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2022-08-07

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各种信息的启发,我们可能会获得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可使我们更好的成长。怎么样写出好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读实践论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读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读毛泽东《实践论》的心得体会——jiadaokuan

读毛泽东《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贾道宽

20104488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实践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怀着对毛主席无比崇敬的心情,借着本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读罢后,自觉受益匪浅,在《实践论》里面,毛泽东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文字为我们讲述着深刻的道理,语言毫无晦涩,内容层次清晰观点明确,可谓是字字珠玑。我从毛泽东这位世纪伟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又一次领略了其为人的大胸襟大境界,又一次感受到了他带给我的独特的震撼力。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探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他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说到实践和认识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实践和认识吧。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是这样解释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等形式;而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的认识,除物质生活以外,还体现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毛泽东同志认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是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一直无穷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由低级向高级,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在课堂上老师把知识讲述给我们,使我们对某一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我们这一阶段对该知识的认识是非常浅显的、不深刻的,需要我们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我们也许会发现原本掌握很熟悉的知识不管用了,这就需要寻找办法去解决问题,而寻找办法本身就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方式。这样我们对该门学问的理解才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通过实践还可以丰富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批评我们的应试教育方式不合理不科学,同学们学习很幸苦,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只掌握了课本知识去应付考试,而不是去注重实践;我们不去关心有没有真正学到些什么反而去关心分数的高低。到头来我们的学生,我们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们个个都是学习成绩很棒,成绩拿优秀,可是如果是这样换来的还有同学们的眼高手低,只知道侃侃而谈却没有一点动手能力,这么高的分数要它何用?从长远来讲,对学生,对社会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我们都应该清楚古代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无论赵括的军事理论背诵的多么熟,可是时间能力差,终改变不了大败仗的厄运。

这就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把这些知识付诸实践,我们不做“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更需要的是我们的实干精神,更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做到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的加深理解。在当下,推行素质教育是非常关键非常必要的,实践出真知,我不得不叹服毛泽东同志的远见卓识,对于问题的看法与角度如此透彻准确。

在对《实践论》的学习中,给我非常震撼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是呀,像马克思、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其实最重要的是和他们的努力,为一项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分不开的。联想到自身,我经常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抱怨为什么别人能取得成功而自己却单单与失败为伍,抱怨为什么别人的光鲜亮丽却没有看到别人光环背后所付出的汗水。现在,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只知道抱怨而不去行动不去实践,成功永远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永远的可望不可即,而确立好目标,为之付出我的努力,大胆实践,不仅可以享受到拼搏的喜悦,很有可能还会收获那份久违的成功。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更坚定了我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和信心。我们都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我们要想获得更多第一手的资料,获得更多的经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赢得先机就必须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认识的科学性。但是,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获得更大的提高,还要学会借鉴学习别人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想尽各种办法,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实践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亲身实践,对事情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如果对一件事情只停留在表面认识,而不深入探索,那就无法全面准确的看清楚事情的真相。

成功的道路不是一触而就的,有可能我们会沮丧会挫折会遭遇失败,然而我们正年轻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就就得多磨练,多吃苦,多实践。况且我没有忘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箴言,我将牢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诲,年轻没有失败,实践可堪大任。我的青春激烈燃烧着火红的烈焰亮彻了每一个角落,我的理想在神圣的殿堂盘旋升腾,青春的脚步敲响了出征的战鼓,我要为未来拼搏,靠我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对于我们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努力学习它,掌握并领悟其思想精髓,并应用于我们的实践。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2012年2月8日星期三

第二篇: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心得体会

二街小学 矣银花

暑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着,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 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 ,有一个问题引发我的思考: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 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再次,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第三篇:读《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的心得

概述:《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在吸取当代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对影响外语教与学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同时,对外语教学所涉及的实践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介绍和探讨。

本书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上对外语教学理论进行分析与讨论。

本体论层次:外语教学理论所有涉及到语言和语言教学的本质特征的问题,比如,外语学习与母语习得过程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语言是什么,学习一种语言意味着什么。 实践论层次: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应该对外语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原则和方法进行描述。其中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测试等等。 方法论层次:主要是对外语教学实践的途径、方法和技巧等问题进行探讨和探索。既要从理论层次描述外语教学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步骤,还要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提出建议。

按照这个思路,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

首先在绪论中,作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论文的匮乏与重要性;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理论研究薄弱,师资质量不高,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理念落后,应试倾向明显,权钱干扰严重);外语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范围以及若干重要课题(本体论、实践论,方法论和教师发展研究)。

