动分工产生高度专业化的部门和员工;这些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控制。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无边界组织则强调速度、弹性、整合和创新。它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反应;员工做弹性制工作,经常变换工作岗位,持续地学习新技能;依据特定的需要,整合不同的员工和部门,更加强调流程,而不是单独的专业化;无边界组织还形成机制、培养氛围鼓励创新和变革。

4.无边界组织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化

使得组织边界模糊化并顺利运行的技术推动力是计算机网络化,这类工具使人们超越组织内外的界限进行交流。如Intranet使企业内部成千上万的员工可以同时分享信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使企业和顾客之间信息同步;Extranet使企业和供应商之间随时交流信息;而Internet使企业能在全球范围进行经营活动。

5无边界组织的形式多样,具有不固定性 根据边界模糊化过程中边界的种类不同,无边界组织有以下几种典型的组织形式。扁平化组织是组织垂直边界模糊化的结果;多功能团队、流程再造跨越了组织的水平边界;学习型组织加强了组织的水平边界的可渗透性;组织外部边界模糊化产生了网络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供应链、企业集群等多种跨组织的组织形式;地理边界模糊化一般存在于跨国公司里,而组织心理边界的可渗透性存在于学习型组织之中。

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组织是借助信息技术对传统组织结构的创新组织形式,信息技术已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的有力工具。从经济学观点看,信息技术可以被看做生产要素,可以和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代替。随着劳动力生产的日益提高和信息技术成本的急剧下降,企业大规模地应用信息技术,减少劳动力的数量,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从而更加方便、全面地监控员工的行为,减少委托人(股东)和代理人(经理人员)的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员工的道德风险,促进双方目标保持一致,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基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一种相互关联的、柔性的、灵活的无边界组织将会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采用将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创新目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新变革。

1.打破组织的垂直边界,实现组织的扁平化

垂直边界主要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引起的内部等级制度,组织按各自的职权划分为层层的机构,各个机构都界定了不同的职位、职责和职权。无边界组织实质是组织扁平化的过程,它突破了这种僵化的定位,权力下放到基层,让对事实的结果负责的人做出决策;职位让位于能力,绩效突出都能获得较高的报酬。在无边界组织中各个层级之间是互相渗透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能力。(1)权力分散化。在传统的组织中,决策由上层做出,然后由中下层程序化地执行。这种决策方式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运行似乎良好,但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信息的层层传递将会延迟决策的时间,使企业难以做出迅速地反应,从而丧失竞争能力。无边界组织将上层充分授权给下属,使下属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决策由直接对事实的结果负责的那些员工做出,这既增加了员工的参与度,又缩短了从决策到执行的时间,并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2)信息共享。高度集中的决策方式相对应的是信息仅由上层几个人所拥有,分散化的决策方式则要求各个员工拥有足够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基础,所以无边界组织要求从高层到普通员工之间充分地分享信息,这样员工才会做出与组织的目标和战略一致的决定。具体技术通过Intranet、信息管理系统、ERP或数据交换系统等计算机网络工具来实现。(3)培养员工的领导能力。高度集中的决策方式只要求上层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下层员工只需有狭隘的技术能力即可,分散化的决策方式则要求各个层次的员工都具备与决策相符合的领导能力。无边界组织鼓励员工做他所能够做的工作,而不被等级制度或工作工作职位描述所限定,它也非常重视各层次员工包括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与发展。(4)建立基于绩效的薪酬体系。在传统组织中,薪酬体系主要以职位为基础,致使员工努力的目标就是能更快地晋升。在无边界组织中,员工的薪酬主要是以效绩为基础,而不管员工所在组织的层次,较低层次的员工只要效绩突出也能获得较高的报酬。这样员工就能专注于自己业绩的提高,而不一定非要进入组织的管理层,减少了员工追求进入组织上层的动力,从根本上打破了组织的等级。

2.打破组织的水平边界,组建多功能团队 由于各职能部门都依据自身职能的特点行事,往往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无边界组织则要突破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边界,真正使计划、生产和销售等各部门连为一体,形成统一的系统。正如杰克·韦尔奇提出“应该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他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完全透明。”在这个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一切以顾客为中心。要求各个部门总的目标就是从顾客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需要,尽量满足他们各种需求,对于不符合这一目标的行为将受到排斥。它还要求员工都理解顾客的需求,并且加强与外部顾客的关系,以顾客的需求作为行动的准则。(2)用一个面孔面对顾客。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生产、营销、维修等各职能部门的员工都拥有相同的顾客的信息以及以相同的方式面对顾客,保证在顾客面前,企业是一个可信赖的整体。(3)组建多功能团队。这种团队划分为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单位,以拓展新地区、新领域、新业务为目的,最终达到优化企业的各种资源的运用,增进企业应变能力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在特定目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集合了多种职能部门。例如施乐公司现在通过多专业交叉的团队参与整个工作流程工作,而不是围绕狭窄的职能任务来开发新产品,他们要参与整个过程。(4)分享知识与经验。为顾客提供服务时,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获得大量的信息,拥有不同的经验和方法。同时无边界组织建立了相应的知识分享机制以分享其中的观念、信息和最好的方法。

