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和抽样调查教案

2022-08-21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普查和抽样调查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普查和抽样调查教案

关普查和抽样调查于教学反思

关于“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的几点反思

大冯家学校:孙志艳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初中第四次会议期间,课题组安排了四节观摩课,其中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张韬老师所做的“抽样调查”一节课带给我许多启迪与思考.本文结合这节课的几个片段和笔者自己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反思1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学生良好的认知基础将是教师最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是高效率学习活动的关键.

首先我们看这节课的引入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的问题情境: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

“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

“都能划燃.”

“你这么肯定?”

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

然后,教师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儿子采用了什么调查方式?

问题2: 你认为儿子采用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问题3: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作出如下回答:

问题1:采用了全面调查的方式.

问题2:不合适,因为所有的火柴都划光了,这个调查没有意义了.

问题3:可以选择一些火柴划一下.

虽然上述问题情境有夸张的成分,但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明白,在某些调查中,全面调查方法并不可行,从而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必要性.从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来看,学生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的认同没有认知上的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并参与问题解答的过程,而其能够很顺利地回答以上问题.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审视这些经验,使之升华为新的数学知识,而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简单抽样调查的经验.93%的学生凭现有的生活经验足以举出不适合用全面调查的例子,包括总体很大或抽样具有破坏性的;56.4%的学生具备了简单抽样调查的经验,并能说出1至2种抽样的方式,比如,在有些问题中,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性别、年龄、成绩等方面的差异.

上述调查结果再一次说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激活大多数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反思2:让学生亲自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抽样调查方法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的产物,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其对统计思想的理解.而要学生真正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的科学性,就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搜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上,教师试图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比如,教师通过大屏幕出示这样的问题:

例1.北京市第166中学共有2093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你准备用什么调查方法解决?

问题2:在这个调查过程中我们应做哪些事?

问题3:在调查流程中确定样本容量很重要,请大家讨论一下,调查多少名同学比较合适?你考虑了哪些因素?

问题4: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选取这些同学比较好? 问题5:我们能否设计一个抽样调查的流程?

问题6:你能概括出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吗? 【分析与建议】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循序渐进式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再次体会利用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同时体会、领悟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随机的思想等.但从现场的反应看,学生对问题1-4的回答很顺利,问题

5、6学生回答时遇到的困难较大,没有学生能够归纳出较为完整的流程、归纳出较为严谨的定义,最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了抽样调查的基本流程:

为什么学生能顺利地操作抽样调查的具体步骤,但对于提炼流程、概括定义却举步维艰?除了抽象、归纳、概括、总结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外,这节课学生没有得到亲自实践的机会是否也有关系?归根结底,统计不应该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如果学生没有亲自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他对于统计的核心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的理解就难以深入,甚至是怀疑的.对于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的理解,样本代表性的随机原则和适量原则的体会,都不免流于表面. 为了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针对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的问题,笔者曾经尝试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课上,让每组选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抽样的方法、抽取的样本的数量、搜集到的数据,以及根据数据做出的判断.紧接着,教师展示全面调查的结果(由于我校人数较少,因此在课前针对该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各组对比数据、判断原因.某一次试讲时有两组未完成作业,在课堂上现场做抽样调查,由于抽样的方式不同(一组按学号随机抽取样本,另一组抽取的样本中女生比例远远大于男生),前者得到数据后估计的总体情况与全面调查的结果基本吻合,而后者的调查结果与全面调查的结果出入较大.我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时机,利用这个资源,组织学生分析其原因.学生针对前者到底是不是简单随机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与全面调查的结果吻合到底是巧合还是必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历了这一过程后,学生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样本的代表性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此外,由于学生亲自经历了搜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因此,让学生归纳抽样调查的操作流程和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反思3: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

在课堂上,教师给出了这样一个资料: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Alf London 和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中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Alf London非常受欢迎.于是此杂志预测Alf London将在选举中获胜.

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选举中获胜.其数据如下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文中在调查时进行的抽样是简单随机抽样吗?