然后,作者按照这三个层次进行论述。

第一章作者谈到外语教学研究的几个重要趋势,介绍近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些重要动向,如重视学生主体的研究(学习者个人差异的研究,包括年龄、语言潜能、动机,认知风格和性格等),学习过程的研究,主要包括原有知识的作用和学习者策略的研究),对传统的教学法进行反思等(对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进行反思,提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外语教学的革新与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等)

第二章作者讲到外语教学研究的目标与方法,探讨外语教学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指出外语教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应该从本体论(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本质,语言学习的本质和外语教学的本质),实践论(遵循的五大原则:系统原则,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文化原则和情感原则)和方法论(设计出符合现代外语教学特点的心得教学方法)三个层次上进行。。

第三章作者对外语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对一些影响外语习得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学习主体<外语学习主体的年龄,智力,语言潜能和认知风格;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中的动机和态度以及个性>, 学习过程<原有知识,中介语>, 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社交策略>),对当代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界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评价。

第四章作者探讨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讨论外语交际能力的概念(Chomsky的语言能力和Hymes的交际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外语语法,词汇,听力和阅读理解和跨文化意识等能力的重要性和主要方法等问题。

第五章作者讲了外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介绍外语课程设计、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实践过程,并分析和讨论他们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第三节重点谈到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知识方面和文化因素方面)和培训(外语理论与实践,语言学理论和外语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第四节重点讲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组织,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第五节讲到外语教学的测试与评估(类型,效度,信度,步骤)。 第六章作者讲到外语教学的方法(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学习法,自然法,暗示法),作者重点讲了任务型外语教学(产生和发展,原则,理论基础以及其局限性)和网络与外语教学(CALL的发展历程,网络外语教学的定义和特点,网络外语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网络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及网络外语教学的前景展望)。 心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这个寒假读了一本书《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感觉受益匪浅。

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会有所悟、有所省,从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误,而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伤害”。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教师是潜在的动力源,运用社会赞许可以乌枣学生的行为”,“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语言,使我们共享卡罗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改变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 原型策略和技巧,从而得到发展。

作为教育界年轻一员的我来说,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着很高的权利。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成功还是失败,赋予学生权利还是剥夺学生权益,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像其他权利一样,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权力就很危险,极易产生负面效应。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现在想想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所以作为新岗当老师的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如果当我行使权利出轨时,这些新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在此,我也建议老师来读读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很好。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很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故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作为外语教师,我们要不断读书,读好书来提高自己。

第四篇:读实践论心得体会

(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团委组织公司团员举办读书活动,推荐《实践论》与《矛盾论》两本书,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青年朋友提高思想认识有重要作用。《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就的,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都是片面的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错误的思想使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判,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国革命要走很多弯路,甚至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部着作《实践论》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认识的深化运动的深刻理解,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它包括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等)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通过对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对待某一问题。

《实践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问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的方法,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实践论》,能够深刻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重要关系,而且更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让我们年轻朋友都能学习到《实践论》的精髓,真正的在实践中来完善自己吧。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

(二)

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近段时间,本人认真学习了《实践论》,这编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写的。《实践论》主要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我想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就应该有这种实践态度。

《实践论》对于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明确实践的重要性,要以实际行动去获得对外界的认知,更好地运用我们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就算失败了,我们也能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而下次碰到同种问题就不会在犯同样的错,才能离成功更进一步。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功。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

(三)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就更应该研读这篇文章,从中学习辩证唯物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然后再用这些认识来解决人类生活问题。这就是人类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比其他理论先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同志正是学习了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则,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理论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要想知道自己的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就好比如我们做应用题一样,要想知道我们做的是否正确,就必须把我们的结果代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这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所以,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还论述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该觉阶段。第二部,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告诉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实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的深入阶段。“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就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就告诉我们,要完全的解决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成为真理,就是在于它们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被后来的革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实践中所证实,然后又在实践中被丰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第五篇:读《实践论》心得

读毛泽东《实践论》心得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当时中国进行艰难的革命,革命失败后的反思总结,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批判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下面先来了解一下实践和认识吧。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了其他一切活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打下了人的烙印,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逐步向高级发展,人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实践。你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社会的实践,通过实践来运用理论知识。我们都知道实践决定认识,通过实践发现、证实、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能到的指导实践,改造主客观世界,注重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学习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我明白了认识依赖于实践,只有不断的实践,我们才能拥有正确的认识,也只有把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在学校学习,吸收老师讲解的知识,使我们对某一种认识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这种理解还只是非常浅显的,不深刻的。需要我们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

实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实践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挫折,有困苦。但只要做到多吃苦、多实践,我们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大润发课长检核简报下一篇:党旗永远飘扬在心中