3.打破组织的外部边界,实现企业集群化,虚拟化经营

无边界组织则把外部的围墙推倒,让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管制机构、社团等外部环境融合,成为一个创造价值的系统,真正做到为顾客服务。(1)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则是指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供应链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形成最佳组合,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它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了,各企业之间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信息流通更加频繁,组织边界变得更加模糊。(2)战略联盟管理。它是指与其他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通过签订协议、契约而结成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组织,以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战略联盟加强了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战略联盟管理模糊了组织和个联盟企业之间的界限。具体可采用技术许可证、供应协定、营销协定以及合资企业等多种形式。(3)虚拟化经营。企业虚拟化经营时,关键是要掌握企业的核心功能,将企业有限的功能集中在附加值高的部门,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品质、成本及周期等其他功能的平衡。虚拟化经营模糊了组织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界限,具体可采用虚拟生产、虚拟设计、虚拟销售以及业务外包等多种形式。(4)网络化经营。网络化经营是各种行为者之间基于信托、相互认同,互惠和互赠优先权等结成长期的关系网络,并随时间推移而强化组织交易的一种经营所形成的结果——网络组织可看做是核心企业组织边界的扩展,或者看作核心企业组织的边界模糊。具体有小企业网络、电子商务、网上社区以及企业集群等多种组织形式。

4、打破组织的地理边界,实现跨国公司组织 地理边界的存在往往使得新方法、性思想局限于跨国公司的某一市场或区域内而难以传播。而在无边界组织中,跨国公司的地理边界慢慢被打破,不同国家的组织部门相互学习,跨国公司慢慢地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1)制定全球化的战略和本土化的策略。无边界组织站在全球的高度,将全球视为一个市场,把具有相似需求的潜在购买群体归入一个全球的细分市场,制定全球化的战略。但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独特性,对战略在各国家、各地区的执行做一些局部的调整,即实施本土化的策略。例如麦当劳在全球实施统一标准化的汉堡和薯条,但在不同地区的麦当劳又提供适合当地口味的不同食品。(2)建立全球化组织。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必须有全球化的组织作为支持,其形式具体有:像宝洁、GE一样的国际公司,转移母公司的信息和资源以面对国外的市场;像菲利普、联合利华一样的国别公司,根据每个国家的不同情况、几乎制定独立的计划,属于多中心向导;像可口可乐、爱立信一样的全球公司,将全球看做作一个市场,由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整合全球的资源,以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3)雇佣具有全球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雇佣具有全球背景的管理人员是适应全球化战略这一要求的有效方法。全球管理人员比一般管理人员素质更高,除了基本的管理技术,还拥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沟通能力。这样,有利于突破国家和文化的界限, 从全球的极爱哦度对组织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思考和规划,从而打破组织的地理边界。(4)克服文化的差异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忽略这种差异性,就会造成跨国经营的失败。而无边界组织非常重视培养文化的敏感性,尊重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并利用其差异性,建立起促进当代优秀经验和方法向跨国公司其他地区流动的传播机制。

5.打破组织的心理边界,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现代社会要求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其环境变化的速度的形势下,学习型组织打破了传统官僚组织的心理边界,使每个员工都终身学习,并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其他员工共享,每个员工都系统思考,进而增强个人知识与经验,改变整个组织行为以强化组织变革和创新能力的组织。(1)培养共同语言。共同语言是指组织与员工的共同愿景重要的表达方式。一般而言,共同语言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组织运作过程中将组织某些小团体的共同语言归纳引申为整个组织的共同语言应该有其很好的内涵,与组织的价值观相符。二是将组织制定的官方语言强制性灌输给全体员工,最终形成以此为基础的共同语言。(2)开展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指这些小团体的成员不断地进行对话和讨论,共同参与相互学习,以产生集体智慧,培养集体地共识和行动,使组织发挥最大的效能。一方面,它可以把共同愿景化为团队的努力方向,从而克服小团体的局部利益,坚持组织的共同愿景;另一方面,对组织最终目标的实现来说,一项决策的执行大都直接或间接地由团队来完成,而不是靠单个个人能够完成;最后,通过团队学习更容易形成共同语言。(3)实现自我超越。只有组织的员工具有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欲望,产生于个人愿景中的共同愿景才有了激励动力,一般而言,自我超越的员工首先有自己的目标、愿望或愿景,然后有不满足现状永远追求新目标的动力,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发现原来的想法、目标和愿望的不足以及自己各个方面的缺陷,提出自己新的目标和愿望,付诸行动,实现超越自我,最终实现共同愿景的构建。(4)训练系统思考。因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都他自己习用的直线式心智模式,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只专注于系统的不同部分,每个人都强调不同的因果链,如何形成各个员工都认同的愿景,要求员工本身用系统中的思维来思考,从总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人、物、能量、信息加以处理和协调,更易于接受共同愿景。

上一篇:情绪与心理健康演讲稿下一篇:浅析城市生态公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