教师试图通过这个材料说明样本的选取因素考虑不周会得到与总体相差甚远的估计,进而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但从现场的反应来看,由于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或者说没有意识到,在30年代的美国,只有部分中产阶级才有能力拥有电话与汽车,因此,背景知识成为干扰了这部分学生做出正确判断.笔者建议教师不妨选取学生熟悉的身边实例,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因素,例如,对例1进一步展开讨论,为什么选取初一年级学生或选取女生作为样本不合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倡导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我们作为教师的必须要重视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二篇:6.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

普查与抽样调查说课稿

一 、说学生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活动经验;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说教材

对于数据收集的方法,学生尚多是凭借一些生活的经验,对此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为此,本节将介绍数据收集的两种常用方法-----普查和抽样调查,并希望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两种方式的特点,从而能够具体情境的要求中选用适当的调查方式.此外,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学中首先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其次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最后要注意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2.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4.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 5.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理解概念;第三环节:调查方式的选择合作学习;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课堂反馈练习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社会调查(提前一天布置) 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情况,进一步了解人口的区域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民族构成等.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人口普查知识,为了下一环节的研究进行铺垫.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理解概念(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去”;

妈妈:“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的.”妈妈:„„„

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 妈妈:“啊!”

在这个故事中,体现了数据收集调查的两种方式:普查与抽样调查. 定义: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第三环节:1调查方式的选择(个人独立完成后,小组汇总,讨论,最后派代表进行总结回答.)

活动目的: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动效果: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研究,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大样本一定能保证调查结论准确吗小组交流.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确在收集数据过程中要注意代表性、广泛性. 活动效果: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抽样调查样本选取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 1.基本概念:

(1)调查、普查、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 2.何时采用普查、何时采用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

3.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前的社会调查,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 活动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知道了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数据调查的方式,在同学们互相介绍讲解过程中,使大家学到了知识.

第五环节:课堂反馈练习

活动目的: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

1.在引课过程中,由于区域差异,不是所有地区的学生都能对人口普查有所了解,此时就可以换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讲解;也可以从身边的事例处入手,如可先调查学生所在班级带眼镜的人数,再统计本年级带眼镜的学生人数,进而到全校,全地区,全国,递进式的的展开问题的引入,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 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课前小组合作社会调查、课堂展示讲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3.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第三篇:普查和抽样调查导学案NO. 50

学习目标:

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

2、掌握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

3、明确在什么情况

下采用抽样调查或普查,

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普查优点: 可以获得总体情况。缺点:有时会受到条件限制,有时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 抽样调查的优点:节省时间、人力、物力、财力。 缺点:调查结果不如普查准确。 抽样调查的注意事项:

抽样调查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比如要调查2000名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若抽取只几名学生就不能反映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再如要调查60岁以上的老人的生病情况,在医院去抽

重难点:

1、掌握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

2、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普查。 前置作业

取一些60岁以上的住院病人,它又不具有代表性,则应从60岁以上的老人册中任意(随机)抽取

一.普查(全面调查)的概念: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普查

二.总体:考察的全部对象称为总体

三.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对象称为个体

四.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 叫做抽样调查

五.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学习新课:

典例. 为了了解某校七年级400名学生的期中数学成绩的情况,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

的数学成绩进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这属于抽样调查

总体是 某校七年级400名学生的期中数学成绩,

个体是 1名学生的期中数学成绩 ,

样本是 从中抽取的5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

跟踪练习

一、下列调查属于何种方式?

1、某校为了调查七年级12个班600名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决定在12个班的每个班中抽取10名学生进行分析。()

2、为了了解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

二、下列抽样调查的总体、个体和样本分别是什么?

1、为了了解某校15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了100名学生的体重。

2、 国家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为此,某市就“你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是多少”的问题随机调查了辖区内300名初中生(辖区内大约有24000名初中生)。

部分老人的生病情况来反映总体的60岁老人的生病情况,才能达到目的。

巩固练习

1.要调查某校初三学生星期天的睡眠时间,选取的调查对象最合适的是().

(A)选取一个班级的学生(B)选取50名男生

(C)选取50名女生(D)随机选取50名初三学生

2.下面的调查中,不适合抽样调查的是().(A)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收视率(B)全国人口普查(C)一批炮弹的杀伤力情况(D)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3.下列调查适合全面调查的是()

A. 了解六(5)班“500米跑”的成绩.B. 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C. 了解一批导弹的杀伤半径.D. 了解一批袋装食品是否含有防腐剂. 4.下列调查中必须用抽样调查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有()

①检查一大批灯泡使用寿命的长短.②调查某大城市居民家庭的收入情况.③了解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④检查某种药品的药数.

A.1个B.2个c.3个D.4个

5、为了检查一批罐头的质量,从中抽取了80听进行检查,则这个问题中的样本是()A、80B、80听罐头的质量 C、每听罐头的质量D、80听罐头

6.下列调查适合作普查的是()

A.了解在校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方式B.了解我市居民对废电池的处理情况C.检测一批灯管的使用寿命D.对甲型HINI流感患者的同一车厢乘客进行医学检查7.要了解全校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情况,你认为作抽样方法比较合适的是()A.调查全校女生B.调查全校男生

C.调查九年级全体学生D.调查

七、

八、九年级各100人

8、为了调查学校毕业生的健康状况,从800名毕业生中抽取了50名学生进行体检, 这个问题中总体是_________;个体是____________样本_______

审阅签字:上课时间:

第四篇: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反思一: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1.在引课过程中,由于区域差异,不是所有地区的学生都能对人口普查有所了解,此时就可以换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讲解;也可以从身边的事例处入手,如可先调查学生所在班级带眼镜的人数,再统计本年级带眼镜的学生人数,进而到全校,全地区,全国,递进式的的展开问题的引入,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

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课前小组合作社会调查、课堂展示讲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3.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反思二: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优点是:

1.课堂教学与现实中的人口普查相结合,可以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参与讨论学习交流的积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社会工作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爱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可用的,体现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2.有关人口普查的数据,事先让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搜集相关数据。能够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教与学的相互结合。

不足是:

1.课堂教学的引入我认为可以这样来进行:教师事先设计好学生家庭调查表4张,让4名组长担当班级普查员对全班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然后将调查结果汇总公布。引出普查——为一特定目的(七九班每个家庭平均数有多少人)而对所有考察对象(七九班每个学生)作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进而引出抽样调查——为一特定目的(全校学生每个家庭平均数有多少人)而对部分考察对象(七九班每个学生)作的全面调查叫做抽样普查;最后再引出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

2.课本上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都有现成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找到,关键是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甄别应用,所以课堂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这些方面。

反思三: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普查与抽样调查》,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亲自实践、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到,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感受较好:

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观察到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

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类型的题目,发散学生的思维。这节课感到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这样他们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理解不透彻,不能更好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第五篇:7.1普查与抽样调查练习1

泗洪第四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当堂训练1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

课 题:§7.1普查与抽样调查(1)

一、选择题

1.下列调查中,须用普查的是()

A.了解某市学生的视力情况B.了解某市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c.了解某市百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情况D.了解某市老年人参加晨练的情况

2.为了解对201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满意情况,最佳的调查方式为()

A.抽样调查B.普查C.抽样调查或普查D.无法确定

3.某同学为了解梅州市火车站今年“五一”期间每天乘车人数,随机抽查了其中五天的乘车人数,所抽查的这五天中每天乘车人数是这个问题的()

A.总体B.个体C.样本D.以上都不对

4.为了了解某校九年级5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指()

A.500B.被抽取的50名学生C.500名学生的体重D.被抽取的50名学生的体重

二、填空题

5.在以下事件中:

①审查书稿有哪些科学性错误适合普查;②了解全国足球迷的健康状况适合抽样调查:③为了调查一个省的环境污染情况,调查了该省会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利用此调查结果来反映该省的环境污染情况;④某环保网站正在对“支持商店使用环保购物袋”进行在线调查,此种调查结果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其中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6.为了解本班同学所穿鞋子的尺码,可对全班同学采用哪种调查式?_________.

7.某空调生产厂家想了解一批空调的质量,把仓库中的空调编上号,然后抽取了编号为5的倍数的空调进行检验,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_____.(填“合适”或“不合适”)

8.某区进行了一次期末考试,想了解全区7万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了l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以下说法:(1)这1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是总体的一个样本;(2)每位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3)7万名学生是总体;(4)1000名学生是总体.其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三、解答题

9.为了考查某校学生的体重,对某班45名学生的体重记录如下(单位:千克):

48,48,42,50,61,44,43,51,46,46,51,46,50,45,52,

54,51,57,55,48,49,48,53,48,56,55,57,42,54,49。

47,60,51,51,44,41,49,53,52,49,61,58,52,54,50

(1)这个问题中的总体、个体、样本分别是什么?

(2)请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将该班45名学生的体重分别选取含有6名学生体重的两个样本和含有l5名学生体重的两个样本.

10.指出下列问题中的总体、个体、样本.

(1)为了估计某块玉米实验田里的单株平均产量,从中抽取l00株进行实测;

(2)某学校为了了解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时间,从中抽样调查了50名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时间进行分析.

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1

上一篇:贫困村帮扶工作方案下一篇: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